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小故事

历史小故事

历史小故事

历史小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故事;运用策略

许多学生喜欢历史,主要源于历史中的人和事所形成的故事。初中历史包含许多小故事,有效运用这些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下面,从故事化教学的概念着手,简述故事化教学的方式与实质,分析故事化教学的注意点,论述故事化教学的几点可行措施,以期共享。

一、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优势

历史知识多而且杂,历史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历史人物更多,记起来的确容易混淆,采用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并且故事能够使初中生充满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故事的融入彰显历史教学的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故事化教学中的注意点

历史故事的渗透应与历史事实相符,并且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如果教师将教材中的历史故事重新读一遍、讲一遍,也未必能起到提高课堂效果之作用。因为学生在课前大都会主动预习,对教材中提到的小故事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教师再将教材中的小故事复制粘贴一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课程基础上进行人物虚构,从他们的视角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

如,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白毛女》的故事片段: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杨白劳的女儿――喜儿逃入深山多年,头发变得全白了,老百姓称之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个地方,喜儿获得翻身。这个故事虽然历史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在教学中借助于这个故事,根据这个故事,提出问题:是什么迫使喜儿逃入深山的?这种制度何时在我国被消灭的?标志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设想如果喜儿生活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借助于故事,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设计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历史故事运用的教学策略

1.用故事营造乐学的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让学生先说一说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为什么发动卢沟桥事变?呈现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军民守卫卢沟桥的真实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在学生听故事、融入情景的同时,教师再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中日关系得到健康发展?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发展未来等正确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2.故事使历史课堂更生动

历史因为人物众多、事件复杂、故事性强等特点,而赋予历史课堂教学多姿多彩的特点,不像数学那样乏味,不像英语单词那样难记,因为学科的故事趣味性强且故事多而被多数学生所喜爱。尤其是课堂上教师知识的渊博,令学生叹服;课堂上巧妙引用的小故事,改变一条条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知识点的枯燥的教学,使课堂精彩无限,尤其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小故事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和谐对话,构建乐学的互动课堂。

如,学习《》时,如果教师沿袭一言堂的做法,首先给学生讲清楚的必要性,叙述的经过以及结果,再让学生背诵的意义等,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活动”少,但“背诵”得多,同时,也忘得多。而如果教师课前整合一些这方面的故事,如《白毛女》的故事,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参与度。再如,教师结合史料记载,根据当时当地的地主欺压和剥削农民的真实故事,介绍中的典型故事,讲讲当时农民烧地契、开地主批斗会等故事,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这些视频,进一步讲述分田地、分牲畜的小故事等,让学生根据这些情景和故事,感受到的必要性,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和主动探索。

3.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真情实感

“学史可以明鉴”,历史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哲理。精妙绝伦的小故事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如“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等史实的学习,运用故事,借助史料,都是实现情感教学的主要途径和关键素材。语文课堂中,学生学过了“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件,让学生自主讲一讲郑和和戚继光的故事,开展一次演讲活动,教师提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都取得了胜利,他们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之中,看似是评价故事中的主人公,实则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听、将、评中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历史教学故事化,虽然不是全新的理念,但行之有效。它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培养学生在喜爱的故事中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又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效使用故事教学,历史课堂定会发生质的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定会有新的突破和改观。

参考文献:

历史小故事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秦琼是隋唐时期唐朝开国功臣,明清时期的小说作者们为他构思了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在中国的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明清时期演绎隋唐历史的小说中秦琼故事的素材来源作了一个深入细致的探讨。

秦琼是隋唐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为唐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清时期,随着隋唐历史题材小说的出现,秦琼形象进入了小说中。作者们构思了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秦琼被塑造成一个德才兼备、英勇善战的英雄。随着这些小说的流传,秦琼这一英雄形象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秦琼,不过是隋末唐初乱世英雄中的普通一员。那么,作者们是怎样创作出秦琼的传奇故事的呢?

