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春天的文章

关于春天的文章

关于春天的文章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第1篇

“有序”在作文中的体现就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它既指外在的段落层次,更指内在的思想内容。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但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四篇以“春天”为话题的文章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有序。

二、例文展示

第一组

春之怒放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给人一种生机之感,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春天。

春天,是一切事物的开始。它象征着新的生命、新的未来。花儿在春天开放。小草在春天发芽,大树在春天重新披上绿衣……它们选择春天作为新的开始,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而春天也因为它们的到来而更加充满活力。在这里,我们是春天,它们是祖国。祖国选择了我们,也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怒放。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代表它已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走过了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而每一天中国都在发展,都在进步。每一代人都有过自己的春天,他们在自己的春天中见证着中国的成长,而当他们走出自己的春天进入另一个季节时,他们已经有能力让祖国更快前进,因为他们怒放过,瘦弱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旧时的细小不复存在。现在,没有什么能击倒他们。

我们的长辈已经成为那一棵棵参天大树,而我们仍旧在春天,仍然需要祖国的哺育。我们也有能力、有机会去怒放,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至少处于春天的我们不怕摔倒,不怕伤痛。今天,我们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点点地进步,知识不断地增长,“贪玩”已经一丝丝地从我们高中生身上褪去,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春天,一年之际在于春,在春天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充满活力,为怒放积蓄能量。

春天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一年的春天只有那几个月,而人一生的春天也只不过短短十几年,但是它的影响却是一年、一生。春天发芽的小草到秋末才会死去,春天开出的花可能会结出果实,而果实可以很长时间不变坏。同样的,我们那短短十几年的春天可以影响我们一辈子,也可以影响我们的祖国,甚至可以影响永世。

春天里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当然我们的春天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珍惜我们的春天,把握我们的春天吧,让我们去怒放,让春去怒放。

破 冰

三尺之厚的坚冰,等待着春水将它浇注,将它融化。

――题记

“砰”地一声。房门关了起来,留下死寂般的沉默。饭桌上,父亲低着头,一言不发。我亦无语,撂下碗筷,独自回到房间。经过父母房门时,隐隐传来啜泣声,断断续续,如刀般绞进我的心里。

我默默坐下,像母亲小时候亲抚我睡觉一样,轻拍着她的背。望着她哭红的双眼,我忍不住想:这是第N次了,这样下去非要弄到那个地步吗?

回到房间,在日记本里写下一句话:“今天他们又吵了,第N次……面对父母如坚冰一样日益加厚的隔阂,我束手无策。”

也许他们真的该分开,可是因为我的存在,给这层坚冰固定了只有一把钥匙的锁。

我等待着春天,他们也在等。春水,何时才能将那坚冰融化啊!

我开始思索,当窗户透进第一缕春光,我的脑中出现了一丝灵光。

我走向父亲,他正独自对着墙壁,看着他落寞的背影,我感到了寒冰般刺骨的痛。“爸爸,我们一起劝劝妈妈吧,你和妈妈和好吧,好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唉――”深重的一声叹息,“我又不是不想,你妈那个脾气……”“我会帮忙的。”带着小心收集来的兴奋,我做了个美梦。

第二天,悄悄走进母亲的房间,发现她已坐在床头,仿佛在酝酿着什么。我赶忙把父亲拉进来,母亲先是一愣,又突然明白了什么,正准备起身离开时父亲说:“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玩玩吧。”我拽着母亲连说:“好,好!”,出了门,大家都不作声。我只好说:“啊。春天就是不一样啊,一眼望去,什么都是新的,你们是不是也该重拾青春呢?”我隐约看见他俩嘴角微微泛起的笑,是怀念那过去的青春吧。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已走到母亲左边,牵起了母亲的手。母亲抬头,望见父亲温柔的面孔,目光也柔和起来。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春天,那层冰就在父亲、母亲温柔的目光中融化、荡漾开来。霎时,广场上的花朵也竞相斗艳。这一季的寒冬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盼望着,盼望着,冰融化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两篇文章阅读下来,相信同学们都能看出它们的差别:前劣后优。除了在语言的通畅、内容的充实、文体的鲜明等方面两文有差别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条理”上的差别。

