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教育知识

初中教育知识范文精选

初中教育知识

初中教育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实施;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多年,也持续地出现了一些新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话题。因为初中数学有着清晰的结论、抽象的知识、严密的逻辑、普遍的应用等特点,所以初中数学不但是讲解数学基础知识与传授基本技能,而且是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有效地探究数学知识跟素质教育的最理想契合点,进而能够持续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才可以体现数学教改的中心内容。下面,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分析。

1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当前的数学教育务必转化英才教育为大众教育,应当针对所有的学生,交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推动所有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以及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所有类型的学生,尤其是那一部分学困生,当今应当让他们变成学生的主人,进而使学困生得以有效地转化。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发展能力与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通过教学课堂上的所有有利时机,积极地跟学生沟通与互动。并且,教师的一次热情激励、一句赞赏或肯定,都能够打动学生。针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也应当有效地引导,以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一味地教授知识,还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观。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最为根本的在于组织教学课堂,只有积极地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在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应用有趣生动的语言教授学生,以使学生步入充满趣味性的数学大世界。例如,教师在讲解添括号与去括号的变化规律的时候,能够借助“要变都变,不变都不变”的顺口溜进行教学,这样不但有趣生动,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再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时候,密切联系等式的性质,而具体动作是“两边同乘,乘要乘交”,这样容易记忆的学习方法,不但简洁生动,学生容易记忆与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启发与引导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除此之外,要想更加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务必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可以转化单调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具体的实际生活现象,才可以让学生摸得着和看得见。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与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观念,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形成数学模型的整个过程,进而让学生认真思考、概括归纳、总结规律。无论是证明定理的方法还是定理的结论,都应当尽量地启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并且,注重以思维作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猜测、判断、推理等等。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实施由特殊至一般的教学策略,首先借助一个三角板的三个角启发学生,然后提问学生:“所有的三角形都具备如此的联系吗?”同时要求学生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借助量角器进行测量,进而获得定理。正所谓施教之功,重在启发,妙在开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吸收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求知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要求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才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热情,才可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影响下,传统板书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符合教学发展的要求。为了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务必有效地体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营造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转化复杂的数学问题和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形象化、简单化。例如,教师在教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技术转动直线,且动态化地演示圆心至直线的距离以及圆半径。如此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直线和圆的这几种位置关系,因而能够迅速地学习和理解直线跟圆相切、直线跟圆相交、直线跟圆相离的各种条件。事实表明,如此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更加满意的教学成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日益获得关注,广大的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渗透素质教育。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丘立峰.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初中教育知识范文第2篇

一、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个大的话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时,教师不要贪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突出教育的重点,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语文学习,绝不是简单地认识几个汉字,背诵几篇文章,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真切地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例如,《背影》一文描绘了父子两人在车站分别的情景,作者描写的父亲买橘子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这篇文章,让学生正确地划分文章的层次,了解正确的朗读课文的语气、停顿等,只有正确地朗读,才能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即知意。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毕竟学生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读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而不是急着给学生讲解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针对学生理解得不透彻的部分及文章的重点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堂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完成了课堂任务,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基础知识,还掌握到了读书的精髓,学到了阅读的技巧,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改变教育模式,教材联系生活

素质教育讲究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而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模式,加强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目前,在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高投入、低效率的现象。例如,个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让学生大量地背诵范文,记忆答题模板,忽视了根据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原本应该充满乐趣、创造性、思维性的语文学习变得机械、枯燥,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行。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善教育模式,将教材与生活相联系。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诗中描写了冬季北方大雪纷飞、万里苍茫的美丽景象,在学完这首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冬天在作者的笔下那么美?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观察生活、进行实践,获得学习的灵感。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没有经过真切的体会,看似十分认真,实际上却完全是应付式的学习,将学习当成了任务,而不是乐趣。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了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原来的工作重点向提高学生素质、学习能力上转移。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工作才会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融入课堂

初中教育知识范文第3篇

欣闻《初中教学研究》付梓在即,感到十分高兴。特别是前两天看了书稿清样,虽然装帧简单,编排朴素,但是所有这些文章,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紧扣课程改革,突出创新意识,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我们进一步搞好初中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初中素质教育的勃勃生机也开始逐渐呈现。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持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涌现出来,许多重大的课题急需研究和解决。就教育观念而言,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均衡发展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就教育投入而言,投入总量的不足和投入结构的失衡,扩大了校际差距,形成了一批相对的“新薄弱学校”;就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改革缺少有效的保障措施,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学理念、方法相对滞后,素质教育得不到深入推进。初中阶段,不论是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生活的角度,都是学生成人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如何全面加强初中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捧着这一沓沉甸甸的书稿,我心中有着无限的宽慰,不管结果如何,不论成效怎样,这本书中的这些文章,至少说明了我们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我想,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本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态度,都能满怀着激情和对教育的热爱,则不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克服,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也一定能够完成。值此书稿付印之际,希望大家一起为之鼓舞,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要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观念上下功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价值观问题。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该是“笑纳全体”,因为所有的学生,不管他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应该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给所有学生以最合适的教育,使他们都能够通过我们的教育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这是我们的责任;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成为个性突出、知识全面、品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要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渗透上下功夫。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不管你是哪一门课的任课老师,都不应该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德育熏陶者和品德开发者的责任。要全面拓宽思路,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通过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富有特色的校园德育环境。要始终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使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初中教育知识范文第4篇

