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与家庭教育

中医与家庭教育

中医与家庭教育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1.1日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日本的医学教育有3种: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1,2]。在校教育学制统一为6年。虽然,家庭医学在日本还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但早在1981年,日本就已经在医学院校开设了综合/家庭医学课程,目前全日本过半数的医学院校都设立此课程。综合/家庭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家庭医学的理论课程(家庭医学概述、医学伦理、以家庭及社区为导向的看护、医疗决策等)及基础临床技能的教学课程(基本临床技能、应诊能力、循证医学实践等)。综合/家庭医学教育和实习在临床医学最后一年(第六年)开设此课程,但没有全科医学专业[3]。自从2006年日本家庭医学会制定了规范化的家庭医学后期培训项目,在临床医院及社区诊所开展相应的培训计划项目,为期3年[4]。要求培训人员在各个科室门诊及病房按照规定时间轮转。3年培训后,通过出诊时间及次数,接诊录像等方法作为回顾学习和考核的依据。考核评价方法有:培训医生的自我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以及终期的综合考核(理论及技能考试),考核合格后认定为家庭医生。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包括学会认定的继续医学教育(Japanese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以及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博士课程的学习。日本的全科医学虽然起步较晚,目前也处于发展阶段,但已有约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建立了综合/家庭医学系,并形成了连续、系统的全科医学三段式教育。

1.2日本全科医疗服务特点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日本国民提供了便捷、高品质、价格便宜的医疗服务[5]。日本医疗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日本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日本社区医疗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而专的专科医院多,专科诊所聚集在社区并配备齐全,基本代替全科社区医疗,提供专业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完善,国立、公立医院参加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日本的老龄化严重,老年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尤为重要,极其重视老年人保健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家庭医疗在日本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医疗的概念及范畴界定还不严格。不过,随着近几年家庭医后期研修项目的规范化,日本家庭医学会的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年轻的家庭医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日本的家庭医服务对象包括成人、老年人及儿童,但不包括妇产科的医疗服务内容。在待遇方面,家庭医的收入不低于甚至超过某些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但社会对其的尊重度远低于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

2中国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中国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1999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在医学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既可促使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去从事全科医师职业,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又能提高现有全科医师的质量,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安徽医科大学属于全国成立全科医学系、培养全科医生较早的高校之一,省、校两级高度重视全科医学专业学科的建设,2011年,学校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家的政策,招收86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免费的“订单模式”培养,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希望这种订单模式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出一批“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医生,解决目前全科医生紧缺的困境,早日实现新医改所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3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和日本日均面临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基础卫生服务改革及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日本和我国,全科医学起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属于新兴学科,探索和发展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达到全球标准的全科医疗服务。分析我国与日本的全科医学发展过程,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全科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

近年,随着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导,规范化的培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全科医生。此外,公众逐渐对全科医疗服务的理解,意识的转变,全科医疗服务逐渐被更多的专科医生和公众所接受[7]。因此,要切实发展全科医学,必须提升全科医学的地位,强调公众对全科医学认识的重要性,以提升医患两个群体对该学科的理解度为立足点。

3.2改进全科医学教育与教学方法我国可引进

社区导向医学教育(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d-ucation),在医学本科教育中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课程与临床科学有机整合、安排社区见习或实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医学生社区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运用整体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卫生保健服务[8]。

3.3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直接影响着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日本国内大中型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均设立综合诊疗科,除提供综合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当地社区医疗的协调工作和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而我国目前医院中集医疗、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仍然很少,特别是师资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理论教师和专科专家为师资队伍的主体、经过长期历练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很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9]。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由“学院式”向“学徒式”过渡。以培养临床技能为重点,提高全科受训学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

3.4制定有效的职业相关政策保障全科医学人才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这一年,有两件事值得我们铭记――上海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坚持了六年的上海高血压群众大课堂在这一年创办;由上海糖尿病康复协会主办、《家庭用药》杂志承办的糖尿病大型健康教育主题会,也一年一次与市民朋友们准时相会。

持续6年的高血压群众大课堂“开讲”

高血压病在我国被称为“第一疾病”,目前已有1.6亿患者。为大力开展和推动高血压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高血压学组等携手,于2004年10月21日共同组建了“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

