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劳动的诗句

关于劳动的诗句

关于劳动的诗句

关于劳动的诗句范文第1篇

在第四节,作者大量使用排比句,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八个分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一节,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大堰河的勤劳、慈爱。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这些排比句的使用使我们感到大堰河家中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有母爱的拥抱、抚摸和深深的感激。

在诗歌的第七节,作者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的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大堰河用自己的双手换取了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一组排比句的使用,使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溢于言表。

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相关。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歌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一节的首尾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作者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三节首尾句反复吟咏“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而全诗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做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第四、六、七、八、九、十、十一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关于劳动的诗句范文第2篇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识字,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第六组课文我们随作者领略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次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2.介绍作者

⑴ 范成大你们了解多少?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读)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读)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关于劳动的诗句范文第3篇

2.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

鞍鞯( ) 可汗( )机杼( )

传金柝( ) 云鬓( )辔头( )

3.下列句子与“出门看火伴”一句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对镜帖花黄

B.不亦说乎

C.雄兔脚扑朔

D.路转溪头忽见

4.请仔细辨析下面每句中的多义词,并解释其含义。

市:东市买骏马愿为市鞍马

帖: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

5.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B.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7.按要求默写:

(1)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_____

(2)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_________

(3)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

(4)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8.下列关于白居易的《观刈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观刈麦》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感伤诗。

B.《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C.“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D.作者在这首诗中既揭示了农民的辛苦,也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9.白居易,唐代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__。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_________”。讽喻诗的代表作有《秦中吟》、_________等,另外他还写了很多的长篇叙事诗,如________、__________都很有名。

10.《观刈麦》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_______。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11.《观刈麦》一诗中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的一句是:_________。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2.辛弃疾的《破阵子》一词,“破阵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宋词人,字_______,号_______,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__________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__________并称为“苏辛”。

13.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的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懑。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C.“沙场秋点兵”,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做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D.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落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也表现了词人的灰心丧气。

本期参考答案

关于劳动的诗句范文第4篇

留日期间,田汉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担任该学会东京通讯处的联络员,由于会刊编辑的约稿,也由于自身的勤奋,使得田汉这一时期留下了较多的文字,再现着一个因学习英语文学而接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青年形象。就与诗歌有关的内容而言,他一方面将所吸收的西方文学思想整理为母语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将自己新鲜的感受诉诸于诗歌。前者以发表于《少年中国》上的4篇长篇论文为代表③,主要论述西方文学思潮与诗歌的关系;后者表现在他的新诗创作之中,表达了他当时对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存的观察与思考。

在长文《诗人与劳动问题》里,田汉梳理了欧洲文学自古典主义发展至浪漫主义的过程,指出贵族文学没落的同时,平民文学壮大的趋势,这一趋势是由民主主义思潮的传播决定的。《新罗曼主义及其他》一文介绍了新浪漫主义思潮,并将其与旧浪漫主义进行比较,认为新浪漫主义是经过了自然主义的熏陶,有着“求真理”的着眼点,有着执著现实的精神,这是比旧浪漫主义“新”之所在;并指出,“所谓新罗曼主义,便是想要从眼睛看得到的物的世界,去窥破眼睛看不到的灵的世界,由感觉所能接触的世界,去探知超感觉的世界的一种努力……”④这已涉及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问题。与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相比,田汉发现中国文学一直处于古典主义状态之中,不仅题材内容是古典的,而且语言文字也是拟古的,这一与绝大多数民众隔绝的文学,实质上已沦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显然这种状况是需要改进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田汉吸纳进步的文学思想并尝试加以运用。

在所接触的新文艺思想中,对田汉发生作用最大的莫过于民主主义思想了,这种思想在文学活动中首先表现为题材的平民化。在《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中,田汉将这位思想境界高于同时代社会人群几十年的诗人的际遇披露出来,为的是说明惠特曼民主思想的先进性,虽然惠氏在世时的知音寥寥无几,但时间证明他的诗歌思想代表了美国的精神乃至人类的精神。更进一步地,田汉表达了诗人也属于劳动阶级的观点,他一方面认为反映劳动的诗歌才是反映当代生活的诗歌,另一方面强调诗人应有劳动的观念,“诗歌便是人生的反映,诗人除开具有诗魂以外,只是一个很真挚很热情的人,做诗人的第一步只在做人,而做人的第一步,我便要说只在劳动labour!”⑤田汉强调诗人仅仅是劳动者,既不凌驾于民众之上,也不远离现实生活,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者,是民众心声的传达者。诗人的劳动与其他人的劳动一样,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意义。

