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健康教育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精选

儿童健康教育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助其快乐成长在分析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条重要因素就是情感健康。孩子们情感健康,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和身边的小朋友或者母接触、交流。反之,儿童的情感不健康,可能会造成幼儿的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游戏进行,在游戏中能够解放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既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能在游戏中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游戏中孩子也易放松心情,一切烦恼都消失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世界,这时候教师或者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初步去感觉每个角色的职责,不同的角色也能让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再如:幼儿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他们礼貌待人、主动交往以及谦让、合作的品质,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可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在孩子们的每日活动当中

日常活动要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日的活动当中。在日常活动中,蕴含着很多心理教育方面的因素,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是一个责任心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每次的日常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些儿童会把玩过的东西整齐地放回原处,有些孩子则没有收拾。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整齐收好玩具的孩子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那些不收拾玩具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做事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再如,在户外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学做解放军”或者“走独木桥”等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且不怕困难的精神。此外,很多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通常来源于教师对他们肯定的评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每一个孩子,多鼓励他们,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健康的成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在群体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时刻都能感觉到其他小朋友对自己的尊重,逐渐地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

三、开展音乐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松居直说,给孩子读图画书,就是在孩子的童年种下一生幸福的种子。图画书贴近孩子生活,具有艺术性、文学性、文字和图画和谐共处等特点,对幼儿情感价值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幼儿的语言体验也有很多种,他们通过鲜明的视觉图像,创意活泼的画面,生动简洁的文字,从短小的故事中体验快乐。《幼儿心理成长》系列丛书,是关于情绪管理、心理调节的,如:我会伤心吗?我该生气吗?我为什么说“不”?我为什么高兴?如何懂得关爱他人、重视友情、在乎亲情?如何学会生存、面对生死等等。众多的图画书让孩子了解和发现自己的情绪特点,通过阅读图画书,孩子能在书中找到跟自己相似的人物和故事,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幼儿时期是人生中的最初阶段,使儿童对诸如生命、坚强、勇敢、友情、生死等情感有一定认知和体验,对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图画书正好扮演了这一神圣的角色,使儿童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获得方方面面的情绪体验。方素珍创作的图画书《妈妈心,妈妈树》,不仅是一本体现母爱主题的图画书,同时也是一本很好地帮助幼儿缓解不良情绪的书。书中描写了即将上幼儿园的小苹果因为离不开妈妈而不想上学,画面上小苹果的表情画得极富真实感,也很有动感。小苹果面颊上的那滴泪珠,哭得红又肿了的眼睛,微微翘起的小嘴,让人顿生怜爱之心。为了让小苹果能够安心地去上学,妈妈用手绢给她做了一颗心,让她把“妈妈心”挂在教室旁边的树上,就如同是有妈妈的陪伴一样。拿到“妈妈心”的小苹果显得那么满足和幸福,之后,小苹果便把“妈妈心”挂在树上,而且很多小朋友的妈妈也给自己的宝宝做了“妈妈心”,好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感受到每时每刻都有妈妈的陪伴,感觉他们都是有人爱的孩子。

二、图画书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冒险心理

好奇心是儿童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反映,而冒险性则是儿童对外界事物进行求新求异的实践探索的勇气。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冒险性,才能让他们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可以采用回答儿童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孩子自己去尝试的方式,但有一些常见问题却由于尴尬而羞于启齿。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问家长“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保守的性观念,使得孩子得到的回答总是模模糊糊,诸如“从河里捞的”“从山里捡来的”等等,很少有家长给年幼的孩子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孩子能够理解的解释和答案。英国作家艾伦创作的图画书《小威向前冲》,以童话般的语言清楚地讲述了精子、卵子、受精、遗传等变化过程,把比较难开口的事情讲得既准确又唯美,这本图画书不仅能帮助成人解决一个最难以启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故事以孩子的思维回应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如韩国图画书《呱呱坠地》中也是以极其大方的口吻介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又通过椭圆形的子宫、小生命的诞生来告诉孩子们他们从何而来。儿童的好奇心理与冒险心理密不可分,好奇心是冒险心理的驱动力,冒险性则是好奇心的具体实践。作为儿童读物中的常见主题,儿童图画书中的冒险故事由于特殊的呈现形式更显得异彩纷呈,可带给儿童惊心动魄的内心体验。在《冒险小王子》中,拥有神奇魔力的包小龙和她的小伙伴汤诺、于萌萌等人来到了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纳尤骨精灵国度,和小精灵们一起对抗力量强大的邪恶精灵师,挫败了精灵师一个又一个险恶的阴谋。通过读这本图画书,不仅使儿童的好奇心与冒险心理得到满足,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勇敢,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优秀品质。