例文1写得可以说是杂乱无章,例文2则脉络分明。例文1想写的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春天,他们也像自然的春天一样充满活力。但文章在布局时却出现了混乱,它在开头叙说了自然的春天充满活力后,并没有马上转入对处于人生春天的青少年的描写,而是插入一大段有关共和国与老一辈人的议论,这一段不但使得文章文体出现了偏差,而且改变了原文主题瞄准的方向。当后两段回到“青少年”时,内容上又发生了扭曲,也没有围绕“显示活力”与“怒放”来写。这样就使得整篇文章十分杂乱无序。例文2写的是面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恶化成“冰”,“我”由忧伤到思考再到用自己的努力“破冰”的过程,全文叙事完整,脉络清晰,显得井然有序,兼之感情真挚,细节生动,结尾意韵深远,在考试中可以判为一类卷;而例文1只能判为三类卷。

第二组

感悟春天

漫步在西湖边的小石径上,感受着轻风拂面、柳絮飘飞。倾听着树枝摇曳、鸟儿细语,嗅着泥土的芳香、花儿的清香,享受着春天带来的美好。

春天是思考。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漫步在盎然的春色中,放下心中烦恼,深吸一口气,将心交给大自然;躺在柔软的草坪上,闭上双眼,想想自己的人生,多少成功与失败,多少笑容与泪水,只不过是人的不经意的动作,人最终是属于自然、属于这美好的春天的。冬天的残枝败叶、冷冽寒风,春天的花红柳绿、轻风拂面,一切的一切不正表明春天作为四季之首,有包容一切、改变一切的权力吗?我们要从伟大的春天中寻求、思索人生的道路和原则,我们要学会像春天一样思考,不管一切变得多坏,我们总有改变它的能力。并从思考中寻求力量。

春天是记忆。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时候,可人总习惯于将美好的时光刻在脑海,留在心里。因为那是我们的“春天”,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与人生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走下去。

当我们苦闷的时候,可以将“春天”的记忆“翻”出来,去品味,去感受,这正如春天,拥有盎然的春意后,才能经历炎热的夏天、落魄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因为春天是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记忆,它能储存一年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且牢牢地、深深地镶在心里,那里全是美好。

春天就是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自信,我们快乐,如同春天树木的茁壮成长。如同鸟儿的欢快鸣唱;我们天真,我们可爱,如同欢悦的鱼儿;我们热情,如同绚烂的花朵。在这美好的春天中,我们变得更加“春天”,因为我们感受了春天,品味了春天,就如同我们感受了自己、品味了自己。因为我们就是春天,春天就是我们。

不要再犹豫了,放下手中的笔,摘下厚厚的眼镜,放下沉重的书本,和我一起去感悟春天吧!

感悟春天

我喜欢春天,喜欢在春天的早晨捧一卷唐诗,静静体会春天带给我们的感悟。

春天是诗意的季节。有许多美好的诗句赞美春天:当春天来到,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斜风细雨送春归”。春雨滋润大地,正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当你走近的时候,看不见草色,而从远处看,那嫩绿的颜色却浮现在眼前。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

春天是生命的季节。瞧那些不知名的草儿高高地昂起头,诉说着它们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再看看那河边的柳树,嫩绿的抽出的芽,长长的发丝已垂至水面上,在微风的吹动下,点点涟漪铺展开采。那村中的孩童们也成群结队地出门享受春光了,瞧瞧他们,一个个光着脚丫爬上柳树,折了几根柳条下来,编了几顶帽子戴在头上,互相打闹着,爬上了山坡,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打滚,从山坡的上头一直滚到下头,这是在与大地母亲拥抱吧,衣服上沾满了草汁也全然不顾。这样来回爬上去,滚下来,流汗了也不在意。他们知道,太阳在对他们微笑。

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它是温馨甜蜜的。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暖暖地照着,我们几个孙辈搬出一张椅子,让久未出门的奶奶坐在院子里的树下。我们帮她捶背,用梳子给她梳头,那银色的发丝上,阳光在上面跳跃。这时奶奶幸福地笑了,一边笑还一边给我们讲书上看不到的故事,那些都是老掉牙的故事;我们却仍然听得有滋有味。村中有人路过,都投来羡慕的目光。院里的景色如此美好,梨树白,桃花红,奶奶就坐在桃树下,桃花落在她的身上,奶奶的脸红了,就像以前一样年轻。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感悟春天,那诗意的、具有生命力的、温暖的春天!

