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观

消费观

消费观

消费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生态消费观

引言

大学生是不容忽视的宝贵人力资源,大学生素质如何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价值观念,研究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行为的形成,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引导大学生消除不良消费,最终形成生态消费观,是弘扬中华民族节俭优良传统的需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需要,是我国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文章在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的基础上,也就构建当代大学生合理、健康消费行为的策略展开探讨。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消费误区

总体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符合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发展需求,属于理性消费范畴,合理消费和健康消费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但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消费误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节俭意识

很多大学生节俭意识淡薄,存在消费奢侈浪费现象,追求在消费方面胜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奢侈消费、攀比消费、浪费消费和人情消费严重,高校宴请之风盛行,浪费了很多资源,甚至使校园风气污浊不堪。

2.缺少理财意识

当代大学生中,有多数人不具备理财意识和理财习惯,甚至不顾及家庭条件及自身消费水平,普遍存在提前消费与盲目消费现象,这是引发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存在攀比心理

很多90后学生年轻好胜,有着较强的虚荣心,在生活中更容易出现赶时尚、比时髦、比名牌和比吃穿的现象,体现出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使得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普遍存在。

4.注重物质享受

与其他时期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金钱更多地用于物质消费,主要用于休闲娱乐、服装饰品与数码设备等方面,但用于考取资格证、报考辅导班和购买参考资料等精神领域的消费较少,大学生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5.沉迷网络消费

网络消费应时展而生,因为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网络消费成为广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一种消费形式,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生活态度,面对网上形形的商品与服务,很多学生显得无从选择,特别是女大学生,易于陷入网络购物的泥潭。

二、致使当代大学生陷入消费误区的原因

相关调研资料表明,致使当代大学生陷入消费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要概述如下:一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良价值观影响、网络消费市场影响及市场化进程影响三个方面,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到不良引导;二是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除经济类专业有所涉及外,其他专业极少涉及到消费教育,教育形式偏重于观念教育,较少有消费行为及消费方式教育,教育内容未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对大学生消费行为都有深刻影响;四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个性心理及消费认知偏差的存在,都使得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巨大的差异。综上所述,很多因素都能导致当代大学生陷入消费误区,应根据具体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的策略

能否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意义深远,甚至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任。可以从如下几项策略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行为:

1.注重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此,应重视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四点内容:一是对于身处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既不能全面保护,也不能弃之不管,而是营造健康合理的社会消费氛围,激发大学生做出自主选择;二是消费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延伸,需要改善高校周边的消费环境;三是积极发挥大众传媒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四是面对网络消费异军突起的局面,相关部门需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消费市场,使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趋向理性和完善。

2.加强高校的引导规范作用

高校是培育人力资源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的重要基地,为了促使学生形成生态消费观,应发挥高校的对大学生的引导规范作用,关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从理性高度引导大学生,消除大学生群体中的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挥霍消费,使其具有正确的消费态度,逐渐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二是将消费教育加入公共选修课程的范畴,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消费行为对大学生实施消费教育,打破经济学专业开展消费教育的局限性;三是增强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开展各种消费教育活动,宣传消费知识,提供助教岗位、增加勤工助学机会,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健康合理消费的重要性;四是将消费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良好的消费文化氛围。

3.发挥家庭的教育表率作用

大学生消费所用资金主要来自家庭,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所决定,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或多或少受自身家庭所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的构建,不能缺少家庭的教育指导作用。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重视家庭教育,了解孩子消费情况,协助孩子做消费预算,合理控制孩子消费总额;二是家庭成员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应起到表率作用,及时消除自身不良消费行为,有效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三是家长不但给予孩子物质帮助,还应引导孩子养成节俭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否健康,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如下三点做出努力:一是多研读经典文献和著作,从中汲取精华与营养,提高自身价值判断力,抵制不良消费观的影响;二是自主学习消费知识,调整消费结构,制定消费计划,从而规范自身消费行为;三是大学生通过他人评价、比较他人消费情况及总结自身近期消费情况三个途径来展开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其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消费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消除不良消费行为,养成生态消费观,形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谦.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2(13):140-141

