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I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3-0127-02

摘要: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要求内容上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主题上明确突出,结构要单纯,语言更要浅显精练,情节要有趣,想象要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儿童文学在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文学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做什么事,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人的童年时代对于人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人在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也是一生中永远无法代替和弥补的。

人的教育,自然“胎教”开始,在他们出生以后,以后的教育就更为重要,这是可想而知的。有句谚语这么说:“三岁定八岁,八岁定终身”。作为教育格言,这句话虽然没有多大的科学根据,但是这相传已久的经验之谈,多少有些“言之成理”的成分吧。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他对在生活周围的食物,总是通过直观直觉,然后进入形象思维,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形形的反应,惹起感情的,想象的,思索的等等活动,希望获得好奇,求知的极大满足。

童年是美好的,美好的童年总是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童话,动人的儿歌和奇妙的幻想。出色的儿歌文学作品可以启迪智慧,陶冶儿童性情,也使儿童以此开始了解人生。认识真善美。这样说,具有形象性,知识性,可读性,指导性的文学图书,不只在学校教室,也在家庭内外,都应十分重视,看作不可缺少的带有生活教育价值的书册。

从文学史上看来,上古初民,就要求有对他们生活的歌颂,赞叹与描绘,于是逐渐地出现了形成了民间文学。而它的原始篇章,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免不了荒诞,怪异与粗线,然而这恰恰适合于初民在谋生的余暇,娱乐与赏玩。此后,人类的物质生活吃饱穿暖了,并且逐渐提高了,惹动了精神食粮的需要,并且越来越迫切了,不只要求品种多,也还要求质量高,于是在提高与普通及两个方面愈来愈分开。而儿童的心理活动,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正与初民的水平相近似,因此早期的幼稚的凭着想象的故事,寓言,童话,传说等等,都会受到小读者的欢迎。迄于今日,仍然成为儿童文学库房的宝藏。

儿童文学的基本体裁包括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电影,科学艺术等等。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人生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和一般诗歌一样,它的总体特点是:高度集中,高度凝练,概括地反映生活,内容浅显,主题单一,篇幅短小,易唱易记。它适合于低幼儿童唱,具有明显的民间歌谣特点。儿歌经过千百年得演变和一代代人自觉的润色加工,形成了十几种深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除摇篮歌,催曲外,还有游戏歌,数数歌,谜语歌,问答歌,叙事歌,绕口令等等。儿歌所反应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大多数作品都要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生矾的形象和天真的儿童趣味来表达一种感情,说明一件事物,念会一个数字,认识一种动物,了解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几乎大多数儿歌都把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植物或动物当作人来写,赋于它们人的生命,人的感情,使它们人格化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易于理解或接受。 这儿,举陈伯吹的“小宝宝要睡觉”为例来为此儿歌作小小的解释。

风不吹,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

蓝色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早在婴儿时期,儿歌就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领域,母亲或长辈哼唱着摇篮曲或催眠曲从节奏和感情上给婴儿以熏陶。这首儿歌就是一首传统的摇篮曲,儿歌以三岁段形式,用重复手法,由母亲哼唱,虽然婴儿完全听不懂歌词的内容,但那温柔的令唱和和谐的音乐,使它们的神经舒暖轻松,逐渐进入梦乡;那亲呢的情感,对陶疑婴儿的性格,情操会起重要作用,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已进行了早期教育,达到了启蒙作用。

而童话,是一种具有强烈幻想色彩的儿童故事。童话,利用魔法和宝物,运用神话,拟人,变形,怪诞,夸张,象征等手法,塑造超自然的想象,具有异常神奇的审美特征。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具有幻想性。因此,童话所创造的环境,人物,故事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际存在的,是幻想世界。然而,童话的幻想又是植根于现实的,它是用幻想反应现实,表现现实。童话的幻想必须遵循三条原则:一,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二。典型化的原则;三,美的原则。童话的分类标准很多,种类也很多。较为科学的方法有:一,按其形成发展分,可分为:古代童话,民间童话,创作童话,现代童话,文学童话,艺术童话;二,按其审美方法分,可分为:拟人童话,神奇童话,传奇童话;三,按其篇幅分,可分为:长篇童话,中篇童话,短篇童话,微型童话,系列童话;四,按其体裁分,可分为:童话故事,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剧,童话影视剧等;五,按其接受对象分,可分为:婴儿童话,幼儿童话,儿童童话,少年童话,成人童话等;六,童话还有一个特殊类别,即科学童话。

