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炭消费量;协整;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cointegration theory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o build structural demand model of coal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basic analysis of coal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 and we also introduced long-term balance of Chinese coal to the short-term forecast, thus we obtained that the total quantity of economy growth still relies on the coal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 great degree. However, from 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he coal consumption of second industry shows high efficiency tendency. This paper uses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verify above conclusions.

Key words:coal consumption;cointegration;error correction model;Granger causality tests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源的供给与需求迅速增长,其中尤以煤炭的供给与需求量增长最为显著。全国煤炭产量从1978年的6.18亿吨上升到2004年的19.56亿吨,2005年产量为21.9亿吨,①比上年增长9.9% 。消费量从1978年的4.04亿吨增加到2004年的13.34亿吨,2005年预计消费量约在21.4亿吨,②比上年增长10.6%,略高于煤炭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9.9%)。2006年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资源的高消耗能否继续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能源利用的集约化及高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很多学者从能源消费总量或是某一能源的消费量,如石油,来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1]

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主要是从定性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方面也主要集中在考察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其中,林伯强(2001)将协整误差校正模型引入到能源分析中,通过分析能源需求和GDP、能源价格、经济结构中重工业份额的协整关系,建立了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模型。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各组成部分的分析上,黄飞(2001)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中的关联度分析,认为能源消费结构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大的是石油,其次是电力,再次是煤炭。张丽峰(2005)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建立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与产业发展的误差修正模型。[3]但是,总量或石油消费量的分析不足以反映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特征。因此,本文运用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煤炭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煤炭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模型做出解释,以期真实反映我国各产业能源(煤炭)消费现状,揭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煤炭消费结构的基本分析

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10%左右,第二产业煤炭消费量则占 90%。煤炭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从1978年到2004年的27年间消费比例都维持在65%以上,这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煤炭消费量在较长时间里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如图1所示。[4]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增长,中国能源消费量也随之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然而,我国煤炭的生产量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煤炭消费量与产业之间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从19752004年间煤炭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的协整关系,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变量构建具有误差修正项的长期均衡方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所选取的煤炭消费量和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对原数列取自然对数。其主要变量和含义见表1。

表1模型符号及变量说明(略)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经典的回归模型是建立在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基础上的,对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使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是由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是近年来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的有力工具。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首先对变量进行Augment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经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观察下表可以发现煤炭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及第三产业产值对数化后均为二阶单整,即LNCC、LNGDP、LNGDP1、LNGDP2及LNGDP3均为 I(2)。

表2ADF单位根检验结果(略)

因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煤炭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使用Eviews5.0可以分别求出LNCC和LNGDP,LNCC和LNGDP1, LNCC和LNGDP2,LNCC和LNGDP3的长期均衡方程。

对误差修正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四组误差修正序列都是0阶单整,即误差修正序列是平稳的。从而证明了以上四组长期均衡关系的成立,即协整关系的存在。通过以上分析,从而可以建立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

从以上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我国短期煤炭消费量主要取决于上一年煤炭消费量及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煤炭消费量对当期煤炭消费量的影响相当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则引起国内煤炭消费量增加0.39%。而滞后两期的煤炭消费量和滞后一期的第二产业产值引起当期煤炭消费量反方向的变化,这与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化道路是分不开的,图一中煤炭消费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是由于煤炭资源消费的惯性,出现了图中所示的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得益于煤炭消费量的持续、稳定。

模型的长期均衡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ECM_GDP项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ECM_GDP的系数 -1-0.7336030,满足误差修正项前面系数的取值范围及符号。从系数估计值(-0.733603)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消费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的调整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并且在建立模型时,通过多次估计和检验,发现只有国内生产总值的误差修正项对煤炭消费量有显著的长期均衡误差控制,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误差修正项没有显著影响。

同时,我们可以得出煤炭消费量的实际观测值、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值以及参差项的显示图,见图2。