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与《家庭用药》杂志合作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其中“高血压健康教育系列群众大讲堂”最为引人注目。讲座每月举行一场,坚持至今6年未断,共举办讲座百余场,听众逾万人次。高血压健康教育首席专家郭冀珍教授等数十位国内著名专家授课,免费为百姓讲解高血压防治知识。许多听众感言,“高血压系列科普活动为百姓传送了健康福音”,更有听众赞叹它已成为“上海群众健康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持续承办至今、万人参加、上海最大规模糖尿病健康主题会

糖尿病是全球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正在快速增长。据统计,2007年我国有4 000万人患糖尿病,发展到2010年已达到9 200万,还有糖尿病前期患者1.5亿。

从2005年“第14届世界糖尿病日”开始,由上海糖尿病康复协会主办、《家庭用药》杂志承办的“世界糖尿病日大型健康主题会”每年准时与上海市民见面。围绕防治糖尿病主题,开展科普讲座、专家义诊、知识展板、健康测试和发放《家庭用药・糖尿病特辑》等丰富精彩的系列活动,每每吸引了数万名市民前来参加,多家媒体适时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健康教育活动多姿多彩

《家庭用药》还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医药百话”“名医坐堂”等节目合作举办家庭用药指南、良性前列腺增生防治、糖尿病诊治新概况、感冒防治、肥胖与健康等系列讲座;与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以及多家医药企业合作举办“生命与健康”系列免费讲座;与上海卫生远程医学网络合作,举办针对医务工作者的“高血压治疗新进展”远程教育讲座;此外,杂志社还组织采编人员深入社区,常年举办各种主题的小型科普讲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企业贺词

送来衷心的祝愿

值此《家庭用药》创刊十周年之际,我代表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同仁向《家庭用药》杂志社表示热烈祝贺。

十年来,《家庭用药》以专业水准和通俗易懂显示其权威性和普及型,也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十年来,《家庭用药》和上海雷允上药业的发展同行,与国家的医教科普同行,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科学用药的需求,又为企业提供了品牌宣传的平台。同时,《家庭用药》对上海雷允上药业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强有力的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双方能够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勉互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衷心祝愿《家庭用药》越办越好,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誉。本文结合我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践体会,提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及若干建议如下。

1 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客观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应是做好系统服务、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但在实践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的制约:第一,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我院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5人,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层次及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他们仅为中专、大专学历,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尚缺,学历、职称层次较低,均是临床医疗人员转岗而来,缺乏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这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现状大体一致。第二。缺乏政策制度的倾斜支持。包括政府投入少、补偿政策乏力、社区卫生服务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全科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备、未完善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等。第三,社区卫生服务匮乏特色。我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单一。没有走出医院的模式,仍局限于“坐堂行医”、“医疗为主”、“被动医疗”的服务模式,缺乏创新的特色服务,未能形成“以人为本”的新型医患关系,居民没有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更多的“健康照顾”,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居民缺乏吸引力。

2 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2.1 合理配置社区卫生人力资源 人才匮乏是制约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全科医学教育的滞后,我国目前缺乏经过正规全科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师,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要建立并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应该拨出培养专款,联合高校承担起全科医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的责任,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包括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当前,要以在职教育为主,加强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交流培训机制,采取集中脱产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以培训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为重点,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和岗位技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配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取长补短,发挥整体服务优势。在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卫生富余人员中的高素质人才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岗分流,可以选拔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或鼓励离退休医务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或允许在职医务人员兼职,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素质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等问题。

2.2 积极探索特色服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尽管在规模、资源上均无法与综合性大医院媲美,但如果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发展具有特色、专业水平较高、针对性较强的医疗服务,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强化“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机制。形成新型的医患关系,推行以全科医学为主的家庭卫生保健制度,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体制,将内、外、妇、儿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陪送患者住院和转诊,进行个体健康教育,指导防病保健和康复锻炼,设立社区责任医生,定时上门,主动服务,开设24 h服务热线,随叫随到,推广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电话咨询、生活指导、心理健康宣教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突出社区卫生以健康为宗旨的服务。

2.2.1 积极开展老年保健服务 我国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医疗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单身、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管辖区内老年人提供低廉优质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服务,让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的“居家养老”新理念,正逐步取代过去收费昂贵的养老院养老的形式。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服务。大力推行老年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

