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朝花夕拾》英译本 目的论 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49-02

引言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媒介,如何忠实地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给西方读者是每个翻译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翻译的原则,各个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都努力从各个侧面去完善翻译过程。笔者认为功能学派的目的论非常适合指导翻译实践。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

(一)文化负载词简介

文化负载词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和焦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不理解文化负载词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在阅读过程中将会困难重重。对译者而言,如何把这些文化负载词忠实地翻译给西方读者,同时又让西方读者能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真正含义以达到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不仅是译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难以决策的问题。

(二)杨译本《朝花夕拾》中的文化负载词分类

《朝花夕拾》中的文化负载词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宗教类、语言类、物质类、社会类的文化负载词。同时笔者将分别讨论杨宪益夫妇是如何处理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从而忠实地传播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1.宗教类的文化负载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宗教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宗教里用来代替人们愿望的文化负载词也会因地域的差异而不同。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话题,宗教色彩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语言的一大特色。

Example

那么,在他的卤薄中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The Yangs:in their retinue you will find some unusual figures:ghostly attendants,he ghostly king,and Wu Chang,or Life-is Transient.

“无常”作为佛教教义释为世界万物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世间一切万物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如“世事无常”“人生无常”,它给人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杨宪益夫妇在这里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笔者认为这样翻译的好处是其一保留了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其二通过对“无常”的解释让西方读者在接触中国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它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这种翻译策略是非常符合目的论忠实和目的原则的。

2.社会类的文化负载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社会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社会类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中国特有的自谦语、尊他语等等。如在古代人们用“贱荆”来指代自己的妻子,用“犬子”来指代自己的儿子,用“小女”代替自己的女儿。

Example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The Yang’s:“remember this carefully, son!”she told me earnestly。

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主仆之间的称呼也非常复杂。长妈妈虽然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年长于鲁迅,但在称呼上却体现了对封建制度的遵从。杨宪益夫妇把“哥儿”一词翻译成“son”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本意。如果照字面意思译成“brother”,那么西方读者势必会觉得奇怪,因为从全文来理解,鲁迅先生是叫她“长妈妈”的,如果“长妈妈”称呼鲁迅为“brother”,那么他们两个的关系就不符合整篇文章的内容。其二,翻译成“son”也可以向西方读者传达长妈妈对鲁迅非常关爱的这一层感情内涵。因此这一例也充分体现了杨宪益夫妇在翻译过程所遵循的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3.物质类文化负载词。

Example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

The Yangs:He was followed by stilt-walkers, children on platforms carried by men,and other children on hobbyhorses。

“抬阁”是中国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可能非常陌生。译文通过对“抬阁”这一民间娱乐活动的具体解释也很好地向外国读者介绍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民间文化。同样,对于另外一中民间游戏“马头”译文也采取了阐释的翻译策略,如果译文只简单的翻译成“horse head”,西方读者可能会一脸迷惑,不知所云。

4.语言类的文化负载词。

四字结构的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特征,简短精悍,内容丰富,这些四字结构的成语及历史典故都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要想理解译文的意义就必须熟悉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同时由于四字结构是中国语言的特殊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要解释其意思,这样才能做到译文的通顺和忠实地传播中国文化。

Example

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礼节(无常。P 74)

The Yangs: with the exception of some devout old women and their grandchildren, who treat all spirits with proper trepidation and reverence in order that none of them may feel left out

在古时候,大臣们给皇帝上奏的时候,由于担心奏折的内容会引起皇帝发怒,所以大家都是诚惶诚恐的,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不胜屏营待命之至”来形容老妪们看戏时感到惶恐的心情。杨宪益夫妇把“不胜屏营待命之至”采用阐释的方法翻译成treat all spirits with proper trepidation and reverence,虽然这在形式上与原文不对等,但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在这里,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形式对应反而会妨碍跨文化交际。因此杨宪益夫妇遵循了连贯原则。

二、结论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杨宪益英译本《朝花夕拾》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对文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忠实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是杨宪益夫妇翻译《朝花夕拾》的首要目的。同时,笔者认为任何翻译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为了达到译文目的,译者需要采取各种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Ppurposeful Activities: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郭建忠.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

[7]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0.

