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文化设计

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精选

中医药文化设计

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研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它表明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愿望追求,从而形成一个价值体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是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伟大的民族,也不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是人民和社会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认可与肯定,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起来的希望。文化自信的内涵非常丰富,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定地走文化自信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多个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再结合当前的国家发展趋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社会中的深刻内涵,在挖掘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展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信核心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信的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代表并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所谓文化自信,说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对自己所建立的文化的认同感,是对自己所建立起来的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人类的文化发展由来已久,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先进的文化,也有落后的文化,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对先进的文化有着非常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信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一个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文化自信发展的。在各国文化百花齐放的形式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体系,才可以更好地抵制消极的文化思想,形成一个积极前进的正确观念。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自信又起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壮大。文化自信的形成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只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就要将其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扬下去。

二、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内容之一,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经过不断实践检验,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或者价值观,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然后再将理论知识进行完善。所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都必须经过不断检验,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在提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很完美,必定是经过不断地改善才变得日趋完美,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才可以更好地发展 下去。

(二)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摆正思想的位置。一般来说,一个好的价值观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不管是在党的成立初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正是在这种先进思想文化的洗礼下,中国共产党才发展得如此壮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的文化自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始终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和民族一定能克服困难,涅槃重生,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现实依据。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近半个世纪,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水平从以前的缓慢发展转变为飞速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各个方面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使如此,我们在面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时候,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它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形成一个和谐社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社会共和。除此之外,在会议中指出,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可是就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其远远不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注,也对其进行了理论的指导,经常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以便于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法。我国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上下五千年,在此之间,出现了无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已经逐渐追赶上西方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当前的发展新形势下,我国更要注重建立文化自信,更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三、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及价值

(一)要培养文化自信。首先,要着力于建设四个讲清楚,要重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指出,要遵守四个讲清楚,也就是在宣传中国特色的时候,要讲清楚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和基本国情,这些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其次,要讲清楚我国的文化积淀了整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再次,要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一大优势,我国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是符合人们的发展意愿的,是与我国的发展潮流与发展趋势一 致的。

(二)要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今,很多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才开始,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浅显,因此,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只有充分认识了中华文化价值内涵,才可以产生一个理性的思考。我们要把握好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善于发现新时代的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文化自信,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下去。

(三)着力贯通古今,延续中华文化传承。俗话说得好,只有不忘本才可以走向未来,我们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勇于发现和继承,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指出,要想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优秀的文化,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对于历史文化,尤其是前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四)要着力三个倡导,努力实现知行合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这24个字里面,我们很容易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的东西。对于任何一种价值观来说,要想真正发挥出其作用,就一定要学会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只有让人们时时刻刻想着它,领悟它,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它。所以,我们要做好实践融入的大文章,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迅速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最终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另外,要将增强全社会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放在首要地位,指导人们分辨真善美,自觉做到心中有善。最后,争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党的工作相融合,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浪潮中。同时,还要制定与之对应的规章制度,力求让每个方面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最终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

四、结语

在新时代,要更加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要以人民文化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学会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扎根在人们的心中,让人们认同和接受新时代的观念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洁,刘瑞雪.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13):238-239.

[2]黄锦红.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39(012):273-274.

[3]刘星焕.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的“文化自信”[J].山西青年,2019(001):1-3.

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自信;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0引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1],在世界医学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中医药文化自信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研究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结合不同时代特征,从多个角度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发展历程、重要性等展开讨论,逐步探索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建设[2-7]。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调研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度水平,探讨不同主体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等问题[8-9]。现有的实证分析中,侧重于中医药文化自信度的现状调查,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大众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涉及中医药文化自信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少。为此,本文以社会大众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问卷的方法,构建中医药文化自信及影响因素测量指标,分析影响公众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医药文化自信建设及提升路径。

