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突况面前,其行为语言往往一急就乱,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语无伦次、情绪紧张等,这种现象一旦出现,课堂就会失去控制,出现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件,怕影响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就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政策”,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严加训斥,甚至暴跳如雷,这又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的火花彻底泯灭……那么,教师怎样对待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怎样具体采用应急的技巧呢?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实例中我们也许会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一、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1: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和谐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在教学“空中的生物”时,刚讲授完“千姿百态的鸟类”,正要讲授“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时,一只灰喜鹊突然误飞进教室,顿时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先是好奇,继而骚动、起哄。教学过程被迫中断,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急中生智:“灰喜鹊飞得多舒展啊!但大家想过没有,灰喜鹊能飞,我们人为什么不能飞?”学生抢答:“人太重了。”笔者追问:“飞机更重,为什么能飞?”学生哑然。这时笔者趁势说:“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鸟类能够飞行,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以家鸽为例,一起来进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笔者即兴应变的一席话,重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恢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实例2: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土壤里的微生物”的时候,讲授完“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后,在讲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几个细菌的实例。当问到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脱口而出:蘑菇。这个教师愣了一下,显然,这个回答很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否定。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请你想一下,细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细菌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教师说:“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的结构呢?”学生回答说:“借助高倍显微镜。”教师说:“那么,你刚才所说的蘑菇是否符合细菌的这些特征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另一类,属于大型真菌,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这个小“意外”,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解决了细菌、真菌这一容易混淆的问题。

实例3:对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出学生提问的价值,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在教学“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说明科学探究的5个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重温了巴斯德关于“肉汤变质的原因”这一著名实验。当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作最后交流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空气中就有漂浮的细菌,鹅颈瓶为什么只能进去空气而进不去细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就没有想到,一时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得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细菌是有结构、有质量的生物,与空气有着本质的不同,细菌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附着沉积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而无法直接进入瓶内。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巧妙性,由衷地钦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细节,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这些课堂的精彩瞬间,也会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点缀得更加色彩纷呈。

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应变能力,首先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课堂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上,教师应能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其次是具有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需要以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有的是逻辑判断,从观察所得的信息迅速推理而得;有的是直觉判断,像有些小说里所写的“第六感觉”那样;最后是有果断采取适当措施的机智,教师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并能在学生的反应中,及时调整措施。

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是一门艺术,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更不是想有就有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变”,就应具有渊博的知识。首先,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广泛的横向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做好“教学六认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能力。教师备课时要通过上网、看报、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查阅大量资料,不拘泥于教材和参考书,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物专业水平,这有利于教师应对充满生机活力、特点多样的学生。教师备课既要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要正确处理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利因素,确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英语课堂教学 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必然产物,是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母体优良的办学资源和社会优厚的办学资本,使独立学院在这些年中获得较快的发展。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各独立学院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多元化的特点,研究并采取符合三本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英语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三本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容乐观,游离于高中与大学本科要求之间,有些甚至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同时,学生个体之间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据我院对新生英语水平测试的结果来看,除了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之外,约60%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更是反映对英语学习没有一点兴趣。

2.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但思维活跃。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收费比一本、二本院校高很多,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贵族”家庭的比较多,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便是其鲜明特点之一。但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较张扬的同时,思维相当活跃,他们对课堂教学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富有创造力,课堂有时会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学习自制力差,但参与活动能力强。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富裕,家长对他们的未来一般早有安排,导致他们很容易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自制力、自律性较差,对待学习不认真。与学习态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非常高,交际能力广泛,社会经验丰富,他们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文艺比赛活动或实践竞赛活动,活跃在各个社团。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三本学生具有相当鲜明的个体特征和层次差异,因此三本院校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搞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层层落实,长抓不懈。

1.预习。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是成人外语学习的重要形式。预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预习的内容深浅不一。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有目的地提前设计预习练习和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思维,诊断学生的知识深度,同时对课文的熟练程度提出要求,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教学内容的最好手段,对提高口语、听力、写作能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是学生自我建立语言环境的方法。学生对课文要熟读,对重要章节要背诵。熟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朗读和背诵的检查中要注意学生的语音语调,切实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听写。听写是练习声音信息反馈的有效练习。听写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上的句子和段落,也可以是课文读物或者是英文歌曲,教师应建立大量的语料库,课堂上可以广泛使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及层次进行播放快慢的选择,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督促学生课后利用MP3和英文电台进行合理学习。这样反复练习,课内外坚持不懈,对听力训练极为有效。

4.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是师生互动的需要,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安排在适当的时候。对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应能控制,一方面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教师应能总结,熟练地给出示范参考答案,给学生充分的口语表达时间,以达到练习口语的要求。

