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第1篇

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较为充实,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相对成熟和完善,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将创意思维转化为实际的设计作品,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专业人才,适应和满足了服装产业的需求。

二、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服装产业的升级,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薄弱。这主要体现在技能类课程和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关系不够紧密。在西方服装设计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开设是贯穿整个学期的,而与此同时,技能类课程在同一学期不同的阶段开设,由学生按照个人实际需求来自主选择,以技能类课程辅助创意思维类课程,共同完成学期内的一个完整的服装设计阶段性学习。这种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服装设计的完整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与企业、服装品牌的产品开发流程及实际运作是完全吻合的,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服装设计的整体概念贯穿始终,便于理解和掌握。而在国内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独立的理论体系相对完善,而并不注重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散点式的多门课程中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而能够把各个知识点串联的课程比较少,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难以把握技能类课程和创意思维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深切体会和掌握完整的设计流程,容易陷入因对单门课程过于专注而忽略整体的误区。以时装画技法这门课程为例,在服装设计产业中,时装画是以传达设计师理念和意图,便于服装设计师与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服装设计流程中,它仅仅是必要环节之一。低年级学生在时装画技法课程学习中往往不能正确认知课程的意义,许多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过度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绘画技法方面的训练,片面地以追求绘画能力提高为目的,忽略了服装设计的本质与关键,或浪掉许多时间,却得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许多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在面对设计任务与毕业设计时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有效应用低年级的各门专业课知识。很明显,这种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薄弱,所掌握知识较为局限,很难适应当今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第二,课程设置的递进性不明显。在现有教学体系中,不同学期、不同课程的开设缺少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顺序设计不够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沟通,往往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重点不明晰等问题。不同课程间的前后呼应和层层深入关系往往被忽视,前后关联性较弱,课程开设的前后逻辑存在某些缺陷,某些课程开设的时间点不够合理,某些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则需要更新与升级。这些问题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学生耗费了大量精力,在每一学年、每一门课程都要完成大量的作业,甚至常常熬夜赶制作业,却不理解不同课程的重点及其关联所在,难以体会设计理念转化成作品的乐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知识点的层层深入来设定,以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实践的不断升级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课堂教学与社会脱节。首先,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滞后性。其次,传统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始终在“真空”的环境中模拟设计实践,没有直接接触企业的具体运作。近年来,一些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管理和规范充满抱怨和不理解,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才华难以施展,而对企业的要求又难以达到,企业对许多学生的表现也给予了“眼高手低”的评价。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又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或者频频跳槽的尴尬现象。这些现象也真切地体现了国内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片面性与滞后性,当今的服装设计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的口口相传,所培养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

三、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时尚流行的脚步加快、瞬息万变,服装设计的理念、风格、方法等也在不断更新和多元,服装产业转型期已经来临并加速发展。传统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迫切的需要。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服装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些举措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教学体系的调整,使得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链条,课程内容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对国内外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势进行借鉴,结合传统教学经验制定新的、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框架,使各门课程设置的关联性和延续性增强,实现创意思维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明确整体设计流程、设计思维和实操技能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间关联性的加强,尝试将不同课程打通,从过去追求单门课程的独立性转变为以设计课题的完整性为出发点,不再以某门课程的单独考核为目标,而是从整体出发,对学生完成课题的完整度、工作量和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考量。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通过一系列不同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的自主学习,实现从灵感来源和流行趋势的搜集、服装设计概念和主题的提出、服装设计要素的构思、效果图和款式图的绘制、制版、缝制,到完成设计作品、展示陈列等一系列工作,使学生不中断地体验设计的完整过程。使学生便于理解服装设计的流程和知识点,在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基础上,学会建立前沿的设计理念并且在技能类课程中进行延续和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传统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中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经典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设计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注重课程间的递进性。通过教学体系的调整,以合理的教学顺序设计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完整过程始终保持清晰的认知,在每个学期深入学习中逐步得到提升。对刚进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引导,在接触专业的初始阶段,就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知,并强调将这种思维模式贯穿始终。在接下来的每个学期,将设计知识系统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增加设计难度,使学生能够对设计的流程进行整体把控,对设计的每一步环节进行理性、严谨、合理的规划。在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实践,逐步实现设想,完成单件设计作品乃至一系列设计产品的开发。在不同学期,各门课程之间相互配合,递进关系始终保留,而知识点则不断深入和扩展。学生省去大量时间来面对各门课程的单独作业,每个学期利用各门课程完成一个共同的课题,通过设计思维和实操技能的同步提升,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的设计知识系统更加完善。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知识结构的延续性和递进性提高,不同学年之间知识的衔接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在完整的设计知识系统中,实现从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系统学习,对服装设计的基本流程始终保持完整的思路,实现在不同学期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第2篇