2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分析

2.1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设计了中医药文化自信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中医药文化自信影响因素(A-E维度)。第三部分是公众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F-J维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对每个维度分别设置了多个测量指标,详见表1。2.2数据收集与处理2.2.1数据收集。本文使用“问卷星”网站在山西省范围内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从2021年4月25日至2021年5月20日,共回收有效问卷806份。2.2.2数据处理。将806份调查问卷数据导出为Excel格式,对数据进行整理、选项赋值、计算等处理。⑴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和生活方式信息进行统计描述,以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⑵对于中医药文化自信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五个维度的测量指标均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题,将每个指标的选项依次赋值为1-5。计算每个维度下测量指标的综合因子得分即每个受调查样本在对应维度上的得分。⑶对于公众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的调查数据,F维度中二道选择题的选项分别赋值-1、0、1、2分并求和;G维度中四道选择题的选项分别赋值-1、1、0分并求和;H、I、J三个维度的测量问题为五级量表题,共包含九个测量指标。为了避免测量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首先对每个选项依次赋值1~5,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找出公因子后计算每个公因子的综合因子得分。量表题综合因子得分与选择题得分之和即为每个调查对象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度水平得分。⑷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以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程度为因变量,采用SPSS25.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的影响因素及每个因素对于自信程度的影响强度。

2.3数据分析结果

2.3.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⑴样本的人口学统计特征此次问卷调查时间发放时间为一个月,最终获得806份有效问卷,受试者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从公众对中医药主要应用场景的关注情况(图1)可见,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有相对重要的地位,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遇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时,大众会想到中医药。同时,中医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认可,本次调查数据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2.3.2信度和效度分析。利用SPSS25.0,采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作为检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可信度的指标,通常来说α系数越大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越高,可信度越高[10]。经检验,此次问卷的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3,影响因素量表的α系数为0.882,自信程度量表的α系数为0.795,均大于0.79,说明问卷数据的可信度较高。利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用KMO检验值代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接近于1说明变量之间越相关,证明原有变量做因子分析有效[11]。经分析,影响因素量表的KMO=0.87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9966.212,自由度df=253,显著性水平p=0.000;自信程度量表的KMO=0.850,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5134.122,自由度df=105,显著性水平p=0.000。这说明量表各维度测量指标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证明本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继续进行因子分析。2.3.3探索性因子分析。⑴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中影响因素五个维度的19个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正交旋转方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5个公因子,这些公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72.97%(表3),说明公因子能很好地解释测量指标变量。从表4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各因子载荷量都在0.6以上,说明提取出来的公因子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得到的五个公因子命名与原量表相一致。分别计算每个公因子的综合因子得分,作为下一步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的自变量X。⑵自信程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的九个初始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49.746%,将其命名为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水平一并计算其综合因子得分,与F、G两个维度的分值相加得到每个样本总的自信程度水平得分,作为因变量Y。2.3.4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五个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然后统计检验与中医药自信程度水平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各影响因素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出中医药文化自信影响因素的模型。⑴相关性分析经过SPSS25.0分析得出,本文提出的这五个影响因素和因变量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5所示。本文采用逐个因素回归的方法对三个有效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得到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相关性(表6),三个因素均为p<0.05,说明其能很好地解释总体的变异水平,总体的拟合度良好。回归方程为:

3大众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基于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本文从三个作用因素出发,提出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3.1拓宽中医药信息获取渠道,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大众对中医药健康信息的获取能力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路径依赖系数为0.608。因此提高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至关重要。增强网络、书籍杂志、电视等新媒体渠道向大众宣传中医药文化力度,鼓励大众积极主动获取中医药相关知识[12]。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建立切实有效、便于学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13],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中医药知识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中医药知识信息需求,打造契合民众需求与社会发展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

3.2加强大众科普力度,营造中医药文化自信氛围

中医药文化科普力度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路径依赖系数为0.202。仍然存在中医药受众群体不均衡的现象。应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等一系列活动,创新活动主题和形式,通过举办中医药知识趣味竞赛、发放礼品或奖励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打造中医药特色推广活动品牌[14],利用音乐、游戏、动漫等形式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度开发,使中医药文化能够被人们重新审视、定义、理解和接受[15]。

3.3完善传播机制,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也是国家提倡回归教育价值本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高校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先后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者一类特定的课程,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其核心就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从而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及学校办学理念,挖掘大学语文的隐性思政资源,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

1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与价值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在二级学科目录上其名称是“课程与教学论”,这是归属于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突显大学语文品味文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仅仅把它作为一门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性课程,这使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地位不突出。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学语文既没有思政课程的权威性,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实用性,课程学时较少,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这使大学语文自身优势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与挖掘。