5.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问题讨论可以安排在课前的热身练习中,也可以安排在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上,也可以安排在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种课堂学习方式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对学生课堂状态的懒散具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6.写作。写作是语法、词汇、文体等的综合练习,是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是大学英语精读课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练习写作有多种形式,生活、学习中可以通过活动写作、听力写作、阅读写作、翻译写作和命题写作来进行;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大量练习。教师在重点批改的同时,应进行写作监督和组织,保证学生写作的质和量。

7.讲解。讲解是外语教师的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不要唱独角戏。师生应互动,让学生发言,保证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要“满堂灌”;保证重难点,有的放矢;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复习巩固;不要太强调语言点的教学,要把力量放在语篇思维上;要知道学习的困难不是理解而是熟练和记忆,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一定体现在讲解上。

8.教考分离,促进竞争。教师在考试的过程应尽可能地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考试完成后对同年级、同专业进行比较,实行坐标管理,这样更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也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有很大的作用。

9.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建立学生英语学习组织,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是建立语言环境的方法之一,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学习活动是教师能力之一,学生应尽可能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做老师的学习助教;参加各种外文社团;积极参加院系举办的各类竞赛,这些都是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绝好途径。

三、结语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各类院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关心的问题。要优越地驾驭课堂,教师需要有对知识的精熟掌握、对学生的耐心引导与激活能力;对待三本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的热情、专注和投入。只有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才会相应地受到感染,这样师生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

[2]王丽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J].外语研究,2006.4.

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杨在宝(1979- ),女,云南施甸人,红河学院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张杰(1969- ),男,四川巴县人,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昆明 650500)王燕(1977- ),女,云南蒙自人,红河学院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红河学院校级教学建设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微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JG11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68-01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凭借感官及辅助工具,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教学事件拆解成微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到课后交流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等专业能力,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让教师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改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研究范式。课堂的观察者可以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教师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督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观察他人课堂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从课堂观察中获得实践知识,互相汲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观察的特点

从定义看,课堂观察具有目的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一是目的性。不论观察者是什么身份,课堂观察总是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内容和方法,在课前要作出系统的观察计划,这样才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二是理论性。深层次的课堂观察需要运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和概念的引导下,以观察的课堂为背景,分析、讨论收集的资料,并反思、界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和解释,因此,课堂观察有较强的理论性,是一种教育学层次的观察。三是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要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分析资料的工具、方法等进行选择,不同的教学问题,观察的重点不同,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也会不同,并非随意进入某一教室,满堂记即可。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

LICC模式把课堂观察的内容划分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4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包含5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的观察点不同。学生学习维度重点是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观察视角;教师教学维度是实施教学的过程,包括把握教学环节、呈现教学内容、师生对话、指导学习、调控课堂等;课程性质维度主要观察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文化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深度观察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

(三)课堂观察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交流三个阶段。课前准备的目的是让观察者熟悉被观察者的课情(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由此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制定观察量表,确定数据处理的工具、方法,避免课堂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主题明朗、重点突出。课中观察是按照课前准备,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课后交流是对课中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交流,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对课堂提出修改建议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性质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始终应是平等对话;观察者切忌以职位自居高位,或代表某一权威,影响交流的深度,失去课堂观察的意义。

二、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设计、组织、预测、援助、评价构成教师的核心能力。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预测”发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和学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决定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评价”则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预测和评价能力又从属于设计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三个方面。LICC模式的四个观察维度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展示了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为观察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因此,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唤醒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创设平等的教研文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评课呈现出形式化、任务化、客套化的特征,教师只是在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性,也不能体现其科学性,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从“任务型”听评课向“课堂观察”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研究意识的觉醒与培育、一种教学生活态度的升华。部分观察者可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他们肩负着学校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消除自上而下的“评价性独白”的霸权地位,赋予普通教师教学话语权,促进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间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与和解,实现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理解与重构,构筑平等的“研究性对话”教研文化。

(二)重新认识和学习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面向教师的未来教学,以改进教学、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获得某种奖励的居高临下的行政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地位平等。重新认识课堂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意识到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端正教师对日常听评课的态度。对课堂观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需要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提高课堂观察的效度和信度,如确定观察内容、制作评价量表、学习观察中的录音录像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三)多种观察方式结合,加强反思

LICC模式中的每一视角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观察的主题,针对某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观察,同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堂观察。教师应该把团队观察与个人观察相结合,主题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课堂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关键细节,对关键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行为;思考课堂中各种学习场景,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隐含的教学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建构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再设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既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正确认识课堂观察,科学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国强.课堂观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1).

[3]张爱军.课堂观察之于教师研究:价值、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4]郭永峰.论教师的课堂观察技能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1).