童话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快乐,同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童话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宣泄功能以及娱乐功能,都让孩子们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比如《《儿童和家庭童话》》(通称格林童话)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部巨型民间童话,传说的汇集,于1812年出版。它的问世,不仅给世界各国儿童带来几百个令人迷恋陶醉的故事,把他们引进一个个新鲜奇特的美妙境界中,也给大人们带来别具意味的美得享受,同时,还为专家们提供了一份研究德国语言,民风民俗的丰厚又宝贵的资料。如《狼和七只小山羊》,《小红帽》两篇,叙写的虽都是狼的凶残吃人的本性,但前者是母羊的机智勇敢与母性的挚爱战胜了恶狼,后篇是猎人的机警和关怀救出了祖孙。两者都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却决非呆板的说教,而是典型的寓教于乐的故事。《灰姑娘》,《白雪公主》的主题都是歌颂勤劳善良,鞭笞继母的恶毒行为的,两位主人公最终都获得了幸福。两篇故事的情节各异,主人公都各有特点。勤劳的灰姑娘因小白鸟的帮助得到幸福;白雪公主是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和劳动赢得七勇士的喜爱和而获救的。

儿童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语言,以叙述事件为主,专为少年儿童创作和改编的为广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观的儿童文学作品。听故事是儿童(尤其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趣与享受。故事成为他们了解世界,认识事物,接受知识,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媒介。他们可以几遍甚至十几遍要求大人重负一个故事,一致自己会讲述时,还乐意聆听。

深音是儿童生理,心理的优秀儿童故事作者,在创作中往往从儿童生活取材,并依据儿童欣赏的特点,把平日生活生化为有趣的故事,它们对儿童的启迪诱导是明确的,却又不是直白的道德说教或训诫,它们贴近儿童生活,有的情节甚至曾经和正在儿童生活中出现。儿童故事有多种类型。一般说来,从容上划分为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和伟人,名人英雄故事等等。

儿童故事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特点。它一般都较为短小简洁,内容生动,语言朴素明快,针对性和现实性较强。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李子核》,就是一则从幼儿中来的,有深意的生活故事。万尼亚悄悄吃了一个妈妈买来的李子。当爸爸询问时却回答:“没有,我没有吃”。爸爸说怕孩子们不会吃,吞下了核会死去。万尼亚却哭了起来。显然,它的含义清晰明朗,极具现实性。这正是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炼的旨意。

儿童诗不仅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说是最原始形态的儿童文学。本世纪儿童诗最基本的特点和创作倾向是以儿童为本位,以游乐为目的,表现孩子们的生活,感受和对事物的态度。儿童诗注重内在的情感逻辑,注重诵读效应。儿童诗与成人诗相比,它不仅是为孩子们代言,也是孩子们学习语言,学习思考和感受,丰富自己心灵的启蒙读物。因此,儿童诗更适宜于表现幻想内容,更适宜于叙事,也更需要形象化的手段,永远给人以诗意的遐想。如刘饶民的《月亮》是这样写的;

天上月亮圆又圆,

照在海里像玉盘。

一群鱼儿游过莱,

玉盘碎成两三片。

鱼儿吓得快逃开,

一直逃到岩石边。

回过头来看一看,

月亮还是圆又圆。

这首诗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把照海免上的圆圆的月亮比喻成圆圆玉盘,又通过一群鱼儿引出一个有趣的童话世界。一群小鱼儿正欢快地在水中嬉戏,忽然,一不小心碰碎了“玉盘”,吓得小鱼儿赶快跳到岩石边;可是又好奇地回头张望着。这一“逃”一“看”,把小鱼儿戏水观月的娇憨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富儿童情趣。

