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来到我乡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共有6人,其中男4人,女2人;大专生6人;这6人当中来自省内外市的有4人,省内本市2人,分别安排在班别、××、公良、班文、广科、糯董6个行政村工作。班别村村官刘继春参加××县事业单位招考已考取,现已分配到××乡班朵小学教书。

二、组织健全,成立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领导小组。

我乡成立以党委副书记王进为组长,纪委书记王琼、组织委员周小妹为副组长,宣传干事、组织干事等为成员的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局考核工作。

三、明确考核要求,规范考核程序,保障考核质量。

我乡自12月28日至31日,对全乡5个村委会的5名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本次考核以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学等六个方面,并按考核方案程序一一进行:(一)由选聘到村的大学生村官本人撰写个人工作总结,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并在测评大会上向参加测评的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述职,回答群众代表的相关题;(二)所有参加民主评议大会的成员对考核对象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主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记入测评表,由工作人员收交考核领导小组;(三)进行个别谈话。谈话范围包括参加测评大会的所有成员和大学生村官本人,主要就考核对象的工作纪律、学习、工作作风等情况进行交流,并由考核组成员对谈话内容进行现场记录;(四)考核组根据个别谈话内容,深入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场所的现场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情况,并走访当地农户21户;(五)查看考核对象平时的考勤、学习和工作有关资料并登记在册;(六)乡党委通过考核组汇总考核情况,对照评定标准。我乡此次考核在广泛听取村党总支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确定了我乡2012年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优秀大学生村官一名,合格4名。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年度考核,虽然我乡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他们工作经验较少,处理很多问题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各村不能急于求成。

2、村官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积极向有经验的村干部学习,尽快掌握工作技能与方法。生活上,注重自身形象,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形象。

3、个别村官思想负担较重。由于大学生村官不是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不高,个别村官对今后找工作、考公务员等存在较大的思想负担。

总体来说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不排除还有个别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尽如人意,工作中也比较有个性,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村务工作中。

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进管理办法,加强村官的自我管理。尝试以村官管理村官的方法来促进大学生村官自我约束意识的养成。

2、加强奖惩机制的完善。比如通过年终考核的办法,使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并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与价值。

3、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大学生村官的业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范文第2篇

一、__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__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在围绕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等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制定了《__回族自治区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考核制度(试行)》、《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注重教育培养,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针对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知识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养,为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多形式教育培训。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区、市、县三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采取自治区示范培训、地级市分类培训、县(市、区)集中轮训等方式,确保每个大学生村官每年培训累计不少于7天,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近年来,中组部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先后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28期,共选派261名大学生村官到北京、江苏__村、陕西__村、甘肃__等地参加培训。2013年__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在岗大学生村官到广州进行了为期7天的培训学习。二是多岗位实践锻炼。根据大学生村官的特长,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安排他们参与急、难、险、重工作,使他们在艰苦繁重的工作环境中砥砺品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适时对他们进行多岗位锻炼,有意识安排他们参与计划生育攻坚、秋季农田水利建设、维稳等重点工作,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多层次帮扶培养。各县(区)普遍建立由1名组织部干部、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联系1名大学生村官的“3+1”培养帮扶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思想认识和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__县建立了县级联系乡镇领导当好“总指导师”、组织部副部长和联络员当好“总辅导师”、乡镇包村领导当好“政策导师”、乡镇分管领导当好“思想导师”、乡镇组检干事当好“心理导师”、村书记主任当好“实践导师”、往届大学生村官当好“辅导员”、专业技术人才当好“创业导师”的8+1帮带机制。青铜峡市探索建立了交流轮岗培养机制,对优秀大学生村官实行跨镇交流,对工作能力较弱的进行跨村交流,对工作满一年且表现突出的支部书记助理转化为支部副书记,进一步提高他们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大武口区探索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到

区委组织部跟班学习机制,规定每名大学生村官到区委组织部跟班学习2个月,亲身感受组织部的严谨、细致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二)落实服务保障,促进大学生村官“爱岗敬业”。针对一些大学生村官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实际,各级党组织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帮助,使他们安心工作。一是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各县(区)按照有利于把大学生村官培养好、锻炼好,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生活、学习、工作的原则,把有较强事业心、干劲比较足的大学生村官安排到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工作,把非本地户籍和女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交通便利、离城市近的村任职,把回族大学生村官安排到回族聚居村工作,尽可能合理安排工作,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二是积极协调落实待遇。大学生村官到岗后,各县(区)都能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待遇,按月兑现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生活补贴,并为他们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真心实意关心生活。大学生村官到岗后,各县(区)及时为他们提供食宿、住房,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大学生村官与乡镇干部同等对待,享受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每年春节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都要到各县(市、区)对所有大学生村官进行慰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一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开展。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门,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不熟悉农村工作,不善于与农村群众沟通交流,办事经验不足,解决问题办法不多;个别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或外地,对当地风土人情、村情民俗、生活习惯等不了解,不能及时适应农村工作和“深入”农村,致使工作局面难打开、工作难开展。