消费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者价值观导向 消费行为 消费意向

一、引言

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格局变化莫测。居民消费水平近年来也有了大幅提升,以至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所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现状、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才能把握时代经济的发展脉搏。

ο费者价值观与消费行为及消费意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企业把握经济走向的重点,只有了解消费者价值观念的转变,才能知道什么商品是市场上真正需要的,以促进销售,提高生产积极性。

二、消费者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由于年龄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也会不同。青年首先注重个性,以享乐型消费为主,其次注重多元,以网络消费为主。并且十分注重品牌符号等能彰显品位和个性的商品。而对于年长型消费者来说,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以理性消费为主,属于发展型消费。

(二)文化因素。由于消费者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不同,导致每个消费者对商品和自身需求的认知不同。

消费者文化观念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受教育水平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以致消费者的品位和需求认知不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价值观和消费行为。

(三)道德因素。所有商品的原材料、生产流程都存在差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消费者道德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价值观的差异。据研究表明,我国消费者都十分注重物质消费,而忽视了精神消费。在历史积淀、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消费者道德差异,因此对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比重不同。

三、消费者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提出假设。通过对过往专家学者研究的回顾和学习发现,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很多,但缺少对消费价值观细分后的消费行为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前文中几个影响消费价值观的因素,本文将消费价值观分为:时尚型、面子型、实用经济型三个导向。并提出了以下假设:

H1:时尚型价值观对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

H2:时尚型价值观对消费意向有正向影响;

H3:面子型价值观对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

H4:面子型价值观对消费意向有正向影响;

H5:实用经济型价值观对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

H6:实用经济型价值观对消费意向有负向影响。

(二)研究实施。本文采用张强、张泽南在《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所用的问卷,该问卷抽取了不同地区的有效问卷1200份。受访者男性占54%,女性占46%。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技校(28.7%)、大专、本科(45.2%)为主。职业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16.3%)、私营或个体劳动者(8.7%)、工人、一般职员(28.6%)、自由职业(8.9%)为主。家庭月收入以1001-2000元(34.8%)、2001-3000元(21.2%)为主。

(三)数据分析。为了证明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通常通过进行信度、效度和结构方程分析来测定调查结果是否可用,以及假设是否成立。

信度、效度分析:信度检验是对调查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测量,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普遍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来检验数据的可靠程度。大多是通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各变量的信度都在0.6以上,总体信度为0.787,说明该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由于问卷中问题都是在借鉴以往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后设计的,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检验结果:KMO系数为0.815,并且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显示,各个变量共同度平均大于0.5,这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效度。

结构方程分析:回顾以往文献,大多采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分析:拟合优度指标(GFI)、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比较拟合指数(GFI)。根据参考值,GFI>O.9;RMSEA≤0.08;PNFI>0.5;PGFI>0.5;CFI>0.9时表示模型拟合度比较好,而本文的GFI=0.936;RMSEA=0.059;PNFI=0.705;PGFI=0.750;CFI=0.861,结合参考值,可以认为本文的假设模型拟合度比较好。

四、结论

消费观范文第3篇

>> “消费”主持人:消费主义文化景观 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危机 《传媒消费文化景观》出版 提高主持人的文化修养 消费文化视域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塑造 主持人应该是文化人 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消费文化景观 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浅析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素养 主持人的文化产业价值分析 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分析 消费 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影视植入广告景观研究 消费主义与文化批判 主持人的个性塑造应以专业主义为基础 论地域文化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论英语节目主持人与跨文化认知风格的关系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承者身份 视觉文化传播语境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消费”主持人:消费主义文化景观 “消费”主持人:消费主义文化景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韩惠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本次调查研究的“央视主持人口误”网络传播的样本中,至少51%的传播者身份不明。企业主办的网站是“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的主要传播渠道。传播的偏向清晰地表现为娱乐倾向。因此,在网络和自媒体上关于“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传播,是一种传媒消费主义文化景观,是“消费主持人”的文化现象。因此,网络上关于“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传播,既不是以媒体或其从业者为对象的舆论监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批判。 关键词:主持人;消费主义;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44-03