全诗的叙事和动感都很强,句式整齐,结构完整,首尾照应。是一首构思精巧,意境优美的儿童诗。

而儿童散文是写给少年儿童,适于他们阅读欣赏的,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一类文章。同成人散文一样,儿童散文以记叙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为内容,题材广博丰富,构思立意独特,灵活多样,感情真实,意境优美,儿童散文在遵循一般散文创作规律的同时,又因读者对象的特点而具备一些自身特点:

1.能够引起儿童情感共鸣的抒情

2.散文是美文

3.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

4.易于儿童接受的理趣

儿童散文对提高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儿童的语言能力更有着其他体裁的儿童怎么学作品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

伟大文学家高尔基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文艺书刊,对他日后为文学所做的卓越贡献有着重大意义。回忆往昔情景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象阶梯的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一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好。”书推动人的进步,成长,也增长人的知识,才干。伟大诗人杜勃罗留波夫,仅十三岁那年,就读了四百多种书。从二十到二十五岁的五年间便写出百余篇内容丰富的艺术性论文,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

儿童文学有自己的“适合于儿童”的诸多特点。无数事实证明,这样的作品对孩子们的成长的意义,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促使儿童健康成长,是儿童通过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儿童文学能通过作品的内容使儿童认识自然从而热爱自然。比如儿童通过阅读《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小草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就对春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的儿歌还有好些例如浪花歌,冬爷爷,小溪流等等。

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儿童通过阅读到汤姆和哈克的历险故事便能刺激起其冒险的意识和勇于进取争取被大人认同的精神意识。

二、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

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通过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比如儿童可以通过阅读《王二小放牛》了解中国抗日战争使得部分历史现象,通过阅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等等。

三、儿童文学的美感作用

儿童文学和一样,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像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崇高的美的力量。

四、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别林斯基曾呼唤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快乐,而不是沉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游戏性,这个使儿童在美的欣赏活动中手、脑、口并用,在快乐的美中得到启蒙,这与古人“寓教于乐”的思想不谋而合,只不过在儿童作品中这个特点更明显罢了。儿童文学的娱乐能够使儿童的心情保持良好比如现在中国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每一集都有搞笑娱乐的片段使孩子们越来越想看下去。

可见,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文学的这些作用不只对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有深刻的影响 , 而且这种影响力也将超越时空的限制 , 穿越童年期 , 一直影响到成年人未来的生活态度与心灵世界,所以,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一样具有着重大的存在价值,甚至儿童文学的意义还要高于某些文学。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赵维辉.儿童文学选本[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 “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语际的连贯, 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具有启迪的作用。

少年期读者(12~18岁):少年期的儿童文学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审美趣味,以及更深刻的思想性。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的审美趣味在自我选择以及生长。(肖洪林,2006)

3.2 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要适合儿童读者阅读与欣赏,并且能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文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的内容,形式以及表达的手法都要尽量的符合儿童读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总的说来,儿童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教育性:由于儿童读者心智不成熟,所以儿童文学起着帮着儿童读者正确认识世界的作用。因此,儿童文学要注重教育性。

趣味性:优秀的儿童文学能够具有极高的趣味性,在有趣的情节中,在轻松的说笑中,儿童能够潜移默化的明白一个道理或者得到一个有益的启示。

形象性:儿童读者,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儿童读者,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只有形象生动的故事才能吸引他们,最终发挥教育性的作用。(肖洪林,2006)

4.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根据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以及儿童文学的接受特点,译者应该在“服务于儿童”这一目的的指导下,尽量的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 简单的措辞,鲜明的形象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是,他们更倾向于声音,色彩,以及形状的描述(王泉根,2000),例如,对故事的情节敏感,对新奇的人物形象感兴趣;同时他们反感甚至厌恶理性的、抽象的叙述。此外,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艺术性,词语的选择,语法关系的组合都可以帮助儿童读者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去组合语法关系,选择词语。因为这样,既可以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帮助让儿童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易于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又能唤起儿童读者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徐德荣,2004)例如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

例 1 I hope the town has made preparation.

