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范文第1篇

那么,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培养呢?本人积三十多年来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从下面两点来浅谈一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寻求心理平衡――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社会生活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交换所组成的总和。人际关系就形成于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等行为导致协作和友好等反应,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能满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在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俗话说:“来而无往,非礼也。”平等交换关系包含着一个平衡的问题。平等交换,就会创造平衡,而不平等的交换,则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不满和怨恨,最终必将导致关系破裂。因此,人们在基于交换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寻求平衡。当出现不平衡的时候,人们就会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建立新的平衡。这种平衡――再平衡的运动过程周而复始,以至无穷,从而使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运动中的平衡”。没有“运动”的人际关系就会停滞不前。同样,不解决人际交换关系中的不平衡问题,人际关系就会“枯萎”和“死亡”。

人们在生活中要进行商品交换。一般说来,人们把商品看作是可以触摸、感觉和使用的物品。这种商品一般出现于商店和市场上。但是,社会生活中还有另一些东西,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商品”。例如,尊敬、赏识、赞许、鼓励等,这些都是好“商品”。而实际上,人们也在进行坏“商品”的交换。例如,惩罚、讽刺、拳打脚踢等。在教学活动中这种平衡交换也是如此。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平时在学习上“自觉矮人三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这些学生障碍积累,学习困难成堆,上课听不懂。另一方面是教师缺少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研究还显示,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不良有归因偏向,即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集中归咎于学生,极少归咎于教育教学上的不足,而不少教师对学生学习分化期缺少有力的对策。我认为,要解决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平衡,要从排除他们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障碍,重视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着手。例如,我在任中学班主任时,班里有位李宏庆同学(他现任湖北省某县县长)很具讲演故事的天赋,在各级教育组织的故事讲演大赛中,多次获冠军,可在他的作文中,错句错词成片,虽然我多次找他交流,鼓励他要“发奋努力”,但始终效果不佳。渐渐地,作文课上,他不敢正视教师的眼睛,课间不敢像其他同学那样围在我的身边谈天说地。我想,如何改变他这种心理状况呢?最后决定在周五作文课上组织一次“我能行”自我特长展示主题口头演讲会。

在演讲会上,李宏庆同学绘声绘色地发挥了自己的演讲特长,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他发自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会后,他主动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以后我们班参加上级演讲比赛我包了,我认为我一定能行。”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他的自信,我觉得此时是对他教育的最佳“崔化剂”,于是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说到做到。不过我不明白,你在讲《海的女儿》这个童话故事时,能记住那么多的动人情节,怎么就在写作文时老是错词错句呢?他白晰的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是自己作文时,大脑老走神儿。我鼓励他:“老师和同学们最喜欢听你讲故事了,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走神儿,肯定你在大家的心目中形象会更完美。”从此,他作文进步神速,多次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如今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李宏庆同学去年回家过春节,来学校看我时握住我的手激动的说:“要不是当年老师您的鼓励,怕是今天还走不上重要领导岗位上呢!”

另有袁堂军同学,学习不太勤奋成绩不算好,但实践能力很强,虽然没有步入大学的校门,但凭着勤奋加苦干成了打工族的老板,拥有了上百万的成功人生。

二、使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知己之长短

心理健康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

心理健康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和谐发展

一、关于心理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学生大多心理健康,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统计,重庆市10万大学生中约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抑郁症、情感危险等。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50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来看,19%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7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内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体育与智力。正常的智力水平是指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供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养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敏捷灵活。学生恰恰相反,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学习效率提高。

2.体育与情绪。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会导致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经常参加体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3.体育与人格。人格,也称个性。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但失败也是对人格的考验,挖掘失败中的有利因素,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水平,使学生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4.体育与心理适应。人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是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善于与他人相处,建立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各种项目都能增进学生的友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在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体育与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是自信心、勇敢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力、自制力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相对体育而言,意志顽强十分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既是锻炼身体,更是考验意志。锲而不舍、勇于拼搏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风采,自信地加入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意志和精神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三、心理缺陷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克服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特殊的作用。

1.急躁、易怒的体育疗法。学生遇事容易急躁,容易冲动,针对可引导学生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等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这些体育活动加上教师有针对的引导教育,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情绪得到改善。

2.遇事紧张的体育疗法。遇到重要事情容易紧张、失常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竞赛,如篮球或竞技性强的游戏。因为运动场上形式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如能经常在这种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那么学生遇事就不会那么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更加愉悦。

3.孤独、怪癖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不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选择篮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接受更多与学生在一起的集体运动机会,对帮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习性,逐步适应于同伴交往,慢慢养成开朗的性格。

4.腼腆、胆怯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胆子小,做事害怕,容易脸红,易难为情,教师应多引导他们参加溜冰、单双杠、攀岩等翻越障碍的活动,这些运动要求学生不得不克服害怕摔倒、跌疼等各种胆怯的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扫除障碍。

5.自负、逞强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好强、自负,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多种复杂的活动,如长跑、技巧等体育项目。对于喜欢下棋、打球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些实力水平超过他们的学生与他们进行比赛,甚至亲自上阵,不断提醒学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骄傲自满。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的治疗方法,教师要注意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的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连续的同时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四、体育对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身体的正常发展,尤其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带球上篮,因为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还要善于分配注意。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精神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不断提高自己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慢慢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表现出来,通过运动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关于体育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议