在此诗歌思想指导之下,归国前的两三年之间,田汉陆续发表了30首新诗;⑥回国后,戏剧活动之余,田汉仍然从事有关诗歌的写作,但或为歌词,或为赠答、酬唱,或为纪事、忆旧,或为记游、抒怀等,且多数转而为旧体了,也许这对他个人不无纪念价值,然而在新诗史上,倒是留学时期的作品更值得探讨。也就是说,域外之作足以代表田汉的新诗成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用民主主义的眼光观察所处的社会生活,如《一个日本劳动家》、《漂泊的舞蹈家》、《珊瑚之泪》等。尽管关于劳动阶级的题材是现代作家的作品所共有的,但田汉不是从知识阶级的角度观察民众并体恤其人生的艰辛,从而停留于同情底层民众,仅将其作为诗歌的一种题材而已;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民主主义的新观点出发反映平民生活,并用民主主义的思想引导艺术创作,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方向,是艺术发展的前途。二是景物描写或抒情之作,这些诗歌既记录下一些日本独有的景象,如《浴场的舞蹈》、《银座闻尺八》、《咖啡店之一角》等,又反映了中国青年留学日本的一些生活样态,如《黄昏》、《七夕》、《初冬之夜》等。这些诗歌的主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田汉的新诗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而本文仅就其一种显著的——戏剧思维——特点而论。

对于不同文学门类的区分问题,有观点认为,“抒情文学底对象是‘情’,叙事文学底对象是‘事’,戏曲文学底目的却是那由外境事实和内心情绪交互影响产生的结果……人的‘行为’。所以戏曲的制作要同时一方面表写出人的行为由细微的情绪上的动机,积渐造成为坚决的意志,表现成外界实际的举动,一方面表写那造成这种种情绪变动意志变动的因,即外境事实和自己举动的反响。”⑦戏剧情节是由情与事交织而成的,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构思需遵循这一规律的支配。而诗歌作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凝炼的文体,则要求诗人运用想象制造具有画面感的意象并对之进行跳跃式的组接,此外还需发掘语言的节奏、韵律以产生诗歌的音乐美。在这样两种不同的文体之间,田汉虽然选择了诗歌这一体裁,但是他的思路却呈现出戏剧文学的倾向。

采用铺排的手法,注重外界事实和人物心境的呼应,且将这一互动关系表现得很细致,使得田汉的新诗带有戏剧文学的特色。如《梅雨》一诗,共46行分为四节,第一节是外界景象的整体描写,第二节逐步聚焦到花树,梨花被梅雨打落多半,望着这连绵的梅雨,不禁感慨纷至沓来。至此,诗歌才渐入正题。于是,第三节写该怎样表达这些感慨,由咬着笔杆冥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出发,引出一系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好的,孬的;批评的,鼓励的;正确的,差缪的;……显得书不尽言,仿佛戏剧里的旁白一样将心理活动清楚地表述出来。直到第四节才真正触及主旨——诗人的心境,却并未直奔主题,而是先表明自我解剖的决心,然后将自己不同的性格侧面逐一陈列,最后落脚在追求“新罗曼主义”文艺之上,并就此作结。这种不惜笔墨的写法是典型的戏剧文学思路:背景、衬托、铺垫样样必备,经由外景引起内心情绪的变化,这一过程历历在目,虽貌似叙事诗,却缺少连续的情节,这种将抒情用叙述的方法表达,不是诗歌的优长,反倒是缺陷,将本应浓缩的情感零散地展开,把激烈的抒发拉长为平淡的倾吐,使以少胜多的诗歌艺术变成铺叙的散文手法,再加上布景、对话、旁白等,一首抒情诗歌便变为一出戏剧的缩影,从而将诗歌引向戏剧的方向。诗以《梅雨》为题,借雨景而入于与其同构的心态,处于人生春夏之交的青年时期,心志、思虑恰似梅雨的淅沥与绵长,纷乱而难以决断,此乃题目与内旨相呼应之处。

布局安排的起承转合,前因后果线索分明,也是戏剧的一种表现方式;在田汉的诗里,这种特点也较突出。《漂泊的舞蹈家》是根据新闻报道而写的诗篇,是关于苏俄艺术家为寻找昔日的皇室同僚,经由西伯利亚流落日本的故事。诗人虽同情艺人的艰辛生活,却不能苟同于她们秉持的以艺术侍奉权贵的观念。该主题在田汉笔下被铺展为7个诗节,每节7行左右,先说漂泊是艺术家的生活,次讲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生活之艰难,再问她们是否理解民众革命,至此,主题才得以升华——艺术与民众结合才是现代艺术家的出路:

漂泊!是诗人的生活,是琴师的生活,/是歌女的生活,是舞蹈家的生活,/是一切艺术家的生活!/你们是艺术家,/你们营了这种生活——/这种漂泊的生活!//你们经过了西伯利亚?/经过了那个广漠之野?/你们是不是母女相抚,迎着那发发的北风,/踏着那漫漫的积雪?/你们穿的衣多不多?/穿的靴热不热?/我呀,你们提起都是苦的记忆,/我这话不该向你们提。//你们从彼德格勒来的?/甚么时候动身的?/你们动身的时候/俄国皇室怎样的?/民众运动怎样的?/想那时仓皇兵火之间,/你们吓昏了……也记不起?//想那时候:民众要求的是面包、石炭;/皇室要求的是舞蹈、音乐。/这个两种要求,一生冲突,/使起你们两个,这般沦落!/昨日冬宫的恩宠,/却增了今日的难过。//可是,夫人!艺术家的夫人!/艺术的神圣,/是不是在美化(Beautify)人类的心情?/与其以艺术奉事贵族,/何如以艺术救济平民!/民众虽呼:“把面包把我们!”/单止有面包也不能生存!//你看西伯利亚的积雪中间,/埋了几多人的歌哭!/你不曾读过Dostoyevsky的通信?/他说是“寄从‘死人之屋’”(Letter from the House of Deads)。/许多人为暴政府的牺牲,/许多人为人生的落伍,/许多人尝恋爱的悲哀,/许多人恨自然的严酷——/都伸起两只手儿来,/求你们慰藉他们的痛苦!//夫人!你善弹。/小姐!你善舞。/你何不和他们一块儿歌?/你何不和他们一块儿哭?/你何必这么远道儿漂泊来,/来到这第二俄都的东京府!

显然,这首诗的立意符合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从民主主义的角度观照为贵族服务的艺术家被流放的事实,诗人既同情母女二人流落异国他乡的不幸遭遇,但又对她们念念不忘依赖沙俄贵族的旧思想表示不满,将其持守的为皇室贵族表演艺术的观念视为末路;通过对20世纪艺术大众化时代潮流的肯定,试图促使艺人传统观念的改变,指导他们走向民众,在民众中寻找现代艺术的新天地。田汉的新诗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他的新诗艺术手法却是特别的,这在其他诗人也许仅用7句表达的诗,在田汉就铺展成这样50行的诗篇。但是这样的铺叙,也不是“啰嗦”两字可以概括的,其中包含了为达到渲染的效果和得到水到渠成的结局的苦心;这属于戏剧的构思方式。

环境描写与诗歌情节的共进,在一定程度上也属戏剧文学内外因素互动的特征;在田汉的新诗里,这也不失为一种手法。如《莫名其妙》一诗共37行,长长的篇幅循序渐进地推动着,整首诗把“莫名其妙”感觉的产生、感想的来源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分层叙述;这种戏剧思维决定了田汉新诗的篇幅很长。不仅长篇诗的结构如此,即使一些篇幅较短的诗也具有这种分节、铺展的结构,如《初冬之夜》、《败残者的胜利》等。可以说,田汉新诗的结构实际上是戏剧式的模式。

在戏剧文学里,对话是一种主要的艺术手法,不论人物性格还是内心活动都需要通过说词来表现;因深谙这一戏剧形式,使得对话思维成为田汉新诗的另一个最显著特征。即使在没有直接对话对象的情况下,诗中对话的思路仍然很明显的表露出来。如《朦胧的月亮》就是一首隐形的对话体例:

朦胧的月亮啊!你往哪里去?/你怎么不和我同住?/你和我同住时我把甚么书都不读了。//不难把天文镜来窥你——来发见你的正体,/但是那有甚么味?/不过是镜中的你。/还不如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尽量望着了的时候,/这灵光一线通,/也分不出我和你。//你像蒙着碧纱一样,/你为什么蒙着纱呢?/你是新嫁娘吗?/你像望着对门山上的树叶中间躲去的一样,/你为甚么要躲?/你害着羞吗?//我离开房里的电灯底下坐在露台之外,/因为电灯那样赫耀的光,/只照着我一个人。/你这朦胧的光,/却照着大千世界。

一边把月亮作为对话的对象,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设想“你”的境况,以及“你”与我的联系;一边是“我”对“你”的联想,以及感受“你”朦胧的魅力对“我”的影响。这种拟对话体实际上是自白,诗人独自发抒对皎洁的月光的联想之情。《雁语》一诗共三节,按照连贯的顺序,把大雁的心理活动出之于直白的话语,全然像一段舞白:

我飞也飞倦了。/呷呷!我叫也叫哑了。/暗暗的长天,我到何处寻一线光明?/漫漫的大地,我到何处寻一霄栖宿?//我今夜还是落在散沙洲?/我今夜还是落在粘土带?/散沙洲,近在眼帘前,/粘土带,远在青天外!/听说“散沙无情,粘土有爱”。/我不落眼帘前,宁落青天外!//润一润叫哑了的喉,/整一整飞倦了的翼,/叫破这个长空,/飞穿这个大气。/向有爱的地方,寻我的光明。/向有爱的地方,寻我的宿地!