例2 So the Swallow flew over the great city, and saw the rich making merry in their beautiful houses, while the beggars were sitting at the gates.

上面两句话中,词语preparations 和 making merry, sitting at the gates 比较抽象,如果译为“我希望城里已经有所准备”和“于是燕子就飞到这个城市的上空,他看到富人们在他们家里寻欢作乐,而乞丐们却坐在大门口”,表面上看来符合忠诚性的原则,实现了语际间的连贯,但是却违背了目的性原则,即忽视了目标读者的特点和目标读者对于语言的特殊要求。相比之下,巴金的译文体现了原作的语言特点,他译为,“我希望城里已经给我预备了好住处”,“燕子便在这个大城的上空飞着,他看见有钱人在他们漂亮的住宅里作乐,乞丐们坐在大门外挨冻”。尤其是“飞着”这一词,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画面:燕子正在不辞辛苦的飞动着。所以,巴金的译文不仅遵守了目的性原则,而且实现了连贯性和忠诚性的原则。

4.2 简短的结构,清楚的层次

儿童作品中,英语中的长句也比较普遍。例如马克.吐温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是用了大量长句对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但是,为了避免儿童读者阅读困难,似是而非,一方面,译者要考虑到汉语多是流水句以及小分句这一特点,又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及能力,将长句、难句化为短句、简单句,便于儿童读者的理解。如果译者只是遵循忠诚性原则,按部就班的沿袭原句的结构,就会给儿童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从而打击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史小平,2007)比如下面句子的翻译,

例3 His mother had whipped him for drinking some cream which he had never tasted and knew nothing about; it was plain that she was tired of him and wished him to go; if she felt that way, there was nothing for him to do but so succumb.

翻译这句话时, 要把握好层次的划分,要注意前后次序以及因果关系。严维明译为,“他的妈妈怪他吃了奶油,还揍了他一顿,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对奶油的事儿一无所知:她分明实在讨厌他,希望他走得远远的。既然她有那个念头他也没有办法,只有认了。”这样的译文的表达比较简练,也有鲜明的层次,同时也实现了语内和语际连贯。此外,还遵循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能力,实现了为儿童读者服务的目的。译文中“分明”、“走得远远的”、“认了”这些词的使用,更是增添了几分的童趣。

4.3 稚拙的口吻,纯真的语气

稚拙的口吻,纯真的语气是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的美学和艺术气息。(黄云生,2002)而口吻和语气的模仿也是翻译中最难的。儿童文学的稚拙和纯真的艺术美感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相对于成年人来说 ,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比较有限,欣赏水平还不够高,欣赏方式也存在缺陷,因此为了适应儿童读者的这些特点,最好的翻译方法就是: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译者都需要用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来体现原文本,从而达到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 4 So she set to work, and very soon she finished off the cake.

译文:所以她就正正经经地一口一口地把那块蛋糕都吃了。

例 5 Down, down, down. 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 end!

译文:掉啊, 掉啊,掉啊!这一跤怎么一辈子摔不完了吗!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在遵循忠诚性原则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和认真水平,也就是说,上面的译文在向儿童读者传递信息的同时,又起到了愉悦目标接受者的目的。比如,“正正经经”,“一辈子”等这些词的使用都考虑到了儿童读者在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5. 结论

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中心,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的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明白儿童的审美要求,清楚儿童文学文本的功能,同时要考虑到目的读者的接受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翻译活动。目的论突破了以传统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行为,把目标读者放在了首要地位,所以能够有效的指导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史小平.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翻译[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4]吴文安.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J].广州大学学报,2003(6).

[5]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

[6]肖洪林.试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读者意识[J].天府新论,2006(1).