1.1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2]。所谓“语文”,并不等同于语言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从其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语文涵盖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包含语言、文学、文化3个维度。从语言维度看,大学语文通过对古代汉语文字的意蕴和演变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汉字之美,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表达和运用能力,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和共鸣;从文学维度看,大学语文的精讲篇目蕴含着历朝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品格和情怀,特别是他们安社稷、济苍生的社会责任感,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义利观,坚守独立人格的精神等,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道德价值,通过对文学经典的赏析和品读,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形成独立思考和体察社会人生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其得到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从文化维度看,大学语文能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将文学经典进行拓展,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能自觉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1.2大学语文具有道德引领的思政教育功能

《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关于诗教作用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思是诗歌可以通过激发人们的联想,领悟社会和人生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观察社会,帮助个体融入社会,达到群体和谐的状态,还可以干预现实、批判社会。这种“兴观群怨”的诗教观后来被进一步引申、发展成为“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具有道德引领的教育功能,能教化民众,唤起道德伦理和社会使命感。大学语文课程精讲的篇目涵盖了中国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特别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道”,即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3],涉及个人社会模式、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因此,大学语文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去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去思考人生、了解社会、完善人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本身与思政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定位

不同院校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与特色,高校自身的文化氛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确立时期,人格的形成与教育和环境因素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人格的确立是在环境文化、教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不断的熏陶和影响下,进而内化为个体稳定持久的内在心理结构特征和外在的言语与行为方式[4]。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通过改革与实践,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围绕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1结合中医药院校校本文化

校本文化是中医药院校在建校、兴学、育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它源于学校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和学校特有的文化传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师生,使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实现认同,因而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应该注重挖掘学校的校本文化,寻求文学作品与校本文化的结合点。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是“崇德和合、博学敦行”。“崇德”一词出自《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德行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是人的立身之本,“崇德”的意思就是崇尚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合”指的是和谐、凝聚、融通,无论是儒家讲求的“礼之用,和为贵”,还是道家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更是将“和合”思想贯穿于中医药理论及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博学”出自《礼记•儒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敦行”出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5]意思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并且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校训代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我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这3个文化专题中穿插和强化学校的校训文化,以加深学生对校训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并以此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2.2强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规定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简单概括为“仁、和、精、诚”[6]。“仁”即仁者爱人,体现了中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伦理思想;“和”即“和谐”,体现了中医崇尚天人合一,讲求阴阳平和、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精”体现了中医钻研医术医道,追求精湛医术的理想追求;“诚”体现了中医心怀至诚的人格修养。“仁、和、精、诚”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也能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医德信念。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具体篇目创设相应的情境,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贯穿其中。如在讲授《养生论》一文时,课堂上播放养生之道的教学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感受这位古代著名医药大家的人格魅力,以具体情境加深学生对“仁、和、精、诚”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中医的价值伦理观。

2.3符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特点

课程思政不仅要符合整体育人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应该综合考虑中医药院校育人实际和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由于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比如历史文化知识面狭窄、政治学习敏感度不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不强,因此,中医药院校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素质。特别是学生的思政素养受所习得的知识及思维习惯制约,也受人的情商和人文素养影响,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兴趣特点、所学专业、思政教育需求,以分模块化、分阶段的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思政教育需求。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3.1整合教材资源,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的文学作品篇目种类繁多,通常都是按教材逐篇精讲。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不应该局限于单篇的讲授,而应该将相近或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从中提炼出相近或相似的思政教育元素。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在现有教材篇目中分别提取了“家国情怀”“仁者爱人”“士志于道”“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思政关键词,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为总纲,在教学设计中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以《诗经•七月》为例,其内核涉及家国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培养了中国人一种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乡土情怀,也形成一种不事张扬、安分守己的民族心理,这也最终造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而天人合一精神既表现为农业生产顺应自然,将自然的内在规律转化为人类活动的秩序性,也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因此,大学语文应该基于对作品主题内在意蕴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联系相关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反思,从而使学生将单纯的认知和对家国、自然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3.2优化教学内容,提炼思政教育融入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作家作品简介、作品主题意蕴归纳、人物形象分析、诗文意境品味、作品艺术特色赏析等。教学设计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中提炼具体的思政教育融入点。在作家简介部分,可通过对作家生平经历的讲解,以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如《诫子书》的作者郑玄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学大师,他为读书求学不惜辞官,后因党锢之祸遭受14年的牢狱之灾,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郑玄仍不忘求学志向,在监狱里一心做学问,回顾一生,郑玄认为自己“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并鼓励自己的儿子努力钻研,勤奋不懈,同时还应该努力追求君子之道。在作品主题归纳部分,可以通过对诗文流露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东城高且长》蕴含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也流露出一些及时行乐的消极倾向,《酒德颂》展现了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这些篇目都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做判断和评价,甚至可以把这些问题和观点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成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并鼓励其表达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真正让学生学以知,思以悟,辩以明,论以弘。