这两篇文章,从外形与语言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许多同学恐怕也会给它们打出不相上下的分数。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比较,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它们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它们的最大差别也在条理上。

例文3采用片段组合式结构,虽貌似整齐有序,但三个片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却很混乱。文中的“春天是思考”“春天是记忆”“春天就是我们”三个统领段落的中心句,关系很难界定,既非并列,也非递进,更不是对照与总分关系。同时,用“思考”与“记忆”来阐释春天也没有抓住春天的特征。例文4则不然,中间三段层次清晰,内容具体。“诗意的季节、生命的季节、温暖的季节”三个中心句不但准确抓住了春天的特点,而且三段之间由景到人,层层深入,无论是外在结构还是内在层次上都十分有序。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第2篇

春节新闻总是从回家过年开始,从返程落幕。

一年一度的回家过年,是国人最大的心愿。而每年回家的路。又总是那么让人爱恨交织:你怎么那么令人神往,非要人踏上你的旅程?你怎么多是远隔关山,让游子辗转跋涉?正是那份难以割舍亲情召唤,才上演了中国大地上一年一度波澜壮阔的“春节大移民”。于是有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新闻:有了送票到校园;有了民工售票窗口;有了公交部门千方百计让旅客走得了;有了大学生千里之外骑自行车回家;有了火车票的实名制;有了广州警车为返乡的摩托车队开道:有了车站站长帮旅客爬窗子……然后,是过年后人们返程的新闻。

2,除夕之夜

此时,大街车流没了;外面奔走的人少了,忙碌了一年的人此刻回到了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除夕团圆是过年标志。除夕能赶回家才是回家过年,否则不算。母亲做的团年饭,总是那么香甜;父亲升起的守岁炉火。总是那么温暖:家人的新年祝福,总是那么抚慰心灵……这些,都是在除夕收到的心底珍藏。

还有那迎新的焰火。人们总是百看不厌;祈福的鞭炮,总会年年响起

至于那让人毁誉交加的春晚节目,人们总是始于希望,又往往收于失望,今年尤甚。“眷晚”,又一次成为春节新闻的热点话题,网络上与此相关的平台几被刷爆。一些网站、社区开辟了春晚“专题”、“调查”、“讨论”、“评选”等栏目,引来无数跟帖。在人们的纷纭评说乃至批评责骂声中,寄予了对权威传播机构的厚望,表达了对高质量文化建设的期待。但愿有关人士珍惜这一点,喝一杯苦口良药。

3,拇指拜年

时代在进步,过去是走动面对面,如今是上网背靠背;过去是串亲访友,用双脚拜年。后来很多是打电话,用嘴巴拜年,这两年是发短信,用拇指拜年。据报道,北京除夕拜年短信超过十亿。这是短信又一次大显神通的机会,与虎字相关的诸多成语被百样编排、千般组合,条条透露出善意的祝福,也体现了相当不错的语言文字技巧。收到这些祝福的短信,说出了许多人想说的话,甚至比自己想说的还要好。于是便被人们纷纷采用,或略加改编转发了。套上当天的流行歌词,真个是“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株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当然也有不少短信是原创。以前有春联集锦,堪称是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供人们写春联之用,,如今短信已具可成集锦的规模,成为不可小觑的文化创作类型,正方兴未艾。

4,背时的玫瑰

今年春节与情人节同日,一些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一话题。有的说“部分热恋青年为难,亲情爱情情归何处”,有的说“双节硬碰硬”,有的还用“双节撞车”、“春节PK情人节”之类的标题。就笔者看来,这种说法夸大了二者的冲突,无视它们的包容性,有点儿小题大做。也抬举了情人节的分量,在中国,过年的意义和地位,是任何节日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何况一个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只在恋爱青年中流行的舶来品。当然,所谓两个节日的冲突,无非媒体要找一个题材,做几条新闻而已:青年男女怎么过的,还有玫瑰的价格,等等。报道表明,花店的生意明显比不上往年情人节,武汉市的红玫瑰最低卖到2元钱一枝。背时的不仅是玫瑰,据报道,一些打出情人套餐的店铺,客人也寥寥无几。