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的历史小说,大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文学基础。历史渊源包括官修的史书和文人笔记。民间文学基础包括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戏剧、说唱文学和民问传说故事。就这样,使得小说雅、俗兼顾,就可以引起上自官绅士人.下至市井细民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对明清小说中秦琼故事素材来源的考察,也拟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

一、正统文人对秦琼的记载

我国古代小说与史传文学有一种特殊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讲,就是作者们往往以史实为基础.通过想象虚构进行发挥增饰,使质朴、平实的事件变得生动、曲折,使杰出人物变成传奇英雄。古代人们对史实的书面记录大致分两类:一是官修史书;一是私人笔记。这两类作品的作者,多为正统封建文人,他们在进行创作时,力求所记录的人物、事件真实可靠,关于秦琼的史实材料.亦是如此。

1.历史典籍对秦琼的记载。考察秦琼故事的史籍来源,可以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有关章节人手。新、旧《唐书》对秦琼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而《资治通鉴》则没有超出二书之外。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对秦琼做一些总结。

秦琼,字叔宝,隋代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开始是隋将来护儿的手下,后跟张须陀攻打卢明月、孙宣雅、李密等反隋义军。张进击瓦岗军身死,秦琼归附裴仁基。并跟着他投降了李密。李密败亡.秦琼被王世充所得,因厌恶世充奸诈.与程咬金等人投了唐。秦琼追随李世民,讨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为唐朝开国立下汗

马功劳,先后被封为翼国公、胡国公,受到画像于凌烟阁的崇高待遇。为在细微处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新、旧《唐书》共同选取了几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对秦琼进行了刻画:

(1)叔宝母丧,护儿遣使吊之,军吏怪日:“士卒死亡及遭丧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答曰:“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

(2)(秦琼)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帅卢明月于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才万人.力势不敌,去贼六七里立栅,相持十余日,粮尽将退。谓诸将士曰:“贼见兵却.必轻来追我。其众既出,营内即虚,若以千人袭营,可有大利。此诚危险谁能去者?”众人皆莫对,唯叔宝与罗士信请行。

(3)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日:“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创。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可以看出.秦琼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与才能,并且有勇有谋,曾身经百战,出生人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2.正统文人笔记对秦琼的记载。由于受史传文学求真创作原则的影响。正统文人笔记在创作时也力求真实.因此早期文人笔记中一些人物、事件,往往被后世史家采用。在唐代文人笔记中。有一些关于秦琼的记载,如《隋唐嘉话》中秦琼解释自己的病因,《大唐新语》记录的来护儿吊慰秦琼和秦琼与程咬金“弃郑投唐”的事件,就被新、旧《唐书》共同采用。此外,还有一些不为史家重视的细枝末节,散见于各代文人的笔记中。

首先是秦琼的坐骑。古代将军行军打仗,拥有一匹品质优良的战马,无异于如虎添翼。秦琼身为名将,英勇善战,其坐骑自应不凡。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秦琼死后封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宋代曾性记录此马“每月夜设二领毡,溪涧当前一跃而过”。虽然段、曾对马跃过的毡数记录不同,但可以肯定:此马善于跳跃,通人性,非常马所及。根据这些记录,作者们设计了秦琼为救李世民而纵马三跳虹霓涧的精彩情节。

其次是秦琼的兵器。《新唐书》记载:“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可以知道。秦琼所擅长的兵器是枪,但是,大概这只是其使用的长兵器,另外,他还使用一种短兵器——铣鲵。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记载:“铣鲵,短兵也,形如小凿……秦琼尤善用之。”明代陈元龙《格致镜原》也有类似记载。由此可知,秦琼在兵器上是长短兼擅,武功不凡。这种兵器在《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等小说中被说成是“劈楞简”,袁于令《隋史遗文》则说是“瓦面金装锏”。作者们还设计了尉迟恭与秦琼“三鞭换两简(锏)”“秦琼潞州府途穷当锏”的情节,在《说唐演义全传》中。秦琼的双锏还担负起了“撑住李乾坤”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最后是秦琼的作战。秦琼打仗时英勇神武,所向披靡。唐代吕温有《秦叔宝颂》:“洛内之役。龙战未决。秦公应变。临阵电拔。锐气尽来,我盈彼竭。成败反掌,存亡奄忽。虎来风壮。鳌转山没。遂作心膂。爰从讨伐。崩围陷阵,火进冰裂。翕如鹗耸,纵若鲸突。功成国定,万古壮骨。”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军攻打王世充占据的洛阳时的场景。在这场战役中.秦琼起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他也因此建立了不朽功勋。

