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花儿的词语

描写花儿的词语

描写花儿的词语

描写花儿的词语范文第1篇

一、层次分析类试题

例:(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每空1分,意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概括作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心情,属于层次分析类试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行文脉络的整体感知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原文第三段可找出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第五段可找出答案“欢喜欲狂”。

解题思路: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答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还有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学生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二、作用分析类试题

1.引用的作用

例1:(2007,河北)阅读《江南陶公柳》回答: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解答:①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②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2.描写的作用

描写有环境(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交代场景、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2:(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选文中加横线的部分(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解答: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3.修辞手法的作用

例3:(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的表达效果。

解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4.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例4:(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选文第⑨段(我爱昙花)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解答: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对作用进行分析,考生的答案应力求全面准确。答案一般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作用。如例1引用的基本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例2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例3拟人的基本作用是“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例4选文第⑨段的基本作用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二是概括语句意思。如例1为“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例2为“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例3为“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例4为“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大多数时候,同一个句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具备,因而从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解题思路:语句的基本作用和语句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因此,在中考阅读题中比较常见。这类题型要求考生积累各种基本的作用。现列举一些常见的基本作用,以供参考。如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等等。

三、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例:(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对选文的内容(主旨)和形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等)进行理解,是阅读的较高要求。

解题思路:1.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后加上表现出什么,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根据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的“当我和大哥的小女儿发生争执时,总是我吃亏,可母亲总是责备我”这句话,可以提问:“总是”表现出母亲的什么性格?理解这个词语应结合该词所在段的中心句“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她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从而可以得到答案:“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以及好性格。

2.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前加上“为什么”, 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回来之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对这句话可形成如下问题:为什么父亲会“心里很轻松似的”?结合前后文,前文是在“我”让父亲走的情况下他才去买的橘子,后文是父亲要“我”给他写信,让我“进去”,从而可以得到答案:因为儿子就要远行,做父亲的心里自然不轻松,但是为了不让即将远行的儿子担忧,所以父亲表面装作很轻松的样子,让儿子放心。再者,在儿子远行之前能为儿子做一件事,他心里也感到很轻松。

上面列出的这些关于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解题思路,我们在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描写花儿的词语范文第2篇

在浙江义乌基地研修期间,我们在青口小学听了几位老师的常态课。其中两个词语教学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案例一】

师:“工笔细描”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不进对人物的肖像进行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地刻画。

师:“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师:那句话解释了工笔细描的意思?读读句子。

学生找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细致”是什么意思?

生:深入而精细周密。

师:“挥笔速写”是什么意思?

生:挥笔速写就是就是很快地画出来。

……

(原文: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吹泡泡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鱼游到了纸上》)

【案例二】

师:从那个词可以看出花的美?

学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范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通过“团”和“簇”,你仿佛看到了花儿怎样?

师:从“姹紫嫣红”这个词语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师出示课件:瞧,这些花儿都簇拥在一起,这一丛,那一簇,这就叫――花团锦簇。不仅花的品种多,颜色也多,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师:想看山阴道吗?把眼睛闭上。走在山阴道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展开想象,发言活跃。

……

(原文: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维果斯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而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对于词语教学,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

在课堂教学的起点上,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他们已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储备。学生的学习也并非简单地传授,而是在已有经验系统中不断构建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充分地感知、尝试、操作,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内化。在片断一的词语教学中,我们见到的是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缺乏温度。

在教学片断二中,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词语,与花的美有关。老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语言的描绘,有效地创设了情境的,整组词语,就以他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一幅鲜活的画面,词语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描写花儿的词语范文第3篇

班级:姓名:成绩:

字词百花园

一、看拼音,写汉字。(12分)

yúkuàichuānɡ liánhuánràoyǎnyìnɡ

yóurúshūsòngránshāo cídiǎn

jīnɡtāopāiànyì wèi shēn chánɡ

二、用“”画出加点字正确读音。(6分)

石径(jìnjìnɡ)山岭(lǐnɡ lǐn)转眼间(zhuǎn zhuàn)

白堤(dī tí)泛舟(fá fàn)河畔(bàn pàn)

三、给生字组词后,再换偏旁组词。(6分)

径( )冷()线( )

( ) ()( )

四、照样子,写词语。(6分)

银灰

层层叠叠

句段芳草地

打开课本,我们和聪聪一起学会查“无字词典”。(5分)

1. 看到“草长莺飞”这个词语,我就想起这样的景象:

。(3分)

2. 天空漆黑一片,突然,一道道闪电好似利剑一般,划破乌云,紧跟而来的是一声声雷鸣,真吓人啊!看到这情景,我便联想到了词语:(2分)

品读课文,我们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18分)

1. 我们先来到了的北大荒,只见天空 ,小河 ,原野。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 ”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5分)