朝花夕拾简介范文第2篇

文章是讲述鲁迅先生与“阿长”的故事。“阿长”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先生家一哥做工的。文章先是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在评价“长妈妈”的地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请您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1几日前,看完了鲁迅的那本《朝花夕拾》,里面说了许多鲁迅儿时的事,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物描写的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吧,现在最记得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那个跟人“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的阿长,长妈妈。文章中,鲁迅先生似乎对阿长这个保姆没有什么好感,处处都说对她的不满,比如说她睡觉的时候常常摆成“大”字型,弄得小鲁迅没办法翻身;长妈妈经常对小鲁迅说一些迷信的话,使得小鲁迅厌恶;知道长妈妈害死了他的隐鼠之后的憎恨……对她产生敬意的好像也就两处,一处是她像小鲁迅说长毛的事,另一处便是长妈妈不辞劳苦地为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鲁迅对长妈妈从憎恶到产生敬意都是这一本《山海经》的缘故,因为长妈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迅先生十分渴慕别人口中的绘图《山海经》,但又没有机会去书店买,一直十分懊恼。偶然跟阿长提起,后来阿长告假回来,竟带回了一套。由这件事,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抵过以前的不满,也更加佩服她了。

鲁迅先生从阿长身上看出,其实周围人对自己的爱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己,体现在每个细节。只要用心发现,总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

在结尾,鲁迅先生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看来,在鲁迅先生心中,阿长已如他的慈母一般了!以往阿长对他的点点滴滴的爱已经渗透在他的心中并慢慢滋润开来。这让他时时会怀念起阿长——这个当时的下层劳动妇女留给他的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感情。也许,这是鲁迅先生后来一直坚持为普通的劳苦大众而战的原因之一吧!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2“而那过去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无论单片回忆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中年鲁迅用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当我领略了这一点时,便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此文了。

长妈妈,即阿长,儿时鲁迅的保姆。“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一个人,居然连个名字都没有。其地位之低。可想而知。鲁迅也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声絮说什么事——”这么一个嚼舌妇谁又能接受呢?睡觉时,居然还成“大”字状,逼得小鲁迅无处可睡。而长妈妈,接到批评后再接再厉,不思悔改。一个如此粗俗的人,又有谁能忍受?“但她懂得许多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文中,长妈妈粗俗,但又懂得如此之多的规矩并传给鲁迅。这些也许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但背景是在旧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长辈,长妈妈也只有将这些她一生所知的规矩教给鲁迅。这是对鲁迅的爱。在元旦的福橘事件中,长妈妈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但在鲁迅祝福长妈妈之后,长妈妈也祝福鲁迅。也就是说长妈妈在期盼自己得到幸福的同时,也希望他人得到幸福。可见其心地之善良。

在长妈妈给“我”讲长毛故事时,说自己有能力让大炮放不出来,甚至炸膛。虽说这是可笑的,愚昧的,但还是能够体验出中急切地想被肯定,被确认自己存在的感觉。

那时,鲁迅却想得到绘图的(山海经)。由于当时鲁迅在大家眼里是个“不重要”失,所以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得到满足。然而长妈妈却留意并记住了。但在文中,长妈妈连这本书的名字都叫错了,能买到实在不容易。体现了长妈妈对鲁迅的关心照顾。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3回到家中,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瞅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往归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往摘取,虽然失往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归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离别百草园往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相当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的时候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全部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面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归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瞅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全部感触全部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归味,也学便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瞅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布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当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全部玩的相当开心,以至于每次全部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往,每次全部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归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便预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往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4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出一位心地善良,淳朴的劳动妇女。

阿长,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平时叫她阿妈,但阿长却经常切切擦擦,指手画脚,当作者知道是他害死了他心爱的隐鼠后{一只老鼠}便有些厌恶他了,自从这件事之后,小作者便改口喊她阿长了。之后,由于阿长经常讲故事给作者听,让故事中的奇妙经常陪伴小作者,年少的作者甚至在阿长的絮叨中感受到了她的某种神力。时间久了,作者也渐渐不讨厌阿长了。