5,节日病一少一多

据报道,这个春节。武汉市往年多见的鞭炮伤、酒精中毒、急性肠胃炎等节日病,今年春节期间较少见到。这真是一个好消息,这说明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悄悄隐退,安全、健康过节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又传来不好的消息,春节期间,武汉地区儿童意外伤害和患病人数有增加,如异物卡气管等。这似乎又袁明人们在注重健康安全的同时。对孩子的安全有所忽略。真心盼望明年看到这样的春节新闻:“春节期间儿童意外伤害大为减少”。

6,累,并快乐着

忙累的身,快乐的心。这些天的新闻主要是围绕春节来做,从各个角度描绘人们过年的图景:团年守岁、彼此祝福:趋庭祝寿、合饴弄孙;拜佛祭祖、烧纸放鞭:探亲访友、聚会聊天;品茶论酒、踏雪赏梅:庭前洒扫、远足旅游……没有紧张的奔波、高节奏的生活节拍,烦恼、抱怨、操心等等,暂时放在一边。让心情展开舒畅的一面,这是一年之中心情最愉悦的时刻。尽管不少人喊累,叫烦,可心底里还是充满了愉悦感,不仅对家人,对他人也满怀祝福。新年见面的第一声是“新年好!”上班后的第一句是“新年好!”

7,春节的全球化

中国农历虎年新春到来之际,世界各国政要纷纷发表贺词贺信。向华侨华人和中国人民拜年,祝贺新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亲笔书写汉字贺词,祝愿中国人民“虎年大吉”。

外国政要们在拜年时。不但送上问候和祝福,还表达了在虎年与中国继续合作、发展友好关系的美好愿望。诸如中文拜年、“恭喜发财”等中国元素的广泛运用,令中国人民和华侨华人倍感亲切。

中国春节似乎有一种全球化的态势,这表明中国的国家影响力正与日俱增。不过,目前这影响力恐怕主要还是由于中国经济力量的影响,并非春节的文化内涵,不是出于文化的软实力。而一个真正的强盛大国,文化的影响力必不可少。就目前春节的文化内涵来说,还应该有所提炼,有所升级,才有更广泛可接受性和更强的生命力。

8,七天的“电视网络时代”

春节期间。生活日程不同于平时。报纸因停刊或投递员休假而休息了,人们的新闻来源主要依赖网络和电视。因此,春节期间是一个七天的“电视时期”。一个七天的“新媒体时代”。因而这体验也是一个独特时期的新闻体验。

在七天的“电视时期”,电视充分展示了它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娱乐性。尽管是“新闻立台”还是“娱乐立台”各说各有理,但多数受众打开电视机是娱乐诉求。春节期间尤其如此。春晚的播出就不用说了,虽然这一届的春晚饱受诟痛,那只是说明操办者辜负了电视这个平台,让电视机背了电视人的黑锅。也正说明人们对电视应提供高质量娱乐节目的高度关注与期待。除了春晚,其他各地电视台的春节节目,可算是异彩纷呈,应有尽有。天南海北的春节民俗,千奇万巧的歌舞杂耍……只有看不完听不尽的。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卡逊;《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10-01

一、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逊,美国海洋生态学家。1907年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这本书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美国著名刊物《时代》在2000年12期上,将卡逊评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赞扬她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和观点的开创性贡献,认为她是现代环境运动之母。卡逊不仅是生物学家而且是科学家兼作家,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是相对而言比较稀少的人才,既是科学家又是作家”、“实际职业是写作而不是生物学”,“兴趣恰恰在海洋和海洋里的生命的海洋生物学家”。①

