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教程教学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精选

中医教程教学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1篇

一、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结构的教学管理模式

与以往历次课改相比,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结构的教学管理模式,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教学问题。为了保证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各校要积极开展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新的课程结构。

1、继续开展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的研究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课程结构,是新课程方案的一个重大变化,通过实践,探索出既能给学生尽可能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又能符合本校办学条件,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的学校课表,是本次课改实验的重要内容。各校应在已初步排出课表的基础上,结合开学后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课程开设的探索和试验。

(1)完善必修课开设方案。我室在*年6月15日的《*学年*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中,根据课标的精神和我市的实际,提出了两个课程开设的指导方案。目前学校已经开学,课表已经排出,这些方案在实践中是否适合,存在哪些问题,各种方案分别有哪些利弊,对体现课标精神和稳定教学质量各有哪些影响,都需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试验,设计出既体现改革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方案。

(2)开展高中选修课开设的研究。根据新课程计划,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和选修II,选修I是国家统一设立的学科选修模块,选修II是地方和校本课程。在今年6月全市的课程开设意见中,已经对高一的选修课程开设中的问题,例如英语、数学的"4+1"排课,选修II课程中语、数、英的开设内容等,提出了指导意见,请各校结合本校实际落实。从高二开始,大量的选修I课程将并行开设,这将给学校课程计划设置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学校应尽早成立专门的学生选课指导小组或课题研究组,开始着手收集、整理选课资料,试行编制选修课开设方案,研究选课指导和管理等有关问题,为明年大量开设选修课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应着重研究如何在符合课改要求前提下增加课程的弹性,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更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

(3)加强活动类课程管理和研究。首先要从制度、时间、师资、内容(选题)、评价等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另外,要适当拓宽学生活动的内容,除了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他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学生活动,例如各类学生社团(包括党、团活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如自修)都是学校多年办学的优秀传统,在新课程的实验中,不但不应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

2、开展学分认定方案的研究

根据实验的进程,要陆续开展有关学分认定、质量监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与选修课制度相适应的分班管理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目前可先开展学分认定具体操作方案的研究。

学生的每个学习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负责认定的,结合学分认定,积极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是新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建议学校结合全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成立课题组,研究学分认定方案。在讨论制定学校的学分认定方案时,可参考下面的内容:(1)模块成绩可以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占多少比例?学生的学业成绩中,终结性的考试和发展性的考试各占多少比例,分别如何进行?学生的过程评价方案包含哪些要素?是否要有各自的权重?(2)过程性评价中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如何整合,在目前教师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如何操作才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至增加教师太多工作负担?(3)学生过程性评价能否实行电子档案管理?学生的学习档案袋应如何设立,如何运用,如何管理?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学校应组织力量,争取在11月第一学段结束前,设计出既符合课标精神,又切合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认定操作方案,然后在试验中完善。

认定学分的模块考核,主要采用纸笔测验的方法,但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倡导运用非纸笔测验的一些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例如实验考查、上机操作、提交作品、口试、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学生的这一类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反映在学分中,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选修学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反映。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获得毕业最低要求学分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选修更多的选修模块(包括选修I和选修II),获得更多的学分。在上学期,选修I课程还没大量开设,建议先重点研究学校的选修II课程,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天地,又为明年选修课大量开设提供各种管理经验。

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过程的研究

为了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一定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研究。

