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思政教育

中医思政教育范文精选

中医思政教育

中医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也是国家提倡回归教育价值本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高校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先后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者一类特定的课程,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其核心就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从而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及学校办学理念,挖掘大学语文的隐性思政资源,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

1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与价值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在二级学科目录上其名称是“课程与教学论”,这是归属于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突显大学语文品味文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仅仅把它作为一门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性课程,这使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地位不突出。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学语文既没有思政课程的权威性,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实用性,课程学时较少,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这使大学语文自身优势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与挖掘。

1.1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2]。所谓“语文”,并不等同于语言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从其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语文涵盖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包含语言、文学、文化3个维度。从语言维度看,大学语文通过对古代汉语文字的意蕴和演变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汉字之美,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表达和运用能力,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和共鸣;从文学维度看,大学语文的精讲篇目蕴含着历朝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品格和情怀,特别是他们安社稷、济苍生的社会责任感,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义利观,坚守独立人格的精神等,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道德价值,通过对文学经典的赏析和品读,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形成独立思考和体察社会人生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其得到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从文化维度看,大学语文能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将文学经典进行拓展,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能自觉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1.2大学语文具有道德引领的思政教育功能

《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关于诗教作用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思是诗歌可以通过激发人们的联想,领悟社会和人生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观察社会,帮助个体融入社会,达到群体和谐的状态,还可以干预现实、批判社会。这种“兴观群怨”的诗教观后来被进一步引申、发展成为“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具有道德引领的教育功能,能教化民众,唤起道德伦理和社会使命感。大学语文课程精讲的篇目涵盖了中国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特别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道”,即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3],涉及个人社会模式、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因此,大学语文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去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去思考人生、了解社会、完善人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本身与思政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定位

不同院校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与特色,高校自身的文化氛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确立时期,人格的形成与教育和环境因素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人格的确立是在环境文化、教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不断的熏陶和影响下,进而内化为个体稳定持久的内在心理结构特征和外在的言语与行为方式[4]。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通过改革与实践,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围绕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1结合中医药院校校本文化

校本文化是中医药院校在建校、兴学、育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它源于学校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和学校特有的文化传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师生,使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实现认同,因而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应该注重挖掘学校的校本文化,寻求文学作品与校本文化的结合点。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是“崇德和合、博学敦行”。“崇德”一词出自《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德行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是人的立身之本,“崇德”的意思就是崇尚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合”指的是和谐、凝聚、融通,无论是儒家讲求的“礼之用,和为贵”,还是道家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更是将“和合”思想贯穿于中医药理论及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博学”出自《礼记•儒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敦行”出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5]意思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并且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校训代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我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这3个文化专题中穿插和强化学校的校训文化,以加深学生对校训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并以此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2.2强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规定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简单概括为“仁、和、精、诚”[6]。“仁”即仁者爱人,体现了中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伦理思想;“和”即“和谐”,体现了中医崇尚天人合一,讲求阴阳平和、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精”体现了中医钻研医术医道,追求精湛医术的理想追求;“诚”体现了中医心怀至诚的人格修养。“仁、和、精、诚”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也能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医德信念。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具体篇目创设相应的情境,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贯穿其中。如在讲授《养生论》一文时,课堂上播放养生之道的教学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感受这位古代著名医药大家的人格魅力,以具体情境加深学生对“仁、和、精、诚”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中医的价值伦理观。

