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百科知识

小学生百科知识

小学生百科知识

小学生百科知识范文第1篇

关健词:埃科 “百科全书式”写作 误读

翁贝托・埃科是意大利杰出的小说作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埃科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同时,埃科还是著名的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在西方文论学术研究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埃科曾经提出“百科全书式”写作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理论观念。但二者名同实异,学界对此的研究多语焉不详,或是存在片面化的误读,笔者不揣浅陋,试借本文作一疏证。

一.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之误读

埃科最早提出“百科全书式”写作的观点是在评论乔伊斯作品的时候。埃科将乔伊斯的作品视作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他这样评价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复杂的、无穷无尽的生活的世界:我们像游览一座城市一样可以再次进去游览,我们可以多次回到那里去辨认一些面孔,去理解一些人物,去设想一些有意思的联系和流派。”①这里只是强调了乔伊斯作品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似乎文本讲究整体性,内容丰富、综合,就是埃科所说“百科全书式”写作的全部内涵。这也符合我们认知中一般意义上的百科全书的概念,有学者就将此理解为埃科的“百科全书式”写作。

也有学者将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讨论的“繁复”、“百科全书”和埃科的“百科全书式”写作相等同。这似乎也不妥。的确,卡尔维诺提出的“百科全书”都埃科的理论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卡尔维诺这样论述道:“文学的巨大挑战,是要有能力把各种知识分支、各种‘密码’组合成多层次和多层面的视域,并以这视域来看世界。”因此,“二十世纪伟大小说表现的思想是开放型的百科全书”②。卡尔维诺的论述强调,在以怀疑论为基础的反讽机制引入的情况下,知识系统原本具有的稳定和封闭被打破,小说文本具有了丰富的可能性和阐释的多样性,有可能出现具有开放型的知识集合的概念,即他所说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可以说,卡尔维诺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是侧重于小说文本的“开放性”特征的。虽然,卡尔维诺也注意到了文学中知识、信息(或称“密码”)的分布位置的问题,但仅是将此粗略地概述为“多层次”和“多层面”;而与之相比,埃科所说的作为意义体系的百科全书,有着精密具体的组织结构,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更侧重于知识的排布与意义的展开。因此,前人将二者的理论简单地等同起来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前人在论述埃科的“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时,或只是强调他小说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将小说包含知识内容的多与广等同于“百科全书”,这明显将埃科的理论片面化的结果。又有的学者将他的“百科全书式”写作理论等同于卡尔维诺所言的“繁复”与“百科全书式”小说,这样的理解流于浅层次,是对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的误读与曲解。以上的误读,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研究者们忽视了埃科作为符号学家的身份,埃科文学理论以及小说创作一定程度上是他符号学理论的通俗化实践的尝试。“百科全书式”写作的提出也是埃科对其符号学理论身体力行的产物。对埃科符号学理论的不熟悉,导致了研究者们未能深刻理解埃科符号学理论中的“百科全书”概念的结果。

二.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理论发微

埃科作为符号学家,在二十世纪符号学学科建立于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国际符号学活动的主要理论提供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艾柯开始用符号学方法来研究音乐、文学、电影、建筑等各种文化艺术。事实上,他对符号学原理研究及其以符号学方法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研究构成了他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部分③。然而,学界研究埃科的文艺美学思想,往往更倾向于关注他的“阐释与过度阐释”、“模范读者”等阐释学理论,而对他的符号学理论的研究与阐释往往处于缺失的状态。这往往就导致研究者不能非常全面地认识理解埃科的理论,“百科全书式”写作即是一例。

何为“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在埃科理论的语境中,事实上是他符号学理论中的特定术语。我们不能以一般意义上的具有综合、丰富知识的百科全书的概念,来解释这样一个特定的术语。

小学生百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维基百科;生产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94-02

一、网络的发展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截至2015年6月30日,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总体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其中半年新增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其中手机网民5.94亿,占网民总体的88.9%[2]。我国网民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互联网的触角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知识和创造主要依靠纸质读物来进行。这些知识的传播必须经过层层审核,过程复杂,而且知识生产只是单个领域的独立出版。这样极大地限制了知识传播的效率和及时性,也给一些需要获取这些知识的人带来不便。

