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1篇

猪八戒的后脊梁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一起跟小编来看看!

猪八戒的后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下面是更多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

猪八戒戴花——越多越丑/臭美

猪八戒丢了钉耙——凭什么保师傅

猪八戒戴耳环——自以为美

猪八戒的老婆——天天有猪肉吃

猪八戒的武艺——倒打一耙

猪八戒的嘴——贪吃贪喝/饱吃饱喝

猪八戒的嘴巴——自我欣赏

猪八戒掉进万花筒——丑态百出

猪八戒的肉价——(你)超过师傅了

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无能之辈)

猪八戒打蚂蚱——笨手笨脚

猪八戒戴眼镜——冒充大学生

猪八戒打呵气——好大口气

猪八戒端盘子——费力不讨好

猪八戒打手机——老二也玩大哥大

猪八戒败阵——倒打一耙

猪八戒背媳妇——心甘情愿/舍得花力气/费力不讨好

猪八戒不成仙——坏在嘴上

猪八戒背孙悟空——能人背后有能人

猪八戒摆酒席——硬装阔老

猪八戒扮姑娘——好歹不像

猪八戒吧嗒嘴——看见媳妇了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猪八戒吃肉——自相残杀

猪八戒擦粉—— 遮不了丑

猪八戒吃西瓜——独吞

猪八戒吃黄连——苦了大嘴的

猪八戒吃猪蹄——自残骨肉

猪八戒吃猪肉——忘恩负义

猪八戒充英雄——只是嘴皮子拱得欢

猪八戒吹牛——大嘴说大话()

猪八戒唱歌——假装艺术家

猪八戒吃屎——贪污

猪八戒吃食——难听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2篇

一、《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自有妙计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草船借箭——用人的箭射人的靶

草船借箭——有误(雾)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晁盖的军师——无(误)用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

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

关公的脸——红到头了

关公的眼睛——睁不开

周瑜摆手——嘟嘟(都督)叫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叹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第2回 陈琳)

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第107回 蒋济)

二、《红楼梦》中的歇后语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三、《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 妖怪)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 孙悟空)

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 孙悟空)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 猪八戒)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 众僮仆)

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 猪八戒)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 孙悟空)

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 作者)

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 作者)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 猪八戒)

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 哪吒太子)

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 小妖)

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 葛仙翁)

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 沙僧)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 猪八戒)

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 妖怪)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 孙悟空)

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 孙悟空)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 猪八戒)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 众僮仆)

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 猪八戒)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 孙悟空)

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 作者)

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 作者)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 猪八戒)

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 哪吒太子)

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 小妖)

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 葛仙翁)

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 沙僧)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 猪八戒)

四、《水浒传》中的歇后语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 周通)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 刘高)

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 阎婆惜)

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 潘金莲)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 郓哥)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 王婆)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 作者)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回 作者)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作者)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作者)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 蔡福)

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 军校)

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 作者)

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

个二爷的蓝点颏——又哨起来了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 周通)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 刘高)

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 阎婆惜)

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 潘金莲)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 郓哥)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 王婆)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 作者)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回 作者)()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作者)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作者)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 蔡福)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游记》 猪八戒 国民性

在中国说起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大多数人心中的“猪八戒”形象是定型在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中的(不过学界现在对《西游记》作者是否为吴承恩仍有争论)。猪八戒,他既不如师兄孙悟空般神通广大,智慧光明;又不如师父唐三藏般相貌轩昂,志诚向佛;也没有师弟沙僧那样温柔敦厚、忠诚无怨的讨好性格。没有上天入地的傲人本事,也没有感天动地的人格魅力,究竟是什么让八戒这样深入人心,还讨得不少彩头欢喜呢?

笔者认为这跟八戒形象所体现出的国民性有关,八戒之受捧不在于其出众,而在于其“众出”。当然,八戒形象的国民性是笔者主观解读出的,而非作者刻意塑造。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是受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的人性思潮的影响,是小市民、个体生产者的代表。笔者看来,八戒形象虽产生于一个时代,却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它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人物是从未消失过且随处可见的,这是一个具有国民性的形象。

那么国民性究竟是什么呢?玄峻《联想与印证》一书中作出定义:所谓“国民性”,盖指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那种品性。这种品性,或来源于种族特征的不同,或来自后天遭遇的差异。 而据美国人类学家Robert Redfield所下的定义是“一个民族(people)的民族性,或它的人格类型,乃是见于该社会中的一般人的类型”。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国民性”概念中主要有三个要素:人、民族、普遍、区别。国民性是描述人的概念,而非指其他存在。所谓“民族”,是指国民性这个概念是在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内定义的,而非跨文明概念。而“普遍”则是指国民性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国家中一般人的人格类型,而非精英特征或优异程度低于一般社会水平的人格类型。“区别”和“民族”联系紧密,是指国民性需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身上区别于他方的特质,即可被识别出的标识。按照这个思路,不难分析八戒形象为何具有国民性。