在服装设计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设计作品,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不单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服装设计实践而言,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挖掘其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服装设计大赛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服装专业学生参加服装设计竞赛教学是体现设计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竞赛教学中获奖也能在毕业后增加就业的机会。服装设计大赛一般以绘图及制作技能为主,也是检阅和评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一种形式。在服装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赛是展示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手段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装设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保障。随着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热度的持续升温,每次大赛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参赛设计师,由于自身对服装设计大赛的特点认识不足,从而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时间却一无所获。服装设计赛事已经逐渐发展为有别于其他服装设计方面的一个专题。作为服装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各项服装设计大赛往往极端化,盲目参赛,不知道自己要从大赛中获得什么,只是跟风逐流。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学生参赛,针对各类大赛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的设计比赛,在参赛过程中获取设计经验及增强创意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这种有计划的参赛对国内外设计大赛成绩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很多人都认为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是天赋,但作为一名教师更相信的是爱迪生曾说过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著名服装设计师也是靠着自身的努力及多年的市场经验造就的。对于高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科学的方法论可以缩短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好的设计方法也会对提升设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各种服装设计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有效地运用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无限创意,为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基础。从服装设计大赛作品可以看出,很多能够入围及获奖的设计作品往往能体现出设计师的个性,既有独创性又有艺术性。服装设计与绘画、雕塑、建筑或平面设计看似无关却有一定的联系。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中的一种,首先是以绘画为基础。学生绘画基础的好坏也关系到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设计价值取向,因而很多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都喜欢借鉴其他的姊妹艺术。

2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创新

2.1教学模式的改变

服装设计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服装设计具有穿着性及审美性,能够起到美化人体的作用;而服装艺术往往脱离了服装穿着的概念,在设计过程中使其艺术化,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针对目前的各项服装赛事,从入围的作品来看,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获奖作品却是贴近市场,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对服装设计而言,艺术设计和解构工艺密不可分,服装在表现艺术美的同时也应具备实用性、经济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服装设计教学从过去单一的“传授模式”转向“激励模式”,学生以前总是希望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但教师代表的仅仅是个人,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自我认识及独立设计能力,参加服装设计大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设计方法,才能将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运用到服装设计实践中。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各项服装设计比赛中参赛作品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对服装设计大赛思维方法的研究,从中找寻其中的一些规律性,对于参加服装设计比赛选择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帮助。这种做法也可以帮助那些身处惘然状态的学生按不同设计比赛定位,围绕适合自己的大赛主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创作出适合大赛的作品或适合市场的产品。服装设计,这是一门知识涵盖量非常广泛的课程,是包含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科,很多的理论需要在大量实践过程中理解和领悟,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审美、绘画、设计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励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作为一种项目,让学生去完成这个项目。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项目设计质量中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教师的主要目的为了让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散开来;另一方面要积极督促学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例如服装设计中的姊妹艺术联想法,有些比赛获奖设计师就是借鉴了建筑外观设计,将各种建筑外形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有的是做廓形设计,有的是做内部解构分割设计,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创新性。