互联网时代交流更加便捷,“小世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得我们对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关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整个世界由原来的原子世界进入到比特世界。这样大大强化了知识生产的合作与协同,同时也为知识生产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原料。分布式计算的普及使大量个人电脑用户执行同一个生产任务,通过合力,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也为新的环境下知识出版提供了更多的范式。

二、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新方式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规模用户协作,知识生产已经是当下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英国学者吉本斯提出当下新型知识生产模式的特点有:问题导向、跨学科性、异质性、社会责任感和评价体系五个。新的知识生产体系更加强调人类和社会效应,与传统的注重经济效益有了本质的转变,凸显了知识的人本价值。对于网络出版,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曾这样定义:“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的过程都叫网络出版”。按照这个定义,现今诸如Quora、维基百科和知乎等信息传播分享平台都是重要的新型众包式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开放的内容生产机制和全民参与的特性使得知识广泛汇聚,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普及。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诸如信息权威性不够和虚假信息等。

三、维基百科知识生产特点分析

首先了解一个概念――“机制”。机制的定义是什么?百度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相近: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在社会学中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3]。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2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因此总结,机制体现的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和一种组织规范,因此依据前人的定义,有学者提出维基百科的信息传播机制是“实现维基百科信息有效传播的内在方法和过程”[4]。在此机制中,维基百科的词条、创作者、受众和平台组成了维基百科知识传播的完整的机制。

维基百科在运营过程中出了创新的知识生产机制,还有强大的技术保障作为支撑。在维基百科知识协同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保障功能如IP禁止、沙箱测试、页面锁定和更新通知等功能,给信息的编辑者提供了规范的信息展示方式,同时也保证了维基百科的词条不被恶意编辑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质量,也保护了原创者的继续创作信息的热情和权益。

包罗万象的知识内容也是维基百科的一大特点。维基百科的词条内容是随着一个热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时在用户的合作下,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条内容,“维基百科”、“维基引语”和“维基书库”项目的实现也是众多信息编辑者不断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不乏一些在某些领域非常专业的编辑者参与维基内容的共建,使得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间和空间。“维基新闻”的开设也使众多权威媒体的新闻整合在一起,全面向全世界报道,使维基应用中的内容永远都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

在与其他以利益驱使的线上知识生产方式不同,维基百科始终保持中立的知识生产态度[5],尽量使信息编辑者不受宗教、地域和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干扰,使各种观点都能在维基百科中得以表达。这充分体现了对知识和人类思想的尊重,与前文中提到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新体系的特点不谋而合。

维基百科是一种化整为零、不断集合大众的力量来进行知识生产的方式,美国学者杰夫・豪将这种方式成为“众包”生产。“众包”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知识生产模式。传统的知识生产中知识的集中度和广泛性等都受到技术和观念等方面的 限制,“众包”生产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和交流便捷的优势。

四、维基百科知识生产中的问题和对策

1.知识质量问题突出

由于“众包”的生产方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维基百科的平台编辑自己感兴趣的词条,限于维基百科现有的审查技术和机制,除了一些恶意攻击和恶作剧等内容的筛查和删除之外,其他一些信息的内容质量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控,使得只要不存在上述两个主要问题的内容都可以在词条中列示,同时很多没有事实根据的内容也在词条中向公众展示。这极大地影响了维基百科信息的信度和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时代信息的“噪音”,使受众很难在海量信息中分辨真伪,增加了使用的难度。

因此针对这类问题,建立有效的信息质量评价机制非常有必要。例如编辑者的专业背景、信息来源、信息形式和协同程度等因素都是评价维基百科中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 同时对编辑者的专业背景审查机制也应该进行完善[6]。

2.权威的科学知识转化率不高

维基虽然已经被很多课题用作网络出版协同知识生产平台,很多科研项目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辑成词条列示在维基百科中,但是目前并没有被研究者广泛采用来创造永久性的科学知识。协同知识生产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共同创造的知识成果更新换代非常快,需要以非常快的速度将这些协作的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知识成果[7]。当下很多科技成果都采用非常规的成果展示方式,例如通过维基百科等方式,由此在这样的新平台上产生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是学术研究中的权威机构和图书馆等并没有采用维基百科中的一些知识成果,并且在维基百科中的知识成果也并没有通过权威的方式出版向公众传播,造成了这些工作成果转化成知识的效率降低,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知识从生产到发挥作用不能很好的衔接。