一、八戒到底是一个“人”

有学者指出:“猪八戒的形象是由猪、神、人三部分构成的”,笔者则认为,八戒身上“猪、人、神”三部分只是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层次,类似于佛洛伊德学说中的“本我“、“自我”、“超我”。

八戒本是普通人出身,比不得取经队伍的其他人。悟空是吸天地之精华孕育而出的灵猴,齐天大圣;唐僧是自幼受佛性熏陶的状元之后,天朝御弟。就连取经队伍中不起眼的低调角色沙和尚都是“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他们三人都可归为精英阶层。而八戒呢?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八戒这样自述道:“我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可见,八戒的出身不光毫无特色显赫可说,反倒是他天生有些愚痴鲁笨,成天好吃懒做,小日子都过不好。只因“忽然闲里遇真仙”,才“听言意转要修行”,终于“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做了威风的天蓬元帅,好像是一个《阿甘正传》式的平凡人大成就的励志结局。不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八戒终因自己人欲失控而被贬下界,还错投猪胎,长成个不人不猪的怪物。

从内在来讲,八戒始终不是一个纯粹的高高在上的神,也绝对不是一头只会拱地吃食的猪,归根结底,他到底是一个“人”。八戒这个打着神魔旗帜的凡人形象,首先具有了国民性概念中“人”这个要素。

二、八戒是中国的老百姓

这里并不是要做猪八戒形象的渊源学研究,证明他是“国产货”。而是单就这个小说人物而言,考察其“中国特色”。

高长虹在《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的文章中提到鲁迅先生讲过这样的话:“中国人没有孙悟空主义,都是猪八戒主义,我也是猪八戒主义” 。可以说,“猪八戒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人国民性”的一个有趣解释。

首先从语言上来讲,八戒的语言就是中国老百姓所特有的。

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 。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

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

以重复词语增加气势,随口便来中国民间俚语,张嘴就是生动活泼的方言,这样说话的八戒,不就是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村野匹夫、市井小民吗?

再从性格上来说,八戒的身上具有自私、懒散、盲目、纯朴、憨厚、偷奸耍滑、虚荣等老生常谈的典型的中国性格,不少有学者将八戒与国民性代表人物“阿Q”做比较,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性。何锡章在《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中提出:“猪八戒和阿Q都是农业社会的精灵,具有典型的农民特点。猪八戒是《西游记》中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形象。他优点和缺点参半,既勤劳、朴实、善良,又自私、狡黠、贪图小利;既心胸狭窄,一事当前,先顾自身,又能不忘大义。中国农民的优点和缺点在他身上似乎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张锦池在《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一文中直接称“猪八戒可以看作阿Q的远祖”。杨俊在《<西游记>新论》一书中还分析了猪八戒市民形象的时代背景:“猪八戒和阿Q又有一定的市民特点,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阿Q身上表现更为明显罢了。明代中叶以来,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也反映了这一新气象。在文学中反映新兴市民、商人的意识已成为宋元以来一股新的文流。吴承恩自小生活的江苏淮安,是重经商的商业性都市,他深受其启发和影响。猪八戒追求幸福生活的进取精神是新兴市民、商人身上所体现的新特点,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影子。”

可以说,八戒身上有根深蒂固的中国特色,他是中国老百姓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具有将中国人和外国人区分开来的特质。这体现了国民性概念中“民族”和“区别”的要素。

三、八戒是国民的镜子

猪八戒历来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喜剧形象,历来大家只觉得八戒可笑,却并不觉得他可恨。八戒的存在,不像孙悟空那样被人赞叹、歌颂、崇敬,而是在博得一笑之后,又让人都有些不好意思。他不是拯救地球的救世主基督,也不是罪孽深重的魔王撒旦,他是一个普通人,他就在我们中间。当我们为八戒的各种可鄙与可笑捧腹时,是不是也难免为自己身上那些若隐若现,却又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汗颜?