二是大学生村官作用难发挥。目前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只注重学历、政治思想素质等,对专业特长没有要求,忽视了专业是否与农村工作对口;部分大学生村官到岗后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工作得不到村上的认可,只能做一些资料整理、电脑操作、跑腿打杂等日常事务;部分大学生村官被乡镇借用现象严重,使他们在农村得不到有效锻炼。

三是大学生村官出路难解决。尽管中央和自治区为大学生村官制定了“五条出路”,但由于目前就业观念存在认识误区,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只要能吃上“公家饭”、端上“铁饭碗”就是正途的思想,致使部分大学生村官“挤”到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一条出路上来,许多不愿意自主创业,也不愿意留村任职,都想当个“公家人”,使大学生村官出路仍然存在挑战。

四是大学生村官创业积极性不够高。就大学生村官自身而言,存在着创业资金缺乏、实践经验不足、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和不愿创业、不会创业等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

一是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不够强。由于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重考试、轻考核,导致少数大学生村官岗位适应性较差,难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__市173名在岗大学生村官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存在对农村工作不适应,在农村工作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在和部分乡镇干部及村干部的座谈交流中,70%以上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认为多数大学生村官工作浮躁,缺乏耐心,农村工作能力不足。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观上看是由于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的不了解和“学非所用”,但客观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村官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二是大学生村官工作主动性不够高。一些大学生报考村官并非愿意从事农村工作,有的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认为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有的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日后报考公务员的跳板或者谋求更好发展的途径,多数忙于应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难于专心开展工作,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调查显示,72.4%的大学生村官是为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享受优惠政策而选择这一职业的。还有部分大学生村官,由于被乡镇借用,缺少与村干部和群众接触交流,致使无法融入到村“两委”班子中去,被村干部排挤、不被村上重视等,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是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由于区、市、县、乡等各级管理主体之间,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责任划分还不够明晰,造成大学生村官管理上缺位、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大学生村官所处的村情不同,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任务也存在着明显差别,很难用相同的考核指标来衡量,致使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标准难量化,考核方式单一。同时,考核结果也难与大学生村官在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就业等选拔使用挂钩,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四是大学生村官“出口”不够顺畅。以__市近年来流动的大学生村官为例,__市先后选聘大学生村官272名,据统计,目前只有82名被招录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大学生村官总数的30.2%,在剩余的19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7名大学生村官选择了自主择业,还有173名大学生村官坚守在村官岗位上。也就是说,目前,除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外,其他的出路都不被大学生村官们重视,但实际上通过“考试升迁”的只是少数一部分,如果再没有好的出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将面临严峻考验。调查显示,86.2%的大学生村官对他们期满后的出路感到迷茫和担忧。

为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待得住、能成才、有出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作用,必须从农村工作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村官现实发展和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严格考核、拓宽出口渠道,为大学生村官能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培训,着力在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群众、服务农村的工作能力。一要强化教育培训。围绕提高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区、市、县干部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行适岗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创业技能和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村官适岗能力。二要搭建交流平台。以省(自治区)、市、县组织部门为牵头单位,定期不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观摩会、学习交流会等,采取大学生村官相互交流、领导上党课、典型引路等方式,让大学生村官谈创业经历、收获体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相互学习借鉴提高。三要结对帮带提升。建立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干部、乡镇领导干部及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带对子,开展“一对一”、“手把手”帮带活动,采取“师傅带徒

弟”的方式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生活、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传帮带”,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弥补他们的“先天不足”。