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1]。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人们所消费的主要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比如特定商品象征着某种地位、身份、品位、个性、情感等)[2]。伴随着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普及,传媒逐渐成为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传媒在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消费主义文化又渗入到传媒的肌理之中,使得传媒自身发生消费主义文化的变异[1]。

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媒消费主义,一方面体现在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及日常消费;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消费为目的,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1]。据此,是否可以认为如今在网络上大量的“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是一种消费主义文化景观?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探讨网络媒体对“央视主持人口误”现象的传播是不是一种消费主义文化景观,即网络媒体是否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消费为目的,围绕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这一问题,需要对央视主持人口误网络传播的主体和渠道进行描述。

1.总体与样本。总体可分为目标总体和抽样总体[3],本次研究的目标总体为网络媒体传播的所有关于“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信息。截至2015年1月1日,在百度搜索引擎内输入“央视主持人口误”这一关键词所搜索出的所有链接,我们抽取前500条链接作为本次研究的抽样总体,这里的每一条链接称之为单元。

在这500个单元中,去除35个无法打开的链接(单元),还剩下465个单元。在这465个单元里,有同一链接多次出现的情况,将多次出现的同一链接认定为一次链接(单元),经过以上两次筛选后最终得到了350个单元作为研究样本。

2.分析指标。“央视主持人口误”网络传播情况的分析维度为四个方面:(1)传播者身份。传播者的身份反映信息来源的性质,传播者的身份包括各种类型的新媒体、传统媒体、网站用户、传播者类型不明。这里关注的是传播者或作为传播者的媒介的社会身份;(2)传播渠道。这里指从传播者到达接收者的中介物,根据这一中介物的内容属性,传播渠道可分为门户网站、报纸电子版、传统媒体官方网站、网络服务网站、购物网站、教育网站、社交网站、时尚资讯网站、视频网站、阅读网站、新闻网站、游戏网站、娱乐网站、社会团体网站、搜索引擎共14类。根据这一中介物主办方的不同,传播渠道可分为企业主办的网站、传统媒体主办的网站、政府主办的网站、通讯社主办的网站、社会团体主办的网站五大类;(3)传播内容。这里指“央视主持人口误”的具体内容,本文从传播内容的时间、传播内容的类型这两个指标对此进行考察。传播内容的时间是指把“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信息发在网上的时间;传播内容的类型可以分为失误合集(视频版、文字版)、主持人错误报道、主持人回应口误(微博或接受采访)、央视对主持人口误的处置(私人披露)、主持人口误原因分析文章、网友态度及评价六大类;(4)接收者的反应。这里指接收者在阅读和收看此类内容后的媒介化反应,如跟贴、转发、分享等,这可以从网页浏览量以及社交网站中相关信息的数量来进行考察,分析受众对此信息的关注情形。在社交网站中人既是传者又是受者。如果在社交网站中相关信息数量巨大,则可以推断受众对“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强烈关注。

通过上述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作出如下分析和描述:(1)“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主要传播者;(2)传播“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网站数量和不同网站的信息数量,可分析出传播“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及其传播频度;(3)“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传播渠道的类型;(4)受众对此信息的态度;(5)在对传播情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央视主持人口误”的网络传播性质进行探讨。

二、“央视主持人口误”网络传播情况

1.至少51%的传播者身份不明。在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中有178条信息传播者不明,占样本总量的51%。在分析样本时发现,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网站上所标注的来源不同,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反映了网络传播在信源处置上存在的问题。网民上传的文本有68条,占样本总量的19%。因为网民的社会身份也难以确知,所以如果将网民也看作身份不明的信息者的话,则信息者社会身份不明确者占样本总量的70%。传统媒体共42条,占样本总量的12%。门户网站共51条信息,占样本总量的15%,其中综合性门户网站的信息为46条,占门户网站此类信息总量的90%。传统媒体与门户网站传播“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数量相当,甚至还稍多于门户网站。传统媒体所主办的网站和央视主持人自身对于此类信息传播数量较少(如图1所示)。

