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引言

旅游精准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经由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全面区域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由此可见,对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精准扶贫概述

自我国颁布精准扶贫政策以来,为了紧随精准扶贫政策脚步,相关地方政府陆陆续续推出了产业精准扶贫政策。2014年,我国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由此表明,旅游精准扶贫实现是以精准扶贫为重要前提的,其是指结合各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环境及贫困人口状况,实施有效针对的手段对其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及精准管理,进一步达成真扶贫、扶真贫的目标。

二、旅游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挑战

(一)精准识别中的挑战

1.贫困人口规模并非通过科学精准识别而来,而是经由省级扶贫测算自上而下分配得出的。此种情形下,不同地区对应得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资料极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2.部分地区政府为了反映集中连片扶贫成效,往往以非贫困区抑或较为富裕地区当作整合基础,如此便会使得一些贫困区未本照顾到,进而形成区域排斥的局面。

(二)精准帮扶中的挑战

1.在旅游帮扶工作实践中,很难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情况,结合他们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有效的旅游扶贫对策。就好比,贫困户通常较为关心自身能否加入进旅游产业链中,并经由旅游开发获得可持续的创收活动,而帮扶对策多以为贫困户提供生产资料、给予一定资金或修建相应房屋等。

2.我国在相关扶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作为帮扶农村的新兴产业,然而现阶段贫困村多单纯对传统产业开展调整、开发,一定程度提升脱贫目标实现难度。

三、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

整个精准扶贫工作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学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农村旅游精准扶贫推进,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旅游精准扶贫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结合实际,推进精准帮扶

农村旅游扶贫要想达成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目标,要求结合各贫困地区、各贫困人群需求等制定针对的帮扶对策,以改善农村旅游扶贫精准水平。换言之,要对帮扶贫困人群开展实际分类。就好比,贫困农民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就业,既可以选择养殖业、种植业,又可以选择提供劳动力或者提供旅游相关岗位服务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渠道,促使各种贫困程度的农民均可自发展农村旅游中收益,促进农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有序进行。此外,在对农村旅游扶贫对象开展精准帮扶过程中,应当开展好统与分关系的处理工作,促进统分的有效结合。在关乎大部分人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应当着重凸显统的作用;在关乎贫困家庭、贫困个人的帮扶等方面则应当侧重对贫困户的照顾。

(二)多部门协作,形成政策合力

农村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产业,其有着涉及面广、关联性高等特征,由此使得农村旅游精准扶贫要求多部门开展有效协作、共同助力。将扶贫办、旅游部门旅游扶贫合作项目作为着力点,县、镇、乡等开展有效协调,对旅游、扶贫办、交通、工商、农业、环保等多个部门资源开展整合,构筑以政府为领导,各方联动,农户参与的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农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有序进行。

(三)发挥优势,搭建营销平台

信息时代下,应当强化旅游与互联网的联动,基于政府部门领导构建乡村旅游营销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村旅游资源优势,建立农村营销平台,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造便利。一方面依托营销平台实现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结合贫困农户实际情况,确保尽可能需要得到帮扶的贫困户得到帮助,同时还可对扶贫对象开展调整,促进扶贫对象进出有序,强化扶贫信息可靠准确性;一方面依托营销平台将贫困村、贫困户需求与全面社会扶贫资源及帮扶意愿开展对接,促进全面社会资源朝贫困村、贫困户的有效配置。

四、结束语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油篓沟镇喜顺沟旅游度假村的和旺农家院,门口的一副对联道出了他们的经营理念――“两口大锅蒸煮坝上美食,一颗良心善待南北宾客”,横批“回味无穷”。进门就能看到庭院中两口大锅中分别煮着蚕豆和羊头,香味四溢,旁边则是一个蒙古包结构的餐厅,仔细一问,隔壁的别墅也是他们家的,厨师正在为客人准备晚上的烤羊腿和烤羊排“大餐”。这家毗邻草原天路的农家乐通过集体资源入股、公司租赁经营的方式吸纳了20多户贫困户就业脱贫,而喜顺沟村也凭借乡村旅游覆盖了全村38户贫困户并带动周边村422户人均增收4000余元。

这是2016年8月17至18日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上的一个实地考察案例。曾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大会有怎样的意义呢?

