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能力概述

反思能力,即一种再思考的能力. 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对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往往很难一次性把握准确. 因此,教师要号召高年级学生进行反思性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培养反思思维,通过这种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习惯、批判性地思考数学方面的问题,以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它以反思的技能和反思的毅力为基础,并且反思对象包括数学问题的特征、数学思想、数学活动、解题思路、解题结果等.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关注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讲练结合”和“精讲多练”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力求对知识的理解要一步到位,学生没有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很难做到“学思结合”,造成学生同化和迁移数学知识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反思是提高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学习效益的需要. 高年级学生只有通过反思自身学习过程,才能找出和纠正自身的错误,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反思型课堂

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弱,自问意识不强. 因此,教师应适当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或是任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反思型课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他们自觉地进行反思. 一是教师善于用提问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 每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可用一些如“上节课老师讲了什么知识”“上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问题,勾起学生反思自问的行为,同时有利于学生整理内化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让同学起来回答这类问题,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方式,让学生敢思、敢说,让他们在反思中获得体验和理解. 二是教师要留意一些反思任务,让同学们利用充分的反思时间来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举一反三. 例如,对于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解决完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反思此问题、此结论、此方法是否有其规律性,是否能够做一般性地推广或引申. 学生可将反思成果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思成果进行解疑答惑,并给予反思方法上的指导.

2. 多途径塑造学生反思习惯

无数经验证明,人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但小学生包括高年级学生,他们的反思意识不强,自我改错纠偏的能力更是欠缺. 因此,教师可通过一些合理科学的措施,使他们养成反思习惯,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反思. 如,有的教师让每名同学为建立自身的数学周记,即让学生每周将自身收获最重要的数学学习成果或学习困难等,以日记的形式,每周做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综合性反思. 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一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而教师通过阅读数学周记,也可以全方位监控班级数学学习过程. 又如,有的教师通过在班级里建立反思小组,定期组织小组就某一数学问题进行交流或讨论. 通过让他们共同探讨某一数学问题,以学生自评、互评或是小组竞赛的方式,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再如,一些教师创新性地将现代信息技术——校讯通与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有效结合,通过借助校讯通这一信息平台,教师和家长之间实现沟通,教师通过向家长反馈和交流关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让家长协助学生反思和审视自身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乐思、巧思、善思的习惯,将反思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此外,建立错题集或错题档案也是许多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升学考试考察的易错点往往是他们的软助,教师通过让学生建立错题集的形式,让他们对错误进行深刻地反思,对于规避错误、向错误挑战、增强学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应让学生在错题集中重点关注“错的原因在哪”,并让学生以简洁的文字阐述出来,有助于学生再次利用错题集复习时,能快速找到错误的原因,而不是将错题集当成“参考答案集”,那样将难以达到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目的.

3. 做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也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可见,反思性思维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许多学生对“什么是科学地反思”、“怎样反思”、“反思包括哪些方面”等都不是很清楚,教师要加以适时的引导. 教师除了要传授数学教材中固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告知学生关于数学的思想方法,将知识作为思想和方法的载体. 因此,教师有必要从自身出发,做“善于反思者”,熟练掌握反思策略,养成反思习惯,给学生做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数学 反思能力 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

低年级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在学生能力有效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是各种学习能力和数学品质形成的奠基工程。人们经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反思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学习能力之一。在现行教学活动中,将学生“评价标准”从侧重学习成绩提升转向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潜能增强。众所周知,反思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内容,发展内在学习潜能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它是将知识内容进行能动、审慎的重新认知和加工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作为学习知识存在复杂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是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可见,在反思过程中,学生学习认知、掌握知识不是简单地对数学知识的复印描述,而是主动进行感知和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起着重要推动和强化作用。反思学习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转变为参与学习活动的亲历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适当有序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更有着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人现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谈谈培养和发展反思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一、善于抓住学生日常生活,搭建学生反思有效桥梁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更要根据数学知识内在和外在的显现特征,尽量采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方法进行引导,摒弃那种将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数学思维渗透其中的单一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形式化、严谨性的方法来进行学生思维活动和方法的规范和引导,常常产生事与愿违的不良教学效果,学生只会选用自己认为最简便、最实用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一棵树高5()、一条河宽10()”问题,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填写的单位是“厘米、分米”。这时教师根据主观认识,将学生这类答题判断为错误:“一棵树怎么可能只有5厘米或5分米这么高呢?”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表现出不认同的神色。这时教师让做错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指出“这里所说指的一棵树高5厘米或5分米,是我家里种养栽植的盆景树。”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让学生思考“我们一般指的树是什么类型的树?”和“盆景树算不算自然生长的树木?”这两个问题,这样学生在思考对比过程中,对问题存在的错误认识便迎刃而解。通过上述案例内容的分析,很好体现和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在学习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的深刻含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急于求成的急切心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具有的独特、生动活泼的思想受到压制和淹没。

