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科学故事

儿童科学故事

儿童科学故事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茅盾;儿童文学;历史价值;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08-1.5

作为一位“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茅盾用人文主义大笔关切着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当然更包括着民族的希望―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茅盾积极思索、奔走呼号,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茅盾的儿童文学创作数量不多,这数十篇作品在浩如烟海的儿童文学史中也许稍显单薄,却给当时荒芜的中国儿童文学花园培上了一片青苗,“为中国现代童话文学的真正诞生起到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这些作品以最直观的形式体现了茅盾的儿童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以及突破中国儿童文学困境的积极尝试。此外,茅盾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经典著作,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一、有关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及儿童文学

的功能问题,茅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梳理中国童话翻译的发展过程,追溯中国儿童文学“带着镣铐舞蹈”的成因是“‘五四时代’的开始注意‘儿童文学’是把‘儿童文学’和‘儿童问题’联系起来看的”。尤其可贵的是,茅盾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对于“儿童文学的功能”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问题,提出“儿童文学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满足儿童的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遗憾的是,今天的文学界片面地认为茅盾所持的是单一的“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观点,可见,茅盾的儿童文学功能论实际上包含了“娱乐”、“教育”、“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是相当客观、全面、符合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多元的功能”的。

二、茅盾五次撰写文章总结当时国内儿童图书

杂志创作出版情况,揭示弊端,找寻出路

以1935年为例,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和《几本儿童杂志》中指出了当时童书创作出版科学和历史儿童读物稀缺,“叙述文字太干燥”,“总嫌带点‘讲义式’”,“故事的结构太简单,也没有热烈的情感,也没有丰富的想象”,“干净的有用的东西竟非常之少”等问题,相应地提供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如神奇故事与科学故事结合(现在我们称这种形式为科学幻想故事);改写、重写古代传说和民间传说;科学儿童读物应避免枯燥的语言和非故事;慎选外国作品,加强翻译技巧等等。这些谨慎客观的观察和研究为当时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三、茅盾对“教育主义”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曾表示:“我主张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训意味”,这是“五四”作家的共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寄希望于孩子,所以也给孩子背上民族国家的担子。因此,茅盾认为纯儿童文学作为教科书对中国孩子是不适宜的。然而另一方面,茅盾反对狭隘的、教人“怎样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四平八稳的好人”的教训,主张儿童文学“会发生好的道德的作用”,教训的内容是“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智欲,满足儿童的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教训的方式为:不应采取正面的说教的姿态,要“有浓厚的文艺性”。此外,他还超前提出“中国缺乏科学教育”的事实,强烈呼吁更多优质科学读物的创作出版。

进入新世纪,茅盾对儿童文学的独到见解仍有十分值得借鉴之处,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需要今天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们及童书出版者、翻译者们认真思索和研究。

茅盾十分重视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鼓励童书翻译者打开视野,主张“译文既须简洁平易,又得生动活泼;还得‘美’”,而译本“不但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不但要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并且要能给儿童学到运用文字的技术”。这就要求译本不但要把原著的意义与趣味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还得把中国的语言词汇运动的优美、精当、恰到好处,让读者体会到中文的语言美。这些要求在放在今天的儿童文学翻译中仍然是受用的。值得注意的是,茅盾主张通过改写、修饰等方式“净化”外国儿童文学中个别的消极、观点不鲜明、迷信等不良因素,以原著为蓝本重编一个故事。这种翻译策略在此后“规范翻译”的年代曾广遭质疑,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描写翻译学派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两支新生力量的涌现并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研究开始从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转向以目的语为中心,翻译者和接受者受到重视,也就是说,茅盾的“改写”“重编”即再创作策略重新得到了认可。

茅盾在七十余年前就开始大力呼吁少儿科学读物、历史读物的创作出版,更亲身实践翻译创作了一些优秀有趣的科学小说。今天少儿科学类和历史类读物已经成为童书市场上的重头戏,根据候颖对少儿科普图书中“畅销+常销”图书共性的总结,“经典型与现代性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通融;多变性与恒定性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和谐”――这些竟与茅盾坚持的科学历史读物要涉及范围广、知识信息新、内容准确,语言生动活泼,能吸引人不谋而合。此外,茅盾提出科学读物要有故事性,即在“热闹而复杂”、“神奇”的故事中传递科学知识,点燃小读者追寻科学的好奇心。故事体的科学读物,至今在童书市场上仍是不多见的,相信茅盾的这一提议,会为当下竞争激烈的儿童书出版行业提供一个新思路。