乡村旅游是旅游扶贫的主阵地

本届大会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主办,会址选在河北省张北草原,来自国家部委和各省市的领导和代表、企业代表以及各大新闻媒体300余人参会。17日,参会人员首先对张北喜顺沟村、草原天路旅游带、中都草原、崇礼县冰雪旅游小镇、崇礼县密苑云顶乐园等张家口市特色旅游扶贫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18日,大会正式开幕。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共同发来贺信,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副省长王晓东出席会议,大会由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主持。

今年的会址为什么要选在张北草原呢?张家口市13个县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2022年张家口市要与北京共同承办第24届冬奥会,加快脱贫攻坚就成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在河北省和张家口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旅游可以很好地与冬奥会结合,这次会议也是旅游助推奥运的有力行动。”李金早说道。

同样是8月18日,去年在安徽黄山召开的首届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动员会”。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旅游扶贫已成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李金早强调。根据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观测中心对全国25个省市区11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观测数据显示:2015年,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贫困村脱贫总人数的30.5%,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整体来看,去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亿元,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受益。

例如张家口市就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奥运契机,带动了全市4134户农户经营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超过6万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1.5万元左右。“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拉动全市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宇骏说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张家口市还摸索出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五个结合”、“五个共赢”经验。首先,是以规划引领,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结合,促进产业和民生共赢。“十二五”期间,张家口市集中打造的208个旅游专业村中,有90%都是扶贫攻坚村。其次,是景区带村,坚持旅游景区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结合,促进企业和农民共赢。张北县的中都草原是距北京最近的原始草原,年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直接带动2106位贫困人口,间接带动31个贫困村,人均增收2万元。第三,是能人带户,坚持企业大户领办与农民个人自办结合,促进资源和资本共赢,喜顺沟村就是如此。第四,是改善环境,坚持旅游设施提升与改造农村民居结合,促进生产和生活共赢。不仅崇礼奥运核心区环境进行了改造,还投入资金,按照“村庄景区化,设施旅馆化”标准改造旅游扶贫试点村的传统民居为现代民宿。最后,是生态文化,坚持提升旅游体验同延续乡村文脉结合,促进经济和精神共赢。2015年春节期间,到蔚县暖泉古镇感受年味的游客不下10万人,而2016年张北草原音乐节举办的三天里,农户依靠出售农产品就收入3000多元。

乡村旅游也是河北省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河北省不仅有七大地貌,还是历史文化名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脱贫可以占到20%以上,乡村旅游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勇说道,“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

据统计,目前,河北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户数突破4万个,乡村旅游从业者达36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22.7万人,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9011元。2016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3900万人次,比2015年同期增长26%,乡村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30%。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投资和消费的热点领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刘永富说道。

旅游扶贫的“四大模式”

旅游扶贫的新成效离不开一系列新举措。新形势下我国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15年,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仅明确要多方筹措资金,集中解决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要加快贫困地区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审批。各地省市也积极出台相关条例、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狠抓落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实践总结出了旅游扶贫的四大模式:“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以及“合作社+农户”。在推进大会上,四类模式的代表都分享了经验。

重庆市武隆县是“景区带村”模式的代表。它凭借喀斯特地貌和山川秀美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更屡屡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等知名影片中出镜。而“5A级景区”天生三桥景区是武隆县的金字招牌,在它的带动下,临近的赵家乡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扶贫之路。

“贫困户通过外出务工脱贫是比较困难的,最简单的是就近乡村旅游。”武隆县白马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传文明说道。然而,作为一个仅有5000多人口的小乡,一开始很多农户并不相信办农家乐、搞乡村旅游能赚钱。2010年,传文明自己投入1万元,再东拼西凑借钱建起了赵家乡第一家农家乐。赵家乡鲜美的水库鱼和夏天凉爽的气候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来休闲避暑。“来我们这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周边退休的老人,他们一住就是两三个月,能给我们带来很可观的收入。”传文明笑着说道,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农户都参与了进来。

“为了规范市场,禁止农户相互压价拉客的行为,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传文明说道。有了组织和制度,带动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举办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开展休闲活动,2015年,专业合作社接待游客4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800余万元,不仅带动了全乡201户747人脱贫,还解决了500余人就业。“未来我们要稳扎稳打,保护好生态环境,做长旅游旺季,提升影响力。”传文明强调。

