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一、开展城乡联盟校大教研的必要性

我市农村学校规模偏小,每年级只有一两个班,校内没有同年级同课头的学科教师,而且校内基本都是年轻教师,专业引领不足,同伴互助难以实施,校本研修基本上是同一水平的重复,因而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城乡联盟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能够打破校际壁垒,为教师搭建校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经验交流与共享、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使每位教师在教研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联盟校教研活动可以充分发挥牵头校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使教师参与教研,投身教研,并且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享受教研,促进成长。

二、联盟校大校本研修的实践

两年多来,我们尝试以开展各种研训活动探索城乡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1.主题培训活动

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城乡教师共同学习、同步成长。主题教学研究针对性强、效果好。经过培训研讨,联盟校内展示,再经研讨,总结出某一主题行之有效的作法。这样的培训主题明确,做到引领、尝试、掌握、运用“一线式”学习体验,让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得到真正的专业成长。为此牵头校派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系列培训,如:课题研究指导、说课培训、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师着装艺术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竞赛系列活动,让教师能以新课程标准备课、讲课,以新课程的眼光听课、评课,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2.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人人参与的高效课堂展示,优胜者参加联盟校高效课堂交流展示活动。活动内容一是课堂教学观摩;二是师徒“同课异构”;三是反复磨课。“同课异构,反思交流”的形式,突出“深化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从各校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打磨课,到最后的展示交流、说课,一对一式的点评,增强了教师校本研修的能力,使所有参与教师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感悟。引领教师在新观念、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校本教研,增强了教师校本研修的能力。

3.以赛促训活动

通过“英语教师口语竞赛”“中青年教师说课竞赛”“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系列教师竞赛活动,让联盟校间的教师彼此交流、碰撞,达到以赛促研、以赛促训的目的。参赛教师结合新课标精神从“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研讨。教师在教学竞赛中互听、互学、互评,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以赛促训,不仅给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农村青年教师苦练技能的热情,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也为参加“全市教师技能大赛”推荐了人选。在举办的各类教学比赛过程中,城乡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精心准备。通过比赛,教师的基本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给他们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收获颇多。

4.名师引领活动

实施导师带徒制。为农村学校教师配备城市学校导师,每一位骨干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都有带徒的任务。导师侧重于听课、互动研讨的带教方式,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再上课。通过QQ平台交流、化解教学难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全面提高联盟校教师的素质。

5.联考质量分析活动

城乡联盟校实行联合命题,统一考试,分别阅卷,各自统计成绩,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对优势科目及劣势科目进行研判,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各自通过纵向比较,清晰认识学校教学质量升降。

6.城乡教师交流活动

牵头校派骨干教师或有经验的老师与农村学校教师互换交流。教师在交流期间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并肩负带领薄弱学校教师的研训任务,为接收学校的发展主动献计献策。农村教师到城市大校交流,也得到很好的历练和提升。市教育局每年召开一次联盟校工作总结表彰会,对工作好的单位、优秀教师进行表彰。

我们依托联盟校大校本研训,结合日常教研工作开展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脱颖而出的舞台。实践证明,大校本研训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联盟校大校本研修的活动反思

联盟校研修活动启动以来,得到城乡广大教师的高度赞赏,学校、教师热情高,活动扎实有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大教研活动以课堂展示、课例点评、交流研讨、专题报告为主要内容,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2.每场活动内容多,时间紧迫。评课时间仓促,实现深度交流不够