[7]袁毅.浅议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生所学习的儿童文学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后编入教材的,它们都是积极向上,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身素养,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自身素质的改善,努力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习惯。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1.丰富语文课堂,培养整本书阅读习惯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上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思维模式,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倾注到阅读内容中去,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中,教师不像以前一样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讲台,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可以就一些讨论话题做一些适当的扩展,不再像传统的教学一样让学生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思维模式去阅读,而是跟着学生的思维和观点去阅读,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过去的语文课堂相比较,为了让小学生更加热爱儿童文学,班级可定期组织一些“班级读书会”等活动。比如在笔者所带的语文课堂中,在每个月初笔者都会给全班同学推荐三本儿童文学读本,每个月末笔者都会组织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每组成员互相交流在这一个月自己读了什么样的书,书的主要内容和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第二个环节就是同学们互相讨论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和不懂的地方,然后互相探讨,各抒己见,第三个环节就是每组成员选出一个代表将自己组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由笔者解答。这样一学期结束,学生们的阅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性阅读能力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同,儿童文学的首要价值是蕴含在语句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而且审美性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都共同认为审美性教学就要从小学抓起,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打开心灵中审美的窗户。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个宁静的夜晚、伴着皎洁的月光,月光下的池塘被茂盛的荷叶覆盖着的恬静景象,教师常常会忽略对学生这些审美意境的培养,而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的理解性阅读,但是对小学生来讲,缺少任何一种阅读能力都是不健全的,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多关注学生审美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3.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儿童文学阅读的推广中,儿童文学的读物也日益丰富,这些因素对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多鼓励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儿童文学,扩大阅读量。

4.关注儿童接受心理,尊重学生阅读爱好

儿童文学的阅读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就必须要关注小学生的儿童文学接受心理特征,只有较好的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我们才会更好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才会不断满足学生对阅读的心理需求,小学生虽然思想不够成熟,但他们仍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以及思想感情,所以教师要尊重小学生思想的自由性以及学生自身独特的价值性。

三、总结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是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权益的政治权威认定

教育政策是一种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是教育利益的权威性分配[3](P12-1《)。国家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对不同主体的教育利益进行调整和分配。学前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拥挤性”以及消费的“外部性”,政府需要对特殊教育提供补贴。从政策问题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残疾儿童在追求学前教育产品时,就会与其他群体的教育需求发生冲突。当政府以公共权威的姿态协调冲突时,必须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权威性调解。《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中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的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所能分享的教育资源和得到的教育机会不尽相同,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因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作为“准则”、“规定”,由国家公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实施,政策的目的在于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协调残疾儿童与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机构和其他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在国家整体教育利益分配中获得当得的份额(平等的教育机会),保护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的权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为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又使他们在寻求教育的过程中免受拒绝或侵害。该政策把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划入到一个共同的教育权益保障框架之中,残疾儿童不仅可以依此享受相应的学前教育机会,并当权利受侵害时有申诉的权力。

(二)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权益的实践依据

通常人们倾向于把权力机关通过和颁发的教育法律,党政机关的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关的各种文本看成是教育政策,但容易忽视这些教育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行情况。然而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实践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性的问题。针对残疾儿童教育政策问题的答案总是一系列行动,是对“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详细分解。它并非意味着一系列的政策目标,甚至也不是指导原则,而只是实践的规范化和做事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既包括政策问题也包括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我们提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强调的是政策的工具性,即对残疾儿童教育权益的保护,强调的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本身,而不是政策制定的方式。因此它并不是某一具体的政策文本,而是所有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关的规定。对于残疾儿童来说,与其有关的学前教育政策“是角逐现存秩序和声言参与权利的工具”[4](P3)。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不是一个独特的和明确的事物,而是一种对利益相关者而言标明其行动意义的方式,其焦点集中在残疾儿童身上,以及教育机构、行政机关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行动的依据。

(三)把学龄前残疾儿童作为政策利益主体

教育政策利益主体包括政府、教育组织、个人[《](P9《)。在教育政策活动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活动特征和需要。在本文分析框架中,学龄前残疾儿童就是残疾儿童教育政策方案所作用的利益主体。他们在政策中的基本利益诉求在于享有学前教育的权利,努力促使自己的学前教育权益在政策中得到体现。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利益的分配与教育关系的调整主要发生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进行分配,这是一种权能的分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为政策利益主体提供了一种获得学前教育的可能性,它尚不能保证权益的完全实现。第二层次是分配学前教育资源,为残疾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这一分配层次为残疾儿童享有学前教育权利提供了充分条件,使第一分配层次的权能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落实,最终保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完全实现。根据《教育法》,我国已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完善的教育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残疾儿童可能因为经济或自身等原因而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在这里,我们凸显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关注学前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而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此外,我们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也体现了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负载的特质,关注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工作,倡导公平与正义的社会风气。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一)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提出

