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范文第1篇

写作手法:是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写作方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写作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细节描写 感觉性新闻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引言

在新闻写作中唯有消息的模式及内容趋于传统,传统的消息模式让很多消息都有乏味化的共同性,要在消息写作上找创新,就可以考虑加入细节描写能够给“普通”、“乏味”的消息增添色彩。

一、注重细节描写,为消息增辉

所谓细节描写,指小的环节或情节。写消息注意用细节描写,尽量把报道的内容和思想用生动活泼的细节写在概括的叙事之中,三笔两划地勾勒出一个有具体典型意义的细节,使消息有血有肉,生动具体。

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不太注意生活的细节。新闻报道也有相似之处。气势大,立意高,豪言壮语,或许还有陈词套话——似乎是大多数“新闻力作”与重点稿件的标志。“大趋势”、“大聚焦”、“大跨越”为题的层出不穷。少数消息的一大通病是空洞、粗糙、单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加点细节,来点形象。如果消息中能有细节,能更多的发挥如下作用。

在《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的新闻消息中开篇写道:“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2004年11月)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抗击艾滋病魔的斗争。”文中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是细节描写:

“在豫园的一个小时里,胸前佩戴着象征爱心于冠华的红丝带,探访了两间艾滋病房。他一进病房,就主动伸手与病人握手,临别时又再次握手,祝他们早日康复。

患者们开始时候还略显紧张。但当微笑着与他们聊起家常,了解他们康复情况时候,患者们慢慢放开了。

以上细节表明的思想性:中国政府在艾滋病这一过去高度“敏感”的问题上有了历史性的态度转变。消息中有了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可信性。

报道《洋垃圾严重污染广东环境》的岛屿是这样写的:“这里是广东污染环境最严重的城镇之一,每个来这里的人都这么说。”农民李冷恩抱怨说,“河水是黑色的,空气中弥漫这灰尘。我们处理的垃圾携带着各种病菌。人在这里吸进肺里的全是毒气。我担心我女儿不能在这里活下来,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留在这里,回到老家就没有地方打工了。”李冷恩抱着自己18个月大的女儿,在一堆苍蝇横飞的进口垃圾旁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通过这个特写镜头,有力地证实,处理进口塑料垃圾供中国企业使用的垃圾处理行业,已经把广州南郊的一个偏僻小镇变成了世界垃圾倾到场。岛屿中的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有力地多得多,更能令人信服,报道的可信性自然也增强了。

细节类型及写作注意事项

消息中的细节,是能反映报道事实的本质情节。或者能反映出一些报道的具体情节。对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消息中要写的细节大体上分这样的几种类型:动作细节、场面细节、肖像细节、言谈细节、穿戴细节等等。细节犹如珍珠,镶嵌到消息里能产生光泽、动感、形象,有益于克服新闻写作的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使消息更有说服力、感染力。那么,在消息中该怎样写好细节呢?

根据消息这一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来处理,写细节要做到精致又简洁。消息写作要求简洁,写细节也不必向通讯那样,特别的展开,要惜墨如金,从行文道选材都必须下一番功夫。写细节很容易收不住笔,细节叙述的太多,会把整个报道写的望文生厌。

从形象出发,化虚为实,是消息中写好细节的有一招。抓住细节,深化主题,好新闻不光是看的时候觉得热闹,看完以后还要值得回味,这就需要每一个作者捕捉细节,挖掘细节,使平淡的主题变得深刻。

除了细节性消息,在新闻写作中还包含很多,这就加大了对有感情、有感觉新闻的需求量。

二、感觉性新闻在新闻内容上的创新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这是一种陈旧的观点。随着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传播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新闻信息传播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在写作形式上更追求生动活泼,在表现手法上更加追求形象化,在内容上更加注重表现人的感觉。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叙述。

叙述适用于介绍性文本,其特点是平实、干练,新闻报道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重叙述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平面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报道的方式和方法,对报道问题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描绘事物的情状、气味、颜色等特性,以增强读者的感觉效果,成为当今报道的一打特色。这就导致了新闻报道的一个新品种——感觉新闻的繁荣。

感觉新闻在报道中注重对个别事物特性做细腻描绘,以加重读者的感觉效果。事实上,感觉新闻很早就出现了,可以说,自有新闻传播活动出现时,就有感觉新闻的存在。甚至还可以说,越是时代久的新闻传播的信息文本,其感觉效果就越强。

在当代新闻中报道采撷中,记者们十分注意描写的感觉。尤其是西方的记者,他们人为没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受,新闻报道就没法写。

感觉新闻为什么能吸引人?

