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分享;自主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其中实践性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分享。

笔者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一线,通过大量听评课发现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运用教材。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同学科教师各自为战,整合教师的经验优势不能形成合力,青年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强,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样,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三是部分老师的课堂观念陈旧,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五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沟通较少;七是学生组织性较差,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课堂上缺乏纪律性,缺乏对自我的掌控;

针对以上在初中思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都进行了“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分享是对体验的升华,学生将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情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进行交流分享。体验分享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出示视频、图片、漫画、歌曲、复习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自主学习:出示结合教学目标的学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探究体验:设置情景材料、课堂小辩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活动等让学生感悟体验,从中获得认识和情感;交流分享:在组内或班内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谈收获、感悟,谈今后学习生活中的打算,从而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多元评价:包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小组捆绑式评价和课堂评价,考虑到小组使用情况、班级特点和教师授课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师生评价和课堂评价:师生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当堂对学生讨论交流情况的及时反馈,课堂评价主要采用课堂练习,练习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书面的。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在于依托于新的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能力,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三、“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良好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教学兴趣高涨,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一堂课下来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交互的形式,有利于师生两方的情感体验,教学不仅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方式。课堂上教师接受每个学生的亲身体验、倾听所有学生的意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尊重并喜欢老师,从而体现了“亲其师才信其道”的真理。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目前“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问题

自从“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方面来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教师方面,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新教师较多的情况下,有助于形成较为稳定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教学质量普遍得到一定提升。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

1、教学模式趋于形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虽然被引入了课堂,但是只有个别教师真正把它当做一种模式去使用,大部分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学流于表层的模式,学生的参与不足,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

2、部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但是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尽管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但是这种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生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始料未及的,是教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当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时,在短时间内有一大批教师是很难解决的。

同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理解水平都层次不齐。因此,面对同样一个事物,让学生们自己去体认,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去体悟,所得的结果会因人而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比学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强迫学生接受他们的认识,所得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

3、缺乏对应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对学生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更重过程性评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包含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积极体验使人精神愉悦、情感高涨、乐于参与;消极体验使人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易从心里上形成挫败感,失去战斗力。目前,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的评价仍然以考试成绩这一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标准,而对于学生关于“体验分享”的结果评价,尚缺乏标准的体验式评价系统。

4、该模式不适用于九年级课程的讲授

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重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九年级的课程知识点相对较多,往往在采用了“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芳.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J].新教育.2016(06)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2篇

一、教师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创造和收获幸福。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收获经验、收获成功、收获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幸福感体现于课堂教学的细节当中、体现于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上、体现于自己的价值在学生身上的延续上。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自身需要、期望和目的得到实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也是教师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及成就的一种体验和评价。

教师的幸福首先建立在满足教学劳动需要基础上,也就是将教学劳动与自身发展一体化。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如果人在劳动创造中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内在的潜能得到发掘,自己的力量得到实现,自己的存在得到体验,这样的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劳动就会由负担变成快乐,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教师的幸福其次是来自于创造性劳动。课堂教学是教师特有的创造性劳动。教师每一次的备课就是一种研究、一种创造。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材料,每个教师都会有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上出不一样的效果。教学相长,教师在这种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地经过反思、研究,把教与学看作是增长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从而逐步成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特色,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收获幸福。再次,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学生的幸福作为自己幸福的重要源泉,主动体会学生的幸福而感到幸福。学生成长了,老师则到达人生价值实现的境界,自然会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实践主体学会和体验幸福。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感到课堂不快乐,快乐在课堂之外。他们对幸福的需求不像成人那样富有层次、那样稳定,对幸福的体验处在由物质需求的满足向精神需求的满足过渡阶段。比如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因课堂表现好,老师给一个巧克力就会幸福好几天,其效果比口头表扬要好得多,但很难说清楚这种幸福是来自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生理层面上的幸福是个体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将产生心理层面上的幸福状态。每一个层次的需求的满足都会使人产生幸福感,但最高层次的幸福在于不同层次需求的和谐满足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的客观存在和幸福的不同层次,学会提升自身的幸福层次,从而追求更高境界的幸福的实现。

学会幸福,学生会因丰富的课堂体验感到多重幸福:因老师赞许的眼神感到幸福、因同学的鼓掌认同而感到幸福;因正确回答问题而感到幸福、因自由的思维而感到幸福;因为小组争光而感到幸福、因分享同学快乐而感到幸福;因达成目标而感到幸福、因获得技能而感到幸福;因愉悦的课堂氛围而感到幸福、因同学互助而感到幸福……

