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事业管理

文化事业管理

文化事业管理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第1篇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在通用汽车公司得到成功运用后,已经成为企业采用最多的组织结构类型(Birkinshaw,1995)。有学者在对500家大企业的抽样研究中,发现在随机抽出的100家企业,采用事业部制的占86%。事业部制是企业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选项,目前已成为各国大公司(集团)的基本组织形式,从创建伊始到在许多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仅用了40年的时间。事业部制在中国推广开后,许多国企进行了改制,也实行事业部制。事业部制财务管理职能在国内运行与实践是比较成熟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受到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在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更是有实践的直接体现,但却鲜少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内容。企业必须要在内部形成一种强调协作和服从整体的企业文化,通过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影响和改变职员的价值观,从而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发挥事业部制功能的方向转化(王惠建,2002)。管理和文化融合成为事业部制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所在。

一、事业部制

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文献仍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把其结构分成职能型、事业部制型和控股公司制。因此,本文所研究的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仍然基于传统的三种类型,研究包含事业部制形式的组织结构中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思路。

第一,事业部制的本质。

事业部制本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最高管理者精力、时间以及个人决策能力、知识视野随着公司发展而有所局限,企业高管的负担日益增大,同时企业面临协调和控制的问题,为持续有效经营,将管理权限下放的产物。事业部制起源于单个企业内部,事业部制下属单位也为非法人机构,只包括分公司或工厂等类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成为企业集团),由于经营管理和竞争需要,必定要分裂和衍化出二级单位,如分公司、子公司、派出单位等。因此,如果一个企业主要的二级单位采用事业部来进行经营管理的,就可以把该企业所实行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事业部与子公司界限分明。子公司是母公司控股的独立企业法人,办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而事业部无法人地位。事业部与分公司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均不是独立的法人。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分公司是法律概念,被各国法律承认,可办理非法人的营业执照,只需在所在地缴纳流转税,所得税则由总公司统一缴纳,而事业部是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上的概念,不被法律承认,不用办理法人或营业登记。因此在总公司所在地的分支机构,凡不涉及法人登记单独缴纳所得税问题的,一般都叫事业部。事业部具有相对独立的责任和权力,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事业部及所属单位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监督大权和重大问题决策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第二, 事业部制的特征及优势。

事业部制的重要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在这样的组织模式下,既要提高事业部经营的专业性、灵活性、积极性,又要让事业部的发展符合集团总部的整体发展战略。

事业部制有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特征。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对部分投资者缺乏一个有效的控制工具,所以外部市场很容易失效。但是在事业部制内,总执行者扮演了最大利润投资者的角色,并且不像外部投资者,他们在信息不对称方面并没有处于不利地位,而是通过事业部组织结构进行管控。

已有大量的研究认为事业部制是多元化企业最佳的结构形式(Chandler,1962)。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言,组织结构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而且战略的成功也往往取决于其组织结构是否与战略相适应。多元化战略下,企业集团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以及内部的组织安排都发生了变化。根据钱德勒提出的组织结构服从战略思想,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一般都会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革,如从职能型变成事业部制。由于企业集团通常在多个领域或地域从事多元化经营,拥有独立的产品市场和地区市场,同时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增长,从而具备了实行事业部制的条件。因此,采用事业部制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其绩效比采用其他结构类型的多元化企业集团要好。

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随着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特别是MBA教育的引入,该理论方为国人知晓,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已由过去的产品、质量、服务、技术的竞争演变成为信息、知识、能力的竞争,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越来越强,加之信息流通异常便捷促成了企业原有竞争优势的稍纵即逝,因此,世界各国的企业均在寻找一种能够永保企业竞争优势的法宝,于是,深入研究和探索企业文化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的高潮。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思路的确定是由集团的发展战略、管控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等确定。

三、事业部制发展瓶颈

在本部分及第4部分中,我们将尝试基于TOC思想分析企业实例,明确事业部制发展的关键瓶颈,总结提炼事业部制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思路。