3.3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思政教育情境

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师生互动为主,也可以学生讨论为主,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的思政课程偏重思政理论的介绍,学生被动接受,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则应有多种尝试,可以创设典型场景与营造氛围,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特别是小说、戏剧等作品由于有生动的情节、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相应角色,以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赵良说商君》为例,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属于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特别的一个阶层———“士”。通过让学生扮演赵良和商鞅,在针锋相对的对答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领会儒法两家不同的立场,思考礼与法、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感受士人身上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强权、不慕富贵的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信念等,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感模拟等方式,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3.4改革考核体系,注重价值引领

目前,大学语文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论文考查的方式,而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文学常识、作品主题及内容、艺术特色等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必须对考核体系和标准做相应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及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考核标准,要构建基于学生行为表现的系统观察、判断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设计过程性考核时,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进行整合,评价学生内在思想认识,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动机、态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在终结性考核中,创新考核形式和内容。考核内容方面,打破传统知识模块化考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动态,设置开放性问题或作文,要求学生从国家、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融入自身情感,以此检验学生在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层面的表现。考核形式方面,可以小视频、小论文等形式进行汇报总结,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思想素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判断,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突显课程思政的现实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滨,张志维.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12):56-60.

[2]马松.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有效途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62-66.

[3]王银灿,刑红梅.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理论研究,2016,6(3):57-62.

[4]典成阳,郭红禹.论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内因与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20(7):186-187.

[5]俞仁良.礼记通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医药;高校;思政教育

1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提出的,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正的新高度、新思路、新策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入了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它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与深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从而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把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2中医药高校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涵盖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四项重大内容,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高校,担负着人才培育和中医药事业传承的重任。在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处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人民高度期盼的“三高”环境中,紧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新形势、新态势,面临着不同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中医药高校不但面临着如何为中医药事业长久发展培养和输送热爱中医药文化、精通中医药知识、愿意奉献中医药事业的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还面临着如何将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将中医药资源有效、持续利用与保护的问题等等。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握好发展的契机,承接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真正以创新和改革的姿态,破解中医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快速发展的难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中医药高校建设与发展,实现办社会满意的大学的最终目的。

3中医药高校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前提

在中医药高校构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过程中,重点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将其与中医药高校的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进行构建。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中医药高校,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中医药文化的发扬和遵循。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离不开“人”,高校培育的对象是人才,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因此,必须将“以人为本”这个的本质和核心牢牢把握。中医药高校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教书育人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尊重学生的个人成长特点,激发学生的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保留其个性化的创新意识,最终为国家和社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出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中医药事业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长效机制的时必须对“人”的创造力的充分肯定和激发,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3.2认清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谈论发展不能忽略阶段性的特征。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从来都是紧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某一阶段内,社会的变迁、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制定及如何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最有利于中医药高校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所谓长效机制,并非指可以沿用永远的机制,而是在当前一个时期内适用的长效机制。因此,构建长效机制必须要充分认识当前阶段的特性,把握当下阶段的发展大局,充分对当前阶段内办学的方方面面进行综合调研,把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把握,冷静的认清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长效机制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3.3明确中医药高校的顶层设计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中医药文化构建是中医药高校的顶层设计,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长效机制的构建最终目的是服务高校发展,因此必须以这些顶层设计为前提,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观,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现代教育手段为基础,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涵,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全面、协调发展,切实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学校实际为前提建立科学发展长效机制,使机制的建立不仅服务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需要,而且更富有远见的视野,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中医药高校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探索