2.2大赛促进教学质量

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参赛各种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参赛,并要学生运用课程中所教授的思维方式及设计手法运用于设计作品中。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及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学习目标要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用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些大赛。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知识、思维、技能等各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优点,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做不同层次的练习,细化到人。例如,研究衬衫的设计中,有研究面料辅料的、有研究款式解构的、有研究廓形细节设计的、有研究装饰手法的、有研究各种风格的等等。

2.3激发学生参赛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能自己解决问题。在面对一个新的服装设计比赛时,教师在针对性地讲解之后,再根据以前该赛事的入围作品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根据学生的设计初稿分析问题,结合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设计作品。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任务中设置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多发表观点,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为学生搭起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进一步完善作品;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将新知识引导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第3篇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从服装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根据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调整才培养目标,以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根本,教学模式多元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大操作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性,强调市场性,强化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体现高职服装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优化,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符合团队协作的社会法则,符合时尚、个性张扬的时代需求,注重培养艺术创造力,激发创新的设计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独有的风格和主张。为造就社会真正需要的高质量服装专业人才而进行综合性、系统化教学改革。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改革可以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理论加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学校要与企业接轨,落实校企合作政策。企业为高校提供学习资源、设备与教学器材等用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时,校方根据企业需求,培养需求人才,方便毕业生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服装设计是兼具很强艺术性、实践性的学科。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紧密联系企业,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让学生认识企业经营模式,设计企业型服装,培养学生市场把握能力和调控能力,能通过销售信息反馈分析市场需求,格局市场趋势和需求进行设计,让设计具备市场潜力。学生只有适应市场、把握市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企业同时对服装教育不断进行指导与培养,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为企业培养更多真正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适应新时期服装市场需要,提高服装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服装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合理充实

服装专业的教材通常理论与实践失衡。与社会和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接不足,课程与生产脱节。《服装生产现场管理》替换《服装生产管理》就很符合教学需求。现代企业服装工艺与设备一直发展、改进,工艺教材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更新。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要合理归纳和取舍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面合理拓宽,让设计紧贴社会,扩大教学空间。重视并保留教材的正确、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把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内容带进教材。实践教学要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零距离接近市场。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要让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使设计作品紧跟市场潮流。

四、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把重点教改为重点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锻炼思维能力角度,把给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发挥的无限真思维,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高职服装教学方法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无限创造力。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之明确方向,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师进企业实地调研并实践,并将企业的有关项目和任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改和课改等。采用多样办法、多种途径进行教学,比如教学目标和模块可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承担,这样就实现了课堂贴近企业、教室贴近厂房,教学手段与工厂设备的配套,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人师傅同堂,以不同的角色和角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使学生具备市场适应能力。

五、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

高职学校应该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来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市场的需求。配备优秀职业教育能力,精通专业技能、熟悉服装设计行业的专业带头人,高职教育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实践能力,可以聘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参与实践教学,但因缺乏教学经验,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学校应积极探索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选送教师优秀学校或单位进修,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强化服装设计的先进现念,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打造一个高职服装设计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团队。教学中要强调教师、师生、同学团队合作,根据教师、学生的特长、思维方式的不同,组织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反映全体教师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能力。

六、注重学生艺术品位与鉴赏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来讲,品位和鉴赏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并进行市场调研借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怀,激发学生独特设计理念和不凡艺术情感,教学中融入新颖设计理念、新颖审美意识形态及艺术的情感表现,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引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七、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偏理论,服装设计是从理论到实践、由设计思维转为实物化的应用性设计过程,所以,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走向和需求做出学校服装专业考核调整,高职服装课程考核应是理论加实践的完整性考核,从概念构思、设计、制版、工艺制作到最终的成衣,甚至是市场数据分析及运作等缺一不可。这样的考核标准能够让学生系统学习服装设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适应将来的企业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八、结论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第4篇

