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 社区 社区医疗 中医药教育

 

1中医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中医药的优势符合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大有可为。首先,中医药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深人人心,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在社区具有广泛的人群需求。其次,“天人合一”和“未病先防,有病防病,病后调理”的理念对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非常适宜。再次,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而且安全、副作用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具有“简、便、廉”等特点,容易在社区推广使用。

2中医药进社区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进社区在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但最大的障碍是社区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的不足。社区缺乏中医全科医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普遍缺少经过系统中医药理论培训的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虽经过了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对中医药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3社区医疗与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大力的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才能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困难,提高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质量。

3. 1现阶段中医药教育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制约

3. 1. 1培养目标缺乏战略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中医药人才进人社区医疗机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于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人才”;中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国中医药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的多层次要求。

3. 1. 2缺乏临床实践,无法满足社区医疗的需要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医学。而现在的中医药教学中临床实践明显不足。表现在:①实习时间过少,而且大多数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课间实习很少,学生无法将学到的中医药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诊疗中去,更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②带教老师少,而实习生多,或带教老师难以胜任,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所以临床实践经验特别差;③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学校提供的社会义诊机会少,接触患者的机会少。实践动手能力特别差。

3. 1. 3中医全科医学师资匾乏,教学基地不健全西医院校虽然也面临着师资匾乏问题,但因为有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系,实现转型的难度不大。而中医教育则一直没有此类学科,缺少相应的师资。此外,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很短,基础较差,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比较差。中医医院虽然已经加大了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力度,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未能够承担临床全科医学带教任务,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基地不健全。

3. 2通过中医药教育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进行学制改革培养面向社区的,留的住,用的上的,实用性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大胆进行学制改革,对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减少授课时间。授课应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以致用,有一技之长。授课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创新,要求学贯中西,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2篇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常仍认为是流派与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卞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或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据称,经过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民,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日标是将中医药流派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人,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流派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通用途径冈。

2.1.3高层次中药教育与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研究生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走进殿堂真正经得起检验的高地。

2.2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2.2.1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术流派从传统分析,先有个体传承,之后才有群体或集团,师出有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理说明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上的重要性,学术派别有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历史上有许多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群众推崇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临床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民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卞张,以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通常可追溯其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回。传承过程是有人的方向和日标的,传承对象和传承老师相对固定,并非全方位推)’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在日久熏陶、耳濡日染的临证和教育、教化中进行的,常无规整和特定的模式可遵循,并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影响因素很多。

2.2.2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法制规范学术流派有政府干预,从制度方而来规范则是晚近时期的事,从近来的国家层而来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建设模式是政策扶持的重人举措,日的是发挥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在医疗、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方而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其工作使命是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试图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的传承脉络,来完善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针对优势病利‘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对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加强临床总结、探索开发流派新的特色诊疗技术,以及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开发应用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等提出要求回。法制规范是学术流派的传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日标是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2.2.3学术流派与继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传统的学术流派,起于个体进而产生一个微集群,曾经民期类似于小群体在小社会游荡,流派知识属于小团体,所谓的“饮誉一方”,与新生事物及其他学说或流派之间常常分歧较人,难以交融。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体与流派更无法进行扩量与共享。实现量的突破与质的提升,并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使中医药流派突破重围、超越自我、揭开迷雾,奉献人类,就应有重人举措。2012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单。是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一转化的新模式[Uof。

2.3中医药学术流派与中医药文化

众所周知,中医学、中医药学术流派并非是完全的生物实验医学,中医药学与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且盘根错y,难以分解,灵魂与之同在。传承过程同样木y交错,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00,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基础,是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在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其场所、范围、涉及人群会受到流派群体的影响,同样流派群体也会受到中医药文化卞流的左右,这是建立在)’一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上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及智慧在整个中医药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

3讨论

3.1中医药学术流派和思想在继续教育中具有的地位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民期形成的历史现象,是中医药历史的积淀物。中医学及其学术流派同样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辨证论治,且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凝集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情操和智慧,中医人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学术流派就在此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oa。中医药事业的活力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历来中医药人才注重“教化,“培荞,“教育”,作为中医人,中医药流派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素质高低的决定因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自于科学的教育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下,必须通过各种中医药继续教育获得,因此迫切需要卓有成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才可能使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得以延续,后继有人,文脉昌盛。学术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导向与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能够推进和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扬弃、应用和再造。

