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上最美的人

世界上最美的人

世界上最美的人

世界上最美的人范文第1篇

《成都女报》的记者经过几天的贴身采访,与美女们一一交谈,想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会看见,答案不论何种,都没有包含妒意在内,因为交战国际小姐世界决赛的,本就已经是各有千秋的美丽最高级。

“魔镜啊魔镜,告诉我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是童话故事里的对白,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倾国倾城之貌,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自古以来美女见面总是分外眼红,但这一切在第49届国际小姐世界大会上却没有发生。来自各国和各地区的美女相处的非常融洽,分享化妆品,分享自己的美丽心得,对于她们来说,美丽不是敝帚自珍,而是应该可以用来交流和融合的剂。 “在舞台、在演说的现场、在化妆间、在发型室,和所有佳丽一起分享,我们都直面了我们的优点与缺点。”委内瑞拉小姐LAKSMI RODRIGUEZ如是说,“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姐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美丽,而每个人对于美丽的看法也不一样。”

看起来天衣无缝的回答,实际上展现的是我们未曾想到的和平景象,美女们共处一室,除了欢声笑语,竟然毫无龃龉。对彼此的欣赏来源于自信,客观的评价则是因为难分伯仲的实力。黑皮肤的国际小姐们肤质饱满紧实,身材是太多女性望尘莫及的凹凸有致;来自拉丁美洲的佳丽们有着天生的热情,即使语言不通,她们也会在看到你的第一时间就给你一个最灿烂的微笑;来自欧洲的佳丽画着精致的妆容,有着最时尚的打扮,就像是从各大时尚杂志里走出来的街拍欧美大牌明星;还有来自亚洲的国际小姐们,她们不会一见面就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更多的时候就是很安静的坐在那里,如果不小心和你目光相撞,她们会送上一抹恬静的微笑,美丽得就像是直接从画中走出。面对这些不一样的美丽,你又怎么可能选出最美丽的那一个?

所以佳丽们都会由衷地说,“每个人都很漂亮。”

中国小姐

王芊:

新加坡小姐最美。她不仅仅是外表美丽,而且对待他人很亲切。我们在比赛中一直住在一个房间,当时我去宾馆入住,以为一个人一个房间,结果她跑出来给我开门,而且也说中文,当她微笑对我打招呼,我觉得特别亲切。还有中国香港小姐、中国台湾小姐,都很不错。每个人都很漂亮,黑人选手也有她们独特的美丽,和来自亚洲的小姐气质完全不一样。

玻利维亚小姐

LAURA OLIVERA:

能来到这里参加比赛的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最美丽的女人,已经很难选择了。而且如果说别人美丽,那就是表示自己不如她们好看。每个人都很不错,各自有各自独特的美丽。

日本小姐

YUKANAKAYAMA:

最漂亮的应该是墨西哥小姐。她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当你从她身边经过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强烈的吸引力。不过我们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大家在一起并不会讨论谁特别好看,谁会获得第一,只是我会偷偷地看上她两眼,真的太漂亮了。

委内瑞拉小姐

LAKSMI RODRIGUEZ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每个佳丽都是被他们国家和地区选出来的最美丽的那个人,她们当然是最美丽的那一个。每个人都很优秀,而且大家对美丽的标准都不一样,外表的美丽只是第一印象,真正美丽的人,她的内心也是美丽的,懂得帮助别人,健康、自信、大方、有爱心、善良,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美丽与否不可分割的条件。

美国小姐

AILEEN JAN YAP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姐都特别漂亮,这个选择太残酷了,我不能选择。每个佳丽我都有留意,因为大家都是来自这个地球不同地方,大家的美都不一样,有的是古典美,有的是欧式的美,还有的是拉丁美女,都各有特色。

新加坡小姐

Annabelle Xiangyi Liang:

肯定是中国小姐!因为她是成都人,告诉了我很多关于成都的事情,比如说成都的风景名胜、成都的文化传统,还有去年地震时成都人民的坚强,让我觉得她非常有爱心。而且她身上有一种古典美,是现在大多数美女所缺少的,很迷人。

