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网络这个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与政府活动等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主要形式有网络选举,网络监督,提出政治要求,发表政治观点,参与政治决策,施加政治压力,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1]这种以网络时代为产生背景的政治参与新形式,是网络民主最直观的反映。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虚拟空间这一独特的平台上,诞生了诸如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网络政治参与方式。”[2]这些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地表达政治观点,又有利于政府凝聚民心民智,知晓民情民意,便利、快速、全面地收集建言,使政府决策更民主、更科学。但网络的自由、开放、虚拟、隐匿等特征,也容易诱发新的思想、心理和道德问题,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联系与区别

在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密不可分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所研究的人们在网络中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之一;其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又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会自觉或不自觉受到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他们的网络政治观和网络道德观,一旦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就可能会迷失方向。

但二者又有区别,网络政治参与的媒介是网络,侧重于在网络中实践人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研究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等内容外,还承担着将网络或现实政治思想道德内化为人的思想品德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职能加以引导,并承担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及其研究任务。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新生事物,后者拓宽了前者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它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它的功能。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所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有力促进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也是教育、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使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保证。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了契机,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读书难、就业难、看病难、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等,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势必对他们他们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自由、虚拟、开放、隐匿等特点,“网络又为他们的各种想法、建议、问题甚至不满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空间。网络政治参与的出现,弥补了现实政治参与中的缺陷,但是一些不理性的宣泄言论,也将不利于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3]因此,如何防止消极因素的增长,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网络政治生活,是网络政治参与迫切所需。

(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能力支持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提高,但又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能力,致使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言论的影响,难以进行独立判断;或不受个人理性支配,产生从众心理;或者受别有用心者煽动,质疑政府的政策合法性。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欠缺,也导致他们政治参与的频率及参与质量低下,直接影响他们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进而影响他们的政治生活发展状况。”[4]因此,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已成为他们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根本保证,而政治素质的提高又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能力支持。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正确理解政治、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享有政治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并自觉维护民主、遵纪守法,对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行为负有法律和道德责任。“逐步养成一定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增强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使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社会行动,自觉履行责任。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分辨和分析能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方式与特点的分析与探讨,选取合适、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他们正确区分、对待各种信息和全面、深刻看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们政治参与的能力与素质。”[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第2篇

人文教育可以加强人文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的精神思想教育,两者的结合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通过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中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思想规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念,让大学生接触到从思想教育中认识社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关注生命,尊重人的生存价值,清楚地认识社会和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自我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不分离的关系,均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属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但是两者的性质和体制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文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文学、艺术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全方面、多视角的人文知识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大学生提供马克思哲学、理论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基础构建的一门学科,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目的。虽然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

首先,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在学校中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受到了关注,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加入到教学目的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现状进行改善,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个性、品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产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也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部分领域,所以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最后,在大学生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发挥更好的时效性。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文教育增加色彩,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色彩,使其不再教条化和书面化,让大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具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教育的出发点,重点对人的品格、人性、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当代的人文教育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进行弘扬。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思想精神的教育,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下的产物,促进高校教育时效性的发挥,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将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方法的互补性以及教学功能的相通性,是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虽然如此,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强弱上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的启示。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中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主要体现有:

(一)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教育的基础

人文教育可以促进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依靠人文教育长时间积累的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社会道德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道德感。不管是学习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了解和体会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道德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其将个人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人格等的形成和锻炼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复杂的动物,在其情感中有个性也有共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情感非常充沛,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少,他们的情感过于稚嫩,对其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将大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进行提高,在人文知识人体系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样,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在其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可以理性对待,避免进入社会出现一个极端的行为和情感。让大学生学习国家发展的历史,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因素;大学生教育;管理;多样化

        0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正处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管理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  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  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 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 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从有意识开始,慢慢的积累而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观念的产生和性格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可能好动,喜欢交友、聊天、运动等等;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一个人学习,不愿与人交往,不善与人沟通,这些性格的养成会使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思维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疾病的产生、表现多数是在大学期间,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个体性格怪癖和思想扭曲综合在一起产生的。而大学生自身控制范围内的如惰性、不上进、意识薄弱等都会让自己的思想状态发生变化。

  1.2.2 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当然也不会例外。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父母言传身教、父母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等许多社会因素都让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变化。从一个人出生后,有清楚的意识开始,他的思想状态就在不断的变化,一个大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生活中常伴有不文明的语言,而学会了骂人,而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可能会因为自己要好的同学和玩伴喜欢抽烟、打架而跟着去做;可能会因为在电视和网上看到流行歌曲播放,便去追逐潮流而去歌唱,却从不会唱一首革命歌曲;可能会因为父母下岗,生活拮据而感到自卑;可能会因为父母经常打骂自己而产生逆反心里;可能会因为经济上的攀比,而走上违法道路;可能会因为追求时尚,而无心学习,总之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让大学生的思想变得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而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因素。