3.城乡学校之间课堂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仍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望城区地域面积广,学校布局相对分散,60%的中小学校分布在农村。一直以来,望城区教师培训工作存在交通不便出门难、年龄老化不想学、学校人少不想送、培训机构不教研、教研机构不培训、培训经费无保障的现实,因此,教师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难保障。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全区学校分布状况,中小学教师年龄、学科及专业结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机构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构建了望城区送教下乡“3321”新模式,全面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从根本上促进望城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传统的教师教育与发展工作是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仪器电教、电大等多个机构分担,由于这些机构单独分设、各自檎、缺乏协调、资源分散、管理重复,给基层学校和教师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如何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阶?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大胆进行机构改革,于2001年将原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仪器电教站及电大工作站四个机构进行合并,建立集培训、教研、电教于一体的复合制、多功能的新型教师教育机构――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以求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 “培训、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等综合功能。该机构为教育局的二级机构,属正科级事业单位,设主任(兼书记)一名,副主任两名,下设教研、师训、装备、电大四个部门。然而,受现行管理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新机构各个部门仍长时间“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但没有有效整合资源,还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2013年,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以送教下乡为载体,将教研、培训及信息技术等功能整合起来,创新乡村教师研修常态化新模式,将教研、培训、信息由一名副主任分管,使研、训、信三位一体,定时、定点、定人,在全区广泛开展送教下乡、研训一体活动,并逐步形成常态化研修。这种方式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各个层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线教师拍手称赞。不但完成了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从机构整合到职能整合、形式整合到实质整合的跨越,而且真正实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有机融合。

二、创新模式,提升实效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从培养数量充足、学历合格的教师转向培养质量提升、能力胜任、师德高尚的教师。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培训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培训以“传授”为主,形式单一;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脱离课堂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动意义不大。基于这些问题,望城区创新构建了送教下乡常态化研修“3321”模式,即打造三个团队、采取三种培训方式、分成两类片区、实施一体研训。

1. 打造三个团队

一是专、兼职研训员团队。我们在现有教研员队伍的基础上,面向全区选聘了6位能研、善训、会导的中小学一线教师作为兼职教研员,既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又进行教研培训工作,实现教研员队伍逐步由专职过渡到专、兼职结合,“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改变了教研员不足和长期脱离一线等问题,让教研员在课堂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二是名优教师团队。我们在全区分学段、分学科选聘了近30位优秀教师担任送课下乡任务,其中包含了3名特级教师和20多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他们在送教下乡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省、市专家团队。分科分类建立专家库,聘请学科教育教学专家或省、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担任望城区送教下乡的培训专家,高层次、高起点对乡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指导。

2. 采取三种培训方式

一是开展“主题式”送教活动。各学科教研员和专家根椐本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研训主题,自上而下通过“看(主题观摩)、思(围绕目标自我反思)、议(围绕主题相互交流)、训(专家或骨干主题讲座)”,实现了“研中有训”“训中提升”。二是开展“点单式”送训活动。按学科以基层学校教学需要为专题,自下而上由学校或一线教师提出受训主题,再由教研员或专家予以商定,适时进行城乡跨校送课送培研训活动,带动农村中小学校本研训的建设与发展。三是开展“诊断式”送训活动。对学科教学调研所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由教研员和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合诊断,并根据诊断情况,从各名师工作室遴选送课教师、确定送教内容,按学科分进度送培到乡镇到学校,引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3. 分成两类片区

即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将大学科(即任教老师较多的语、数、英等学科)以小片区(两个乡镇联合)为单位组织培训,小学科(即任教老师较少的音、体、美等学科)以大片区(四至五个乡镇联合)为单位进行培训。以片区为单位,将“点”上的培训扩大到“面”上的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有参与培训的机会,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4. 实施一体研训

我们以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为主体,整合教研和师训资源,在“区级”和“校本”两个层面上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我们依托培训基地学校,以典型引路,分步分层推进“研训一体化”工作。在听课、说课的基础上,开展评课、议课活动,让教师互换角色,质疑问难,阐述个人的理解,发表意见和建议。在这种广泛的评议中,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他们的收获已远远超出了对一节课的经验分享,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学价值的构建过程,甚至是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思想的飞跃过程 。

三、创新机制,走向常态

1. 保障培训经费

望城区将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8%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年初,由各片区、学校制定教研、培训计划上报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由教研培训装备中心协调统筹后报望城区教育局审批,区教育局根据全年教研培训计划将培训经费拨付教研培训中心和相关学校。全区设有8个教师培训基地,培训期间,参培教师资料费按照20 元/人・次、用餐按照20 元/人・餐的标准拨付到基地学校;交通费用按 600 元/人・年标准保障到人。强化培训经费的管理,实行内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保障⑴嗍奔