2.3符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特点

课程思政不仅要符合整体育人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应该综合考虑中医药院校育人实际和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由于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比如历史文化知识面狭窄、政治学习敏感度不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不强,因此,中医药院校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素质。特别是学生的思政素养受所习得的知识及思维习惯制约,也受人的情商和人文素养影响,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兴趣特点、所学专业、思政教育需求,以分模块化、分阶段的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思政教育需求。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3.1整合教材资源,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的文学作品篇目种类繁多,通常都是按教材逐篇精讲。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不应该局限于单篇的讲授,而应该将相近或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从中提炼出相近或相似的思政教育元素。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在现有教材篇目中分别提取了“家国情怀”“仁者爱人”“士志于道”“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思政关键词,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为总纲,在教学设计中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以《诗经•七月》为例,其内核涉及家国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培养了中国人一种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乡土情怀,也形成一种不事张扬、安分守己的民族心理,这也最终造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而天人合一精神既表现为农业生产顺应自然,将自然的内在规律转化为人类活动的秩序性,也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因此,大学语文应该基于对作品主题内在意蕴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联系相关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反思,从而使学生将单纯的认知和对家国、自然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3.2优化教学内容,提炼思政教育融入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作家作品简介、作品主题意蕴归纳、人物形象分析、诗文意境品味、作品艺术特色赏析等。教学设计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中提炼具体的思政教育融入点。在作家简介部分,可通过对作家生平经历的讲解,以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如《诫子书》的作者郑玄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学大师,他为读书求学不惜辞官,后因党锢之祸遭受14年的牢狱之灾,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郑玄仍不忘求学志向,在监狱里一心做学问,回顾一生,郑玄认为自己“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并鼓励自己的儿子努力钻研,勤奋不懈,同时还应该努力追求君子之道。在作品主题归纳部分,可以通过对诗文流露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东城高且长》蕴含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也流露出一些及时行乐的消极倾向,《酒德颂》展现了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这些篇目都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做判断和评价,甚至可以把这些问题和观点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成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并鼓励其表达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真正让学生学以知,思以悟,辩以明,论以弘。

3.3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思政教育情境

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师生互动为主,也可以学生讨论为主,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的思政课程偏重思政理论的介绍,学生被动接受,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则应有多种尝试,可以创设典型场景与营造氛围,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特别是小说、戏剧等作品由于有生动的情节、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相应角色,以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赵良说商君》为例,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属于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特别的一个阶层———“士”。通过让学生扮演赵良和商鞅,在针锋相对的对答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领会儒法两家不同的立场,思考礼与法、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感受士人身上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强权、不慕富贵的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信念等,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感模拟等方式,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3.4改革考核体系,注重价值引领

目前,大学语文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论文考查的方式,而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文学常识、作品主题及内容、艺术特色等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必须对考核体系和标准做相应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及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考核标准,要构建基于学生行为表现的系统观察、判断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设计过程性考核时,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进行整合,评价学生内在思想认识,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动机、态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在终结性考核中,创新考核形式和内容。考核内容方面,打破传统知识模块化考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动态,设置开放性问题或作文,要求学生从国家、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融入自身情感,以此检验学生在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层面的表现。考核形式方面,可以小视频、小论文等形式进行汇报总结,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思想素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判断,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突显课程思政的现实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滨,张志维.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12):56-60.

[2]马松.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有效途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62-66.

[3]王银灿,刑红梅.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理论研究,2016,6(3):57-62.

[4]典成阳,郭红禹.论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内因与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20(7):186-187.

[5]俞仁良.礼记通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中医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责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及责任意识的强化都有着潜在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责任教育这一章节的教授,完善该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责任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

结合当今中国发展局势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做一个高素质的新青年.不仅如此,日常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章节的重点授课,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对学生的行为举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大胆彰显自身鲜明个性与特有优势的过程中仍能理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有助于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革新,也对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更高需求,高校也加大了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更优秀的全方位人才.然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无用的人,责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肩负着帮助学生走在正途的艰巨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能与时俱进的稳步成长.

1.3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纵观古今,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理念里始终倡导“修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性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带动他人一齐进步.西方文化的责任教育侧重宣扬个体独立,旨在培养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履行社会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革新,使得其在责任教育方面“中西合璧”,充分吸取中西方精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2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教育的策略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状,对责任教育的有效提高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更多的实时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责任”有更切乎实际的理解.还可以变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责任教育自主提问,动员学生集体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责任概念的理解.

2.2注重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念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本理论中看社会发展,也从社会发展中提高对责任的见解,让责任教育与时代共同进步.

2.3强化责任意识

高校要清醒的看到时展赋予学生的全新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与责任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法律科普趣味活动,通过一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做一个于家于国都有利的栋梁之才.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的着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责任对一个人自身的发展、对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懂责任为何物的学生是自私自利的,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之路,势必是一条长久而意义深远的路.

参考文献

[1]孙雪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吴军.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J].才智,2013,(07):140.