三、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二者统一于课堂。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两个能动的因素,各自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体,享受各自的幸福。个体的幸福体验是独立的,但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幸福是可以互动的。假如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你仍然按照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效果必然不理想。尽管通过严格要求、课后辅导等手段提高班级成绩,但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甚至没有得到家长、同行的认同,教师不会感到幸福;同时学生因没有兴趣或压力太大也不会感到幸福。反之如先关注学生不喜欢英语学习的原因,再针对性地进行兴趣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效果必然事半功倍,教师和学生都会收获幸福的体验。

在幸福课堂里,教师与学生的幸福体验是一种分享关系。教师可以分享学生独特的经验,学生也可以分享教师和同伴的经验。大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而感到幸福。课堂不是教师单向的付出,而是师生生命互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情感交流处于和谐状态,教师和学生的幸福的达到水融的境界。

四、幸福课堂充满着意趣、情趣和灵趣。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3篇

一、趣味课堂:体验比成功更重要

传统课堂中,教师能成功完成所有教学环节,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如果只重视学生的成功,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幸福感的体验,这就有了偏颇。成功只是幸福的其中一个来源,并非幸福的全部。面对成功的诱惑,教师往往失去应有的耐性,面对学困生的精神世界,尤为显得苍白。为追求一些“成功”,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面对成功的巨大压力,学生也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进取与宽容之心,失去了感恩与友谊之情。成功只是手段,学生在课堂中各种成长的愉悦情感宣泄、需求得到合理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幸福才是目的,只有有利于实现学生满足感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

曾经听过戴建龙老师的《静夜思》古诗教学,开篇戴老师就将思这个字读为四声,为孩子们设置了一个为什么会把思读第四声的悬念,整个教学过程,戴老师或吟或唱或舞,进程跌宕起伏,评价诙谐幽默,总让孩子们沉浸在探秘、欣赏、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枯燥的古诗有了戴老师的各种“调料”,瞬间散发出各种异香,孩子们个个留连其间,探究古诗的奥秘,课堂上包含了这样的乐趣,孩子们怎能不为之乐此不疲呢?

二、自主课堂:诠释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幸福的课堂应该是独特的,是一个个有着差异性的个体组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在特定场合进行生命的探索。课堂是师生在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场所。课堂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的熏陶感染。同时在课堂中鲜活的经历又必影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课堂生命,师生之间的活动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完满状态的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想、能力和兴趣融入课堂,这使得课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预先设定固定不变的公式化教学。我们倡导的幸福课堂,首先是尊重孩子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予他们自由学习的时空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在积极参与和大胆质疑中,思维的火花会频频迸发;其次是将知识性内容提炼成为探究性问题,针对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对疑难杂问,同学们在情境中主动探讨,互相补充,甚至激烈争论;第三是将情境变化为学生能触摸到感受到的问题,再由触摸到的问题转变为学生问题解决行为;第四是将问题及解决结果的展示作为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效果的分享成为学生思维的共享。在课堂上,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师生间平等对话,其乐融融。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人格会得到尊重,身心能得以放松,知识逐渐充裕,能力逐步提升。学习,成为了学生们自己的事情。

三、互动课堂:对话与分享的平台

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分享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对话是交互的,师与生,生与生,这种对话是一种交互的关系。对话是彼此倾听,倾听中分享情感,倾听中感受心跳,沟通体验。我们倡导学生式的教师与教师式的学生。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对话,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主体意识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力的发挥。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而是一种分享和理解,教师是平等的倡导者、实践者。师生在课堂中不再只有付出,更有我实现的活动过程。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就是精神分享的盛宴。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尊重、交流、成长的幸福。

我们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努力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备好每一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合作、交流、探究,让课堂成为“大家讲堂”,成为“人生舞台”,成为“小小社会”。课堂上,小组合作、师生交际,享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对话的课堂有激情、有生命、有精彩,对话的课堂生产快乐、分享愉悦、留有幸福。

四、发展课堂:动态生成、无法复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预设越细致,课堂切割痕迹就会越重,课堂上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小。在知识激增的时代,教师在课堂上即便教给学生再多知识,往往不够孩子们发展的需求。教学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学生的发展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教师应该依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选择和取舍教学目标和内容,来服务于未来教学的需要。

课堂上,我们也绝不将简单的教学方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的表现。发展课堂的具体表现为:1、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方法、形式和内容。2、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动来创造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新课堂因素。3、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4、通过生动的设计,运用活泼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创造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流动的,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每一堂课,我们无法预料,永远无法重复,而精彩、幸福的课堂,就在动态生成之中!