三、图画书能帮助儿童化解心理困境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孩子们本身生活经验的欠缺,理解能力有限,对许多事情充满想象与憧憬,渴望去体验却又经历不到,长此以往产生的苦闷情绪不仅会打击孩子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以此看来,化解想得到与经历不到这一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困境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图画书呈现了一个以儿童的心灵需求为中心的世界,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故事的展开,图画书可以呈现孩子们完整的心理过程,满足和补偿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孩子们都渴望得到重视,得到赞美和表扬,都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人来对待。如:德国作家达尼拉•楚德岑思克创作的图画书《有个性的羊》,书中的赫尔伯特与别的羊不同,她从小就想留一条长辫子,所以每当妈妈给同伴们剪羊毛时,她总是躲得远远的。而且,她总是与众不同,当同伴们在草地上玩捉迷藏时,她却躲到大树上;当大伙玩草垛游戏时,她却把草垛扔得远远的……这样有个性的孩子,虽然在别人眼里是不合群的、孤僻的,但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阅读过程中,孩子的心理需求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满足,他们在认识、肯定、满意、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能更快乐地成长。图画书《爱哭的猫头鹰》表现的是小猫头鹰宝宝非常爱哭,而且是不明原因的大哭,小刺猬、乌鸦、松鼠、鼹鼠等许多小动物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安慰小猫头鹰,可他就是不听,总是哇哇大哭。所以,当家长们遇到宝宝哭闹不休时,如果采取一味地安慰、讲道理或者妥协甚至是有求必应时,不妨换一种方式,像故事中的小猫头鹰妈妈一样,采用短暂的拒绝方式,让宝宝放声哭一会,等情绪宣泄出来之后,再给宝宝讲道理。图画书主要以丰富的画面表达与儿童相联系的事物,许多图画书不仅表达了儿童的心理,而且也会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认同感,体验并整理自己的内心感受,无形中也帮助自己化解了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四、图画书有助于儿童心理障碍的突破

儿童心理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现象,他们由于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缺陷、性格方面的障碍,或是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心理往往容易受到冲击。图画书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些善于克服心理问题的角色,这些角色正好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主题,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并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体验主人公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突破心理障碍。《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便是一本关注孩子心理和生活体验的图画书。五岁的小姑娘小美因为妈妈要在家照顾小弟弟,所以不得不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生活中的“第一次”经历对于儿童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冒险之旅。读完故事后,许多孩子都会尝试着独自去做某一件事情,不再过度依赖大人,当他们遇到恐惧和害怕的情形时就会坦然面对,而不是恐惧、钻牛角尖。类似种种突破心理障碍的方法,通过对角色的认同传递给了阅读中的儿童。怕黑是孩子普遍面临的问题,孩子会因怕黑而产生许多怪异的想法。《吃掉黑暗的怪兽》是一本有趣的书,通过一个别出心裁的故事,告诉孩子们“黑”的重要性。看完图画书,孩子会觉得好笑,会觉得黑暗并不可怕,甚至有时还很温柔可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了黑暗,光明才真正的可贵!图画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会让孩子在阅读中不知不觉跨越自己心理最恐惧的一面,培养他们温暖、积极的心理力量,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儿时的“黑暗”时刻。图画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丰富感人的画面形象以及文图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可以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帮助自己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图画书为载体,积极地鼓励儿童去观察周围其他人的情绪,了解其他人的心理感受,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同理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受到这些角色的成功感、快乐和自信的感染,从而增加他们突破心理障碍的信心。总的来说,角色的良好改变和故事的圆满结局会让儿童看到缺点和不正常终究会成为过去,让儿童在同理心的感染下体验到成功、自信、力量等更积极的情感,鼓励他们跨出第一步去尝试和接纳以前无法面对的事物和关系,逐渐突破心理的障碍。

五、图画书可帮助儿童从教育观念到价值观念的转变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外出务工,无法共同生活。在重要的成长发育阶段,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儿童的个性、心理发展会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的弱势群体,应该重视其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坚强、乐观的性格,减少自卑、抑郁情绪的产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封闭。在儿童的生长阶段,父母是重要的依靠,能够给予其安全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陪伴在其左右,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尤其是对比其他家庭儿童时,会加剧其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在学习、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而是独自思考、研究,无法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形成消极、悲观的心态,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自卑心理的产生,会妨碍儿童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会进一步增加其自卑心理,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在人际交往中,留守儿童不愿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为敏感,担心受到来自他人的嘲笑、排斥。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期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疏导工作不到位。对于学生不好的学习表现,过于严厉地进行批评,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加重其自卑心理。

