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健词: 文山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调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构成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完整内容。学校体育在现代社会中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出好人才、多出人才的重大使命。篮球运动自传入中国以来,逐步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是比较普及的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新的教育思潮的兴起,文山地区学校体育在经费和场地设施器材方面都得到了逐步增加和改善,但是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状况如何,尚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文山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地方学校篮球水平发展的关键是篮球专项体育教师,因为他们不仅是学校篮球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学校篮球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地方学校篮球体育工作要发展必须有一支热爱地方篮球体育工作事业的篮球专项体育师资队伍。

3.1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学历现状与分析

学历是衡量一个人知识结构的标准之一,代表了一个人所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程度,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训练和科研发展潜力。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规划的意见》规定:“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合格学历的要求为:小学最低中等师范毕业,初中最低专科毕业,高中要求大学本科毕业。”由此可以看出,从事篮球教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状况直接影响着篮球教学工作开展的水平和质量。

据表1所示,在被调查的54位文山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当中,大专学历的人数为3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4.8%,居第一位;本科学历的人数为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7.8%,居第二位;中专学历的人数为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3.53%,居第三位;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为零。从总体上看,文山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学历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其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教育部门加强了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以及对边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部分边疆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在职函授、培训等形式,在学历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3.2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职称现状与分析

职称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教师的工作得到承认和认可的标志,它体现了一个教师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水平的高低。

据表2所示,在被调查的54位文山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当中,具有(中)小学一级职称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2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7%,居第一位,具有(中)小学二级职称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7.8%,居第二位;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1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5%,居第三位;具有(中)小学特级职称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零。笔者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边疆地区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和其它学科一样的重视,在职称的评定上很难与其它学科的教师相提并论。此外,由于各边疆地区学校的职称评定名额有限,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学校往往会先考虑其它学科的教师,特别是一些所谓主科科目的教师,从而影响了篮球专项体育教师正常的职称评定工作。

3.3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年龄现状与分析

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生理机能的标志,而且是一个人知识积累多少,智力发挥高低的标志,是师资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表3所示,在被调查的54位文山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当中,年龄在31―40岁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3%,居第一位;年龄在30岁以下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2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0.7%,居第二位;年龄在41―50岁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1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居第三位;年龄在50岁以上的篮球专项教师人数为零。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文山边疆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中,青年体育教师所占比例偏多,富有教学经验的中、老年体育教师偏少,同时也表明,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他们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正在经受实践的洗礼,正是创业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文山边疆地区将来从事学校篮球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4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教龄现状与分析

教师的教龄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具体反映,也是一个教师经受过多少实践洗礼的具体标志。

据表4所示,在被调查的54位文山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当中,教龄在1―10年的篮球专项体育教师人数为3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4%,居第一位;教龄在11―20年的篮球专项体育教师人数为1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5.2%,居第二位;教龄在21―30年的篮球专项体育教师人数为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4%,居第三位;教龄在30年以上的人数为零。这一调查结果说明:近几年来文山边疆地区学校青年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篮球专项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经常处在补充新教师的组合中,同时也表明文山边疆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流失较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文山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缺乏高学历的教师。

4.1.2文山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职称主要是(中)小学一级和(中)小学二级居多,没有高职称的教师。

4.1.3文山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年龄偏低,有经验的老教师人数较少。

4.1.4文山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专项体育教师的教龄20年以内的居多,教师的稳定性不强。

4.2建议

4.2.1加强《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的宣传与贯彻执行力度,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能按国家教育部门有关文件正常进行。

4.2.2重视对体育教师各方面的培养,多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让他们能不断更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业务能力。

4.2.3改善体育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教龄结构等,形成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梯队。

4.2.4各级部门要加大对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促进边疆地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芦平生,李玉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22-27.

[2]谭华,安国华,陈鹏.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1,(4):124-127.

[3]周登篙,刘海元.重构体育教学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4]解长福.体育院校篮球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校园篮球文化 特点及功能 建设现状 建议

前言

篮球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始终与校园的发展相伴随,篮球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内,通过对校园文化的选择与重构,在不断构建完善自身的同时,聚合出校园文化与篮球文化的交汇点,使篮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加强篮球文化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1.校园篮球文化的概念

1.1篮球文化的概念

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2]

1.2校园篮球文化的概念

校园篮球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和教师参与为主体,以篮球运动为主要内容和运动手段,所创造的篮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表现出一种具有校园独特形式的学生群体文化生活。[3]

2.校园篮球文化的特点及功能

2.1校园篮球文化的特点

校园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文化,它具有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校园篮球文化根据所特有的参与人群、所处地理位置和表现形式应具有以下特点:校园篮球文化具有方向性,是指为培养学校师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篮球的大众参与性质决定校园篮球具有大众的特点;校园篮球广泛多样的开展决定校园篮球有着多样性的特点。