(二)规范管理,着力在健全科学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上下功夫,确保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规范的管理是关键。一要把好入口关。在保持村官队伍规模适度的前提下,要提高选聘“门槛”,注重从重点院校以及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大学生村官;创新选聘方法,探索采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驻村见习考察等方式择优选聘,进一步提升选聘质量,实现“高进高出”;在设置选聘条件或试卷内容设计上要以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为主,避免用非所学;在选聘地域上,尽可能选聘本土的大学生村官就近任职,防止和避免因生活不习惯而对工作的不适应。二要注重实践锻炼。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多岗位锻炼和重点工作的锻炼,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完成一些重点工作。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实际,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三要建立跨省(区)交流机制。针对外地已婚且是两地分居的大学生村官,可考虑跨省(区)交流到原地方村任职,切实解决外地大学生村官离家远、不能顾家、又能继续在农村锻炼的问题。四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坚决杜绝机关单位长期留用或借调大学生村官现象,市、县(区)组织部门要加大对借调大学生村官的监管力度,对长期留用或借调大学生村官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范文第3篇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乡干部二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压担子”。乡党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二是异岗锻炼。为增进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范文第4篇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为全面了解我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和管理现状,我们对在临夏县基层工作的37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其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管理单位、各级领导和村官参考。

一、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自20__年开展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工作试点以来,到临夏县的大学生村官共有42名。其中:20__年选派5名、20__年1名、20__年17名、20__年19名,聘用期均为3年。在20__年县乡集中换届时,从20__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的3名,考上省、州公务员或选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的2名。截止目前,还有37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均为20__年以来选派人员,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28岁,平均年龄25.4岁。其中:男性23人、女性14人,少数民族9人,中共党员23名,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23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14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提高村级组织办公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承担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协助计生、新农合参保、整理材料、开会通知等辅工作,还有部分人员被留在乡镇充当打字员和内勤人员。

2、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很对口,没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少,大多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尴尬。农村需要的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其很难融入当地环境,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经常得不到村“两委”的重视。忙于应付村里各种复杂情况和复杂人际关系,难以理出工作思路,群众对他们缺乏认同感,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上有挫折感。而且,对在基层工作期满后的管理问题、出路安置问题,普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情绪不稳定。

4、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存在盲点。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特殊,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选派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工作考核、业绩奖励、晋升方向、培训教育等还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选派,县人社局与他们签订《到村任职合同书》,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座谈会,年底进行考核,但是,大多只是上交一份工作总结,对考核没有引起双方面的重视,考核主体不明确,考核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也不利于他们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工作,造成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劲头不足。同时大学生村官档案管理没有规范,很多人的档案都成了“压箱货”,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另外大学生村官培训和扶持创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还没有纳入全县的总体《规划》,培训模式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村官从高校毕业到农村工作,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基层工作者,是一个自我适应和群众认可的过程,需要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真诚帮带、用心培养。同 时,大学生村官们也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便能在农村工作中健康成长。

1、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落实组织部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具体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借鉴乡镇公务员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加强联系和服务引导。组织部应指定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服务,加强了解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健全考核机制,积极探索管理使用方面的新方法,研究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可以借鉴公务员考核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总评,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的奖励。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将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全部纳入到县人社局管理,各种归档材料及时入档,确保档案的齐全。

2、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除了岗前培训外,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促使大学生村官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建立大学生村官传帮带制度,采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帮、村干部“一对一”带等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注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尽快熟悉环境、努力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切实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3、大学生村官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是要激发自己服务于农村的热情与责任,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树立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二是要加强学习,增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

大学生村官个人考核总结范文第5篇



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拓宽后备干部队伍来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乡镇政府截留、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严重,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与期满后出路较窄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加强高校宣传培养与优化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激励保障和出路管理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政府;农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55-06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课题组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雅安市、达州市、泸州市、乐山市、眉山市,重庆市大足县、璧山县,陕西省凤翔县、广西柳江等中西部地区,以及山东聊城、北京大兴区等一些东部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截至2011年6月底,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基层大学生村官234人,占比52%,内容包括受访大学生村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村官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与制度调整优化的建议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216人,占比48%,内容包括受访官员的职务、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对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等。此外课题组还利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对参加培训的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做了深度访谈。本文的撰写即基于相关调查的统计数据和访谈实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主要成效