总结上面两个方面.无论是官修的史书,还是文人们的笔记,它们记载的秦琼事迹.或许有某种程度的夸张,但基本是写实的。它们共同为小说中的秦琼形象及其故事的演绎提供了真实性基础。

二、戏剧与民间说唱艺术对秦琼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历史典籍、文人笔记中较为真实的记载构成了秦琼故事的坚实骨骼的话,那么,隋唐以来有关秦琼的民间传说、戏剧戏曲、说唱文学等.便是它丰满的血肉。我们知道,由于英雄人物的作用巨大,使得芸芸众生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景仰,对他们顶礼膜拜这种对有功于民、垂德于世的英雄的向往崇拜.积久便自然内化为一种集体的心理情结,即一些理论家们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情结的最常见表现形式就是对英雄人物行为、事迹的普遍传扬。所以,每一个英雄人物,在他生活的时代就会有许多崇拜者.他的英勇事迹也一定会以各种方式在广大民众中流传。

然而普通民众由于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为自己所喜爱的人物、事迹作全面而细致的书面记录。于是,他们便通过口耳相传,用表演、说唱等方式来表达他仃j对英雄人物的喜爱和崇拜。所以。在民间传说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越到后来.越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和平民特征。秦琼这个人物,经历过隋末唐初的战乱.最后成为国家元勋。他的这种传奇经历.本身就能引起普通民众的浓厚兴趣,所以,对他的个人崇拜及其事迹的流传,肯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但是,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所能找到的关于秦琼的资料,宋代以前的很少,只能找到元明时期的一些戏剧作品,包括三部元明杂剧。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的笔记中也有民间艺人们说唱秦琼故事的零星记载。

1.元明杂剧对秦琼形象的塑造。在元明时代的历史剧巾,以隋唐历史为题材的共有十二部.有秦琼形象的有元代郑光祖的《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元明时期的《魏征改诏风云会》和《徐懋功智降秦叔宝》。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三部戏剧。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讲述李世民不听臣下识天机的渫士的预先警告,执意要外出打猎,南于追猎一只自鹿.来到李密的金墉城下。秦琼与程咬金等人奉命追杀被李密认为是前来窥视军情的李世民。程咬金把他追进了一座庙宇,发现他躲在老君堂里的祭坛后,举起斧头要砍他,这时.李世民的头顶有黄龙出现,被赶来的秦琼看到。秦琼认为李世民是真命天子,就阻止了程咬金,并把他交给李密。李密要处决李世民,被魏征成功地劝阻,因在南牢,甚至还拘留了前来求情放人的唐军使甩。这一举动,使得秦叔宝、魏征、徐懋功三个人觉得:李密是一个小人,天意在唐。于是,他们偷改了李密的诏令,放走了李世民。创作于明朝初期的《魏征改诏》取材与上面的剧本相似.有关秦琼的内容与此剧略同。

《徐懋功智降秦叔宝》剧写李密兵败身亡后,秦琼投降了王世充。王世充与唐军交战,秦琼勇猛善战,李世民想使其归附,于是派徐懋功去招降。但是秦琼出于忠义观念不愿投唐。于是,徐懋功就使用反间计,使秦琼受到王世充的猜忌.且马上就有杀身之祸,秦琼不得已而投唐。

