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阳的诗句

重阳的诗句

重阳的诗句

重阳的诗句范文第1篇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还知道哪些呢?

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些有关重阳节的诗句都有哪些!

重阳节经典诗句,你还记得多少?

九日登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的诗句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枚不胜举。重阳仲秋,芳菊盛开,万紫千红,一片灿烂,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多有咏菊的重阳节的诗句传世。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九九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王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菊花,给秋风萧瑟的大地增添了一番艳丽景色,使重阳节更加令人神往。从以上所引重阳节的诗句,亦可窥见赏菊之风盛行的一斑。有的重阳节的诗句,情趣盎然;有的重阳节诗句,富于哲理,值得细加品味。此外,尚有不少诗人写了吟颂重阳节的诗句。

李白(701一约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九日》堪称重阳节古诗经典之作: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不料一阵风来,竞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孟浩然(689_740),襄阳人,盛唐诗人。一生除40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他的两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写得洒脱轻灵。

其一《过故人庄》重阳节的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友人家做客时所作。前两句自然朴素,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接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淡幽静的山村田园风光。在这样美丽如画的环境中,宾主I临窗举杯,更显得畅快淋漓。诗人被乡村生活深深吸引,临行告别朋友之时,相约来年重阳节秋高气爽时再聚赏菊,饮酒话桑麻,何等坦率,何等亲切!

其二《秋登万山寄张五》重阳节的诗句: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写重阳日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景交融,飘逸而真挚,清淡而优美。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只有饮酒方能尽兴,“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宋代,重阳节咏菊花的诗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明星,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长于贵族之家,中经金兵入侵,丧乱亡夫,晚年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流浪生活。她的作品,形象鲜明,感情细腻,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后代影响很深。她的重阳节的诗句《醉花荫·九日》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丈夫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情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中,云雾在愁,天地在愁,永日的愁闷,凉意袭人之愁,人体憔悴之愁,东篱把酒浇愁——真个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为情所感,为艺术魅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晏几道(约1030一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之子,其词风婉约,多伤感情调。他的重阳节诗词《阮郎归》写的是重阳日对故乡的思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上片写秋天景色,天气渐渐寒冷(露成霜),大雁已开始南飞。重阳饮酒宴乐之时,不禁怀想故乡。下片写赏菊饮酒时感伤的情怀,“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在现代,重阳词佳作,首推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1893--1976)写的重阳节的诗句《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的诗句范文第2篇

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6、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8、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9、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1、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2、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九日登高》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重阳的诗句范文第3篇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的味儿读出来就更好了。阳光在花上“笑着”,读到这儿,我要看看你们笑了没有。我来听听你们读全诗的感觉。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读得很好。)

师:这一次的感觉好多了。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你来说。

(生说喜欢的句子,师相机评价。)

师:孙老师有个疑问,阳光既没有手,又没有脚,怎么会在窗上爬着呢?我不明白,谁来告诉我?

生:这句话是拟人句,阳光本来没有手和脚,不可能在窗上爬,现在有脚了,会走路了,我好像看见阳光在窗上慢慢地移动,就像孩子在窗上爬动一样。

师:噢,这是你的理解。你们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说说你们不一样的理解。

生:我觉得“爬着”应该就是阳光照在窗子上的,其实并不是在窗上爬着。

师:那如果我把它改成“阳光在窗上照着”行吗?你们说是“照着”好呢,还是“爬着”好呢?

生(齐):爬着。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照”呢?

生:作者是想让句子变得更活泼,“阳光在窗上照着”干巴巴的不好听,也不美。

师:这个小朋友说得真好!“爬着”显得特别活泼,“照着”就不活泼了。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爬着”就活泼了呢?

生:“爬着”说明阳光照在窗上不停地移动,就像孩子们爬

过留下了一个一个的小脚印,很

活泼。

师:嗯,阳光在窗上留下小脚印,很活泼。阳光像小朋友一样活了,能动了,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阳光在窗上爬着”还说明了什么?