我们要求片区内各学校统筹安排课程表,为同学科、同教研组的教师安排出统一的研讨、培训时间,确保教师能够定期参加培训,减轻参培教师调课、请假等额外的负担。

3.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望城区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互联网+”教师研训模式,开展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一校带多校活动,全区11个名校网络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区99所学校,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培训了教师,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为确保区级送教下乡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完善上述保障机制的同时,不断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严格教师培训考核,将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纳入教师晋级、评先评优。制定教师培训管理考核制度,要求学校有学期培训计划、片区有研训实施方案、教师有个人研修计划,每次培训结束后,参培教师要制作微课或完成指定的研修作业并及时上传个人空间。对培训结果进行实化,做到培训一次,全程跟踪。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根据教师参培表现及培训效果给予认定,并进行学分登记,打造教师阳光培训,让教师培训做实做真。此外,增进激励机制建设,从2013年起,望城区教育局每年拿出50至100万元,对送教下乡中卓有成效的团队、个人、学校和培训基地进行奖励,对在培训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优先晋级、优先评优。

近三年来,望城区开展研训一体送教下乡活动320余次,培训教师5000余人。城乡教育发展差异不断缩小,极大地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2013至2015年,望城区中小学教师学分连续三年达标率为100%,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特别是将教研、培训和教育信息化相互对接,并通过分区联片,形成区、片、乡、校四级联动及教研、培训以及教育信息化付诸“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望城区乡村教师区域性“大培训”格局。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25年前,20岁不到的朱正华带着满身的稚气,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偏远的故乡――逢春岭。有人问他:“你毕业时的成绩那么优秀,又不是没有好的学校去,还回到这穷山沟,那不是自讨苦吃?”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山里的孩子需要我,就必须回到山里来。身为教师,我不是来享福的,而是来作奉献的。”

比起自己的祖辈和父母们,朱正华感到的是庆幸与坦然,同时也更感到了自己肩上那份沉重的使命。开学了,他被分配到更为偏远的老曹寨小学任教,他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教五年级数学。他特别喜爱数学,从小学到师范学校,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并在多次数学竞赛中获过奖。认真备课,认真批改,灵活的教法,正确的引导,一学期下来,原来在学区统考中只占中下水平的该班学生成绩,在学期末统考中奇迹般地跃上了全乡榜首。

刚好这时中心校缺少五年级数学老师,学区领导把他调到了中心校,凭着他的热情、自信和智慧,一学期下来,所教班级的数学在期末统考中又一次名列榜首。

一学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结束了,这时到了学区一年一度的人事大调整的时候,曼过村小的期末考试成绩很糟糕,该校最高年级五年级45人中,只有2人升入六年级,特别是数学成绩更为糟糕,全班没有1人及格,平均分是全区最低水平。

朱正华知道情况后,自告奋勇:“郑校长,让我去试试吧!”学区领导反复考虑后,又让他去了曼过村小。他是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不服输的精神去的,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奇迹又在期末考试时出现了,在学年统考中,该班的总平均成绩进入学区前列,原来的双差班变成了双优班。

在一片赞许声中,朱正华找到了村公所干部说:“我们办一个六年级班吧,孩子们到逢春岭读六年级路途遥远,翻山越岭不安全。”村公所的领导犹豫了,学校条件这么差,要教室没教室,要宿舍没宿舍,再说学区领导同意吗?

在村公所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朱正华和几位年轻教师一道,带着学生们到山上抬木头,撬石板,宿舍建起来了,曼过小学总算有了六年级班。又是一年下来,奇迹再一次出现,期末统考,在6所完小排行中,曼过小学名列第一,有80%的学生升入逢春岭中学。近年来,逢春岭学区在全县乡村小学的升学统考中连续几年占据榜首,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朱正华和曼过小学的功绩。

朱正华几年来的数学成绩赢得了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赞许,而他朴实、诚恳、勤劳、热情而随和的性情,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他做得一手好木活,除了为学校的桌椅板凳修修补补之外,还经常无偿给当地群众做些小家具等。他还会家电修理,除维护学校的电器外,还为当地村民维修家电上千台次。正是这样的机会,使他接触了大量群众,一些面临失学或已经失学的学生,在他的劝导和帮助下,重新来到了学校。