第一,TOC的基本思想。

TOC是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s)的英文缩写,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的管理理论。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认为,企业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紧要的环节上,并强调决策沟通与团体协作,体现了“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的管理思想。

约束理论认为任何作业皆有其各项资源的限制存在,这些限制可能出现在原物料、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人员、研发、分销或是存货等方面,如果能够设法消除这些限制的条件,就能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戴建设,王书宁,1994)。约束理论所致力的课题就是在系统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前提下,发现系统中妨碍目标的最大限制因素(最大瓶颈)并设法克服,以提高整体产出。而当克服最大限制因素后,原居于次一位的限制因素即成为新的最大限制因素,再以同样的手法依次解决,从而建立系统持续改善的机制。TOC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除了可以应用到生产管理、分销和供应管理领域,也可以应用到企业运作管理各方面。

第二,企业实例。

我们以京司事业部制管理为例进行分析。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经有10年发展历史,是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承担北京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前期规划、资本运营及相关资源开发管理等职能。截至2012年底,公司注册资本628亿元,净资产972亿元,总资产2808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35.53亿元,成为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投资公司。截至2012年底,公司系统现有人员543名,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城市规划、经济、金融、建筑工程等专业,平均年龄不到35岁。在公司现有人员队伍中,博士及博士后30人,占5.5%;硕士184人,占33.9%;本科298人,占54.9%;本科以下31人,占5.7%。具有高级职称70人,占12.9%;中级职称158人,占29.1%;初级职称61人,占11.2%;其他228人,占46.2%。公司员工高学历占主导,整体是一支年轻队伍。

为不断提高轨道交通产业和沿线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融资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3月京司组建土地开发事业部,主要负责轨道交通周边土地一级开发、上盖物业综合利用、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织补项目及房地产金融等业务。并根据业务需要成立了6家参控股公司及分公司,以促进公司土地一级开发业务快速发展,成为公司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有力保障。土地开发事业部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以实现公司决策和执行的分离,促进决策和执行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土地事业部现有人员占本部人员比重较高,达26.98%(见图2)。

京司具有市场化的投融资核心竞争力,以及政府支持、轨道交通主导、持续创新、团队运作等优势,在市国资委的指导下,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相关资源开发经营业务,提高公司收益,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事业部制发展关键瓶颈。

京司组织结构完备,决策及时,执行力到位,资金运转满足实际需求且有效。事业部制带来很多优势,事业部制下拥有从事经营的二级单位,从决策及执行上带来了很大专业性和灵活性。基于TOC思想,明确公司事业部制未来发展的关键瓶颈是保障持续有效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上述对公司环境及管理状况分析,京司在资源、专业人才、管理人员素质、业务领域、经营业绩等多方面运转良好,具有较难模仿的独特优势且备受重视,虽然目前已经拥有了具有京投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但随着事业部制发展,事业部越来越大且数量增多,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相对其他方面需要更多关注。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京司从事着开创性的事业,担负着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任务的重大使命,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保证资金供给,降低投资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基于实际,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已经建立了企业文化体系,明确了公司使命追求、共同愿景、经营宗旨、管理理念、企业精神、及行为规范等,完善了公司制度建设,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到企业文化管理的跨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但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持续维护和贯彻,在于企业文化是否成功在公司本部以及下属单位员工心中生根存活。京投文化的核心理念本身很优秀,在公司范围内已经深入人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充盈着豪情和智慧。但公司业务发展飞速,随着公司经营发展,2013年10月份,员工队伍已经突破600人,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亟需更大重视。无形的推动力依靠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将成为事业部制发展关键瓶颈。这就要求我们用有力的、属于自己的文化武装起来,继续培育并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事业部制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思路

事业部组织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集权与分权是硬约束,评价与激励是软约束。硬约束具有刚性,不可逾越,规范行为底线,软约束具有弹性,鼓励创造,引导发展方向。在对事业部的管理过程中,上述两个方面配合运作,软硬结合,才能张弛有度。调查显示,被调查员工认为京投员工应具备责任(74.6%)、敬业(55.56%)、诚信(51.59%)、进取(47.62%)、务实(41.27%)等职业精神。