针对这类问题,应加强这些知识的规范,加强知识的协同生产和良性互动,加强与艾斯维尔、斯普林格等大型数据提供商的联系,将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转移到这些数据库中,拓展维基百科在科技领域出版的应用。

3.数字版权归属不清

“众包”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生产知识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容易分清的个体或组织,众人合作的内容使得版权的归属问题突出。类似于音乐版权中歌曲版权的问题,很难有人可以单独拥有一首歌的完整的版权,通常是歌词、录音和旋律的版权分开来归属于不同创作者。开放式的内容生产方式,使得任何人都能对原先的内容进行更改,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新的内容,使得知识很难以原本的内容体现出来,同时侵权方式更加隐蔽,使得群体创作方式的版权保护更加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维基百科可以采用相应的编辑登记制度,每一条内容的编辑和更改都有相关记录可以查询,在进行维基百科注册时使用实名制登记,做到有迹可循,争取最大程度上保护内容提供者的知识产权。集体版权管理制度也可以将分散的版权组织起来,当其他内容对维基百科的内容进行引用时也可以很好地对内容提供者的版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生产方式较传统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点对面的传播模式也增强了信息效用的辐射度。电脑网络作为能够加工处理和实时传播各类电态知识的数字化工具,作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人造共用物,使知识生产的社会投入产出过程高度集约化和简单化。在新的知识生产时代,应该增强信息的共享和组织,同时知识生产的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是信息呈现日益分散化、碎片化的趋势,形成一定的混乱和无序性;二是垃圾信息不断增多,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三是信息的大量积累,会很快呈现出过剩化的趋势。维基百科的案例中,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机制虽然有弊端,但是其对现代知识社会的贡献不可忽视。众包的知识生产方式充分运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整合了相关行业的资源,同时使知识生产的过程更加透明,开发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 赵涛.论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变迁与演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2).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3] 百度词典[EB/OL].http:///s?wd=%E6%9C%BA%E 5%88%B6&ab=12.

[4] 廖小珊.维基百科信息生产机制管窥[J].新闻窗,2010(1).

[5] 沙勇忠,阎劲松.维基百科: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价值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情报资料工作),2006(4).

小学生百科知识范文第3篇

一、与语文“联姻”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应用题的解答能力好坏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好坏有关,这些说法不乏有一定的理由和根据。语文是和数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中蕴含大量的词汇、丰富的语句和优美的篇章。我们可对语文学科中所藏有的数学资源加以合理地利用。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通过“吞——吴、呆——杏、由——甲、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等语文汉字及诗句的颠倒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倒数。同样,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抓住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来提问:看到黑板上的“1”,你想到了什么?“1”可以表示什么呢?通过交流“1”的短语及词句,让学生初步感知“1”既可以表示一种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又如,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练习题:你会说出下面每个成语所表示的百分数吗?(百里挑一、半信半疑、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一箭双雕)

二、与科学“联姻”

科学课中的自然现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动、教学实验等都可对其进行细加工,使其变成数学教学资源。例如,教学“找规律”时,可出示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挂图或课件,让学生感知并认识:(1)地面上的水,受了太阳的光和热,不停地蒸发到空中;(2)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凝结成小水滴组成云;(3)云随风飘,不断碰撞、合并,当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撑时,下降变成雨、雪落下来;(4)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有的又蒸发了,有的流入江、河、湖、海,有的渗入地下;(5)水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地在海洋、天空、地面之间循环。当然,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也可为“找规律”的教学作铺垫。再如,利用天平称物时,可根据平衡原理列出方程解答式题中的未知项。数学习题中的“计算容器中水的含盐率”、“利用比例知识求解大楼高度”、“计算池塘含磷情况并提出建议”等问题都能很好地加强和沟通科学与数学的联系。

三、与体育“联姻”

将数学与体育“联姻”,主要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体育活动或体育知识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体育知识、体育信息来设计习题。这样,既可以向学生展示体育文化,又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设计体育投篮来导入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小张、小李、小王三位同学的投篮总数和投中数,让学生比较哪位同学投的篮准确,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确,只要算出三位同学的投中率就可比较出谁投得准确,最后设计如下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第16届亚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占62.8%,韩国占19.1%,日本占13.8%,其他国家占4.3%。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吗?