第一节道出疲惫与渴望休息的心声,第二节讲说面临选择,何去何从?第三节陈述即使飞越千山万水,也要到达理想境地的决心;抒情性寓于有情节的完整叙述之中。这种独白也是自白,是诗人借大雁之口道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喝呀,初梨!》则是拟对话体,采口语的声调入诗:

葡萄酒的色,象血一样的红啊!/我们这几年全然过的苍白色的生活,喝几杯散散寒罢!/初梨,喝呀!喝呀!你不喝,不辜负这样红的血吗?//葡萄酒的香,像肉一样的香啊!/我们受干枯的理智的束缚也受够了,/喝几杯出出气罢!/初梨,喝呀!喝呀!你不喝,不辜负这样香的肉吗?//葡萄酒的味,像人生一样的甜美啊!/我们这二十多年的中间也尝了不少的酸苦,/喝几杯尝尝新罢!/初梨,喝呀!喝呀!你不喝,不辜负这样甜美的人生吗?

与其说这是一首诗,毋宁说更像戏剧表演中劝酒的一个场景,用朴实的言说,通过葡萄酒的色香味反衬出留学生活的平淡和辛苦。

在田汉的新诗里,尽管隐含的对话的那一方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面对对象而道白的意味还是确定的,这一特点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有相似处,但又有不同。布朗宁以戏剧独白诗而称著于英国文学史,“戏剧独白是布朗宁采用‘英雄排偶句’形式独创出来的诗体,其主要特点是有一个虚构的独白者,在特定的戏剧情境里,对一个想象的听话者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片段。诗人本人在诗作中并不出现,读者似乎也只是偶然听到独白者的谈话。诗中的听话者也不发言,但他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可以促使独白者层层深入地揭示自己灵魂的隐秘。布朗宁运用这种别具一格的新颖形式,通过主人公的自白和议论,描述人物的心态,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人物的命运。”⑧布朗宁的代表作《我的前公爵夫人》就运用戏剧独白体描画出公爵专制、冷酷和贪婪的面目。值得注意的是,布朗宁诗里的发言者并不是诗人自己,而是诗里的主人公,如公爵;而田汉诗里的发言者,则很明显是诗人自己。

梁实秋也曾分析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他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格式——‘戏剧性独白’……因为在独白的时候尚有想象中的听者在,只是他们不说话,顶多是摇头点头的示意,微笑皱眉的表情,或是欲言又止的作态。独白的语气因而亦有不断地变化,波澜起伏,而不陷于单调,于独白之中显示了情节,充满了戏剧性。”⑨布朗宁1855年出版的诗集《男人和女人》中,戏剧独白诗是其最成熟的作品。对比而言,在田汉的新诗里,有戏剧独白,也有自白,像《朦胧的月亮》、《雁语》就是自白,因为没有听者的存在;而《喝呀,初梨!》则属于戏剧独白,因有对话的对象李初梨在场。

对比布朗宁与田汉的独白诗,两者的相同处在于,都在诗里采用戏剧独白的手法。不同处在于,田汉诗里的“我”就是作者自身,“你”就是诗中对话的对象,即诗里的对话或独白,是在两者之间完成的,或是诗人与物,或是诗人与人;而布朗宁诗里的“我”是叙事者,且并不出现“你”这个指称。显然,田汉新诗的对白更具有中国戏剧传统的性质,其独白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增强情节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对白的艺术技巧与中国戏曲的宾白有一定关系,可见中国戏剧文化因子已在田汉的思维里扎下了根。