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一、引言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学习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最大的不同便是需要更加强大的思维方式,解题更加的灵活。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摒弃之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学会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能力,不仅是针对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充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对之后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的学科也会奠定基础学习能力,在自学中,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会更扎实,同时在自己的探究中遇到的困难都会自己想办法克服。这对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管在以后的工作中,或者是生活中,学生都习惯性的去独立思考并学习,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领导,“一言堂”风气属于传统课堂的特色,但是这个特色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利有弊的。虽然教师很容易将教学方案的知识为学生们讲授完全,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是各有不同,更加泯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增加学生自学以及自主思考的机会,逐步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很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这种方式长时间实施将会降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只有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中有一章为对称图形,首先老师要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对知识点有详细的了解,并观察生活中接触到的对称图形。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作用,对对称图形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并发现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同学做好准备,然后在课上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同学们通过课上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上得到肯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对称图形知识的基本认识,老师要指导学生制作自己的对称图形,比如圆形、方形等。做好后学生们之间进行展示并求学生们图形的面积以及自己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的特定。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心情,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要的条件是学生有能力自主去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而如果过于困难,学生难以完成自主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例如初中最开始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虽然这个方程在初中数学中最初就已经学习,但是它却是贯穿整个初中数学课本的,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是ax2+bx+c=0(a≠0),教师在讲解这个式子是一定要将关键点解释清楚、透彻,在以后面对这个知识点时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有足够的知识点分析这类问题,辩证思维更加的强,有能力去完成自主学习。但是如果教师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以数学习题为依据,不解释清楚x、y、a、b、c以及a≠0的含义,学生对这些的了解就会片面,没有能力去完成自主学习。

(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然后大量的练习习题,提高成绩,但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圆心角、弦切角以及圆周角都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是学生们都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因为固有思维的阻碍而没有去探索这个知识点的关系以及原理。所以老师要在平常注意将学过的知识点和没有学过知识点结合,通过学过的知识点去推理新知识,更方便学生记忆,利用这种方式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去完成学习。

(五)锻炼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已经学习到难度较大的知识,为了巩固学习到的知识,是必须大量做练习题,这样才可以对知识点有记忆,所以练习册很重要。开始时选择练习册时一定要注意练习册的难度,只有学生可以驾驭这种题型,学生才会提起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一开始做到题型过于艰难,学生会因为一开始的打击而将失去学习的兴趣,更加没有机会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ABC中,∠A=2∠B,求证BC2=AC2+AB•AC”这种习题难度适中,学生练习起来比较合适,而且这种题型有多种解题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去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并不单单是应用在数学中,而是要鼓励学生将自学能力发挥到学习任何学科中。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发展

在当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甚至可以说起决定作用。如何使人们对课堂教学能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这是摆在课程改革面前一项急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以语文学科为例谈一点看法。

一、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偏颇之处。这种偏颇往往表现为不是把教师的引导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教师是否具有渊博学识、能否对课文做出深刻理解作为评价标准;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密度来衡量教师,而不是用教育教学原理来衡量教师。于是,那些在语文课上显示出丰富学识和深刻理解但引导不力的教师,容易受到较高评价;那些学识并不突出却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比较低的评价,甚至被否定。这就偏离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颇?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规律体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上,教学规律体现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规律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学规律;如果教学与教育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如果背离了育人这一本质目的,它就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当然,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和支撑点。离开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教师将无从下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原理来处理语文学科内容,确定恰当合理的教学计划、方法和步骤,从而对学生的成长有益。

语文教师备课时涉及的内容比较深广,但是如果不加挑选地照搬给学生,并以此来显示教师的渊博和深刻,那就是一种浅薄的表现──不是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浅薄的,而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浅薄的。教学是讲究取舍的艺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懂得取舍和适可而止,就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不从学生角度施教的教学行为,即便是生动的、感人的,也不能说是体现了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备课时往往想如何讲得好,如何让学生佩服自己。这是一种“有我之境”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持续太长。如果执教了十多年仍然停留在“有我之境”上,那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问题。单靠讲得好可能暂时赢得学生,不可能永远赢得学生。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会相应提高。教师本人学识水平再高,如果不能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提高,总有一天也会遭到学生反对。“无我之境”则不然。所谓“无我”,就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学生如何学得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主观上不以显示自己的学识为目的,不以博取学生的佩服之心为动机。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发展的过程。

第二,相机诱导和全盘授予。有经验的教师知道,教学又是诱导的艺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具有一定基础。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消化新知。比如初中教材中的课文《藤野先生》和高中教材选用的课文《呐喊·自序》之间有一种联系,相机诱导就是适时地促进这种联系的建立。当学生的旧知不足以支撑学习新知的时候,教师的相机诱导就要随之变化,变为一种铺垫。这不仅仅是知识的铺垫,也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铺垫,还是思维品质的铺垫。全盘授予则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注重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忽视学生情感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采用简单、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法,面面俱到,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掌握点拨、启发、诱导技能迈进的过程。