        2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摆在了高校管理的面前。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带动其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员及教师队伍。政府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高校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其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环境的作用显得日益复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以此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潘锦全.试论青年社会化的制约因素[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感 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培育。

一、情感概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马克思曾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实际上已成为反映人的整个精神价值追求的动机系统本身。可以把它看作标志人的情感发展的连续体,包含着人的情绪基调、情绪表达方式、情绪爱好、情感体验性质与水平、价值倾向乃至于人格特征、精神情操等。称之为“情感性”是鉴于它们需要从情感――态度层面,而非认知――判断层面,主要从内在动力系统,而非外在能力系统标志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要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功能

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富有情感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功能。

1.动力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积极的情感能引起人兴奋、愉快的情智体验,使人充满生机,积极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活动;消极的情感会使人感到痛苦、烦燥、悲观、心神不定,无心从事正常的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感染功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能强化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的认同度。在情感的表达与接受过程中,能够动之以情,达到情感共鸣,使情感具有影响力,这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说理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从而让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情感具有感染影响的功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感染功能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文关怀、悉心照顾、信任等等,以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激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信任程度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情感感染魅力在情感感染时尤为重要。

3.调节功能

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调节功能,可以优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在心理上的表现总是以相互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情感状态为特征的。在内心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要形成一种比较满意、比较喜爱的人际关系纽带,这样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果受到一些阻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将会从感性的情感出发,调节思想状态,形成更加坚定的克服心理。

三、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情感贯穿始终,类似于导火索、催化剂。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在受教育者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应用

1.情感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心理倾向

情感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倾向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情感相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们在接受任何外界信息的时候,之前对此信息都有前期了解,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对于教育的信息也不例外。同样的一个信息,对同一个受教育者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反而起消极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情感有关。另一方面,态度定势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教育者的态度定势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育者本人,进而对其教育内容的信任态度。如果教育者在教育对象中享有较高的威信,那么,大家就会对他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并且愿意接受他的教育。

2.情感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起巩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对行为的巩固作用具体表现在思想外化于行为时的坚定性。在新思想刚建立,刚指导行为时,人的坚定程度是最小的,也许会因为期间遇到某些困难停止行为,但在这个阶段中,如有情感的力量,即使遇到些许阻碍也能延长该行为的持续时间。借助情感的力量把已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巩固下来,才有扩展的可能。思想与行为处于不断循环之中,思想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指导行动。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又能检验和巩固这种思想。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具有“催化酶”的作用

情感的催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会成为人们的动机与行为的激发力量。情感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完成某种行为决心的大小。二是情感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心情愉快的人,会既快又好地处理问题,而一个为悲伤、痛苦所折磨的人可能会失去正常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道德行为选择时,情感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情感体验行为的选择有重要作用。那些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人大多是道德体验较强的,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可以使道德认识获得战胜个人欲望的力量,并且会与道德认识一起成为做出道德行为的动力,从而有较大的可能保持言行一致。

四、加强大学生情感培育的途径分析

(一)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力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1.情感教育中家庭教育力量

父母是人生第一任老师,亲子之间维系着一条最深层最浓厚的感情纽带,即使学生大部分都离开家乡、父母,在学校寄宿生活,但处于大学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心理还不是很成熟,正值自主意识与行为日益定型的时期,他们仍然渴望从家庭中得到爱护、认可和表扬。所以,父母长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话、信件等继续与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对子女的情感与心理适时了解与掌握。

2.情感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力量

首先,要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强化情感教育,在求知的同时明事理。学校要兼顾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这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其次,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情感教育的全过程中保驾护航,总体把握情感教育的标准,提高教育者实施情感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

3.情感教育中社会教育力量

在社会中可以挖掘大量情感教育的资源。在大学生参与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情感教育。继续深人开展如“手牵手”、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行之有效的公益活动,广泛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在亲自实践中体验助人的乐趣。组织参观有意义的历史文化圣地,为促进大学生正确、稳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在践行中升华情感。

(二)渗透情感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亦是如此。

1.用现代科技教育技术调动学生情感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能够使人印象深刻、记忆持久,起到其它教育手段不能达到的鲜明、直接的作用,还因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而强烈地冲击学生的情绪。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育形式轻松活泼,营造富于感染力的气氛,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能更好理解与感悟,提高理论课的实效性。

2.发挥教学语言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形式讲授教育内容,充分地表达情感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可以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乏味性,并且基于语言负载大量的情感信息,教师的真情实感融入对教育内容的理性分析之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情理交融的氛围,这将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和联想,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3.营造轻松教学氛围,唤起学生情感

教师作为教学氛围的营造者,应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完成由教学权威者向学生的引导者的教师角色转变,强化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平等参与。同时提高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善于控制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消除人际屏障,拉近师生心理空间,使教学活动在宽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样,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自尊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而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发展步入良胜运行状态。