新课程实验的教学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例如如何全面理解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程评价方法等。目前实验刚刚起动,虽然经过假期的培训,广大教师对所任科目的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全新的教材,教师普遍会感到难以把握,所以,在试验的起动阶段,应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把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1、扎实开展新教材的研究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内容的研究入手,所以,首先要在全体高一教师中开展新教材的研究。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包括在(1)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2)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3)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4)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5)重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这几个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尤其是有些以往教材存在甚至标题也相同的内容,由于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发生了变化,教师会更感到难以把握。开学以来,许多学科教师都普遍感到课时不足,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一些学科还反映了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以及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不衔接等等困难,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面对这些困惑和困难,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作为新课程的实验,从课标到教材都还是不成熟的,正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验,为全国推广提供经验;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认真学习新的课标,深入研究新的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来解决这些矛盾。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保证新课程实施后教学质量的稳定,这是全体高一教师都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然后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了哪些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了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的要求;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哪些知识载体以什么方式体现的,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整的,在具体教学中,只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者孤立地追求形式上的学生活动,两种倾向都是对新课标的曲解,都要注意避免。目前,新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对教材中双基知识教学要求的把握。教学中教师首先普遍关注充分重视双基问题,是应该的,这符合市教育局领导关于课改要积极稳妥稳定质量的要求,但新课程教学中双基的落实,不能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以为加大"保险系数",按老教材要求拓宽深挖,拔高必修模块教学要求,就能保证质量,其实是欲速不达。知识的理解、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必修模块的学习时数对比原有教材已大大缩减,混淆必修与选修的"一步到位"的教学,必定会造成课时不够,学生吃"夹生饭"。而只片面强调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忽略或者降低了双基的落实,则是新课程教学中另一个极端,把文化课上成课外讲座,或者对教学要求没有长远的思考,只顾眼前,三年后学生也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结果都会削弱双基的真正落实,将来都难以适应各种考试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留下了足够大的弹性空间,所以,要体现新课标的这种变革,教学上一定要注意分层要求和分步到位。"分层要求"指既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在"保底"基础上,根据课标的精神和自身的能力学多一点学深一点,所以,对教材的内容可以采取"必教必考"、"只教不考"、"选教选考"等多种要求处理。"分步到位"是指必修和选修应该分两步走。当然,新课程中各个学科具体情况有差异,考虑到我市基本所有学生将来都参加高考,目前07年新课程的高考方案尚未公布,所以对新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建议按下面原则大致处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工具学科,可以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要求,三年统筹思考;而人文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学科,应该将三年后要最终达到的要求分成必修和选修两个台阶,分步实现,既保证全体学生学习好所有必修模块,又能为选修模块的学习预留潜力。

2、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

新教材的研究应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目前,各校关于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可主要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

十年来,我市各学校各学科贯彻和执行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意见的精神,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都曾经产生过许多成果和经验,例如关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价值标准和一般方法、学科课型的设计和典例、成功的学科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整合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等,都是我市广大教师十年研究的成果结晶。要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用新课程的理念,按新教材的要求,重新审视、改进和利用这些成果,以此改善课堂教学状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缩小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保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目前教师普遍反映课时紧张,要舒缓目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间比较尖锐的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除了开展教材研究,力求准确把握必修模块教学要求,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的能力,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

在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程实验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教学中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定要大力倡导,同时也一定要讲实效。课堂上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的精神,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都碰到课时不足和双基不实两个问题的困扰,根据目前的实践,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进行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时,起码要注意:(1)研究要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不是所有需要学习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研究来掌握,探究性的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的学习,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研究。课堂上的研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研究,"走过场"式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活动";(2)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一方面靠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3)课堂上学生的研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成为好的课。

三、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课程观是大课程观,教科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的研究。

1、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运用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理念,所以,在教学上首先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运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它的弹性,从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到训练习题的选择,都给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因此,课程资源的利用首先是用好教科书,在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中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充分调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和配套训练,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结构。

新课程教学中另一类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是其他版本的教材。目前,除了思想政治,其他学科都有多种版本的教材通过了国家审批,由于课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弹性,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差异,这一方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建议学校在应鼓励教师在备课时以选定的教材为基本蓝本,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汲取没选用的其他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一些有特点和优势,使课程资源更为优质和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教科书与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例如网络信息、传媒信息、各种科技活动、学校特色活动和传统活动等,都可以用来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尤其是基于网络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应很好地利用。学生家长、社区挂钩点、联系点等社会资源,也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有条件的也要充分利用。这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等活动类课程尤应加以注意和运用。

在配置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还不应忽视了教辅资料,目前新课程的教辅还很缺,但预计随着实验的进行,各类同步训练等教辅会越来越多。对教辅资料,要保持清醒,既要肯定一些优秀教辅对新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辅对新课程的干扰和误导,因此,一定要根据*市教材教辅选用指导委员会的选用意见,做好教辅的筛选和学生使用指导,抵制各种粗制滥造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劣质教辅。当前尤其要注意,教师把握教学要求的最重要标准是课标,不能以习题集等教辅资料为依据。

