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能课程

技能课程

技能课程

技能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技能 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

对职业院校而言,要想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并按照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来组织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胜任现代装备制造领域从事机电安装、操作、维护与调试,机械制造工艺的制定及实施,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企业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产品营销等工作又具有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需求特征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通过对区域产业及企业的调研,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可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归纳为:①设备维修岗位,包括机电设备的装调、维护、维修及售后技术服务;生产作业设备保运、维护、检修、维修及管理等工作。②产品设计与辅助制造岗位,包括数控设备的操作、机电产品的造型设计、加工工艺制订与编程等工作。③生产组织管理岗位,包括生产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监控、产品技术经济分析、工艺分析、数据管理、产品检测、质量管理等工作。④机械加工岗位,包括数控设备的操作、产品加工与检测、数控加工工艺制订与编程等工作。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行业专家访谈和实习生、毕业生跟踪调研发现,企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见表1。

2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岗位(群)需求及质量要求,充分体现技术、技能两个属性,同时兼顾技能大赛及职业资格取证的引领作用。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现有的“2+1”教育培养模式,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四大模块、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

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第三、四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四大模块主要指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技能选项课程四大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的开发主要提高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及其职业素质,能够切实的帮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上的提高。职业技术课程是从事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术性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选项课程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而设置的课程,有具体的导向性,其专业性较强。

3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构建

3.1 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组织形式即所开设课程的前后顺序是否合理,课时是否安排合理,决定着学生能否很好的掌握各项技术技能。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比例结构上,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技能选项课程课时占比分别为23%、20%、48%、9%,相对于文科类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技术和技能两个属性上更偏向于技能训练。

3.2 注重实践实训课程体系设计

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学校要切实转变实践课程依赖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实践实训课程体系主要类型包括技能训练、专业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践等。2+1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实践实训课时已达到了66%,加上在企业顶岗实践的一年其实践环节已远远超出了理论环节的学习时间。“技术技能”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可以总结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基础认知阶段、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核心技能训练阶段、创新技能训练阶段和扩展技能训练阶段。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训练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龙芝辉,钟昆明,曾诗岚.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石油教育,2014(04).

[2]牛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两种构建方式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7).

[3]李海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9.

技能课程范文第2篇

现状与呈现问题

随着时展,我国高校日益认识到培养与提高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更应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视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电气工程类人才。但受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依旧以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主,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能,以致出现学生就业难、毕业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现象。

针对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以项目教学法统领电力电子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产业非常巨大,且电力电子技术已被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即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针对于此,提出以把教学、实践与工作和科学研究相接轨,以保证多数的学生学到扎实的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教学、实验和课内外项目实训。教学和实验两部分对所有学生实施,形成有机整体,按学习内容构成后期项目实训。校内实训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针对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本学院开设了开关电源的制作、安装、调试的实训。校外实训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有效地应用启发与探究等新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基础知识过程应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解决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工程实例。

建设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建立一个综合的实训平台。自2010年以来,在学院的支持下,开设了电力电子技能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是设计制作开关电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关电源实训平台,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学生能够做到独立设计、购买所需器件及独立制作、调试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加独立的去思考认识电力电子技术基本软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等。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寻找到电力电子技术的踪迹,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该技术的实用性,援引了调光台灯、电动自行车等实例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通过自己组装或设计简单的电力电子设备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推进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并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对学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大大的推进作用。

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技能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知识结构;实践平台;师资队伍

一、引言

高等院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是理工类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在工程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应用”、“重传承、轻创新”的现象,强调的是表达技能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绘图和读图能力,与工程实践结合较少,教学内容缺乏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最新设计理论的结合。基于这种现状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对物体图样与现代机械设计的联系没有感性的认识,工程意识不强,学习后继课程时普遍感到困难,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创新性较强的内容更难以把握,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新的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具有较强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旧的课程教学体系不能满足面向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如何将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向“工程图学”课程的转变,以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目前各高校探索和实践的一个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目标。

二、课程建设目标与方案

针对上述教改目标,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对工程图学课程进行改革建设,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其中包括课程知识结构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变、考核体系的改革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的目标即使过去面向“表达技能”培养的机械制图课程转变为面向“设计和创新技能”培养的工程图学课程。课程的建设方案为:

(1)针对“工程图学”教学内涵及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教学重点及知识结构,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缺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设计理论的结合、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时代的特色。

(2)提出与课程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改革过去只针对表达技能培养的传统教学措施。

(3)改革过去单一闭卷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层次,多环节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按培养目标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4)采取措施改变基础课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少,科研能力弱的状况,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工程图学师资队伍,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课程建设内容

(1) 课程知识结构的构建。修正单纯针对绘图技能的传统教学目标,针对“工程图学”教学内涵及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教学重点及知识结构,将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研发流程有机贯穿于工程图学的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若干环节,保障图学的核心内容且充分体现时代的特色。纵向求深,图学核心知识够精、够扎实;横向求广,知识面够宽,够先进,以达到触类旁通,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优化的知识架构。

(2)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方面,注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面向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感性认识为切入点,多方位实践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大力加强工程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达到工程图学为后继课程、工程项目等服务的目的。

(3)考核体系的改革。改变传统单一的期末闭卷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层次、多环节的考核体系,通过合理评价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解决原制图课教师队伍一般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问题。建设一支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教学质量高、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图学师资队伍,为课程由技能教学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转变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可以引领课程向实践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发展。

四、课程建设实施方法

1.构建经典图学理论与高新技术相融合的工程图学教学内容

将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充分体现抽象的图形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将过去的一种图样表达技能教学转变为注重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主要体现在理论的理解、工程应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高新技术融合等方面,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基础性。以图学理论为核心,将投影知识、视图、轴测图、三维造型等典型的产品设计构思及表达手段有机结合,将徒手绘图、仪器绘图与计算机绘图有机结合,贯彻机械制图有关的国家标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素质。

前沿性。以在工程设计中图形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基于案例学习,将典型机构的功能、设计、仿真等过程融入零件图和装配图等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产品设计、制造的过程及所涉及的前沿技术,引导学生的工程意识。

创造性。开拓思维,理论训练中涉及图形与实物的多元对应,由一个视图构想多种形状的物体;多种方案表达一个物体等。通过图例讲解、课堂讨论、开放式专题训练等多种实践环节进行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工程表达能力。

2. 构建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工程图学课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1)测绘实验

由必修、选修和观摩实验组成。

① 传统测量工具测绘(必修),该实验通过对轴、泵等常见零件的认知和测绘,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图学基础理论应用能力,培养基本工程交流和动手能力。

② 工具显微镜测绘(选修),通过对发动机凸轮轴等零件的工具显微镜测绘实验,加深了解课程内容与其他行业专业技术的联系和应用。

③ 三维扫描仪测绘(观摩),通过对三维不规则零件曲面的数字化测量仪测绘观摩,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与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密切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技能课程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分析体育新课程中运动技能内容的多样性、健康性、差异性,以及运动技能学习的整体价值,提出了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是:重新认识运动技能包含的内容,开发与利用好运动技能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民主化教学,做好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学校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102-0092-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性质、价值、目标以及重要的理念已深入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心中,但由于对《课程标准》强调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造成在实践教学中出现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健康发展。其实,这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世界上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纠正、再实践而完成的。所以,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认识偏差和问题是必然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后如何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对运动技能的再认识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有学者认为,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2];运动技能本质是运动行为的潜能及其强化,基本特征表现为专门性、程序化和练习性[3]。据此,可以对运动技能进行如下理解: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

2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目标

对运动技能进行尝试性学习和深入学习是体育教学主要目标之一[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内容,作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新课程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新课程并没有说淡化运动技能学习。相反,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来体现体育新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

(2)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的价值具有整体性。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根本,没有运动技能的学习,我们所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就无从谈起。同时,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设置也是最基础的,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的,这一点和传统的体育课少数人能完成的运动技能也不相同。

(3)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比传统的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技能内容有较大的拓展,过去所说的“二三基”中运动技能专指单纯的运动技能,体育新课程的运动技能不仅包括单纯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4)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体现健康性。传统的体育课强调的是竞技化的运动技术系统的掌握,体育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实际生活的相联系,突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