生:这里还说明阳光非常可爱,阳光会动,阳光有脚,是拟人句,把太阳比作人。

师:说明阳光原来是在窗台下面,慢慢地爬到窗户上面去了,说明时间在流逝,时间在走动,对不对啊?阳光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一样,有动作,有生命了,多好玩啊!一起再把第一句读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诗人写诗的时候用词特别讲究,怎么讲究呢?你们看,说“阳光在窗上爬着”而不说“照着”,照着的阳光就没有生命了,爬着就有生命,可爱了。“阳光在花上笑着”,多么可爱的笑脸啊!第三句“阳光在溪上流着”,我对这一句不满意,溪水是流着,阳光照在那个流动的溪水上,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改一个字,改得比诗人的更好,谁来帮诗人改一改?阳光在溪上――看,班上现在出现了小诗人了,能改诗就是小诗人!

生:我觉得应该改成“阳光在溪上跳着”,因为小溪上有波纹,在太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像阳光在跳一样。

(师生鼓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曦。

师:跟我们小王诗人握个手。(师生握手)“阳光在溪上跳着”,一起读!

生(齐):阳光在溪上跳着。

师:你看,“跳”比“流”好,比诗人高明。谁再来改?

生:我觉得可以改成“阳光在溪上跑着”,因为小溪在流动,阳光和它一起流动,所以我觉得可以改成“阳光在溪上跑着”。

师:你大声把你这句读一读。

生:阳光在溪上跑着。

师:掌声给她!(掌声)你叫什么名字?

生:葛咏梅。

师:葛咏梅,葛诗人。我们的小葛诗人又有了“阳光在溪上跑着”,多好啊!

生:我想说“阳光在溪上飞着”,因为阳光轻柔地照在水面上,溪水又是流动的,就像飞一样。

师:哎呀,阳光越来越快乐了,越来越活泼了,跳着,跑着,现在又“飞”起来了,多好玩呀!还有吗?你来改。

生:阳光在溪上跃着。

师:是“跳跃”的“跃”吗?

生:是。

师:说得多好!阳光随着溪水调皮地“跳跃”,很好。还有谁来改?你来。

生:阳光在溪上游着。

师:嗯,阳光像孩子一样在水里游泳,不错!还有吗?(看到还有很多学生举手)还有啊?

生(齐):有!

师:那你再来改一个。

生:阳光在溪上滑着。

师:滑?怎么滑?为什么说“阳光在溪上滑着”呢?

生:因为我从第一句“阳光在窗上爬着”感觉阳光像个小孩子,“阳光在溪上滑着”,就像一个小朋友在起伏的山坡上滑雪,忽上忽下,姿态很优美。

师:哦,滑上滑下,姿态优美、轻盈。多好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让我看看你的小脑袋,这可是了不起的小脑袋。(生大笑,气氛活跃。)还有吗?(众生举手)我都不敢相信,你们太厉害了!

生:阳光在溪上舞着。阳光在溪上闪烁,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

(师生热烈鼓掌)

师:一个“舞”字,多妙呀!你真是个大诗人!(学生乐滋滋地坐下)大家把手放下,等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创作的机会。什么是诗呢?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充满生命活力,写得和小朋友们一样活泼可爱。阳光在溪上跳着,好玩;阳光在溪上跑着,好玩;阳光在溪上舞着,多美呀!这就是写诗。诗中写了四句,阳光在窗上怎么样,在花上怎么样,在溪上怎么样,在妈妈的眼里怎么样,你们能不能给这首诗加一句,阳光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同桌讨论讨论。

师:下面我来看看我们班谁像一位真正的诗人,哇!这么多人举手呀,举手的都是诗人,你来。

生:阳光在树上睡着。

(生鼓掌)

师:阳光在树上睡着,一个“睡”字,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阳

光那张恬静的脸,写得多好,有诗意!

……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生都很得意、兴奋。)

师:阳光有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阳光有嘴,亲吻着我们,都不错。老师发现你们个个都是诗人,写得比原诗的作者都好,是不是呀?

生:是!

