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范文第1篇

虚拟商品概念

什么是虚拟商品?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多,网络平台对此概念的使用也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说法。就现在所谓“虚拟商品”的种类来看,对于虚拟商品概念的理解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无形产品,与有形商品相对应。此类界定过于宽泛,尤其将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品包括在内,概念之间的界限界定不清晰,容易引起与传统认识矛盾。第二类是指网络产品,如网络游戏、数字产品及数字服务,可以通过网络传输、配送,这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虚拟商品概念的内涵。这类产品与服务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而非虚拟的,因而用“虚拟商品”来表述是很不准确的。第三类是指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但却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消费需求的所谓商品,这类商品可能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概念或一种称谓。从“虚拟”及“虚拟商品”的本质含义来讲,这种理解是对“虚拟商品”本质内涵的科学界定。这个意义上的虚拟商品种类并不多见,但人类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商品。

虚拟商品特征

虚拟商品是不存在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对虚拟商品消费抱有浓厚的兴趣。有不少敢为天下先的消费者欣然自掏腰包,成为虚拟商品的消费者或所有者。虚拟商品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欢迎呢?原因在于虚拟商品的开发商及销售商摸准了人们普遍具有的某种消费心理,即人们对于身份、荣誉、地位、个性的内在需求与渴望。人类不仅有物质消费欲望,在较低层次的物质消费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不断增长对更高层次的满足精神与心理需求的消费欲望。虚拟商品的出现正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因而虚拟商品消费市场可谓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虚拟商品能够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满足人们对于身份、地位、荣誉、个性等心理需求,必须具备三个特性:

唯一性。让一个人拥有其他人不会拥有的独有的东西,这会满足人们某种占有欲望,也能突出独占者地位和身份的特殊。

荣誉性。现在社会中各种商业化的评奖活动,从本质上就是提供一种满足人们对于荣誉需求的虚拟商品。得到这种荣誉,就意味着得到了社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从而使人们的虚荣心、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也会有效提升人的自信心。

个性化。虚拟商品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消费者购买或消费虚拟商品后,会使其个性突出,能够满足他的“卓然于众”的心理需求。如各地推行的吉尼斯纪录,许多电视台举办的各类特长、技能、“绝活”比赛,给挑战者、参与者颁发各种奖励证书,迎合的就是人们突出个性、张扬个性的消费心理。

发展制约因素

虚拟商品市场虽然刚刚兴起,但发展却异常迅猛,在特殊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中已悄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但由于这是一种新生事物,发展又极其迅猛,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与此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又远远滞后,致使此类市场整体处于无序状态。最为突出的,也是影响到虚拟商品市场健康成长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人们普遍对虚拟商品的消费观念存有偏见。很多人认为虚拟商品消费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消费,这种消费是精神不健康、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并且认为这种消费对青少年的误导作用尤其严重等等,从而对虚拟商品消费基本上持否定、排斥态度。对待虚拟商品消费的较为理性的态度是:承认人的精神需求及心理需要,就应当承认虚拟商品消费的合理性。在此问题上不要把虚拟商品消费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等同于虚拟商品消费本身的问题。

虚拟商品消费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很多人把虚拟商品的经营、销售与市场欺诈、虚假不实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误解与偏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虚拟商品本质内涵的不了解。虚拟商品只是一种概念、符号或称谓,本身没有真假问题。只要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即说明这种商品是“货真价实”的。在这一问题上,不要把物质商品消费思维与精神商品消费思维混为一谈。

虚拟商品生产与销售的法律依据问题。实体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合不合法,最基本的判断依据是生产者与销售者是否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许多人对虚拟商品的销售持怀疑态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质疑虚拟商品销售的合法性,即所谓的虚拟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有没有权利销售虚拟商品。其实这一问题并不存在。虚拟商品,即非真实存在的商品,人类纯粹思维的产物,所以不涉及实体商品所具有的所有权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提出虚拟商品这种符号、概念、称谓的人,即合法拥有了这种商品的所有权。虚拟商品的生产、设计、包装不需要有形的物质资料,也就不存在产权纠纷问题。当然这方面还需要许多法理学方面的更多的研究,最终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在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之前,单凭主观臆断虚拟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合法性的问题,是不利于这类市场的健康成长的。