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问题取向性,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问题研究即政策问题建构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残疾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残疾儿童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自古有之,是客观存在的,残疾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P1)。这种缺陷使得儿童个体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7]。据2””1年中国”-》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以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岁残疾儿童139.《万,全国每年新增”-》岁残疾儿童约19.9万[8]。2””》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岁残疾儿童1》7.8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2%[9]。数以百万计的各类残疾儿童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教育服务。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泛指所有的学龄前残疾儿童,由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对其进行初步的集体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针对性的缺陷补偿训练,为今后顺利接受初等特殊教育奠定基础[》](P《3)。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共同表明,学前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形态、结构、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个体情感、行为、语言、认知等各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和敏感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许多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研究也证实,越早开始的干预便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教育与训练,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1”]。”-》岁,是特殊儿童发现、鉴别和干预的关键时期,所有儿童都有权获得人生发展最佳开端的可能。然而调查显示,3-》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其中城市为》1.48%,农村为2》141%,远低于普通幼儿园入园率(7”.《《%)[8]。原因在于: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需求与各类康复训练机构匮乏和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制约了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工作的发展。学前阶段儿童所拥有教育机会的多少和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其学前期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11]。3-》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状况(尤其是农村)亟待改善。学龄前残疾幼儿处于弱势群体的底层,学前特殊教育因此成为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种教育的公平与教育权益的保障,必须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切实推动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从倡导性的“积极开展”到“普惠性”

受教育权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我国历来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增强,受教育的机会也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残疾人问题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82年12月,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号决议,确定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制定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呼吁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对此,我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我国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因此,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机会成为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个主要内容,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从相关政策文本的内容来看,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并不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但是,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于残疾儿童良好习惯和社会态度的养成以及缺陷补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表现为: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为残疾儿童提供平等的学前康复教育机会和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并在关心和支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学前机构、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方面呈现,提出了落实学前康复教育机构、设备、师资等三项内容为重点推进工程。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政策文本内容来探讨残疾儿童学前政策的发展。

(一)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分配什么、如何分配是由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决定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虽然是一个理性的论证和决策过程,但并不是一种完全客观和价值中立的技术性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质上是教育政策主体的一种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我们知道,教育政策分配教育利益、解决教育问题,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受教育资源、机会、结果等的公平分配,促进全体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因而公平、质量或效力、效率和自由始终是教育政策持续追求的公共价值。然而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限制中,公平、效率和自由的价值在政策过程中又是相互冲突的竞争性需求[12]。2”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残疾人教育事业上,也是以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为重。1988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以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的政策导向,1989年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即“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强调把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切实纳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轨道。此外,在随后颁布的规划文件中,如2””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2”1”年)》等文件中,把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及其巩固和提高作为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特别是在“效率”与“公平”两种核心价值取向上,国家宏观的公共价值取向以“效率”优先,当然也兼顾“公平”,提出“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幼儿园附设特教班”,也认识到“学前教育对残疾儿童尤其重要”,并“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指出“早期发现、早期矫治、早期教育对于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上也发生了变化。2””1年《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平要有大幅度提高;其他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2””》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2”1”年)》提出“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2”1”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即“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2”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从最初的“积极发展”到“大力发展”再到“普惠性学前教育”,展现出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由“效率”优先,逐步发展为“效率”与“公平”并重,进而发展为目前的以“公平”为重的发展路径。