2.2校园篮球文化的功能

2.2.1健身功能

篮球运动属综合性的集体性运动,从事篮球竞赛和各种篮球活动,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活跃身心,增长知识,对锻炼人的综合能力起到积极影响。从生理学角度而言,适量参加篮球活动,对促进人体的生理机能,特别是内脏器官与感受器官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以及发展身体素质、心理修养等均有积极作用。[4]

2.2.2增智功能

篮球运动已进入科学化、技艺化、谋略化的新时期,技术与智谋的渗透结合,促使练习者既要从篮球竞赛中汲取文化营养,又要鞭策自己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识,这样有利于其对篮球运动本质理解能力的提高。篮球运动可以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帮助提高思维能力,为智力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和环境条件。

2.2.3娱乐功能

通过参与篮球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道德文化、娱乐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享受。很多学生深深体会到,打篮球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种放松和调节生话、学习的科学方法,更是一种娱乐的自然过程。它能使学生成为主动的体育实践者,从而为终身体育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得更加文明、健康、幸福。

2.2.4群育功能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项目,充分体现在团队精神和协同作风上,体现在球场上一切个人行为都要基于全队整体的目的任务之中,此核心体现在“集”字上,要依靠集体力量倡导团队精神。它要求每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只有把个人的技能融会于集体,集体才能为个人作最佳保障,为个人技术的发挥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遵守规则、平等、公正和竞争等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

2.2.5教育功能

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首先它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具有显著作用。这与在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是相符合的。开展篮球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同时通过篮球竞赛也可以培养其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

3.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现状

3.1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物质文化作为校园篮球文化的基础,主要是指场地设施、运动器材、服装等。篮球运动一直是校园体育运动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个校园都有一定数量的篮球场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高校篮球场地显得捉襟见肘。从高校篮球场地的质量来看主要还是以室外场地为主,其中水泥场地和塑胶场地各占一部分,篮球馆的数量仍然很少。

3.2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制度文化主要涉及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在高校中,篮球运动的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篮球教学和课外篮球活动。篮球教学由学校体育系(部)在教务处的指导下进行,普通高校中篮球教学正在或己经从以前的规定性教学转向选项课教学,从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充分给予了学生选课的自,这更有利于篮球运动这一高校流行的体育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为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3.3精神文化建设

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具有显著作用。这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是相符合的。开展篮球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同时通过篮球竞赛培养其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这也正是篮球精神文化的根本所在。

4.构建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基础设施是校园篮球运动开展的保证,是篮球运动开展的基石。随着高校大学生的逐年增加,运动场地已不能满足需要,加强场地建设是高校的体育工作重点。我们应搞好各种宣传,让篮球文化的足迹遍布校园,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篮球文化的熏陶,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特色。

4.2建立完备的篮球竞赛制度,定期开展篮球文化周、篮球文化节等,传播篮球文化,以促进校园篮球的进一步发展。

4.3在开展篮球联赛期间,举行与篮球相关的比赛,如篮球知识竞赛、篮球动画设计比赛等。开设篮球规则与裁判法讲座,使学生懂篮球、爱篮球。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篮球文化所蕴含的竞争与合作理念,激励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冯洪,郭苏芝.对校园篮球文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6,(1):14-15.

[2]李元伟.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4.

[3]许奋奋.高校篮球文化的教育功能剖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26-30.

[4]吴恒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82-84.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分层;中国篮球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022-04

1选题背景

1.1 “第一运动”之争

2005全球《财富》论坛上,前国家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提出“篮球正在成为中国体育第一运动”的说法,他还从关注度和参与度上与足球相比较,给一个篮球架,给你一个球,就可以打起来了,这是其他项目很难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我认为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指标,关注度是大家非常关心,爱看,爱了解;参与度是亲身投入到这个运动中,从运动中体验快乐,这种球迷,才是真正的篮球人口。当然,官员、教练员、运动员很想与足球相比较,其动机源于推销篮球职业联赛,CBA是一种商业制度,竞技体育的产品当然是比赛成绩,球迷花钱买开心、球星及团队赚钱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因此,“第一运动”遭到质疑,比如足球的球迷数量高于篮球,关注度则足球高于篮球,只不过对中国足球是“恨铁不成钢”,足球是知名度较高(臭名远扬),美誉度不高。参与度也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打球的多、观战的少。

因此,“第一运动”的判定标准不统一,但相同的是,在“管办不分”的体制框架内,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等代表国家的光环必然成为政治诉求的重要判定指标之一。俱乐部作为商业行动主体之一,球迷、媒体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利益在于“体育营销”,只要比赛场上的观众能够找到激情、媒体能够吸引要求,企业品牌能够提升、产品价值能够升高足矣。CBA是市场化的过渡产品,可以看出,“第一运动”的判定标准较多集中在民众参与,因为民众才是培育篮球文化、夯实篮球基础的关键。