图1 “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传播者比例

2.“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传播渠道分布广泛,根据中介物的内容属性分类:主要传播渠道为门户网站。通过对350个样本进行整理归类,“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信息传播共涉及了134个网站和自媒体(传播渠道)。按照各网站对自己的定位,可将这134个网站分为门户网站、报纸电子版、传统媒体官方网站、网络服务网站、购物网站、教育网站、社交网站、时尚资讯网站、视频网站、阅读网站、新闻网站、游戏网站、娱乐网站、社会团体网站、搜索引擎共14类网站。其中79个门户网站了“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信息,占所有此类信息网站总量的60%,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其次有15个视频网站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占所有此类信息网站总量的11%;社交网站中仅有9个网站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占所有此信息网站总量的7%。

3.门户网站类的信息总量最大,社交网站类的信息量平均数最高。从统计的情况来看,一是“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网站,新闻网站最多,综合性门网站次之,其它类型网站所占份额较少(如图2所示);二是从的次数看,约有79个门户网站共传播了198条信息。其中,综合性门户网站“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102次,占门户网站对此类信息传播量的51%,约占本研究所获得的样本350个样本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综合性门户网站是“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主要传播渠道。

对样本进行统计发现,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视频网站是传播“央视主持人口误”这类信息的三大传播渠道。79个门户网站共198条“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占总量的57%;9个社交网站共42条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占总量的12%;15个视频网站共50条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占总量的14%。其中,门户网站平均每个网站此类信息为2.5个强,社交网站为5.2个强,视频网站为3.3个强(如图2所示)。

图2 各类传播渠道信息数量占总信息数量的比重

4.视频用户对“央视主持人口误”的视频分享有偏好。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发现,视频网站中用户对此类信息的分享是主要的传播行为。视频网站上的50条信息中,有31条信息是用户在视频网站的视频分享板块里分享的,占总量的62%,视频网站官方的信息为19条,占总量的38%。可以推断,用户喜欢分享或上传央视主持人口误的视频信息。

5.根据中介物的主办方分类:企业主办的网站是“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主要传播渠道。经过对350个样本进行整理归类,“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的信息传播共涉及了134个网站。这134个网站中有85个是企业主办的,占到总网站数的63%。综合门户网站是信息最多、参与传播的网站最多的传播渠道,“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一大半也是综合性门户网站传播的。这些综合类门户网站的63%的为企业主办的,所以说企业主办的网站是“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的主要传播渠道。

6.“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数量与网站访问量的多少成正相关关系。统计表明,在过“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网站中,该类信息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搜狐、百度、网易、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这6个均为中国网站访问量排名前15的网站。中国网站排名网2015年2月5日15点的网站排名榜,前15名依次为百度、腾讯网、360安全中心、淘宝、搜狗、网易、1360、凤凰网、天猫、新浪网、新浪微博、hao123网址之家、搜狐、duba、优酷网[4]。从过“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网站访问量的情况来看,该类信息数量与网站访问量成正相关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统计显示,2014年“央视主持人口误”网络传播的信息量突然大幅增加(如图4所示)。对之追踪考察发现,2014年2月份名为《@YouTube》的微博用户了《@世界停止喧嚣》制作的《7分钟央视直播爆笑失误合集》视频,这一视频随后被许多网站相继转发,并成为本次调查中被网站转发次数最多、被浏览量最多的一条信息。其他网站直接转发此视频39次,此外,使用此视频截图制作央视主持人口误集合文字版的网站也不在少数。此视频在腾讯网上的点记录达到了3273.2 万。在对350条“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的浏览量统计中发现,浏览量排名前十的信息中,分别有4条是转发的《7分钟央视直播爆笑失误合集》,有4条与“和佳误称菲律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相关。