在1960年的儿童文学大辩论中,茅盾对陈伯吹的“儿童本位论”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坚持儿童是有阶级性的,这成为茅盾儿童文学观点中颇具争议的部分。茅盾始终把“阶级性”放在突出位置是作家社会立场的必然体现;而另一方面,他在翻阅当年儿童文学作品后,也曾严厉批评大部分作品存在“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的诟病,他强调政治性是应建立在文学性基础之上的。此外茅盾还强调了另一个今天仍争论不休的问题:作家自己是否也应该变成孩子?茅盾的观点是,作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创作,儿童文学作家仍以成人为主体,“不能不了解儿童,不能以你的主观去画你所以为是儿童的儿童”,“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找出最适合于不同年龄儿童、少年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儿童本体论”得到认可的今天,茅盾的这些观点仍然是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的主流。

比起茅盾献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丰硕著作,也许他留给儿童文学的只是薄薄的小册,然而这小册里有先生振臂高呼“想想孩子们吧”的侧影,有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深情呼唤,更有为中国儿童文学从诞生到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及努力,茅盾无愧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王蕾.安徒生童话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孔海珠.茅盾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3]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候颖.多维视点下的儿童文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9.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文化;数学认知;数学教育;思维能力;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8)10-0030-04

一、数学文化的基本思想

数学文化归于文化的范畴,具有文化的普遍属性与特征。研究者从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数学文化有多种理解。它是一个学科体系,其中包括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实质不仅仅是一些运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而是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人文精神,它体现了求真、合作、勇敢、献身等精神品质,是人文精神的升华。它是一种审美情趣,是具有新的美学维度的认知活动。这些观点的共通之处是把数学文化理解为以数学家为主导的数学知识、思维、行为和精神。这些研究者所强调的是数学文化与数学学科教育的融合,探讨的是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内容。他们认为数学文化一般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1)数学历史:数学文化揭示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等与数学有关的学科体系的产生、发展全过程。(2)数学典故:在数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例如安培追着马车做算术题的故事,田忌赛马的故事,华罗庚的退步解题故事等。(3)数学符号:数学符号将数与形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丰富的文化产品,数学文化常常通过数学符号来体现。(4)数学语言:把数学融入到语言中,构成了独特的数学语言现象,成为数学文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俗语形容做事鲁莽、不假思索,它利用的就是中国的乘法口诀。(5)数学观念:个体在从事与数学有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时逐渐形成的一些观点和态度,例如数学认知的性别差异观等。(6)数学生活: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使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相联系而富于文化色彩。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数学的应用存在着差异,从而使数学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然而,这种以数学教育为主导的数学文化观值得商榷。一种文化强调的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积淀和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观念态度、思维方式以及符号工具等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文化居首要地位的应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数学的,习俗、观念和态度等意识性成分,其次才是数学知识、符号等工具性成分。此外,以数学家为主导的文化取向也值得商榷。从理论上讲,一种文化的取向不应该由学科专家来主导,而应该是一个民族或者区域的个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数学文化是指以民族或区域为主导的社会共同体在长期的与数学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有观念、态度、知识、行为以及精神等,它体现了社会共同体所特有的数学生活和行为方式,或者说是特定的数学传统。

二、数学文化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的影响

数学认知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儿童未来学业成就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数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数学认知。

(一)数学文化是儿童数学认知的载体和平台

数学文化是儿童数学认知活动的载体和平台。首先,数学文化是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如果儿童不具备数学符号、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等基本的数学知识。他们的数学认知活动就会遇到障碍。其次,社会文化构成了儿童数学认知的外在环境,而人的心理活动则是个体主观认知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数学认知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应当突出民族文化特征,应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相协调。这种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数学观,更加突出了数学文化在儿童数学认知活动中的载体和平台功能。再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会对儿童的数学认知产生显著影响。cai和Lester在中美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中国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符号表征,而美国教师主要依靠的是言语解释和图形表征,教师所使用的表征与儿童所使用的表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同时,家庭生态环境对儿童数学认知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张华、庞丽娟等人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结构式观察等方法对家庭生态环境与个体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对儿童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认识、母亲对数学任务的知觉水平以及母亲对儿童数学知识的传递行为与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存在显著相关。这些都说明数学文化影响着儿童数学认知的形成与发展。