1.2“他山之石”思考

2005年,中国职业篮球经历了机制上的蜕变,在市场化体制之下,CBA大胆借鉴NBA的运作模式,结束了10年甲A联赛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前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认为新的CBA联赛更加适应职业化的需求,他援引《北京娱乐信报》的报道:“李元伟在会上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委员会的成立,结束了过去10年CBA联赛大事都由篮协一家说了算的局面。今后所有关于联赛的重要事情,都将由CBA联赛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会后将尽快成立委员会的执行机构——CBA联赛办公室。真正实行简政放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主动适应职业体育的要求”[1]。之所以篮球圈的参与者总是拿篮球与足球相比,是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是市场化、职业化的产物,都是集体项目,在竞技体育独尊的时代,集体项目远不如个人项目在世界大赛上取得的成绩。那么,特定时代条件下,金牌优势项目都是“举国体制”的脱胎产物,相比较而言,还是与足球相比,“五十步笑百步”为上策。事实上,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敢于与足球相比,因为它没有像曝光的足球假、赌、黑案一样愚弄了球迷,还有它独具特色的球星文化激励了无数喜爱篮球的青少年。细想一下,大洋彼岸的NBA“停摆”事件,也可能是中国未来中国职业篮球潜藏的危机,其运行机制稍有不慎,也难以抵抗假、赌、黑的诱惑。

但是,这些危机起码目前还未集中爆发,因为我们在役的职业篮球运动员还未脱去计划经济的痕迹,早已耳熟能详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新一代球星如何承接想必是中国篮球担心的问题。有位资深的教练告诉我,篮球与足球、排球一样,体育系统注册的运动员数量同样持续下降。

1.3“运动兴衰”探讨

不管是“第一运动”之争的篮球基础,还是借鉴“他山之石”经验稍显上风的篮球职业联赛制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篮球运动的兴衰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高居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地位的人,肯定要以篮球的运动成绩为标准;俱乐部的投资者,当然要以职业联赛转动的经济效益为标准;球迷,永远热衷于高水平的篮球赛事及其崇拜的球星;运动员、教练员及其相关服务人员,两者兼有之;民众,便利的篮球场地与切实提高的青少年体质可能较为重要。

竞技篮球也好、职业篮球也罢,离不开的行动主体是投资者(investor)、参与者(player)、消费者(consumer)。三个行动主体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投资者位于社会上层(富有阶层),参与者位于社会较低层(尤其是职业运动员是期望改变命运的阶层)、消费者位于社会中层(中产阶级)。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分析向度,本研究之所以以社会分层为切入点,源于对现有理论解释的几点反思(比较视野下篮球成功的原因):

一是“体制论”

篮球成功的标准仅与足球相比,如果以成绩论英雄,中国女排岂不是更成功?如果反观计划体制时代的篮球,市场体制似乎并未获得跨越式的成功;如果以职业联赛的商业价值判断,2007-2008赛季盈方的商业开发已经达到7000多元,基本做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1]。再看足球、篮球俱乐部投资者所处的行业差别,足球大多是利润率较高、拥有资源垄断的行业,房地产进军足球已是不争的事实;篮球则是社会责任感强、篮球情结深、占据较低地位的消费品行业。不难看出,篮球的市场优越性并无实证数据支撑。

二是“英雄论”

一是球星,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英雄人物总是要有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为支撑,历史上的足球、排球的个人英雄并不落后。二是明星管理者,除了球星之外,是否拥有能够打破僵局,敢于大胆创新的管理者固然也很重要。李元伟坦言他是一个敢于“革自己命”的关键人物[1]。一项课题研究对谢亚龙的访谈录中,谢亚龙谈到关于中超联赛问题时,他认为篮协、排协等还是归行政领导直接负责,市场、行政、媒体各种力量进行博弈。协会完全属于对行政负责,不对市场负责。不认可潜规则,我是敢于碰得头破血流的人[2]。如果缺乏广大的参与者,中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球星”土壤不算肥沃,“明星管理者”也只能是无源之水。

三是“文化论”

以篮球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为例(如果可以称为篮球文化),拿篮球的物质文化相比,2003年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标准化的体育场地总计515312个,篮球房(馆)为2191个,足球场为3174个[3];拿篮球的精神文化相比,网络上大量的球迷会认为中国的足球球迷高于篮球球迷,也有不少媒体报道,中国人对足球世界杯的关注度高于NBA、奥运会。

那么,是否可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中国篮球呢?国外体育社会学探讨体育发展、体育参与等问题时,社会分层是重要的向度,商业化程度较多的美国篮球、棒球、橄榄球项目的体育营销手段也始于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占据大多数的社会阶层永远是商业追逐的目标。因此,社会分层影响中国篮球演变与发展是本研究尝试的理论创新点,如何建立“分层论”的解释逻辑是本研究的重点。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论