图4

7.媒体传播“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目的以娱乐为主。企业主办的综合门户网站的“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中42%是娱乐性的,以搞笑逗乐为直接的传播目的(如图5所示)。非企业主办的门户网站虽然在传播此类信息的数量上远远少于企业主办的网站,但是在传播此类信息的内容上大部分仍是把此类信息娱乐化。非企业主办的门户网站传播的“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中,有40%是娱乐性质的。与企业主办的网站不同的是,非企业主办的网站在报道“央视主持人口误”的同时,也对主持人口误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图5

8.近一半网友以娱乐的态度看待“央视主持人口误”。在随机抽取的366条网友跟帖中,有48%的网友在帖子中表示看了“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后非常开心,这些网友并没有从主持人职业的角度对出错主持人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出错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有30%的网友认为主持人口误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批评主持人口误的网友,也多是只言片语,并没有深究的分析的要求。

三、“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的网络传播是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物

1.“消费”决定“生产”。新闻传播者既是本来意义上的信息的提供者、环境的监测者,更是传媒产品和市场商品的推销者;受众由享用媒介公共服务的公民而被视为传播内容和市场产品的消费者。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商业逻辑开始入主传媒,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运作,遂由此前的“生产”决定“消费”变成了“消费”决定“生产”,从而驭使传媒内容生产围绕“可消费性”旋转[1]。“消费”决定“生产”这一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特点在以营利为目的企业主办的网站上体现尤为突出。在本次对“央视主持人口误”网络传播渠道分析时,发现企业主办的网站是“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的主要传播渠道,政府、通讯社、社会团体主办的网站则很少报道此类信息。而迎合受众喜好、满足个体追求快乐的欲望的企业主办的网站,确实获得了较高的访问量。这样,对新闻价值的评判权完全交付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受众的喜好决定了对新闻的选择。在传媒自身的这种利润主导的消费主义倾向下,对受众的迎合也就不可避免[1]。“由于消费者决策的内在驱动力是对于快乐的追求,因此,这些媒体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应当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追求快乐的欲望”。

2.媒介主体形象:传播“消费偶像”的目的诉求。“消费偶像”,首先是各种明星,尤其是文娱体育明星。其次是各类名人,包括政治名人和其他各领域的名流[1]。目的诉求的转变表现为媒体生产这些形象主要是供受众消费的,因此媒体形象塑造的重点是如何使这些形象更具“可消费性”,即引人关注和观看,而不是引导和教化的目的,不是出于对促进社会生产和人的道德发展等方面的关注,形象的主要功能也就相应地从“可资教化”变为了“可供消遣”[1]。根据本次统计的数据,从传播内容角度分析,媒体传播“央视主持人口误”信息目的以娱乐为主。《@世界停止喧嚣》制作的《7分钟央视直播爆笑失误合集》这一视频,被许多网站相继转发,成为本次调查中被网站转发次数最多、被浏览最多的一条信息。这些都是对“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最浅层的娱乐报道,而在作为传播这一类信息主渠道的企业主办的网站上进一步挖掘这一事件的原因、造成的影响、网友评论的信息只占样本的4%。这表明,在 “央视主持人口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到接收者,其目的诉求主要表现为一种娱乐性消费诉求[1]。