2、做好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开发

在优化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同时,应注意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开发。

教师和教学设施是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时许多学校都会碰到的难题,虽然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安排在高二,但许多准备工作却要提早进行,除了全市统筹,各校也要从现在开始及早着手研究。

选修II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应该更具个性和弹性,尽管目前开设有一定难度,但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不能为了方便或者为了应试需要,将选修II变为变相的加课时或者变相的补课。目前,地方课程可以在七市选修教材中选用,这是全国七个省会城市根据中心城市学生实际联合编写的地方选修教材;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并逐步增大校本课程在选修II中的比例,暂时未能独立开发的,选修II可以以地方课程为主,然后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开发。

校本课程的选题,大致可以有以下来源:(1)从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的活动项目(如力学、无线电、化学、天文、地学、环境、生物、电子信息等科技活动,绘画、合唱、器乐、戏剧等艺术活动以及文学社、历史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模拟法庭、旅游、摄影、集邮等各项活动)的活动资料中总结提炼;(2)从学校优势学科的传统专题讲座、特色教师的优秀讲义中提升;(3)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如某些知识的拓展、某种能力的综合、竞赛辅导等),从地方教材中改编。当然,要将这些经验和材料提炼和整理,并上升为有课程标准、有教材、有教学计划的课程形态,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精力,但选修二是整个课程方案中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部分,学校应有计划地将这种课程建立起来。

四、加强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管理

新课程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进行实验时,应该稳步推进,加强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适当的质量抽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但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对教学质量也应该全程管理。对教学质量,市、区教育行政要负责,学校更要负责。

1、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工作

用学分进行管理是新课程方案的一项重要改革,每个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负责认定的,无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学校都应该严格依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关于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依据、程序、纪律和管理的精神,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试验。尤其要防止在艺术类、技术类等非高考科目和活动类模块上弄虚作假。

在模块学习结束时,要组织好模块学分认定的考核。学校应专门成立考核的命题小组,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项目标的达成,尤其注意把握好试题的难度,课程要求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任意降低。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时,必须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备查。其中,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学生的课题方案、研究过程记录和成果结题报告;社区服务必须有活动项目、时间、学生的体会和被服务者意见等;社会实践必须有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评定等。

2、加强学业质量监控

全市性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新课程处于实验阶段,所以一定要加强全市高中新课程的质量监测。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室将在全市范围抽样进行质量检测,另外,在每个学科全部必修学分规定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还要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以检查必修模块学习结果为目的的学业水平测试。

作为质量管理一项措施,质量抽测目的是通过采样检测,及时反映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本届高一学生全市性的质量抽测的形式包括多样,例如抽检学校进行学分认定时考核的试题与成绩、抽检活动类课程学习记录、纸笔测试(导向目的或调研目的的专项测试)以及非纸笔测试等。质量抽测一般只抽检部分学校,成绩仅供分析使用,具体抽测的学校的名单和方式将另行通知。

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学校进行了学分认定的基础上,对学生修习必修模块的学业水平的检测。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各科的学科水平测试,全体学生均要参加,时间暂定在高二。测试主要采用闭卷纸笔考试方式进行,考试范围是该科目的全部必修学分所规定的模块,命题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与我市选用的教材版本。

五、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推进新课程的实验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要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进新课程的实验。

1、营造气氛,加强学校校本教研

由于新课程大大增强了学校在育人和教学上的自主性和个性,而且新课程试验中会不断随时涌现新问题,对教研时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内部的年级集体备课和科组教学研究,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高中扩招后平行班任课教师增加,也在客观上为校内教研提供了条件。

学校要保证高一年级教学骨干的配备,建立必要的制度,保证高一学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和科组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备课不能只停留在统一教学进度、研究训练习题的水平,校本教研应长短结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当前,新课程的校内教研,可以以课例研究为切口,以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为中心。建议各校以科组为单位,在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组织若干新课程典型课例的公开研讨课,全科进行研讨。在进行课例研究时,注意不要将课例孤立进行研究,应该将课例的研究与新课标的学习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同时要将具体的某个课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进行系统的思考。校内的听课研讨,可以借鉴市教育局教研室颁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意见》进行,要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强调授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对典型的课例,提倡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以此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2、继续加强全市性的教研活动