沿着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脉络,运用“结构与行动”整合的方法论,在“国家与社会”的视角下,探讨社会分层与行动者,社会分层沿用社会学领域学术研究的综合判定,关注重点是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农民阶层、工人阶层与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行动者主要指篮球的投资者(investor)、参与者(Player)和消费者(Consumer)。投资行为、参与行为和消费行为都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方法论的主旨是这些行为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理论向度之一。

2.2 收集与处理资料方法

历史比较分析法,分析中国社会分层变迁与篮球演变的关系脉络,本研究着重应用二手资料,以官方资料和学术研究为主;横向比较分析法,国际社会分层与篮球参与者的互动关系,篮球与足球相比较;逻辑实证方法,提出中国篮球发展的几点建议。

3研究发现

3.1 社会分层及其生活方式

社会学家(也是经济学家)凡伯勃从人类组织生产与消费的行为研究中发现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存在休闲行为的追求,比如打网球和高尔夫,这也是他们炫耀性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中产阶级的人群普遍重视拓宽个人视野,尤其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他们把休闲和旅行当作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4]。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社会阶层的分析中提出,“体育参与”体现出社会阶层特征,人们总是在寻找某种体育运动,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某项运动项目开始时总是由少数的贵族阶层所享有,当这项运动变得越来越普及,尤其是中下阶层参与者较多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寻找新的运动项目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5]。上层或下层阶级都会通过改变体育参与组织形式用以标识自己的社会地位(阶层再造或阶层区隔)[6]。布迪厄认为社会不平等体现在体育的任何领域,体育是社会阶层之争的重要领地[7]。欧洲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的关系密切,比利时1979-1999年的体育参与数据表明,上层或中产阶级的体育参与形式从体育俱乐部为主逐步扩展到体育俱乐部与个人户外体育相结合,中产阶级更愿意参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

美国职业篮球的种族和阶层是社会学家研究社会阶层变迁、社会不平等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篮球不仅是美国大学生的重要休闲活动方式,也是美国商业界争夺消费者的重要内容。篮球产业逐步形成黑人主导的产业,劳动力市场,黑人运动员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力量的推动使得他们可以接受更低的工资,在种族歧视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突出贫穷黑人群体的比较优势[8]。这种特定职业的理论描述框架为“中间少数人理论(Middleman minorities theory)”,即少数的种族、宗教群体处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中间层,较多移民社会呈现这种状况[9]。虽然美国种族歧视已经得到实质性推动,但学者研究证明篮球仍然有明显的种族和阶层区隔,美国黑人男性大学生运动员有三分之二是城市贫民出身[10]。美国黑人参与篮球产业,从最初的职业运动员角色逐步演变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和俱乐部老板的职业混合体,并客观地形成其它群体加入产业竞争的藩篱。大多数大学篮球职业运动员是黑人,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13%,但黑人中的60%是大学的职业运动员,这些大学职业运动员中,又有80%的男性是NBA的职业运动员。职业篮球运动员是城市贫穷黑人的职业爱好,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之间存在种族和阶层区隔[11]。

虽然美国的NBA通过商业模式的全球化战略输出篮球文化,并在世界各国培育篮球市场,但商业成功必然要根植于社会结构,从经济学上讲,俱乐部、运动员及其相关管理服务人员是生产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仍然是关键,消费者取决于社会分层基础。

3.2 中国篮球演变的社会分层基础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法律上确立城乡二元格局,户籍制度至今仍然是未被突破的藩篱。1984年,中国开放了劳动力市场,中共中央1号文件,国家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从此农业人口大批进城务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源泉。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17245万人,农村总人口为79014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2.08%。1995年,到1997年,城镇人口36989万人,农村总人口为86637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08%。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分层最突出的特征是身份制体系,在身份制体系之下,社会阶层分化程度较低,社会结构简单表现为城市、乡村两大群体工人和农民以及城市内部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划分[12]。

1995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期,国务院办公厅(16号文)、国家经贸委(国经贸企56号文)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大批城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动摇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农民工进城成为新的劳动力更替阶层,被打破的传统单位制的社会分层体系,新的社会阶层逐步由以职业为特征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学者以职业为基础,社会划分为10大阶层[13]。

还有一种国际划分方法,与人们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社会阶层则粗略地划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中国中产阶级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因为中产阶级占主导的所谓橄榄形社会结构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的中产阶级研究从理论到实证,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逐步走向科学化。社会学家在选择划分中产阶级的指标上较为接近,主要是职业、收入、文化水平、消费和主观认同等,所估计出的全国范围的中产阶级比例从3.1%到25%[14]。如果从收入、教育和职业三个指标上区分,2008年中国中产阶级的比例分别为17.8%、12.7%和22.4%,宽泛的定义中产阶级的比例是25.8%,如果将其中符合两项标准者认定为“中产”,则中国当前的中产阶级大约占12.1%左右[15]。