引导规范虚拟商品消费市场

对于虚拟商品消费市场可以做些必要的规范,用以引导这类市场的健康、有序成长,进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较为关键的策略是普及虚拟商品知识,推广虚拟商品消费理念,提高虚拟商品销售的透明度。在销售中应当充分说明虚拟商品的虚拟性,即其非真实性、客观地评价虚拟商品的功能,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期望定在一个适当的、合理的水平。对国家与社会来讲,构建虚拟商品市场的规范,出台一系列规范、引导这类市场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消费品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市场 消费品市场 市场层级 消费者需求

消费品市场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满足生活需求而购买或租用商品的市场,它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一方面是工业品的重要销售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居民需求满足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其幸福感受,对于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作用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消费品市场获得飞速发展,日趋成熟且趋向饱和,而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为了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政府相继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进行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理论研究者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开拓农村市场支招,行业、企业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

全面分析目前拓展农村市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必须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即认真分析消费品市场的层级性与关联性,认识农村消费品市场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中所处的层级,以及农村消费品市场自身的层级结构,把握消费品市场发展规律,并以满足农村消费者需求为基础,积极探索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新路。

消费品市场的层级结构

市场属于商品经济范畴。从营销实践看,市场是购买者、购买力、购买欲望之和,即市场由那些具有特定需要或欲望,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或欲望的全部顾客所构成。分析市场就是分析消费者及其购买力,而消费者及其购买力不同决定了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市场具有层级性,集中反映为市场规模、市场发育程度等各不相同。

一般地,市场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次向下倾斜,反映在消费品市场规模及其发育程度等方面,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城市优于农村。

因此,借鉴我国房地产市场关于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市场分类的思维方式,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与规模、市场发育程度等要素,大致可以将我国消费品市场分为以下层级:第一,国家中心城市消费品市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在城市规模、国际化水平、经济实力、辐射能力及居民收入、消费能力、潮流时尚、消费者成熟度等各层面均居领先地位,是我国消费品市场领航者。第二,区域中心城市消费品市场,主要是部分省会城市如武汉、南京、杭州、沈阳、成都等,东部沿海地区重要城市如苏州、无锡、青岛、大连、宁波、厦门等,这些城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第三,其他省会城市如济南、长沙、郑州、西安、哈尔滨、长春等,及沿海较发达城市如温州、佛山、东莞等城市消费品市场。第四,经济强的县级城市和内陆一般地级城市,如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义乌、洛阳、柳州、株洲等城市消费品市场。第五,东部乡镇与中西部县级城市市场。第六,东部农村与中西部乡镇市场。第七,中西部农村市场。

将我国消费品市场如此分级,主要是考虑消费品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轨迹。这种分级方法是认识消费品市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分析消费品市场发展及不同层级消费品市场的关联性,有利于在消费品市场层级体系中对农村消费品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有利于正确把握消费品市场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时,准确确定突破口,并制定适当的策略。

当然,这样分级的结果与现实市场的发展状况不一定完全一致,不排除少数地域市场的发展超出这种规律,因为市场的发展程度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重新审视

关于市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界定。市场营销学认为,消费者是营销的对象,消费者需求是企业营销的核心,“顾客是上帝”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而,市场可以理解为买者的集合。但是,长期以来将人按照身份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思维模式,自觉和不自觉地延伸到营销领域,相应地,消费者也常常被分为农民和非农民两类。导致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界定的模糊及对其认识产生误区,影响拓展农村市场的效果。

关于农村消费品市场,笔者认为:

第一,农村消费品市场不是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简单延伸,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全新的市场,不能用城市消费品市场参照标准来分析农村消费品市场,更不能用城市消费品市场的营销策略指导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由农村消费者组成,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并非仅仅因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而导致,更多的是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所决定,具有相对独立性。独立地对待农村消费品市场及其消费者,有利于企业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更好地满足农村消费者需求。