2.2.2 推行家庭卫生服务 家庭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家庭卫生服务使传统卫生服务由被动式的“坐堂行医”变为主动式的“上门服务”。它包括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慢性疾病管理、家庭出诊、家庭治疗、家庭康复、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多项内容。家庭卫生服务通过家庭治疗及上门随访等方式,针对具体家庭不同的疾病情况、个人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健康教育及保健知识咨询,对各种危害居民健康的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效果更显著,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因此,家庭卫生服务可以使健康教育实现由“面”向“点”的转换,极大地增强了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实施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人力物力支出大,其持续、规范的长周期治疗和护理特点,迫切需要更贴心的“上门”服务。如果说社区卫生服务使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从大医院转移到社区,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那么,家庭卫生服务面向特殊病情或需要定期持续治疗患者,使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进一步转移到家庭,是为患者治病、减负的继续深化,尤其对残疾、瘫痪患者等更具必要性。家庭卫生服务是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服务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深化。

2.3 争取政策制度的支持

2.3.1 全科医师功能定位的政策保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流失问题不可忽视,由于基层卫生机构与公立大型医院相比工资待遇低,在社区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要解决好全科医师的社会、学术地位,全科医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政府应完善配套的人才政策,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在编制、经费、培训等方面给以相应的政策保证。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使大学毕业生充分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同时,对于志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人才,在职称和福利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社区工作。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切合各地实际的全科医师技术职称评定系列制度,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职称评定,应该与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全科医学的学术地位也应同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尊重和评价,努力维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

位。

2.3.2 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和报销制度。首先,扩大医保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范围。医保部门要把合格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支付范围,将社区首诊费用、急诊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家庭病床、预防保健费用、社区康复等纳入参保范围。其次,完善收费和报销制度。为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公益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放宽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起付线和封顶线进行适当倾斜,并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差距,使价格发挥弹性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2.3.3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援制度 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管理能力,缓解看病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完善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能有效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匮乏的问题。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是扶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2.3.4 设立家庭医生首诊制 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备的国家,尽管卫生体制差别很大,但均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家庭医生首诊制,以致大多数医院不开设门诊服务,只有急诊病人和家庭医生转诊的病人才能获得医院服务。

2.3.5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已经成为连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重要环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双向转诊的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完善双向转诊的登记制,理顺转入、转出的运作程序,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确保转诊渠道的通畅。加强考核监督,做好转诊的效益分析,保证质量和效果,解决好转诊病人的后续治疗。

2.4 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目的是掌握本区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社区健康调查为根本,建立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健康档案,确定社区的医疗卫生问题。开展人群健康分类管理,以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为主要手段,开展重点疾病的预防,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奠定基础。社区卫生机构还应积极开发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软件,建立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电子健康档案、诊疗管理系统、饮食和运动处方、膳食结构分析管理系统等,提升传统社区卫生服务效率,扩展传统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2.5 发挥社区地理优势,缩短居民卫生服务时间成本 要想增加某些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可以通过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来增加他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比如减少就诊往返时间,候诊时间等。社区医疗应该是最方便广大患者就医的场所,社区卫生应发挥其地理优势,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减少就诊往返时间。区域卫生规划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覆盖的居民人数有一定的标准,各地区应严格按标准审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国; 青少年; 性健康; 社区支持

在美国,青少年的性健康在公共健康领域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维护青少年性健康的行列中来,其中社区发挥了积极作用。了解美国社区对青少年性健康的支持,将促使我国公共健康领域,特别是性健康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如何在我国的社区为青少年的性健康成长提供支持网络系统,为建立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1 美国社区组织对青少年性健康的促进作用

美国社区组织在预防青少年怀孕和性病的发生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青年女性基督徒协会(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青年男性基督徒协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以及女孩联盟(Girls Incorporated)等组织为青少年提供课外性教育计划,并专门为青少年父母设置教育计划。尽管许多这类计划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增加青少年的生活选择,而不是专门处理性问题,但其中一些教育计划在延迟青少年第一次和提高性活跃青少年采取避孕措施比例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其他一些在全美范围的社区里被广泛推广的性教育计划还包括青少年拓展计划(Teen Outreach Program)和儿童援助协会(Children's Aid Society)的青少年怀孕预防计划(Adolescent Pregnancy Prevention Program)。青少年拓展计划被证明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生育比例、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降低辍学率;而青少年怀孕预防计划已被证明能够延迟第一次、增加避孕措施的使用以及降低青少年生育率等。这两个基于社区的性教育计划已经在全美许多社区显示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广为青少年所喜爱。此外,一些全国性组织机构,例如青年之声(Advocates for Youth)、美国家庭计划联合会(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美国性信息和教育委员会(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S.)以及全国预防青少年怀孕运动(National Campaign to Prevent Teen Pregnancy)等积极为各州和地方性联合机构的青少年怀孕预防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1]。