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城市工人阶级地位下降,失去单位保障,寄居在旧社区的城市贫民;农民收入和生活持续提高但仍然是社会底层,进城的农民工缺乏城市居民应有的社会地位;城市中产阶级逐步崛起,并持续扩大,占总体比例偏低;富人明显增加,企业家更替完成。

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篮球变化,以备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形成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相一致,中国篮球取得不少战绩(见表1)。前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描述:从1997年篮管中心成立至2002年期间,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可以用“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八个字来形容。尽管事业在向前推进,也不乏亮点,但在平稳中已经显现出危机:男篮甲A联赛的发展停止,品牌和影响力逐年下降;女篮联赛的市场反应平淡,国家队成绩徘徊不前;群众性篮球运动缺乏引导,经营开发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尤其在国家队的大赛成绩方面,成为招致各方批评的焦点[1]。

与现代足球相比,足球起源于英国贵族,扩展到工人阶级,中产阶级是足球消费者,足球传播到美国,以好莱坞电影《足球妈妈》为例,足球的职业化并未获得成功,却受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青睐。美国的篮球职业化反而把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挤出,当然也与现代篮球起源有关,1891年,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篮球时,篮球仅仅是学校冬季缺乏体育场地,只能在室内创新体育方法有关,篮球显得更加贫民化,它对场地和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

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变,与体育参与有关的明显变化是“单位制”瓦解,“社区制”还未确立之时,体育的集体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但是,足球影响更大,因为传统工人阶级瓦解,新的工人阶级并未完全替代性地承接,中产阶级的缺失限制了较高门票支出的消费者;中国企业家崛起,从国有企业的委托人(CEO)到民营企业家的兴起,富人阶层扩大,足球和篮球的投资者持续增长,但是,足球俱乐部的投资者经历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蜕变而生的民营企业、房地产企业,均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最有经济实力的行业企业主导;而篮球则呈现民营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

篮球与足球相比,从变量分析的角度,社会分层影响足球、篮球的关系假设(见表2)。篮球从职业联赛的商业价值(职业篮球)、国家政治的竞技成绩(竞技篮球)、民众参与的社会基础(文化篮球),无论哪种成功的评价标准以及相对于文章前面总结的理论解释,可能源于社会分层变革的深层次影响。篮球之所以显得比足球成功,是因为它作为一项社会底层参与为主流的美国式传播,它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也受到挑战(城市传统工人阶层的减少),但它毕竟还有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保持,以及民营企业家的热衷。足球则经历了城市传统工人阶层的减少,新的农民工阶层不能替代,中产阶级虽然有所增长,但所占比例较低的状况,投资者当然也以经济、权力地位主导行业的企业家主导。3.3 启示

3.3.1 篮球文化培育的方向:社区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网络将是今后社会管理的重点。因此,篮球文化培育的支撑点当然是社区,也是李元伟时代改革的重点。1995年竞赛体制改革开始至2005年,俱乐部盈利困难,赞助商缺乏忠诚度并不断流失,球队和球员忽视对社区和球迷的服务,青少年球迷有流失的倾向等[1]。但是,社区篮球好像并未有明显起色。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存在显著差别,城市社区则更加倾向于基层俱乐部的培育,把联赛文化扩展到社区;农村城市化的社区则更加倾向于政府基层单位的业余组织培养,真正建立农民的篮球协会。

3.3.2 篮球联赛改革的目标:协会

篮球职业化改革的本质是市场化,政府不但要退出办赛事,也要逐步退出管赛事的局面,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逐步建立行业自律、相互约束的市场自组织:“行业协会”,政府背景的协会要更多参与到提高篮球的公共服务上来,争取为民众建立更多的篮球场,协助办更多的球星慈善活动等方面,扩大篮球人口。

3.3.3 篮球产品生产的焦点:中产

如果从美国NBA的经验来看,职业运动员产生在社会底层,并成为劣势社会群体(非洲裔的美国黑人移民,或社会较底层的白人)的社会流动机会。但是,美国种族式的社会隔离在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支付得起职业联赛门票及其相关消费的群体,能够以娱乐休闲为生活方式的中国球迷以中产阶级为主导。因此,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市场未来的消费者当然是中产阶级为主导,如何提供更高水平的职业联赛,开发更高质量的相关产业、产品将是满足篮球市场良性运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元伟.“李元伟篮坛风云路”[M].北京:中国书店,2010.

[2] 卢元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课题组访谈录,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2009.

[3]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 体育经济司编,2006.

[4] 凡勃伦(1899). 有闲阶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Bourdieu, Pierre(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Bourdieu Pierre(1979).