湖北的神峰山庄是“能人带户”模式的代表。为了能以“能人带户”为依托,神峰山庄在前期做了很多努力,从2013年建设开始,神峰山庄就转变“解决温饱问题、保障基本生活”的扶贫理念,致力于让农民捧上旅游的“金饭碗”。

为此,神峰山庄创始人闻彬军首先打农旅融合的规模经营牌,通过三年时间建设了占地5000亩的大别山农特产品产销一体化产业园,形成了环山庄的十公里休闲农业观光带。有规模,更要有管理,闻彬军摸索出了一套全程可控的经营模式,打响了其精细管理的旅游品牌。在扩大土地流转的同时,神峰山庄还为农户提供了生存、就业、增收和致富的四重保障。

在这样一套体系基础上,神峰山庄通过培训新型农民、扶植领头户和发展专业村培养了一批脱贫致富的领头羊。“我们以‘旅游+有机农业+文化康体养老’为路径,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闻彬军笑道。2015年,神峰山庄接待游客20万人次,产值1.7亿元,直接安排当地农民就业2320人,带动1万多农户,3万多人脱贫。

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公司+农户”模式的代表。“我们公司是最早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的。”公司董事长陶正学说道。从2012年以来,公司就带动景区农民利用土地、资金等方式参与入股,对于无资金的农户则采取“农户入股多少、公司就垫多少” 的方式,截至目前,共有2220户5455人变成了股东,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70户,2340人。

在此基础上,公司创新联村机制,释放旅游扶贫活力;注重产业,提升旅游扶贫效率,争取外部支持,形成旅游扶贫联动,由发展农业转变为农旅结合的产业。2015年带动核心景区8个村脱贫24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46元。2016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万人次,同比增长64%。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是“合作社+农户”的代表。“我们原本是一家传统的商贸流通企业,后来转型发展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再把资本的概念导入农村扶贫中,放到农村合作社中去。”三瓜公社管委会主任刘浩介绍说。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巢合经济开发区,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由于山峦起伏,偏僻闭塞,土地闲置多,扶贫任务很艰巨。

有互联网思维的三瓜公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并成立了花生、食用菌、养殖和瓜果四大产业合作社。这么复杂的体系怎么让农民接受?当地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引导农民自愿加入我们,巢合经济开发区还有一个托底的政策。”刘浩说道。在这样的努力下,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如今已有1000多户社员,还发展了休闲旅游业。2015年,社员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未来,三瓜公社还将致力于一二三产融合,“让农民干他们习惯、擅长的事情,我们来做好产业链后端。”刘浩笑道。

此外,湖南省介绍了精准扶贫的“湖南模式”;四川省介绍了其“旅游扶贫”的体制机制创新;四川大学旅游学院介绍了因地制宜精准设计旅游扶贫规划的经验;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介绍了其扶贫扶志的做法;河北省野三坡旅游景区介绍了其“一村一品”的扶贫模式。

在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共公布了80个“景区带村”示范项目、70个“能人带户”示范项目、65个“公司+农户”示范项目和65个“合作社+农户”示范项目。大会还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代表颁发标牌,向“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编制单位代表、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代表、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让内力和外力形成合力

在各方分享发展经验的同时,“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李金早强调。

首先,旅游扶贫是当前乡村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并不是全部,因为旅游扶贫是阶段性任务,而乡村旅游是长远性产业。其次,旅游扶贫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好方式,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更能帮助其修复和提升。第三,只要把村子选好、项目做实、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好,旅游扶贫可以做到“精准”,而且效果好,可持续。第四,通过结合“扶贫”与“扶志”,旅游扶贫可以成为最具尊严的扶贫。第五,“旅游扶贫”是“全域旅游”的核心目标之一,抓住了旅游扶贫,就抓住了全域旅游的薄弱方面,而反过来发展全域旅游也必然能促进旅游扶贫发展。最后,旅游扶贫是包容性扶贫,理应与其他扶贫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刘永富则强调,开展旅游扶贫,关键是要建立“把贫困群众‘带动起来’的外力机制”和“让贫困群众‘动起来’的内力激发机制,让内力和外力形成合力。

2015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贯彻实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中提出要“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会后,由国家旅游局牵头,12部门共同制定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对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对于旅游扶贫,要抓好精准对象、示范项目、扶贫投入、技能培训、责任落实和典型宣传,力争在2016年至2020年共减少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747万贫困人口脱贫。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地处中国内地的江西省,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反贫困任重道远。江西省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深山区,如果用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式来解决这些地区的温饱问题和脱贫致富,难度显然非常大,而且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扶贫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旅游扶贫的特点