这都源于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凡”的特质。凡人都有杂念,有缺点。八戒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它面前照到自己。

以人物论,八戒首先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形象,而非王公贵族。在三个徒弟中,他比沙僧出挑,比行者有趣,但他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都是小人物气质。猪八戒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于他的贪欲,他的贪欲又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欲,一是。

食欲和是普通人都有的两大基本欲望,往往因为这两大欲望的难以满足,而衍化出人类各种可笑、愚蠢或卑劣的行径。八戒的这两大欲望尤为强烈,所以在它身上又体现出比一般人更明显的人类共通性。因为好吃,他撺掇行者窃人参,致使悟空毁树大闹,难以收场。因为恋色,他错对尸魔动凡心,致使唐僧悟空师徒,反目分离。

作者虽以轻松的笔调叙述,仔细却可看出,那九九八十一难给这物欲横流的世界给予多么严肃的警示。不管是否出自作者原意,八戒的形象,显然是这些警示中重要的一面。作为镜子式的形象,八戒身上体现了国民性概念中的“普遍”要素。

综上所述,可知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内涵却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现实人生中的平凡人。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是一种具有国民性意义的文学形象,值得学界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总主编郭杰,秋芙.魏崇新主编.中国文学史话?明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33―234

【2】玄峻.联想与印证 对中国思想的重新理解.东方出版社.2009:83

【3】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92-93

【4】何锡章.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张锦池.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J].北方论丛,1995(6)

【6】杨俊《.西游记》新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4篇

当我们在生活或工作学习中遇到痛苦事情但又无人倾诉的时候,我们都会用于一则流传甚广的歇后语来排遣自己的郁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是极苦的药材,有关黄连还有其他的一些歇后语,小编在此为您整理了一些哦: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解释】

有苦说不出--表示他很苦,现实中,常指人有难言之隐,或者受了别人的气又不能乱对别人说,只能自己憋着。

【黄连歇后语】

老太太吃黄连--苦口婆心

猪八戒吃黄连--苦了大嘴的

铁钉钉黄连--硬往苦里钻

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苦胆煮黄连--苦不堪言

井底栽黄连--苦得深

鼻尖上抹黄连--苦在眼前

一年四季挖黄连--专门挖苦人

黄连锅里煮粉参--从苦中熬过来的

黄连甘草一担挑--一头苦来一头甜

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

苦瓜藤攀黄连树--苦命相连

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

黄连拌生姜--辛苦了

黄连打官司--诉苦

黄连树上结糖梨--甜从苦中来

黄连木雕寿星--苦老头儿

黄连木雕娃娃--苦孩子

黄连疙瘩当哨吹--苦中作乐

黄连泡茶--自找苦吃()

黄连水洗头--苦恼(脑)

黄连水洗澡--从头苦到脚

黄连树下一棵草--苦苗

黄连树上挂苦胆--苦相连

黄连树下喊上帝--叫苦连天

黄连汁里泡三年--苦透了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 猪 国俗语义 变化

所谓“国俗语义”,我国开“国俗语义学”研究之先河的王德春先生如是说:“国俗语义,就是词语在实体指称意义的基础上添加的民族文化语义。”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从修辞意义过渡到话语领域,又分出上下文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词的修辞意义中很大部分指的是其联想意义,社会文化意义和修辞联想意义多半与民族文化有关,其中有一大部分就是国俗语义。由此看来,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了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作为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的猪,它由长着獠牙的勇猛善战的野兽,逐渐被人驯化为温顺无争的家畜。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它的特性的改变而改变着。不仅如此,人们的心态的变化,社会潮流的转变也同样会改变人们对猪的看法。于是,“猪”这个词,它蕴涵的国俗语义也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极大的变化。

被驯化之前的猪是野猪,身披硬毛,“青面獠牙”,桀骜不驯,凶猛强悍。这种猛兽善于奔跑,横冲直撞,“豕突狼奔”这一成语可见一斑。野猪的凶猛神勇,在古代是被充分肯定的。徐显之在《山海经探源》一书中指出:“在《北次山经》中所述共46个山,其中有20个山的山民崇拜马,另外26个山崇拜猪。”可见,在上古人心中,野猪是主要的猛兽之一,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

随着野猪被驯化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家畜,它也成为对古人而言极为熟悉的动物。它的地位也表现在汉字的造字中——《辞源》中有“豕”部,其下所属字,多与猪有关。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家”,下为“豕”,意为在房屋内养猪。再如“豪”字,本义为豪猪,取其勇猛有力之意,进而比喻有杰出才能之人。

虽然猪在古代有上述勇武的褒义,事实上也还有很多贬义存在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卑贱