在美国,还有一些全国性的和社区性的组织机构为父母在家庭里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比较著名的有“谈话月”(Let’s Talk Month),每年10月都在全美国开展专题运动,鼓励父母成为他们子女的第一个性教育工作者。青年之声是一个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性教育服务的全国性组织,该组织经常为父母和青少年提出各种可以在两者间进行探讨的性话题,其组织的活动普遍受到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美国家庭计划联合会在全国各州和广大社区建立和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性教育计划。这些组织在社区开展的工作为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建立了桥梁。在社区内开展各种项目和活动的这些全国性组织多为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筹集资金,并把筹来的资金用于青少年性教育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上,所以在美国社区为青少年和父母提供的性教育项目,很多都是免费的。

2 美国家庭医生对青少年性健康的积极关注

美国家庭医生在保障青少年性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家庭医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具有高资质和经验丰富的从业医生。由于家庭医生全面的技能、服务家庭和社区的定位以及对青少年发展的充分理解,使青少年各种特殊和复杂的性健康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美国家庭医生研究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曾明确提出,家庭医生应该在家庭和社区里为青少年的健康提供便利的和富有专业性的服务,并通过社区和立法机构的介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2]。

美国家庭医生研究会尤其关注青少年性健康问题,包括少年怀孕、性病和艾滋病的流行,特别提倡在社区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提供全面性教育内容的教育项目,并认为这样的教育项目能够帮助青少年减少计划外怀孕的比率,并降低性病、艾滋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机会。家庭医生在向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服务时都严格奉行保密原则,并力求为青少年提供最准确的性健康信息、最科学的检查和治疗以及最全面的咨询和服务。家庭医生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和提供咨询服务时,还承担着鼓励家长一同参与的责任。对待许多敏感问题,包括性取向、自杀倾向、同性恋、双性恋、变性等,家庭医生都开诚布公地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事实的真相,并指导青少年妥善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 结论与启示

美国的社区力量在关注和促进青少年性健康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在全美范围内,有多种组织和机构通过多条途径,不仅为青少年,也为他们的父母提供服务和帮助。这些机构和组织大多为非政府组织,从不同方面筹集活动资金,在青少年性教育领域扮演了比政府组织更为重要的角色。美国的家庭医生在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性健康教育和服务,并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其中。

中国政府当前十分重视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工作。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3],该意见强调指出,要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和贫困居民等为重点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诊疗服务。但目前,我国社区对青少年性教育与家庭性教育的支持亟待加强,青少年遇到的各种性健康问题很难在社区层面上寻求到有效保护和帮助,在社区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项目和服务于家长的性教育学校还很缺乏。

值得关注的是,在为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服务方面,上海市率先在上海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成立了“青春关爱俱乐部”,为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教育和服务。青少年放学以后,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性健康服务,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以青少年知心朋友的身份,为他们排解青春困惑,帮助他们在性方面能健康成长。俱乐部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提供适时、适度、适宜的性教育及生殖健康服务,使青少年获得有关青春期指导的正确信息、教育和服务,以解决青春期发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并帮活跃的青少年做出负责任的决定、采取负责任的、促进避孕措施的使用、避免不安全以及预防害[4]。这种由计划生育部门在社区成立青少年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机构的做法,创造了我国社区为青少年性健康提供服务的新模式,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Berne, L., & Huberman, B., European approaches to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and responsibility[M]. Washington, D.C.: Advocates for Youth, 1999.

2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Policy and advocacy: Adolescent health care. 2006, .

3 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省略.cn/laws22.htm.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医科;教育,医学,本科;专业认同;调查分析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的认知既是学生形成积极专业情感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必要条件[2]。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3]。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医学类专业针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及影响因素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以临床与护理专业最多,医学检验专业相对较少,而对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认知调查则是少之又少。而医学检验专业认同作为专业态度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要求检验生应具有检验相应学科知识,还是检验生对检验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和认识,对检验工作的理解和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素质、高水平检验人才队伍的培养。了解新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有助于检验教育者发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稳定检验技术队伍,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本科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专业认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120人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象的方式对每一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及回收调查表120份,经整理后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31人,女85人。由调查员采用集体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被调查者当场完成问卷并进行回收。

