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改革措施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况及面临的困境

1.“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有5个专业类,33种专业。其中设计学类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根据新的专业目录要求,各个高校的原艺术设计专业都在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依然是这些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于设计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能够为学生铺垫重要的理论知识背景。在课程性质上,“中国工艺美术史”属于学科基础课,笔者所在学院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共36学时,2学分。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自原始社会起,在陶器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建筑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形式特征、发展规律和艺术风格,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代工艺美术进行了解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从造型、纹样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专业的美术院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开设的类别相对较少,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是相对来说开设频率较高的几门课程。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编制对课程的价值与地位认识不足、师资队伍的不足、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几个方面。在编制培养方案的时候,有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类专业去掉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颖、更前沿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在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中国工艺美术史”往往被分配在基础课范畴,即打基础的课程,是与专业课相对而言的,就像是理工学科的高等数学一样。这一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对于设计类专业而言,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一般性基础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中着重于专业理论讲解的基础课程。师资的匮乏是造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个高校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大都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并不是由专门的史论专业老师担任,这就造成了在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师数量也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无法进行小班上课,只能几个班级合成大班上课,人数在100人左右,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客观问题需要慢慢地去完善,在现有条件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做一些调整,如教材建设、授课重点、考核办法等。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了由许衍灼编译的《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这本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本工艺史专著。在内容上,它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还包括自来水、电气、煤气等领域。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徐蔚南编写的《中国美术工艺》,书中介绍了玉器、刺绣、陶瓷等工艺门类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版本并没有正式出版。后来,陈之佛、罗尗子和王家树先生分别以油印本印刷作为教材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的著述: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知识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田自秉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龙宗鑫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由卞宗舜、周旭、史玉琢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由王家树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这些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系统研究、工艺美术史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是“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经典范本。随着对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越来越繁荣。目前不乏权威的、全面的、高质量的教材,如尚刚、朱和平、刘世军、陈鸿俊、姜松荣、华梅、要彬等诸位学者都分别撰写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尤其是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尚刚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作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这些版本中,除了延续传统的通史研究方法外,也在门类史、断代史等方面加以尝试,如200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和平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开始尝试从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等工艺门类展开论述。这些教材从再版的次数、数量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大家的认可程度,但是目前各个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尤其在对待基础理论课程的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在学分设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试想,在有限的36个课时中,完成一本大部头“中国工艺美术史”通识的讲授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自编教材中尝试了以门类史为主,通史为辅的架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主要包括陶瓷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家具工艺、建筑工艺、金银器工艺、织绣工艺和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八章,前面七章按照原始社会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脉络设置每一节的内容,第八章则涵盖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苗族服饰、苗族锉花、土家织锦、侗锦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且将笔者田野调查的访谈记录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本真的艺术描述。