(二)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在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父母作为监护教育的角色,对于儿童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使其产生幸福感,在心理上获得抚慰。留守儿童可以由祖父母或亲友临时监护,但是监护者无法替代父母的角色,对于儿童学习、生活的监督不严,教育方式不科学,存在过于宽容、放任的情况,缺少在道德方面的指导与教育,缺乏对于事物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另外,监护者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导致负面心理的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而引起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该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为其构建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改善心理状态。在开展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其家庭环境、学校学习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等情况,并以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为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其打开封闭的内心世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内的监护者,发挥教育和指导的作用,弥补父母外出后的情感缺失。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多的给予其鼓励。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应该宽容对待,避免直接责备和批评,而是引导其自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改善其心理状态。

(二)加强品德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儿童对于事物的是非、好坏有着正确的认识,做好其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管工作,了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留守儿童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不良行为举止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纠正其错误观念,同时改正其不良行为。

(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者在给予其关爱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有着帮助作用。针对经常发生在留守儿童当中的意外事件,需要指导其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学会如何处理相关问题,并对暴力伤害等问题保持警惕性。在遭遇意外突发情况时,儿童能够及时寻求长辈、教师的帮助。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关心其内心世界,同时加强校园、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而努力。

(一)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由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监护。在校园之外,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监护者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心理疏导的缺失等。另外,学生从家中往返学校期间,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在寄宿制学校中,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关注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生活,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成为团结友爱的集体,既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对于思想品质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校园内组织各类学习、娱乐、体育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其日常生活,让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由学校给予疏导,教师、同学给予留守儿童的关爱,能够弥补家庭在情感关怀方面的不足。在乡村教育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并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整学期寄宿,在学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师,由专业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解决困难、排解烦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机制,需要调查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分析其心理成长历程。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感恩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性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由心理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谈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或是设置心理咨询信箱,鼓励留守学生诉说其烦恼,为其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成立学习小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其提供帮助,并对其学习行为进行监督,激励其认真学习。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生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心理成长会受到影响。学校需要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能够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并将儿童的心理问题详细告知家长,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中,做好亲情教育。家长需要利用微信、电话,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尽量进行视频通话,关心儿童的学习、生活,能够在心灵和情感予以抚慰。留守儿童能够从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充分满足其情感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与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建立起具有专业性、连续性的社会支持体系,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其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当地政府部门筹集专项资金,投入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项目当中,开展心理抚慰、亲情关怀等服务项目,解决留守儿童课后和周末“失管”问题。加强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活动的动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从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评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加强农村社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互相帮助,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进行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并需要长期、持续地坚持下去,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往往会封闭其内心,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这显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加强品德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建设寄宿制学校,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祁慧.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风,2020(30):157—158.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户籍的限制以及经济能力有限等因素,许多农民工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由孩子的父母单方或爷爷奶奶以及亲戚照看,就近接受教育,这部分未满18岁的孩子就是农村留守儿童。[1]儿童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性格人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人际关系紧张、遇事容易冲动、厌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自卑,遇事容易自责等心理问题突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配合开展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因此,本文将探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导致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知如何开展,目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因素如下: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偏差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虽然现在有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教材内容大部分只适合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心理团辅活动所需的材料设备没办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出现问题的学生通常是进行“思想教育”,没有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2.2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可以了。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孩子会误以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只是金钱关系,亲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淡漠。因此,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其亲情的需要。

2.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虽然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每个学校必须配备一至两个心理老师。但是,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甚至有些农村学校没有心理老师,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有些学校的心理老师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在遇到学生求助时,不知道从何下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

2.4校园文化的缺失

校园文化是一种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隐形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们可以通过板报上或者墙画上的心理健康小知识,了解自己的内心,指引他们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等。当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引导他们有效合理地解决,不会因为不好意思求助而不知所措。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心理问题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后才进行处理,没有事前进行干预。所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很有必要。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程度有限。为了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适应社会,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1.1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

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首先,培养他们的幸福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就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2]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留守儿童原生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但是可以改变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改变他们固有的原生家庭观念,给他们积极的暗示。老师通过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流,增加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了解与理解,让他们说出自己对父母看法以及尽可能地让他们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其次,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教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善于将其归为外部因素;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时,善于将其归为自己努力获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还教他们学会在自己的身上找优点。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学习设立小目标。最后,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学会发现美,鼓励他们写周记,记录每周遇到的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开心事,以及将自己发现的美好的事物都记录下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1.2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培养,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完善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更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首先,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挫折,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其次,增强他们的自尊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科教师在课堂上、生活中尊重学生,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培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最后,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时间安排训练,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自己的时间表,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等。

3.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

3.2.1转变家庭传统教育观念,精神交流与物质交流并重

在满足孩子物质的同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交流。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孩子健康成长之间的重要关系,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每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心理特点。[3]父母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一旦发现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要及时引导,消除孩子不良的心理状态。

3.2.2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增进亲子间的沟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电子通讯产品的使用率逐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虽与父母双方或者单方长期分离,但电子通讯产品为他们的交流与沟通架起了桥梁。再加上现在国家提出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开通网络,以便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子通讯产品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语音或者视频,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满足他们对爱的渴求,让父母更及时地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引导与关爱。