师:同学们,你们能写得这么好,还是要感谢这首诗,它是我们的老师。(指屏幕上的《阳光》这首诗)一起读。

(生齐读)

三、诵读《太阳》,创编诗句

师:嗯,读得不错。现在我们三(3)班的同学都是小诗人了。下面我们还要继续变,变成什

么呀?

生(齐):大诗人。

师:你们想做大诗人呀?

生:想呀。

师:到底能不能做大诗人,下面就看你们的了。我们来看第二首诗《太阳》。

(师课件出示:

太 阳

梁上泉

在大海,

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在平原,

太阳是从土里冒出来的;

在山村,

太阳是被雄鸡叫出来的;

在森林,

太阳是被鸟声闹出来的;

……

哦!

整个世界,

是被太阳照出来的。)

师:谁来读?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我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题目一起读。

(师生对读诗歌)

师:读完这首诗,我就纳闷了,太阳怎么会从水里跳出来呢?

生:我看过夕阳,大海非常大,太阳就像跳出来一样。

师:那看到的太阳不是跳出来,而是一个猛子扎进去了。

(生大笑)

生:呵呵,我刚才说错了。大海上波涛起伏,太阳升起时,就像在海面上跳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海里跳出来似的。

师:这次说得有道理,请

坐!诗中说太阳从土里怎么出来的呀?

生(齐):冒出来的。

师:怎么冒出来?

生: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就像是从土里冒出来一样。

师:哦,冒出来的,如果让你把“冒”字改一下的话,你会改成什么字?诗人写的也能改。谁来?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

师:好了,不说了,下面考考你们是不是大诗人。

(师课件出示:

在山顶,

太阳是被 ;

在学校,

太阳是被 。)

师:这个可是有难度了,如果你能说一句,老师就很佩服了。在山顶,太阳是被――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吓出来的。

(众生笑)

师:为什么是被吓出来的呢?

生:因为山顶有动物在叫,太阳就被吓出来了。

(生说完,自己笑了。)

师:哎呀,太阳和你的胆子一样小,你说得完整一点,太阳是被什么吓出来的?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狼嚎吓出来的。

师:哦,是被狼嚎吓出来的,这是个胆小的太阳。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风声吹出来的。

师:不是被风声吹出来的,是被风吹出来的。看来这个太阳像气球一样,轻飘飘的,是吗?(生:是。)一吹就吹出来了。

生:太阳是个小懒虫,早上天冷钻在被窝不肯起床,被妈妈打屁股打出来了。

师:孙老师明白了,原来这是个小懒虫太阳。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雏鹰喊起来的。

师:哦,是被喊起来的,你想象力真丰富。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山峰托出来的。

师:很好玩,山峰用手托出太阳,真是个大力士呀。

……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

师:不错。写诗,不仅要写得可爱、活泼,还要写得优美。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句,跟你们有关,“在学校,太阳是被――”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老师叫出来的。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小升旗手升起来的。

师:真好!在学校,太阳和我们的国旗一起,是被我们的小小升旗手冉冉升起来的。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我们的朗朗读书声召唤出来的。

师:太阳也想读书呢,被我们的读书声吸引了。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我们的笑声唤出来的。

师:是被笑声唤出来的,多美呀,你们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太阳。好的,谁再来一句?

生:太阳是被食堂里的香味引出来的。

师:是被食堂里的香味引出来的,这个妙!但如果把“引”字换一个词,就更妙了。

生:引诱。

师:“引诱”不太准确。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食堂里的香味馋出来的。

(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肯定,我们好像看到了,太阳在――

生:流口水了。

师:一个“馋”字,多形象呀!老师感觉我们三(3)班的孩子人人都是诗人,太厉害了。下面,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后面两句你

想怎么加就怎么读,不一样没

关系。

(生齐读《太阳》)

四、展开想象,创作小诗

师:你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可以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能写一句是小诗人,写两句也是小诗人,写三句就是中诗人了,如果你能写四句,你就是大诗人了。如果能写到五句,写到六句,就是什么呀?