(二)数学文化是儿童数学认知的动力

数学文化影响着儿童对数学的理解与表达,从而在认知方式和认知态度上影响着儿童数学认知的过程与质量。例如,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重视运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常将运算的内容和结果编成有节奏感、朗朗上口的口诀和歌诀(如“九九”乘法口诀)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得儿童在早期就形成了对数概念的初步认识,有了对数学抽象的初步经验。这些口诀和歌诀不仅有助于儿童进行快速的数字计算,而且能使儿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些口诀和歌诀,我国儿童往往在早期就掌握了数字计算,比其他国家的同龄儿童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数字计算技能。数学观念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它可以从精神层面上影响人们的信念、行为和价值观。因此,儿童对待数学问题的态度、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等都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进而影响其数学认知的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文化可以成为儿童数学认知的动力因素,有效地激发儿童数学认知的兴趣和动机,使儿童形成积极的态度并经历愉悦的情绪体验。

(三)数学文化是儿童数学认知的归宿

一般认为,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技术性、工具性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需要;二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时代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不是必需的。因此,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才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归宿。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数学认知所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文化对于培养儿童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儿

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儿童还可以从中接受人格品行的教育。例如,数学的严格规范对于儿童形成严肃认真、踏实严谨、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良好作风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和符号美可以对儿童进行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的熏陶和教育。此外,让儿童了解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吸取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利于增强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儿童坚韧的毅力。因此,儿童数学认知的根本目标和归宿既不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不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程序与技能,而是以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为载体,训练和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和人格品质。

三、数学文化对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精神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文化的基本思想,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和人格品质。因此,在儿童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停留在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训练上,而是应该强调儿童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和态度体验,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应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纲要》充分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思想和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以《纲要》为依据,用数学文化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来构建儿童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组织故事化的教学内容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其中充满着众多传奇的故事和有趣的传说。这些故事传说能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儿童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这些故事传说,我们还可以对儿童进行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学习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们热爱科学、坚持信念、勤奋努力、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为儿童树立好榜样,让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人格品质。为此,我们可以在对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有关数学家和数学知识方面的故事传说,例如安培追着马车做算术题的故事,中国古代结绳记账的故事等。

(三)运用情趣化的教学方法

从数学文化的基本思想来看,儿童数学教育强调的不是枯燥的数学符号、数学运算等学科性知识目标。而是数学学习的情感目标和精神目标,即让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接受数学审美艺术的熏陶。因此,我们要积极探寻和运用情趣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力求将枯燥的数字变成美妙的形态,让儿童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审美情趣;又如,编排数字游戏或者数字操,将数字拟人化地编进故事里,或者让数字“动”起来,努力使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绘本;儿童情感;认知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0【文献标识码】

引言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是一种运用一组连贯的图画表达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主题的图书形式。绘本分为“成人绘本”和“儿童绘本”两大类。

一、对绘本的再认识

近几年,绘本在我国有着较为迅速的发展,绘本越来越受到儿童的喜爱与关注。绘本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对象上, 绘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0 至8 岁的儿童, 内容是由主角、主题、时空背景、内涵、情节开展等要素所构成的故事, 尤以学龄前后阶段的幼儿最为集中, 但现今出版的绘本也有适合于小学阶段阅读的作品, 甚至有成人绘本;第二,在内部结构上, 将故事情节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三,在形式上,绘本普遍采用利用叙事结构和图画的连贯性、动态性来传达和诠释故事的主题与内容, 通常以图画为主, 文字为辅, 也有一个文字都没有的无字图画书;第四,在功能上, 除了作为儿童读物之外, 绘本阅读在亲子之间亦可作为营造亲子和谐气氛的工具。另外, 绘本对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和基础教育也有相当的影响。阅读儿童绘本能够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审美意识,培养丰富情感,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绘本对儿童的教育作用的分析