4.1坚持学习,把握内涵构筑长效机制基础

构建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指导高校,是中医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高校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的基础。一是要完善各项学习机制,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形式的学习作出相应的制度性的规定,以保证理论学习制度的落实。如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教师自学制度、校内外培训制度、学生党支部学习制度等,做到有方案、有操作,使学习活动能全覆盖、零死角。高校党委班子成员更要先学先练,走在其他职工和党员的前面,更好的起到带头作用,引领其他职工和党员更好地开展学习。二是健全舆论引导,建立中医药高校网络媒体与舆论阵地,更好地推动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校是中国青年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递和获取的速度很快,舆论的纷繁复杂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使高校学生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政认识和道德品格。因此,高校在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时不能一味埋头苦干,而是主动的通过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共同进行宣传引导。此外,高校校园内部的宣传平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要把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内宣传、校园主题活动等平台建成促进学习机制的稳步构建的好抓手,掀起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师生深入地开展学习,努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是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使高校师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使构建中医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事半功倍。主动学习的效果往往要远大于被动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让高校师生领悟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争先创优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发师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通发挥典型榜样的影响力,用身边先进的人物事迹激励高校师生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把握政策标准,通过评选表彰来激发师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等方式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将科学发展付诸于实际工作中。

4.2完善制度,确保长效机制不动摇

时代赋予了中医药高校培养人才,传承事业,践行“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也给予了中医药高校很多发展挑战。想要破解发展难题,迎接发展的挑战,高校首先要有完备的制度作保障。通过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和完善,及时整改学习实践活动中发现的漏洞和问题,“废、改、立”,将解决发展问题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制度,真正实现机制的长效化。一是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科学发展、破解难题的制度保障。大学章程是高校制度的总纲,是高校一切工作顺利运行的总则和规矩。中医药高校必须在系统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确立学校管理架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原则,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学校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等重大事项。要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教学、科研、人事、后勤、招生、就业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分散的规章制度汇集成册,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行为的指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增强高校领导班子谋划大事、破解难题能力水平。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用制度服务人、管理人、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二是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在中医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各级党组织和人员,尤其是领导班子的行为,确保处在各个环节上的高校成员们均能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围绕学校中心任务,服务大局,在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框架内办事。问责制度执行的程度和力度直接影响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问责机制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可以确保中医药高校上下各级人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医药高校高校全面建设和科学发展。

4.3及时评估,促进长效机制成果共享

学习效果的评估标准直接影响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目标的有效达成,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估,是促进高校持续有效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推手。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不仅仅是对这一过程的总结、归纳和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广度和深度进行有益探索,使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共享。一是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完善绩效考核。首先要完善高校科学发展绩效考评体系,采取多样化的、具体化的的评价标准,体现评估方式的科学性,使评估的结果不以个人意志或少数人的判定而决定。其次要保证高校科学发展绩效考评结果的公平公正,完善校内公开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考评结果进行公开,作为教师及学生年度考评的重要指标,以赏罚分明的方式调动师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建立科学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共享成果是中医药高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目的。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对全体师生的新要求、新愿望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尽快的给予反馈,让教师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师生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因此,在制定科学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时一定要在立足高校自身发展的大局下,兼顾当前一个时期的工作安排、师生福利、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改善,以师生满意、社会满意,事业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4-07.

[2]曾云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形势下机关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186.

[3]张合林.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保障[J].河南科技,2009,(2S):25.

[4]金向华.试论高校学生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径[J].学理论,2010,(7):31.