生(齐):大大诗人。

师:来试试看,你可以仿照《阳光》,把同学们发言时优美的句子组织好,汇成一首诗,也可以仿照《太阳》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首诗,也可以自己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请大家打开本子,每人创作一首诗,先写题目,再写上你的大名。

(生各自打开作业本静静地写诗)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创作的诗歌?

生(读):

太阳

在大海,

太阳是被浪花拍打出来的。

在山顶,

太阳是被云彩吸引出来的。

在学校,

太阳是被朗朗的读书声召换出来的。

在山村,

太阳是被袅袅的炊烟熏出来的。

(读完后大家热烈鼓掌。)

师:了不起,大诗人呀,一下子就写了四句。(师发现学生诗中有一个错字,“召唤”的“唤”写成了“换”字。)我问你,“召唤”是用什么召唤呀?

生:用嘴呀。

师:你再看看你是用什么召唤的?你要是用手召唤太阳,人家还敢出来吗?(生发现自己写错了,不好意思地笑着跑回座位修改。)

师:再请一位读自创的小诗。

生(大声朗读):

阳光

阳光在树枝上荡着,

阳光在草地上躺着,

阳光在小溪上舞着,

阳光在我们的脸上乐着。

(全班鼓掌)

师:最后这个“乐”字“乐”得好呀,我好像看到了阳光下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师:请你来读读你创作的诗。

生(读):

《月亮》

三(3) 江玮烨

月亮是被白云拖出来的,

月亮是被花香馋出来的,

月亮是被微风吹出来的,

月亮是被大树摇出来的,

月亮是被泉声敲出来的,

月亮是被大山捧出来的,

一切都闪耀在如水的月光里。

(全班鼓掌)

师:一切都沐浴在月亮的光辉中,写得太美了!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你们高高举起的小手,看到了你们饱含激情的脸庞,感受到了你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读到了你们创作的优美的小诗。你们让孙老师很感动,谢谢你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析】

情智田野里绽放的一朵奇葩

说到孙双金,自然想到他的“12岁以前的语文”,自然想起他的“情智语文”。“12岁以前的语文”“情智语文”编织成了孙双金的语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12岁以前的语文”是他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像是一片蔚蓝、纯净的天空;“情智语文”则是他坚守的教育核心理念和所追求的境界,像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在蓝天下,在他的田野里,常常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鲜花。近日,我欣赏到一朵小花,名字叫“儿童诗”。不仅是我,所有听课的人都为之击掌,兴奋不已。

其实,说小并不小。言其小,是因为它太可爱了;言其不小,是因为它小中见大是奇葩,透射出浓浓的情趣和大智慧。而这样的透射,又是“潜伏”着的,是悄悄的,因而,它仍然是“小”的。也许,这正是孙双金语文世界的魅力。让我们来欣赏这朵奇葩,看看孙双金是如何揭开童诗教学密码的。

1.崇高的立意:让孩子们会说“我赞美”。

孙双金的“儿童诗”教学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是因为在他自己的心灵深处对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记着孔子的话,“不学诗,无以言”;他记着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话,“诗是联结人、社会、宇宙的心”;他也记着高尔基的话,“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他还记着雪莱的话,“诗人是立法者,是民族和时代的先知”。孙双金之所以在教过李白、杜甫等古典诗词以后,又以“儿童诗”为专题,自选教材进行教学,正是掂量到“诗”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儿童心灵的陶冶,对语言敏感性、高尚性的捕捉,对想象力的激发,有着微妙的又是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他的教学立意是很高的。从整堂课看来,孩子们在孙双金的带领下,沉浸在《阳光》和《太阳》的诗境之中。课中,我们听到的孩子们一个个回答、一次次吟诵、一句句创作,似乎只是三个字:“我赞美”“我快乐”“我幸福”。孙双金构筑童诗的教学,让孩子们会自觉地“我赞美”,就是引导孩子们追求伟大与崇高。这是孙双金教学的立意。从这个角度看,孙双金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语文世界的“立法者”、崇高的“引领者”。