一、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

初中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就语言本身来讲,只有听、说、写、读,这也正是初中教育中要留心的内容,但只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让学生通过英语的读、说、听、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去积累、学习及应用英语,使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二、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英语作为初中教学的基础学科,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会涉及各种话题和各类学科。由此可见,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紧密的关系。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得好,就必须让学生学得活。然而,要做到学得活,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构建丰富多彩的知识框架。由此可见,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三、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英语语言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听”的素质。“听”在所有教学理论中的运用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全身反应法”和“自然法”。沉默法主要强调的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在这个过程中,只用耳朵来听,这期间学生在学习时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因为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不用担心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被迫要说。给学生灌输得多了,学生自然也就会说了。

2.培养学生“读”的素质,包括朗读及阅读。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阅读。但目前的情况已不一样,如今阅读在很多考试中已占了很大的分量,且分值也相当高。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素质时,要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没有巩固好,而不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英语基础知识通常包括语法、词汇和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

3.让学生提前了解足够的背景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文化背景,才能透彻了解英语知识,使知识掌握得足够牢固。在培养学生阅读素质的过程中,学生不应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应通过已掌握的背景知识,联系上下文来揣测其中的意思。图式理论提到,人们在遇到新事物,并试图将它掌握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的过去、现状等所有概念联系在一起,才能将其理解透彻。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一般都由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决定,因此,输入的信息一定要与这些图式相对应。

(二)英语语言运用素质的培养

初中教育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法制教育必要性

关于我国中小学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党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小学和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较多且呈递增趋势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低龄化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青少年犯罪的资料记载,近十年来,我国犯罪增长率已经越过24%,14至26周岁的青少年犯罪数量超过所有犯罪数量的65%,其中15至16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十分惊人,其人数已经超过所有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0%。这一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记载,在让人感到触目心惊的同时,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教育的对象是建设未来和谐社会的初中生,为了使其能够茁壮成长,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有许多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历史教学在法制教育中应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然而,问题是只要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做一下反思,很容易发现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笔者在总结自己历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现状,就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依靠法治的引领和推动。对于的系列讲话精神,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坚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使“依法治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强调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由此可知,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初中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对象,自然应该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初中生树立法制观念,使其知法、懂法、守法,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素质教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主流思想。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领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巨大而急迫的使命。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尤其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上的产物。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领域最普遍的追求目标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追求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各门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从我国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以后,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得到充分调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得到推进。中学历史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初中生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需要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其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都受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而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持久而复杂的过程。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初中生了解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提高其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作用相当重要。作为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法律知识与初中生的生活,指引学生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规范初中生行为的需要

作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选择、应该与禁止三种行为模式,并引导人们向该三种模式靠近。应该和禁止两种行为都是一种义务性规范,其对人们行为的引导是一种肯定的引导,即规定人们一定要为或者不为某种行为,否则就应承受否定的法律后果;而选择性行为却是一种授权性规范,其对人们行为的引导是一种不明确肯定的引导,即同意人们有权对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选择,能够自行决定如何行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初中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明确作为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法律规范,知道什么行为该为,什么行为不该为。

三、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内容

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就很容易发现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法律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只有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历史教学,才能使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变革时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农业法》有关内容,使学生知道国家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使学生认识我国当前“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战略的法律保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教学“——《法》的公布”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土地管理法》有关条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与土地有关的现行法律。在世界古代史上,教学“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文,使其树立保护文物的法律意识。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教学“美国的诞生(美国1787年宪法)”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宪法》有关法条,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等。历史教师只要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内容,对其进行适当的梳理和整合,并将其融于历史教学中,使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互相渗透,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法制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接受法律知识。例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向学生介绍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的有关内容,接着向学生提问: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与以往教育制度相比,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有什么变化?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教育?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明白教育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白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学生的义务。由此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家长让学生辍学或者学生自己辍学等现象,使学生明白家长让学生辍学或者学生自己辍学都是违法行为,使学生意识到是否接受教育,不仅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结合与人们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法律讲堂》、《普法栏目剧》、《今日说法》等栏目,在历史教学中讲述真实生动的法律故事,以这些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深化对法律的认识,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法守法。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

现代教育教学媒体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和优秀资源,只要教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用心发掘教材中的法制内容,必定博得学生的喜爱。现代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教师备课时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到授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都已经大量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丰富的法律知识,为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提供较充足的法制资料;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有关法制教育的电影短片和法制纪录片插进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法制教育。例如,教学“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在介绍我国《禁毒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禁毒法》的有关图片,播放禁毒斗争和禁毒活动的动画,使学生了解法律颁布的程序,加深对法律的感性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强大、信息丰富,为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打通了便捷之路。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开设的课时较少,每周只有两个课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历史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初中历史教材作进一步的拓展处理,把历史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有意识地将渗透法制教育寓于历史活动过程中。例如:结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中学生宿舍管理实施细则》、《中学生班级管理实施细则》等校规校纪,举办法律知识手抄报、法律演讲比赛、法制辩论赛、法制故事会等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电影、法制录像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增强法制意识。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教学中对初中生渗透法制教育,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历史教师要解读历史教材里的法制内容,并将领悟的法制内容和法制精神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法治理念与法律知识顺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还应注意三个结合:首先,分散讲述与集中梳理结合,即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对历史教材中分散、琐碎的法制知识进行梳理,并指出其本质,使之条理化和理论化;其次,历史讲述与现实对比结合,即讲述历史上的法制内容时,有意识地将其与现在的法制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引导学生知道批判地吸收、继承历史上的法制内容是历史的进步;最后,课本的讲述与适当补充课外材料结合,扩大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领域。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浅析影响青少年犯罪形成之家庭因素.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姜伟.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中国法学.2014(6).

[3]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国高等教育.2015(5).

[4]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途径.教育研究.2007(8).

[5]陈春龙.法律规范作用新探.现代法学.1990(4).

[6]张善超、李宝庆.法制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途径与特色.教育探索.2015(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