中医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马克思主义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中医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而且是一种睿智机巧的教育艺术。“倾听”不仅要用耳去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倾听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善和理解,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听取对方的心声,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始终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谈话是重要的;在对方谈话的间隙,适时地进行参与,关键、要点做好记录,及时、主动地做出反馈或说明看法。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教师始终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教育学生。有些教师仍然习惯于用“我说你听”的旧思维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愿意听,却听不出情况、把握不了要点、抓不住关键;还有的态度不诚恳,在听时有上下、亲疏、好恶之分,甚至听到赞扬之词就沾沾白喜,听到批评就满腔怒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囚此,思政教育要走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需要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并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理念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

1、他们的思想日益趋于成熟,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又显得单纯。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但他们往往哀叹的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好;而不是经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为日后的毕业就业做积极准备。

2、喜欢自我表现,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渴望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渴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淡化。

3、他们更多地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日渐发生变化,现在的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不愿意为班级、为集体服务,他们认为承担社会工作得不到什么实惠,甚至还影响了学习,从而忽视了对自身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4、具有较强的个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从近年的在校生统计上看,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忽视了他人,更多强调自我,对同学缺乏关心,对班级集体荣誉感淡漠。

5、在基础教育学段,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闭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形成了敏感、多疑、高度自负和极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使他们难以被理解也难以被说服。

(二)中职学生迫切需要被倾听

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复杂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要求。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中职学校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倾听的态度和方式去了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倾听”才能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性位置。思政工作者从一个说教者、规章制度制定者和维护者,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以及“倾听”的行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教师耐心专注的倾听,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支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内涵。而且“倾听”教育渗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的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于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职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倾听

“倾听”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的思政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维护规章制度为准则。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却忽略了产生问题的个体差异性。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性、代表性,缺乏针对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一切以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忽略了每一个“违反纪律者”犯错误的动机、原因、个性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f舀滔不绝,受教育者表面唯唯诺诺,内心却多有抵触。“倾听”这一教育理念,强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在于问题或规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最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乏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他们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采取倾听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有效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高职思政工作深入有效的开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从倾听的结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多种形式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表面上看,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对话与沟通就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在倾听交流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地觉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思路和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备了先见性和前瞻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倾听策略与建议

(一)“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事实上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大部分的教师变成了说教高手,班主任更是如此,“板起面:fU,Jl1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形象。如此以来,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心话甚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所以,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二)“倾听”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对教育个体内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愿的关注;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所谓语言行为上的倾听,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体访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而书面文字式的倾听,则包括设立学生信箱、网络咨询平台以及对学生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等方面。其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倾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办公地点放在教室里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设立班主任咨询日,组织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总之,只要活动结果不偏离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视作对教育对象的倾听。

(三)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固然重要,但倾听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地促进、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思政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中医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语言要有丰富的内涵创新性根据研究显示学生更加信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教师。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富有内涵的创新。这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教师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自己渊博丰富的知识,合理科学的处理教学的内容,并且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拓展与延伸。第二个层面,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教授的是知识,还要通过旁征博引将学生引导到更高层次的知识面当中。第三层面,表现为教师能够将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巧妙的融合到相关的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三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使用辞藻精美的语言,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的声调要富有节奏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声调要富有节奏感,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奋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声调要富有变化,不能够给人千篇一律、死气沉沉的感觉。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师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分清轻重缓急,使用不同的语调节奏能够告诉学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对于学生分清主次有良好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发挥,在段落、句子、标点、情感上停顿的口气、神态、时间都不尽相同,得当的运用停顿效果,对于学生的思路启发,学习情趣的提高,以及学生注意力调动和记忆力的加强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第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清晰、幽默、流利,而且还要富有激情,这样教师讲授的课程才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魅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情感激励性教师既要用知识教育学生,也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要饱含情感。实践证明学生与教师有着强烈的情感互动,教师的情感语言能够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带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激情的语言,辅助以手势进行衬托和强调关键词语,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非教学语言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很强的时效性

课程体系鲜明的时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体系已经全面实施,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始终贯穿着时效性元素,这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等问题有很好的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应当始终坚持体现中国发展所具有时代精神和生命力。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应当在教材内容上及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经纳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当中,同时聘请权威专家精心编写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时效性。其次,作为教师应当以自身的经验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扩展当中,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加能够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论方向优势和自身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并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内容中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另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调整还需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应当从文明的发展规律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西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碰撞与融合,为学生搭建起理性思考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新。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效性的必要手段当下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应当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相关硬件设备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的适度使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在形式上有很强的时效性,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此外,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也应当从课堂教学时效性中进行实施。24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是实现教学时效性的重要保证身处教学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同时运用时效性元素。这是高校德育工作主动引导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平等互动的需要。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高素质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时效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当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时效性进行有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