二、《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而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几十年前就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寂静的春天》全书共分为十七章。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了有毒性药剂给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如DDT、马拉硫磷等有毒性化学药剂。它们不仅污染了动植物,而且还危害其生命。如艾氏剂,“若用阿司匹林药片那样大小的剂量,就足以杀死四白多只鹤鹑。”②,可见其危害程度之深。从第四章一直到第九章,详细论述了有毒化学物对我们的地下水系统以及土壤的污染,这种污染不断蔓延,到最后甚至连鸟和鱼都无法幸免于难。第十章,卡逊以政府部门为了对付吉普赛蛾和火蚁而展开的喷杀运动为例,展示了从空中喷洒农药的灾难性后果;而随后的第十一章,卡逊从大剂量的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转到了长期接触小剂量杀虫剂的危害。据研究,如果人体内不断累积各种人造杀虫剂,最终会造成巨大的危险;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讨论了由放射性物质和有毒化学物所引起的新的环境和健康问题。随后,卡逊运用具体的科学例证,证明了癌症与放射性物质、杀虫剂之间的因果联系,也证明了杀虫剂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最后三章作者描述了不加选择地从空中喷洒农药,特别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一些生物具有了超强的抗毒能力。作者指出另外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一条很少人走过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③作为杀虫剂的另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卡逊认为生物控制方法更为成功和有效,而且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现在,当由于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地使用化学药物已给我们自己造成了比对昆虫更大的威胁时,生物控制的科学的河流由于得到新思想源泉的接济才又重新流淌起来。”④作者告诫人们DDT及其它杀虫剂等一切化学药品的生产使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和毒害已经无可争辩。如果人类无视化学药品污染的严重性,继续容忍这些危及人与自然共生的行为,那么人与自然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纵观整本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反对征服自然,更反对以科技手段征服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本书中,卡逊写得都是关于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滥用,但卡逊真正的意图并不是让人们停止使用杀虫剂或者除草剂,而是提醒人类不要滥用自己手中掌握的高科技去对付大自然,去破坏大自然,而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寂静的春天》的意义

《寂静的春天》不仅是她生态文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环境丛书的经典。在书中,卡逊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等化工合成物所造成的全球性污染和生态危机,质疑了现代人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狂妄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生态保护思想。无论植物、动物、山川、河流,它们都有生存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理解和尊重自然。总之,这本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轰动,直接导致了美国本土的杀虫剂禁用,同时还促使联邦政府制定了系列的环境立法,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场声势浩大并延续至今的环保运动。《寂静的春天》使人们较早地看到了有毒化学药剂对于环境的危害,使人们认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刻不容缓。正因为如此,卡逊被称为“现代环保之母”,而《寂静的春天》也被看作是现代环境运动的滥觞。

注释:

①[美]林达·利尔.自然的见证人:蕾切尔·卡逊传[M].贺天同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页.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升华;感悟

自然的美,在于博大,也在于包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生命。即便是一块再平常不过的石头,在自然的流转雕琢中也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有的在雕塑家的刀下更换了容颜,有的则是在建筑家的蓝图中享誉了世界,还有的便是在自然的静卧处见证着世界的风云变幻。这和语文有何相干?天下文章怕是语文最好不过的媒介。远至经典著作,近至眼下的期刊、杂志以及教科书等,其内容无不以文章而丰富。文从何来?大凡上乘佳作、经典传世之著,莫不受自然的启迪和教诲。文以载道,这其中的道便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语文学科的功能不单单局限于对语言的技术性传承,更肩负着净化人心、陶冶品性,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在诗意般的文字世界里去发现、去寻找、去认识当下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和自然是互为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换言之,可以说语文是自然的语文。如何基于自然的要素寻找语文最初的模样?笔者认为,构建语文的自然意境,在自然中还原或再现语文的创作过程,引领和指导学生经历并感知这种过程,并最终通过写作的形式得以概括和升华,这便是完成了一次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语文探索之旅。

一、走进自然,升华语文情感

自然是万物的宇宙,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藏。它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元素。正是自然的这种未知性,才使得自然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就连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大手笔时,总也遇到文墨难下的时候。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瓶颈期,他便凭着内心的召唤走进了毛乌素沙漠。就是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绵延数千里的沙漠给了他继续创作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为他创造大气磅礴的作品孕育了灵感。

小学语文中语篇的教学,特别是其中描写自然或其创作本身来源于自然的作品,就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一种原始回归的自由状态下走近自然,触摸自然并感悟自然。在学生充分经历了这一完整的体验过程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将文章和自然进行合理的置换,借助与自然的灵性和美进一步升华文章的意境。反过来,通过理性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表达意图等来进一步抒发对自然由衷的敬畏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找春天》的语篇教学,笔者便是运用了方才描述的教学策略。具体如:

师:为了让同学们对《找春天》这篇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春天,在和春天的拥抱中让我们用心去感觉……

尚不等老师将话说完,同学们便做沸腾状,兴奋得有些忘乎所以。

第一站:在河滩上观察小草的生长情况,并体会《找春天》中为何要用“探出头来”描述小草的生长特征?