旅游扶贫是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发展谋划和措施。其目标定位在使贫困人口经济利益最大化,致力于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开发上,因此旅游扶贫开发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是不同的,旅游扶贫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更主要的是旅游扶贫还是一项政治工作,是政府行为,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政府在旅游开发中起着主导作用。贫困地区多属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经济开发自我启动困难,扶贫就成为缓解贫困的外部推动力量,即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则把外部资源传给贫困地区,这种外生性资源,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稀缺资源。而旅游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也是旅游扶贫中关于“扶”的特定内涵。因此,旅游扶贫既具有经济活动的特点,又有社会发展活动特色。

二、江西传统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扶贫开发初级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由于对旅游扶贫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旅游扶贫基本上还停留在“贫困地区自我开发”的层次上,旅游扶贫的主体是以基层政府和旅游部门为主,主要是依靠地方自身的力量,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传统旅游开发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经济效益目标的追求相对突出。由于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旅游扶贫开发往往带有发展地方经济的性质,对于旅游扶贫的目标缺乏统筹考虑,对社区居民的带动作用体现出较多的自发性;二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对象仅仅是贫困地区的景观资源,对于当地的旅游社区建设考虑较少;三是扶贫手段较为单一,以贫困地区自我开发为主,缺少外部力量的推动。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而生态时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旅游扶贫工作必须面对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江西红色旅游扶贫的特点

1.红色旅游扶贫的政府主导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因此,面对着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对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的江西是一巨大机遇。江西深山区大多数是当时的革命老区,使老区人民摆脱贫困,使这些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政府真正的扶贫目标。

政府主导表现在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返还旅游收入用于贫困地区社区建设;还表现在规范市场运作上,使得社会扶贫目标真正成为旅游开发的关注点;还表现在政府对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时对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估、作价,使政府在保护资源和群众利益以及规划发展上有一定的控制权;还在于为当地群众进入旅游经营活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红色旅游扶贫中,明确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的布局关系

(1)对文脉的把握。“文脉”是指旅游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经济发展水平的组合。江西的红色旅游区不但有丰富的革命遗存,而且还有十分丰富的其它资源,如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等。这为这些地区具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供了资源基础。任何一个景区都不可能以单一的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在体验经济到来之际,人们既需要接受文化的熏陶,又需要舒解身心,参与味性强的产品,这决定了红色旅游景区除要开发主题性产品外,还要配套开发其它旅游产品。因此构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凸显红色旅游主题,使各类旅游产品形象与之相融合,最终在红色旅游景区建立一个以红色为基础,其它旅游产品占较大比重,两者相辅相成的高级化、多元化、不断推陈出新的红色旅游体系,注重与当地地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内在联系,形象的树立突出当地特色的红色主题。另外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效应,通过线路连接、产品捆绑等方式与红色旅游产品进行联合销售。真正达到红色旅游景区主导性旅游产品和其它旅游产品的市场“双赢”目地。

(2)旅游扶贫工作中对“人”的把握。贫因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人,因其具有社会属性,旅游扶贫不仅要达到经济脱贫,还需要使观念脱贫、文化脱贫、心理脱贫,人文事项脱贫,才能使贫困彻底消除。

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尤其在收入和就业方面在老区这种可选择发展机会非常有限的欠发达地区显得比其它产业更加有效,但前提是当地居民的大量参与,否则将出现旅游“漏损”现象而使贫困地区成为“旅游飞地”。在实际旅游扶贫过程中,社区居民除通过就业和经济活动外获取的部分收入,很少有其它方面的利益分成,报酬丰厚的管理工作和专业性工作基本由外来人口占据,这与社区居民自身素质低,参与能力弱相关,制约了社区全面参与和旅游发展的深度。因此,旅游扶贫还应重视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因此在红色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关注把商业性的旅游与旅游地资源保护计划结合起来,帮助居民认识红色旅游价值,并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去保护它。在旅游开发中,考虑让居民参与并积极促进旅游者与当地居民进行直接的有意义的接触和交流。