(5)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新课程运动技能目标的设置,是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的实践情况,分别设置了不同目标,使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有一定的层次性,更能体现体育新课程的人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3新课标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3.1运动技能学习定位要准

体育新课程重要的理念是“体育为健康”,倡导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在新课程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首先要树立大运动技能观。正如上面所述,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不完全只是“三基”中运动技能,而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和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同样是运动技能领域学习的重要内容。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在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中树立大运动技能观,才能指导运动技能学习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体现和渗透大运动技能观。

其次,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分清是为了单纯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还是为了学习运动技能而达到育体、育心的健康目的。在体育教学中不教技术的高度、远度、难度,而是通过教技术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效避免淡化运动技能现象。比如,学习“单杆、双杆”时,不仅要像过去那样注重学习单杠、双杠的运动技能,更要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通过单杠、双杠练习提高身体力量素质的多种方法及练习中的安全问题等。再如篮球教学中,树立通过篮球技能学习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观念后,进行教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运球、传球、投篮等运动技能掌握,而是强调各种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运用过程中对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的促进。

3.2依据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

过去在的体育课教学中,过于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传授的方法过于竞技化、成人化、训练化,评价的统一的规格、统一的标准,其结果是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失去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运动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既要重视运动技能在相应的水平阶段学到什么程度,又要关注同一水平阶段,甚至同一班级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有选择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做到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标的要求。例如,过去常说的跳高设置不同起跳高度、篮球教学比赛中技术最差的同学为“5分手”、按性别体能分组等等。通过创设不同的技能学习难度与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 技能掌握以后的成功快乐。

3.3运动技能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技能,已经不再是为人们谋求生存和劳动所必须,是现代人更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表现。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也就使学校体育技能学习必须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生存经验。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学校体育界也曾经有过“教不教铅球”、“生活中有多少人用跨栏的方式跨越障碍”等方面的讨论,最后形成的共识是不否定铅球、跨栏在体育课学习中地位和作用,关键是如何进行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处理。这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运动技能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例如,水平二投掷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用纸飞机尝试各种投掷方法――集体交流――指名示范――教师纠正示范一一学生总结――学生投掷比赛,学生一堂课下来技能掌握情况良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实际和经验的体育课教学,让学生尝试了合作交流,技能的归纳总结,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这些都是围绕技能展开的,也是通过技能传授最终达到全面发展身心的目的。

3.4实施民主化教学,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不是改教材,而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同时又造就学生健全人格。对于体育课程来说,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其独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主动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让所有学生达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就要努力实现课堂民主化。

实施民主化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民主,始终将学生生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新课程体育课堂民主化教学期待的过程是学生“既练了,也会练了”,期待的结果是学生“课上练,课后也练”。其次,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充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构建过程,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应给以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自主体验运动技能,合作、交流学习运动技能。第三,注重学法指导,正确评价每个学生。要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掌握运用运动技能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感,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教学应更鼓励每一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奋斗过程,积极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一种胜利。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掌握并运用运动技能,应努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应以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合理。

3.5有效开发与利用体育运动技能资源

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运动技能领域学习目标,合理开发与利用体育运动技能资源。在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资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新课程教材内容,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情况、学校体育传统、教师的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二是对现代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应根据教材化的要求加以选择和改造;三是对于地方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加工和处理,增强其运动技能学习:四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校园情况和周边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开发利用,可以进行教材化整合,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校园内外的定向运动,以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绑架等安全主题教育。这一点是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领域学习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体育新课程资源开发的亮点。

3.6技能学习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和过程性

技能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能型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定位;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永飞(1978-),男,河北永年人,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讲师;赵巧芳(1976-),女,河北永年人,华北科技学院机电系,工程师。(河北?廊坊?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编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61-02

华北科技学院将应用型本科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符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与传统的面向学科的学术型本科有根本性的区别。[1]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于专业应用能力而非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型课程则是衔接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其课程定位决定了它应当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型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技能型课程的定位

专业课程是构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每门专业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独特的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两个基本类别,有部分课程属于理论和技能兼有的性质。

1.技能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的区分

理论型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基础的专业术语、概念和原理,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奠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原理性知识和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主。