上述戏剧。由于它们重点在表现激烈的的矛盾冲突,展示惊险热闹的曲折情节,对人物形象缺乏细致深刻的刻画,所以,秦琼在剧中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过场人物,缺乏典型鲜明的个性。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仍可以看到后世小说作者们多以戏剧中的秦琼形象及情节为基础,进行深度的艺术加工之后,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2.民间说唱艺术对秦琼形象的塑造。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明清时期一些杂录、笔记中了解到.明清小说中的秦琼形象及其故事还参考了民间说唱艺术。秦琼故事中的《秦叔宝见姑娘》一段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袁于令的《隋史遗文》第十三、十四回写秦叔宝发配至幽州.幽州总管罗艺的妻子正是其姑母,姑侄得以相认。但据《新唐书》载,罗艺的妻子足孟氏,与秦叔宝并无瓜葛。这一情节,喧该是说唱艺人们的虚构。晚明著名的说书艺人柳敬亭所说的秦琼故事在当时影响就很大,这一点可由《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得到验证。柳敬亭对左良玉说:“若不嫌聒噪啊,把昨晚说的《秦叔宝见姑娘》,再接上一回吧。”这接上的一回,讲述的是秦琼在校场演练武艺的事。这说明,秦琼故事在柳敬亭时代已成为一个完整的说书系统。这就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袁于令在《隋史遗文》中多次提到的“旧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历史小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在特定情况下,历史与故事具有非常的联系,从原始社会开始,历史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小故事保留下来,可以说故事是历史的另类传播载体,相较于故事,历史具有真实性,而故事的趣味性更加突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进而促进教学工作更加高效、优化地开展。通过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掌握历史知识,明确历史内涵,为其历史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的强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故事情节的构建策略

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依赖于故事情节的营造,良好的故事情节能够为故事本身增添色彩,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构造一个符合历史课程内容且具有一定趣味性和逻辑性的故事。故事的构成元素分为开头、内容和结尾,好的开头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将精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而充实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后续内容,有力的结尾能够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更加了解故事的内涵。在历史故事情节的构造中,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故事开头的构造

在构造历史故事开头方面,以“开元盛世”一课为例,唐代诗人杜甫曾在《忆昔》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来描写开元的繁荣景象,教师可以借助《忆昔》作为故事的开头,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二)故事内容的营造

在营造历史故事内容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内容的明快性和简洁性,明确故事具有补充课程内容的作用,进而合理设计故事讲述时间,推动课程的进程。例如,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教师通过简洁的语言对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进行讲述,进而使学生明确蒙古兴起的时间和重要人物,引出元朝建立的相关内容。

(三)故事结尾的编写

好的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促使学生明确故事内涵,使其对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发挥历史的启迪作用。例如,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学生在战争中无数先烈顽强拼搏,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故事结尾,应该对这些英烈的抗争精神进行弘扬,促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培养,使其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故事的灵活运用策略

(一)历史故事运用的时机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掌握好运用的时机,进而发挥历史故事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

1.课程导入阶段

在这个阶段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郑和下西洋来导入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现出一幅明朝经济实力雄厚、国家富强、百姓和乐的画卷。

2.课程补充阶段

在课程补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将复杂难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小故事,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掌握。例如,在“君主集权的强化”课程中,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内容涉及较多术语,比较难以理解,概念容易混淆。而通过“废丞相,设三司”等故事使学生了解各部门的职能,进而明确群众集权的表现。同时,关于“厂卫制度”和“八股取士”的故事也有很多,这些都可以丰富课程内容。

3.课程收尾阶段

这一阶段是启迪学生的重要环节,通过小故事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设置教学悬念,为下节课做铺垫。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中,教师可以借助秦始皇相关的小故事来进行课程的收尾工作,同时,让学生根据这些故事对秦始皇进行评价,他是“发愤图强吞六国”的始皇帝,也是“苛政猛于虎,焚书又坑儒”的残暴统治者。