误差修正模型具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一阶差分项的使用消除了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从而避免了虚假回归问题;一阶差分项的使用也消除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而误差修正项的引入也保证了变量水平值的信息没有被忽略;由于误差修正向本身的平稳性,使得该模型可以用经典回归方法进行估计,尤其是模型中差分项可以使用通常的t检验与F检验进行选取。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性检验是指:在序列Xt和Yt消除了趋势之后,如果利用过去的Xt和Yt的值一起对Yt进行预测,比单用Yt的过去值预测的效果更好的话,序列Xt和Yt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称为Granger因果关系。煤炭消费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单方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是煤炭消费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二次产业否定原假设的概率是94%,略低于其他几个指标,说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能源利用上正在朝着集约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与以上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结论及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采用分不同产业的误差修正模型来预测煤炭消费量能够充分反映出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对煤炭消费量的影响,而煤炭消费量的变化仍然体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结果。第二产业中的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个行业是中国煤炭消费最集中的行业,四大行业的增长速度变化对煤炭需求量变化影响很大,煤炭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取决于四大行业的周期变化。2005年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全年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产量增势不减,生产量累计同比均保持着 10% 左右的高速增长率。四大行业2005年煤炭需求量达到19.5亿吨,预计2006年全国煤炭需求量在22.5亿吨左右,煤炭供给量约在22亿吨左右,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及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将有力地缓解我国煤炭供需矛盾,实现煤炭供需新的平衡。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煤炭生产增长12.8%,在经济加速增长的情况下,煤炭供应比较宽松,库存继续增加。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点企业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改造降低单位能耗。但是,我们注意到:上半年能源消费增长快速,超过了国家GDP的增长速度,暴露出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说明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 释:

①2005年煤炭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2005年煤炭消费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超群,储慧斌,李 科.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10).

[2]张政伟,吕子安,张 英.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200(1).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文第2篇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总消费 占GDP比重% 居民 消费比重% 政府 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1980 19.10 86.0 17.85 93.5 1.25 6.5

1981 20.64 79.6 19.16 92.8 1.48 7.2

1982 22.38 71.7 20.83 93.1 1.55 6.9

1983 24.00 70.7 22.09 92.1 1.91 8.0

1984 26.12 62.0 23.37 89.4 2.76 10.6

1985 31.58 58.3 28.05 88.8 3.53 11.2

1986 36.81 59.4 32.70 88.8 4.11 11.2

1987 40.00 60.2 35.83 89.2 4.17 10.4

1988 48.7 59.0 43.22 88.6 5.55 11.4

1989 57.27 57.1 48.99 85.5 8.28 14.5

1990 66.29 52.2 48.45 73.1 11.31 26.9

1991 72.87 52.1 56.86 78.0 15.93 22.0

1992 95.58 43.4 75.18 78.7 20.40 21.3

1993 127.92 42.7 98.04 76.6 29.88 23.4

1994 156.47 41.1 124.55 79.6 31.92 20.4

1995 188.50 46.2 153.09 81.2 35.41 18.8

1996 208.87、 53.6 168.27 80.6 40.60 19.4

1997 222.33 54.5 176.82 79.5 45.51 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1997年,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 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单位:元

--------------------------------------------------------------------------------

年份 职工平 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 人均储蓄存 居民人 农业居民 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 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款年末余额 均消费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 1,1997年扩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 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 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 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官僚主义,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应当包含环境保护、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科技含量等等概念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增长观。

参考文献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文第3篇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总消费  占GDP比重% 居民 消费比重% 政府  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1980  19.10    86.0     17.85   93.5    1.25    6.5

1981  20.64   79.6      19.16   92.8    1.48    7.2

1982 22.38    71.7      20.83   93.1    1.55    6.9

1983 24.00    70.7      22.09   92.1    1.91    8.0

1984  26.12   62.0      23.37   89.4    2.76    10.6

1985  31.58   58.3      28.05   88.8    3.53    11.2

1986  36.81   59.4      32.70   88.8    4.11    11.2

1987  40.00   60.2     35.83    89.2    4.17    10.4

1988  48.7    59.0     43.22    88.6    5.55    11.4

1989  57.27  57.1     48.99     85.5    8.28     14.5

1990  66.29  52.2      48.45     73.1   11.31    26.9

1991  72.87  52.1      56.86     78.0    15.93    22.0

1992  95.58   43.4     75.18     78.7    20.40    21.3

1993  127.92  42.7      98.04    76.6    29.88    23.4

1994  156.47  41.1      124.55   79.6    31.92    20.4

1995  188.50   46.2    153.09    81.2    35.41    18.8

1996  208.87、 53.6     168.27    80.6    40.60    19.4

1997   222.33  54.5     176.82    79.5    45.51    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1997年,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 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单位:元

--------------------------------------------------------------------------------

年份  职工平  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   人均储蓄存   居民人 农业居民 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 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款年末余额   均消费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 1,1997年扩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 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 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重庆市