1.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

“联想”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现象,它是创造力的前提。构成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由角色链接反应和感知的视觉语言。在构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构成最基本要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花布表现的一组纹样、服饰的纽扣或一朵装饰造型,把一排扣子联想成一条线,或粗或细的线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服饰设计中,点状纹样可以形成丰富的、具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者经常选用协调的服饰配件作为点的要素加入设计作品,这些要素通常作为点睛之笔,起着视线焦点的作用。同样,在服饰设计中线的应用频繁而生动,粗细、曲直和长短等不同形态的线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与性格。而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均可以由自然中的一切可视形象如植物花卉、人物及动物等,通过构成设计用抽象的几何形体作为其设计形式,尽管没有保留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但生活中的意境、情调的抽象感觉仍然会通过运动、秩序、对称、协调、韵律等形式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见,服装整体设计中处理点、线、面的关系就是平面构成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力

色彩最能体现个人的魅力、个性及审美情趣,也是最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会因为个人的性别、年龄、经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传统习俗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影响,所以色彩的心理感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色彩的知觉过程是人们的心理与生理对于色彩的感知过程,色彩知觉的审美过程,正是人们从记忆到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主观审美主体与客观审美对象互相作用的心理过程。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色调和色彩的功能、色彩的视觉心理、色彩的采集重构组合,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特点,让色彩突出人物形象个性,展现服装风格。色彩是构成服装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了解色彩规律,掌握色彩构成原理,在服装设计中正确运用色彩,才能使服装设计锦上添花,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3.训练学生对三维空间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工组合,进一步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运用创造力,学生可结合一些外在因素,如解构分割、排列重构等创作形式,创作出更浅析服装设计中的构成教学钟朝玲摘要:构成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最为典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多不同风格的服装。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由最简单的造型元素点、线、面在三维空间中对学生进行训练的结合体,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意识到空间的存在,提高空间感,以自然的形式创造更多的空间。人体是一个天然的造型,立体构成不可能创建一个与人体的具体形状完全一致的造型,但可以创造出三维人体的结构模式。在立体构成的训练中,可以选择比较常见的材料,如,纸类材料有白色卡纸、有色卡纸、吹塑纸、牛皮纸、普通纸和皱纹纸;线类材料有棉、麻、羊毛织物;面料有棉布、斜纹布、纱;此外还有钣金、玻璃纸、塑料管;等等,只要可以使用的材料都可以利用起来。在实际表现中,引导学生先用纸张剪出一个原型纸样,黏合人体模型后,再将该模型结合服装款式的变化进行服装造型的表现,这一过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普通的切割方法,也可以采用粘接方法,只要达到最佳着装形态即可。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设计人员在真实的三维空间内能直观地了解服装设计创意的成形效果,而不是真正制作服装,这样能减少材料的消耗,是一种简单灵活的服装建模方法。由于这一过程能产生偶发的奇趣效果,学生在获得空间感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增强空间想象力。

二、构成教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第5篇

一般来讲,人的思维有两种,即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再现性思维主要指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本质上不产生新的东西,思维结果在常人意料之中。创新性思维则是能在探求事物的过程中,当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能够重新组织概念以求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愿望和行动,即立志探索、悉力追求的所谓“格物致知、格物致新”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解决服装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这一难题呢?笔者借此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力求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以飨读者。

一、确定主题,指明方向

教学中,不仅给学生“拐杖”,还要给予“望远镜”。众所周知,任何设计都是一个系统地、综合地梳理和整合信息与调整理念的组织过程。这一计划、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是主题鲜明。因此,服装设计也应有一个主题,即整体服装从款式、造型、材料、色彩等,都要围绕主题而设计。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完美的艺术品。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与学识、技能乃至周围毫无联系的全新活动,它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新的综合、新的突破。也就是说,综合思维能力起决定性作用,而这种综合性往往表现在其智慧杂交能力和辩证分析力。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堪称是教与学两方面核心问题的关键。