三、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内容体系该如何重新架构?新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建设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它通过具体的形态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思想境界,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彰显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理论,始于庄子,《易传•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形而上”的;“器”则是具体的、有形的、“形而下”的。“器以载道•道以器载”,“器”,也就是工艺美术作品,它始终是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器”以有形的语言传达着无形之“道”,同时,深厚的无形之“道”也要依附于有形之“器”来展现。而这里所说的“器”与“道”恰恰是我们最应该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具体来讲也就是关于造型、设计创意、设计思想和理念等相关的知识,这些对于设计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琥著《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运用现代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古代的设计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设计的功能、原理、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的界定、解读和诠释,这些成果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史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实际教学中,内容上可以侧重各个工艺门类主要作品的工艺分析和设计理念讲解,突出“器以载道•道以器载”的基本原则。比如商周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传达森严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典型的治国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演变而来的,被统治阶级赋予了神圣的含义。例如,代表性器物“鼎”,它同样是由生活用品演变而来,成为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再比如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家具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中用线的特点,欣赏明代家具,犹如品一杯好茶,可以让我们回味悠长。造型的简洁、选材的考究、做工的精细,无不体现了匠人的独特构思在“器”物上的延续。经典之作圈椅更是把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靠背与扶手、“S”形的背板,体现出独特的文人气息。从现代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它不仅仅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而且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享受。而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长信宫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不愧是古代青铜灯具的珍品。课程中对这一作品的讲解要注重其造型特点和设计原理的分析。长信宫灯最令人惊叹和赞美的就是它别致精美的艺术造型,总体上属于人物形灯的类别,宫女跪坐持灯的形象,是汉代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造型设计改变了商周以来青铜器的神秘厚重,造型设计轻巧华丽,优雅迷人。在功能性的体现方面,要着重强调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以及对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考虑。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集中体现了浪漫与华丽的艺术境界,它的铸造方法采取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先将头部和身躯、右臂、灯罩、灯盘分别做好,再与灯座等六个部分组合而成,这种设计和结构便于拆卸和清洗,制作工艺水平之高,是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的作品。灯盘设计为能自由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光线方向。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中心有一个烛钎,在灯盘上设计有一个短的把手,通过把手地来回转动来调节灯盘上两片弧形屏板的开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方向,类似于今天台灯的功用。宫女身体中空,右臂上举,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形成铜灯的灯罩,燃烧的烟尘,通过宫女右侧手臂的袖管进入体腔内,烟尘通过灯体底部水盘的过滤之后排出,会减少烟尘中细小颗粒和异味,减轻了对室内环境和陈设品的污染。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类似于今天的烟道,但在两千多年前,这实在是可以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着手于居住环境空气污染的治理了。除此之外,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上,还应该考虑加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使学生切身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悟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道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指出美术史研究的四种偏颇,其中就有以汉族为中心,忽视了其他55个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进行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的写作,无疑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有益补充。如果大家都能够去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信中国工艺美术的研究视野将会愈发的开阔。

参考文献

1.许衍灼.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商务印书馆,1917

2.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中华书局,194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4.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孟尝.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7.郑巨欣.工艺史与工艺史研究.装饰,1998.5

8.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2

9.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装饰,2003.2

10.诸葛铠.对中国造物思想的探索和总结—关于工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装饰,1998.6

11.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研究,2007.1

12.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3.尚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4.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工艺美术史范文第2篇

———以广州“三雕一彩一绣”;为例

[摘 要]本文从广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 “三雕一彩一绣”;的历史发展着眼,分析了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四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以之为例,对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提出看法。

[关键词]三雕一彩一绣 历史 启示

广州的传统工艺美术业历史悠久,产品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尤以“三雕一彩一绣”;,即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红木雕刻、彩瓷和刺绣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广州地区的工艺美术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产品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畅销海内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民国时期,广州工艺美术行业随着时局和社会经济的变化,也走过曲折的道路。在战乱影响下, 许多工艺品的生产陷入困境,艺人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得到了恢复发展,逐步成为地方工业中最具传统特色的行业。近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势的变迁,这些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命题。从2005年起,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政府保护的范畴。本文拟从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业的历史发展着眼,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并就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提出几点看法。

一、发展传承中的“三雕一彩一绣”;

(一)明清时期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传统工艺美术业明清时期,广州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城内店铺林立,商贸繁华。如在“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贾聚焉”;的濠畔街, “当盛平时,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①自明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广州城内的商业日趋繁荣。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后,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对外贸易由广州一口经营,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广州的传统工艺美术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一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商贸的繁荣、外销市场的扩大使得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规模扩大;第二、大量海外进口材料的输入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了传统工艺美术,使其在风格技艺方面融汇中外,形成独特风格。

如广绣,清代的广州刺绣除了用丝线外,还采用进口的孔雀羽毛和马尾毛等作绣线,使得绣品更为富丽夺目。清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中《鸟服》一节就提到:“有以孔雀毛织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肩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毛曰珠毛,盖孔雀之尾也,每一屏毛价一金,一屏者一孔雀之尾也。”;①在各国朝贡贸易中,大多都有孔雀尾,如“洪武二年,其主阿合阿首遣其臣虎都蛮来朝贡,其物有象、犀、象牙、犀角、孔雀、孔雀尾……”;② 随着行业的扩大,工艺美术行业都组织起自己的行会来对行业进行管理。如红木家具业,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就已建立酸枝花梨行会。③ 广彩业的“灵思堂”;,锦绣业的“绮兰堂”;、金银首饰行业的“兴和堂”;和“立本堂”;等行会组织, 至迟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一些生产规模比较大的行业,各个不同品种或者工序分别有自己的堂会。如红木家具行按工艺分设三个堂口:雕花的为 “广兰堂”;,装抖的为“务本堂”;,刮磨的为“光远堂”;。玉雕行业按生产业务性质不同,成立了6 个堂口。