1.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扩招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在我们对216位基层官员“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目的”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达25%,比例最高。大学生村官对“您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动机”的回答,选择“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的为23%。部分大学生在其他就业选择不理想时,将做村官作为一条新出路。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成都市郊县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与选拔比率,有时甚至超过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比率。由于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加上近年来乡村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出台,很多大学毕业生乐意参加村官计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充实了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与生活,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我们从问卷及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村官的服务经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长远来看,大批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对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充实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整体偏大,知识结构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僵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这是我国农村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村官不断地被充实到农村,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选为村两委会成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创造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促进了大学生自身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3.8%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镇家庭,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者为多。据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几个相对偏僻村组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来农村基层工作,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理想中的乡村田园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直接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基层事务的繁琐,在基层锻炼所得到的远非校园所能学到。在四川较落后的凉山州金阳县红联乡,大学生村官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感到震惊,当地卫生、教育、交通发展的滞后,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的认识,也使他们更加体会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价值。在对216位农村基层官员关于“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的调查中,近23%的官员认为,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丰富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阅历,锻炼其能力。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学到的知识很难直接运用于农村工作中。据调查,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占了近84%。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调查,234名村官中有173人认为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还有75人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当问及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培训项目时,很多村官认为需要加强能力提升、人生规划、人际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在对农村基层官员的调查中,12%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突出的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由于他们不直接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缺乏了解,不习惯农村生活,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二则在于专业差异很大,工科、理科学生占很大比例,缺乏涉农工作的专业知识,当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2.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在问卷调查及走访中,村官和政府官员谈论较多的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定位问题。不论问及官员及周围的人对村官的态度,还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保障措施、未来出路时,村官身份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在法律和工作上都遇到了难题。201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少数村官通过参加村委会选举成为村主任。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回原籍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仅占11%,其他均为非本村籍的。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任职与《组织法》的规定不吻合。近42%的官员也认为,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大部分村官是外来者,任期较短,而且部分被长时间抽调到上级部门,“游离”于村与乡镇之间,真正扎根基层的较少。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为文字处理、整理档案资料、电脑录入等文秘工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模糊,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村官身份的模糊,导致其权责不明、职责不清,村民也对其缺乏认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截留、挪用村官现象严重。从村官的管理主体来看,直接管理部门是乡镇党政办(或团委)。在往下分配村官的时候,很多村官名义上分至某村,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被截留在乡镇政府做事。其原因在于当前一些乡镇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进步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据统计,在对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哪里”的调查中,近68%的村官回答在乡镇及以上部门,大学生村官被上级部门截留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乡镇官员在谈到村官作用的时候,也认为村官减少了乡镇干部的工作量,为他们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如文秘、计划生育、产权改革、国土统计等。大量村官被截留在乡镇及以上党政机关,导致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相违背,对村级治理的优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质量,很多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到了基层往往难以有效落实。在对大学生村官“您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的调查中,其中61%的村官回答,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保障制度的落实,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为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许多省市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定向招聘村官、考研及公务员招考加分等政策。但一些政策又与公务员法所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矛盾。由于村官分布地域较广,即便在同一县乡内,村官的联络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经常处于游离、放任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村官的管理主体到底是村还是乡镇,缺乏明晰的规定。在培养管理制度上也不规范,没有固定的培养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5.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较窄。课题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怀着投身基层和了解农村的村官只占14%,绝大多数的村官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真正将村官作为长久之计的只是少部分。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有些基层官员认为,如果上级政府不把村官的出路解决好,有些人甚至可能成为引起乡村社会不稳的根源。这种看法虽然偏激,但也体现出部分基层干部意识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虽然中组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期满之后指明了五条出路: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操作上,保障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要么与现行制度相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势必减弱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因素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有制度设计及管理的原因,也有中国政治、社会运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价值理想与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成效。

1.工作、生活能力较差。据问卷调查,约2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难以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和繁琐的村务工作。由于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在农村有所作为。74%的大学生村官承认“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32.0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专业不对口,“学”“用”严重脱节,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2.人生价值的迷茫。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蔓延。一些大学生村官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崇尚物质享受,精神生活匮乏,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模糊不清。中国人民大学孙柏英教授认为,众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自内在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1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官觉得自己属于“跟随社会潮流”者,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尚未考虑好”。一些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模糊、迷茫,是制约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内在原因。

(二)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的不规范和易变性

1.制度设计不规范。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两委会助理的职务,若是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若被选举为村干部,其身份才转变为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这一规定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而是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其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配权主要掌控在村两委负责人手中,这一制度设计造成大学生村官职能定位与职责作用发挥的随意性。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因素,如个人修养、领导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和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村官的工作杂乱,随意性强。制度设计的不规范导致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2.政策规定的不统一和易变性。“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时享受加分”2的规定对大学生参与村官计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省市制定了具体的加分细则,然而各地的规定不尽相同,造成实际运行中的许多问题。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上述政策作了调整,提出“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3尽管一些政策解读者认为,新规定对大学生村官考录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用定向招录取代考试加分,还是引发了诸多不满,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被骗了”。此外,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招录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性。国家与各省市、不同省市之间在招考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补助办法,优惠政策,特别是关系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重庆市规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工作满两年拟录用为公务员的,应进行录用考察。”许多省市却没有如此规定,这让其他省市的大学生村官感到明显不公平,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

