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1篇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中的各种工作顺利进展的开端,我国的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同样仰仗着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发展。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个行政事业的单位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与变化,是他们的社会与职能也在不断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政府,行政法事业单位正在不断的积极发展转型与改革,同时仍不断努力提升我国的各个行政单位的服务质量。我国的会计预算的法律制度仍然是企业的各个单位的行政职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用途。使我国不断重视财务制度改革的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我国的各个工作的安排与发展。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行政与事业单位仍属于公立性质的企业,也是我国的统一的财政拨款单位,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的竞争,统一规范使用了我国的企业纳税人的税务资金。这是由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这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各种职能的使用状况,所以其核算的质量要求更高,制度要求更完善。因此提升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以及效率高低,使我国事业单位的拖拉散漫现象逐渐减少,这是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逐渐减少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弊端,通过职能的不断转变,快速的跟上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大步伐。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仍不够准确,无法达到我国企业的资金管理那样精准,另外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无法达到企业的严谨,所以造成当下的情形。

 

二、我国要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旧的会计制度核算的方法很简单,其核算的内容也不是非常的全面,缺少了些科目,其中的资产无法予以核算以及计提相应的折旧,这就导致我国的资产核算不符合真实性的原则,进而导致我国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与项目不合理,不准确,以及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充分,同时缺少相应的回答。会计信息的传达不准确,我国的当下农民的各素质还不是很高,无法做成角色的转换也是正常的,这便要求我国的事业单位更加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及时准确的将我国的财务信息解释给我国的农民子弟,让我国的农民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可以进行一些农民的培训,以提升技能为目标才可以综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我国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社会需要对财政加强监督监管职能

 

我国的基层要对我国的财政部门进行监督以及监管的强度,来保证我国财政部门对基层负责的原则。加强力度,大力打击的财政违法行为,本着不妥协不迁就的原则。对于不认真工作,没有的职业道德 的财务工作者,应加强力度处理,不可手软。此外,我们还应建设很多的监管渠道,公开可以举报的电话,对于投诉的情况要认真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立刻报告上级相关部门,与其进行核对与查实,确定一切属实后,我们立刻进行处罚,来控制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四、我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

 

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条件下,我国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更是融会贯通,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以来保证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立足之地,可以让其更好的发展。可是,我国的企业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在一些操作和认识上还是大不相同,并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工作的工作结果,使我国的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并没有发挥相关的工作职能。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大市场中可以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我国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更好的结合,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同时使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加最大化,成本与企业利益达成完美媲美。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改进,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者更加了解我国事业单位的情形,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建立之中。当然我们的路程也在不断进步中,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使我国的经济逐渐慢慢的发展,而财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经验等各种原因存在一些工作态度不端正,适应了我国的社会职能,不断努力发展社会的多种要求。不断的更新各种财务管理制度,使我国财务更规范,促进我国发展。同时我国的经济也不断顺利开展打下了严格的基础,我国的财务预算管理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财政发展与决策,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相关的其他保障。我们利用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了其财务的工作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我国的各层领导的大力支持,需要提高我国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随着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从单一的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发展为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资产监管等多方面的核算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机制也要适应发展需要。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小金库”的查处,更显得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对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保护单位财产安全、提供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治理和单位治理的基础,单位应站在治理高度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提高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内部会计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保护资产的需要。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为强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促进财政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政府提出了依法理财的工作思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用好、管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实现依法理财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而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使单位在财务工作中有章可循,做到收支行为规范化,财务管理科学化,减少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避免资产流失,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等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为实施依法理财奠定基础,保证政府依法理财工作的顺利实施。

2、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内控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的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最近几年,造假帐、编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事件屡有发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问题;还有一些单位因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而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科学、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是保证及时为单位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

3、依法理财的关键。为促进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法》是深化会计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而且,会计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国家对各单位的宏观控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经纪律及法规,都要求各单位通过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落实,各单位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自我约束。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内控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 抱着有与没有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 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 还有的单位干脆拒绝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核算与控制( 或监督) , 但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的负责人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 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 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主要表现在:

1、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 还有的单位本身就没有岗位职责说明。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 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 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 但很不完整。更多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陈旧, 且相互之间不相协调配套。

3、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应该说这是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疏漏。有的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 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

(三)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岗位设置问题较多,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关键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关键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比如,有些单位出纳兼任记账,有的单位出纳兼任档案保管,有些单位记账兼任复核等等。

2、授权审批的金额界限不明,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有明确的授权审批主体、授权审批金额权限和审批流程。许多单位都是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 这影响着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 并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3、流程控制体系很不完善。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比如有家单位为工程项目购买的设备,在既无合同也无发票的情况下就一并支付入账,工程完工之后也迟迟未能转为固定资产;二是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的制度;三是流程控制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报销流程都是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执行起来影响财会人员审核把关的效果。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1、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与内控责任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但要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还必须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为此, 各级会计管理机关即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 分期分批和分类型地对一级预算单位和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举办相关的研讨班, 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良好的内部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

2、增强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 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为 “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基础, 需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修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05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08- 03

为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财政部修订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以下简称《制度》),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1 修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原《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对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原《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亟需修订。修订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适应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都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改革要求,财政部陆续8个补充规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但一直未对《制度》进行全面修订,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规定相对分散。通过修订《制度》,把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写入新《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需要。

1.2 满足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则》对行政单位的预决算管理、收支余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需要配套修订《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1.3 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原《制度》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核算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缺少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一些资产未予核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价值不实;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和支出项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对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统一规定,影响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通过修订《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2 修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修订《制度》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2.1 符合财政改革与发展方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上述要求主要目的是全面核算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和行政成本。《制度》修订工作紧扣财政改革与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和完善会计核算,为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行政成本奠定一定基础。

2.2 与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相衔接

为与财政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有效衔接,修订《制度》在会计要素分类和定义、财务报表体系等方面与新《规则》保持一致。

2.3 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

《制度》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修订要更好地服务于行政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

3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改革、创新内容

3.1 明确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原《制度》下,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侧重于反映单位预算收支信息,但对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信息反映相对不足。新《制度》对会计核算目标定位更清晰,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这要求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要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既要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既要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也要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

3.2 改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双基础模式,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行。具体如下:对收入和支出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 ( 因为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核算,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

3.3 新制度广泛运用“双分录”核算

“双分录”核算法,是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为反映预算执行和财务状况的双重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双重核算方法。一方面我国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的实际收支也只能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和报告,才能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为反映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还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反映收入、成本和费用的发生情况。例如,行政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一方面是款项的实际付出,应按预算要求反映支出,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另一方面,这笔款还是没有实际消耗掉,应按权责发生制反映预付账款,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资产基金―预付账款”科目。原《制度》只对固定资产采用该核算方法。新《制度》规定除固定资产外,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8项资产都采用“双分录”核算。

3.4 资产的核算内容更加完善

原制度对资产的分类和核算比较简单,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没有规定是否进行会计核算,造成单位对这部分资产的核算不规范,有的没有对这部分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有的将其列入本单位的库存材料或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不利于加强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因此,新制度在对“暂付款”进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两个科目,明确规定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进行单独核算,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储备等情况,有利于政府摸清家底,加强资产的全面管理。还增设了“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两个科目,使原先价值很大却又不被重视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无形资产,得以进入会计核算体系,落实价值管理;使原先散记在其他资产科目的在建工程支出有了统一明确的核算规范。

3.5 增加了长期性资产摊销的规定

原《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也没有规定无形资产的核算和摊销。新《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明确规定,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应冲减相关净资产,而不是计入当期支出。这种处理方法兼顾了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信息需求,在不影响准确反映预算支出的同时,真实地反映了资产价值,有利于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核算反映行政成本信息奠定基础。