(三)创设优良的情感教育情境

情感的产生和升华不仅需要正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也需要各种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直接的深刻持久的影响。高校应注重创建美丽的校园学习环境、合理适用的校园文体活动环境、良好的校风学风、严谨的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是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而校园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和特有的品格成为广大同学的精神乐园,在这方舞台上,同学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精神的激奋,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感悟成长的挫折。

(四)组织社会实践进行情感培育

情感教育的基础是情感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后的情感才更加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参加实践活动,把理论的“知”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用行来检验“知”,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选择接受的知识是否正确,意识到自己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使认知在实践中内化为情感,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利于聪明才智的发挥,更有利于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重视情感培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因此,在具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情感关注,加大情感投入。

参考文献:

[1]杜环欢,甘杰.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J].理论探索,2004,(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思想政治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即智商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育群体,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应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把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研究如何提高和增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动力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影响,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教育过程。所以,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师生情感能引起通感,以情动情。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们往往不愿听他们不喜欢的人所进行的思想教育。这是符合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需要别人的关心、尊重和信任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要求,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推动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反之,就产生一种消极情感,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以及教师本人的否定性情感,抑制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心理学上一个典型的事例――罗森塔尔实验从一方面显示了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原因就是教师在权威面前从内心承认了这份名单,从此对这些学生便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暗含的期待”,激起了对这些学生的厚爱,并通过言谈、举止及眼神表情把这种厚爱微妙地传给学生,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得到了鼓励,无论名单上的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激励下,都产生了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内动力。

教师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工作的满腔热忱上。2007年1月22号被誉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的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方永刚同志在大连市地税局的讲台上,给大家作了一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演,这次讲演依然像往常一样,生动、有趣,激情洋溢。他极度消瘦,讲课时不停地用毛巾来擦汗。课讲了大约两个半小时,方教授说;“我实在对不起大家,我今天身体不好,我得了癌症。”大家都瞪大了眼,不敢相信。这情景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学生。老教师的满腔热情更够激发了学生的信任感,更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学生的情感对教育的影响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不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愉快的心情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而烦恼和抑郁等暂被抑制。所以,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对学生而言有哪些因素对教育产生影响呢?首先,学生的责任心对教育的影响。例如,一个学生如果有高度的学习责任心,那么他一定会因为自己没有很好完成学业而感到内疚、羞愧、自责,会时刻督促自己勤奋、刻苦、认真的学习。一般地说,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成才的责任感,也就有了学好知识的内在驱力,也就有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了。其次,学生的好奇心对教育的影响。好奇心人人都有,它能促使人去探索和发现,消除无知,发展才智。对青少年来说,好奇心更强,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对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学生的自信心在教育中也有很大作用。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成功使学生更加自信。学生的自信心往往能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比如,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差的学生由于偶然的原因获得较好成绩而获得老师的鼓励,他可能因此获得自信心,从此对这门功课发生了兴趣,进而经过努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最后,学生的自尊心对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豪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愿望,这种意愿,促使学生去运用知识,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驾驭者,从而产生无可比拟的自豪感,而自豪感的产生又是建立在自尊心基础上的,学生正常的自尊心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因为谁也不愿意落后,然而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刺伤时,便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绝不能轻易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动辄揭露学生的缺点,要知道学生是最反感教师在公众场合下说自己不行的。教师应重视和保护学生积极的情感。

三、素材中的情感对教育的影响

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通过实验证实:当一个人知觉到对方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情感的感染功能。例如,当你看电影时,你的情感也会随着主人翁的情感一起跌宕起伏。一场悲剧下来,竟会陪着剧中人泪湿衣襟!⑤据此,教师在讲述感人的故事或情节之后,根据故事或情节中的情感色彩,运用抒情的语言总结其基本精神,不仅能够升华主题,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起到""以情育情""的功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挖掘身边素材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各种手段使其适当的发挥作用,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认为老师要由现实性需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我们可以把具有新、奇、快、大的时政内容及时渗透教育之中,保持教育内容与时展变化的同步,既可以产生好奇心,形成求知需要,又可形成现实生活需要理论指导的实用感。

我们还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却容易忽视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以往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会认为政治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大事件,而这些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没有现实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现在的房产开发处于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当中,学生每天都有周边事物不断变化的感觉,却极少有人探究个中原委。我以此为引子,先对经济模式的形成历史进行分析,然后导入到市场规律的作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联系到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再到消费者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最后与学生共同讨论嘉兴经济的下一步发展计划等,在整个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

综上,教育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育内容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学生和素材,不仅是活动中认知传递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情感交流的三个最初的源点,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流动的动态网络。情感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努力发挥它的作用。在教育中发挥情感的作用,既要注意情感对教育过程的强化作用,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情感作用在教育中的发挥,必须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确定和采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许士熙 《情性和情性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张宝琦 《谈教师的情感》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3]洪纯红 《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4]黄珍华 《师生情感对教育教育质量的重大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