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中医药;伦理审查;伦理规范

临床研究伦理学的发展从最早仅有的知情同意概念,到1947年第一部有关人体研究的国际伦理指南《纽伦堡法典》,再到《赫尔辛基宣言》,临床研究伦理学已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对受试者健康与权益的保护、研究的开展、医学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网络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生命科学与医学的诸多领域都面临着更多的道德纷争和伦理挑战。同时,随着国家中医药战略的实施,中医药领域对医学伦理的专项建设和发展需求也日益凸显。

1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现状及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学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现状

我国医学伦理学较西方国家起步略晚,且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借鉴西方,跟随着西方的脚步前进[1],临床研究伦理的规范性工作亦是如此。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大量医学工作者、伦理学家的持续努力,目前我国已逐渐赶上了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开始建立伦理委员会并对临床研究项目进行伦理审查,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南及各种政策也不断完善。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规定了所有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研究机构均应建立伦理委员会。2020年修订的最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3],与ICHGCP(GuidelineforGoodClinicalPractice)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在中医药领域,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规范》[4];2015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了“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CAP认证),这也是我国在医学伦理领域开展的首个认证项目[5]。其次,医学伦理学学术活动丰富,大量相关学术。根据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论文的统计结果,1980年只有1篇以“医学伦理学”为主题的,此后相关数量逐年增加,据估算,1980-2010年相关研究的总数已达3000篇左右[6]。同时各级各类医学伦理学学术组织快速建立,各类主题的医学伦理学学术活动日趋频繁。医学伦理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已经常态化,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合作开展研究、在国际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举办包括国际培训在内的各类专业培训活动等,这些都提升了我国医学伦理学学术研究的层次,拓展了相关学术活动的空间。再次,我国基础医学的实验动物伦理水平也日益接近国际发展水平。早在2006年科技部颁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7],使得实验动物伦理有了专门的法规。2006年北京市专门制订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8],使得动物伦理审查实施变得具体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201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9],这是我国近些年来以国标形式的第一个动物伦理标准,与国际的动物福祉基本保持了一致。

1.2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中医药领域的医学伦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中医药目前的科研伦理建设情况分析,我国中医药临床伦理研究缺乏针对临床专业或特定病种的伦理研究架构,临床一线的研究者参与度偏低,对临床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偏少。分析可能的原因有:1)临床医生或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伦理学教育培训而不知如何撰写伦理论文,或因繁重的医疗、科研和教学任务而无暇细致思索临床遇到的伦理问题;2)国内高质量的医学人文类期刊较少,加之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在职称评定、年度考评等方面的导向,让医生缺乏撰写医学人文类研究论文的驱动力;3)医疗机构没有建立类似科研伦理审查的临床伦理咨询体系,医务人员和患者遇到棘手的临床伦理问题(如终末期患者是否需要开展常规但高风险且费用不菲的手术)无处请教和咨询,同时医学伦理学界对伦理咨询的研究和宣教也不够广泛和深入[6]。其次,对于已有规范的执行度不够。有研究者对我国17本中医药大学学报刊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伦理学质量进行分析,最终纳入959项RCTs,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研究报告中伦理条目缺失率较高,中医药大学学报刊载的RCTs伦理学质量报告仍需提高[10]。再次,中医药领域现有医学伦理学没有充分吸纳中医药理论及特色。中医药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有哲学思想的支撑,中医药不仅是医疗,更是中国文化的体现。《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种由对宇宙自然的神圣感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敬畏贯穿中医药文化始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乃仁术”等思想无一不反映着中医药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观点,且几千年来中医药的发展都秉承着这个伦理学观点的指导。但西学东渐以来,中医学的发展深受西方哲学、科学的影响,当前中医药的研究所采用的临床研究规范、基础研究规范几乎都使根据西方的研究标准制定,医学伦理学也不例外,但这些标准并非都适合中医药并符合中医药这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学科发展。

2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学的发展需求

医学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居于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事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家中医药战略的实施,针对中医药领域的医学伦理学的专项建设和发展需求日益凸显:尽快建设并逐步完善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并适合中医药研究的伦理审查标准、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规范,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路径上的重要专题;完善中医药基础试验包括实验动物伦理的实施规范,成为加快中医药创新与研发走向国际轨道的重要保障。

2.1需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

21世纪以来经历了巨大的科技变革,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更迭、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干细胞研究等为医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风险。医学模式的转变、信息共享带来的信任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及隐私权被侵犯问题、新技术的风险与副作用等,使人类的道德与尊严面临严峻考验。面对这些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学的发展需要传承中国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医德,结合现代医学伦理学观念,规范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守护人类健康。