(3)对“效益”的把握。经济效益目标主要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回报角度来考虑,旅游扶贫开发虽然不是以最大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但合理的经济效益回报也是实现扶贫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环境效益目标是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造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目标是从旅游扶贫开发的根本目的来考虑的,充分考虑旅游扶贫项目建成后,能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增加多少经济收入,并通过社区功能结构的优化,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本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的实施以及扶贫目标的实现,为其他扶贫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构建江西红色旅游扶贫的社区旅游开发模式

综上所述,在江西实施红色旅游战略下,与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不同的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扶贫开发成熟阶段的产物。它是以社区结构的进化为其开发原则,较之传统旅游开发模式,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更加能够体现旅游扶贫开发的宗旨。因此在江西红色旅游战略下,社区旅游开发模式应是实现红色旅游扶贫开发目标的更为有效的模式。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旅游开发是将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总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红色旅游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更加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策性更强,一般得到省市级以上政府、新闻媒体、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为开发商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

目前的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兴起,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热情投入和营造氛围,旅游企业在前期选点考察,策划创意各创建知名度、市场促销等到多项工作程序上的工作得到简化,的确起到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投资主体。刺激当在贫困在区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浪费,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2.旅游扶贫目标系统化。由于旅游扶贫是政府牵头,在扶贫目标的制定方面是以解决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为宗旨,扶贫目标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旅游开发对象人本化。社区旅游开发的出发点是将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不仅考虑了旅游景观、旅游环境,而且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建设,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社区建设中,使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最终实现社区结构的进化。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部旅游扶贫乘数效应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5%,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现有贫困人口的分散化以及脱贫又返贫现象的存在,使我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越来越慢,扶贫难度也越来越大。

无论从贫困人口的总数还是从贫困发生率上看西部都是最高的,解决西部贫困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式扶贫是我国目前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的关键是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旅游扶贫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旅游扶贫理论。在旅游扶贫理论中旅游乘数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通常被用来说明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旅游乘数效应的概念在西部地区的体现

乘数这个概念是由理查德•卡恩(RichardKahn,1931年)提出来的,后来被凯恩斯采用并进一步完善。所谓乘数,是指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即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的变化量之比。由于各个经济部门在技术和经营上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他经济量的相应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连续发生的,最终可导致数倍于最初经济量变化的结果,所有变化产生的最终总效应称为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是指旅游消费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变化与最初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乘数理论是评价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发展最具说服力的工具。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是指旅游者在贫困地区或者贫困人口所在地消费,最终可带给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多少收入、多少就业机会。由于旅游活动涉及的部门行业很多,旅游消费在经济内的流转又过于复杂,各项数据难以获得,要精确的计算旅游乘数难度很大。所以本文采用对旅游乘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的大小主要受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诱导效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效应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效应。

(一)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旅游消费对经济系统中直接给旅游者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在产出、就业方面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的多少,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又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水平。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何呢?

通过对西部12省区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的分析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仅从国际旅游方面来看,2005年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3.82%,旅游接待人天数同比增长21.17%,而西部12省区在旅游外汇收入上除了四川和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旅游接待人数上,除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尽管西部地区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规模上,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西部地区旅游的规模还很小,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292.96亿美元,西部12省区旅游业外汇收入合计为258358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8.82%。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38411276人天数,西部12省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合计为15091044人天数,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的10.9%。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整个西部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更低,所以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会比较低。

(二)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是指直接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经济内流转过程中对当地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收入、就业的影响。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并且是综合性很强的第三产业,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对旅游业贡献最大的产业,其产出的10%以上都提供给旅游业;电力、石化、金融保险业产出的6%左右贡献给旅游业;而邮电通讯、食品制造、房地产、公用事业及服务业等产出的30%左右都贡献给了旅游业。在旅游业依赖这些产业的同时也给这些产业带来了收入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这种间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旅游目的地整个经济供给水平的高低或者说是整个经济的漏损程度的大小。漏损程度和间接效应的大小呈反方向变化,漏损程度越大间接效应越小,漏损程度越小间接效应越大。

西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相应的整个经济供给水平也很低。从总体水平来看,2003年末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内生产总值7493.2亿,元仅占全国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9.4元,而全国为907元。从产业发展来看,在国家扶贫重点县,第一产业是主导产业,但受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产量较低,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591千公顷,产量只有7893.7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22.7%,产量只占全国18.3%。人均粮食产量458.1公斤,全国为658.9公斤,其它农作物的产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所以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产品少,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很难满足旅游消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大量输入来解决,从而造成经济的漏损。