全市的教研活动和校内教研活动有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全市教研而没有校内教研,教研将失之于空泛,只有校内教研而没有全市教研,教研将失之于封闭,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它们之间可以功能互补,地位却不能相互取代。所以,要继续加强全市性的教研活动。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务礼仪;教育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商务礼仪是我国高等院校商科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商务礼仪课程也必须顺应时展,改变传统的“一书、一教案、一师、一考卷”“教、背、考”式的教育范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整合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育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对礼仪、礼宾师的培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比较权威的资质认证方式,各学校的商务礼仪教师多数由艺术、语言类等相关专业教师兼任,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礼仪师的资质,也不将商务礼仪作为其核心研究方向,授课模式依然采用传统地讲、背、考方式,只求保证课堂基本要求,不愿花费精力深入探究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从近几年的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来看,与商务礼仪课程相关的参赛作品和课程资源非常少,这说明商务礼仪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还存在很大不足,急需提升[1]。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1.教师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

商务礼仪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一门新兴课程,已成体系的网络课程资源比较匮乏。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师还未尝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制作或整合教学资源,课堂上使用的课程资源大多源于网络下载,其权威性和示范性堪忧,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引导作用。比如,商务场合的站姿、坐姿、引导手势等行为规范虽与服务场合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场合、角色不同,还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予以区分。事实上,很多教师课堂中所使用的,甚至一些商务礼仪教材的配套资源中,有很多素材是不适用于商务场合的,这表明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选择性地进行整合和处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更不用提自己系统性地录制或制作微课、动画、交互式游戏等课程资源,这是造成商务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实现。

2.教师借助信息化媒介提升课堂效率的实践经验不足

商务礼仪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但受学生认知基础、课时量等因素制约,教师们在兼顾理论和实训活动方面往往顾此失彼。要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过度压缩课堂实训内容,满堂灌理论知识,忽视了课程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兼顾实训练习而大量删减课程整体内容,严重影响课程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和全面性。而一些能够打破时空局限,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助力于高效课堂和交互式学习模式的信息化教学媒介尚未在商务礼仪课堂中得到推广和有效使用。

二、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商务礼仪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商务礼仪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势必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探究和构建,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教师可先借鉴一些相对成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慕课资源等加强学习,在学习、探索中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或与教育技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教师沟通合作,提升自身对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和制作能力。比如,学会如何使用Camtasia、AdobePremiere、GoldWave、FastStoneCapture、Photoshop等软件来实现音频、视频和图片等教学素材的剪辑、合并、配音、美化等效果;学习如何熟练运用Flash、Camtasia等软件制作动画和微课等,基于商务礼仪的学科特点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代背景下[2],为了满足学生“随时能学、随处能学”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育媒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则减少课时压力,二则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很多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探究(比如UMU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问卷调查、在线讨论、微课录制、课程直播、抽奖游戏、在线测试、拍照上墙等功能)、线上资源的整合制作、在线直播等新型授课模式的实现均会促进商务礼仪教师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成为新型授课模式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二)助力构建商务礼仪线上教学资源库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过程也是商务礼仪教师再次备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更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线上资源、活页式学习手册等教学资源会不断呈现,系统性、创新性的商务礼仪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会逐步建立起来。

(三)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和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堂中的应用势必会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至课下,推动商务礼仪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备课,借助网络教学媒介将学习资源提前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反复学习、按需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进度和检测结果等反馈信息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使疑难问题和重点知识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解决和充分强化,实现高效课堂。

三、教育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从教学大赛获奖作品看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从各类教学大赛的参赛与获奖作品来看,商务礼仪课程方面的作品数量均较少,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获奖作品“礼达天下,仪美人生——商务迎送礼仪”在教育信息技术与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融合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方面。课前,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了任务单,学生录制“商务迎送流程”短视频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查看视频,参考其他同学的点赞数、评分及留言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教师整合教材及相关资源制作出了趣味视频;课中,教师通过趣味视频、交互游戏和情景表演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度,使学生在讨论互动和理论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有效掌握了商务迎送场合应注意的礼仪规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者、帮助者”作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课后,教师可以持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追踪学生们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实现课堂教学的痕迹化管理和全过程评价。