事业部制下企业文化建设与一般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尽相同,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基于前人对事业部制及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以京司开展事业部制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为例,总结提炼事业部制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明确管理思路:

第一,公司战略一致。

事业部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要以公司战略为引导,从各个核心职能角度,公司层面、事业部层面、事业部下辖单位层面由粗到细地逐级支撑战略,保证战略落地,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第二,制度原则统一。

随着事业部越来越大,现有的企业文化管理只是针对公司一级层面,已经无法有效的管控事业部的企业文化管理事务,也无法有效的为各事业部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服务。随着公司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促使制度与实际结合,事业部与本部行动规范原则方向一致。

第三,管理机构决策统一,执行分离。

目前国内提出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体系仅仅是初步实践尝试,国内尚无针对事业部制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较深入的理论梳理与研究,无法有效指导事业部制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实践。基于企业实例分析,提炼出先进经验,即完善管理机构,保障决策统一,同时结合事业部自身实际执行落实。

第四,规范统一人员素质要求。

事业部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与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职能管理系统模块统一一致,而且要相互之间系统集成、有机结合。集团本部及事业部所属入职人员素质基本要求及入职后不断提升任职能力水平要求规范一致。

第五,匹配事业部制企业发展规模。

事业部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要根据公司发展规模大小、管理的规范程度等选择不同程度的集权授权管理模式,从公司层面、事业部层面、事业部下辖单位层面等进行相应的定位、体系建设及不同层级的重点工作内容。

京司刚刚成立土地开发事业部时,整个集团各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协调统一,集团总部拥有较高管理权限,事业部本部、事业部下属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严格受总部约束,是总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策的执行者。在企业文化统一纲领下,整个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地措施完全合为一体,我们称之为操作建设思路。

随着事业部及下属公司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已经建立了人力资源基础架构情况下,集团总部保留必要的、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块的控制权,如:企业文化纲领体系及管理机构设置等,事业部及下属公司具有一定的执行管理权限,在总部的政策指导下开展日常工作。我们称之为政策指导思路。

随着事业部越来越大且数量增多,未来,集团总部可能只负责整个集团的企业文化纲领、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监督,事业部的企业文化有形化的具体事务执行依靠于事业部本身,事业部可以自主选择合适方式对事业部下属公司进行管理。届时各事业部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并实施整个集团企业文化精神纲领下的落地行动与措施,在保障企业统一价值观认知的前提下,因而显得更为灵活可行。但是集团总部有责任向事业部提供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和支持。我们称之为分散建设思路。

对于集权要求比较高的集团企业,适合采用操作指导思路,总部保留更多执行管理权力,集中管理塑造企业文化。

五、结语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内部管理

2014年,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又迈入了新的篇章,管理会计时代已然来临。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有机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同样面临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课题,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完善自身管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兴办,其占有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投入以及部分社会捐赠,其设立的宗旨主要是为我国的文化事业服务,为提升全民素质服务。过去我们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与一般事业单位无异,重投入轻产出,对其投入资金的支出方向、使用效益效果等是否真正与其公益性职能相匹配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资金投入不少但实际取得的社会效益却难以达到预期,从某种程度来讲不啻于资源的浪费,在社会公众中也难以树立积极健康的文化形象和良好的口碑。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只有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着手,充分运用管理会计,全方位指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由重投入转变为更重产出,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达到国家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预期。全面推进会计强国战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适应会计改革与发展进程,也亟需我们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以管理会计指导我们的工作,完善管理,提升内在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精神文明需求,服务于社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动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既是时展会计改革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尽快转变管理思路,改进管理方法,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加强治理,促进其良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重视,尽快开展。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财务部门层次,集中于财政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主要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分析等方面。近几年,财政部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逐渐加大了单位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建设,但从应用效果看还尚未能真正达到预期。此外,在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方面,多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处于起步阶段,落实不够到位,评价手段单一,欠缺有效的反馈机制,激励机制更是多流于形式或者索性没有,因此也亟待加强。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来看,其管理会计应用尚未上升到整个单位层面,在单位战略目标设定、经营决策制定、贯彻执行过程控制和科学有效评价业绩等方面仍居于可有可无地位,未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几乎很少进行成本控制,投入产出效果不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其投入同样应当关注实际产出效果,能否创造社会效益、社会公众影响力如何、能否达到项目设计预期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多数未建立责任会计。责任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改善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确保经营目标的一致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缺少责任会计,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职能,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各个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也极为不利。因此,管理会计应用在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居于较薄弱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局限性,使管理会计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用效果欠佳。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存在问题