2.2需结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开展伦理审查

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应建立符合自身认识论、哲学观的伦理内容,中医药伦理审查体系也应建立在符合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伦理审查是伦理委员会通过对研究项目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因科学设计、临床执行过程给受试者带来的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对项目提出审查意见和建议的一个过程。伦理审查过程与中医药的干预措施、干预过程、干预特点紧密相关,故开展伦理审查需结合专业特点,更不能脱离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2.3需建立高效、资源整合的伦理审查平台

截至目前,我国已批准了包括2个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内的50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项目的临床试验机构,应从长远发展考虑,整体布局,建立高效的、资源整合的伦理审查平台,逐步推进伦理审查互认,以加快中医药临床及基础研究的进程;同时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多中心协作的运行机制,以强化中医药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伦理保障。

2.4需加强基础研究的伦理国际认可度

中医药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对于已经积累了丰富人用经验的中药,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用靶点,是否需要在高度接近人类的大动物中应用,均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伦理问题。如恒河猴、猕猴和狨猴等灵长类动物在种属上与人类最为接近,在神经系统疾病如情绪障碍、帕金森病以及药物成瘾性研究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动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式生物,可在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生物学特性,故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动物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增加。此外,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特色,随着研究思路及政策导向的变化,涉及证候与病证结合动物的基础研究也将越来越多。但以上实验动物的伦理问题和涉及人的研究的伦理问题一样,都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伦理学难题。目前,国内外学术期刊多要求涉及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审核。基于此,建议考虑引入国际实验动物评估与认证委员会(AssociationforAssessmentandAccreditationofLaboratoryAnimalCareInterna-tional,AAALAC)认证[11],通过自愿评估和认证,在生命科学研究和教育过程中,促进实现高质量的动物管理与使用、动物福利等环节的规范化以及审查结果的国际认可度。

3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建议

3.1建立立足本土的伦理规范

我国伦理学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国文化特质,中医药领域的医学伦理审查更是需要结合中医药研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科学性、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特征,而伦理国际化通则在具备规范性、科学性、理论性的同时,由于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在实践性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需要与各国本土的法规制度及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伦理审查指南/制度/规范。未来需要更深层次发掘我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道德理念的不同,探讨中医药研究与西医研究的异同,进而探索其在伦理审查方面的差异,针对特殊问题建立适宜的伦理规范、指南,找准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学的关键点。

3.2完善中医药行业伦理审查体系

中医药行业有不同的学说、不同的源流,同时也有专家经验和共识的融入,如何让这些内容尽快成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就需要中医药行业的伦理审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步伐,伦理的创新,伦理建设的体系化、规范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2015年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成为认证项目,这是中医药领域的首个认证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医学伦理认证项目,标志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伦理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19年12月,已有49家医院通过该项认证,包括中医院、西医院及综合医院,并且通过规范化建设,医院的伦理管理和研究水平均得到了提升[1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体系认证成为行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过程,今后需要不断完善并健全中医药行业的伦理审查体系,以确保行业内伦理审查的一致性、高效性及整体性。

3.3高效整合多维伦理学资源

充分、合理、高效地整合现有的伦理学资源,建立中医药领域专门学科的伦理审查专业联盟审查机制,可实现中医药行业内部的审查一致性。一方面,伦理学资源的分布及伦理审查能力的高低常与研究水平密切相关。医学研究实力更强、开展研究项目更多的地区及研究机构通常伦理审查机制更为完善,审查质量也更高;而医疗水平和研究水平都相对落后或者资源匮乏的地区及机构科研项目可能较少,研究水平相对有限,其所具备的伦理学资源更少,审查水平也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伦理监管对研究的开展有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研究的质量。对于现有的伦理学资源进行整合、分配,帮助相对落后的地区或机构培养自身的伦理学力量,建立整体的、多层次的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审查体系,实现伦理监管体系的整体建设、伦理审查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全面加强中医药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4培养跨学科的伦理人才队伍

伦理审查的难点和要点,其表象是研究者的伦理素养、伦理审查委员的审查水平,而伦理素养和伦理审查能力需要长期、有效、连续的培训,故加强对科研人员、伦理审查委员、研究管理者的伦理培训是发展中医药领域医学伦理审查体系、建设中医药伦理学科的重中之重。需要注意的是,建设伦理人才的梯队需要有长足发展的考虑,同时需要兼顾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需求等各方面的要素。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