阅读绘本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乃至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经典的绘本,例如,《失落的一角》、《花婆婆》、《灌的礼物》、《爱心树》、《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绘本,儿童只要看图就能读懂故事的主要情节,不识字的幼儿也能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学习到勇气与智慧、亲情与友谊、责任与关怀等等情感,并从中发现乐趣。绘本的教育作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本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到到7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也是语言学习迅速发展的阶段。阅读绘本在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会有更好的作用。对于语言发展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像“痛苦”、“高兴”、“爱”等这些抽象的词可能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绘本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生动而形象地进行理解。

(二)绘本可以促进儿童品格的健康发展

某教育学家曾说过:“品格教育在孩子6 岁前就已基本完成,6 岁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孩子的人格要从小培养。在儿童时期,阅读优秀品德方面的绘本,就会扩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激发他们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向其靠拢。例如,在《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中,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莽撞淘气又温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

(三)阅读绘本可以帮助儿童以图像思维方式,丰富想象力

儿童的想象力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丰富,想象力就丰富。绘本是用画面来描述情景,传递给孩子,让他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因此,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儿童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无限的拓展,而绘本这种图码与语码相结合的方式,在相互弥补缺憾中也彰显了各自的优势。

(四)绘本可以培养儿童的探究能力

绘本能用图画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儿童对很多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在阅读绘本时,总想从画面上得到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用“嗯嗯”,也就是“便便”来当主角,讲述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的“嗯嗯”掉在他头上的过程,带领孩子认识各种动物的大小便。儿童的探究能力会随着绘本阅读的不断增加,知识和想象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五)阅读绘本能够增进亲子感情

阅读绘本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0 到6 岁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期,该阶段要通过阅读亲子主题的绘本,扩大知识面,更加懂得亲情的深刻含义。例如,绘本《我妈妈》和《我爸爸》中,儿童以自豪、天真的口吻,描述了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绘制出一副其乐融融、父慈母爱子乖、和睦快乐的幸福家庭景象。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暖暖的、温馨的亲情。所以阅读绘本不仅可以促进亲子感情,而且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地成长。

(六)阅读绘本可以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经典绘本都是由著名艺术家、最了解儿童心理的美术家画的图。通过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故事,使得绘本既有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的美,又有色彩、线条、构图的美。例如,绘本《彩虹鱼》讲述的是一条有闪亮七彩鳞片彩虹鱼的故事,告诉孩子:痛苦与朋友分担,痛苦会减半;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会加倍的道理。同时,该绘本也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元素,采用到插图采用水墨画技法,鲜活亮丽且富有现代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七)阅读绘本可以让孩子扩展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有着科学教育内容的绘本不断推陈出新,许多绘本向孩子们展示迷人的科学天地,引导着孩子向往科学、热爱科学。例如,《蒲公英科学小百科》,就是一套引人入胜的百科全书,它涵盖动植物、天文地理、气象、物理、化学等领域,深入浅出,趣味纵横。

三、结语

阅读绘本对儿童发展来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指引着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们要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以促使其热爱阅读,提高早期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要要学会选择优秀文本来阅读,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媛媛.绘本对儿童情感教育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26-27.

[2]耿明磊.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及教育建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54-56.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声读物;潜移默化;影响

一、培养想象能力,增加童真童趣

6至14岁的儿童正处在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年龄段,有声读物以声音为媒介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充满幻想和教育意义的故事传递到孩子们的耳边,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大脑将声音转换为画面。以往的教育方法都是家长将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分开展开,而有声读物则很好地结合了两种方式。同枯燥的文字相比有声读物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直白的画面相比声音向图像转变的过程更刺激了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激发右脑发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的想象能力。

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家长没有办法陪孩子做游戏、讲故事,而有声读物的出现减轻了父母不能经常陪伴孩子的遗憾。相比于电脑游戏,有声读物在童趣培养、获得知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很多儿童心理早熟就是因为过早过多地接触大众传媒里一些不良的信息,还有的是因为父母用对成人的态度对待儿童,这些导致了儿童过早失去童真童趣。而儿童有声读物的内容专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语气语调,语言编排上都恰到好处,为孩子的世界带来更多童真童趣。