尽管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推行已有几十年历史,2014年财政部更着力推出《指导意见》,但是管理会计应用却依然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对管理会计应用认识不到位

与财务会计相关理论的应用相比,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理论,还不能为广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所熟识,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领导不能够充分认识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够重视自然也就支持乏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由于认识不到位,且受既往财务会计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影响,满足于既往取得的成绩因而对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工作欠缺兴趣消极应对。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往往仍然将财务会计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将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管理会计工作则常常沦为形式,未能真正起到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作用,使得管理会计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用存在显著的管理理念壁垒。

(二)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且较多应用于企业管理,而在公共管理方面则相对滞后很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更是应用较少。绝大多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未单独设置管理会计工作岗位,不具备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同时,由于单位领导、管理人员重视不够,既不重视内部培养也不积极进行外部引进等,加上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对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较不适应,也导致现有财务人员对进行管理会计深造缺乏动力,或因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更新有所抵触排斥,或因难以获得有效学习信息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对于管理会计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应用无疑设置了人才壁垒。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缺位

尽管财政部已经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工作要求,但就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而言,显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建设一套符合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要求整个单位自上而下,由内至外,全面梳理,归并整合,精心部署,密切配合,悉心研究,反复调整……可想而知其中的巨大难度。因此,在过去整体大环境欠缺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的情况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显著欠缺自主建设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的探索精神。而缺乏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对其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实施也造成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壁垒。

(四)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系统尚不具备

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在中国推行多年,也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所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都具备了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但目前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还主要应用于财务会计的记账等领域,尚不具备能实现财务与业务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纷繁零碎的大量数据,以及来自各个渠道的业务信息,如果不能加以筛选识别分类汇总并与财务信息进行无缝衔接,将极大的制约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这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也形成了数据和信息方面的壁垒。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会计应用。

(一)加大管理会计的宣传力度针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管理会计应用理念,必须要大力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领导的宣传力度,必须要使其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管理会计应用上升到整个单位的管理层面,高度重视、大力推行;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快速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同时,应当将管理会计应用推进纳入到对单位的年度考核以及财务高级管理人员年度履职考核中。要通过强化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宣传解释和说明,积极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了解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即使单位管理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应用管理会计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帮助他们尽快转变既往财务会计至上的管理思路,形成以管理会计指导单位管理工作的新型管理理念,从而为管理会计应用奠定良好的组织管理基础。

(二)加大管理会计人员培养力度

要做好管理会计应用工作同样有赖于专业人士的参与,针对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既要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素养又要精通管理会计工作,同时还要求熟悉并能准确把握整个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要能做到融会贯通、指导实践并最终创造价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方面,一是要对单位现有财务人员进行选拔,引导并为有志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财务人员提供深入学习管理会计理论及应用实践的机会,即从内部着手派人专门去学;二是要尽可能鼓励那些具有扎实财务会计基础、了解单位业务工作的高水平财务人员积极进行管理会计专业深造,以期在扩大管理会计人员后备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级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力度;三是要在新进财务方面人员时重点考虑引进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即由外部着手向内引进。此外,为便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还应当在条件允许时专门设立管理会计部门或设立管理会计专岗。

