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范文第1篇

一、漏洞百出

“三维目标”漏洞百出,有遗珠之憾。

“三维目标”中没有“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甚符合。

“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丢弃了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人们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还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哪来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的“价值观”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还有,这个“目标”只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对教师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三维目标”还缺少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目标维度,亦即缺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新课程标准是“不标准”的“课程标准”,是“漏洞百出”的“课程标准”,还有扰乱人们思想,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甚符合之嫌。

二、逻辑混乱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还存在逻辑和分类不当的弊端。如“过程和方法”目标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包含关系——“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包含于“过程和方法”目标中,它的达成就是“过程和方法”的抉择和运用的结果,所以,“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过程和方法”是过程。另外,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其中就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训练。但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不仅仅是完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和任务,还有前面说过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品德”等维度的目标和任务,亦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所以“三维目标”存在逻辑和分类方面的问题。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将“三维目标”修改为“四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品德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与心育”、“创新意识和能力”,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删除。这样就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各个目标之间不存在逻辑混乱问题;二是更加直观、具体和浅显易懂,尤其是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吻合,亦即涵盖了对学生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

三、不便操作

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和“可检测”的,不是“笼统”、“模糊”和“难以检测”的。可是,“三维目标”既笼统又抽象,不易操作。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它存在“什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门学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范围有哪些?”“各学段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等问题未明确和具体化的缺陷,模棱两可,使新课程实施者——教师难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

由于“三维目标”存在上面一些问题,引发了基础教育课堂的“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1]。因此,那些“低效”、“无效”或“负效”的课堂就频频出现,使新课改演变成了一场“笑话”和不小的灾难,实在令人感到痛心。所以有的科学家尖锐批评课程改革“新理念”导引下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好比“一间房子里挂满各种美丽的装饰,却把承重墙推倒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错误,而且后患无穷”,需要“悬崖勒马”[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唯有迷途知返,方能浴火重生[2]。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起到构筑“高效”课堂、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促使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化和正常化轨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十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反思和研讨,全面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扬长避短,重新制定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标准”,使“新课标”从“笼统、抽象、矛盾、不便于操作”走向“明确、具体、清晰、操作性强”的轨道,还基础教育一片祥和的天空。

最后套用一句名言来结束这篇短文——“课改,我爱你!但是你要小心啊!”[1]

参考文献

三维目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维目标;认知与权衡;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是中学历史课程主要的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历史课程关键的认知人格目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要建立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来落实,学生要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与价值观倾向,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三维目标之认知

(一)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二、三维目标之权衡

(一)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每门课程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垂线OD是学生在

教学中发展的轴心,A、B、C三维目标的整合,都要不偏不倚地朝着人的发展挺进。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

上图的每个顶点,都是与其他各点发生联系的。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学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三)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

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知识与技能,重在经验的获取,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在人格的塑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过程与方法,重在把握上述两个维度目标达成的途径与策略,这是提升经验和塑造人格的必由之路。三个维度各有侧重,互相贯通,构成一个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三维目标范文第3篇

    物理课程标准除规定明确物理课程性质、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外,突出提出了物理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各学科提出的共性目标。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今天,老师们对物理的“三维目标”包括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说已耳熟能详、甚至烂熟于心了,但从课堂教学的现实来看,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内涵,有效落实物理课改理念的课堂仍然鲜见。多数教师的多数课堂依然多是重知识与技能“双基”目标的落实(甚或技能目标也远未达成),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难以有效落实。笔者认为,这除了教师对落实物理课程“三维目标”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同时又存在教学惯性外,对物理课程理念理解浮浅,对“三维目标”内涵没能准确把握更是重要原因。

    就物理“三维目标”而言,笔者一直认为,“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传统课程和教学以知识为本,突出学科本位,忽视课程与人的联系,忽视人的情感需要,造成人与课程的割裂,创新与传承的分离,也造成学生从起初喜欢物理到恐惧物理最后讨厌放弃物理的可悲局面。新课改在重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和培养,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并提升智能,也能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轻松与快乐,更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增进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丰富科学思维、开启科学智慧、具有科学精神(合作探究、求实求真、执着严谨、探索实践、怀疑创新等),这正是物理学的本质和灵魂,应是物理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物理新课程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维目标”中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有机统一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知识的依托,“过程与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体现和研究的根基。而知识与技能和获得同样离不开“过程与方法”。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方法,重理论、轻能力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学习物理困难和形成高分低能。正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了提供丰富的物理过程,才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明晰的认识,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自然深刻全面,也记忆牢固运用自如,同时重视方法渗透和指导培养,不仅帮助理解更启迪智慧增强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培养学生“四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就要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得以体现和达成。物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深刻,素材丰富,在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教研教学时要深入研究、着力挖掘并竭力体现。要致力落实物理新课程倡导的“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理念,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组织多主体和多元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功能。这既是物理课程的本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三维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制订采用崭新的思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具有新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一、知识与能力的内容要求