“成章堂”;主管制作花件和光身碎件; “镇宝堂”;以制作玉镯为主,亦可制作光身产品, “珹福堂”;以制作玉镯圈为主;“崇礼堂”;主管开大料;“崑裕堂”;主管玉石原料的贸易;“裕兴堂”; 主管玉器墟及玉器摊档的摆卖。牙雕行会组织则分为贡行和洋行,贡行又称“慎玉堂”;,主管雕造和贡品的生产,艺术性较高,如精致的牙球、牙塔、牙船、故事人物等,其产品先由地方官员或海关人员选购进贡,余下的自行销售;洋行又称 “怀远堂”;,主管车造和外销产品的生产,既有内销的筷子、烟嘴、图章等光身的民间日用品,亦有外销批量化的雕刻欣赏品,生产人员众多。行会的成立和细化,说明当时行业生产已达相当大的规模。行会组织在严格控制行业发展规模、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本行业发展格局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时还形成了许多集中生产的地区,比如在今大新路有象牙雕刻店、珠宝玉器店和珐琅工艺品作坊,状元坊则有广绣戏服、檀香木折扇和朱义盛镀金首饰店铺,带河路、长寿路有玉器墟, 下九路西来初地有红木雕刻家具作坊,河南有广彩瓷器工场,十分兴旺。

工艺美术史范文第3篇

工艺美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中外美术通史、中外工艺美术通史,工艺美术概论、绘画基础、美学、专业写作、古汉语、中国文学史、考古学、博物馆学、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文化史、民俗学、民族学、管理学等。

实践环节: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业务实习等实践活动。

工艺美术专业设置情况

专科专业:家具设计、展示设计、金属工艺、漆艺设计。

本科专业:工艺美术学、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

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

硕士学位:染织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学、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

博士学位:工艺美术学。

工艺美术史范文第4篇

艺术史论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绘画基础、美学原理、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西方设计史、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专题、西方现当代美术史研究、美术史专业论文写作、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史研究专题、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等。

艺术史论专业就业方向

艺术史论专业培养具备中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各级文化部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机构、文化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艺术史论(美术史与美术理论)专业一直是美院中比较冷僻的专业。近几年,随着美术院校的扩招和美术考生队伍的扩大,美院史论系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注意并引起他们的兴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国外相比,国内设计艺术行业起步的时间比较晚。

毕业生可以在文博系统、高考、美术研究院所、出版社等行业从事具有专业知识的鉴定、研究人员、教师和编辑等工作。其中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通过研究生学习之后,进入了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中学担任艺术课程教师。

1.掌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悉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学综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

3.具有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艺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工艺美术史范文第5篇

与会嘉宾围繞“中国工艺史与中国设计史的区别”“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现代设计与中国产业体制”“本土设计与国际设计”等议题,以对谈的形式展开,就有关学界关心的话题贡献观点。

第一场专家对谈由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生教授王受之担任学术主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就设计的“现代性”“传统与现代”“设计理想”“中国设计历程”等话题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流。第二场专家对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主持,设计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系主任赵农,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专家们就“工艺史”“设计史”“本土设计”和“设计创新”等话题进行了对谈。第三场对谈由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担任学术主持,何洁、杭间、赵农、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刘佳,就“设计未来”“改革”“教育”和“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一场对谈由杭间担任学术主持,王受之、尚刚、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曹小鸥、山东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李晋等,就“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国家形象”问题进行了交流。

会议最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与山东美术出版社联合举行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室主任曹小鸥的新作《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首发式,与会学者就此书的内容、学术价值、出版意义等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