(三)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还需要建立一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理论、《指导意见》及其系列解读文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目前管理会计在公共管理相关方面的应用成果,认真分析本单位公益性职能定位、发展规划、业务特色、管理侧重、长期利益、短期利益等方方面面,研究制定与本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案、制度、规定等,并可先从小范围实施以观效果,继而再逐步扩大到整个单位实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当由专人负责监控,专人负责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再度投入施行。通过循环反复的执行、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从而实现不断修正调整完善,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单位发展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最终建立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仍需要随着单位自身的发展进程予以及时更新,因此监控与评价,调整修正应该要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单位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该指引体系最大程度的符合本单位管理需要,与本单位发展尽可能的相适应。

(四)大力推进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系统建设

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系统建设不仅要求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还要求实现财务与业务的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必须要建立一套联动信息系统,使所有与单位管理、业务相关的信息能够被识别、获取并及时有效沟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尽可能多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还需要在全面把握本单位职能定位、战略目标、经营决策、业务特点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量身定制的业务整合信息系统,并做到与原有会计电算化系统无缝衔接;如果原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业务整合信息系统对接极其困难,也可以采取直接更新为财务业务整合信息系统的方式,同样也要求单位与系统开发单位沟通协作,开发一套适合本单位业务开展的整合信息系统,但是这样一来,显然工作量、费用等都将大大增加;最后一种就是如果财务、业务不能实现全自动的联动信息系统,则分别使用不同的系统,但应予相关人员跨系统查询报告等相关权限,也可理解为半自动,由管理会计人员自行对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归并,这对管理会计人员而言一方面工作量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对其综合素质也要求极高,不仅业务要求极为精通,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等能力,否则将大大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实际效果,但相对费用会大大降低。三种方案需要单位仔细分析衡量得失利弊,再加以选择。但是随着条件的日趋成熟,建立一套全自动的能够同时整合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联动信息系统无疑是大势所趋。

五、结语

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深化会计改革的需要,同时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势在必行。在当前形势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抓住这一管理会计大发展的契机,积极主动参与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潮流中,广泛学习、积极探索、加强交流,研究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使管理会计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榕.加强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6).

[2]梁永强.浅议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文化事业单位涉及到的范围面十分广泛,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对于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关法律制度也随之得到完善,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因此文化事业单位还需着重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

一、文化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是文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点

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预算管理、购置、报废等工作,从计划到执行,再到最后的处理,需要达到对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那么在这一过程当中,文化事业单位做好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重点。这不仅能够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文化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也能够发挥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固定资产可以说是支撑着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文化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与发展。若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不到位,会造成固定资产的遗失、损坏和浪费,这就会造成国家和单位资源的浪费,增加单位的维修费用和额外的购置费用,造成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增加单位的成本,不利于单位的整体发展。因此文化事业单位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对于单位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能够推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规范化

纵观以往的经验,许多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的重视,在管理过程当中不规范的操作,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与流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得到重视,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因此在制度的规范之下,文化事业单位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也能够在实践当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促进我国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有关制度的完善,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用。

二、当前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没有足够的重视

尽管相对以前来说,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工作已经逐步得到重视了,文化事业单位也逐步建立起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与管理制度,但相对现实来说,目前文化事业单位领导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的重视度依然不够。文化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不具有所有权,因此在购置固定资产之前,没有对固定资产的效用及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在购入之后的经营过程当中缺乏维护和管理,就无法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价值,造成文化事业单位资源的浪费。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核算制度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建立起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与核算制度,但是在实际当中还不能与当前的工作相适应。我国对于文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与报废,在法律上做了原则上的要求,但是落实到文化事业单位当中时,还需要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在实际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的购入在预算管理方面还未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实物验收与发票管理不够规范,固定资产的领用缺乏严格的审批流程。由于文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会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可能会存在与有关部门的权责不清的情况。

(三)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缺陷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当中,涉及到固定资产的购入、日常管理、报废等工作。实际工作当中,固定资产的效用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产生消耗,因此需要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如果不及时对减值进行计提,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无法真实反映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无法获得真实的财务报表。这就会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有关决策产生不利影响,浪费国家资源,阻碍着文化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

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工作效率的高低,受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来看有两点原因,其一是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还不够高,另一方面来看,是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力度和监督力度还不够,可靠的绩效考核制度与监督制度能够客观上约束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文化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建议