多年来,曼过小学没有一块球场,原来作为球场的那一小块平地,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放鸭子的池塘。正当学校领导打算向上级要经费修整球场时,朱正华却做通了村民的工作,还召来了村里的青年朋友,师生一起,用义务劳动的方式平出了地基。朱正华的努力,换来了一块崭新的球场。多年来,曼过小学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朱正华就带领学生撬石抬土,一间石基石墙水泥顶的厕所很快就建成了。

在曼过小学的11年里,学区领导多次想把朱正华调到其他地方去挑重担,但都被村支书老李给顶住了,他说:“朱老师不能调走,曼过人民不让他走!”不过因工作需要,朱正华最后还是被调到了逢春岭小学。

在逢春岭小学的10多年里,朱正华在教好数学课的同时,还先后担任中心校教务主任、学区教务主任等教学要职。如今,他担任教学副校长,主管整个乡镇的教学工作。作为学校领导,朱正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学校领导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做好学校行政教育工作;还积极带头搞科研,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多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各项工作指标均处于全县的领先位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我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教师占80%,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全局。

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国家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多种形式的农村教师培训已经常态化,成果瞩目。但是作为农村学校本身,对于农村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的研究还很缺乏。

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发展农村教育,帮助农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农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努力于新课程的实践,在其过程中不断完善更新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与新课程同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农村学校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农村学校的区位环境,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自我定位甘愿低于城市学校,从而降低了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安于现状者居多,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教师,他们缺乏足够的教育情怀,缺乏奋进的专业精神,仅仅把当教师看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调往城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缺少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农村学校教科研整体水平偏低,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动力不足,成果匮乏,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氛围。

2、由于相对滞后的教育条件,农村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于城市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严重。这就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比城市教师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农村教师更要有爱心、耐心、恒心,更要有奉献精神。

3、我校目前为数不多的骨干教师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求。近几年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和农村教师的招聘要求明显低于城市,如本镇,几乎招不到一本毕业生。农村学校师资相对落后现状的改善,有赖于我们去探究建立一套适合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

4、本课题的研究,将落实并发展原有的研究成果,培养和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和省市名师,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政策依据:

1、为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特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求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规划》提出: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

理论依据:

终生教育思潮的兴起,加之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使教师职后培训和素质提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高潮。各国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与职前教育相衔接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实现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保证教师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英国教育专家詹姆斯提出的著名的教师教育“三阶段理论”。他认为,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是教师教育中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

我国一些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改革者也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许多研究。顾泠沅教授领衔开展了以校本研究、校本培训、课例研究等为主要形式的“行动教育研究”计划。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王长沛曾说:“真正决定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进教室,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

教师的专业素质关乎教育的兴衰,此类真知灼见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农村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的研究,增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提高教师有效性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最终建构农村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模式。

1、研究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的有效方式,重点研究职业道德的形成方法。

2、研究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方式,重点研究在实践活动中转变教师观念的方法。

3、研究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主要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三个方面研究。

4、研究校本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研究搭建高效的校本培训校际交流平台。

5、本课题立足于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研究农村教师重树自我、重构课堂、自我教育成长的有效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育科研方法。

文献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根据我校实际,对有价值、值得借鉴的结论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和提炼。

行动研究法。主要体现为改进前后反思和具体情境中反思,所尝试策略是否有效,都以是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评价标准。如果没有效果则要反思,从反思中再尝试新的策略和思路,从而不断积累与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一致的经验。

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目标,以全镇教师为样本,在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采取阶段性、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多种调查方式,获得最原始的一手资料。

案例分析法。主要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进行个案总结,整理出案例集。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2016年6月-11月)

1、确立课题负责人和课题主要研究成员人员,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分工。开展前期调查、选题、立项工作,确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有关农村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资料。