技能型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强调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进入行业特定领域从事专业工作做好准备。课程教学应该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相关技能学习为主。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技能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都有较大的区别。

2.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学多年来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实际教学中,仍在大量地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而学术型本科因其面向学科的特点,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1]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理论型课程的教学。但用于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则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技能型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庞杂、分散,是为了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而累积起来的一系列技术应用的集合,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决定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往往无法完全顾及技术应用所关联的全部知识点。因此采用旧有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无从了解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及内在连贯性,更谈不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技术应用型的知识点在理解难度上不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学生能够努力坚持课程学习,也会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成就感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对于技能型课程,有必要对它的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更好地体现其课程定位,实现专业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技能型课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理论型课程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即课程实验环节,主要是用于对课堂所讲授的原理进行验证或简单地应用。所以实践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程实验中做什么内容取决于课堂教学中讲了什么内容。

而在技能型课程中则正好相反,课堂教学应该为实践教学服务。大多数技能型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将近一半,基本可以按照一次课程教学配合一次上机实验来开展教学活动。此时,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应该取决于实践教学中要做什么,要用到什么内容来组织。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才是培养应用能力、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明确了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关系之后,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应用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掌握技术应用的知识。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条主线。然后,将项目的解决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把一次课堂教学和一次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解决一个任务。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完成本次教学单元的任务。这里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两种形式。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2,3]这里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解决类似任务的项目案例,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相关技术及应用方式,要求学生先模仿、后创造地去解决问题。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具体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在问题动机的强烈驱动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探索和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4,5]在实验教学中,为每个教学单元设置了一个明确的任务需要完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设计实例

下面以“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

1.选择工程项目实例

选择《新闻系统的开发》作为本课程的工程项目案例。该项目的功能包括前台的新闻浏览和新闻查看,以及后台的新闻管理和用户管理,基本涵盖了课程教学大纲所指定的所有知识点,而且难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灵活设定。

2.根据学时分解任务

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2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的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分别为课程概述和总复习,其他课时正好组成13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由一次上课和一次实验组成。

因为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都作为已知条件直接提供给学生,所以实际的项目开发进程主要是系统功能的实现。结合课程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要求,将新闻系统的项目开发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型系统开发,第二个阶段是功能模块重构,共由13个任务组成。第一阶段包括8个任务,分别是UI设计、UI样式定义、客户端验证、服务器端编程基础、JSP基本语法、表单提交、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库操作;第二阶段包括5个任务,分别是Servlet基础、MVC模式、框架的实现、基于框架的开发和项目。

3.根据任务设计课程内容

这里以第7个教学单元即第7次任务“用户身份认证”为例来说明一下课程内容的设计。本次的开发任务是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功能,即新闻查看等前台功能可以直接使用,而新闻管理等后台功能则需要使用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之后才可以使用。

在Java Web应用开发中,用户身份认证功能是使用内置对象session来实现的,因此,本次教学单元以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为目的,以session对象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围绕session的工作机制,需要了解cookie对象、URL重写功能,这些知识点共同构成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4.针对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单元使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的代码来讲解相关知识点,在实验教学中则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开发任务要求。比如,第7个教学单元的应用能力要求是开发实现新闻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主要是对session对象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一个基于session实现的猜数游戏程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演示了session对象的应用方法。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一方面有明确的开发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参照课堂教学实例来完成开发。

四、教学实施中的注意问题

在按照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实施技能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要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由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所选的工程项目来组织的,这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就不能得到保证。为了避免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一是在第一次课程概述时要把课程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告诉学生,二是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样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也为学生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2.要有合格的师资力量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从事技能型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并进行合理的任务分解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要选用合适的配套教材

课程采用一个工程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作为教学组织的主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针对所选的工程项目,在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前面提到要通过对知识体系的介绍来兼顾完整性,但同时要有合适的配套教材,作为学生课下了解课程所未涉及知识点的途径,才能真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

实验教学是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开发任务,但决不能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置之不管,让学生自行面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全部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并对在指导过程中发现的超出学生能力的典型难点问题及时地给出参考实现方案。

五、结束语

教学模式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技能型课程中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以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满足了学院的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的需要,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2]吕俊玲.论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

(21):162-163.

[3]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46-47.

[4]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