(二)UMU网络教学平台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尝试

UMU是北京优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一个知识分享与传播的互动平台[3],笔者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借助UMU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尝试。1.防伪签到笔者所在学校的商务礼仪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每节课的选课学生数多达200多人,UMU的防伪签到功能极大地节约了传统课堂的“点名”时间,学生扫描投影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签到成功,教师可限制签到时间或设置动态二维码,避免学生签到“作弊”,实现了课堂签到的高效便捷。2.实时反馈,高效互动商务礼仪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UMU“拍照上墙”功能可以方便学生们在实操展示环节实时拍下其他人的不当操作或标准操作,共享至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师生共同探讨,极大地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UMU的“词云功能”可以借助平台的“讨论”和“问卷”功能来方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地提出各自的疑问或者针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平台会依据问题或讨论观点出现的频率自动筛选,优先展示课堂的焦点问题并通过大屏幕展示,方便师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讨论和解决共性问题。UMU的“微课”与“直播”功能可以帮助师生打破时空局限,实现个性化学习,师生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教师进行“微课”和“直播”展示时,实时留言,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未及时参与的同学可以通过查看“微课”与“直播”的回放视频完成学习。3.即时评价、多元评价UMU的“考试”功能会将学生的测验分数、题目的正确率自动进行统计并展示在大屏幕上,方便师生一起分析探讨,及时解决课堂问题。教师在“考试”设置时可以设置允许学生、专业礼仪师等参与评价,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已经让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势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向着智慧化、个性化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转变,只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教育模式才能被学生认可,才能培养出满足时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在这方面,商务礼仪课程任重而道远,授课教师需要更新理念,积极提升个人信息化素养,加快推进课程建设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琨,王丽.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J].科学与信息,2018(7):137-140.

[2]邹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1):47-49.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过程;渗透;艺术素养

艺术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艺术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点缀。中职学校要想提高职业教育品质,就得将艺术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从其他学科课程中汲取营养。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渗透艺术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在中职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在逐步推进。艺术素质培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领域占据越发重要的位置,而若想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就必须要开设相对应的艺术课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通过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艺术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视野,还可以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让其对生活进行重新审视探寻事情的本质,从而获得上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较于其他科目,艺术素质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修养,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中职教学艺术素养渗透现状

第一,艺术素养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与方向,虽然学生在学校中也会获得相应的艺术素养培育,但其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上仍旧沿用传统化的灌溉性模式,致使其艺术素养培育课程较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一些中职院校的艺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的,其艺术素养培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与审美能力较低,难以对艺术作品的本质以及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导致中职学校专业艺术素养培育氛围缺失。第二,艺术素质教育基础教学设施的缺失。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与发展,各校都在积极扩展学校规模,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教学建设方面,很少会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基础设施上,而艺术素质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其需要借助于场地,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设备,才能够有效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行渗透与培育。但是经过探究与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没有构建与现阶段中职生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高度契合的艺术类课程,其主要以唱歌、跳舞等基础性艺术活动为主,致使中职学校艺术素质培育工作进程缓慢。

三、在中职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中职教学中教师树立艺术教育渗透观念,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表演、说唱、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渗透,对创造快乐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对国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将艺术素养与教学方案相融合。相比较于其他院校,中职以培养学生专业性技能为主。因此,若想在教学中逐渐渗透艺术素养,就必须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将艺术素养培育有效与课堂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及时对学生的教学意见进行评价与反馈,逐步完善艺术教育内容,使其可以逐渐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之中,并以学分制进行体现。例如:在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为其开设相对应的美术工艺课,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相关教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逐渐培养其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第二,艺术素养教学课程的开设。若想有效在中职学校渗透艺术素养,就必须要开设与其密切相关的课程,针对性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培育。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古典文学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使学生通过相关艺术课程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艺术知识理论,逐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提高其实践性。通过艺术教学课程的开设,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相应的艺术类知识,也可以使学生获取相应的学分。第三,艺术活动的组建。学校定期在内部组建艺术活动,在为学生缓解繁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还可以逐渐向其渗透艺术素养。对此,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为其开办音乐协会、美术绘画团、摄影爱好者协会、舞蹈队、动漫社等艺术组织,并积极开展相对应的艺术类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及时发现那些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艺术特长的学生,对其开展针对性培养,进一步促进校园艺术文化氛围的形成。第四,艺术素养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现阶段若想有效在中职学校渗透艺术素养,就必须要在内部构建完善的艺术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艺术素养培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考量,同时这也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核心。中职学校艺术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可以是多方面多途径的,其可以从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次数、艺术类证书获取数量、学生艺术课堂笔记记录状况、艺术类社会实践的参加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向学生渗透艺术素养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精神世界的满足、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将艺术素养渗透提到日常教学中来,通过艺术素质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学校内部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春丽.在中职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孙传军.中职教学中对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J].新校园,2018.