四、与信息技术“联姻”

《课标》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向外传播信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利用课件设计出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解说,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生动形象的情景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学生不但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对年、月、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欲望。又如,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的理解很困难,利用微机辅助教学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微机屏幕上先出示一直线,在两旁各出现一个闪烁的光点,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线段,然后将线段的一端似光线一样向前射出,使学生明白了射线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能从清晰的过程展示中获取概念,掌握“三线”的联系和区别。再如,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演示,将图形由静态变为动态,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化过程,从直观中理解新知识的由来,这种演示的效果往往又非语言表述能达到的。

小学生百科知识范文第4篇

正因为它具有两类节目的交叉性质,所以它才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栏目,拥有它独有的受众群体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功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学术性电视节目的存在价值进行分析。

1.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接

“精英”一词是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而“文化精英”是专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知识背景、从事严肃文化事业的群体。这些文化精英具有合法的学术地位和严谨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适合担当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而且传承着自古以来的文化精英们所肩负的向全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够满足公众获得感性愉悦需要的日常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地介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专业的科学技术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技术正突破以往狭小的象牙塔,力图走入更为广阔的大众文化领域里,因此,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使许多科技发明不仅用于国防工业、医疗卫生、电子技术,还正在通过产品和商品的形式进入到公众的生活里,成为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产品或精神象征,如宇宙学知识、遗传学知识、纳米技术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公众具有更高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学术性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公众对于专业科学知识的渴求,因此,学术性节目也就有了巨大的市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学术性节目比起科学教科书来说,它不是以冰冷、坚硬的专业教学的面孔出现,而是将硬性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知识软化成了非专业公众可以接受的科普知识,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将专业知识进一步细化、通俗化、形象化,再通过电视媒介这个载体,结合高科技的电子手段和动画技术,将其传导给希望获取现代化学术知识的公众。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科学节目《探索?发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探索?发现》是一个以地理发现、考古发现、科学发现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性极强的栏目,其所探索的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它所传播的既是学术界的专业知识,也是关乎到人类发展的重要知识。比如在“人类的起源”这一组节目中,所讲述的其实是非常专业的人类学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去传播人类学知识的话,其涵盖的公众面积会小得多,公众的接受程度也会低得多,但通过电视为媒介所传播的人类学知识,以其真实的考古实物和考古场地的实境拍摄,将生硬的文字教科书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和带有情节的解说词,使“人类的起源”的学术知识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更大范围的公众群里,并带动了公众对此类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又如在“宇宙大爆炸”一组节目里,介绍的更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所熟知的关于原子、奇点、恒星、黑洞、宇宙大爆炸等专业性极强的宇宙学知识,但在专家们生动的解说之下,再配上完美的三维立体制作画面,宇宙学知识得到迅速的普及,从而完美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2.提升了电视节目中的高雅文化气息