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消费、投资、净出口,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消费需求、投资、出口都在逐年上升。因此,分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对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东西部经济界限分明,所以本文采取了局部分析,本文选取了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作为研究对象,从1997年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明显提高。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模型对其居民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明确消费、投资、出口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一、理论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国民经济开始走出短缺状态的束缚,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十二五”规划再度提及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因此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针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刘飞在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中,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贡献率持续下降的角度出发,探讨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制约因素与消费的内在关系。徐凤等依据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居民消费支出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在中国居民消费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马光辉等),以我国1978―2004年相关数据为研究基础,以计量经济学中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李欣则通过福建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陕西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李红霞),运用协整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短期的动态变化。

国内外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尝试运用另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探讨,针对西部的代表性经济发展区,得出重庆在西部的大环境下结合自己特色,提出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建议。

二、灰色关联度模型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并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基于数学理论的系统工程学科,是一种解决和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理论。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主要是根据不完全的信息,把对所要分析研究的各因素进行有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随机的因素序列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发现主要矛盾,并找到有关的特征和对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进一步判断其关联状况,如果两条曲线越相似,说明其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说明彼此的关联度较小。

四、灰色关联度比较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我们得知重庆市消费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96854,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921644,净出口对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836051。从数值上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后才是净出口。这说明本市甚至于全国,都应该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巨大潜力,联合投资和出口的作用,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推向更高一个层次。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了重庆市消费、投资、出口对本市的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中得出,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现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几条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长越快,消费需求会增长越快;而收入增加缓慢,则消费需求增长也缺乏动力;所以,通过调整居民的收入分配比例,加大居民收入的提高,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渠道。由于重庆是个内陆城市、农村性城市,地处山地,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大,形成了重庆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或者外出务工的现象,造成了农村、城市大量的劳动力外流,消费需求也随之外流。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本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三农”建设,使得城乡统筹发展。

2、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重庆市人多地少,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较快地提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可以采取: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扩大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促进油菜籽、豆类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提高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贯彻落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战略举措,利用“家电下乡”,促进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消费信贷主要是把居民未来消费和现期消费结合起来,促使居民的消费计划成为跨时期的满意消费。要把信贷消费意识引入个人消费观念,重点是要引导中等阶层的收入消费,把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转变为信用支持性的提前消费。加快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建设,统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把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消费,如开放居民的消费信贷,推行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信贷,鼓励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4、优化消费环境,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首先要改善消费市场的硬环境,加快生活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流通设施建设带动市场持续的改善。其次要调整传统的流通方式,加快发展连锁、市场、购物中心等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流通方式。再次,要做好相关的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工作,是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无后顾之忧,为居民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完善消费市场的软环境,将规范市场秩序的政策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完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体系,构建有利于各阶层提高消费倾向的软环境。

5、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消费作为直接层次上的最终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上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引导文化和旅游的消费。重庆作为一个山城,有它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不仅有独一无二的“山城棒棒军”,还有出了名的重庆火锅,更有着热情似火的山城人民。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大型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扶持小农经济的发展,官民结合,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结语

本文通过重庆直辖以来至今的年度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进出口的关联度,得出了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证实了我国经济发展国策的正确性,即经济增长最终要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来实现,特别是如今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无论如何,本国的经济最终还是要靠本国消费来发展,我们应该处理好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共同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经济,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层次。(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俊秋,何辛锐.内蒙古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11).

[2]邓莉,冉光和.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3]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4]孙海涛,宋荣兴.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

[5]袁建文,蒙明忠.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1(16).

[6]任善英.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青海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消费;居民消费;经济发展;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4-2008(05)-0049-07

一、引 言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三者均衡增长,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平稳地发展。但是,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肯定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而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是经济学界和国家实际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我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高增长。但是,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在投资与出口双双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消费率明显下降,1978年到2006年间,我国的消费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已经从1981年最高的67.1%,下降到2006年最低的49.9%。尤其是2000年以后,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突出挑战之一。消费需求的持续低迷,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需求拉动,进而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和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产能过剩”问题恶化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反过来又使得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并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2]。因此,消费对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我国消费率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居民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居民消费增长与政府消费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将是一种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对制订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关系,增强消费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从现有文献来看,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研究的范围。现有研究文献大多限于总消费[3]、居民消费[4-7]或政府消费[8-10]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样来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然会产生一定偏误。在分析消费总需求不足等问题时,仅仅关注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对经济的调节功能都存在着重大缺陷。