消费观范文第4篇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着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观念上也越前卫。地域环境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贯,表现为个人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形成个人消费观念的基础;二是居住地,表现为从众心理对个人消费观念的改造,这种影响是区域性消费观念形成的关键,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三、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的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力表明,西方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负效应突出,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虽然我国居民也逐步接受信贷消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全球气候问题凸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应提倡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即(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种观念也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同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消费税优惠、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但扩大居民消费,仅靠政策刺激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稳定的消费主体。此外,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进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使其更倾向于采用储蓄等方式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人口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长远需要。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既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又能起到推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房价持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发展,但过高的房价使很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贷款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而助长了房价的提高。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是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消费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摇G71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68-03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经济上的反映。消费观是社会经济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意识观念,它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我们研究消费观,是为了建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行为,并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在整个社会消费体系中,大学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发展往往超前于整个社会,对消费需求相对旺盛,可以说一直走在社会消费的前列,从侧面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引领着整个社会消费的潮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仅对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物质消费也有精神消费,主要可以分为学习体验消费(也可以称之为发展型消费),日常生活消费(也就是生存型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即享乐型消费)三个方面。[1]学习方面主要是指书籍等学习资料的购买,参加各种辅导班的费用,参加各种考试的报名费用等;日常生活可以分为日用品的消费、饮食消费、衣物消费等;休闲娱乐消费指看电影、看演唱会等演出,外出旅游等消费。从大学生消费结构入手,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消费的几个特点,这里面既反映出了大学生消费积极合理的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部分不合理不理智的消费特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可以从这些特点中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观念。

1.注重时尚消费和品牌消费。当代大学生十分注重产品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品牌就代表着产品的质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生活品位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不再是单单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设计、风格等,而这个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十分突出,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事物更加敏感,正是追求时尚的年纪,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有品位的消费能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大学生一味盲目的追求名牌,唯品牌为好,也反映出他们生活经验不足,难以从产品材质等其他方面分辨产品质量好坏,同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消费水平,胡乱花钱。

2.注重休闲和享受型的消费。大学生消费水平逐步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他们对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而且对于传统的衣食住行也追求高品质方向的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看电视等一般休闲活动,而是追求新鲜刺激的休闲活动方式如攀岩、蹦极等。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休闲和享受型消费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如很多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者用奖学金或兼职攒下的钱出去旅游,或者去看演唱会、音乐会等,不仅能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还从另一方面陶冶了个人情操。但同时也有很多学生把大把的金钱用来去泡酒吧,逛夜店。

3.注重学习上的消费。当代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消费比例不断增长,除了每年固定的学费外,还有各种培训和考试。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勉强有工作也很不满意。于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供自己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参加各种考试,以提高个人竞争力。在这其中,有能力等级考试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还有各种培训班,如新东方的英语培训,还有各种考研培训、司法考试培训等。有很多学生都从这些学习中提高了自己,达成了目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自己不努力学习却希冀报一些所谓的“考试包过班”来代替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包过班”往往是花费不菲。

4.网络消费明显增加。网络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和生活伴侣,大学生不仅在网上浏览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他们必要的书籍和日常生活用品。现在电商发展迅速,像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而大学生正是网上消费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网络操作能力强,信息获取途径多,往往能在网络上轻松找到自己心仪的商品。网购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购不仅能够轻松地货比多家买到便宜的商品,也能够轻松地解决地域的限制,即使远隔重洋也能方便地购买产品,很多大学生能够在网购中买到便宜实惠的产品。但是坊间也有这样的话:一入网购深似海,从此省钱是路人。的确如此,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往往没有很好的自制力,看到网上玲琅满目的商品,不能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网购上,结果是买了很多不实用的装饰品等。也有很多大学生在网购中受骗,花了钱却买到了假货。

5.攀比消费现象严重。攀比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盲目地仿效和追求他人更高的消费水平的消费行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虚荣心的一种反映。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同学买了新的好的东西,便会产生羡慕心理,促使其也买一个一样的,甚至是更好的东西,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消费的模仿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家相互攀比消费。在衣服和数码产品的消费上尤其体现出这一特点,现在数码产品更新换代迅速而且价格不菲,很多学生一个学期换一部新手机、新电脑,有的学生不仅有手机、电脑还购买平板电脑、MP3、手持游戏机,甚至数码单反等都成了现在大学生的标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都跟风购买贵重的商品,甚至频繁更换。6.注重人际交往和情感消费。当今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消费中占较大比例。在校期间,除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之外,绝大部分消费用在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上,请客吃饭,建立友情。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情感上的消费主要在人际交往支出和恋爱支出上。有很多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这些必要的经济支持,在大学校园里请客吃饭已经是蔚然成风,甚至过生日、当选学生干部、过节等送礼也成了大学生人情消费的日常部分。这无形中给很多同学巨大的经济压力,很多家庭贫困的同学难以招架,这种风气也不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塑造。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原因分析