[7] Bourdieu Pierre(1978),Sport and social clas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7/6: 819-840.

[8] Bonacich,E.M.(1972) A Theory of Ethnic Antagonism: The Split Labor Marke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7(5):547-59.

[9] Bonacich,E.M.(1973) A Theory of Middle Minor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7(5):583-94.

[10]Sailes, G.A.(1986) The Exploition of Black Athelete: Some Alternative Solutions.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55(4):439-442.

[11]Scott. N. Brooks(2008), The theory of the preferred worker: A Structured Explanation for Black Male Dominance in Basketball. Critical Sociology 34(3)369-387.

[12]杨正喜.二元结构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1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教练员;现状;岗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86-03

Abstract:This research means of investigate, documents and data,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etc Studied the composition , educational background , age , grade and post training of coach who is engaged in teen-agers basketball training ,find that at present coach's level remain to be improved, the coach's flow block of smooth, the sequence train is insufficient, effect not good enough Be to improve it with beneficial result, ought to clear the guiding ideology that post train, ascertains the concrete target, mission, adopts effective measure

Key words: adolescent;basketball; coaches;current situation;sequence train

1 前 言

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而近十多年,在世界篮球赛场上,“国字号”球队的运动成绩总好像在做布朗运动――起伏不定,北京奥运会上也没有取得令国人期待的突破。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教练员作为影响竞技篮球水平提高的重要人力资源无疑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从整体上把握其现状,并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以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显然是很关键的。

本文以我国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为研究对象,调查了2008年在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注册的体校、省青年队、俱乐部青年队的52名专职教练员,参加第11届 CUBA的240名教练员,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队的60名教练员。访谈了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官员、高级教练员、知名学者20人次。对访谈结果及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描述目前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队伍现状,并以此提出改善现行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一些设想。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概况

2.1.1 教练员的配备

目前,我国培养篮球运动员主要是依靠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存在专职与兼职之分,体育系统内的一般是专职,而在教育系统,许多教练员都是身兼教师和教练员两职。调查发现,在体育系统内,从少年队到成年队,教练组人员配备的数量呈递增趋势。成年队配备一名主教练和两名以上助理教练的达70%以上。相比之下,少年队、青年队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整体配备实力较弱。[1]在许多省市的少体校、竞技体校、篮球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的篮球队中,只配备一名教练员。在教育系统也存在类似趋势,在中小学一般一个篮球队只配备一名教练员。在高校中,运动水平、竞技成绩较好的学校一般配备两名教练。通过对参加第四届“大超”联赛的16支男队、第11届CUBA男八强和女四强队伍的调查发现,每支球队都配备了两名教练员。

2.1.2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2008年在篮管中心注册的体校、省青年队、俱乐部青年队的52名专职教练员的年龄结构见图1,呈中间大(30-60岁)、两头小(大于60岁和小于30岁)的趋势。

参加第十一届CUBA的240名教练员年龄分布见图2,年龄在26-40岁年龄段之间的人数最多,说明CUBA的教练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团队。

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0名篮球教练员年龄结构见图3,其年龄结构与上述两个群体相仿。

据资料表明,高级教练员出成绩的最佳年龄段是40-50岁之间。另外根据国外心理学家最新分析,人的第二个青春期在40-60岁之间,为贡献期。进入这个年龄段时,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趋于健康、成熟、稳定、有担负重任的能力,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因此可视为最佳贡献青春期。[2]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分析,现在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队伍还是一个富有活力和精力的团队,正处于创造优异成绩的大好年龄段。

2.1.3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

调查的三个教练员群体的运动经历见表1。从表上结果可看出,目前,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高水平运动经历缺乏,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制约青少年篮球竞技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1.4 教练员的学历与等级结构

训练的科学化是提高青少年篮球水平的基础,而教练员队伍的能力结构是决定科学化训练能否实现的关键。我国篮球运动管理部门十分重视教练员的能力培养,加强学历教育与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负责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的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提高。调查的三个教练员群体的学历结构见表2。

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的等级水平也在逐步提高。2008年注册的52名教练员等级结构见表3。

2.1.5 教练员岗培情况

教练员培训正式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开始就受到高度重视,有明确制度要求。人事部和原国家体委于1994年联合颁布了《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人职发〔1994〕17号),规定教练员在申报职务时,必须取得相应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从2001年1月1日起,只有经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并获得相应级别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教练员,才可以申报晋升高一级教练员职务。目前,教练员培训体系是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及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