3.6 负债的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原《制度》把“暂存款”科目作为负债核算的万能科目使用,行政单位除了与同级财政发生的资金往来外,其他一切负债性往来统统挤在这个“暂存款”科目之内,使会计信息无法反映各项负债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新《制度》对行政单位的负债按照发生负债的对象、性质、原因和偿还时间的长短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增设了“应缴税费”“应付财政补贴款”“其他应付款”“受托负债”“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保证了负债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新制度还规定,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两项负债要采用“双分录”核算,既要反映款项的实际收支,又要反映负债的发生和偿还情况,有利于为单位行政领导人提供防范负债风险的决策信息。

3.7 规定基建账按月并入会计“大账”

原《制度》行政单位只执行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基建账数据游离于单位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行政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行政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3.8 净资产核算更加精细

原《制度》的净资产核算非常简单,就是结余和固定基金,新《制度》将结余分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3项内容开展核算,使财政预算资金精细化管理理念延伸落实到了预算管理单位,对于加强预算资金特别是项目资金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增加了“资产基金”的“待偿债净资产”两个科目,通过“双分录”核算方法,可以分别反映行政单位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和因发生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而相应冲减的净资产金额,以便与结转结余相互区分。

3.9 收支核算更加规范

原《制度》对行政单位收支的核算过于简单。新《制度》对收入和支出虽然总分类科目保持不变,但对明细分类核算进行了全面改进,将“财政拨款收入”分设为“基本支出拨款”和“项目支出拨款”等二级科目,将“基本支出拨款”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三级科目,同时还要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经费支出,首先按资金性质分为财政拨款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设置相应的二级科目;其次将财政拨款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将其他资金支出也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相应的三级科目;再次将基本支出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将项目支出按具体项目分类,设置相应的四级科目。有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等两种或两种以上财政拨款的行政单位,还应当按照财政拨款的种类分别进行明细核算,使行政单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更加规范。

3.10 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制度》在行政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重点反映行政单位主体资金来源的预算安排和实际执行结果等情况。同时,还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进行了改进,使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全面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4 结 语

总之,健全有效合理的会计制度对新时期行政单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行政单位确保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是对行政单位各类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更加准确反映的必然选择。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实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着眼于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就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更要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了步伐,会计制度的变更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备受关注,然而会计制度的变更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而且还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运转方式等,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基础将所有的收入都视作本期收入,所有的支出都视作本期支出,因此不能对财务资金的流向进行正确的反映。另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状况也不能进行及时客观的反映,因此容易导致资产监管的失控。

2.会计目标不明确

一般情况下,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基本需求,然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并不明确,对于会计信息的有关规定比较模糊。如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比较小,而且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狭窄,因此这就导致使用者不能对当期的运营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妨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会计科目不规范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企业的会计科目也有较大的不同,在这种状况之下很容易造成会计科目的混乱,而且会计科目不规范的混乱现象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财务管理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4.会计报告不完善

会计报告是行政事业单位将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向公众进行报告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对于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并不完善,会计报告中仅仅包含了收入。支出和负债等基本的项目,对于现金流量则没有进行准确的反映,因此,在这状况下会计报告很难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更要点

1.加强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有一定的弊端,为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在财政拨款等专项业务方面,可以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而对于其他的业务方面则应当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同时我们要注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会计核算基础的变更。如原来的会计核算基础仅仅对固定资产使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进一步扩大了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范围,除固定资产外,增加了部分的非固定资产和负债的双分录会计核算,这样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的区别就会缩小,从而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成熟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借鉴,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进步。

2.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

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决策和管理,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为此我们要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确定,然后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求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由会计来提供。另外会计目标要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以及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地反映,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细致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3.促进会计科目的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因此在会计制度的变革中要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逐步对会计科目进行规范和完善。首先在资产方面,将资产的核算内容进一步细化,把暂时款这一科目细分为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其次在负债方面增加应缴税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和受托负债等核算内容,同时将暂存款这一科目进一步细分为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等。只有不断对会计科目进行积极的完善,才能真真正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4.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而且还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并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因此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一定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并加强继续教育和证件的年检,督促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另外我们要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培养新生力量,以不断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5篇