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当外界刺激物对人体刺激作用停止后,人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的发生,是由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形象的,具体的,独特的物品对人的刺激会更为激烈,更能给人留下明细而恒久的感觉,如果从形成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记者将自己对新闻报道传达出去;二是读者通过自己经验,对报道文本中记者所表达的感觉和情感吐露出来。因而感觉新闻写作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在报道中增强“感觉”效果,也就是要让读者在报道中多找一点“感觉”效果,最重要的手段是制造形象。只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给人以刺激,并留下鲜明的印象。形象是感觉新闻的主要因素,没有形象就没有感觉新闻。

感觉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在写法上有质的不同

传统的新闻报道强调的是“五个W”,即何时、何事、何人、何地、为什么,只要具备了这五个要素,一条新闻报道就基本成立。而感觉新闻除了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个W”的同时,还能够具备“六个S”。所谓的“留个S”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平衡觉。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一条完整的感觉新闻来说,“五个W”是他的血肉和神韵了。当然,具体到一条感觉新闻来说,对“五个W”和“六个S”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每条新闻中“五个W”应基本俱全,而只要有几个“S”即可,不必偏偏都包含“六个S”,能很好地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不但可以凸显现场,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而且有利于营造氛围,延伸读者的整体感觉。对作用于视觉、嗅觉、听觉等对应物的描摹,氛围的营造是十分必要的。氛围可将零碎的场景立体化、有计划,也可经人的感觉整体化。单个的感觉还只能听留在感性的层面,氛围的营造才能沁人心脾。

新闻上的创新不仅仅在新闻的内容上,还有很大一点就在于形式上的创新,就当今的“媒介融合”大趋势而言,在形式上把握“人无我有”和“人优我特”这两个层次,就能在形式上,率先取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年

写作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名利场》 全知视角 人称 介入性叙述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名利场》作为连载小说在当时杂志上的发表使他成为了可以与狄更斯分庭抗礼的著名作家。作为大师的杰作,这部作品的叙述手法非常独特。事实上,小说作家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自己的故事直接关系到作品能否成功,因此很多作家都非常注重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叙事方式。

传统上的叙事作为一个文学术语和范畴通常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结构上的功能,即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觉(或感知)角度,比如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它直接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另一种为文体上的功能,即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叙述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语气、口吻等,比如作者的介入性叙述中透露的爱憎,这些因素对作品和读者的影响是间接的。

1.全知视角

通俗地讲,叙事视角体现的是故事叙述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以及讲谁的故事。阿伯拉姆斯(H.M.Abrams)曾经这样定义叙事视角:“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叙述中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虽然还有另外一些评论家,比如热奈特,用“聚焦”来替代视角来分析作品的叙事方式,但这样划分的三个范畴基本对应传统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无论如何,事实总是通过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出来的,所以叙述故事必须借助一定的角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帕西・路伯克(Percy Lubbock)说过:“小说创作技巧中全部复杂的方法问题,都受到视角问题即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支配。”

《名利场》这部作品在叙事方面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萨克雷对英国小说之父菲尔丁的赞许事实上是显而易见的:萨克雷曾经假借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芒德》中的叙述者之口这样说:“实际上,据我想,就我所见的这一类人物中,最出色的要算十五年以后我最后一次到英国去时遇见的青年哈利・菲尔丁,讲到风趣和幽默,他似乎是压倒了一切人。”而为了创作深刻复杂而全面的小说,他对菲尔丁所采用的全知全能的叙事也很乐意采用。事实上,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都对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偏爱。全知叙述的长处在于,它给了作家充分的自由进行周密全面的背景细节描写,并可以根据小说发展的要求调节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采用这种叙事方法,读者可以在作者的带领下了解作品所有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作者也并不想麻烦读者作任何关于自己要讲的故事和人物的猜测和想象,而是倾向于把所有能够透露的细节都展示给读者,从而表达并实现自己写作的真正意图。

萨克雷为这部作品所选择的叙述声音,即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位傀儡戏团的领班,他背靠幕布,展望集市,等候自己的傀儡剧上演。通过这种方式,作品力图创造两个世界,一个是领班的眼中世界,另一个则是编剧在戏剧中所创造的世界。这两者互相映照,共同组成作者所要描绘的作品背景。一方面,在领班者的眼里,以及观众所处的世界“当然不是个道德所在”,是一个“名利场”,另一方面即将上演的傀儡戏则是模仿现实的另一个“名利场”。通过这样的视角,萨克雷告诉读者,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而他的《名利场》也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影像。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在这部将要上演的戏剧中,他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他将要叙述人物的生活和经济背景,他们活动的场面,根据自己所安排的人物性格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并把这一切展现给台下的观众。比如在阿米莉亚出场前就告诉读者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性格温柔和蔼。其间,这位叙述者除了经常告诉我们她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以外,还穿梭于不同的场景地点甚至是时空,叙述其他人物的经历,力求读者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命运了然于胸。