二、注重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学生反思习惯条件

当代著名教育家曹才翰先生指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见,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学习能力,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一般意识,以及能够切身领会和掌握数学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学习方法、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等内容和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要发挥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问题的解答,还要做好学生思维条理化、方法化和概括化的点拨作用。如在新授完毕“10以内的加减运算”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向学生提出“(1)我们在这些运算式中可以发现结果都是在什么以内?(2)进行运算时,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得出问题的结果?(3)其他学生与你的方法进行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好?”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实现解题思路的自然、条理。

三、强化形式各异反思活动,巩固学生反思能力水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目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比较重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得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单一,最终降低了教师对高年级小学应用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在培养高年级小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会进一步的解题步骤和一些做题的技巧,提升高年级小学生分析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进而提升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作用

(一)利于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应用题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用题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应用题本身是将理论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应用题解答的过程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升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很多知识内容教师讲解起来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应用题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就是一个比较实用的途径。应用题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而成的题目类型,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将他们熟悉的生活实际和不熟悉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能够让他们更快的理解知识内容,更加深入地对老师所讲解的知识进行消化[1]。

(二)利于学生解答生活难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借助应用题这种题目类型,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需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论化的展现,因此,在应用题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应用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和知识的联系很多时候是模糊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体验知识,但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将生活知识化。因此,应用题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同时他们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将生活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论结合起来,主动去理解知识,也更加理解生活,进而解答生活难题。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

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因为受到了新教学改革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使得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单一化问题更加的突出,特别是在高年级小学应用题的教学内容以及过程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高年级小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都会先给高年级的小学生反复讲解数学课本中的例题,然后再让高年级的小学生反复做课后习题,通过这种方法反复的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质量[2]。比如说,教师让高年级小学生反复做的数学应用题,其内容可能会与高年级小学生的理解有冲突,或者是高年级小学生做的数学应用题的题型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在类型上基本上都一样,简单来讲就是一种重复,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利用的教学形式始终单一,教授给高年级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路也是一样的。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培养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会让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思维上没有更多的创新,因此他们仅仅是学会教师讲解的这一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换一种类型他们也许就不会举一反三,将数学应用题正确的解答出来。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注重联系生活

实际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作为教师,是应用题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对于应用题的设计从根本上要以数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题目的背景,内容设计是基础的知识内容的辅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数学应用题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在理论知识设计的基础上同样重视背景知识的设计和运用。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还应该从学生特点的角度入手,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分析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特别是可以将生活实际与学生兴趣结合作为应用题设计的题目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教师开展数学应用题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从实际入手,将学生特点和知识背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应用题教学与学生的关联性,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多举一些与我们生活有关联的应用题,来让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练习。

(二)注重与时俱进

数学应用题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点,也展现了数学知识对生活的理论化特点。因此,高年级小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重视对于他们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利用正确的方法。在未来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在应用题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应用题内容的与时俱进设计。所谓的与时俱进的设计应用题目,就是要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也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来进行题目的设计,保障数学应用题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在知识的教学中更加全面的对知识点内容进行提升。所以,教师要在抓住教学与时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还在于,能够让应用题的背景不仅接近学生生活,同时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实践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做好全面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张不仅要考虑教学的内容,知识传播的需求,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来进行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应用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发展意义。高年级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未来中学时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做好应用题设计的全面联系,更好地提升应用题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和接轨性的特点,更加有助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你说我说

大呼小教

2010年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下)

繁难何时了 偏怪几时休——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之反思

探析低年级口算教学中的缺憾及对策

这是一个艰苦的年代——美国教育部长给教师的公开信

从数学史料中体悟数学探究的历程——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三角形的面积”习题设计部分的教材比较研究