第二,农村消费品市场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农民市场,更是一种消费习俗、消费能力和层次等的反映。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这种场所是买者和卖者集聚地,是供给、需求、消费、潮流、制度等的反映,具有差异性或层次性。农民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性,导致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主要由于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引起,而不是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异导致。其实不同的城市市场或是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域,也存在收入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消费差异。

因此,认识农村消费品市场,在思维上应该淡化农民与非农民的概念,着眼于经济的角度,将农村消费品市场看成是一种不同的消费习俗、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以此视角来认识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合理的营销措施。

第三,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消费者不仅只是农民,还包括大量的非农民。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往往将农村市场等同于农民市场,农村消费者就是农民,往往从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民收入的来源等视角分析农村消费者需求特点及其规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的对象是消费者,由于人类是聚集而居,为了降低流通成本、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实践中操作细分市场更多地从区域角度去考虑,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域市场。农村市场实际上也是从地域上划分的结果,指城市之外区域的市场,以区别于城市市场。

农村作为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代表着一定的区域,生活在其中的既有农民,还有大量的非农民,这些非农民为农民提供这样或那样的服务,与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消费者不仅有农民,还有大量的非农民,他们共同在农村区域和谐相处,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将农村市场等同于农民市场,一方面非农民将被边缘化,其需求满足必然缺位;另一方面,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之间出现断层,统一市场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

第四,县城是县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在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之间发挥传导作用。县城是县域中的龙头,是大中城市之尾、乡村之首,大中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要通过县城进行传递,消费也是往往先在大中城市流行,然后通过县城传递到广大的乡村。

第五,集镇是广大农村居民的集散地,对周边村落具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农村消费品市场重要支点。集镇比邻众多的村落,是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相对于周边村落,集镇的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具备为集镇居民及周边农民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能力,集镇居民及周边农民一般的生活消费主要在集镇;地缘、血缘等因素决定了集镇居民与周边农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成为一个消费整体。同时,由于集镇在农村中的独特位置,集镇居民的消费对周边农民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可以这样认为,集镇是深入广大农村的“节点”,串联起了千千万万个村落、亿万农村居民,成为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支点。

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路径

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既是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及其幸福感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前文关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分析,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厘清农村消费者,把握农村消费者的特点,着眼于满足农村消费者需求来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也应该以满足农村消费者需求为核心。

人的基本需要是一致的,因而消费者需求具有相似性。现实生活中,消费者需求具有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收入的差异性,以及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消费知识等的差异,导致消费者需求具有层次性。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的生活条件落后于城市;信息的传递方式与速度、传统习惯等的制约,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滞后于城市。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必须认清这一事实,要着眼于满足农村消费者需求,从教育与引导入手,开发适应农村消费者需要的商品,采取适应农村消费者的各种营销措施。

分析农村消费者需求,一方面不能忽略非农民消费者,另一方面要分析农民收入来源、收入构成、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准确掌握农民的消费特点、消费实际等。

第二,以县城市场作为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起点,抓住并发挥县城市场对县域内农村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

抓住县城市场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抓住县城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获得销售,提高其满意度;二是利用县城消费者的影响力,借其纵横延伸的人际脉络进行口碑营销,影响县域内其他消费者;三是完善县城批发中心,节约农村零售终端经营费用,为网络县域市场提供支持。

第三,强化农村集镇辐射力,辐射周边行政村,形成销售网络。集镇在农村具有独特的地位,以集镇为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中心,构建农村消费中心,将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在集镇消费中心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镇消费中心建设要超然于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着重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及其幸福感,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集镇消费中心的功能规划应该切合当地区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使其能够对所在区域内消费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结论

农村消费品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应该置于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中,既要在营销层面进行微观思考,更要在战略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基于市场层级思维,在统一市场体系的网络结构中,把握农村消费品市场及其构成,满足农村消费者需求,一定能够找到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文武.影响农村消费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因素探析[J].职大学报,2011(4)

3.陈拥军,万树.农村市场开拓的广告传播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5)

4.姜彩芬等.消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 组织 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消费品市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分析