2.坚定的信念:让“未被承认的天才”真正成为天才。

孙双金的“儿童诗”教学之所以这么有魅力,是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永远住着儿童。他首先是一个儿童研究者。在孙双金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回事,是融和在一起的。在孙双金的这堂课中,你分不清哪儿是在教学,哪儿是在研究儿童,研究儿童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基础,而是已“融化”在教学之中。在孙双金看来,儿童首先是天才,因为在他们的生命内部隐藏着巨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这是他坚定的信念。他承认儿童是天才,才会在教学一开始就说,要把孩子们“变”成诗人,才会让孩子们去改诗。他的那段话:“同学们,能写一句是小诗人,写两句也是小诗人,写三句就是中诗人了,如果你能写四句,你就是大诗人了。如果能写到五句,写到六句,就是什么呀?”(生:大大诗人。)尽管“大大诗人”是孩子们自己说的,但这一切不是戏说,不是“忽悠”,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赞赏。孙双金的这一堂课,包括他所上的其他课,都是让“未被承认的天才”真正成为天才,成为真正的天才。可以这么说,孙双金的语文世界,是激发儿童成为诗人的世界,是儿童在登山过程中成为天才的过程。要知道,坚定的信念会变成伟大的力量。

3.诗与儿童特质的对接: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孙双金的“儿童诗”教学的魅力,还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住了诗的特质:想象。而且,他也准确地把握住了儿童思维的特质:想象。孙双金正是把诗的特质和儿童思维的特质连接起来,让想象在教学中“接榫”。想象是自由的,是飞翔的。只有想象尚未抵达的地方,没有想象不可抵达的地方。有人说:你可以限制我的脚步,但约束不了我想象的翅膀;你可以遮蔽我的双眼,但遮不住我心中想象的光芒。孙双金则说:想象可以越过高山,越过平原,穿过森林,穿过大江,进入儿童的心灵。是的,想象是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密码与力量,想象是儿童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与密码。当密码与密码对接的时候,当力量与力量融合的时候,“儿童诗”教学成功的奥秘就自然被解开。你听,孩子们为诗加上的每一句话,何止是语言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就在这飞翔、探测的时候,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心灵开放了,智慧与情趣都飞起来了,第三种力量已成为儿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动词开发:让诗充溢生命的力量和灵性。

孙双金注重词性的教学,他抓住动词进行教学是很有道理的。老舍曾说过:“好的文字是心中炼制出来的;多用些泛泛的形容词或生僻字去敷衍,不会有美好的风格。”孙双金深谙此道,深谙诗歌中动词的重要,于是,他整个一堂课都在致力于动词的开发。他从原诗中的四个动词“爬”“笑”“流”“亮”开始,让儿童读出韵味,想象出画面,想象出阳光是个调皮可爱的小孩;然后引导学生生发出数不清的动词:跳、跑、跃、滑、舞、睡、荡、玩、亲、冒、馋、闹、叫、探、拍打、抚摸、召唤,等等,等等。一个动词就是一个生命,一个动词就是一种情景,一个动词就是一种情感。动词在孩子们心里飘荡着,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跳跃着,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舞动着,于是,诗有了生命,教学有了生命,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有了生命、有了灵性。这是动词开发的最大价值。我们的讨论再往远处走一走,“12岁以前的语文”天空之所以如此美丽而宽广,“情智语文”之所以如此生动而深刻,都可能是因为孙双金善于用动词去开发文本的生命,再去开发语文的生命,再去开发孩子们的生命。于是,灵性自然就“探”出了小脑袋,就会像小脚丫在阳光下爬着、滑着、跃着、舞着……