1.针对高校的特点,要求对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对体育教师也要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还要有机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科学用脑”、“应急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力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院、系、班级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比赛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而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进行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促进个性发展等功能,而且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呢?它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麦灵格尔也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也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得美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智慧,通过感受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向上的思想情操。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狭义的生理和心理,还是广义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学科特点恰好迎合了健康心理培养的需要,成为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的先锋者。在通过各种音乐艺术形象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乐观的情绪,促进学生智能,情感和意向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从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从而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

例如通过欣赏大量国内外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内涵,并随乐曲的意境调节身心。如《走进新时代》会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让我们荡起双桨》会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感受幸福美好的生活;《孤独的牧羊人》使学生的内心深处对真、善、美有非常深刻和永久的体会;凯利金的萨克斯曲《回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意境深远,能让人变得心情畅然兴奋,且充满自信;《空山鸟语》会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又如在唱歌教学中,《歌唱祖国》、《我们的田野》等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好的心灵。《友谊地久天长》、《哦,苏珊娜》会使学生产生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望;当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祖国颂》等歌曲时,孩子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

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游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类游戏或集体舞、歌表演等,启发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和挫折。引导小学生表演《小纸船的梦》,让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律动美,创造出宁静和谐的意境美,心灵得到净化;组织学生做接力游戏,不仅在游戏中掌握了节奏,而且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沟通能力。

另外,在音乐课外活动中通过接触各种社会现实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和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如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能力;通过独唱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及活泼、乐观、自信的情绪,消除自卑、孤僻等心理。

心理健康的发展范文第5篇

2016年9月,中国正式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教育界树立了新的风向标。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其中,健康生活素养,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这三个基本要点。而这些内容,正是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所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全面开展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作为中小学学校,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开设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开设专门的心理课,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保证心理课的课时。比如,作为高中学校,我们将心理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计划之中,保证高一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心理课,并列入课表之中;高二高三定期开展心理讲座。

2.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实际的心理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八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角色扮演法,心理测验法,游戏活动法,艺术教育法,故事熏陶法。

3.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实践证明,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依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比如,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自身的心理活动课教学实践,并结合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主编的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编纂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程――高中生班级团队心理辅导课堂活动设计。该校本教程主要分为适应新环境,开心学习,舒适交往,异往,自我认知,考试与心理调节,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这八个大的主题,从而使得心理课的主题和内容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4.系统性地进行专题心理讲座。专题心理讲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学校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可以成为讲座的执行者。比如,我们除了在高一年级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外,还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对三个年级开展专题心理讲座。针对高一年级,侧重开展以如何快速适应高中生活,如何掌握高中学习方法,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为主题的心理讲座;针对高二年级,侧重开展以如何提升考试能力,应对挫折,正确进行异往,提高情商等为主题的心理讲座;针对高三年级,侧重围绕如何快速适应高三,提高复习效率,缓解高三学习压力以及如何调整心态迎战高考等主题开展心理讲座。

二、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与学生心理档案

1.建设心理咨询室,有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咨询水平和技能,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及时与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联系,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需要及时转介至C诺男睦碜裳所或者心理医院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具有同样心理烦恼的学生,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比如人际交往、压力调适等方面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

2.建立健全心理档案,主动筛选并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新生进校后,学校便要对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教师再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班主任和家长以及学生进行联系,第一时间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此外,对于这类学生,还保留了心理咨询记录,以便在以后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加以跟踪辅导。

三、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1.充分发挥专职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专职心理教师除了开展诸如心理课、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常规工作外,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剧创编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心理教师的作用更是无人能及。此外,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还针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从而提高了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2.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柱作用。班主任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最了解学生,最能影响学生。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班级形成和谐阳光向上的学习氛围,并利用各种活动和班会课,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人际交往,学会自我生涯规划,学会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疏导,及时予以解决,并第一时间向学校汇报。

3.注重发挥学科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科教师利用好课堂这个重要的阵地,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通过挖掘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营造阳光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等目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4.注重发挥学校职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学校职员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热情洋溢的服务精神,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让学生在这样的心理情景下,获得良好的情绪和行为。比如,食堂师傅可以实现微笑服务,多给学生呈现笑脸;宿舍管理员,可以人性化地管理学生寝室,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减少彼此的冲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5.注重发挥学生开展朋辈心育的作用。建立心理委员联盟,发挥心理委员的中坚力量。心理委员是心理教师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在新生入学后,可以在每个班级选择两名表现优异,心理素质良好,人缘不错的学生(男女各一人)担任心理委员,通过对其进行培训,让其担负起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察员和调解员,及时上报有心理困惑 的学生名单,并力所能及地帮学生调整其存在的心理困惑和烦恼,当好心理教师的助手。此外,通过建立心理委员联盟,让心理委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在辅助同学,解决心理烦恼上的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成立各种学生社团,让W生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属于自己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己开展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从而在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团中其他同学心理素质的提高。比如我校驼铃文学社的同学,在社团中发挥了自己喜好写作的优点,找到了自信,同时,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也促进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鼓励并要求学生在寒假和暑假以及各种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担任志愿服务者等,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进而了解社会,并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更好地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6.注重发挥校外心理专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心理讲座,促进教师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比如,我校先后邀请了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卫红老师做高考前心理调适的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一前来做高三学习心理调适讲座,知名高考励志专家赵经磊教授前来做“磨炼意志品质,迎战高三”的心理讲座,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前来做高考前的心理讲座。

7.注重发挥家长和社区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在各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专门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家长配合学校一起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计划地确定了家长会的主题。如高一年级家长会的主题之一是学会让孩子适应;高二年级家长会的主题之一是学会让孩子专注学习;高三学生家长会的主题之一是让孩子学会调整心态,积极应考。同时,每学期我们还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学生的心态调整,性格塑造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