3.2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和流传的卞要模式可能源于师承教育,且通过一脉相承,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并不断发展沿袭,这是先前中医药界通行的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成学之后包括跟师、带徒在内的深造和学习可列于中医药继续教育范畴,不断的再学习,逐步完善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今的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3个层次来实施:①院校教育,这是普及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包括在校的各学历层次的教育;②采用“师承教育”,持此卞张的意见颇多,名中医经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往往师授徒承,以求“流派”代代相传,并认为唯此正宗。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水平。流派与经验有直接相关性,且带有一定的封闭与神秘色彩,要真正领会其独特经验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回;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日,如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题培训等,同样可以切入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和应用,具有开放性和一定规模,且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关系,是非常有效、利于学术进步、有前途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关注。

3.3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Cial,而中医药文化仍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有机自然卞义文化,存在实用理性文化、人本文化和关于道的文化属性,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中,使中医药文化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特色,涉及到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礼仪等,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以流派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格局鲜明,类比描述,经验至上,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文化烙印很深,其诞生存在过多的人文因素,以至于难以经受科学的质问和撞击。

3.4学术流派传承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政策支持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影响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流派的教学及其模式仍是研究中的课题,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才可保障师承教育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项日的探索和实施Cisl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艺素养 人格养成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与临床技能的熟练操作从主要方面反映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因其特殊性,在医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交集。在培育学生时,应借助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专业课学习对学生进行文艺素养的培育。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是反映中医药高等教育成果的侧面因素。

1文学基础课程是文艺素养培育的重要基础

2014年10月15日,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反复提到了自己的“文艺情缘”,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经典文艺作品对自己文学素养的提升,谈到了文艺对经济及从政的影响,谈到了文艺作为世界语言,起到了沟通心灵的作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因其特殊性,开设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等中文类课程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研究医学典籍及医学史。一方面,大多数中医药类专业并未针对学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或古代汉语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很多文言文无法理解,进而对医史、典籍等方面的课程失去信心。然而中医典籍及医学史的课程对中医药类高等学校教育来说异常重要。另一方面,文学基础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中医药类大学生学习医史典籍,同时也能够使高校学生得到文学素养方面的提升。

文学基础课程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文艺素养培育的重要基础。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文学基础课程应当包括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中外经典文艺等。这些基础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为中医药类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枯燥的文学史或者古代汉语课程只会平添大学生的负担,这就要求文学基础课程的教授需要同时具有趣味性与专业性,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中外经典文艺课程应当包括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以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例如白话小说类四大经典(《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戏剧类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悲剧与喜剧、诗歌类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的经典作品,中国古代唐宋家等重要诗词以及中国当代诗人海子、顾城、北岛、舒婷等。文学基础课程有助于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生经典文献、医史典籍等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信心及R邓匮,同时,在文学素养培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文学素养培育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主席年轻时不断读书,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提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这种过程性就要求“读书不辍”应当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生课余活方式。

2文艺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中国,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自由不受拘束的代表群体。高等教育中如何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是高校亟需关注的问题,而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助于高校大学生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网络犯罪主体呈低龄化趋势,在网络犯罪实施者当中,青少年占据了很大比例。他们大多没有商业动机和政治目的,而是把犯罪行为看作富有挑战性的攻关游戏,借此得到满足感。网络谣言的散布者多为青年人或高校大学生,不理智的网络行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是当今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及自身素养有关。高校大学生的负面行为应当得到正面引导,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虚荣心强、拜金、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集体利益缺失、自私等性格缺点;另一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且缺乏自信心。在中国传统文化或是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岳飞的《满江红》表现出一位爱国将士对国家的满腹情怀,当代文学中柳青的《创业史》,作者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并定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蹲点14年,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积极正能量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例如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通过文艺作品的解读,并让高校学生受到作品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进而使得大学生在自身行为方面能够得到正确的意识引导。