同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出狭小的课堂,给他们“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以经典诵读和智力棋类运动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智力运动会、趣味数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智慧与人生经验在体验中迅速增长。

五、和谐课堂:诗意与欢乐的境界

人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一种高贵的幸福,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课堂教学中,孩子们也向往着充满诗意与欢乐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错误――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堂境界。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教学理念 教学艺术

成功的心理健康课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生命的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过程。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共享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情感、体验、价值观,通过教学共振缔造出“教学合一”的艺术境界。

一、“民主平等、和谐参与”教学理念的建立――课堂教学艺术的源泉

首先,确立“双主体”地位。新课改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应确立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教师是“平等首席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无法替代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真正的精神主体。可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其“双主体性”地位是推动着“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的根本动力,直接影响着教学各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科书及其他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

其次,倡导“双边式”参与。应以心理健康课课堂为主阵地,打破传统的单向式灌输的教学模式,营造一个和谐自主的课堂参与环境,给教师自己机会,也给学生机会,以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情感体验、心理陈述、沟通交流、讨论分析、行为训练等方式,师生双方都能在双边式的参与中享受满足感、愉悦感,感受心灵的冲击,体验生活的快乐,凝聚向上攀登的需要和信心,自觉激励自己努力探索,以求得自主发展,从而实现教学共享、教学相长,并逐渐走进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互动、反思、分享”教学环节的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1.“互动”环节的实施。“互动”是指师生双方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是彼此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互动”的前提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要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怎么学”、“学什么”都没有权威性和强迫性,而应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自觉参与学习。师生之间应从“我讲你听”到“大家一起学”,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互动”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合作中互动。每个学生由于个人的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学习群体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问题情境,通过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智慧可以上升为集体智慧,并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借此取长补短。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心理健康课课堂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参加交流时就会大大减轻心理负担,发言机会也会大大增加,有利于其智力和情感的发展。老师参与交流则可以从中了解情况,指导小组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能在互动中直面学生提出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将主题向纵深推进,最终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2)在体验、感悟中互动。心理课堂之所以充满了生命活力,就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心理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互动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验的过程,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相互影响、共同体验,在体验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2.“反思”环节的实施。“反思” 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即通过对自身的工作过程不断反思、学习。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反映,是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学习行为,也是学生对自身工作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它将“课堂学习”与“自我教育”、“自主”与“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是自我提升的开端。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反思”这一环节。因此,心理健康课应坚持以学生的学和发展为本,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反思以及如何把反思策略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反思”环节具体体现在:

(1)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主要包括对学习态度的反思,对学习目标的反思,对学习方式的反思。学生应不断反思、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来参与教学。同样,对目标的反思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善于了解和反思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方向,有效地朝着目标迈进,并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而对学习方式的反思则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局限于被动地记忆、模仿和接受,对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思维习惯大有裨益。”

(2)对问题行为的反思。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呈现。通过对自己过往的认知和行为反思可以加深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变被动发展为自主发展。事实上,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反思时应注意将自己已有的体验与课堂学习到的或别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经验进行比较:先思考自己旧有的认知层面是否合理,过往的行为方式是否能促进自己的发展,能否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再思考能否创造性地吸收教师和优秀同学的经验,以优化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3.“分享”环节的实施。“分享”就是教师在团体中分享自己经验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或者自己反思的结果。就教师和学生而言,心理健康课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起分享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它意味着师生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发展的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过渡到主动的发展者。师生在相互分享、潜移默化中成长。“分享”环节具体体现在:

(1)分享此时此刻的感受。心理课堂是教与学互动的场所,每一主题的教学活动都少不了个人感受分享这一重要环节。分享的形式有小组间的分享与全班分享等不同形式。分享过程是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也是当下课堂成果集中与论证的过程。通过每个人的分享交流,可以充分展示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和不同心态,起到交流情感、思维碰撞、达成共识、携手共进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将心比心,用心灵感受心灵,真正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并真正去理解他人,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经常围绕热点的议题进行探讨。师生可以分享对新问题的新见解,也可以分享自己对当前相关现象的分析,等等。当然,着重分享的应是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应把遇到的困惑、难题摆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研究,力求找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经验分享,能有效地提升师生应对突发问题的心理素质,使心理健康课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敬环,任瑞仙,常志英.基于信息素养的教师反思能力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5篇

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国家政策法规和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我们去探索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