[3]朱磊.德育渗透在中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2015.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教学

一、现阶段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旧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理论的方式,这虽然能够满足教学效率方面的需求,但是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就业单位和学生自身的就业需求,这正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的一种主要外在表现,并且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还容易导致后续的一系列教学工作出现比较多的问题,譬如在实际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进行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会限制中职学生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保障,这也不能满足当今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和岗位需求。例如,很多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的任课教师在讲授“提单”相关内容时,其教学重点在于提单定义、性质、种类等,然而这些概念知识在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中涉及并不是很多,于是中职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方面就会出现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处理岗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简单来说,就是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目前具有一定的“纸上谈兵”现象,没有结合各方需求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

(二)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目前部分中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新时期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工作,除了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理论基础提出更高要求外,对教师的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能力、经验方面的要求也有比较大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外语水平。但是目前看来,在中职学校负责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结构相对单一,虽然不乏教授、博士等高级人才,但是负责课程教学的教师却存在明显的实践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多数是“学院派”,这种情况导致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得不到保障,也很难满足当今人才市场对中职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于是中职专业学生的就业就会出现困难,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当今时代中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宏观角度来说,这不利于国内社会整体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三)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效果长期停滞

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工作效果如果长期停滞在比较低的水平,就会限制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工作就存在这种情况,实际的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自然也就很难培养专业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但现代外贸工作岗位对中职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逐渐提升的,而在这种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下,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例如,现代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虽然采取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但是整体上都是辅助教学,并未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新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使中职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实践教学工作受限。

二、现阶段基于就业导向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分析工作岗位确定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育性质的工作当中,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鉴于现阶段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具有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时,首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确定就业岗位,中职学校需要针对多家行业管理机构和企业进行调研工作,针对与地方区域的产业特色相对应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调研,并且针对行动领域的数量、范围、基本情景、功能、职业资格、工作过程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最终得到现阶段不同岗位的实际岗位需求,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从事外贸工作必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外贸单证员岗位的职责之一是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中各类单证的操作流程和单证的缮制,依据岗位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进出口环节中所涉及的各类单证的内容、缮制方法及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符合岗位职责要求,既有利于教师把工作岗位任务科学地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定向提升,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之初就可以选择心仪的企业,完成高质量、高成功率的就业。

(二)整合课程资源,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还需要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点,中职学校需要定期定时开展培训工作,并且为培训工作设置相对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约束机制的存在能够保障基本的教学效果,激励机制的存在,则可以使更多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工作;同时提倡教师下企业实习,了解岗位要求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且不断地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把更多的实例(真正的企业工作实践)与书本的理论结合来施教学生,从而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进行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课程教学的系统化。譬如,针对外贸谈判方面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就不能局限在进出口贸易实务,需要整合贸易谈判方面的课程内容,并且使其形成稳定的课程体系,保障后续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提升教学形式的丰富程度

传统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需要以实践教学方式为载体,逐渐提升教学形式的丰富程度。譬如,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融入教学形式当中,设置实训任务,如在讲授“海运提单”时,可以创设任务情境:某海外进出口公司接到了鹏辉货运公司的通知,按要求及时安排货物装船,装船后,鹏辉货运公司传真海运提单给单证员王红审核确认,假设你是单证员王红,你应该审核海运提单的哪些内容?该提单应由谁首先背书?收货人提货时是否应支付海运费等;假设你是鹏辉货运公司,你应该如何填写提单?使学生可以在现实工作任务的前提之下进行学习,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其总结和提升了对不同情况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同时通过反复训练达到了强化和熟练的目的,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业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渴求程度是非常高的,但是目前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度与社会岗位出现了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不同的中职学校需要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学习需求等完成高质量的就业导向分析,以此为基础针对实际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持续、稳定地为社会发展输出高水平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柳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报告:以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2):167-168.