2013年,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宏观政策调控下,广东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3.93亿元,增长12.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从全国范围看,2013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领先各省市,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9%,增速比全国低0.9个百分点,比江苏、山东低1.2个百分点,比浙江、上海分别高0.4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

一、主要特点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季扩大

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上半年增长11.6%,前三季度增长12.1%,全年增长12.2%,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增幅逐季扩大的态势。

(二)城乡市场增速稳中有升

全年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2282.43亿元,增长12.4%,增幅比乡村市场高1.5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5%;乡村市场零售额3171.51亿元,增长10.9%。

(三)批发零售业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84907.30亿元,增长20.9%;商品零售额22795.92亿元,增长14.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含限上个体户)销售额65379.50亿元,增长28.3%,增幅比全行业整体水平高7.4个百分点,占全省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77.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含限上个体户)零售额10523.20亿元,增长19.7%,增幅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7.5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3%。

(四)住宿餐饮业增长持续放缓

全年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504.66亿元、零售额2618.96亿元,分别增长9.6%和9.4%,增幅均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含限上个体户)营业额1444.90亿元,增长8.0%,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含限上个体户)零售额1108.30亿元,增长7.5%,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法人企业零售额连续11个月单月下滑,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195.35亿元,下降5.6%;限额以上餐饮法人企业零售额连续6个月单月下滑,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560.69亿元,下降0.7%。

(五)汽车类消费增长加快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分类商品销售看,主要大类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蔬果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类销售畅旺,零售额分别增长32.2%、26.2%、21.7%和24.1%。汽车类消费持续改善,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2794.52亿元,增长16.2%,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089.88亿元,增长10.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烟酒类消费增幅回落,零售额分别增长18.6%和1.9%,增幅比前三季度分别回落3.8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六)东西两翼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

珠三角9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33.00亿元,增长12.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粤北山区5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0.88亿元,增长12.2%。粤东4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4.28亿元、粤西3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6.78亿元,分别增长12.7%和13.1%,增速均高于全省总体。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013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05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9%,比全国实际增速低0.1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69.31 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8%,比全国实际增速低1.5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加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受到打压,储蓄意愿进一步提升。2013年广东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6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住房支出增多,也一定程度上挤占城镇居民其它项目消费支出。

(二)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和“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影响了团体消费

家电、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和家电下乡政策相继结束,后续刺激消费政策尚未出台,消费刺激政策进入空档期,消费增长缺乏政策动力支持。受“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政策的影响,高端消费、团体消费明显缩减,高端餐饮企业收入和相关商品销售增速下降较快。

(三) 消费热点降温,市场增长缺乏有力的刺激和带动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家电升级换代基本完成,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趋于平稳。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缺乏有力的刺激和带动。2012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商品零售仅增2.5%,2013年汽车类消费增速虽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8-2011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四)成本上升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用工短缺”困扰住宿餐饮企业

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用工成本的增加和商铺租赁价格的上扬,商贸、住宿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经营难度持续加大。从业人员对薪资、福利的要求提高,“招工难”、“用工短缺”的现象不断产生。据对全省224家住宿餐饮企业问卷调查显示,76.3%的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48.2%的企业面临用工短缺问题,79.5%的企业认为市场竞争激烈,41.1%的企业预计2014年一季度企业营业额增速将有所放缓或明显放缓,住宿餐饮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

(五)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市场秩序仍待规范和整治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虽然逐年加大,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特别是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税款和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消费安全和消费者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对2014年消费品市场的预判

消费品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蒙古居民 消费品市场 收入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市场销售总体畅旺,零售总额增速创下新高

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6.0%,其增速在全国排第3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从各月零售额看,除2月、3月、11月增幅略低,分别为13.5%、13.7%、15.7%,其余各月零售额增幅均超过16%以上,其中7、8、9连续三个月零售额增幅在全国位居第1,全年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稳中趋旺的发展态势。

