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朗读

小学语文朗读

小学语文朗读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培养学生朗读爱好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使学生从内心喜爱朗读、愿意朗读,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这也是教师开展朗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好动等特点,调动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进行朗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为学生创建朗读的氛围。情绪具有浓厚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渲染教学氛围,为学生创建朗读环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一般来讲,创建朗读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师范、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背景音乐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特殊的非为中,将课本中的情境与自身联系起来,进入朗读家境,体会作品中的文字美及意境美。例如:教师在讲解《鸟岛》一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赏西沙群岛的美丽,一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画面中感受阅读的欢乐。同时,还配以舒缓的音乐,使其同文章内容相吻合,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画面加音乐的组合,再加之教师示范的朗读,引导,从而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依据小学生性格及年龄的特点看来,他们有着丰富的表演欲望,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表演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袋麦子》一文时,就可以事先制作小猪、小牛、小猴等面具,选举学生带上面具进行表演,进而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指导学生朗读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将带有感情的朗读比作"美读",其不是一个简单发音的过程,而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行为,需要表现出写作人员当时的感情,与写作者心灵相通。所以,教师在锻炼学生朗读能力时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及向师性。只有教师在朗读时带有充分的感情,学生才可以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时,掌握的朗读方法较少,教师朗读中的声情并茂能够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学会怎样停顿、怎样断句、怎样控制语速、语气等。通常情况下,在朗读一些描绘事情紧急、危险、突变状况时,朗读的语速应增快,突出急促的特点;在朗读一些描绘心情欢乐、愉悦或者赞美某件事情或某个人时,朗读的音调应较高,声音洪亮;在朗读一些描绘风景优美的语句时,语速应放慢、语气应尽量柔和一些;在朗读一些描绘伤感、悲恸、沮丧等心理环境时,语速应较慢,声音压低。另外,在文章中一些表现特别意思的语句、词汇等应加重与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具体到每一句、每一段,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情感朗读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应整体保持轻松、欢快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趣味性。

三、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我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的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各的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一转身却发现自己又有了尾巴,这时是多么惊喜啊。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要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在理解自然段的同时,还进行了朗读训练。

四、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司马光》中:“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边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指导朗读训练的过程如下:(1)同学们看图。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一口水缸在的?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大。)(2)这个句子还写了这口大水缸怎么样?你认为哪个字很重要?为什么?(满。水缸大,装的水又满,小朋友掉下去才有危险。)那么,在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3)练习朗读,注意把“大”和“满”读得重一点。这样学生便懂得了怎么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并在训练中学到了学法。

五、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第2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对其口头表达能力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的口语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顺应”,接受作者规范语言的改造,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标下朗读教学的创新

(一)小学朗读指导的创新

(1)情景激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样,读出的情感才是真挚自然的。启发,还要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形象,能够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画面,只有这样,朗读的感情才是自然的流露。创设优美的情景。教学中也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

(2)讲读有机结合。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在讲读课文中进行,做到讲和读的有机结合。例如对教材的重点段落,经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以后,就可以指导朗读,及时的朗读课文,对理解全篇文章会有很大的帮助。

(3)想象激发情感。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4)精心选择练点。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运用多样形式。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提高朗读水平。除了教师的范读外,还可以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领读,伴读等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也要因文而异,才能收到好的朗读效果。具体在下面的“小学朗读形式设计的创新”中做具体介绍。

(二)小学朗读形式设计的创新

古人读书,并没有什么“花样”,一般的先生也不善于引导,所以,他们只能大声诵读,或是低声吟咏,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而现代教育中,我们可用的手段则要丰富得多。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努力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1)颇受欢迎的分角色读。一些个性鲜明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的语调来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因此也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激烈的赛读。现代的教师还应当擅长运用竞争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

(3)赏心悦目的配乐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会入情入境。

(4)生动有趣的表演朗读。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情景表演的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童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还可以配以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的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5)创新的录音朗读。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习朗读呢?不妨尝试一下录音朗读,这是一种自主,宽松的朗读氛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种自我训练,自我评价,自我欣赏,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自我录音的宽松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这种学习也自然地转化为一种乐趣了。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第3篇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感情诵读、着重朗读重点段落等方式,能有效地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指导 感情

0引言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能使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它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

1如何科学的朗读

1.1教师范读,引导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在学生自由读后再点名给大家试读。如果点的几个学生都读不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兴趣,结果是导致阅读教学的失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语言是口耳文学,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可准确传达作品的感情,再者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这时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句读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教学目的。

1.2依据教材,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器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来进行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1.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有这么两句:“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1.4合理评价

在学生读中或读后就及时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如果学生读的不好,就应采用延时评价。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情感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感情的流露。学生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即评,读者缺少内省的过程,这时的评价往往是别人强加给的,对于读者而言能识别,却不能体会。所以,这时应让读者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在模仿中回味、创新。当读者能恰当地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后,再给予评价,即采用延时评价。朗读训练要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2兴趣培养--朗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入情地朗读,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如:“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再来试试,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 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3总结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第4篇