其次是研究的方法论。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消费时存在着动态稳定性假设,而实际上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使大多数经济变量序列是非平稳的,这样直接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来研究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方法论方面考虑就缺乏一定的可靠性。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国消费与经济发展问题时,选取1978~2006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资料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用GDP、PCE、GCE分别代表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这种变换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式,同时可方便的考察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GDP的敏感性。在研究方法方面运用协整理论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弥补传统计量经济方面的不足,将它们纳入一个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中,采用JJ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检验GDP、PCE、GCE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如果存在这种关系,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GDP、PCE、GCE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来分析我国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本文通过对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三者之间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确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证检验分四个步骤完成:第一,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第二,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第三,采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通过VAR模型进一步验证三者的内在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Eviews5.1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利用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单位根检验来确定三个变量的平稳性,最优滞后期用AIC最小准则确定,以保证残差非自相关。结果见表1。

表1 单位根的ADF检验表 变量[]检验类型(C,T,K)[]ADF检验值[]各显著性水平

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含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由ADF检验可知,三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关系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呈现稳定性,则这些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看作是对经济学中所说的规律性的定量描述。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和估计有许多具体的模型和技术,常用的有E-G(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J(Johansen-Jusdius)迹统计量法(或称最大特征值法),尤其是后者有许多优点,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利用J-J迹统计量法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lnGDP=0.312477lnPCE+0.506360lnGCE+0.033824@TREND(79)(1)

(0.06683)

(0.07517)

(0.00760)

LR(r=0)=53.68025(42.91525)

LR(r=1)=19.64535(25.87211)

模型中括号内为估计标准差,协整矩阵的秩r=0的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53.68025,相应的5%的临界值为42.91525,其余式做类似理解。

协整关系说明lnGDP与lnPCE、lnGC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揭示了lnPCE、lnGCE对lnGDP的影响度,而且表明lnGDP与lnPCE、lnGCE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看出,在长期内,lnGDP与lnPCE、lnGCE之间具有很密切的相关性,lnPCE、lnGCE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lnPCE、lnGCE相关比率每增加1%,lnGDP分别增长0.3%和0.5%。可见lnGCE更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三)格兰杰(Granger)因果性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C.W.J.Granger在1969年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过去可以预测现在”,即如果X是Y变化的原因,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变化之前。如果X是引起Y的原因,则在Y关于Y滞后变量的回归中,添加X的滞后变量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此时,称X为Y的格兰杰原因,如果添加X的滞后变量后,没有显著增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则称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由于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本文采取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格兰杰检验结果表 零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概率[]结论lnPCE对ln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GDP对lnP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1[] 8.243[] 0.008[]拒绝9.178[]0.006[]拒绝lnPCE对ln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GDP对lnP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2[] 3.316[] 0.056[]拒绝 5.789[] 0.001[]拒绝lnPCE对ln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GDP对lnP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3[]1.678[]0.207[]不拒绝3.786[]0.029[]拒绝lnGCE对ln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GDP对lnG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1[] 1.207[] 0.283[]拒绝 3.316[] 0.081[]不拒绝lnGCE对ln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GDP对lnG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2[] 1.172[] 0.329[]拒绝[] 1.871[] 0.179[]拒绝lnGCE对ln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GDP对lnG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3[]1.296[]0.306[]拒绝 2.328[] 0.109[]拒绝lnGCE对lnP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PCE对lnG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1[]4.832[]0.038[]不拒绝0.992[]0.329[]拒绝lnGCE对lnP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PCE对lnG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2[]3.761[]0.040[]不拒绝1.613[]0.223[]拒绝[]lnGCE对lnP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PCE对lnGCE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3[]2.587[]0.085[]不拒绝[]1.712[]0.200[]拒绝

由表2可以看出:

在滞后1-2期情况下,存在lnPCE和lnGDP之间的双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滞后3期情况下,仅存在lnGDP到lnPCE的单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在滞后1期情况下,仅存在lnGDP到lnGCE的单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在滞后1-3期情况下,仅存在lnGCE到lnPCE的单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四)VAR模型的估计

1980年C.A.Sims将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ve,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形成,它是用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其明显的优点在于对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不必加以区别而同等对待,因而VAR模型估计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并且可以被看作是更精确的因果关系检验。

1.本文构造的VAR模型可以表示为:

Yt=α+∑p[]i=1βiYt-i+Ut(2)