(一)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方面要在意识上面主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起完善细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购入要有合理的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避免固定资产的闲置与浪费,加强资产入库的帐实核对,避免账实不符的现象产生。此外,对于单位内部闲置的资产,要充分合理的进行资产的安排与调度,把内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鉴于固定资产的特殊性,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使单位内部各部门与岗位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首先建立起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情况实行动态的管理,能够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清查,并保证盘点工作的真实性。其次,建立起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登记管理,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办法来进行操作。最后,要建立起固定资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固定资产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使用过程当中也要保护好资产。

(二)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价值的消耗,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因此要根据固定资产性质的不同,折旧方法与要求的不同来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在进行报表的编制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将固定资产的支出一次性计入当期支出,而是要按照累计折旧的方式来进行反映。若存在固定资产损毁的情况,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会计报表当中应该作为备抵科目,并且要认真核算其减少的价值。建立起固定资产的监督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入与使用以及有关的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使有关的制度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力,才能为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能够在丰富我国人民生活的同时,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5(07).

[2]崔春梅.浅谈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方法

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是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依据之一,它记录着事业单位的历史进程,包括开始设立、人事变更、最终注销等方面,事业单位工作的日常事务离不开文书档案。这些材料对于查证、违法乱纪等不法行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最终会被收录到国家档案中,是国家档案资料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社会发展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书档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社会有关机构提供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如何规范管理文书档案是摆在事业单位眼前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文书档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相关人员缺少规范整理文书档案的意识

一般来说,只要事业单位召开会议或者举办了某项活动,都应该由专职人员做及时的记录。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立足实际做深入的了解,资料收集不齐全,有时甚至出现了杜撰行为。而日常工作作为文书档案其中一部分,更是没有收到重视。这种不合理的归档意识和收集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应付行为要不得。

(二)不仅事业单位负责管理文书档案的相关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连领导干部也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

有领导这样评价文书档案整理工作:“文书档案并不能为单位创造相应的经济收益,还要派专人去负责,不就是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嘛,我们保证按时把档案上交国家就可以了。”这就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了文书档案出现漏洞、失实等问题。

(三)事业单位缺少专门的文书档案记录人员

“兼职”记录的人员对如何整理、归档等程序缺乏必要的培训,不免手忙脚乱,精力不够。有时一个会议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相关人员才对会议进行“回忆式”记录,具体细节都记不清了,常常是为了应付检查才勉强完成,就这样出现了漏洞。

(四)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文书档案的整理十分琐碎,工作程序比较复杂,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监督,导致档案的管理体制不成熟。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那么拖拉、推诿的行为便无法制止,珍贵资料的缺失是国家的损失,而相应的负责人却没有为此承担责任,这何尝不是一种“助纣为虐”的行为?

二、为规范化管理事业单位文书档案提出的建议

(一)转变工作人员的观念

目前事业单位缺少规范化整理文书档案的观念。有相关人员说过,文书档案就像日记一样,必须每天都要记录,缺少一页就代表划去了一天,那么以后需要这一页,就没办法找回来了。对此,笔者深表赞同。事业单位在快速发展中,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综合发展,不敷衍,不应付。

(二)设置专门管理人员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的岗位竞争非常激烈,多设置一个岗位就会对提高就业率贡献一份力量。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对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时获取信息,掌握新的技术。在聘请管理人员时应提高要求,聘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都较高的专业人才,业务能力合格了才能对得起这个岗位,避免有人一知半解,影响档案记录工作。关于培训,首先要使他们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把整理文书档案看做一项很神圣的工作,树立正确的理念。同时,必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能闭门造车,不断学习才能提高业务水平。另外,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交流会,只有同行业的工作人员才能碰撞出火花,得到有用的经验。

(三)学习先进的文书档案管理技术

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文书档案的管理不能只依靠传统的方式,必须在互联网中寻找新的方法。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越来越流行,在办公室内收发文章都可以通过OA实现,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办公室,整理档案时也可以应用的到。通过计算机收集、整理、归纳文书档案,不仅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举两得。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互相补充,能够有效地减少错误,有利于文书档案的进一步发展。