3文艺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

文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人生社会百态。无论是小说、诗歌或是剧本都为了突显一个主题,一种意识形态,一些社会问题。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质疑精神,习惯性的接受课本的知识。缺乏质疑精神就意味着缺少创新意识,缺少创新精神,对于总理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来说,高校大学生很难有突出的创新作品。为什么大学生的视野狭窄,因为没有看到世界,没有走出去,对与学生来说,走出去看世界需要经济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还不能经济独立,那么就先从拥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开始。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意识的独立或者思想的独立要从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开始。阅读可以让人的思想产生变化,洞见自我的深刻与浅薄,虚荣与宽厚。书本中会有启示的力量,高校大学生接触的文学作品愈多,得到的启示就愈多,思考问题的范围就愈广。例如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驴得水》,根据《驴得水》同名剧本改编,因为剧本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年代基层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引发很多观影者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思考。影片中一位坚持“有教无类”思想的校长励志在基层开展教育,试图改变中国农村人口的愚昧现状,从而引发了一些列荒诞、悲痛、无奈的故事。该电影呈现出很多主题,包括亲情、爱情、友情、信仰、梦想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读。一部悲剧总是比一部喜剧将问题表现得更透彻,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高校学生在不同形态的文艺作品接受中得到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借助于课程的设置,还应当开设文学交流沙龙,集体观影,看具有深刻意义的电影及戏剧,培育方式的多样化更容易让年轻的90后大学生接受,同时也能缓解紧张的医学生的专业学习。文艺素养培育可以使学生从读、赏的基本认知上立足思考,从写、练的感受上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文学价值的体现和文学修养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的综合应用水平。

4结语

中医药类高等教育中文艺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和成熟,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好自身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医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更好的面对今后的医生工作和生活。高等教育中文学素养培育的方式多样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沟通与交流中更好的理解。提出“文艺作为一种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互相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去交流,去开拓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王菡文(1987-),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

[2] 金泽刚.网络游戏与青少年违法犯罪[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5.

[3] 邓国良,邓定远.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2.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1]

另外生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多种方向,科学研究、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面对经济逐步完善和改革开发的形势,面对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院校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教育的经验,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化改革和创新性建设。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结合就业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广泛使用并优化各种可用教育资源,树立厚基础高素质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专业和人文教育为支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序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延伸学生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可以开展研教结合,拓展视野,以科研推动教学;医教结合,优势互补,以临床丰富教学。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5篇

我国医学教育亟待进行结构性调整 王新陆

《内经》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翟双庆

网络教学中伤寒论应试策略 李宇航,郝万山

中医药类考试的特点与常规题型 杨昆蓉

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李刚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辨治述要 周平安,杨效华,焦扬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谢海洲

湿温治疗体会 黄怀得

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宋金元时期 刘景源

中医古代防疫资鉴--辽至明清防疫概览 梁峻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机理研究进展(上) 李戎,闫智勇,李文军,张天娥

指纺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王丽霞,万素君

谈"仕而优则学"现象 实言

临床教研室应加强规范化建设 邹伟

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思考 贺泽龙

方兴未艾的足部疗法 马燕冬

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刘红宁

建设现代中医药学科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李庆生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陶功定

人生搏击—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院长李延 韩燕

中医内科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及开发 傅志慧,凌家俊,李思宁,黄衍寿,冼绍祥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及带下病提要 王庆侠

全国薄氏腹针疗法学习班招生

CAI课件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 王爱萍

痹证论治 朱良春

乳腺增生症的辨证论治 王玉玺

中国古代防疫资鉴--隋唐五代防疫概览 梁峻

信有旧方奏新功--“非典”的辨证论治及预防 孟庆云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会议”在北京召开

改革临床实习模式培养合格中医人才 龚占悦,耿乃志,徐艳秋

中医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聂宏

远远近近谈文化 实言

杏林奇葩-药粥 杨洋

药名的奇异组合 肖珊

热血丹心沃杏林--追记卫生部原中医司长、本刊顾问吕炳奎同志 肖燕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治疗经验 王健,刘颖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 刘景源

清热解毒药的功用 钟赣生

大学英语三级考试题题解

"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平衡针灸学最新理论研究 王文远

艾滋病的特点

赵尚华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外科病经验 李淑娥

田振国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便秘经验 柳越冬,陶弘武,魏庆磊

便秘诊疗点滴

心舒康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的影响 李敬孝,袁立霞,刘刚

常用中药素材库系统的研制 章新友,余润民,张惠,曹岚,成国春

三阴三阳辨证与糖尿病 赵进喜

自我保健法

温病祛湿法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陆启滨

藏药之王--诃子

中医眼科外用药的应用 肖家翔

自我保健之摩腹运气功

中医七年制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吴荫梅

方名中的典故

中医临床文献与中医临床文献学 郭瑞华,田代华,宋咏梅,何永

针灸急救举隅 黄彬寿

重用马鞭草治疗泌尿系结石体会 胡俊杰

活血通窍汤治疗普通型偏头痛 何琼,刘青,陈光道

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构建 石岩,刘庚祥,陈雷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 卫生部