有一次,作者去远房叔叔家做客,无意间,看到一本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只可惜书不小心被弄丢了。大概是他对那本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都来问“山哼经”是怎么一回事。大字不识的阿长休假过后,居然就递给了作者一包书,高兴的说:“哥儿,有画的山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让作者从此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感激之情。以后,虽然作者也买了许多书,也包括其他版本的山海经,但没有一本能够代替他小时候看的那本山海经。

看似简单的买书一事,其实里面包含着阿长对作者的无比关爱,没有人叫阿长去买《山海经》,阿长掏的是自己口袋里的血汗钱去买的。目不识丁,口中说着“山哼经”的阿长又是怎样费尽周折买到《山海经》的?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你在怀里永安他的灵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让我也不由自主的跟作者产生共鸣,仿佛我也看到了爱讲故事,睡觉摆着大字的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5记忆深处,仍记得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屡次提到的他的保姆—阿长,那个让鲁迅先生又爱又恨的,没什么文化却又善良、朴实、可爱的劳动妇女。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同时也是倡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的作品无不深切地关注着被封建礼教压迫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更有描写中国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三部曲《明天》、《祝福》、《离婚》,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劳动妇女形象—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便是阿长。

阿长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在封建旧时期的长工,然而却在我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个总是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儿的阿长;那个满是麻烦礼节,且又迷信得阿长;那个心胸开阔,花掉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历经困难,只为让小主人得到渴望已久的《山海经》的长妈妈。

然而这样一个阿长,长妈妈,却是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更没有平等的,受封建礼教所残害的可怜人儿。最终和那些同样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一样,都成为封建礼教,以及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们最后的结局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从原始社会,到母系氏族社会,再到父系氏族社会,及至封建的父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女性至上,男女平等,以及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的变化。在封建制度之下,她们毫无独立地位可言,没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权利,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她们的存在是从属与丈夫,一生不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中国女性所遭受的坎坷太多,背负着封建礼教和历史传统的沉重包袱太久,中国妇女在面对各种不顺,各种悲惨命运时,更加的冷静,坚强,她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忍耐和毅力,不屈和奋斗,往往是同情况下的男性无法比拟的。他们是东方以及世界女性中最伟大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尊重和赞美的。

我们应尊重和赞美身边的女性,不管她们年轻与否,美丽与否,不管她们是贫困还是富有,不管她们身上是否有像阿长那样的缺点,我们都应去尊重她们,寄以她们最诚挚的祝福。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6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我读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初读,就是感觉这位长妈妈的形象不同,而后两三遍,慢慢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讨厌喜欢切切察察,让读者对她有一个初步印象。然而我有一时却对她发生了空前的敬意。这次长妈妈的话语让我出乎意想之外,不能不惊异,并且上文中我对她讨厌的“大字形”睡势,这里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我对她的感情一下提高很多,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显而易见,这是文章主体,上一个敬意因为她谋害隐鼠而完全消失,而这里,谋害隐鼠的怨恨完全消失。

朝花夕拾简介范文第3篇

名著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记忆。阅读名著,拥抱经典,是中学生提升素养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要求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的名著有:《爱的教育》《伊索寓言》《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朝花夕拾》《名人传》《繁星・春水》等。

[备考指要]

按课标要求,同学们阅读名著,重点要了解故事的内容、主题及有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近年来,名著阅读考查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题型也越来越丰富新颖。综观近三年各地的中考题。从涉及内容来看,主要考查名著的名称、作者,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及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等。从考查的形式看,除将名著和仿写、对联、读书卡、颁奖词、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考查外,还有很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颇具新意的题目。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谈谈应试的一些策略。

一、直接考查人物、情节、作品、作者

1 选择题

例1 (2009江苏南京)下列对名著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B 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人是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一些怜悯弱者、歌颂光明的民间故事,

C 样子买第一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二辆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三辆车为虎妞办丧事卖掉了。

D 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犹如一座大山,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搬移小人国的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

2 填空题

例2 (2008浙江衢州)郑屠当不过,讨饶。(甲)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1)选段出自文学名著《______》。