2005年前后,中央电视台一个几乎处于被淘汰边缘的学术节目——《百家讲坛》骤然成为全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其所播出的节目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极大关注,而其推出的若干期节目的主讲人也迅速地成了全国人民熟知的学术明星。《百家讲坛》是一个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和更多的媒体技术支持的栏目,它完全依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而在《百家讲坛》出现的也多是某一领域里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出现决定了《百家讲坛》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感召力,其传播的学术内容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焦点,也有利于听众与专家之间的直接沟通。以《百家讲坛》中播出的老子的《道德经》为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更是以往学术界的专宠和少数专业人士涉足的精神瑰宝,其精神内涵之丰富、其语义文字之难懂也就可想而知。《百家讲坛》所开设的“道德经”、“易经”、“论语”、“黄帝内经”的讲座,无疑是一组品位极高的国学系列讲座,它使生活于国学边缘或外延的人群也有了享受高雅文化的机会,从而修改了人们把电视仅仅看成是休闲娱乐渠道的传统看法,此节目所引起的关注则更加说明公众对于高雅文化的学习热情。更有一个侧面的例子可以证明高雅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那就是发生在《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阎崇年身上的“掌掴事件”,虽然这一极端的做法应当受到指责,但却从反面说明公众对高雅文化一样的关心、一样的动情、一样的激愤。于是,受公众的热情所鼓励,各种学术性节目本着“学术一样让你听懂”的宗旨,带着一种求索、谨慎而又顽强的敬业精神,纷纷在电视媒体这个平台上展示着学术的魅力和思想的高度,同时也开始了学术性节目不平凡的行程。正如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所言:“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的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但这种悲壮的探求最终换来了公众的认可,也换来了电视节目中高雅文化品位的进一步升华。四川大学研究生史挺在他的论文里称赞说:“它(《百家讲坛》)的兴起,带来了中华古老文明中早已被人遗忘的故事和精神,使几乎被金钱腐蚀和商业拥抱的中华大地上开始有了新鲜的火种和在远古记忆中温暖而动人的气息。”

3.提升了社会各领域对学术知识的利用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电子化传媒时代,在中国,电视作为一种拥有数亿公众的强势媒体,在文化传播以及价值导向方面的作用堪称一呼百应,无与伦比,电视早已成了教化民众、提倡新生活新理念的最好平台,也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现代知识分子表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生活的权威解读和价值取向的最佳平台。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成了公众耳熟能详的学术明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精英系统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使某一学科的知识引起了更多公众的兴趣,更使得这一专业知识的使用价值得以迅速扩大,使之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机会大大增多。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于丹的“论语”讲座。《论语》本是产生于春秋时代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观念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受到后世学者的强烈追捧,北宋宰相赵普创造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精辟之语,更把《论语》捧上了政治教化的高度。而《百家讲坛》里于丹对于《论语》的精彩演绎,更把孔子的智慧讲得悬念迭起,把一个原本古老而远离生活的思想体系演绎成了鲜活的、与现代生活密切对接的智慧之源和生活宝典。在于丹的旁征博引之中,公众重新认识了《论语》的价值,也认识到了国学的价值,从而掀起了各行各业读《论语》的热潮,这从于丹在中关村签名售书时,读者排队至十几里长的盛况就可以得知。同时,因为《百家讲坛》中关于《道德经》的讲座,掀起了全民对道家始祖老子的热情,许多城市的公交车里出现了老子和“道德经”的宣传画,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程,并要求学生齐诵“道德经”,也推动了“国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小学课堂的步伐。而《百家讲坛》关于《黄帝内经》的讲座,也把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讲解得头头是道,乃至于《黄帝内经》这门古代医学专业文献迅速地推广至全社会各个人群中,带动了全社会对于中华医学文化的关注和钻研。而目前正在不断延伸的对于《弟子规》的研究热情,也与《百家讲坛》的《弟子规》讲座有关,据说目前有许多企业家正在把《弟子规》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根据《弟子规》制定本企业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本企业职工的言行。由《百家讲坛》所掀起的国学文化热,直接带动了出版业、旅游业及多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关于《论语》类书籍的发行已突破150万册,根据《百家讲坛》的模式而设计的国学教育软件正在各大书店热销,这些学术性节目在创造了国学热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提升了学术知识的美感效果

电视学术性节目讲解的多是与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纯学术内容,要想更生动、浅显地了解这些学术知识,就要调动多种电子手段,适当地加入一些动画制作和电脑技术,而这正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所在。动画制作手段使学术性节目中抽象的物质变成了眼睛可以看到的图像,从而满足了公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如《探索?发现》中讲到的许多宇宙中确实存在,而人的眼睛却看不到的物质,如粒子、光速、黑洞等;如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古代的战争场面和灾难场面等,涉及这一方面内容时,电脑制作的画面能够重现和还原历史画面,或者将原本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受众对传播内容可闻、可视、可感,并通过生动的画面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宇宙大爆炸”节目中,大量关于宇宙运动的场景都是通过动画手段来完成的。这些高超的动画手段不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也赋予了被摄主体丰富的色彩、曼妙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同时根据需要实现声、光、电、影的补充表达,营造了神秘的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在生动地传播学术知识的过程中,节目的美感效果也大大提升。