其中:Yt=lnGDPi

lnPCEi

lnGCEi,α=α1

α2

α3,

βi=β11,i[]β12,i[]β13,i

β21,i[]β22,i[]β23,i

β31,i[]β32,i[]β33,i,U=U1t

U2t

U3t,UitN(0,σ2)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如何选择滞后阶数的问题,滞后阶数越大,越能完整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滞后期越长,模型待估参数越多,自由度越少,因此应在滞后期与自由度间寻求平衡。表3综述了根据各种准则选定的VAR滞后阶数。

表3 选择VAR滞后阶数的各种准则 内生变量:lnGDP,lnPCE, lnGCE;外生变量:C;样本区间:1985~2006年 Lag[]LogL[]LR[]FPE[]AIC[]SC[]HQ[]0[]141.697[]NA [] 3.05e-09[]-11.096[]-10.950[]-11.0551[]159.857[]30.509*[]1.48e-09*[] -11.829*[] -11.244*[] -11.666*2[]165.773[]8.518[]1.96e-09[]-11.582[]-10.558[]-11.2983[]176.460[]12.825[]1.89e-09[]-11.717[]-10.254[]-11.311

注:*表示根据该准则选定的阶数。LR:连续修正LR检验统计量(在5%水平显著);FPE:最终预测误差;AIC(Akaike):信息准则;SC ( Schwarz ):信息准则;HQ ( Harman-Quinn)信息准则。

因此我们选则VAR的滞后阶数为1。构建的VAR模型为:

ΔlnGDPi=1.38525ΔlnGDPt-1-0.876792ΔlnPCEt-1+0.174980ΔlnGCEt-1+0.039279

t=[3.964][-2.771][0.993][1.78212]

R2=0.628R2=0.580F=12.954

ΔlnPCEi=0.860081ΔlnGDPt-1-0.292779ΔlnPCEt-1+0.234451ΔlnGECt-1+0.016839

(3)

t=[2.286][-0.860][1.236][0.710]

R2=0.585R2=0.531F=10.809

ΔlnGCEi=0.826969ΔlnGDPt-1-0.444377ΔlnPCEt-1+0.080339ΔlnGCEt-1+0.072780

t=[1.865][-1.107][0.359][2.602]

R2=0.302R2=0.211F=3.318

由以上的模型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主要受自身lnGDP(-1)和lnPCE(-1)的影响;居民消费主要受lnGDP(-1)的影响。这也对照了前面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论断。经过检验,模型是显著的,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该VAR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见图1)。所以,满足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的前提条件。下面,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做出合理的解释。

图1 VAR稳定性检验图2.脉冲响应函数

VAR模型的脉冲反应函数(IRF)可以反映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刻画内生变量对随机扰动的动态反应,显示任意变量的随机扰动(新息Innovation)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其他变量,并反馈到自身的动态过程。如果随机扰动存在相关性,他们将包含不与特定变量相联系的共同部分,通常将共同部分的效应归属于VAR系统中第一个出现的变量(依照方程顺序)。图2为基于上述VAR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在模型中,将响应函数的追踪基数设定为十年。图中实线部分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从图2可以看出:

lnGDP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立即有较强的反应,在第1期达最大后开始慢慢回落,到第5期为负值,负值的最大值出现在第7期后开始逐渐回升;lnGDP对来自lnPCE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的反应一开始较弱,但这种负面冲击效应逐步增强并在第3期下降到低谷,然后又逐渐回升;lnGDP对来自lnGCE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的反应立即有较强的反应,在第2期达最大后开始慢慢回落,到第4期为负值,负值的最大值出现在第6期后开始逐渐回升,多数观察为负值。

lnPCE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反应相对不是很大,在第1期达最大后开始慢慢回落,在第3期达到谷底随后又开始回升;lnPCE对lnGDP的冲击反应强烈,在第1期达到最高点后从第6期开始趋于平缓;lnPCE对来自lnGCE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的反应立即有较强的反应,在第2期达最大后开始慢慢回落,从第4期开始趋于平缓。

lnGCE对其自身的冲击反应一开始就很强,在第1期达到最大,随后一直趋于回落;lnGCE对lnGDP的冲击反应强烈,在第1期达到最高点后从第6期开始趋于平缓;lnGCE对来自lnPCE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的反应立即有较强的反应,从第1期开始就慢慢上升,从第8期开始趋于平缓。

图2 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图

可见,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提高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的正面冲击效应,但随着滞后期增加,正面冲击效应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即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增长;同时,居民消费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效应,但经过一定时间,这种效应会改变为正面冲击效应;经济增长对政府消费的提高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的正面冲击效应,但随着滞后期增加,正面冲击效应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同时,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效应不是很强但一直比较稳定。