摘 要 我国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需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现行的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本文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探讨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的不足

(一)核算基础应用不恰当

收付实现制是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对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否应归属于本期发生,都是按收付日期确定归属期,核算为本期的费用和收入;反之,对本期没有实际发生的费用和没有实现的收入,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核算为本期的费用和收入。基于以上两种不同的核算基础,对收益的处理完全不同,收付实现制违反了会计处理中的配比原则,不可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真实、完整的反映。

(二)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

会计首要的目标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我国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范围及其规定上都不够明确。例如,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范围的限定太小,对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规定偏窄等。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就很难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履行社会及其公众的受托责任,难以评价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服务水平及其履行义务的能力,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运作管理结果的确定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全面

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与企业的差不多,但略有区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两部分,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可表示为:资产+收入=净资产+负债+支出。这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也很难保证全面,因为它把业务成果信息和财务状况信息一起进行揭示,没有分清时点和时期会计信息的性质。此外,加上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现金流量表进行编制,就很难准确反映现金的收支变动情况,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参考价值,不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也不利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解。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府转换职能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加强对财政体制的改革,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也进行积极的转变。伴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来源渠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税收是政府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现在的资金来源渠道不断丰富,还包括国债、国外融资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需要更清楚的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偿还能力等,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起相应的现代会计制度,对传统的会计体制进行改革。

2.政府采购、部门预算、非税收入管理、财政监督等作为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必须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作支撑,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有效的会计制度改革,提供更加真实、有效、及时的会计信息。

3.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也是为了更好的对单位领导贯彻和执行追踪问效,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这样的要求,存在很多的弊端和疏漏。

4.公共财政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借助公共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而这时迫切需要规范、标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做支撑,这也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的企业为迎接挑战,已经做出了很多调整,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行动却相对缓慢,没有对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进步与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需要。

(三)行政事业单位政务公开的需要

要想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状况,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要增加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行为,会计的行为与管理也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保证会计信息能够被大众所了解,要真正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的会计科目体系建设

1.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完善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可以借记“固定资产”会计科目,同时贷记“银行存款”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应科目,借贷清晰,使得会计处理较为便捷;在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方面,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并入资产负债表,作为对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抵减的项目,使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体现固定资产净值;应该取消“固定基金”的会计科目,统一设立“累计折旧”会计科目。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可根据自身特色运用工作量法或者直线法对购置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

例如:某事业单位对购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费5500元,编制会计分录。

借:事业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5500

贷:累计折旧 5500

2.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无形资产时,可以设置“累计摊销”会计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对无形资产的原值进行抵减的项目,在年末计提无形资产的损耗时,利用此科目进行核算,这种记账方式能够在资产负债表中清晰明了地反映账面的无形资产及净值。

例如,某行政单位购入无形资产价值68000元,使用期限为10年,年末按无形资产的损耗抵减无形资产,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无形资产 68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68000

年末,按照无形资产的实际损耗数进行摊销。

借:经费支出――无形资产摊销 6800

贷:累计摊销 6800

累计摊销=无形资产的原入账价值68000/实际受益年限10年

3.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增设“在建工程”以及“低值易耗品”科目,用来核算未完成的固定资产及核算价值较低不适合做固定资产的物资。

例如:某行政单位购进需要安装的机械设备一台90000元,安装完毕支出安装费用5600元,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9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90000

若是财政直接支付

借:在建工程 90000

贷:拨入经费90000

安装完毕

借:固定资产 95600

贷:在建工程 95600

(二)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要想适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满足不同阶层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则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的财政报告体系,提高更加科学、合理、真实、规范、完整且具有先进性的会计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会计体系,在编制主体会计报告的同时,通过辅助财务报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优化,根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编制,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对资产、负债项目应按流动性分类;增加现金流量表;将收入、支出放在专项的收入支出附表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起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会计体系,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进行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实际,对会计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庞莉.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和改革的若干设想.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

[2]孙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

[3]郑爱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措施的分析.现代商业.20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