5.学会学习的诱导:让自己变成儿童。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孙双金既像老师,又不像老师。像老师,是因为他确实比孩子们懂得更多也更深,他始终在引导,在教学。不像老师,是因为他像个儿童,这也“不懂”,那也“不行”,总是在恳求孩子们帮助他。孙双金就是在“像”与“不像”中穿梭,变换角色,改变方式,诱导孩子们自己学,创造性地学。准确地说,孙双金寻找到了诱导儿童学习的根本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矮下去”,让自己成为学生“帮助”的对象。一是他像孩子一般发出疑问:“阳光没有手,又没有脚,怎么爬呢?”二是他像孩子一般体味:“嗯,阳光在窗下留下小脚印,很活泼,阳光像小朋友,阳光和人一样活了,能动了,对不对?”三是像孩子一般发出赞叹:“你真是个大诗人,你太厉害了。”四是故意带有“威吓”,激将孩子:“诗人写的也能改呀?谁来?”他把自己变成儿童,是一种艺术和智慧。当大家都在为“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而苦苦寻找办法的时候,孙双金却巧妙地化解了难题,他成功了。因为,他把自己当作了儿童,“让”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出了学生创造的空间,“让”出了极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阳的诗句范文第4篇

《暮江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个首,它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篇,诗人构思巧妙,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图画。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过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情感目标: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 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一句,你们说出下句,好吗?”

接着,我出题,学生答。然后我引出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学生说也下一句之后,我接着追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待学生回答后,我进一步说明:“对!是白居易!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从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然后我板书,并解诗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设计意图: 这样用游戏导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诗,整体感知诗句画面。

第一步,我先让学生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第二步,我提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预计学生都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所写的时间、地点、景物,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受诗的画面。

3. 听诗,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诗句。

我用MP3播放《暮江吟》的配乐朗诵。然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首诗。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预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文注释可以听懂诗句的意思,纷纷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我再给予点播。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从配乐朗诵中感到诗歌的音乐美,发现想像力,把文字转化成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 品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4.1 我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想要亲身去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学生说:“诗分两个时间段,傍晚和夜晚,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4.2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首先,我让学生朗读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次,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然后,将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比如“为什么用‘一道’?”“为什么用‘铺’”“瑟瑟是什么意思?”“‘铺’和‘照、洒、射’等字有什么不同?”等等在班上共同讨论比较探究,形成一定的共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最后,我小结: 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于历经了九百多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画面,美美地吟诵吧待学生美美地读完后!

4.3 拓展:,我顺势问学生“古诗中还有很多吟诵夕阳的诗句,有谁知道?”学生说完后,我将自己积累到的诗句与学生分享,如: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4学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先,我是这样过渡的“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其次,待学生说完后,我给予适度表扬并补充说明“可怜”“真珠”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最后,提问学生”夜晚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4.5 总结:傍晚的江边夕阳如火,夜晚的江边新月当空,景色多美啊!诗人的心情非常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了跟诗人同样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来诵读一下整首诗吧!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我想让学生通过读诗、说诗、共同讨论,比较探究,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抒发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主要采用线条和简洁的文字组成板书,将诗句中的主要是景物列出,突出两个比喻,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板书如下:

《暮江吟》

江水

傍晚: 瑟瑟 红

比喻 共同特征

重阳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 联系背景,把诗歌读得更加厚重

地名入诗,绝不仅仅是为了给诗文定下个地理位置。在古诗中的地名,有不少与诗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誉为“送别诗之绝唱”,诗文这样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初停,在渭城客舍旁的青青柳树下,诗人举杯为即将启程去安西都护府的友人饯行。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目光就要停留在“西出阳关”上。阳关处于河西走廊的西面,和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去往西域的通道。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当时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然而,阳关以西十分荒凉,朋友“西出阳关”,必然要经历长途跋涉的艰辛困苦,只身上路独闯荒漠,不免让人担心。临行前,这杯送行酒,既是诗人真挚友谊的感情琼浆,也象征着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惜别之情,更包含了前路珍重的殷殷祝福。“千言万语杯中酒”“劝君更尽一杯酒”,如若不知“西出阳关”的艰险,又怎能真正看懂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呢?