(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内蒙古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27.6亿元,同比增长32.9%,远远高于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和个体零售额的增长速度。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的消费热点商品正在形成。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各类商品销售情况看,吃、穿、用各类商品销售全面上升,家具类、家居装饰装潢类商品销售增长迅速,一些新型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正成为人们新的消费追逐热点。2006年销售增长较快的消费品分别为:食品类增长28%;服装类增长26%;金银珠宝类增长32.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1%;家用电器类增长29.9%;家具类增长64%;煤炭及制品类增长64.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9%;建筑材料及装潢类增长94%;汽车类增长32.4%。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增长势头强劲,对内蒙古消费品市场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三)节假日消费集中,假日消费特征明显

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集中推动下,零售市场进入传统的旺销期,吃、穿、用商品全面旺销。特别是在黄金周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也有不俗表现,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为主要特征的假日经济仍是促进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幅最高

各种展会的相继开办和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为住宿餐饮业带来大量客流,促进了我区住宿餐饮市场的持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区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实现284.3亿元,同比增长20.6%,其增幅居各行业零售额之首。同时,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整治,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呼、包、鄂三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

2006年全区各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均在15%以上,总量前三位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分别实现零售额361亿元、349.4亿元、1823亿元,其增幅分别为15.5%、15.5%、15.6。三大中心城市共实现零售额893.1亿元,占全区零售总额的56%,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54.6%,带动怍用明显。

二、促进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得到增强

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内蒙古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增长较陕。特别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套改、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增加城市低保及困难户收入等一系列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职工工资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使农牧民收入逐年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使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得到增强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城市化建设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有力拉动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

近几年来,全区城市化建设规模、改造力度、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各地为了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加大了投资力度,新开工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直接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批发零售企业营销和开拓市场能力增强,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激发消费热情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商家越来越重视通过形式多样的营销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一些大型零售企业瞄准城市近郊、县城及广大农村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加快增设网点,市场开拓成效显著。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不仅给商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消费品市场氛围、激发了消费热情。

(四)节假日、休闲旅游对餐饮消费带动明显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春节”、“五一”、“十一”等“黄金周”的推出,为居民外出旅游、购物创造了环境。居民旅游消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旅游消费不仅直接刺激了商品销售,而且有力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在外用餐的人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商贸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政务、商务餐饮活动增多,促使内蒙古餐饮市场十分火爆,持续旺销。

(五)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刺激消费欲望,消费结构稳步升级驱动消费增长

由于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形成了消费层次多样化,一些收入较高阶层已具备了较高水平消费的能力。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住房等高档商品及旅游、娱乐已成为这部分人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些商品销售价格高对内蒙古消费品市场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此外,股市持续向好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也给消费品市场发展注入活力,拉动部分耐用品、高档品以及奢侈品销售快速增长。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食品特别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大幅上涨,较大程度地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给承受能力较低的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影响;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住房支出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城乡居民其它项目消费支出,影响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二)粗放的经营

内蒙古仍有相当数量的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没有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硬件设施落后,也无法保证配套服务,如经营空间拥挤、卫生条件较差,甚至有安全隐患,假冒伪劣商品难以杜绝,影响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三)即期消费不足

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但从全国来看,内蒙古城乡居民收人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很大,农牧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高低阶层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居民消费预期支出增加,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的飞涨严重地制约了百姓的消费热情,也分流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的购买力,即期消费不足。

四、消费品市场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稳步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源泉。手中没有钱或者钱很少,何谈消费。因此,切实增加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增强购买力的关键。各地在大力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增加收入,扩大再就业,尽快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使大多数人或家庭有钱消费,因为高收入者的消费已相对饱和,只有促进大众消费的增长,才能拉动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积极培育和改善流通环境,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稳步增长

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力争把内蒙古各种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建成有规模、上档次的中心市场,不断扩大销售范围和领域,增强其辐射功能。在改善传统市场环境的同时,要加快流通组织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先进经营方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内蒙古零售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较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购买力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要大力推进和发展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民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在旗县城镇及农村牧区现代化流通还基本上是空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大型商业企业发挥其优势,延长其经营触角,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寻求新的销售增长点,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思维、新的经营理念。进一步繁荣城乡消费市场。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消费市场稳步发展

消费品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主体;客体;行为方式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18-01