2、完成对本校及全镇教师的调查、访谈以及分析工作。制定问卷调查表,将调查情况在表中以数据显示出来,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教师们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计划达成共识,保证积极参与,并自主确定成长目标,课题研究确立了整体观察对象。

3、制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交流方案,讨论通过了《教师专业素养升级措施》,动员所有教师制定具体的专业成长“三年规划”,严格按规划逐项落实专业成长的各个环节,其效果纳入年终考核。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4月)

一、课题组负责人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公布研究内容,鼓励全员参与。召开研究小组会议,提出研究的总体要求,分工细化:政教处重点研究教师师德培训的方法与途径;教务处重点研究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升等方面培训的方法及途径,结合实际开展了对教师的全面校本培训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科组和课题组的作用,落实各项教学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教师专业成长状况。对专题研究逐一突破,并形成相关经验论文。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育师”文化

1、举行“寻找最美教育风景”主题演讲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提升自我的热情,强化对农村教育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2、举行教师英语口语比赛。

我们先后以“青春校园行”、“我的成长日记”、 “教农村孩子练口语”等为主题开展了活泼生动的英语口语比赛,在英语教师“共同体”里,练口语用口语的教研氛围空前高涨。就英语课堂和学生兴趣习惯来看,这种活动对英语教师专业成熟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成效显著。

3、举行“精准扶贫,教育先行”送课下乡活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几年,我们中心

小学送课下乡活动成为了一种教研常态,在拓展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探究路上耕耘不已,带动了本地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

4、举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感悟演讲比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相长,老师们在阅读和比赛中,洗去了浮躁,涵养了务本求真的专业精神,升华了专业水平,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老师们都能信手拈来。

5、举行“师徒结对”茶话会。

“师徒结对”是我校的传统。近年来,我们经常举行“师徒结对”茶话会,主题或者是新老师“拜师学艺”,或者是交流互学互助的情谊与收获。在这样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之中,新教师学老教师的育人经验,老教师学新教师的信息技术,相得益彰,合作共赢。

三、开展名师养成系列主题活动

1、实施校际帮扶结对工作计划,推动本镇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形成。

2、举行评选本镇名师活动暨专业成长研讨会,汇报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成果,推动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深入发展。

3、深化集体备课,实行全员赛课和“推门听课”,观察分析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成长状况,探究反思教师专业素质和高效课堂的关系,形成了相关论文。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优化常规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资结构中老中青帮扶带的良性循环,马湾小学全面全程开展了听课评课辩课活动。

学校对教研活动高度重视,制定了缜密的推进计划和激励方案,成立了以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评辩团队,从备课情况、教材组织、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多方面反思提升课堂效果。

每周一三五上午两节课为活动时间。从授课前的精心准备,到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再到课后的交流总结,马小的教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样的教研活动,推动着马小的高效课堂建设日趋成熟完善。

4、开展访学和培训教师学习成果汇报交流活动。

我们努力探寻城乡教育的平衡点,精心筹划开展了系列性的访学和培训教师学习成果汇报交流活动,以点带面,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改成果及时地宣传与普及,从汇报到交流,从实践到反思,从反馈到提高,环环相扣,形成了自觉的有机的专业成长小系统。

5、五月市教研室领导和专家到我校视察教学工作,对我校课题指引下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估,给予了肯定和建议,课题组据此完成了研究报告《近年我校教育教学发展分析及促进措施》。

四、收集各方面的研究资料,完成了中期评估和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深化研究阶段(2017年5月-2018年10月)

1、召开课题研究推进会。2017年5月,课题组各位成员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交流,课题组长对课题研究前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市课题专家对前期工作给予点评,指导课题研究下阶段工作。

2、举行“国培计划”研修项目总结交流会暨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学习笔记展示会。

3、举行反思写作交流会,总结日常教学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老师们感悟深,获益良多。

4、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评选。对研究中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撰写相关论文、典型案例和工作经验等,形成了总研究报告的初稿。

5、编写《马湾中心小学与华湖小学帮扶结对工作总结报告》、《全员辩课录》、《教学能力进阶督导与诊断策略》等,初步完成“优化驱动-专业共同体-反思写作”的专业成长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