细节让教学更真实

在探究中发现在经历中提升——特级教师杨晓荣的教学片段及赏析

英国基础教育概况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赏析

让动手操作走向有效生成——“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如何培养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以“百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为例

关注学生的问题反思能力——有感于学生对一道习题的解读

要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小熊购物”的教学案例

结合学生的基础展开教学——“辨认方向”教学日记

一道数学连线题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启示

老师,请您听我把话说完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行走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路上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片段

让课堂与快乐同行

《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

让数学之美激荡儿童思维——“回文数”教学实录

彰显数学文化教学的质量品格——评姚新付老师“回文数”教学教育为了生命

教材比较研究:对教学传统的理解和超越

影响学生估算学习的原因浅析

教学,要从读懂学生开始

实践刘松老师《“打电话”教学预案》后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重在归类方法的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总复习”教学思考

越嚼越香——“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学建议

形散而神不散——“24时计时法”复习课的教学及评析

“纳税与折扣”错题分析与指导

高站位审视 低起点反观——对核心数学知识内容本质的认识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

确定数学教学的“位置”

不妨请“外行”来听听数学课——“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片段及反思

数形结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前测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组织比赛”教学案例分析

对一道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题的再处理

让学生亲历统计的全过程——“统计”教学过程与评析

明晰算理 自主编题 彰显能力——多位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实录与评析

把思维起点,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景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恰似好雨润心田

痛并快乐着、追求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实录

彰显过程,水到渠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析

追求 发展——我所认识的席争光

细析“数学广角”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教学策略(八)

对“圆出于方”解释的探析

小学女生对数学的焦虑可能来自女教师

新课程呼唤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小学数学观摩课活动说起

TIMSS及其四年级数学测试题分析

如何教一年级的孩子计算钱款

让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手记

以信息为载体 用好教具学具——“大数的认识”复习课教学片段

函数概念的演变过程

反思应用过程,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综合复习课的实践

简约的情境 精彩的课堂——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新视角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简单的公式后蕴藏着什么——探寻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价值

“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与反思

“歪打正着”与“奇思妙解”

“读统计图表”教学设计

从“剪圆柱”到“做圆柱”——“圆柱的认识”一课的再思考与再教学

老师,小棒有误差——“三角形边的关系”课堂教学写真与反思

让“生成”走向“有效”——“方程的意义”案例与反思

小数点还能继续搬家吗?——由“小数点搬家”一课引发的思考

巧用“方中圆、圆中方”的规律解题

《小学教学》,心灵的灯塔

有效的课堂 思维的课堂——“分数除法(一)”教学思考

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实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反思意识 培养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反思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联系生活,引导反思方法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二年级教学了时间单位后,课堂练习中的有一道填空题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小明从家走到学校要用5( )。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秒”或“小时”。第二天在讲评这一习题时,我让学生说一说5秒钟你能做哪些事?5小时能做哪些事?在讲评时,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5秒钟跳5下绳,有的说5秒钟从“1”写道“5”,都体会到5秒钟太短了。在说5小时时,有的学生拿一节课和午睡的时间和5小时进行比较,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对比加以反思,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而应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入手,让其自己比较反思,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二、巧设情境,激发反思动机

学生行为随意性较大,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是比较困难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如一位老师在上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时,她设计了一个“计数大挑战”的游戏:男生女生快速记忆PK赛。课件快速闪现数字,女生记女生题123412341234,男生记男生题162536496481,看谁先记住方框里的数字。记住的人多,就能获胜。游戏做完后,老师质疑:“男生、女生题都是12个数字,为什么男生的记不住?”让学生反思刚才记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帮女生赢得了比赛,从而让学生带着游戏快乐地学习新知《找规律》。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设计游戏比赛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规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课伊始,思已生”的效果。

三、梳理知识,培养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研究,自我优化,逐步让学生从教师的搀扶下走向自我学习。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教学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加以自我梳理: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在学习这一单元中哪些知识你是最感兴趣的?为什么?在这一单元所进行的练习中哪些习题你印象深刻?为什么?……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找出自己在这一单元中学习的成功与不足。

四、形式各异,巩固反思习惯

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1.师生谈话促反思。“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且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大多是在于别人的交流中产生的,基于这一原因,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必然依赖与外界的交流、比较。例如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以后,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2.集体讨论促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思考的问题加以反思,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集体讨论、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开放、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