1.2调查内容及评价方法

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度指数为0.856。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和专业价值观等,采用Likert-5分制评分,分5个等级:非常不符合(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符合(不满意)为2分,无法确定(一般)为3分,符合(满意)为4分,非常符合(非常满意)为5分。总分125分,得分25~<50分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4]。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专业认同得分为(90.800±10.209)分,专业认同度一般。大部分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一般认同(50~<100分)占83.6%,其中专业认同处于高度认同(100~<125分)占16.4%,无不认同学生。

2.2基本情况

医学检验专业新生年龄17~21岁,以女生居多,为85人(73.3%),男生31人(26.7%),女生专业认同大于男生专业认同;学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户口在农村64人(55.2%)略高于户口在城镇的52人(44.8%),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可能较大,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录取方式方面,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较多78人(67.2%),其次为第二志愿录取学生(12.9%),且专业认同得分第一志愿[(91.560±9.685)分]大于第二志愿[(89.930±13.079)分],大于第三志愿[(89.250±9.574)分]大于其他方式[(88.880±12.722)分];在校担任班干部人数占40.5%,普通同学占59.5%,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接近;就读的主要原因中听从父母意见的学生人数最多,占38.8%,其次是好找工作占25.8%,仅有19.0%是因自己喜欢而就读。

2.3专业认同在不同就读原因上的差异

专业认同总分自己喜欢高于父母意见、好找工作、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5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且与其他三组在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专业认同结果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一般,高于马杰等[5]调查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专业认同,与康晓琳等[6]调查的内蒙古地区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比较接近,原因可能与民办学校学生生源有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职务情况对专业认同得分影响并不明显,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本专业的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男生专业认同总分低于女生,与李志红[7]、胡忠华[4]、彭艳红[8]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结果部分一致。可能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对专业认同造成的影响[9],如幼师专业、护理专业与社会工作等这一类服务性专业中,男生的专业认同度明显要低于女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农村户口的学生仍然较多,占55.2%,略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且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说明2015级新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依然较大。而该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可能来自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珍惜入学机会,均比较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学习与生活比其他学生有更成熟的认识,所以专业认同比其他家庭收入组的学生高。新生专业认同在就读原因上呈自己喜欢大于父母意见大于好找工作大于其他原因。虽然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仅占19.0%,但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唯度得分方面却均高于其他三组,所以就读原因是影响新生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个人的喜好会直接影响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了解,本调查中,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19.0%)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感到自豪,内心已完全接受检验专业,会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和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经常关注检验动态,认为当检验师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还有64.6%的学生是因父母意见或好找工作而选择本专业,多可能是这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是考虑容易就业和将来可以给家人提供医疗便利条件,很少家庭会根据孩子的喜好而选择专业,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盲目选择而导致专业认同感降低。

3.2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新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于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情感的特殊阶段,其专业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4年的大学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认识、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专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大学新生开展的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总结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对策,有助于教育管理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日常管理和优质服务。

3.2.1积极开展专业认知的实践教育活动,拓宽专业认知途径

专业认知教育已成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建议将专业认知教育纳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还可以结合高校院系专业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专业认知实践教育活动,聘请专业认知教育讲师或具备资深学术造诣的教授、专家、学科主任、学院院长等,对专业进行权威解读,对就业进行全面分析,使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认识,逐渐明确检验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或优秀的学生、毕业生现场宣讲和经验交流,激发新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对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充满信心,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提高专业认知度。

3.2.2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双管齐下,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专业认知和人生职业规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10]。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座谈调查,深入了解每位大学新生填报志愿的原因、学习专业的目的、对自我的认知、从事职业的期望等,结合新生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专业认知教育计划和职业规划,减少新生的专业困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课程教师切实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专业认知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客观评价检验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结合所授课程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专业学习内容、方法、学科体系与价值观念,系统引导新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与专业情感,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辅导员与课程教师携手齐抓共管,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认知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去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共同探讨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鉴于专业认知对于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需树立专业认知能力的动态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切实培育高校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与适应性,进而保障医学检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罗萍,孙玉梅,张进瑜,等.护理本科生对护理专业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35-37.

[3]李海芬,王敬.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高教研究,2014,37(1):9-12.

[4]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5]马杰,彭海平,史志春,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佳木期职业学院学报,2015(2):12-13.

[6]康晓琳,王艳茹,李晓静,等.内蒙地区四所高校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7B):22-24.

[7]李志红.男性护生实习期间真实体验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75.

[8]彭艳红.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黄分霞.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问题与出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7):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