1 我国消费品市场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1 主体自身素质、修养整体不高

市场主体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对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互利性是有道德,强调自身的应有利益应该得到保护也是有道德。”但是,销售者往往以“绿色产品”、“配套销售”迷惑消费者,消费者则以“顾客是上帝”自居,甚至存在鄙视销售者的不良思想。现代市场的竞争已不仅是核心产品的竞争,而更加重要的是形体产品、附加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消费者的竞争,消费者需求真正成了企业营销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而消费者要充分实现消费愿望的满足也要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消费环境之中。

1.2 法律法规不健全

消费品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法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系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自主性、经济活动的契约性、经济往来的信用性、经济的统一性和国际性要求法制。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有一定规则,也要由法制的力量来规范调整。”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一些缺陷,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只是“事后处理”,加之市场经济中还存在道德与法律相抵触的情况,怎样来兼顾道义和正义,以及提高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的准确性,也是完善法律法规应考虑的问题。

1.3 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监管不力

市场交易中不讲诚实信用,不仅是销售商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消费品市场上商品流通中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又直接影响监管的效力。针对有毒奶粉事件,国家先期垫付的治疗费用,以及危害人的其他经济损失归根到底都应该由相关奶制品生产企业来承担。另外,针对目前在医药上抗生素存在滥用的情况,专家称:制度缺陷、监管不力导致中国抗生素滥用。

1.4 流通体制环节不畅通

适度的商品流通环节是合理组织商品流通应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合理准确的流通理论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了良性指导。但在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偏差,传统的商业公司的职能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做好“购、销、调、存”。这种行政性、垄断性、封闭式、分配式的“公司”系统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违背。而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新的公司系统的组建则因认识上不足而丧失许多机遇,始终未成气候,致使我国流通主体发育不良,广泛存在着散、乱、小、弱的现象,直接加剧了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甚至假冒伪劣问题,影响了市场秩序与流通效率。

2 强化消费品市场管理的对策

2.1 提高市场主体素质、修养

现阶段我国消费品市场的法律法规体制还不健全,信用规范制度也未真正落实,没有个人信用记录,也无法考察每个人的诚信情况。因此,稳健的消费品市场需要市场主体的自觉遵守,并将诚信和公平作为自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的信条。作为销售者,在追求合法合理的利益的同时,应当以主人翁的意识,注重维护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自觉树立诚信意识。买者也应尊重卖者,决不能视销售者为“卖货的”、“服侍人的”。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素质和修养,不仅体现在思想行动上的诚信公平,更应注重在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更新思想,与时代同步。

2.2 加快法制化进程,依法管理,形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一定程度上给许多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犯罪的契机。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的法制管理,终极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一举动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也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对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有序发展。而且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3 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与联系

加强消费品市场的管理工作,单单依靠政府部门来发号

施令,具有极大的滞后性。政府职能实现由“管理型”到“服务型”转变。充分发挥各新闻单位“监督网”,各级公检法部门和工商、税务部门“执法网”,以及消费者组成的“信息网”的重大作用,在“执法网”和“信息网”的有力支持下,当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通过合理渠道加以解决。从而堵住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谋长期发展,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差,企图依靠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利益的企业的路子。

2.4 搞活流通,组织供需平衡,尽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消费品市场要实现有序进行,离不开稳定的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中又时刻存在着供需的问题。这就需要一只“有形的手”来加以规范和调节,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消费品市场中的方方面面。既要把握商品的自然属性,选择适合各自商品自然属性的流通环节来组织商品流通;考虑到供求双方之间距离的远近及交通运输状况等具体的流通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要完善市场体系,培育营销队伍,拓展市场销路。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搞活商品流通、组织供需平衡,迅速地将商品从生产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做到尽量减少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流通环节,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79.

[2]崔秀荣.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提高农村消费的比重[J].农村经济・月刊,2009,(4).

[3]陈先奎,赵宇主编.形势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陈先奎大预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0(1).

[4]赵克祥.问题奶粉损害赔偿中的因果关系研究[J].河北法学,2009,4(27).

[5]陈云同志文稿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现代经济运行方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7):111.

[7]刘鸿博.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J].人大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