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虽然有较快增长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缺乏区位优势,同时劳动力文盲率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县域的平均增长速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大多是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所以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当地资金又不足,西部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占整个资金来源的78.2%。从2003年的数据看,以上来源的扶贫资金为2166678万元,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县只有3659万元,资金本来有限,而资金的1/3以上投向了第一产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农田建设等)剩下不足2/3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业。这对于解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支撑旅游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西部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首先是解决资金问题,主要的方法就是引进外资,引进外资就意味着经济漏损的增大。在旅游者所需要的产品提供方面,贫困地区又力不从心,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在产品质量、类型、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大量的商品输入,这又意味着漏损的增加。在人力资源方面,贫困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人才的引进又形成经济的漏损。

从以上分析看,在间接效应阶段,由于西部贫困地区三大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供给限制,这种供给限制使整个经济体系无法提供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导致乘数效应值下降,影响间接效应的发挥。

(三)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所有直接和间接向旅游者提品或服务的企业或部门的职工,把其以工资或其他形式分享到的旅游收入用于当地的生活性或服务性消费支出时,对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产生的影响。很明显,这一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部门或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所以需要计算当地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本文通过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各年的收入消费资料,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测算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将其与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比较。

根据消费函数C=a+bY,C为人均消费性支出,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分别构建出全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及检验结果如下:

从回归检验的结果来看,可决系数(R2)和调整的可决系数()的检验结果来看,检测值均在0.98以上,表明模型拟合的非常好。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t分布双侧分位数,表明回归系数通过检验,此外从F统计量的检测值看,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进一步代入相应数据对模型进行模拟检验,三个模型的实际值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很小,表明模型的模拟精度很好,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显著性很好,拟合程度很高,其结果是可信的。由此可以得出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及西部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57、0.709、0.772。

从本文测算的结果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村居民,也就意味着西部贫困地区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旅游的乘数效应会比较大。

结论

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应会提高,由于西部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导致消费水平较快提高,在投资、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净额不变的前提下,会导致当地国内生产总值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说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比较大。很多地方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说明,旅游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乘数效应,发展旅游业对于消除贫困有重要作用。

边际消费倾向对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当地居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收入的多少,而当地居民获得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旅游收入的高低,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旅游收入有多少留在了当地。旅游收入的高低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收入留在当地的比例取决于经济的漏损程度,漏损的多少又取决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要有一定条件,会受到其本身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某些地区会被削弱,这样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对象区域当然也包括在内。

分析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认识旅游扶贫的作用,还在于要为贫困地区提高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指明努力的方向。贫困地区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制约性因素主要是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比较严重,经济漏损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导致的,而在短期内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来相对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一方面,应尽量利用区内资金。给区域内资金投入一定的优惠,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利用外资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一些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利润再投资,从而使其利润用于发展当地的产业。人员聘用方面,尽量使用贫困地区的人员,虽然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但由于旅游业的大部分岗位的就业门槛比较低,比如保洁、基层服务等等。要减少漏损还可以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走纵向一体化的道路,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大产业,从而相对提高旅游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屹山,王广亮.资本的泛化与权力博弈[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益测评;优化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许多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已把旅游业当成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期间国内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及问题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从促进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利和发展的角度,对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的比较少;对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一个评价模式;对其扶贫政策进行衡量,从而采用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扶贫政策研究比较少。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张家界市辖属的一个县,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情况,进行张家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从而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以期对同类贫困且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一、武陵源旅游扶贫概况?

(一)武陵源的历史沿革?

武陵源,古已有之。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1988 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397 平方公里,辖六个乡镇处,人口 4?4 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1991 年,武陵源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7 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 35 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2000 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4 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二)武陵源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定贫困县(区)。武陵源贫穷落后,与外界联系极少,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和狩猎等为生计。忙完农耕以后就去山上采木子和金银花等药材拿去卖,换些日用品回家,勉强能维持生活。以前农民居住的都是木房子,上面盖的是茅草。人们精神生活较单调,人们或是聚在一起闲聊、发牢骚,或者是在忙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或者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者是利用聚众来消磨时间等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体艺方面的活动。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由贫困向富裕、小康文明方向迈进的新兴旅游区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

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1.区域经济发展?