由以上大学消费特点可见,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中不乏积极合理的一面,有很多的优秀大学生都能够合理节制并且有意义地进行消费,将自己有限的金钱用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增长见闻以及进行合理健康的娱乐休闲;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清楚地规划自己的消费,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不知节制,甚至把金钱用来进行一些不健康的活动。[2]造成大学生这些不理智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将成熟而未成熟的时期,从小受到父母的关怀体贴,很多人上了大学才是真正自己一个人生活,缺乏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技能,更不要说理财的能力。在上学时期家长往往让自己的孩子专心学业,不会让他们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所以很多学生上了大学还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也对自己家的实际经济状况不甚明了。大学生心智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受不良消费观的误导,花钱缺乏合理规划,往往出于虚荣心和一时情绪意气等就大把花钱。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这个社会很多方面都缺乏认识或认识不清,在消费中往往极易受骗,极易受误导,从而导致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3]同时大学生出于自我发展的考虑,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试,也出于自我包装的需要,购买很多贵重的衣物饰品和数码电子设备。

2.家庭原因。现在家庭中往往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纵孩子,往往对自己子女的消费无条件的满足,同时缺乏正确的消费理财指导,从而渐渐养成了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同时有很多父母自身的消费观念也不正确,有很多做生意的父母,往往赚钱之后不是合理投资而是用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孩子挥霍金钱的不良习惯。而一些优秀的家长往往能够做到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并以身作则养成勤俭节约的家风。

3.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观念盛行,影响了大学生,造成了他们相互攀比的消费心态和花钱大手大脚毫不规划的消费方式。这些社会现象让学生错误的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最高目的,甚至有学生为自己的挥霍行为进行辩解,说是为了拉动内需。同时在学校的周边有很多的娱乐场所都把学生作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推出各种面向大学生的“优惠”,从而诱使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上过度消费。

4.学校因素。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地区,理应成为学生消费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就业率,而老师都在忙着做项目拉资金,往往没有把精力投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至于理财教育更是一片空白,这是大学生消费观存在误区的一大重要原因。校园文化缺失,健康有益的活动匮乏,造成很多大学生业余活动贫乏,只能通过消费来填补空白的人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措施

鉴于目前大学生消费观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1.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当务之急是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认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消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大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在我国历史中,有很多勤俭节约的优秀事例,更有“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样的名言警句,可以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新一代大学生当然应该继承,而不是被西方消费主义所影响,从小就养成不理智的消费习惯。

2.加强消费观教育。消费观教育严重缺失也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败笔,是造成现在学生消费观不合理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意识,反而使得消费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缺乏,而事实上,消费教育是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观的重要一步。通过消费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消费不仅有物质消费,还有精神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因素。个人的消费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等都有深刻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计划、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并对消费品的选择、维护、评价等都能正确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运用,培养自己合理的理财能力和技能。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都知道,环境的影响作用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养成也同样是润物细无声的效应。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日常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反观现在的大学校园,不唯学生,甚至老师中都是拜金主义盛行,商业气息笼罩校园,难怪大学生中盲目攀比的消费方式日趋严重。当前校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塑造以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个人素质提高、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的文化环境迫在眉睫。

4.改善社会风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流传的“犹龙世第,旋马家风”等故事就告诫我们要养成朴素的生活作风。现在更是提倡我们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因此,政府应该和网络,媒体,甚至是企业联合起来,提倡和塑造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好的消费风气。

参考文献:

[1]姜柳.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郭玉莲.高等教育新课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