3.配套措施的滞后性。除岗前培训外,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没有参加过其他培训。工作中的截留、借调、挪用现象也十分严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工作汇报、书面总结形式,缺乏可操作性。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25岁,即将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如何保障他们在工作、生活、人生发展方面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村官群体最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未能很好地回应这一群体的诉求。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社会环境造成的运行障碍

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现实土壤,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村发展滞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以及1949年以后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发展的严重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加之工资待遇太低,使大学生村官不愿扎根基层。问卷统计数据表明,16.2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环境较差,难以适应 ”,68.5%的人对目前待遇表示不满。此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还受其重要工作对象——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与风俗习惯的影响。目前由于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日益空心化,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儿童,这既是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很大的重要原因。

2.乡政机构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按照上下级对应设置,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激情,效率较高,特别是文字处理、信息收集工作能力较强,往往被乡镇机构借用。一些农村基层官员也表示,乡镇机构使用大学生村官可以“弥补乡镇机构严重缺编情况”,为乡镇机关注入新鲜血液。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变成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这既违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1.政策、法律定位。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与具体实施办法,特别是必须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使那些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优秀村官,能够获得参与村两委竞选的合法身份资格,在政策、法律层面对其职能、角色进行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并充分保障其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

2.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大学生村官应主动学习涉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的技能。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励志讲座和村官就业指导会,政府应定期举办一些村官培训班、优秀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可以组织一些学习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坚定服务基层、努力成才的决心。

(二)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高校的宣传和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送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应鼓励高校创新培养模式,更多开设一些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讲座,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通过邀请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和农业专家,到学校举办交流会、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并出台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农村实习和农村调研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并立志服务“三农”。再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多接收农村基层干部委培生,并针对“准大学生村官”开设一些涉农技术、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专业培养课程。另外,加快建立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系统,关心和帮助本校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成长。

2.优化工作环境。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更加积极和高效的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再次,政府主管部门应信任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在必要监管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向其放权,使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自,能放手工作。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重前期审批、轻后期管理”所导致的问题,应加快构建包含选拔、培训、考核、激励、退出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系统,使真正有志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进得来、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1.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模式。各地可根据区域实际,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方式,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首先,要保证选拔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增加一些涉及农村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知识、涉农政策法规和农村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测试。增强选拔考试的透明度,将各阶段考生名单、成绩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村官选拔过程中,须着重考察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服务热情和工作能力情况,尤其是扎根农村的决心。对那些专业对口、工作积极,又立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村官招录的本土化,村官招录可以采用“原籍优先,就近安排”,鼓励大学生回原籍或附近乡村担任村官。一方面,村官本地化,可凭借其对家乡风俗人情、思维习惯的了解,更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就近工作可降低食宿成本,有助于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具有涉农法律、养殖、种植等特殊技能的大学生,有本地农村实习或工作经验,且获得村两委会、村民一致肯定的,可特招或者破格录取为大学生村官。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从农村基层直接选拔一批既熟悉乡村事物,又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适龄青年,由政府出资委托高校进行培养,毕业后回本地担任村官。

2.完善培训机制。一是加强岗前培训,根据培训计划开展专业、系统的技能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深入了解当地实情,并初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通过新老村官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让优秀老村官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和感受,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新人分享,使他们能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投入工作。建立“3+1”导师结对帮扶制度,即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由当地人事部门安排一位县(市、区)的分管领导,一位乡镇(或街道)分管干部,一位村(或社区)干部,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导师,负责定期与他们联络和交流,在工作、思想上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关怀,这既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又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强化岗中培训,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学生村官一般能较快适应工作,也会发现工作中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课题组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所接受的现有培训比较有限,且大部分集中于岗前培训,缺乏岗中培训。为切实提高在岗培训的绩效,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现实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组织各种内部交流活动,让大家通过交流会、学习会、QQ群讨论、《大学生村官报》等各种形式和途径,交流工作心得体会,达到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各级领导也要借此机会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工作,为村官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进一步健全离岗培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级人事部门针对即将离岗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极少,甚至完全没有进行必要的离岗培训,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加强大学生村官离岗培训,首先要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即将离岗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据此开展专门的考研、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自主创业培训等。其次,当地人事部门应帮助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落实离岗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并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