服装设计教学,除再现性思维的训练外,更要注重逻辑思维一般顺序地引导,即感知――认知――提炼――概念――判断――推理――结论――创新。要想把控、操使思维规律,解决教学难题,笔者以“服装设计的主题是什么”为例,阐述一下这个问题。例如,除了明确告知主题就是设计产品的风格特点,即高雅别致、粗犷奔放、飘逸若仙、大方高尚、时代感、青春感、活泼感、奇异感、线条感、舒适感、便捷感、曲线美等,还应在感性认识上加以熏陶与强化,从而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主题确定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手段来实现,对其做进一步阐述,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尺寸的夸大或缩小;整体造型、色彩搭配、面料个性的三大元素组合;以及贴、挖、缝、绣等工艺装饰或点缀。这些手段可以一种单独运用,也可以多种结合巧妙实施。但是,切忌冗杂堆砌,避免造成视觉上的累赘感。

二、根据主题设计款式,突出个性造型

款式即格式、样式。服装款式是指服装形体结构的组织形式,它是由不同的分割成几何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块面组合变化而产生的。它是体现风格的实体。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此概念,首先必须克服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压抑心理,共同探讨课题,共同认识新事物。这样,师生就易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情感,从而使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依序成为教师的善诱行动。

上述过程完善后,诱导学生就个性整体造型绘制款式效果图。众所周知,在某种程度上,纯粹的造型一旦完成,通常不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服装造型是一个典型的时空艺术、动态艺术,始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教师需从学生个性创意角度,结合消费人群的定位,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美法则以及服装材料的选用进行三维构成的组合,进而凸显学生在教学中认识过程的主体作用。

三、根据主题挑选色彩,选用面料

颜色是服装的精华,它首先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然而,有时从理论和款式效果图上看属于好的配色,实际运用到服装上,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显得十分丑陋。究其原因,需要激发学生思维的连动性,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其在掌握事物的已知特征之后迅速迁移于其它未知的事物之中,从而产生连动思维。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以偶然性求必然性,从特异性求一般性,诱发学生对偶然事物的敏感程度,激发其求知、探索的兴趣,牵引其连动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引导学生反思:“如果反之,则会怎样?”这是一种从已知发现未知的重要方法,力求“逆推”取胜。实践体验说明,服装设计的配色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因为服装的配色要考虑服装面料的个性以及面料的肌理特点。如果脱离了这一可变因素,那么,配色就成为空谈。因此,让学生了解服装面料的个性和表面特性,是配色训练中的最关键一步。面料材质的审美评价,即是通过触觉与视觉来体会各种面料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手感的体验包括轻/重感、平滑/粗糙感、柔软/硬挺感、温暖/凉爽感、凹凸感等。视觉传递的面料材质感觉包括色彩、图案、组织肌理、光泽度、透明度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验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灵感,以多向思维方向开发事物的质与量,使思维的广度得以发展。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是:感觉、感知往往触动思维的横向连动性伸延。在感悟中,当发现某种现象后即联想出与其相似、相关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勇于提出,才能出现新的思维,导致新的发现。由此可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对面料的肌理特点、质的风格、色彩联想的感受和认知,使其由盲目性向理性转变,将有助于创新设计理念的升华,使创意设计物化后更加贴切主题风格,从而进一步彰显主题。

四、根据主题确定坯布,制定制作工艺

主题风格的演绎,要通过精心选料才能得以体现,而不同组织的坯布可产生不同的风格。例如,单机无虚线坯布能产生高雅别致的风格;压脚横机产生的多变组织可产生奇异感;直条、横条坯布能呈现线条感;厚坯布给人以挺括精神的感觉;薄坯布能增加飘逸、悬垂感等。就教学而言,其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对坯布的原料成分、机织组织的识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理的角度提升对所用材料的感性认识(面料的审美性)和理性评价(功能性和经济性),不仅感觉其个性风格,并能找出其中的差异,产生相应的联想,并由此而拓展设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因心而挑选出与主题相匹配、与风格相融洽的坯布,尤其是在确定服装整体风格时,才能将面料运用的得心应手,达到功能性与经济性价值的统一,实现面料与款式、造型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