(二)不断扩大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具体表现为受教育机会权和受教育条件权[13](P17)。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设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内容。1988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和1989年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由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的学前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普通幼儿园举办的残疾儿童学前班作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并依靠家庭的配合,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功能训练。199”年《残疾人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条进一步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1)残疾幼儿教育机构;(2)普通幼儿教育机构;(3)残疾儿童福利机构;(4)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19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2”””年)》指出:要实现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较大发展,应采取“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和普通小学附设的学前班积极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根据需要开设残疾儿童班;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开设学前班,与家庭相结合,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康复”的措施。这些政策文本出台与实施,使得残疾儿童依法获得学前教育机会,并且有权请求国家提供受教育条件并保证其平等利用这些条件,在其利用这些条件有困难时,有请求政府给予资助和帮助的权利。

(三)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推动一场新的传播革命,实现了儿童文学由纸质媒介向动漫、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转型。与此同时,许多儿童刊物的发行量大幅度下降。但电子媒介又以多种形式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存在形式,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渠道,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的传播平台。在这之前,儿童文学主要通过插图和连环画等图像形式丰富自身的传播渠道,这对受众儿童来说无疑是影响巨大的。但从整体上看,文字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图像只是对文字的一种补充或说明,而且在呈现方式上也较为平面和单一。有了电子媒介后,通过广播有了听觉上的享受;视觉上,无论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设有儿童频道,即便是综合频道,也会根据儿童一天生活的流程安排儿童节目时间。这些儿童节目无疑是传媒的一个缩影。以中国之声的儿童节目“小喇叭广播”为例,以声音的形式传播着国内外儿童文学;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大一部分儿童文学被改编为动漫、电视剧、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媒介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已经不止停留在儿童文学呈现的形式上。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就其性质而言,跟其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和公共性与公益性密切相关,因而对儿童文学的传播必须面对市场,其中包含儿童文学的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层面。

二、新媒介时代下儿童文学传播的转变

近年来,新媒介的飞速发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新媒介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涉及的领域宽广,但无疑网络技术给儿童文学带来了新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步入网络时代,有了新的语境。面对各种新型媒介的兴起,受众的选择不再单一化,进而对儿童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通过网络等新媒介把纸质生产的儿童文学作品电子化处理,用网络的渠道进行传播,受众的获取方式从而变得更为快捷、简易,即在网上便可阅读或下载。对儿童文学的不同呈现形式也是新媒介传播有别于大众传媒传播的主要表现。此外,新媒介传播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在一个虚拟、巨大的平台上,传播者即作家可以通过文学创作和传播活动来实现与读者互动。眼下最为流行的非微博莫属,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开通了博客及微博,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网站以及论坛也成了互动阵地,如“中国儿童文学网”、“小飞鱼儿童文学网”、“太阳鸟儿童文学沙龙”、“纯真年代论坛”等。相对于大众传媒平台对儿童文学的传播,网络平台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改变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除了网络儿童文学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之外,通过传统纸质儿童文学的电子转化,儿童文学的传播进入更多元共享的广阔传播空间。电子阅读也成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新潮流,通过网络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而且“各类儿童文学的编辑出版机构也可以建立各自的网站、网页各类出版信息、图书资讯,促进创作、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沟通”。当下,对于儿童文学传播来说,网络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图书销售的重要渠道,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网、灯光网站已经成为图书销售的重要阵地,很多儿童文学的销售名列前茅。但不得不说,儿童文学是净化儿童身心、培养儿童健康成长的“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高度繁荣,儿童文学传播滞障越来越多,优秀的儿童文学越来越少,传播环境越来越差,导致当下儿童“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越来越匮乏,理论界甚至传出儿童文学即将消逝的声音。如何改善儿童文学传播环境,为新媒体环境下的“花朵们”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改善“祖国未来”的精神“营养”,是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关怀的一个命题。