3.预测方差分解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是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了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以变量的预测误差方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随机扰动项(新息)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以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各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差分解的结果见表4。

表4 lnGDP方差分解表 lnPCE方差分解表 lnGCE方差分解表 Period[]SE[]lnGDP[]lnPCE[]lnGCE[]Period[]SE[]lnGDP[]lnPCE[]lnGCE[]Period[]SE[]lnGDP[]lnPCE[]lnGCE1[]0.042[]100.000[]0.000[]0.000[]1[]0.045[]77.304[]22.696[]0.000[]1[] 0.053[]从表4可以发现:

从lnGDP方差分解影响结果可以看出lnGDP的预测误差主要是由自身引起的,在第1期受自身波动的影响,随着滞后时期的增多,lnPCE对lnGDP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最终也未超过35%。lnGCE对lnGDP的影响一直很弱。可见居民消费的冲击对GDP的影响是逐渐递增的,但是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波动还是由自身引起的,由自身引起的波动的影响始终在64%以上,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从lnPCE的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lnPCE的波动大部分可由自身的波动和lnGDP的影响引起的,lnGCE的影响太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记。其中lnPCE自身的波动是趋于递增的,而来自lnGDP的影响是趋于递减的,随着滞后时期的推进,lnPCE大部分预测误差可由lnGDP的影响来解释。可见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lnGDP对lnPCE的影响都是很显著的。

从lnGCE的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lnGCE一开始的预测误差是由自身和lnGDP来解释的,但随时间的推进,lnGCE的波动大部分可由lnPCE和lnGDP共同来解释。也可以说,从第5期开始lnGCE的波动受自身和lnPCE、lnGDP的影响趋于稳定,但lnGDP对lnGCE的影响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从方差分解表的信息来看,我国的lnGDP、lnGCE和lnPCE的惯性比较大,一开始大部分都是由自身和lnGDP的影响造成的,除lnPCE外,lnGDP、lnGCE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自身的扰动带来的影响趋于减弱。还有长期来看lnPCE对lnGDP影响是逐渐增大的,因此应注重发展居民消费。

四、结论与启示

以上根据1978~2006年的数据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lnGDP与lnPCE、lnGCE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长期稳定和短期波动的特性并且lnGCE更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 在滞后1-2期情况下,存在lnPCE和lnGDP之间的双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滞后3期情况下,仅存在lnGDP到lnPCE的单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滞后1期情况下,仅存在lnGDP到lnGCE的单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滞后1-3期情况下,仅存在lnGCE到lnPCE的单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3.从脉冲函数上分析,政府消费对GDP影响很小,而我国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10%~14%之间波动,已经快要超过15%的上限。政府消费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规模会扩大,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力控制好规模,以达到最优,也可以避免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从方差分解来看,居民消费对GDP的影响要超过政府消费。因此,扩大内需的重要是扩大居民消费,而不是扩大政府消费。但是消费对经济的冲击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从实证分析来看却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在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实行扩大居民消费,适当缩减政府消费,我们应当从观念机制和制度上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减轻居民的流动性约束,而且要增加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

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各国经验均表明,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消费率高,经济增长就快。消费率低,经济增长就慢。深入分析发现,上述的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吻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带来了消费的增长,而消费的增长,又反过来推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虽然在消费率很低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贸易推动。因此,这种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是很难持续的,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持,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上不去。针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的情况,政府不应该是束手无策,而应该积极通过调整政府消费将最终消费率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政府消费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因为居民消费才是最终消费的主体。但即使政府消费不能拉动居民消费,也至少应当根据居民消费的消费进行调整,以补充居民消费之不足,从而使最终消费率保持在适度水平上。可喜的是,我们的实证检验的结果均肯定了上述两种假设关系的存在,这说明政府的消费政策是有效的。

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消费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妨碍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求我国经济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陈文玲.培育国内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J].财贸经济,2002(8):14-17.

[3] 王文博,闫荣国.中国GDP最终消费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协整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 2003(5):1-6.

[4] 万光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和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11):35-44.

[5] 孙烽,寿伟光. 最优消费、经济增长与经常账户动态[J] .财经研究,2001(5):3-10.

[6] 马成文,张志平.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4):6-11.

[7] 陈海燕,张世英.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面板协整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6(18):67-70.

[8] 马树才,孙长清.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100-104.

[9] 郭健.税收、政府支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