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第1篇

有效问题设计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必须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内容

问题的设计,一般要具有真实性,这样的问题才有探究的价值,才能让学生更能从问题中学习新知,才能使学生养成诚信的习惯,从而落实了情感目标。因为一般真实性的问题是过程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它能使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而有效的系统思维活动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只提事实性、记忆性、重复性的问题,应多进行理解性、创造性提问,让真实性的问题充满课堂,我想教学效果一定会有价值的。

二、问题的设计必须是多元与发散性的

有效问题的设计应走进真实世界,注重概念的复杂性,重视和开发利用生活世界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解决路径或多个答案的问题,允许多元路径和多元目标的存在,建立一种不确定、开放的知识结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种思路、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复杂、开放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世界,在求同存异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性问题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跨学科的开放性。研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合作学习与探索,其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体验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开放的问题不局限于教材中的一章一节,或单纯某一种知识,而是涉及到多章节的内容。同一个知识,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三、问题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在关注单个问题的时候,还要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通盘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分布和设计,提升问题的整体结构质量,同时要避免提四类问题。根据格拉伊塞尔的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有四类问题的系统性较差,其效果也较差,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其一,是非问题。这类问题分析含量低,往往具有猜测性质,学生即使没有思考也可以凭借猜测来回答,至少有50%的正确率,学生对这类问题的问答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这样就容易形成鼓励学生猜测的倾向。其二,追问。教师常常在学生回答问题停顿或回答不完全时提这类问题,但教师继续追问引导学生做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比教师转而问一些新的、更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小。其三,假设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或推论,有可能导致学生不经思考妄加猜测。其四,反问。教师在就某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反问时,难免会流露出一些主观的意见或色彩,而这又往往会导致学生进行不假思索的回答去顺应教师的意思,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毫无益处的。

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了解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分析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经过独立分析与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分析问题思路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讨论情况有一定的掌握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分析法把自学思考,互动讨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教师结合教材为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师生间相互配合,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发挥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科目,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所查阅的资料,有助于打破课本所划定的知识边界,拓宽学生的眼界,广泛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辛亥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通过自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课本由于篇幅和大纲要求的限制所列出的都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更丰富的内容就需要由学生自己去挖掘,并在课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了解更完整、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学生在查阅资料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被历史的魅力所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过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主要采用的是课上听讲,课下背诵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使生动的历史知识变成一条条死气沉沉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同时,更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质疑精神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线索,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讲授初中历史使学生在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中,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把历史作为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以史为鉴,有助于培养历史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模式,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几个不同层次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并发现问题。比如在学习岳飞抗金时,教师可以提出岳飞抗金的原因及岳家军最后为什么会失败等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模拟表演岳飞、宋高宗、秦桧等人物,并使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悬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和探求的欲望。如在学完秦汉的章节后,教师总结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异同,秦始皇为什么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汉武帝为什么派卫青和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有什么不同的态度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回顾和总结,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然后在班内共同交流讨论,教师努力创造一个轻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总结。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出错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课堂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在学生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是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将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那么问题创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如:有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有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有利于教师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能得以发挥。

二、课堂问题的创设

1.联系实际创设问题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课堂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2.从化学实验人手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堂问题创设应注意的事项

1.确定问题的层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先易后难,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另外,要在一定范围内多设计一些高层次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2.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课堂教学必须合理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使问题直观、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图表、文字材料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

3.把握好问题的“度”

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现状;问题;对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有着很大不同,对教师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问题

1.1 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彻底转变

本区是全市的教改实验区,已进行了三年的教改实验,作为实验区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承认旧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没有一个不欢迎并探索新课程改革,但很多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他们考虑比较多的仍是如何“教”,而不是学生怎样“学”。因此,课堂上便出现了形似创新教学,神为传统教学;表面上是学生多说、多练、多思,实质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不积极,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1.2 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形式的东西

笔者最近听了十几位教师的教改实验课,发现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如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为了完成多个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现一遍。一节课热热闹闹,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东西又没掌握。