[2]张淑芳.浅谈中职国际贸易趣味化课堂的构建方法[J].考试周刊,2017(55):42.

[3]刘斌.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探讨[J].新校园(阅读),2016(12):55.

[4]许洁超.浅谈中职外贸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实践性教学[J].时代教育,2014(12):113-114.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健康成才现状意义

幼儿阶段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这时候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幼师需要根据幼儿发育情况,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如果在学前教育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将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1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从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种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阻碍了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1家庭学前教育缺乏

在中国贫富差距依旧存在,许多家庭无暇顾及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严重影响幼儿的学前教育,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因夫妻双方都忙于上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使得在接送孩子上学时常常没有时间或者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父母也无法准时参加。还有一些家庭认为孩子还小,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孩子不用那么早读书。更有一些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因此不让孩子去读书,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关于幼儿学前教育的落后意识严重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2幼师专业队伍较为薄弱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民办的幼儿园越来越多,急需专业的幼师,对幼儿进行专业的学前教育。然而,人才的缺乏使得许多幼师都是民办教师,还有一些是初中毕业就过来任教,幼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经验又相当匮乏,加上许多班级出现幼师包班现象,幼师缺乏竞争意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1.3学前教育设施不够规范

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幼儿被送往幼儿园。一些幼儿园开办时本着谋利目的,租用一些设施条件不达标的闲置房,开办幼儿园,相应的安全通道严重缺乏,许多设备十分简陋,连像样的教学设备器材都不具备,难以保证幼儿能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特别是许多幼儿园幼师资源较为紧张,许多幼儿园出现一名幼师管带五十名幼儿,超过国家规定人数,严重影响幼儿安全。

1.4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重

幼儿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不同,许多家长要求过早过严,告诉幼师,必须教会幼儿读书、认字和计算,使得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的倾向,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幼儿快乐的权利。幼师在教幼儿认字写字时,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姿势,到后期再进行矫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幼师不教幼儿写字便有家长来责骂。这种小学化倾向的出现,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2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成才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品德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品德上,而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关系着人在后天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幼儿的品德主要是在与幼师和其他玩伴的交往中形成的,根据自己所见后模仿而获得的,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时,主要是接受幼师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中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行为方式。因此,要想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就需要幼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幼儿成功塑造一名合格的幼师形象。因此,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幼师的言传身教,是幼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的最好时机,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2.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在其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建立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就对身边的事物提出各种问题,不断地向幼师发问。因此,幼师要认真对待每位幼儿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解答问题,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自尊心,对幼儿加以正确的引导,不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不断提出问题,享受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养成自觉学习和钻研知识的好习惯,对今后的教育生涯打下基础。

2.3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时,其认知能力发展最快,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黄金阶段,因此,家长需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时,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人格品质也会慢慢形成,主要表现在幼儿性格、态度、习惯和情感等因素的形成,学前教育也是幼儿养成诚实、谦让、友爱和责任感等良好品质的关键期。当然,在此期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都是极其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2.4有利于为后续教育做铺垫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有很大作用,对基础教育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大班幼儿教育时,幼师可以加进一些简单易懂的基础知识,如1-10的数数和简单认字,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学前教育时,幼师可以和家长商量,结合幼儿的自身特点,定期开展一些家庭互动活动,增强幼儿与家人之间的联系,教会家长让幼儿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切不可给幼儿太大压力。再如可以教幼儿练习自己的名字、爸爸妈妈的名字、爷爷奶奶的名字,这样通过简单的文字,来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让幼儿获得长辈赞美时享受成就感,增强其学习的乐趣,更加愿意接受基础教育。

3结束语

总之,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董谨勤“.应时应景”中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养成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