除了戏剧文学中“说”的成分,田汉的新诗还有一定的“唱”的特点,也就是读其新诗,能产生说唱的律动,因而具有唱词的意味。与说白相比,这些诗歌语句简短,韵脚突出,节奏感强,语言自身形成的音乐性十分鲜明。这一倾向与我国民间曲艺关系较为密切,诸如民歌、时调小曲、说唱等艺术,“民歌里本来就孕育、蕴涵着曲艺音乐的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是时调小曲,它的许多歌有很强的叙事和表演性质,大多是单乐段多反复而成的分节歌,如《百岁歌》和《五更调》等,叙述了一个有情节有人物的故事。而且,时调的传唱人,特别是明清以来职业、半职业的时调演唱艺人有能力在艺术形式、表现方法方面进行一定的修饰加工,这也是使它逐渐具备过度到曲艺或戏曲音乐去的条件。”⑩田汉自幼生活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环境里,这种濡染深深地影响着他日后的新诗写作。还有研究认为,“所谓说唱艺术,其主要特质就是‘一人多角’,‘口语叙事’”,其与诗歌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汉乐府诗中,就“表现为对话、代言等艺术手段的运用。”{11}就是说,民间诗歌天然地与曲艺有相通之处。

在提倡平民诗歌的田汉,其新诗不仅内容是大众化的,而且形式是民族化的。在他的新诗里,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口语表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唱词在情节设置、人物内心描摹中的作用。前者如《暴风雨后的春朝》一诗:

好月儿,/刚伴我,/过元宵。/半夜里,/雨淋漓,/风怒号。//树枝摇,/门板裂,/电丝鸣。/像名将,/带强兵,/打雄城。//一醒来,/天又晴,/日又好。/家家的/短墙头,/啼小鸟。//分明是,/颂和平,/伤战争!/春风里,/曼陀璘,/一声声!

全诗共四节,每节六句,每句三字,分别于第三、第六句末押韵,短促的句式配以响亮的韵脚,节奏明快,用口语化的语言将其音乐美发挥出来;即使只发出一个角色的声音,也具有说唱表演的意味。

有研究说唱音乐的专家从唱词角度分析其音乐性,认为“汉族说唱音乐的唱词结构有整齐句式和长短句式两种。整齐句式又有基本句式和变格句式之分。基本句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七字句的变格形式有六字句,如‘他本是/晋国臣’(三,三,京韵大鼓《马鞍山》)……长短句式的唱词,因句幅自身长短的参差,给音乐节奏的变化铺垫了多种可能。”{12}如果说《暴风雨后的春朝》这首诗属于说唱七字句的变格形式,即六字句三三式,整齐句式的鲜明节奏构成了说唱的特点;那么下面这首诗所采取的长短句式,于匀整的韵律之间又显出变化,更能体现新诗语言的美感。《珊瑚之泪》虽是一首具有象征气息的诗,却也是以唱词的套路出之:

玉雪儿无声,/飞满了东都。/东都无限树,/树树白珊瑚。//雪深不扫,/名园春晓。/好鸟儿一时来,/都赞叹珊瑚好!//春晓忽成春昼,/依旧满园如绣。/树影一刻刻儿移,/珊瑚一分分儿瘦。//她的身子既太弱,/太阳光又难避。/你看那断断续续流的/都是珊瑚的泪。

以珊瑚指代女艺人,珊瑚之泪代表艺人生活之苦痛,这种取象呈现出既具象又抽象的特点,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你”、“她”这些人称代词的介入所营造的说唱氛围,则将诗的境界拉回戏剧说唱的园地。整首诗随着唱词的推进,展现出一定的情节发展,其中“珊瑚的泪”相应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摹出来。

说唱的特点,或者唱词的倾向,是以静的文字显示出动态的特征,尤其表现在诵读的过程中,这与配乐而唱的歌词具有相当的同构性。可以说,这些诗歌为田汉日后成功地写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词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每一位诗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途径,田汉的戏剧思维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他的创作天地,即使作者在理智的干涉下从事其他体裁的尝试,但在思维惯性或者说潜意识的支使下,又于不知不觉中一再回到显露自己性情的思路上;这也是后来成就田汉戏剧创作的原因。

注释:

①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田汉:《创作经验谈》,《田汉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8页。

③《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少年中国》1卷1期;《诗人与劳动问题》,《少年中国》1卷8、9期;《新罗曼主义及其他》,《少年中国》1卷12期;《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少年中国》3卷4-5期。

④田汉:《新罗曼主义及其他》,《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

⑤田汉:《诗人与劳动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

⑥田汉:《田汉文集》(第12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⑦宗白华:《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⑧胡家峦:《“海神”与“海马”——读布朗宁的》,《名作欣赏》1992年第6期。

⑨梁实秋:《英国文学史》(三),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1页。

⑩徐元勇:《明清俗曲在说唱音乐中的流变》,《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

{11}王小盾:《与魏晋南北朝的说唱艺术》,《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关于劳动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