3.3在学科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

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有可能会缺乏专业的心理老师,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在学科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同时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那么如何在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首先,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学科教师将课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其次,学校安排小班教学,让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除期中和期末的正式考试外,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除课堂内容外,选择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材料,并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认知能力。最后,老师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校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3.4.1进行社团建构,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归属感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是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观念的学生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以及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一个平台。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锻炼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在社团中获取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融入集体中,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弥补父母缺位的不良情感体验。

3.4.2完善校园生活设施,为农村寄宿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国务院总理在2018年4月1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指出对地区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和留守儿童照护。这表明农村寄宿学校有了校舍建设的资金保障,那么如何建设校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更好的帮助呢?首先,保证宿舍有洗澡的热水供应,并建造充足的洗澡间。寄宿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让高年级的孩子帮忙。定期给孩子的洗澡间和宿舍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孩子处于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其次,在宿舍墙壁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后,宿舍配备专门的门卫,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还要有宿管阿姨,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提高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莉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17,15(6):452-454.

[2]汪春梅,金艾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6):25-28.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经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怀,留守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各种问题。儿童的成长不是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幼小的心灵需要的是精心的呵护和耐心的教育。很多孩子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幼年辍学,人生没有良好的规划,生活状态不健康。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帮助留守孩子更加开心健康的成长。本文从当前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状态出发,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我国,留守孩子是大量存在的,有多少常年务工在外的父母,就有相应人数的留守孩子。留守孩子的由于常年缺少关怀,心理状态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父母关爱

缺乏关爱是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由于从小跟父母分离,即使有亲戚或者是爷爷奶奶的照顾,也不足以弥补父母的关怀。很多孩子跟外界的关系淡漠,不能建立良好的亲近关系。跟朋友、亲戚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榜样,孩子一辈子的性格、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的建构都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是个草”,父母在身边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如果仅仅的遥不可及的“电话”里的爸妈,对孩子的成长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有了父母的关爱,有了亲情的滋润,孩子才能更幸福的成长。

2.性格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是存在差异的。相对而言,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孩子,更加的自信,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性格相对温和;而留守孩子,性格会相对孤僻,不善与人交谈,觉得没有人真正的喜欢自己,做事容易走极端,不爱与人商量等等。幼年的心理阴影会在长大后的性格中留下印记。

3.价值观不正确

亲戚或者是爷爷奶奶的照顾,常常是宠溺的方式或者是极为严厉的管教,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孩子与照顾者之间关系不够对等,缺乏有效的交流,留守孩子会觉得很多东西自己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或者是有些东西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前者会让孩子自大,后者会让孩子自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状态消极。更有甚至小小年纪就作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来。

二、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是缺少亲情,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留守孩子性格问题和价值观的端正需要在父母、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1.没有亲情教育

亲情,是可以让一个人有归属感的。父母和学校教育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是亲情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跟父母的相处才是更好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需要孩子认识到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同时也是被爱的。父母深切的关爱要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尽量增加相处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成长。

2.学校监管不够

学校不仅仅是学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人性格养成和价值观树立的地方。学校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学校的因素就更加重要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良好的班级环境,和谐的同学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少,没有父母的管教,学校的监管就需要加强。

3.社会不够重视

社会对于留守孩子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孩子的课余生活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身边的榜样力量会带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良的榜样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要重视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留守孩子的问题是广大务农人员的后方稳固的问题,是需要深入的去探讨,认真的去解决的问题。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一个个家庭来说是幸福,对于学校来说是学生的成才,对于社会来说是未来的栋梁。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多沟通

人与人的相处,沟通是十分关键的。在现代科技发达,通讯进步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的便捷,渠道也更多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要多多沟通,与孩子多聊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对父母有全方位的认识。孩子才会从内心理认可父母,也才会愿意跟父母认真聊天,好好沟通。

2.加强学校监管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多多鼓励。对于留守孩子来说,老师是他们重要的灵魂力量,在老师的帮助下,好孩子会更加认真的读书;老师积极的引导会让迷茫的孩子找到方向;老师的耐心开导可以温暖一颗冷漠的心,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帮助留守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要从各个方面加强重视。社会良好风气的养成,会带动留守孩子积极的向上成长。重视农村县镇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帮助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佳,有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孩子能够多方位的认识到社会的多面性,能够从社会中汲取温暖的力量,自己也会努力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社会的力量是潜藏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的发展价值是巨大的。

四、结语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有的孩子并没有这么的幸运。留守孩子他们没有父母常在身边,只能自己努力成长。父母心念孩子却只能远远的牵挂,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加强监管,对孩子付出更多的关怀,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社会建立良好的风气,带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三者形成协力,共同努力,为留守孩子的心理世界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张璐.留守孩子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及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2014.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