历史知识的获取及呈现都伴随着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同样,历史学科能力的获取及呈现也都伴随着相应的历史知识。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能力形成提高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和能力。具体要求是:

(一)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从全球的空间角度和人类产生以来的时间角度,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从时间观念来讲,要能够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了解历史上的纪年方法(如,中国历史上的干支纪年法、帝王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国民纪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等,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伊斯兰教历等);二是要掌握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年代计算方法,并且要初步了解历史上各种纪年方法与公元纪年之间的对应和换算。从空间观念来讲,要能置换与指认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能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二)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

所谓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就是说初中生要能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学会读懂各种历史表格(如历史年表、大事年表、王朝世系表、人口统计表),能够自己动手画一些简单的历史地图,能够自己动手制作表格等。

(三)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以及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会阅读、搜集和整理历史材料。历史材料既包括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文献、文物、图片、音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判断,要教给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适应其自身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学会搜集、阅读并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比较历史现象。

(四)形成口头和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基本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

(五)初步具备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其重心在个性化的探究过程与知识能力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探究和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方法,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而得出“为什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

(六)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有的经验、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形成新的认识。

(七)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形成初步的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历史与现实问

题。

二、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要求

历史的教学方法很多,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2.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3.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4.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在心理学上,是指人对世界的心理反应,比如爱憎、喜欢、厌恶、愤怒、悲伤等;“态度”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比如积极、消极、坚决、动摇等。情感和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情感态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兴趣动机、树立信心、增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等。价值观则是指对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观念,可以大致分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包括增强民族意识、开阔国际意识、养成民主法制意识等。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等。

在这方面,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世界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艰辛和成就,并将它们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行对比,认识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成就、传统、连续性等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历史、成就、文化传统等表现出认同感和赞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才是理智的、坚定的、成熟的。

(二)体验人文主义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即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体验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人文主义精神,学会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与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三)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科技史内容的学习,不仅要了解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且要了解科学精神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精神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认识到一切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只有科学精神才是人类最永恒、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和树立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批判和修正错误、大胆怀疑等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四)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从不平等到追求平等的演进历程,理解追求人类的平等与自由、建立公正的民主政治和健全的法制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三维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目标;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35-0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将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进行表述。从横向看,教学目标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进行描述,“三维目标”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从纵向看,教学目标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步制定,以要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二者并不矛盾。因而,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是在 “三维目标”的分类之下的层次性。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实现思想、感性表达和交流的载体,情感领域的价值是首要的。根据克拉斯沃尔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结果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接受:①觉察②愿意接受③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

反应:①默认的反应②愿意的反应③满意的反应

价值评价:①价值的接受②对某一价值的偏好③信奉

组织:①价值的概念化②价值体系的组织

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①泛化心向②性格化

这一分类或许难以在实践中直接运用,但它仍然可以给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一定启示。例如《嘎达梅林》(材料1)中,体验与接受可以看作是接受层面的两个阶段,只有先体验作品中的爱国情感,才能进一步接受,以达到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目标。学习者由被动逐渐过渡到主动地关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达到接受某种价值评定标准,形成完整、正确的价值体系直到作为指导学习者的行为准则,这说明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符合价值观形成的规律。

材料1《嘎达梅林》

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1、欣赏《嘎达梅林》,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2、在歌曲欣赏中体验爱国主义情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能用抒情、优美的歌声演唱民歌《嘎达梅林》。

4、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分为五个方面:

1.体验: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2.模仿: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劫,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

4.合作: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5.综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

从“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个关键词及其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身就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师应该将这种理念运用于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例如《我的旋律》(材料2)中,从“感知、探寻规律、初步掌握、参与创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音乐中“重复”的创作手法,说明创作实践必须立足于体验感知之上。

材料2《我的旋律》

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1、在游戏中感知音乐中的“重复”手法。

2、从歌曲总探寻音乐的创作规律,了解“重复”创作手法的种类,初步掌握“重复”的创作手法。

3、积极彩玉规律探寻和旋律创编活动,勇于、乐于表现创作成果。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三、知识与技能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须的。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面,音乐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表述也可以借鉴这种分类方法。例如对于音乐时期的划分、作曲家代表作的了解就可以归入知道这一层面;不同节拍特点的把握则属于分析层面;节奏性的创编也可以看成是应用。对于知识技能的分析、应用则必须以知道、领会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