小学生百科知识范文第5篇

“过冬活动”正热门

继“百元周”活动风靡之后,“过冬”类活动也吸引了网友的广泛参与。日前,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社区互动百科发起“学好知识过暖冬”活动。金融危机下,如何省钱,如何避免减薪和裁员以及紧缩过冬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过冬话题吸引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记者登录互动百科“学好知识过暖冬”页面()发现,网站设立了“过冬测试”,在这里网友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测试自己“是不是经济小白”或“是哪种过冬动物”。而在“过冬秘籍”栏目里,像“金融危机”、“国十条”、“网络省钱秘籍”、“过冬十戒”、“百元周”等热词均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

在新浪社区,网友则发帖晒出自己各式各样的“”过法。一位网名叫“我爱一枝花”的网友说,最近她就从淘宝上批发了几十个帽子和荧光棒,在圣诞节和元旦时在人流密集的地铁口兜售,希望自己利用假期挣点钱并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过冬”的本领。另一位网友“歪了巴叽”则无奈地表示,因为公司已明确今年不发年终奖了,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他只能窝在家里跟电脑玩了。如果套用互动百科的说法,那就是今年的春节成了“春劫”了,从商家到个人,很少有人能免于“劫难”喽。

“充电过冬”也流行

眼看着自己的钱包越来越瘪、年关越来越近,颇具自嘲精神的白领似乎也找到了独特的减压方式,他们不再在网上玩“抢车位”、“打沙袋”、“涂鸦”、“朋友买卖”这类有点“自欺欺人”的游戏,而是开始了如何“过冬”的充电,学习讨论网友“晒”出的各种“过冬”秘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省钱办法。

在QQ上,网友“小叮当”向记者自嘲道:“参与了‘学好知识过暖冬’活动后,从‘百元周’、‘网络省钱秘籍’、‘账客’等过冬知识中确实学到很多很好的点子,觉得这些知识很实用,给自己提供了一些省钱的好方法。这些办法以后一辈子可能都会用得着,所以说这样的学习真的很好,很及时。”

知名博主“殷北风”在参与活动后撰写了《经济危机时最雷人的十大省钱方法》博文,迅速热传于网络,受到网友的追捧,两天内点击量超过十万。他表示,“仅根据互动百科的百科词条,盘点了目前网络流行的热门省钱现象,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应该是写出了网友的心声,让网友心有戚戚焉”。

“成熟心态”成关键

危机年年有,今年格外多,可能是时下白领们体会最深的感触。不过,知名心理咨询师吴娟认为,金融危机是全球大环境,单靠个人无法去改变,但是完全可以主动去适应它。很多事实证明,“危”和“机”总是同时出现,如果能化危为机,对个人来说反倒是很大的提升。对于白领上班族来说,这个阶段在将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抱着平稳的心态,业余时间应该给自己充充电,提升业务能力,这些都是一些积极的“过冬”措施。

为此,记者采访了互动百科CEO潘海东先生,他认为,经济大环境激发了网民的创作灵感。自去年夏天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国内部分行业经济低迷,网友的关注点、内容创作方向也随之变化。从互动百科这段时间维客词条编撰和搜索浏览方向看,更偏重于经济、生活类。这也说明网友现在已经开始主动去了解经济知识,以应付危机了。

事实也是如此,所谓的居安思危也好,居危思安也罢,只要大家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并采取恰当的措施“自救”,相信危机过去就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链接:

“学好知识过暖冬”在线知识问答活动

日前,互动百科特别面向网友推出“学好知识过暖冬”在线知识问答活动并编写了“过冬测试”,通过汇集网友编写的“过冬百科”,帮你度过一个暖融融的冬天。

活动时间:2008年12月20日~2009年2月28日

活动规则:参加活动只需三步:

第一步:参加“过冬测试”。选择你想参加测试类型,例如“你是那种过冬动物?”、“你是经济小白吗?”系统将根据你的答题即时评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