在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个“发动机”的牵引下,十几年来张家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与提高。突出体现在:随着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和区域经济总量获得了快速提高。根据编译数据可以看出:1992-2006年,张家界国民经济的增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1997 年为旅游开发的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任务很大,武陵源的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缓慢,1998-2006 年是旅游开发的成熟期,旅游业成了武陵源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变化?

武陵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大幅度下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武陵源的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以第三产业的增加可以近似说明旅游业在武陵源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武陵源的旅游经济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贡献是巨大的。上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二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蓝领”职业身份,而正在成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白领”一族。?

3.农民收入变化?

旅游资源是武陵源的基本资源,旅游产业是武陵源的主导产业。武陵源致力于开发旅游服务市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全区贫困农民借助武陵源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为旅游服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一部分贫困农民在景区办起了饮食服务店、旅店、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一部分农民把玉米棒子、红薯由“口粮”变成了商品,由“土货”变特产,加工成熟后卖给游客,同时,农民适时上山采茶叶、山胡椒、猕猴桃、挖葛根,变“山货”为名产,这些山民村妇,常常是用一背篓土货,换回一把把钞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陵源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00多倍,而当地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却不到5倍,与武陵源旅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率相比较,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明显较低。另外,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索溪峪镇和天子山镇因为区位优势率先富裕起来了,而其它的二个镇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就是索溪峪镇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军地坪村现在已经完全城镇化了,沙坪村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住在大山里面,勉强能维持生计。?

4.旅游带动就业情况?

旅游发展为武陵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行业。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纳了农村实有劳动力1 138人,目前公园管理处安排了463人从事旅游服务管理、75人从事旅游交通运输、253人从事轿运、101人从事旅游商品经营、82人从事导游等,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85%。2006年年末,武陵源全区共有接待宾馆饭店230多家,接待床位1?8万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如服务员、小商贩、手工制作、保安等,报酬较低。相比之下,高薪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人员或地方少数人所占据。由于自私的心理或受利益的驱使,一有就业的好机会当地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再是普通老百姓,有时甚至把就业指标卖给有钱人。例如:现在的天际大观园是政府征收了沙坪村的土地建起来的,本来答应给沙平村提供70个人的就业指标,但是到最后,当地的村民一个就业指标都没有,就业岗位全落在了官员的亲戚和有钱人的手中。大量的当地居民就这样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少数人手中。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另外,在武陵源国际度假酒店还存在着歧视本地员工的现象:如果从事同一个级别的工作,外地招进来的员工比本地人工资高。?

(二)社会效应评估?

1.基础设施?

自然风景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善风景地域的“可进入性”,使旅游者“进得来,住得下,散得开,玩得好,出得去”,因此,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住勤、游乐设施优先在风景地域发展。为了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1985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修建张家界(大庸)机场,到目前为止,张家界开辟了荷花机场到全国各大城市和韩国航线,已有东航、国航、南航、深航、奥航等十余家航空公司加盟张家界航空市场;为了分散客流和物流,新建成的火车站已于2008年1月18日投入使用;常张高速、峪园公路建成通车;张清、慈索公路完成改造,2006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64?819公里,其中省道23?213公里,县乡道162?478公里,村道79?128公里。目前,全区农村也已经实现“五通”目标。共新(整)修村级公路约56公里,解决了约18个村、1?4万人的交通困难;新(整)修河堤、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约28千米,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60亩,解决了15个村,1?2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建沼气池4 200余口,切实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

2.教育事业发展?

从1989以来,武陵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9年建区初,全区仅有学前班7个,入班儿童近400人。到2000年,全区有独立幼儿园6所,大、中、小、学前班共47个,幼儿1 500多人,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受到了重视。同时,基础教育也得到了发展,1989年,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为74%和61%。到2000年,小学入校率99?9%,初中入校率99%。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区政府的财得很宽裕,于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1989年,武陵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及其他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和缺乏,全区有中小学校48所,校舍面积37 129平方米,生均7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12 995平方米,占35%。共有教学仪器321件,价值5 300多元。各种图书资料1 200册,价值0?4万元。到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55 000平方米,8平方米/生,所有危房都得到改造,教学仪器9 753件,价值159万元,比建区时增加30?4倍;各种图书资料5?7万册,价值35万元,比建区时增加47?5倍。2004年武陵源就已经开始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比全国要早三年。?

(三)生态效益评估?