2. 我们又在的西湖边走了走,看了看。月光下的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夜幕初垂, ,,漾 。岸边的,宛如的银蛇在游动。(6分)

3. 我们还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美 。那里的天空湛蓝、,好像。有贴着,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有拉萨河畔,湛蓝的天空显得。(7分)

我们行走在秋的诗行里。(12分)

1. 我们学习了不少描写秋天的古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是:(10分)

,。

,。

2. 我会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秋天的叶子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2分)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

我们沉浸在快乐中。(10分)

1.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祖国妈妈63岁的生日。让我们走上街头,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让我们走出家门,饱览祖国的秀丽风光。想象当时情景,可以用上这些词语来形容:(4分)

2. 同学们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有趣场面,或一处美丽的风景,写一段话,努力做到语句通顺、描写具体生动。(6分)

美文精品屋

小河

我是一条清清的小河。我不停地奔跑。我望着晴朗的天空,它给我穿上了一件蓝蓝的干净的衣服。

我跑过田野,看见了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迎春花,我又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

我跑过果园,果园里的桃花开了,梨花也开了。春风把花瓣儿撒了我一身。我带着芳香的花瓣儿跑了很远,很远。

我跑过田野、山坡、果园,到处都听到歌声。我又带着歌声跑向远方,远方的小河也穿着鲜艳的花衣服,飘着香,带着歌声。我们拉起手向前跑啊,跑啊,跑……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

()的小河 ()

()的衣服

2. 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2分)

你能照样子,再写出两个吗?、(2分)

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3分)

我是一条清清的小河。我跑过 ,看见了;我跑过,看见;我还闻到了,听到了。

4. 小河看到的是 (季节)的美丽。你从哪儿知道的?用“”把这些句子画出来。(2分)

描写花儿的词语范文第4篇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语言的色彩美

“色感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色彩在表达情感方面远胜形状一筹,当展现出雪地上盛开了一朵红梅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体验到热烈和冷峻的对比;当晶莹透明的露珠在月色下的荷叶上滚动时,我们会在清丽朦胧的色调中感受到温馨和宁静。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应运用富有色彩美的语言,将大千世界中绚丽多彩的景物,写进自己的文章之中。

1.精心运用色彩词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再如,山曼的《过重阳》中是这样描绘秋叶的:“那时香山枫叶儿、槭叶儿、黄栌叶儿、山荆叶儿全都红了,远看只是火样、霞样,到近前各树有各树的红,枫叶儿深红,槭叶儿娇红,黄栌叶儿红中透黄,山荆叶儿红得发

紫……”把秋叶的各种“红”精心描绘出来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美丽的“香山红叶图”。

2.巧妙组合景物

唐代诗人储光羲的诗歌:“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诗中的色彩词只有一个“绿”,但由于诗人巧妙地组合了景物,因此诗歌中呈现出的色彩就十分丰富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绿色“绿的河湾、绿的小荷、绿的垂杨”;在绿色的背景上,诗人又巧妙地涂抹了几树粉红色的杏花,明亮耀目,像点缀在绿阴中的明珠;诗中“日暮”一词看来平平,但从构成诗的色调看,却是点睛之笔,万万不可忽视,夕阳将金黄色抹在这清溪蓄翠的幽静去处,从而加强了明丽流动的色彩感,调动了人的情绪,起到了烘托气氛、创造意境的作用。

3.适当运用修辞

苏轼曾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文章也是这样,只要“相宜”,“淡妆”、“浓抹”都能够增加语言的文采。怎样装饰呢?最好的方法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色彩的鲜明性和形象性。

(1)比喻

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闪耀着一种黄澄澄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通过金光闪闪、黄澄澄、红、紫、绿等一连串色彩词,再用比喻的摹绘,把苹果、山楂、葡萄描绘得色彩斑斓,使人如见其物。

(2)排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用排比句给读者打开一幅美丽的画卷,似锦、似霞、似虹,让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不尽的美感。

(3)衬托

衬托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即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用碧绿的江水来映衬飞鸟洁白的羽毛,用峰峦的青翠来映衬山花的火红。而飞鸟的白羽又使江水显得更加碧绿,山花的火红则使山峦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这四种颜色互相衬托,江水的碧绿和山峦的青翠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将它们做底色来衬托鸟羽的洁白和山花的火红,使得画面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亮丽,却又是那样和谐统一。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的音乐美

老舍说过:“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语言表达中,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还要追求表“音”,形成语言的音乐美。

1.灵活运用动词

“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运用得当能增强文章的气韵,犹如生命之泉汩汩地流淌,给人以美的享受。”试举几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 秋暝》)诗歌通过“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使我们感受到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真可谓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再如“一阵自行车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一个“洒”字,便使我们体味到了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置身于一种空灵宁静的抒情气氛中。