曹颖甫的伤寒金匮发微和经方实践 张公奇,周科选

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有效成份分析中的应用 杨友宝,王英豪

多媒体课件在双语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于赫,于英君,韩学忠

发散风寒药的功用 钟赣生

多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 吕峰,李永强,傅燕春

国外著名医学网站--美国"卫研网" 简维顺

正常人体解剖学考试试题

急性热病诊治经验 颜德馨

刘再朋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理念 高国宇

临床医学院如何应对高校扩招带给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 方熙茹,陈茂珍,张勇

解读美国2003年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 王远臣,王道珍

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急诊学教学探讨 华荣,罗翌,严夏,黄培新

数字化教学模式在西医外科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李昭辉,许振国,董文尧,赵鲁夕,姜汝明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实践 刘桂荣,米鹂

药学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路 王利胜,吴清和,张英,李盛青

竹皮大丸汤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张永妙,王忠玉

更年期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王耀贤

数字与中医概念的化演 孙雪萍,王全年,李秀美

医务人员计算机技能培训带来的思考 代立清,林菁榕

"洋中药"引发的思考 高凤清

天王复心片的制粒成型工艺 黄晓巍,李秉钧,杨健

外科麻醉第一人--华佗 肖燕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首期培训班侧记

基于JAVA语言的组织胚胎学远程测试系统的开发应用 陈志伟

学好章(节)概述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 王庆林

小议桂枝汤 吴贵娥

鼻鼽的辨证论治 韩梅

《中医诊断学》考试试题

黄芪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 陈文华,詹锐文

半夏药对的临床应用 刘庆林

时行感冒 任继学

ET、CGRP、NO和NOS诊断心气虚证价值的评价 刘强,钟志国,王伯章

中医药对外教育产业化发展思路 董洪涛,龙娟

模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骨伤学教学中的应用 林梓凌,陈基长

《伤寒论》脏腑辨证思想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钱峻,杨亚萍,徐建云

医疗呼唤精医懂法人员 刘瑞凤,蓝惠玲,欧志穗

医生的"仁心慧术" 崔瑾,侯宾

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误区 王志宏

"峰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办班体会 李万瑶

九针家族--古今针具大观 马燕冬

雷允上与他的六神丸 肖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

炙甘草汤的研究进展 于永杰,陈冬,Yu Yongjie,Chen Dong

白头翁汤研究近况 朱杰,Zhu Jie

《伤寒论》胃气观点探析 庞景三,Pang Jingsan

一种独特的微针疗法--彭氏眼针 闫也,田维柱,Yan Ye,Tian Weizhu

陈实功学术思想对耳鼻喉科的影响 傅晓东,Fu Xiaodong

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 韩亚男,张为佳,Han Yanan,ZHANG Weijia

推拿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 康轶鑫

从肝脾论治高脂血症 丛华伟,王忠玉,王玉凤

中药敷脐结合手法治疗小儿遗尿 鲍作臣

谈学习中医的悟性 黄学宽

以手代针-独具风采的中医推拿

《手术知情同意书》的法律缺陷和修订意见 王敏

手术台边创奇迹-针刺麻醉

质疑"南北之争"说 马宝璋

书讯 北京现代医苑医学书店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程海英,Cheng Haiying

儿童善太息的诊疗经验 崔文成,刘清贞,Cui Wencheng,LIU Qingzhen

伤寒论的监床实践教学改革 何丽清,储开博,He Liqing,Chu Kaibo

中医学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 刘强,王伯章,郑学宝,Liu Qiang,Wang Bozhang,Zheng Xuebao

中医药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 梁沛华,江勋源,方振聪,Liang Peihua,Jiang Xunyuan,Fang Zhencong

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药剂学教学改革探讨 王小平,詹晓如,徐宜兵,Wang Xiaoping,Zhan Xiaoru,Xu Yibing

传统文化之二:--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实言

中医药远程教育文献检索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郑松辉,Zheng Songhui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 陈东,Chen Dong

实施快乐中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李勇华,雷春萍,邹亮,Li Yonghua,Lei Chunping,ZOU Liang

补益肝肾、活血凉血法治疗紫癜和髓劳的临床体会 钟美云,Zhong Meiyun

头针恢复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康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