(四)更新有关设备

只学习先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应该推陈出新,原有的相对陈旧的设备要适时淘汰,购置新的设备。事业单位应该抓住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太过落后。如果仅仅依靠经济效益判断一个工作的重要性,那这个单位无法实现更高的发展水平,所以,要学会综合考虑。如今,在其他行业都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飞速发展就必须脱离原有的陈旧环境,脱去“长大褂”换上“中山装”。

(五)完善监督工作

设置了专门管理人员不代表这项工作和其他工作人员无关了,文书档案每天都要记录,日常事务比较琐碎,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其他工作人员要具备责任感,对文书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提出建议,便于修改。要加强对档案的监督,尤其是财政档案,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有效监督才能提高相应人员的警惕,避免出错。同时,监督人员要学会筛选有用信息,不可大小事都上报给相关领导,这样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还妨碍了领导的工作,导致文书档案的记录更加繁琐。最后,要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等方式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监督的实际功能。

三、结束语

根据上文对事业单位文书档案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看出,目前社会各界都还没有推动文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概念,更别说相应的行动了。事业单位因此损失的很多珍贵资料也无法找回,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今后多加注意,加强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事业单位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为促进文书档案的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剑峰.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4.

[2]王玲.浅谈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5,11:120.

[3]甘宜英.浅谈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门窗,2014,04:285+287.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展现状

1.1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在现行的会计工作核算程序中还仍然存在出纳、制证审核等工作内容的不清晰导致账簿记录、原始凭证审核工作不规范,会计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严重违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规范的操作直接导致了会计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2对会计工作疏于管理

目前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管理上显现出流于形式、一家独大的现象。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从业人员管理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工作的不重视、对会计人才培养和吸收不够,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犯罪行为频发,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1.3缺少完整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中虽然都有意识地设置相关财务会计机构,但是,对于会计核算机构人才的使用和业务要求明显偏低,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内容不具体、机构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清晰等问题突出。应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机构,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增加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牵制,引导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对策

在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后,就需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改善当前的状况,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够更加完善。会计核算作为事业单位防范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事业单位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依据,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事业单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力度,用精确的会计核算数据及时调整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从而让事业单位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深化认识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生死存亡,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重要的内容。为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深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健全相应的结构,配置专业的会计人员,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使其更加规范。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应及时结合现有实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同时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对违法违规现象的处理力度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及会计核算从业人员加强对自我的要求,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应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对会计工作加强管理,在制度建设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和会计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在岗位设置中应切实结合事业单位发展实际,设置专职会计职位,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独立性。在人员任用中,应提高入职门槛,对原有员工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薪资标准。同时还应设置岗位轮换制度,确保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各个岗位职责和事业单位内部发展,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精准性和核算质量。

2.2加强培训

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困难,其不但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为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这样能够使其具备丰富经验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团队更加坚强。培训的内容不但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更好地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反应,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及时的调整,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范程度获得提升。

2.3完善制度

制度是事业单位运行的生命线,良好的制度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为了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有条不紊地进行,事业单位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制定完善的适合事业单位自身情况的核算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的效率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2.4加强监督

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在这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为此,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的经验,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来加强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使这些信息充分发挥作用。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部门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能够有效地发挥对事业单位外部监督的作用,对事业单位的税务、会计等事项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协助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同时,针对税务部门对事业单位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管不力现象,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将财、税两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漏洞,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规范化的进程。

2.5制定法规

当前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还不是非常完善,这使得很多事业单位有了可乘之机,对会计核算的信息弄虚造假,影响到了相关部门的正常工作,对于我国的经济分析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各界的联系、调查,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提出相应的法律提案,对当前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3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事业单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在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会计核算是指包括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经营活动预算功能在内的现代会计核算,本文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概述为出发点,对现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依据现实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王庆艳 单位:黑龙江省精神病防治所

参考文献:

[1]王清平.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5(4).

[2]王贵民.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5).

[3]王文华.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8):158.

[4]常国兴.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措施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