豚儿:谦词。谦称自己的儿子。

豚鱼:豚和鱼。多比喻微贱之物。

豚犊:比喻不肖之子。

鸡豚之息:比喻微小的收益。

2.莽撞凶恶

豕猪:~突(突:冲撞)狼奔(〈喻〉坏人到处乱闯,任意破坏)。

豕畜:比喻待人如畜禽兽,养而不敬重。

鹿驯豕暴:意谓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豕突狼奔:如野猪冲撞,似恶狼奔窜。比喻人之横冲直撞。

豕窜狼逋:狼狈逃窜貌。

豺豕:豺和野猪。两者均为凶残的兽类,因以比喻凶狠残暴的恶人。

3.邪恶贪婪

豕心:豕贪食,因以比喻贪婪之心。

豕视:猪眼朦胧,黑白不明;下邪偷视。旧谓此为心术不正,贪而多欲的不仁之相。

豕喙:猪嘴长而突。相术认为人的口形像猪嘴是贪欲之相。

豕食:谓猪吃食。比喻贪求。

4.肮脏

负涂豕:置身泥涂之中而满身污秽的猪。语本《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孔颖达疏:“豕而负涂,泥秽莫斯甚矣。”

5.浅陋无知

鹿豕:①鹿和猪。比喻山野无知之物。②比喻愚蠢的人。

虽然有这么多贬义,但在古代,猪主要还是勇猛的代名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日本人的姓名中含有“猪”字(例如石射猪太郎、宇田友猪、猪木正文),这是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结果。在日语中,猪指的是“野猪”,是勇猛的代名词,受人尊重。

那么,从何时起猪不再“勇猛”呢?换言之,我们对猪的联想义何时起不再以“勇猛”这样的褒义为主而代之以其他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贬义?具体时间似乎不可考,但是猪作为家畜广泛被畜养之后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被驯化的猪一改野猪的恶性,在长相、性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尖利的牙齿,性情也变得温顺。此外,猪还逐渐形成了发育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因此成为经济价值极高的家畜,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还是制革制药的原料,就连粪便也成了农业上重要的有机肥料,得到了“浑身都是宝”的赞誉。然而,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家畜的同时,猪的种种低劣性也逐渐突显:愚蠢、肮脏、贪婪、痴肥。于是,猪具有了贬义,这在词语方面有诸多表现,现仅以汉语独特的歇后语来做说明:

1.丑陋

半边猪头——独眼

动物园里找猪圈——自找难看

炖熟的猪头——难看

驴脸比母猪头——个比一个难看

猪八戒三十六变——没有一副好嘴脸

2.愚蠢

虎生猪猡——又笨又恶

笨猪拱蒺藜——自找苦吃

老母猪下棋——瞧你那笨脑瓜

母猪吵架——笨嘴拙舌

3.脏乱

烂猪头碰到烂肠子——臭味相投

烂鼻子闻猪头——不知香臭

老母猪的尾巴——拖泥带水

猪八戒挎腰刀——邋遢兵

4.贪吃

老母猪进粮仓——贪吃贪喝;饱吃饱喝

小猪抢食——吃里爬(扒)外

5.被杀和欺凌的对象

钝刀子杀猪——全靠手劲

恶狼专咬瘸腿猪——以强凌弱

肥猪跑进屠户家——送上门的肉

过年的肥猪——早晚得杀

6.好色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看花了眼;神魂颠倒;不想走了

虽然,猪有如此多的贬义,但近来,出现了有趣的现象——猪大有翻身之势。恋人之间彼此以猪戏称,以猪为形象的鞋帽服装饰品等等更是大行其道,猪似乎成了可爱的代名词。如歌手罗志祥昵称是“小猪”,而自称阿猪、小猪、猪猪,甚至猪头的人更是有很多。到网上随便搜索一下,以猪命名的网站更是不计其数,如叶子猪游戏乐园、游戏猪论坛、闪猪、酷猪乐园、BT猪娱乐天下、猪猪乐园、懒猪游戏资讯网、快乐猪论坛、网络猪之家、猪之窝,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此外,还有为猪写的歌,如《猪之歌》《猪先生》《超级猪》《丢了幸福的猪》《猪小姐》《对猪弹琴》等等,不胜枚举。显然,猪的春天终于来到了。这一方面因为猪本身具有的忠厚老实的形象被人们所认可进而突出,另一方面也与时下年轻人追求简单、可爱、乐天的生活态度和卡通风潮有关。

虽然猪的可爱义如今风头正盛,但最终能否战胜人们业已形成数千年的对猪的各种贬义,这一问题还有待时间来证明。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汉英动物名称的国俗同义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1995.

[2] 徐显之.山海经探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