2.第一人称的叙事作用

叙事形式通常按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三种。人称形式虽然不是区分叙事视角的基准,但在整个作品中仍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这部作品里,叙述声音有两个角色:一个评论者和一个故事讲述者。其中故事讲述者讲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另一个则可以随时任意地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作出评断和讨论。在正文之前,有一小段文字,作者把它命名为“幕启之前”。在这一小部分里,作者把作品定位为一部傀儡剧,同时把自己的身份称之为“领班的(the manager of the Performance)”。

虽然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但在这部作品中却频繁出现“我”,这个身份在《名利场》中十分微妙。特罗洛普1868年5月24日写给凯特・菲尔德的信中有一段话曾经讲到第一人称叙事:“从‘我’的观点来写故事总是危险的。读者不自觉地认为作者会自夸,因而对自我吹嘘很反感。另一方面‘我’可能会假做谦恭,也遭到读者反对。我觉得,讲故事的时候总该把人称代词掩饰起来。‘从前’这种老套,稍加修饰就是讲故事最好的方法。”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几乎都是讲主人公自己的故事,而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显然看到了“我”参与到故事里所要面临的风险,因此他拒绝作为一个故事人物参与进来,而是更多地作为一个讲述者和评论者的身份出现。事实上,这个做法的确非常高明。

虽然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在叙事形式上萨克雷却有意地避免窥探人物具体的内心活动,这一点是作者小说叙事的特点之一,也是受到了菲尔丁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比如在作品中作者就拒绝告诉读者阿米莉亚为自己的婚姻而祈祷的内容。作者坚持说:“她心里的话是她的秘密,名利场上的人是不能知道的,所以也不在我小说的范围里面。”用这种方式,作者的意图仍然是竭力地想把“我”塑造成一个客观的讲述者,从而避免读者的反感。

3.介入性叙述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作者也不时地插入评论。作者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申丹也客观地指出了它的缺陷和作用:“尽管全知叙述者的议论不乏画龙点睛之处,但不再相信叙事权威的现当代读者都难以接受这种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然而,我们认为,不应忽略在传统的全知叙述中,这些议论所起的种种作用。”[5](P208)

而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萨克雷就把自己也变成了这部作品的欣赏者而不是创作者,他和读者一起分享这个故事,避免了自我吹嘘和假做谦恭,这个悄悄坐到读者身边的人不时地在读者的耳边发表着自己对人物、对事件的深刻评论,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收到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比如他在傀儡戏进行的过程中这样说:“平克顿小姐夸奖她(阿米莉亚)的话,句句是真的。不但如此,她还有很多可爱的品质,不过这个自以为了不起,像智慧女神一样的老婆子因为地位不同,年龄悬殊,看不出来罢了。”而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发出感叹:“啊,名利虚荣,虚荣名利!人生在世哪个能幸福?哪个能如愿?即使如愿,哪个又能满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用这种写作的方式是希望读者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教益,同时也对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探索。蒂洛森这样评价这种萨克雷的介入性评述:“真正的理由在于这种手法对他这种小说是合适的。”[1]“缺了萨克雷自己的声音,他对名利场态度中的忧郁和同情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正是他的评论缓和了可能令人痛苦难忍的场面。不仅是道德方面的痛苦,而且是精神方面的贫乏。小说中的人物,从最好的到最坏的,几乎没有什么观念;小说的智识氛围是由他的评论提供的。”事实上,从作品的整体上来看,这些议论并不单纯是居高临下的教训,作者时而真诚地赞美高尚的心灵,时而委婉地讽刺虚伪的现实;有时用幽默的语调调侃时世,有时又有真知灼见妙语连珠。作者介入性的叙述和议论与故事水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杰出作家,萨克雷的小说叙述方式有着时代的印记,又有因为自身对小说创作方法的探索而形成的特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叙事方式,《名利场》才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鲁宾斯坦.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英]萨克雷著.贾文浩,贾文渊译.名利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写作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修辞 生动形象 说服力