(二)历史故事运用的语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作用和位置。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教师应该了解故事语言的艺术性,在丰富故事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入一些带有积极色彩的语言,使整体教学富有正能量。在讲述“明清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入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故事内容,可以选取一个小片段,如豹子头林冲的故事,表达了孤胆英雄的反抗精神以及当时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使得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又如,与《水浒传》风格迥异的《红楼梦》,教师可以利用文中形容当时四大家族富丽堂皇的语言来反衬封建官僚阶级的腐朽。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的融入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同时还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显著提升,使其积极主动地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探究,为其历史思维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教师通过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使得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将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能够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思维得到充分培养,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参考文献:

[1]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19):59.

[2]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3(6):165.

[3]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142,213.

历史小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观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一、讲历史故事引入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历史故事对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作用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不能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它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历史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历史故事可以吸引人,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逐步向他们靠拢,可以从成功或者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历史故事在历史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故事的趣味性和情节性,学生天生都对故事充满了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时间、事件记得清清楚楚,有些学生对《百家讲坛》中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刻骨铭心,有些学生看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可以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历史故事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是有距离的,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将那个时代的面貌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使人物栩栩如生,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投入到故事内容中去,自然可以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印象深刻。其次,历史故事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某些抽象晦涩的知识具体化。在历史的学习中,常常会涉及大段大段的历史背景、原因、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很难去理解,只能强背。如果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入历史故事,就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自然也就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有了深刻地理解。

(三)历史故事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都只注重对历史知识点和历史概念的讲解和记忆,把原本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而产生学习的依赖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学生会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精力也可以达到高度集中,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往往会产生创新性的新观点。所以说历史故事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则

历史课堂的时间很有限,历史故事不能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以说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插入适当的历史故事使其发挥作用很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谨慎地选择历史故事。具体说来,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现代社会娱乐中“历史成分”特别多,小说家以历史故事为基础加以丰富的想象创作小说,电视电影戏剧以历史故事为蓝本创作剧本,因此学生透过小说、电视、网络接触到许多虚构的“历史”,这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历史故事既不同于文学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发挥,更不是电视电影所谓的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历史故事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因此,选择故事要以史料和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真实性是历史故事教学的首要原则。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故事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两点:故事要有情节性,故事要有新鲜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以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喜怒哀乐,从中受到启发。而故事的新鲜感也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再好听的故事听的次数多了也会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新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此外,趣味性原则对教师讲故事的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怎样才能将故事讲的绘声绘色,用什么方法叙述故事,运用什么样的语体风格叙述故事,怎样配以恰当的动作表情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三)针对性原则

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要紧扣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和课本上的历史知识点相联系,能够对学生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不能够偏离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此外,针对性原则还表现在教师所选的历史故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要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将历史故事引入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如何把历史故事讲好

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只有一个好的历史故事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好的演讲者能够把故事讲好,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历史小故事范文第5篇

针对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则,所讲的故事必须与本课要讲的内容有关,即所谓的针对性原则。重视故事的针对性问题,才能通过故事来导入所学内容,做到不脱节。为了使历史故事有针对性,必须要求历史故事要紧扣历史课本和教学主题,从课本上的内容来挖掘故事[2];要针对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一堂课是否有效,课堂的刚开始非常重要。要想让一堂课有效地进行,必须从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举例说明:在讲《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课的开始我们可以先将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然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通过秦始皇的历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并设置悬念,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加上对故事的兴趣,就会自然的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因此就对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刻。

通过小故事来化解课堂教学

难点举例说明,在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时,老师如果一味的根据概念进行讲解,就会更加抽象,能够最终真正了解其内涵的学生就会很少。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概念讲一些反映社会状况的历史事例和小故事,比如给同学们讲解当时我国沿海部分地区被外国人占据等等小故事就可以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课堂难点就会自然化解[4]。特别是学习文化史部分时,我们可以多讲一些文化名人的小故事。将略有枯燥的文化史改变为趣味横生的文化名人课堂。

课末巧妙设置历史故事增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