(2)文中的(甲)是_______(人名)。小说中,他是一个_______(性格特点)的人。

3 简答题

例3 (2004江苏连云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之水浒传》中描写鲁达的两个经典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一个故事。

分析:以上这些名著考查题属直接考查。最重要的是必须将规定的名著篇目都认真读完,记住题目、作者、国籍等,熟练掌握名著中的人物及主要情节;其次要审清题干、弄懂题意,选择题一定要看清是选择正确的项还是错误的项,避免无谓失分;填空题要了解填写的是什么内容,特别要注意括号中的提示。不要填写与题目无关的内容;简答题要耐心读好题目,明确答题方向才能“对号入座”,还要组织好语言,做到简洁明了,流畅通顺。

二、结合情节谈阅读名著的体验和感悟

例4 (2004江苏南京)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三国演义》

例5 (2009江苏南通)请你对以下名著中任意一部的作者说几句话,谈谈作品某一方面的内容对自己心灵成长所起的作用。(要求:有作者称谓,语言得体,不超过60个字)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分析:此类试题无标准答案,要回答好,必须对名著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谈感想、作评价。另外,所谈感想和体会一定要联系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不能游离于名著内容自由发挥。如果是和作者对话,还要注意语言的文明得体。另外,答题字数也要注意不要超出规定的范围。

三、结合名言、警句评说人物和故事

例6 (2004山西)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3个(句、对)。

分析:此类试题一方面考查名著阅读的情况,一方面考查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有关诸葛亮的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三气周瑜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四、结合诗词、对联等概括名著内容

例7 (2006浙江温州)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于”。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_______。

分析:这道题是典型的对联题,必须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对联要求来拟写答案。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例如: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五、结合句子仿写点评人物、叙述故事

例8 (2007江苏泰州)(1)《格列佛游记》是________ (国家)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的作品。

(2)请仿照示例,依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从所提供的标题中任选一个,用几句话介绍它的情节,并简要写出你的思考(可评价人物,可叙说启发)。

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赠送银两、打发金氏父女走后,设计教训镇关西,不料三拳竟把镇关西打死了。

[我的思考]鲁提辖是一个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人。

备选标题:①了不起的粉刷工②扮一回胆大包天的海盗③快乐的海盗营地

分析:此类试题要求同学们在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规定句式来答题,所以分析好示例的句式特点特别重要。有的仿写要求比较严格,字数、格式都要准确。

六、结合综合性学习考查阅读评价名著的能力

例9 (2008江苏南京)四川绵竹地震灾区一位受伤学生转院来南京治疗,你和小丽打算前去探望。小丽准备送他一本《繁星・春水》,并在书的扉页写下了一段赠言: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冰心奶奶所营造的爱的海洋。真爱的伟大、童真的圣洁、自然的美好,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未来,快乐生活。

你准备赠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扉页写上一段赠言:________。

[实战演练]

1 (2009江苏苏州)(1)《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盗饮御酒、窃走仙丹被捉住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他才被降伏的?

(2)《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2 下午放学后,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馆,准备借一本文学名著。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

备选书目:《童年》《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骆驼样子》

(1)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取一点作简介):

(3)自己的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他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请你模仿下面对寿镜吾这一人物的简介,从《朝花夕拾》中另选一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朝花夕拾简介范文第4篇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朝花夕拾简介范文第5篇

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若爱在一起是一种伤害,那么不如我们彼此相望于江湖。

——题记

木槿花,朝开夕落。人们往往只知道珍惜昙花一现的美好,却不知世上竟有木槿花。四月,木槿花盛开的季节,在细碎斑驳的光影下浅笑,锦色流年里的那一场遇见,把爱停留在那个木槿花盛开的年代。

她赤脚在海滩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三亚”东方的夏威夷,是最适合放松心情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

初来的那夜,皎洁的月光撒在她那绸缎般微卷的发髻上,勾勒出她那清丽的轮廓。他帮她拿过行礼,手指纤长且骨节分明,在她看来那是一双很适合弹钢琴的手。她与他在院子和露台间与夕阳一起共进晚餐,她横扫餐桌上的食物,他的眼眸触电般地闪过一丝愕然。