1.立足现状,突出小学诗歌教学作用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诗歌素养,或者为了应付考试,将诗歌教学简化,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读写背诵,忽视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表面上看来,学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实际上学习诗歌的学习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他们可能只记住了词句和老师讲解的译文,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这种为了考试而教学方法,将诗歌学习本末倒置,可以说是“买椟还珠”。这种现象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并不少见,甚至大部分的教师仍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将影响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朗读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小学生理解课文最有效的途径,诗歌朗读也是如此。朗读诗歌不仅可以从听觉上使小学生产生共鸣,也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及使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因此,朗读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诗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注重方式,提升小学诗歌朗读能力

诗歌讲求韵律、节奏,非常适合朗读。小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理解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学习起来自然更加容易。但是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单调的朗读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适当改进朗读方法,提高小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兴趣。

2.1范读

诗歌年代久远,诗歌中某些字可能是多音字或者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读音的不同将会影响小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教师首先应对诗歌进行范读,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此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应为“zhong”而非“chong”,词句是要表现春雨过后花儿沉甸甸、娇艳欲滴的状态,若是念“chong”则表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2.2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非常强,所以在进行诗歌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节奏。以高适的《别董大》为例,此诗为送别诗,但是却打破了送别诗的悲情,诗歌通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也凸显出作者的豪迈情怀。因此在对此诗进行朗读时,应体现出作者的豪情壮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这样一来,小学生在进行诗歌朗读时就更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3理解诗歌的内容

朗读好诗歌的前提是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与内容理解相辅相成,朗读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但是要朗读好,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必不可少。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出塞》是著名的边塞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希望尽早平息战乱,使人们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将平息战乱的希望寄托在有能力、英勇的将军,只要有英勇善战的将军在,就有平息战乱的希望。整首诗悲壮但不凄凉,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进行诗歌朗读。

2.4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一门艺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从语言、意境以及情感上体现诗歌的美,可以体会到诗歌的美,更加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从语言、意境及情感三方面对诗歌的艺术美做出说明。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第5篇

一、朗读与识字同行

阅读教学就是需要多读,而且要反复的读,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朗读中小学生也能感知字形字音字义,在朗读中渐渐加深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记忆,巩固和理解字意。教师必须知道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相同,声调不同的准确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纠正和巩固,在朗读训练中逐步形成发音标准化。字不离词,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因此,在读文理解中,只要不打断学生理解文情,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读词的机会,也就给学生多创造了识字的机会。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在初读中初步感知生字的音形。然后在反复读中,形成语感。在情境中感悟生字字音字形。再就是在多读之后,加大学生识字的难度,把生字脱离具体语境,增强认识单字的能力。为了解决班额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难题,我让同位合作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卡,一举多得。最后,根据学生检查情况,将有难度的生字重点指导记忆。扎扎实实的巩固识字

二、在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相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这简短的语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学生就从抽象的文字化为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感知,进而秋天的美景时而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不但教会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的图画”的情境,具体形象地理解“秋天的图画”在课文中的含义。多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思维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泛读、品读等方式,让“秋天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直观和具体的理解事物,而不是从抽象的思维中透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许多文章只有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进而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让小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先用缓慢的语音作泛读,然后引导学生用凝重、低沉的语调来朗读,把当时我国失去圆明园后的悲痛和惋惜的心情读出来。其中,“不可估量”一词要突出重音,一字一顿,像“损失”这个词两个字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随着读到圆明园美丽景观这一段时,基调和语速产生了,用轻松和欢快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圆明园的美丽。第五自然段叙述了外国侵略者贪婪和无比残忍的强盗行径,又指导小学生用低沉和悲愤的语调来读,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三、在朗读体验文本时,重视词语训练,突破重难点

朗读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境遇,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把词语朗读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好双音节字。双音节又分为双声,就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崎岖、澎湃、秋千……还有叠韵的,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沙发、玫瑰、马达……另外有双声和叠韵组合的,如蝴蝶、葡萄、玻璃等。这一部分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有机地记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准确读好轻声。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特别弱,如动词中的“进来、下去”;名词中的“的、地、得”等,都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能正确读准变调的词和字。如“一”和“不”的字,在字去声前念平阳,即一夜,不对;在词语中念轻声:如“去不去、想一想”;在非去声中,“一天、一年”等。以上都是指导小学生朗读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易读错词语。

小学语文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又十分丰富、精彩且深厚,不少词语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有一些文章,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并找出表达文中的中心思想的重点句都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精心的指导和讲解,不少学生是很难突破的。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小学生既要优化课堂朗读训练,又要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形成攻克难点的思维,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训练最终领悟中心思想、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