三、儿童文学传播趋势产业发展经验

以往,传播儿童文学主要以书籍、杂志、报纸等形式出现,随着媒介的发展,儿童文学的传播开辟了新的天地。可以说,当下的儿童文学在媒介时代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播趋势产业发展经验。首先,儿童文学实现了跨媒介传播,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通过改编的方式,儿童文学的影视化不仅优化了儿童文学的影响力,更成为推动儿童文学发展的源泉。“2000年有人做了‘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调查者曾挑选了100部中外文学名著。结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从电视、电影、广播、戏剧等非文字传播渠道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18.5%的人在影视等媒体上看了以后再去看原著,而其余的人看了影视、戏剧之后,就不再看原著了。”由此可见,当代社会,报刊、书籍等纸质媒介的主导优势已不在,而影视等媒介形态更受青睐。尽管纸质媒介的儿童文学受到如此大的冲击,但这并没有使儿童文学的传播就此止步,更多的传播者或传播组织积极应对,力求为儿童文学寻求生存路径,以在市场上打开儿童文学的突破口。将儿童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更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文学书籍的热销。纵观当下市场,可以说每一部由儿童文学改编成的电影都有着较好的票房,如《暮光之城》、《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爱丽丝漫游奇境》等,对儿童文学的改编也更注重其教育性及核心价值观的打造。以《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影片热映后带动了相应的儿童文学畅销,甚至各网站、各书店一时出现了缺货、补货现象。目前,在一系列网站上其销售总量仍居排行前列。很多国家将儿童文学改编为动漫及动画片,如日本的《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中国的《神笔马良》,迪士尼系列《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青蛙王子》、《长发公主》。在西方,则更偏向以童话及其民间故事为蓝本进行影视创作,如《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白雪公主与猎人》以及同样由童话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童话镇》。不可避免的是,在这样的大众文化下,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渐渐失落,并向着成人化发展。儿童文学影视终究逃离不了商业市场,它需要更多的受众。

“所谓儿童文学者,即用儿童本位的文字组成之文学,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诉于其精神的堂奥者。换言之即明白浅近,饶有趣味,一方面投儿童心理之所好,一方面儿童可以欣赏的文学”,这是对儿童文学最早的定义。但当下的儿童文学影视的主题及其人物形象等都偏向成人化。往往以儿童世界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在影视作品中增添了成人的爱情、暴力、血腥等元素。在韩剧《秘密花园》和《清潭洞爱丽丝》中,都对儿童文学《爱丽丝漫游奇境》进行了改编:带领爱丽丝进入树洞的怀表兔子在电视剧中变为引领女主角进入富人区的一个工具;《白雪公主与猎人》里充满欢乐的森林变为能洞悉人心的黑暗森林,整个电影围绕复仇、战争展开。再看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复杂化。如今,儿童文学的受众不仅仅只限于儿童,更多的成人也成为受众之一。但不能否认,儿童文学影视成人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次,在传媒时代下,儿童文学产业拓宽了其传播范围。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缩小了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时空距离。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语言进行传播,广范围的传播需花较长时间,在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尤其是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人与人之间距离大大缩小,传播的速度也大大提升。就儿童文学传播而言,偏远地区的小孩也能阅读到自己喜欢的读物,看到喜欢的动画片;有条件的家庭,甚至不用带小孩出门也能观赏到儿童文学影片。当然,儿童文学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在中国,很多外国儿童文学也是家喻户晓,如《安徒生童话》、《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时代广场的蟋蟀》等。同时,儿童文学电影的改编也有了国界的跨越,宫崎骏的动漫《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改编自英国作家玛丽诺顿《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中国的《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都被迪士尼改编成了同名电影,最近很火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也引用了美国作家凯特•迪卡米洛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电子传媒改变了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它能突破时空带来的传播局限,让人们无论身处何方、有无阅读能力,都能接受到各种信息。最后,儿童文学相关产业传播不再使用单一的媒介,更多的是通过媒介的相互融合。传统媒介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例如,报纸仅供阅读,广播仅供收听,电视虽然可以声像文字并茂,但人却不能用它进行信息传输或处理。关于媒介融合,人们最初的定位是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而当下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实现了丰富多样且将传播功能融于一个系统。根据最新的定义,“所谓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连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可以说,媒介的融合对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更为深远。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儿童文学传播不得不呈现向数字化整合的趋势,可以在各种不同媒介形态下轻松实现转换,从而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选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