再看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写于春日的成都草堂。诗人眼见春意盎然,写下了这首有声有色的即兴小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句中,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下一句写门前停泊东吴万里航船。如果不抓住句中“东吴”二字,学生心中自会有疑,终年不化的雪岭令人称奇,然而江上停泊的航船与之相提,岂不太过于平常?诗人为何要着意强调“东吴万里船”呢?有这些疑问很正常,倘若把“东吴”这一地名放入历史背景中,疑问自会消失。在教学这一片段时,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1) 出示地图,找出成都和东吴所在位置,给学生以两地路程的直观认识;(2) 请学生汇报预习时,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杜甫创作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安史之乱”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再读这两句诗,知道了杜甫因“安史之乱”而远离家乡,漂泊多年,满腔乡愁;了解了东吴的地理位置,距离成都迢迢万里;也读懂了这“万里船”,能够在东吴与成都之间通行无阻,说明“安史之乱”快平定了,商业往来趋于正常;更体会到了多年战乱即将平定,诗人心里无比欢欣的情感。

二、 揣摩心理,把诗歌读得更加有情感

古诗是浓缩的精华,是精炼的艺术。读古诗时,不妨透过地名,揣摩一下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对学生读懂古诗是大有裨益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诗文以强烈的“喜欲狂”之情,写出了诗人得知失地收复后的无比激动。在尾联更以四个地名相连,写出了诗人急切返乡的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诗,寥寥十四个字,地名的快速转换,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教学这一片段时,我着意引导学生紧扣地名,揣摩诗人的心理,从而帮助学生读懂诗人的内心,读出诗人的情感。

师:诗文的最后一句,你在读时有什么发现?

生:这句诗里居然有四个地名。

师:你带着大家圈画一下。

生:圈画出“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请自由读一读这句诗,重点关注这四个地名,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读的时候,感觉这四个地名一气呵成,这样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急切返乡之情。

生:我也是这样觉得,诗人从“巴峡”出发,终点是“洛阳”,他一句诗就写出了千里之外,这简直比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还要快啊!

生:我发现诗人的这四个地名不是随便写的。大家看,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放在句子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更容易表现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最后一句诗很工整,不仅地名对仗,大家还可以留意一下“即从”“便向”和“穿”“向”这两组词,它们把四个地名巧妙地串联起来,顿时,就让我们感觉“轻舟已过万重山”。(生读)

学生通过抓住四个地名,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心花怒放,从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这样写道:“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夜晚江上行舟,看着倒映在平羌江水中的月影,对友人的思念如江水绵绵不绝。“清溪”――“三峡”――“渝州”,三个地点的次第转换,不仅勾勒出诗人江上行旅图,也写尽了独自夜行的寂寞,和一路思友人而不得见的满腔惆怅啊!教学时,如果抓住这三个地名,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在江上顺流而下独望月影,从清溪到三峡,再到渝州,这一路的孤独、这一路的思念,诗人的情感就能顺着诗文,流淌到学生的心里了。

三、 关注联系,把诗歌读得更为深刻

地名入诗,或许是诗人灵感所至、随手偶得,但若想让地名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人必定斟酌再三,反复推敲,地名与全诗必定是融为一体,与前后词语联系紧密。我们若能抓住这内在的联系,必能助学生觅得读懂诗歌的妙法。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林升对南宋小朝廷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第二句诗这样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汴州),当时已为金人侵占,南宋小朝廷退守半壁江山,龟缩于杭州,却不思收复失地。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忘记了国仇家恨。诗人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仅怀古,也在慨今:如果再这样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那么,今日的杭州不久以后也要成为汴州啊!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比较“杭州”“汴州”,看二者之联系,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再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中,出现了“京口”“瓜州”“钟山”三个地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地名之间的联系,把这首诗真正读懂。诗人北上进京,此刻站在瓜洲的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 舟行迅疾,顷刻就到。那么,他强调此二地之近,有何用意呢?由眼前景象,王安石不由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瓜州至钟山,空间上的距离还是很远的,但诗人反以近写远,表达了对家乡的强烈依恋。“身未动,心已远”,大有急切返乡团聚之心啊!读懂这句,再看下句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便能深刻理解这淋漓尽致、喷薄而出的乡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