她的美就如同木槿花的那样心静如水、安之若素的淡然。在每次她狼狈跌倒时他都会及时扶住她的肩膀,仿若隔世,他们似曾相识。不知为什么,让她鬼使神差地有种特别心安得感觉。

她对这个房子的地理位置很满意,临海小院,露台斜阳。可以悠闲安逸的喝茶,尝试那椰果的甜美醇香,品着海南独有的香兰茶,味道纯正,让那股清幽的香气漫于唇齿间。

他们享受着吊床,沙滩椅,坐在那细软洁白的沙粒之中,蔚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白云,澄澈晶莹的海水,好似忘了所有的一切,他们静静地对望着彼此,细碎的刘海,清澈的眼眸,温润的樱唇,娇小的轮廓。

她在院子里种了不少木槿花,她说四月的第十一天是木棉花开的日子。并严肃的告诉他,她喜欢木槿花,爱它那份平凡朴素,淡淡的芬芳,不做作的个性,不许他伤害它们。他不是一个爱花的人,但也却被她脸上的那种执着所打动。

木槿确实像她所说的那样朴素,有着坚韧的美丽,那是他经常见到的花。记得年幼总能够看见木槿,朝开夕落,潮汐退去它迎着夕阳的余辉慢慢的凋谢。这个时候,再看那花,心里竟然有些感伤,但却在她那认真浇灌木槿花的神态中得到释然。各怀心事,良久沉默。

木槿花的坠落,他们曾仔细地观察过,从枝头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状,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一声落到地上。院子里落英纷陈,木槿却没有褪色、萎靡。

她讨厌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总让她想到实验室里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尸体,这些都让她毛骨悚然,她会想到当她晚期接受化疗时,全身插满管子,将来可能要靠氧气罩呼吸,看着电子仪器波动的曲线决定她的命运。她的手掌纹路上呈现出她还应该走很长一段路,目睹了这一切,也亦然得之她不可能有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的爱情。

随着半晚发烧,汗珠随着额头流下,抗生素已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各种药片散落在床上,手哆嗦的竟然不知该服用那一种。靠白色的药片维系着那脆弱且倔强的生命。

木槿花却在这干燥且晦涩的空气兀自盛开着,那夜她给他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美丽的湖,里面有很多的鱼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一天湖水干涸了,两条鱼未及时离开,所以受困于此,它们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吐着泡泡来互相保持呼吸。然而危险时期过去了,它们游进海水里,两条鱼又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艰难的生活。后人为这称为“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也就是故事的最后结局了。

他说:不对啊,难道他们不会想起曾经那段共同的时光吗?

她莞尔一笑依稀的答道:谁说不会,这只是世人的看法,再说有谁会看见鱼的眼泪啊?鱼在水中,如果真的是想念,在这么大的海洋里,一条鱼是否还怀念另一条鱼,又有谁真的清楚呢?

海上清凉的风掠过她的脸颊,仿若身在云层之间,沙子滑过她的眼角,随着泪水一并被蒸发在这日光倾城的沙滩。视若无睹的看着来往的人群,在他面前假装惊诧,他低头看着她,她抬头看着他。

波澜起伏地海浪像中了魔般地横冲直撞,那屹立地青灰色巨石上的字迹却不可磨灭。即使断章残句在此时也能永存千古,那绝无仅有的执念在下一秒就深陷泥潭。她想她是对他有感情的,只是宿命早已注定,每次在试图逃脱时总是满身荆棘。

细碎的情感被卷到浪尖,在空气的映射下浮向蓝天,那触碰不到的距离一语成谶,一生中最洁白无垢得感情要随之湮灭,秘而不宣的心意仿若断了线的纸鸢摇摇曳曳,这也就接近了他和她的尾声。贯穿始终的不是木槿花的错,在那一场花开荼糜中,如释重负的使谁的话音戛然而止。

当尘埃落定,她蜷缩在那微弱的灯光下,触目惊心的血沿着伤口流下,那凄艳的深红色和那股刺鼻的腥味毫无预告地纷至沓来。模糊之中有意无意的使她的瞳孔更加清晰,不可遏止的慰藉在某个时间变得不在微不足道。她明知结局,却要固守那份无望,仅有的坚持好似掌中的细沙,留不住,抹不去,只能让她卑微地恋着,知道开始便得之终结,为这段根本不可能有结局的情愫,付出着属于她最后的光阴。