第三,预设式教学和生成式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学习目标,这是对的,符合教学规律。但是,预设式教学则既干扰学生的原始阅读,又容易滑向强迫式教学,不能充分体现“无中生有”的课堂妙境。这里的“无”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非明朗化,“有”是指学生融会贯通后的顿悟。悟出来的东西不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那么,自然生成岂不是玄虚莫测?不是。自然生成建立在知识、经验、思维的基础之上,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有规律可循。自然生成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过程,是推理、想象、判断等各种心理机能整合的过程。由于它比较复杂,难以条分缕析,所以显得有些神秘。比如,以“风”为话题的写作训练,生成的过程可能是自然之风向社会之风由实到虚的过程。当学生把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进行沟通之后,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山顶千门次第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境就能豁然而生。但是并非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实现这种生成的潜质。

自然生成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以课文《珍珠鸟》为例,它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初中生无论如何悟不出来,教师也未必都能悟出。一个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教师,若能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中虚构的细节描写以及中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进行碰撞整合,就可能顿悟其中的奥秘。这种限制还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生成是渐进式的,需要时间和空间提供机缘,正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所写:“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而课堂教学的时空有限,无法提供足以生成的机缘。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而一味追求生成效果,那就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追求课堂生成效果本无可非议,但应该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概而言之,自然生成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能随心所欲胡乱生成。

转贴于 生成式教学不等于没有目标。自然生成的结果可以与目标吻合,也可以不相吻合。预设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实现它。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显出高下优劣。生成结果与预设目标不相符可能有多种表现:或者因为时间不够,结果不能按时出来;或者因为难度过高,实现预设目标的条件尚不具备;或者预设目标不够明确,与学生的理解南辕北辙。无论哪种表现,教师都应该顺势推延,不要急于把结果生硬推出。最笨拙的方式就是采用强迫式教学。它机械地要求学生违心接受所谓正确答案,对学生的质疑不予重视,甚至用考试来压制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教师应该彻底抛弃的。

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

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以为,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1.课堂预测能力;2.课堂讲解能力;3.课堂示范能力;4.课堂检测能力;5.课堂诊断能力;6.课堂矫正能力;7.课堂控制能力;8.教材把握能力。这八种能力分属不同的层级。1至4属于初级能力,5和6属于中级能力,7和8属于高级能力。对这些能力,教师未必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获得的,但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八种能力。这八种能力中,教师本身的素质、实践探索、事业心等是能力形成的内部因素;工作环境、课程设置以及教材质量等是能力形成的外部因素。

这八种能力固然与语文学科知识有密切关系,但学科知识不足以独立支撑起教学能力。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面对中小学生,可能一筹莫展。所以古人说过:“教亦多术矣。”青年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就是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课堂教学。然而有的教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工作,甚至鄙视教学技能。实践证明,教学工作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学生并不喜欢他们的语文课。于是,他们产生苦恼,进而对教学工作产生厌恶情绪。随着青年教师学历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有些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必须有一年的进修,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经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方能上岗。我国虽然也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是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参加教学工作后需要进行二次学习。一个从教多年的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这种学习较之过去的大学学习内容有明显不同,是从单轨的学科知识学习转变为与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同步进行的双轨学习。因为教师自己掌握了某种知识,不等于学生就掌握了某种知识;教师思想深刻,不等于学生思想深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支撑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教师就相当于桥梁和梯子,教学能力就是引领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的本领。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有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方面做些研究很有必要。

经验对能力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所谓经验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既有成功的总结,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上个世纪至今我国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对于这些经验,我们研究得不是差不多了,而是很不够,我们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理念对于教学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二是消极的。所谓积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管用、有效;所谓消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空泛浮夸。笔者认为,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为代表的著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的理念来自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是贪图好看好听的。时代在发展,理念要更新,语文教学要前进,这是大家认同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是单靠几个人写几篇文章、提几个理念即可了得的事情,更不是单靠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最根本的要靠广大教师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要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学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是微妙的。从理论上讲,学识与能力成正比,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转型期的学校教育现状与教师的学识发生错位,影响了学识对能力的正向作用;二是教师缺乏关于教学能力方面的学识,试图用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的学识替代它。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学识与能力不是高度相关,至多是中度相关。当学识与实际工作不相符时,学识对于能力的影响就受到很大限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学识一般,但课堂教学能力很强;有的教师学识渊博,课堂教学能力反而较差。原因正在于此。

人格与教学能力的关系是隐性的,背景式的。教师为学生当梯子还是把学生当梯子是区分教师人格高下的试金石。一位真正的教师,从来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上了一堂失败的课,他不会埋怨学生不积极配合,而是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找出自己教学设计上的问题;对学生的每次考试,他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制定查漏补缺的方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他都能准确诊断,让学生有切实的改进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责任心的表现,就是人格的体现。

清楚了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与能力的关系,也就找到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