面对刚刚破土而出和顶破土皮却尚未舒展的嫩芽,同学们一边观察,同时急不可耐地用手去揭开那一撮盖在嫩芽上的泥土。他们欣喜的表情已经告诉了我:他们找到了春天,也似乎找到了“探”的精妙所在。

于是我便开始引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和二(1)班的孩子们,脱掉棉\,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生齐: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

师:几个爱观察的孩子们找呀找呀……

生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生2: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生3: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生4: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春天。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作者用一个省略号省略了春天的美景,你们帮着找找吧。

春天来了,我看到了……春天来了,我听到了……

春天来了,我闻到了……春天来了,我触到了……

二、走进自然,感悟语文魅力

自然的美,是凌驾于任何艺术形式之上的无懈可击的完美。语文是对自然之美表现的一种具体形式。要认识和感知语文用语、用词和表达的精准、精到,最好是通过自然的验证。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这样的雄壮怎能离开自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般精到的描写,又岂能少了自然?在文本教学中,很多富有生命般朝气的动词,如春风拂面中的拂,风蚀日晒中的蚀,鱼翔浅底中的翔等等,离开了自然,缺少了构建灵感的过程,对这些词的认识便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也仅仅只是知道它的意思,至于为何非要用它,学生的认知便是苍白无力的。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梅花》一诗的教学,要体会作者对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赞美,实现由物及人的过渡,领悟作者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离开了对自然特征的准确把握理解,便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倘若孩子们对梅花的自然生长过程有所了解,对梅花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将梅花和其他自然生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自然会对诗中梅花的品质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语文宛如一个自然孕育的特殊生命体,它在用自己最为接近自然的方式表达和传递着自然的真善美。它是因自然而生发的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语文老师只有紧紧追寻着自然的足迹,才能寻找语文最初的那个模样。

参考文献: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第5篇

人们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就是指结尾要用一些点睛之笔或关键性语句,给人留下美好的余韵,从而产生“余音绕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结尾靓丽精采呢?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首尾呼应法。

我们做事通常追求圆满,写文章亦然。文章要想给读者以完满的感觉,就要在结尾处响应前文,照应题目,达到首尾圆合、收拢全文的目的。以08年中考佳作《你在我心里》为例,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在初中紧张的学习之中,你――青春,在悄无声息中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真正感觉到你随风飘动的身影,让我体会到了你如朝阳般的活力,让我在初中生活中学会了珍惜你。”篇末以“你在我心里,给予了我抓住你的勇气,给予了我珍惜你的心,你在我心里,让我的初中生活如此充实,让我的知识变得如此丰富,谢谢你――青春,我会一直把你留在我心里”结尾,有力地抒发了对青春的感悟,紧密照应了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二、卒章显志法。

文章的结尾可采用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归纳中心、深化主旨,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中考佳作《其实很简单》的结尾:“生机、活力、温暖,这些都是春天的代名词啊,我终于找到了这秋日里的春天了,我终于明白,春天不曾离我们远去,只是我们有时太大意,忽视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春天将永远不会从我们眼中消失。”作者以简练的语句写出了春天的内涵以及如何去寻找春天,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三、使用修辞法。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即“文采”。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如果在文末能使用丰富的修辞,无疑也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读者的眼球。以08年中考佳作《我眼里的色彩》为例:“七彩世界,每一种色彩都是不可或缺的。多彩生命,也需要多彩的生活形态。如果你喜欢冰一样的圣洁,那就给生命涂上白色吧;如果你喜欢火一样的热情,那就给生命涂上红色吧;如果你喜欢松一样的苍翠,那你就不如给生命涂上绿色吧;如果你对稻香情有独钟,你就给生命抹上金黄……”,作者以抒情的笔法,排比式的铺陈,阐释了自己对“多彩生命”的理解,不仅升华了主题,还使语言带有诗意的色彩。

四、蕴涵哲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