她有时想回到过去,没有期许,有的只是虚度光阴,姽婳如木槿绽放时。

当木槿凋落时如同某种媒介在生硬的分离,过分的依赖有时也许会造成其反得偏执,绷段的木槿依旧颜色光泽,相见注定离别,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动画的帧也许在此时就剩下了两帧,无论怎么变换也无法决定时间的流逝,她的心绪需要一段循序的颠覆琉璃,无从反抗早已定下的结局。两两相忘,若即若离。

惟独忘记了一种可能,有些到嘴边的话都来不及说,命运永远无法逃脱,像是注定他们避不开的劫数。所以,谁的等待终变为死海;谁的爱慕将变为泡影;谁的想念要变为无知;谁的离去已变为落幕。在那个木槿花盛开的年代,她甚至连一个机会都不曾留给他,就要断绝他所有的希望。

她站在木槿花圃旁对他微笑,透过落地窗的光线映射出她平凡却脱俗、一尘不染。他说有事要离开。简单几个言辞,她会等他。

她在他走的时候眼眸散着湿气,总让他有种幻觉,她像是要消失似的。

冷汗。苍白的脸紧贴着被褥,浑身的浮肿、沉重的喘气、粘稠的血液、湿透的纸巾,白色的睡裙紧紧粘在后背,鼻尖泛酸,眼睛发胀,捂着嘴害怕发出声音,抽搐着好似要昏厥。面如死灰,窒息的感觉布满全身。

她死了,死在日落之后,就像木槿在繁花锦簇的时刻陨落,而今离去的只是她的肉体,云卷云舒间,爱的信仰永恒不变。

她真的就如那木槿花一样,耗尽韶华。从始到终,她真希冀是她一手创想的童话故事,就当它是梦一场吧。也许在梦中出现的场景上演过,但在梦中她无数次说出的台词却一句都用不上。

他回来时却发现屋内一片黑暗,好似已很久没人清扫积郁在各个角落里的灰尘,桌面上放置着钥匙还有一封未开启的信。上面赫然写着几个不是十分规范的字体,“若爱与其在天涯念你,不如我们彼此相忘于江湖。”

他心冰冷。不明白,明明相爱,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伤害?

谁知,她竟中途中离开,消失的杳无音讯,剩下他一人捡拾着曾经的岁月。从未间断,塌方的声音通过耳朵传到神经末梢,绝望地像踩在脚下的木槿花一样面目全非。

木槿徐徐落下,耳畔是她那银铃般笑声,在脑海中搜索着有关她的美好,不自觉的拾起青石地板上未谢的木槿,打量着它,散发着独属于她的味道,背光地等待着下一次木槿的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忆起每次偷窥她低头浅笑的容颜时的游离状态。

原来纵然是守候,也只能静静的驻足。木槿素年,她在远方,而他却想起过往,他摊开手掌,细细的沙子从指间的缝隙中倾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晶莹透彻,仿若时光流逝,看沧海变桑田。

拾起一朵落地的木槿,凝视时,泪与木槿同落。在这风尘仆仆的繁世中,那份孤独无望的守候那场有关木槿的风花雪月,每每,潮汐更替时缓缓流淌的海水,浅尝辄止,贪恋使他们不能抽身而退。他知道,她们不是她,哪怕倾尽所有,纸醉金迷,也不可能有她的神韵。只是,那萦绕在她眉宇之间,挥之不去的虚无缥缈。

相忘,终相忘于江湖。

爱情是场浩劫,溃烂,无论怎么催眠都让它走得如此仓促,关于木槿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有些人和事,不肯能毋庸置疑的溢于言表,做到守口如瓶。木槿的盛开和绽放在最美的季节都受到他们的眷顾,迫近她素昧平生未经历的殇,禁锢在那余下的年华里。亵渎,怕遭遇掩藏在悸动内心地表里如一和不动声色地诺言。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医学超声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超声影像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