1.自然生态效益?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缺乏有效地开发模式理论指导,不注意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武陵源旅游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严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造成了客源及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造成了原本有限的资金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武陵源的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开发的过程中同世界上大多数旅游地最初建设开发一样,武陵源一开始就重开发轻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武陵源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超过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度。游客数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量,尤其是黄金周和节假日,更是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环境污染问题有加重的趋势。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一时间,在遗产核心区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或商业小区,景区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景区还设有2条登山索道、1座观光电梯,违章建筑面积19多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塔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2 800吨污水。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整个景区陷入了过度开发的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的损害,遗产资源的“原生性”遭到了破坏。?

2.人文生态效益?

武陵源以前贫穷落后,最主要的是观念落后和科学技术落后。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安贫乐道,不思改革、进取,很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旅游开发后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涌进武陵源,把现代文明也带进了武陵源,打破了武陵源封闭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武陵源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交流,开拓人们的眼界,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提高了本地区文明的程度。武陵源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因素。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因旅游者购买,制作工艺在发展和提高。如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起初只是土家人用做“土花被盖”的,因旅游的开展,开发出大型织锦壁挂、背包、挎包、织锦衣等,用途得到拓展,产量也因此增加。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面临着失传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得到了发扬光大,传统工艺品生产重新焕发出生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现在为旅游者表演,演出的场次在增多,参与演出的人在增加。这样在保持民族舞蹈的特色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有机结合点,更利于民族歌舞的发扬和传承。由此可知,旅游能够提供维系当地文化世代传承的通道。?

当社会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这种环境所诱发出来的文化演进也将被改变。武陵源自开发旅游以后,其地理的相对封闭性被打破,吸收现代文明,加快文化演进。因旅游者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他们携带的文化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态文化而言是一种高势能文化。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相接触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旅游者所携带的高势能文化更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当地的低势能文化。当地的人们以旅游者为观察点,了解外部社会先进的文化,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成分,对其有选择地吸收。旅游者在武陵源进行旅游与自然亲密接触期间,既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环境,又作用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当然在外来文化与当地的原有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主流文化导向的偏差,以致丢失掉原生文化中宝贵的东西。旅游者穿戴打扮、举止表情和行为等都在传递信息,当地居民在潜意识中慢慢地接受和效仿,因而传统服饰只有老年人穿,出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汉化,他们不再过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不再住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楼房,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当地原有的民俗也逐渐趋向于同化甚至面临着民族文化的失传。?

综上所述,武陵源自从发展旅游扶贫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农民收入不断增收,就业率不断提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因为政府对旅游扶贫的认识还不到位,当地居民因为区位和自身素质的偏低,旅游企业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武陵源旅游经济相比,武陵源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且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没有技能、知识和金钱,农民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因为旅游的开发,当地的社会治安变差,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因为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三、武陵源旅游扶贫优化对策?

(一)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脱贫人口?

武陵源贫困人口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其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这是扶贫开发的长远之计。治贫先治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促使贫困人口尽快掌握一门技术,从而脱贫致富。武陵源的基础教育已发展得比较好,现在主要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该注重精神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素质,用正确的扶贫观念来引导贫困人口,帮助他们形成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良好精神风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贫困人口,使他们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贫困人口,通过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使他们形成致富的志气和内在的动力,想富、敢富、忙富的人。?

(二)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旅游扶贫服务?

首先,武陵源政府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明确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的目标是扶贫,即确保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把这种观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做到权为贫困人民所用、情为贫困农民所系、利为贫困人民所谋,进而实现以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以贫困人口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

其次,突出政府在旅游开发扶贫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当地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要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及某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要积极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同时,政府还应在资源维护、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从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最后,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武陵源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为防止低水平、无秩序开发,规划部门在旅游开发前应对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政,重复低水平建设。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监督作用,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强文化内涵?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能继承和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能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从而使旅游业长盛不衰。武陵源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在闺中,甚至面临着日渐消灭的危机,武陵源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地带。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依托旅游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优势为着眼点选择发展路径。武陵源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以初级农产品出售为主,很多时候都是农民自己挑着自己家的农产品在卖,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产销链。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武陵源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1)搞好规划,使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按规划有序发展;(2)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壮大旅游产业,为城市带动农村、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夯实基础;(3)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4)创新机制,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双月刊),2002(17):21-26..?

[2]游佩媛.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北京郊区民俗村、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32-38.?

[3]蔡雄,连漪,程道品,白丁,蓝雄现.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