经过多年努力,篮球项目教练员培训制度与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并打开了与大学生体协联合举办高校和中学教练员培训班的路径,2004年成功与教育部合作举办了首期高校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和全国中学生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培训工作呈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基本上落实了人事部和原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教练员等级标准》中关于“先培训,再上岗”的政策,试行了教练员注册制度,截至2008年,中国篮协已培训在职各级教练员共计800人次左右,注册单位中90%的教练员已经轮训,80%的教练员接受了继续培训,初步达到了“先培训,再上岗”的要求。初步建立了中、高级两级培训制度,已举办了14期高级班、9期中级班和10期继培班(初级班由地方举办)。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教练员能力结构不甚合理、水平尚需提高

青少年阶段是篮球运动员掌握基本技战术、培养篮球意识的关键时期,教练员的综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目前,大多数体校、青年队、俱乐部青年队的教练员是专业队退役运动员转型而来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而教育系统的教练员多是体育院(系)毕业的,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学历层次也较高,但缺乏高水平运动经历和执教经验。从智能结构上看,教练员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2.2.2 教练员选聘制度不够科学

在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内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很少是通过跨行业、跨部门竞聘上岗的,多是本系统、本部门内通过选拔任命。而在美国高校选拔“教师-教练员”的工作是严肃而认真的,对招聘条件具有共识,“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的训练经验、良好的胜负记录、教学能力、选材能力、名人的推荐和口才等”被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2.2.3 教练员流动不畅

由于我国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特殊规定,教练员对单位组织还具有高度的人身依附,教练员跨系统、跨部门流动存在制度瓶颈,教练员流动的市场还没有形成,教练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产权意识淡薄。

2.2.4 教练员岗培工作亟需创新

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和面临的一些困难表现在:教练员岗培管理未达到规范化、国际化要求;投入不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虽然接受岗位基础培训的人数有了一定数量,但还有3/5的专职教练员没有接受过等级基础培训,等级教练员培训班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发展不平衡,未形成适应不同层次的教练员培训体制;师资队伍、培训教材建设滞后,选派教学人员的标准、途径和使用办法等不规范、不系统;在培训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监察及评价考核形式上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提高。[LL]

3 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岗位培训的发展对策

3.1.1 明确培训的指导思想

篮球教练员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渐进过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战略上突出岗位培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篮球教练员培训工作是篮球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篮球事业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这项工作;坚持教练员培训为“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服务的方向,以“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为重点,培训优秀的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队伍。

3.1.2 制定培训的具体目标

(1)整理篮球岗位培训现有规章制度,按照整体性、优化性、模型化原则,探索青少年篮球队伍教练员岗位培训新制度,构建包括岗位培训管理、教学与教务实施和后勤保障三体系的培训新模型,力争使岗培向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 建立教练员综合评估体系,在各层次中培训出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支撑和服务青少年篮球队伍的训练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避免以运动成绩替代其他考核的做法。

(3)引进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拓宽培训资金渠道。把教练员培训由行政推动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市场驱动为主,树立教练员资本投资意识,开发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的动力。

3.1.3 落实培训的具体任务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练员培训制度,在完善二级教练员等级培训体系基础上,建构四级教练员等级培训制度,实行“C”(初级),“B”级(中级),“A”级(高级)和“AA”级(国家队教练员)的四级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

(2)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篮球教练员培训目标、内容、方法及制度等与国际接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新模式。

(3)制定出确实能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的岗位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和教材要根据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特点突出针对性,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实战训练、比赛指导、运动队管理、科学研究等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4)力争在2-3年内对所有申请并符合资格的青年队、少年队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完成持证上岗工作,并按继续教育的规定完成继续培训的任务。

(5)加快“体教结合”培训教练员的步伐,加大力度,扩大高校和中学篮球教练员的培训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基层教练员纳入中国篮球协会的教练员等级培训体系之中。

3.2 改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建议

(1)在体育系统内严格执行“先培训、后晋升”和“先培训、后注册上岗”规定,做到凡未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教练员,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凡未能参加培训的在职教练员,必须尽快参加相应级别教练员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凡未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培训合格证书的教练员,不允许注册,也不能带队参加比赛。

(2)改进培训教程的编写,按照“三结合和三突出”(强调系统性和针对性、突出针对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强调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突出应用)原则,针对不同层次,选

取不同教学内容,组织不同规模、层次的教练员进行分级岗位培训,构架培训教学体系新模式。

(3)实施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配套,提高教练员的科研能力。对于刚退役转而从事教练工作的专业运动员可采取“学历教育在先,岗位培训随后”的培养形式;而针对刚出校门的新教练则实行“岗位培训在先”的形式。激励教练员从事科研工作,克服“搞训练的不搞科研、搞科研的不搞训练”的怪现象。

(4)继续展开与教育部的合作,利用中国篮协在教练员培训上的经验和优势,拓展更大规模和深度的高校和中学篮球教练员培训,将高校、中学篮球教练员培训纳入中国篮球教练员等级(“B”、“C”级)培训中,协调发展职业和非职业篮球。