目前高中英语写作常常就事论事,很少使用修辞手法。一者词数有限一旦拓展就会让人误以为跑题;二者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上升不到运用修辞手法写作。但是适当运用一点修辞手法还是可以使文章生动一些或更具有说服力, 然人欣赏到文章的魅力。 我们可以做个比较,一起体会修辞所带来的效果。思考同样表达一个意思,运用修辞和不用修辞给人的印象是否一样,哪一种方法更能鲜明传达信息:1.Matilda danced and danced, floating on a cloud of joy. 2.Matilda danced and danced, extremely happy. 第一句运用暗喻,表达马蒂尔德无比快乐的心情,“像飘浮在快乐的云端一样”。第二句虽然使用形容词作状语,仍不如第一句形象生动且在读者心里立刻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可见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完全可以为学生的作文增添色彩,让读者赏心悦目。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会从报刊文章或教材中挑选值得学习模仿的句子,其中也有很多句子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下面笔者从指导过的学生作文和例文中选出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段。

一、明喻(simile)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相比较而言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学生常用like, as, as if,what和than等引出明喻句子。例如,今年的全国创新英语大赛第一次初赛作文话题是“What qualities should experts have?”。围绕此话题学生为了力求具有说服力和使文章生动有文采,文章中有不少使用明喻的句子,笔者认为这些句子还是很值得读一读和模仿的。例如:

1. From my point of view, experience is to experts what water is to fish, because success and achievements come hand in hand with practice.(利用英语的比喻句型 A is to B what C is to D, “A对于B正如C对于D一样”)

2. An expert without rich knowledge is like birds without strong wings, unable to fly high in the sky. (运用like表示比喻)

3. A kind heart to an expert is as precious as gold. (as表示比喻)

4.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n expert, a noble mind is no less important than experience and skills. (no less ... than 表达“和……一样”)

5. The dark and heavy cloud is gathering so quickly, and it looks as if the sky is falling down. (as if表示比喻)

二、暗喻(metaphor)也是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

无需借助比喻词,直接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或依据比喻和被比喻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或相关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格。例如:

1. Discussed by us a lot, the conception of experts is gradually cutting through the clouds. (“cut through the cloud”借用汉语“拨云见日”之意,指完全明白了)

2. To an expert, wid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the sword in hand to a warrior. (用sword暗喻knowledge, 借以说明知识的重要性)。

暗喻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让人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地图像,让读者深刻地理解意思。

三、引用典故或举例(quotation and example)

引用典故或者举例能够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运用众所周知的例子,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笔者仍然以“What qualities should experts have?”这一作文为例来说明。

1. If it weren’t for great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famous inventor Edison wouldn’t have invented electric bulb after experimenting more than a thousand times. 此句借助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说明专家要有耐心、恒心,不怕失败,不停尝试直到成功。

2. Though it’s hard to get full knowledge on every area, I think being skilled at a few is possible. Here’s a convincing example: Leonardo da Vinci, a famous painter was good at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 and many other sciences. 本句以达芬奇为例说明专家可以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3. An ambitious desire to learn mo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 expert. Fang Zhongyong, a genius born with talent, sadly became nobody for lack of further learning. 此句借中国古代典故—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不可骄傲,有了成绩也要继续虚心地钻研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专家。笔者认为借用典故或举例子都可以使自己的论点很具有说服力。

四、反问和设问(Question and Answer)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于英语作文开头,引起读者思考,具有启发性,使文章富有变化。

1. It’s imperative for an expert to have patience, without which how can he focus on research and does his utmost to make achievements in one field? 这是一句使用了反问法的句子,给读者一个肯定的观点:专家必须要有耐心,才可以专注于研究进而尽全力做出成就。

2. Some famous lawyers may spare no effort to help victims out of trouble while others abuse their knowledge to help criminals escape punishment in order to earn money. Which one do you consider as expert? Of course, the answer is the first one. 此句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同时暗示了专家要有正义感,不能只顾金钱利益。

五、倒装和省略(Inversion and Ellipsis)

倒装和省略是英语写作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各种文体的作文都可以运用。例如下面两句:

1. On no account can you let such a good chance slip through your fingers. (倒装)

2. (Because I was) Inspired by many volunteers who offered to help people in need, we were dying to do some voluntary work as well. (省略了从句引导词和主谓的一部分,既完整表达意思有丰富了句子结构,使用了过去分词作状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其他手法如夸张、排比、对照、平衡等都有少量运用。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恰当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为写作服务,使写出的文章地道又有文采,同时能让读者心情愉快、印象深刻。

写作手法范文第5篇

马也忘记了这种写作手法称为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