1.3 学生缺乏实质性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留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然而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仍然常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还有的教师一节课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讨论时间给的不够,刚分好组没说几句,教师就叫停。在学生讨论期间,有的老师竟采取放羊式的做法,没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合作学习显得匆忙、凌乱,合作学习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1.4 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以“教”代“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师生关系及合格教师的标准有了一个严格明确的诠释。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要有师者至上变成平等的朋友关系,倡导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发展的方式学习知识。但在课堂上,尽管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多,也很新,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置之不理,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对学生、对课堂的控制和支配欲,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1.5 教师薄弱的基本功和偏低的教学素质,制约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很多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语言素质不高,难以做到用流畅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多以中文辅助教学,或用中文解释,或让学生用中文翻译,致使学生缺乏学习英语语言的环境,语言学习的接受能力差,英语的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训练和培养。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能力所限,对课本内容的处理,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感知、接受、操练,只要学生会读、会表演就认为学习任务已完成,不能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对策

2.1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英语教师要处理好现行教材的教学关键在于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原有讲解词义、语法点、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吸收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问题 自主学习 “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在学校7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必然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没有新课程教学的高质量。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于是,我们的积极探讨、实验,在实践中求新、求变、大胆尝试,在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创造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贯彻“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 “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做前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无从谈起。

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数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我就课堂教学改革中有关课堂数学问题设计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的意义

要想让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就要通过在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层层深入有爬楼梯的感觉,达到预设的教学难度和目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艺术对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教学素质之一,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

课堂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温故而知新,还能起到查漏补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阐述问题时进一步理解思考。此外,善用提问的老师还会发现,课堂提问其实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通过提问,贯彻“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比如预习检测、小组展示、合作探究、随堂检测等。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原则

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问题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

课堂上,任何问题都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于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探讨的前提。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要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对简单问题的厌烦。

2.可预见性

教师在提问前应预见到学生可能的答案,估计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尽可能地捕捉学生回答中错误的或不确切的内容,并事先准备好应对措施。只有作出充分的预见,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知识点的实质。

3.循序渐进性

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难度的阶梯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解答问题,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延伸不断深入。循序性设计问题就像给学生铺设通向知识高峰的台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不断深化。

4.精准性

课堂提问切忌笼统,问题内容太宽学生抓不到回答的重点,也很难从提问中看出教师的问题设计意图,难以捕捉教学重点。此外还要注意,不可总提用“是”、“不是”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才能避免学生人云亦云,掩盖他们真正的想法。

5.完整性

一节课的提问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完整的。从始至终每一个问题都要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每一个小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围绕中心,设置问题串,问题串中各个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环环相扣,这种具有整体性原则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三、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常用策略

教师要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问题。按照思维水平的不同可以把问题教学划分成以下流程:问题的呈现――学生个别学习、师生共同探讨――反思、总结――引申、推广、应用。在这个流程中难点是问题的呈现,也就是说问题如何设计。

策略一:递进式(层次式)

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维有爬楼梯的感觉。提出“递进式”的问题是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设置梯度适中,有层次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策略二:变式

变式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合理地进行变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一道题抓一类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达到由此及彼、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境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3:求函数y=x2-2x-1的值域。

变式1 求函数y=x2+2x-1的值域。

变式2 求函数y=x2+2x-1x∈[2,3]的值域。

变式3求函数y=x2+2x-1x∈[-2,0]的值域。

变式4 求函数y=x2+2x-1x∈[-2,3]的值域。

变式6 求函数y=x2-2x-m x∈[-2,3]的值域。

变式7 求函数y=x2-mx-1 x∈[-1,3]的值域。

通过变式,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求值域的关键是在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这样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老师不是简单的“就题讲题”而是以点带面,将一类题教予学生,这样课堂容量也就上去了,学生也不会将问题学死。通过变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思维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数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的效率高了,学生阳光了,老师幸福了,校园就更和美了。

参考文献:

[1]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高教研究,2010

[2]姜金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之谈.内蒙古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