北京市“合作分享学习”课题研究为学校的课题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014年3月,本校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正宪老师工作团队“合作分享学习”课题研究校之一。在和课题组成员校的活动交流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分享的课堂给我们很多的震撼和思考,促使我们深入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的现状,激发了学校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愿望。学习和借鉴课题组其他成员校的经验,为本校的课题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校教师学生期盼学习方式的变革 尽管有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本校的课堂教学多数依然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师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乐于为自己的教学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们也希望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上有更多表现的机会。但教师也有很多的顾虑,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困惑:学生们都预习了,上课时还有兴趣吗?小组讨论的时候,多长时间合适?汇报交流时怎么能检查学生听懂了没有?学生不会倾听怎么办?更大的疑问是:如果每节课都让学生去讨论交流某一个数学问题,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能完成吗?成绩会不会有下滑?教师的困惑促使我们对课题进行细致的研究。

研究意义

把学生放在课堂正中央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本校以自主合作分享学习方式,创建学生生长的课堂,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改变教师主控课堂的现状,真正从思想和行为上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于分享,并在分享中体会自身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和同伴帮助。

打造课堂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氛围、学习方式等应该与学校的文化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教师通过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交往协作的能力、交流表达质疑的能力,凸显自主、合作、分享的课堂教学特色。

形成“和谐互助自主灵动”课堂文化 努力转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自主、乐学的育人目标,课堂上以学生为本,师生、生生平等,互相尊重,彼此欣p;创建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和谐互助、自主灵动”的课堂文化。

研究成效

制定评价标准,引领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鼓励和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我们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课题研究要求,制定出学校的自主合作分享学习课堂评价量表。量表从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意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合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规范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评价行为,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强调“四性”,即自主性、互动性、互、实效性。

研磨学习细则,指导师生行为 在组织学生的合作分享学习活动中,我们遇到过许多的问题。学生如何分组?分组后如何讨论学习?如何汇报?小组间如何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并结合理论学习,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逐渐制定出学校的《自主合作分享学习细则》,目的是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合作分享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细则中,明确提出了:设立小组的要求、小组操作或讨论的要求、倾听的标准、汇报分享的要求、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评价的要求等。

开展课例研究,明晰实施步骤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分享学习活动的开展,除需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外,为学生创设找到最适合的合作分享学习的时机最为重要。教是学的条件,学是教的目的;教是以学习、学会和会学为终点的,学永远是教的起点。所以,在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机会的前提下,寻找学生最适合的合作分享学习时机,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或努力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就尤为重要。

学校在首都师范大学郜舒竹教授的指导下,通过课例研究,尝试设计出了自主合作分享学习课堂实施的六个步骤:

一是目标与动机――独立思考。学生在安静、自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激发自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根据学习兴趣点确立学习小组,为后续学习确定研究方向。

二是情境与对象――小组交流。创设出适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或生活情境,学习小组中成员根据学习任务、轮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倾听和相互启发,教师巡视于各学习小组之间,倾听小组想法,参与小组学习,了解小组学习状况,为后续全班分享确定基本的汇报顺序。

三是观察与比较――全班分享。此环节应该是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会。小组成员间可以相互配合,自信发言,组间学生可以质疑,可以相互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掌握好“进”与“退”的分寸,适时退在一旁,倾听学生的交流发言,让学生自信表达意见,也要根据交流的进展情况,及时介入,正确引导学生交流,避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偏离学习的最初目标,偏离数学学习的轨道。

四是归纳与解释――归纳分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题和分析问题。

五是关联与应用――应用提升。数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有些现象,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是反思与总结――回顾反思。对于数学学习,及时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回头看”。回头看学习的经历,回头看学习的方法,回头体会学习时获得的体验……回头看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达成度的反思过程,也是学生继续下一步研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的开始。

学生发展为本,丰富实际获得 课堂和学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和小组与小组间的对话使课堂变得更加灵动。自主合作分享学习更好地帮助了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更大的满足学生探究需要和情感需求的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了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方法,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发展转变,使他们变成课堂学习活动的制定者、探索者、协调者、责任者和评价者。

教师角色转变,促进专业发展 自主合作分享学习方式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递教授者变成了学生合作分享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和协助者,教学活动也变成了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过程。促使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做中学”,在“学中悟”,也使教师由原来的更多的个体研究转化为学校数学教师团队的集体研究行为,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课题专家的介入,两次市级课题现场会的召开都促使学校教师能够更好地反思课题研究的每一个阶段的成绩与不足。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课例研究方法,为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业务提升提供了机会。教师间的分享、学习和交流成为教师成长的需求,教师在思想、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这都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学校也形成了学校共同承担、相互学习、智慧团队、彰显个性的教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