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为认知发展阶段提供赖以存在的符号”[1]。语言是当今社会交流和生存的重要工具,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而语言的最佳发展时期则是在4~6岁之间。

儿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为了能让婴儿尽早学会说话,父母总会不厌其烦地对着孩子发出简单的字词如:“爸爸”“妈妈”,孩子学会的第一词往往就是“爸爸”“妈妈”。从幼年时的牙牙学语到后来学大人说话,可以说听觉起了关键性作用。有声读物则是不断利用声音来刺激儿童的语言中枢,让儿童先从模仿开始一步步增强表达能力。当经过有声读物的故事情节的长期熏陶后,儿童开始学着模仿讲故事,再到后来开始运用想象力自己编故事给其他人听,长此以往增强了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复述能力还有编剧能力。

三、拓宽视野,增加求知欲

崴仕和斯特里亚诺曾做过一个实验,测试母亲的声音、面孔哪个能吸引婴儿以更短的时间爬到母亲身边,结果令人惊讶的是依靠声音婴儿用了一分半爬到母亲身边,而依靠母亲的面孔则花费了三分钟才吸引婴儿到达母亲身边。由这个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与图像信号相比,婴儿对声音信号更加敏感。对声音信号的敏感能够让人在表情交流无法进行的情况下(比如当看不到母亲时)继续交换信息。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受环境限制,儿童了解世界的渠道有限,有声读物则为儿童了解广阔的世界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式。

现在有声读物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不再只有单一的故事,更多的小知识、小技能也加入到有声读物的内容当中形成少儿科普有声读物。这些有声读物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将一些自然界奇特的现象、一些科学知识讲给小朋友听,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快乐中成长。所以有声科普读物不仅能拓宽儿童的视野,还能引起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儿童的求知欲。

四、对行为方式的改变

“儿童的教育过程除了涵盖他们认知过程的心理系列以外,还包括激发他们认知过程的心理系列,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和能力等心理品质。”[2]有声读物的内容包含生活常识、科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积极健康的内容能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在有声读物的长期熏陶下,儿童的性格不仅可以得到改变,行为方式也能有所变化,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都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普及生活知识和科普知识的有声读物能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最终在生活中得以体现。

留守儿童可以说是更为敏感的一群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这群儿童心理和生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为爱发声――用声音关怀留守儿童心灵成长”项目是笔者在校期间组织的大创项目,主要是召集播音专业的志愿者录制有声读物,将有声读物寄到各个留守儿童小学。经过半年的项目实施我们接二连三地接到来自学校老师的良好反馈,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不少,一些自理能力欠佳的孩子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有些课堂纪律不好,经常打架的孩子也慢慢开始遵守纪律。可见有声读物能够潜移默化地通过故事内容教育儿童,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声读物能对儿童的人格、性格、行为方式起到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家长应当多利用有声读物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素养 儿童文学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推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再一次被业界“发现”和“强调”,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化的趋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作为儿童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文与社会方向)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多年来,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特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特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他们具有分析、鉴赏、创编和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的启迪与教育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笔者一直担任曲靖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文与社会方向)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课程,经过多年探索,结合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为儿童文学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乔伊斯的研究曾表明,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优点,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的长处。教师要在继续学习中,提升面向学习者差异的综合运用教学模式的能力”[2]。这对于儿童文学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儿童文学教学在不同的专业中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呢?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课程应该教些什么内容的问题。既然儿童文学已然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它有相应的学科依托。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科学严谨、规范具体的内容,它应该是一个“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3]。这就意味着,儿童文学课程要以儿童文学学科为依托,以该学科独特的对象、范畴、思维形式、理论观点与认识结果为构成内容。但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时,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不同设置。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现行小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要表现出对现行小学教育的引领作用,又要认识清楚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能否适应现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因此,这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曲靖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而较高的要求。“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中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紧密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以童话、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教学中不但讲授相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赏析能力,并把小学语文的各种文学体裁的教学融入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做深入思考,让他们体会到儿童文学课程内容体系还应吸收语文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并运用到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促进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融合。同时,通过选取典型的文学性教材进行重点解析,整合并加深学生所学的相关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儿童文学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能力,实现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衔接,培养与未来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教师。由此,笔者认为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可以从儿童文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儿童文学学习的延伸三个方面考虑。其中,儿童文学理论主要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史有所了解。为了使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完美整合,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内容中,重点进行“中外儿童文学精品作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各种儿童文学体裁的教学”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有所了解,而且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对儿童文学兴趣延伸部分,教学中应根据其他学科和地方特色等特点增加内容,如“课本剧的改编与表演”、“绘本的欣赏与创作”、“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5]。

