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文化教育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精选

中医文化教育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1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B

1.Turtlea.wise

2.Lambb.huge

3.Lionc.quiet

4.Owld.stubborn

5.Mousee.slow

6.Pigf.gentle

7.Deerg.sly

8.Whaleh.brave

9.Foxi.swift

10.Mulej.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2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B

1.Turtlea.wise

2.Lambb.huge

3.Lionc.quiet

4.Owld.stubborn

5.Mousee.slow

6.Pigf.gentle

7.Deerg.sly

8.Whaleh.brave

9.Foxi.swift

10.Mulej.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跨文化交际任务型教学

引言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本文所谈的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且指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谈所造成的失误,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

我们知道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语义的语言单位。我们日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最基本的单位——词构成的。初学英语始,我们首先就会把一个一个的英语单词、词组和短语学好记牢;从其发音、拼写和词意学起,直到掌握其基本用法,再把他们一个又一个的连接起来组成句子,接着是文章,觉得这样自己的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事实上,假如我们只会把一个一个的英语单词,按其字面的中文意思串联起来,组成我们所谓的句子或是文章,而一点也不去考虑有关的英语文化或背景知识,这样的英语只能算是“中国式的英语”,也就是Chinglish,讲英语的人是很难理解的。反之,初学英语的人对地道的英语也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如:英语短语greenwithenvy中的green与envy用在一起,是我们学过的“绿色”或“变绿”的意思吗?其实greenwithenvy是一个固定的短语,表示“非常嫉妒的”。又如在Henrywasinbluemoodathisfailure.中的blue也不是“蓝色”的意思,而是“忧郁的、沮丧的”之意,句中bluemood的意思是“情绪低落”。这实际上就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在。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教材中提供的目标语言(targetlanguage)时,理解困难,或根本就理解不了。其原因就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国人是从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遵循的是先教读单词和短语,再讲解和分析课文,接着辅导学生做练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仅仅会读、会写、会简单的造句即可,认为语言文化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多大作用,纯粹是应试教育。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往往是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就置之不理,学生从中学到的也只是些英语符号。

当前的初中学英语教学虽然使用新教材,老师平时也很注重听、说训练,学生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词汇做些简单地交流。但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把“力大如牛”误译成“asstrongasacow.(正确asstrongasa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personhasahappyday.(正确Everydoghasitsday.)”;把“挥金如土”误译成“tospendmonylikeearth(正确tospendmoneylikewater)”;把asblindasabat译成“和蝙蝠一样的瞎”;把tokeepone’sheadabovewater译成“保持头在水面上”;把allatsea译成“都在海上”等等,都是不理解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讲英语的人能理解吗?

二、中、英文化差异。

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英语peasant,译为汉语是“农民”的意思,但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的“农民”的含意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里的“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和“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没有丝毫贬义。又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两个英语单词都有“政治家”的意思,但我们不把汉语中的“政治家”翻译成politician是因为其含有贬义,指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是指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译为英语时常常用statesman。

2、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doyoudo?(您好!)”,“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areyou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3、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Zhang(张老师),”engineer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4|、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5、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

6、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7、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arealucky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hashis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pictures(黄色电影)、theblue-eyeboy(红人)、to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intheblack(不欠债)、greymare(母老虎)、white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4篇

1.改正不良习惯,做一名中职文明好学生,塑文明校园风尚

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接受教育的第一堂课程。幼儿园开始的学生最尊敬老师。早上入园,要说“老师早”,下午离园,要说“老师再见”。在幼儿园生活时学生以帮老师做事为荣,老师在学生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但随着学生进入小学、中学、中职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便随着学历的升高而降低。追溯起来,便是我国传统的“唯有读书高”的教育体制长期对人们的影响。让学生和家长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讲文明、懂礼貌变成了一件琐事、小事,不值一提。我们现代社会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除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具备一定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方面的整体素质,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讲文明、懂礼貌这样的琐事、小事也在校园文化礼仪教育中重要起来。尊敬老师,塑一颗感恩的心;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体现校园礼仪,让学生在心中重新树立起“做一个好学生”的思想。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学习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且还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产生熏陶、渗透和影响’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其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要塑造文明校园风尚,就要体现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能催人奋进;好的教风才能引导和租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好的学风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纠正“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做一个好孩子,提倡家庭礼仪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他(她)们出世起,就是家庭中的核心,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吃、穿都要最好,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各方面的要求。甚至于有的孩子在读完大学后仍不愿意出来工作,让父母来养我,在社会上形成“啃老族”。我们中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要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做父母的好孩子。通过最近几年流行的日流、韩剧,我们看到韩国人在家中非常注重家庭礼仪。对年长者敬语,不顶撞父母、行为要遵从年长者的意愿。这些现象在韩国在司空见惯,而在我们自视“文明古国”的家庭中却少见为怪,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礼”的本质是诚,是关心人、体贴人。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首先从身边的人做起,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家人。美国国会于1972年正式规定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父亲节,而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在这一天,儿女们都要尽可能的赶回家中为父母欢度节日,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并在全国推行“公民教育”;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由此可见,礼仪教育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开辟出多种教育途径。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才能有效地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3.反对损人利己行己,做一个好公民,构建和谐社会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第5篇

在分析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英语的学习目的和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强调多文化教育方式。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而畅通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认知之上的,可见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纠正学生应付等级考试的学习动机,避免耗费太多的时间背诵单词、词组、句型,而忽略英语读、写、听技能的同步提升。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学习,应强调教材的文化内容,中职英语教材中,包括诸多的跨文化内容,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重拾对相关跨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譬如某段英国社会文化对话内容的学习,有必要讲解对话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也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识。

2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围绕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内容,也可能被老师轻描淡写地带过。笔者认为,跨文化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譬如国家的建筑文化、科学文化、服装文化等,这些内容均可通过形象的声像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文化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印象,英语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巩固。另外很多英语影视作品,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英语文化知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

3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更多国家的英语文化内容,实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纠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片面见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文化范畴的知识点,着力提升学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宽容性和敏锐性,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样方可适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师应尽快摒弃“语言文化二元论”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讲解英语发音、翻译、语法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需知识的印象。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