(5)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道路,扩大与美国NCAA、欧洲塞黑教练员委员会和国际篮联教练员委员会的沟通和合作,重点培养我国优秀年轻教练员。

参考文献:

[1] 赵晶,闫育东我国篮球教练员与运动员人力资源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23-25

[2] 高兵对参加CUBA联赛教练员现状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3] 杨再淮,俞继英我国业余体育教练员培养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7):1-3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篮球;后备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05-02

一、前言

优秀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运动未来的希望,是我国能够立足未来国际篮坛的根本。我国原有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一条龙”体系是从50年代逐步形成的,这种“举国体制”对我国的篮球运动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篮球运动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一条龙”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和了解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无论是对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是我国的竞技体育大省,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高水平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持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于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析与讨论

1.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①项目与规模。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现有5支篮球队伍,3个男篮和2个女篮。队员有意向,教练经过考核通过,可入队。考核大多凭借教练员的经验,没有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目前,每队人员20~30人左右,有两片篮球训练场地、田径场、专业力量训练馆、独立食堂、学生宿舍。在训练的同时还有文化课的学习,学校还设立了小学、初中、中专和大专,使队员们在训练的同时得到同样的学习和教育的机会。②运行机制分析。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目前仍以社会手段为业余训练运行的主要机制,政府没有资助和奖励。目前的奖励政策对业余训练,尤其是对社会、个人办学积极性的调动还远远不够,故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奥运战略尚不能统一,而更多的是将眼光放在扩大生源以维持本身的运营上。③选材。良好的选材是竞技体育成功的一半。通过访谈了解到,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的选材工作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操作上,过去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但近年来,由于认识上有误区、手段上不先进、体制上不保证等因素,这项优势已经部分丧失。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对体校训练模式的不认同,使得大部分分才流失。④赛制分析。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一年有两次大型比赛,平时与本溪、辽阳、抚顺以及省少年队、青年队都时常有练习比赛,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展示自己的空间。辽宁省的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秩序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诸如为了局部利益,在青少年比赛的资格上弄虚作假的不和谐的音符,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成才的培养规律。⑤教练员队伍现状。在与沈阳市体育远动学校篮球学校的王校长交谈中得知,学校篮球队现有高级教练员2名,普通教练4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教练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整体较差,很少能运用这两个现代工具为训练服务。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他们缺乏组织力、承受力、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及参加大赛与指挥大赛的经验,这与他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关系。

2.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项目布局体现“缩短战线、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的战略方针;要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发达的综合优势,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相结合,提高选材的成功率;强化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教练员队伍建设的立意要高,起点要高。

①机制发展。体校面临着学历低导致招生难和分配难两大重要问题,适应社会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建议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针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为运动员奠定较雄厚的就业

本,在国家体育体制的宏观统帅下,结合地方体育特色,打破政府独家办体育的局面,通过合作制、股份制、个体与私营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技术参与,努力消除训练体制的弊端,以创新为灵魂,以运动效益为动力,进一步完善训练体制,建立沈阳新型体育训练管理新模式,促进沈阳体育腾飞。

②利用科技优势,提高选材、训练中的科技含量方面。在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开始对部分项目的选材标准进行修订;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集训及有关指标的跟踪测试、监控、评价,为训练提供依据,从而选拔出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提高办学层次,与高等学校较好地衔接,对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将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统一进行管理。对教练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接触新知识、新理念,避免闭门造车;定期召开教练员会议,进行交流总结,检查训练计划执行情况、目标制定情况。对待运动员要统一管理,统一制定运动员综合评价制度,可以从运动训练、学习状况、综合素质、训练出勤情况、卫生记录情况、违纪情况等一系列指标,加以评比,目的是更好地掌握运动员的动向。

④建设高水准的教练员队伍。科学管理教练员队伍,奖罚兑现,大力选拔优秀教练人才、管理人才、运动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教练员、管理人员实施全员聘任制。严格控制非体育专业人员进入体育部门;严格控制非教练员在体校人员中占的比例:严格控制教练员不带训练的人数。这样的做法,不仅在调动教练员积极性方面,而且在提高教练员水平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①在运动员选材上,忽视了运动项目年龄和运动苗子早期科学训练化的问题。

②每年的比赛安排比较合理,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秩序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为了局部利益,在青少年比赛的资格上弄虚作假的问题。

③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也得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与自身素质。

2.建议:

①充分利用政策、经济、竞赛等各种手段,建立业余训练的良性循环机制,调动各方面办训的积极性。

②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集训及有关指标的跟踪测试、监控、评价,为训练提供依据,从而选拔出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

③完善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管理办法,净化竞赛赛场;制定科学、合理的竞赛规程,确保竞赛为发现、培养奥运后备人才服务。

④加强对教练员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研究,形成一支相对稳定但又可柔性流动的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作风好、年龄结构优的教练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金育强,姜卫芬,王延军,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