(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看,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应当是以语文素养为基础,以语言、文学等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内容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需掌握一定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强化初步具备儿童文学鉴赏、儿童文学创编、儿童文学作品表演讲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儿童文学欣赏实践、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儿童文学作品表演实践、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等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以曲靖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笔者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以后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把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讲授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在本部分的讲授中文学体裁重点讲授儿歌、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戏剧和绘本,对于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等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较少的文学体裁可以删减,同时在讲授中结合大量幼儿文学作品分析,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指导学生学会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第二个部分为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实践及模拟教学训练,此部分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和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培养讲授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渐进过程。

二、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出,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综合地研究教学过程,用系统的观点、方法考察教学,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6]。根据儿童文学课程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方法应抓好“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上,始终注意教学中的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一方面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另一方面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7]。因此,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在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实践教学训练中,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渐进过程。

(一)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

西方发达国家在师资培养模式上都很重视大学和中小学沟通与联系,美国、英国都倡导“以中小学为基础的教师培养模式”等做法,要求大学与中小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未来教师的任务,以便在师资培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8]。由于儿童文学课程担负着培养未来师资的重任,根据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科特点,在对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上,可以采取将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和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曲靖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为例,笔者曾在进行童话、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等文学体裁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儿童文学中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及赏析的方法外,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还与相关实习基地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小学进行故事讲演活动,这种方式既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联系,又为学生以后走上教学岗位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在儿童文学创作教学中,笔者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训练:(1)句子接龙法。以小组为单位,由第一位学生说第一句话,后边的依次接句,但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反映能力。(2)词语串联法。由教师或学生随意挑选几个词语,如:蘑菇、小孩、妈妈、上学、小鸡……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把它们串编成儿童故事、童话、儿歌等,这种方法主要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3)故事续尾法。可先由学生或教师讲一个故事,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给故事续尾,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对于大多数的读者看来,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美满,最后小羊被凶狠的狼吃了,但细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并没有结局,只是说“狼扑向了小羊”。教学中可让学生思考,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系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欣赏、分析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能力,这些方式都是在儿童文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是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框架,又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由上可见,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以指导学生分析作品、让学生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各种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主。

(二)儿童文学课程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结合

由于儿童文学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因此,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要想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让学生亲自体验儿童文学作品的活动就必不可少。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整个幼儿阶段,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导。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实践训练就显得更加重要。以曲靖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儿童文学课程中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在儿童文学教学中除了讲授儿童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实践活动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有所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更主要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比如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根据儿童文学作品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和表达方式,重点对学生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技能训练。例如,“儿歌”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运用较多,根据幼儿动态审美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情境朗读和表演训练,可以采用说唱儿歌的形式,使其带动幼儿“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儿歌。“童话”的角色特点鲜明,应加强学生的情境讲述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讲演故事,带领幼儿走进童话故事的世界,让幼儿感受童话的快乐[9]。除了学会讲演故事外,对于一些线索单一、动作性强的童话作品,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改编成儿童戏剧。笔者曾把童话《雪孩子》改编成剧本并指导学生表演。学生初读童话时,并没有被雪孩子牺牲自己、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感动,可是正式演出时,很多观众深深被雪孩子吸引了,甚至为它流泪,原因何在?归根结底,是因理解隐含在直觉、感性之中,从感受、体验而达到思维,进入理性,这是高级的审美活动。由此可见,情境式教学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参与到作品中,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既能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模式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促进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就为以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儿童文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有必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能力,实施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65.

[2]熊华军.教学模式:运用中的综合性――读乔伊斯的《教学模式》有感[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

[3]《辞海》编辑部.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由水常雄.镜子的魔术[M].孙东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153.

[5][6]李芳.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13-15.

[7]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昆明学院学报,2010,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