3.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给予相对称的激励,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构建多维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即建立涵盖村官自评、上级考评、同级评议、村民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议体系。自评由村官本人根据自己工作情况打分;上级考评主要由市县组织人事部门召集县、乡镇分管领导、村支书、村长,及村官的“导师”对村官工作进行评议;同级评议由大学生村官的同事评议打分;村民评议由村两委召集一半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官工作做评议。四部分总分为100分,在综合考虑各部分权重的基础上得出如下计算公式:考评总分=自评得分×20%+上级考评得分×30%+同级评议得分×20%+村民评议得分×30%。这一综合考核方式,能更好地保障村官评议的公正性、客观性。二是量化考核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考核的科学性,有必要将各种考核标准具体量化,制作成统一的评分表,使考评者在拿到评分表后,能对评分标准一目了然,并能根据评分要求迅速、客观地进行评价和打分。评分表应囊括德、能、勤、绩四方面内容,以确保考评内容的全面、准确。三是分阶段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即对大学生村官分别作初期、中期与离岗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促使其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初期考核一般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的前两季度,由人事部门组织,了解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督促“3+1”导师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生村官作重点帮扶,对表现优秀的进行宣传表扬。中期考核放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一年至一年半的阶段,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表彰,并在发展党员、评优评奖、推荐竞选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在中期考核中存在明显问题和不足的村官,人事部门和导师要深入了解情况,督促其及时整改。对中期考核成绩不达标的村官,在经过导师谈话、组织教育、个人申诉等程序后,仍无改观的,经“两委”讨论、表决并报乡镇批准后可将其辞退。离岗考核由组织人事部门针对期满即将离任或中途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作专门考核,对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除发放聘书和优秀称号证书外,应在考研、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考录与选调生遴选,或推荐参选村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达标、表现极差者,经过个人申诉和组织讨论后,予以辞退。

4.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现有激励保障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严重不足,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激励保障机制已势在必行。首先,必须大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问卷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村官对其待遇不满,认为只有提高待遇,才能留住大学生村官的人心。应建立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财政体制,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负责发放村官的基本工资,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物价水平、财政能力和村官的实际表现,决定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绩效工资,应明确规定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低保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从而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其次,切实解决驻村大学生村官的就地住宿问题,这既有利于减轻大学生村官的经济负担;又有利于其充分融入农村,便捷、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对于那些工作成绩突出、且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应在签订留村合同后,给予一笔安家费,鼓励其留在当地继续工作。

5.完善村官出路管理机制,拓宽出路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途径。一是对提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发放一定量的离岗补贴或加发两个月工资,以便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各阶段考核优秀、表现突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有意愿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应出台政策鼓励其续聘大学生村官。并对续聘的次数和年限进行明确规定,续聘达到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直接转为基层公务员。如果在续聘期内,通过竞选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应保障其续聘至任期结束。在“两委”任期结束后,准备另谋出路的,应加发半年工资作为补偿和保障。对于续聘到一定年限但未达到转为公务员年限,工作比较突出,且愿意长期留在当地农村工作的,经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为其竞选村“两委”成员提供条件。有条件的还应分给其承包地、宅基地,并由县乡政府发放一定安家费或住房补贴,使其能真正扎根农村。二是采取多种举措,为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创造条件。在基层锻练过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既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历,更适合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可借鉴重庆“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模式,降低党政领导干部“空降兵”的比例,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精神。在公务员招考时,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且该比例要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完善逐年提高。将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与公务员考录挂钩,即在定向招考公务员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年限、考核等级和表现情况分梯度累积加分。这既可以鼓励大学生村官努力工作,又可将优秀大学生村官吸纳入公务员队伍。对于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借调到其他乡镇锻炼培养,工作一至两年后考核优秀的,可直接转为乡镇公务员或乡镇驻村干部。还可以将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吸纳入选调生队伍,将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三是鼓励学习深造,对于有意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应给予考试加分鼓励。对于知识基础良好且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可采取免试深造的鼓励政策。在完成学业后,仍然选择回基层工作的,政府应以退还学费、发放安家费等形式予以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委托培养的方式,选送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官到高校培养深造,学习当地急需的农业科技、涉农政策法律等知识和技能,学成后须回派出单位服务一定年限。四是广开就业门路,支持大学生村官就业、创业。第一,加强职业训练,对于那些服务期满后准备进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提供技能培训、面试技巧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帮助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当地事业单位实习甚至直接就业。第二,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举办“双选”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其就业。第三,建立导师责任跟踪制,让大学生村官“3+1”导师帮助和指导其择业、就业。第四,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并在资金、信息、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既有助于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口渠道,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新宝,李文波.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