2.灵活运用叠音词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形象的描绘,增加音乐美感。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文中的小草、风经过叠音词的装饰,形神具备,另有一番情趣。

再如,儿童文学作家高恩道的《小金鱼》原稿是这样的:“小金鱼,最贪玩,一会儿撞荷叶,一会儿摇莲秆,玩得忘了写字,玩得忘了吃饭。妈妈来考它:几加几,等于三?它把嘴一张,吐出一串‘大鸭蛋’。”写完后,他自己读读总不满意。于是,他把几个词语改成叠音词:“小金鱼,最贪玩,一会儿撞撞荷叶,一会儿摇摇莲秆,玩得忘了写字,玩得忘了吃饭。妈妈考考它:几加几,等于三?它把嘴一张,吐出几个‘圆蛋蛋’。”这样一来,就使整首儿歌活起来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富音乐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尤其广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3.灵活运用拟声词

利用拟声词描绘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发声传意,以声状物,不仅能增强人们对事物的实感,还能增添乐感。“几只小麻雀从草垛里钻出,唧唧喳喳叫一阵,又钻回了草垛。”读完此句,耳边似乎真有麻雀清脆的叫声。

最有名的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声音粗壮厚重;“切切”,声音细微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劈啪弹出来的乐曲,宛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玉盘上,悦耳动听。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把琴声的优美悦耳渲染的淋漓尽致。

4.灵活运用整句

语言的音乐美还可以从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方面得以体现。那么怎样突出语言的节奏呢?灵活运用整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即运用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来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

比如,叶圣陶的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儿歌中很好地运用了双声叠字和顶真手法,使整首儿歌充满了循环往复的旋律美。

“三个水柱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连用三个动词“冒”生动描绘出了水柱不断向上“冒”的情景。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连用“春雨沙沙”,突出了春雨的形状和声音。

描写花儿的词语范文第5篇

一、兴趣是开启研究性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叠字总是脱口而出。人们的称呼就多用叠字,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尤其是孩子的叠音名特有味道。试想孩子的名字“婷婷”这反复的音韵美感比单一的“婷”或是“小婷”之类的名字要显得悦耳动听、富有音乐性,并且更富有亲昵的情味。

叠字更是历代文人笔下的珍珠。早在《诗经》中,叠字就已被广泛运用。比较著名的有《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的叠字技巧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叠字在诗歌中的应用显得很普遍,如《古诗十九首》、崔颢的《黄鹤楼》、李清照的《声声慢》、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在生活中,在文学作品里,叠字的使用是如此的普遍,那么,使用叠字究竟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悟道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

坚持两条腿走路、自主学习是研读的基础,合作探究是研读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性阅读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合作,自主地探究,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研究性阅读重在悟道,悟道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中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段话不仅饱含作者对神奇美妙的叠字的欣赏、赞叹之情,还归纳概括了叠字所具有的描摹作用:通过绘景状物,使景物的情态形状完全显露出来。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迢迢”,写距离之远,同时也极尽写二人相思之苦;“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盈盈”写水之物貌;“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一个满腹离愁的形象跃然纸上。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

第四段着力写月下荷塘。开首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的“曲曲折折”是第二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的“曲折”的重叠。为什么到这里才重叠呢?因为文章是写荷塘,不是写小煤屑路,更重要的是这里一重叠就为写荷叶、写荷花、写香气、写微风铺开了场面。“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的裙,这出自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是就荷塘的广度看,与“曲曲折折”相承。荷叶茂密的程度则用“层层”。“层层”的荷叶中间,有像“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星星”的荷花。“一粒粒”这是接在数词“一”后的物量重叠,有相当多的意思;“星星”是活跃于口语的单音名词的重叠,正好是对“一粒粒”明珠的进一步描写。写荷叶、荷花,还要写出荷花的香味:微风送来“缕缕”的清香。“缕缕”近于“一丝丝”,给人以飘渺的感受,恰与渺茫的歌声吻合,形成了本体与喻体。视觉、嗅觉、听觉交织成心头的感受。作者还从写微风,深入到“密密”的荷叶底下的“脉脉”流水,怜惜“不能见一些颜色”。《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不是也好像在叹息“盈盈一叶间,脉脉不得语”嘛!

叠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实景,具有撞击心扉的艺术感染力。而叠字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音韵美。重叠的音节,反复作用于人们的听觉,能增强人们对语音的感受,使听觉能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能适应演唱和吟诵的需要。

元曲也有许多叠字用得好的范例,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中有一支《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这段文字给予了高度评价,连批了十个“妙”字,当然主要“妙”在叠字的运用,既集中表现了崔莺莺生离的痛苦,又适合曲词演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