中国香港小姐

Li G Man: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佳丽都很漂亮,很难做出一个谁是最美丽的选择。这个选择最终还是交给评委判断吧,我们自己说不合适。我最关注亚洲地区的小姐,尤其是中国小姐王芊,她很文静,很漂亮,也很懂得礼仪和待人接物,对待大家都很热心。

印度小姐

HARSHITA SAXENA:

我最漂亮。(笑)这是个玩笑话,我觉得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佳丽都有各自的特色,你很难第一时间就马上选出来谁最美丽。而且美丽不仅仅是看外表,和内在也有关系,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才能判断出谁是最美丽的人。

巴西小姐

RAYANNE MORAIS:

一定要说最美丽的话,那就是我自己。我是喜欢热情活泼的美女,就像我的家乡巴西一样,都有火一般的热情,有世界闻名的足球和桑巴舞,我会把这一切都传递给大家,让大家看看一种更加快乐的美丽。

哥伦比亚小姐

LINA MOSQUER:

这个选择真的很难,大家都很漂亮。这不是什么客气话,而是事实。每个佳丽都是在她们的国家和地区经过成千上万人报名,通过层层考验选的,这么多美丽的人聚在一起,又怎么可能马上选出最美丽的那一个?而且国际小姐更看重的是心灵美,如果这个佳丽心灵不美,不够有爱心,长得再好看也没有用。

在美女之城看美女

整理_小欣

49届国际小姐世界大会活动安排

时间:2009年11月21日 10:00-11:30

项目内容:各位国际小姐在花车上沿途向成都市民展示风格各异的民族服装,花车巡游的路线是川投国际酒店-人民南路-天府广场-金沙博物馆。

时间:2009年11月21日 15:00-16:30

项目内容:国际小姐们在黄龙溪游览古镇风情并拍照。

时间:2009年11月21日 18:30-20:00

项目内容:国际小姐出席位于黄龙溪景区的川西大堂会活动,体验川西的风情生活。

时间:2009年11月22日 09:30-10:30

项目内容:国际小姐各位佳丽在宽窄巷子进行“雨伞秀”。

时间:2009年11月22日 10:30-11:00

项目内容:佳丽们锦里体验蜀绣。

时间:2009年11月22日 14:00-16:30

项目内容:国际小姐们赴成都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试鞋并走秀。

时间:2009年11月24日 09:30-11:30

项目内容:在熊猫基地,国际小姐选手们参与“爱心熊猫之旅”,选手们将参观熊猫基地,了解熊猫生存和保护的现状。选手们了解过熊猫生存现状后会用以熊猫粪便为原材料制作的纸张写信,并在现场将她们写的信寄至世界各地。最后,选手们还用各自的语言宣传和推介成都。

时间:2009年11月27日 15:00-16:00

项目内容:在川投国际酒店网球中心,媒体采访国际小姐的赛前训练情况。

时间:2009年11月28日 13:00-15:00

项目内容:在川投国际酒店2F宏图厅,20位评委面试选手。

世界上最美的人范文第2篇

但其实远远不是。

世界人口贫困程度百分比图表显示:

8.8亿人(世界人口13%)

每日生活水平低于1美元,55.8亿人(世界人口87%)在此水平线以上。

14亿人(世界人口21%)

每日生活水平低于1.25美元,50.6亿人(世界人口79%)在此水平线以上。

17.2亿人(世界人口27%)

每日生活水平低于1.45美元,47.4亿人(世界人口73%)在此水平线以上。

26亿人(世界人口40%)

每日生活水平低于2美元,38.6亿人(世界人口60%)在此水平线以上。

31.4亿人(世界人口49%)

每日生活水平低于2.5美元,33.2亿人(世界人口51%)在此水平线以上

51.5亿人(世界人口79.5%)

每日生活水平低于10美元,13.1亿人(世界人口20.5%)在此水平线以上。

全球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每日生活水平低于10美元。

水问题影响了一半的人类

一些发展中国家有11亿人饮用水不足,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

几乎三个人中就有两三个人缺乏洁净水,用水生活费不到2美元一天,有三分之一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一天;

超过6.6亿人缺少卫生生活费低于2美元一天,3.85亿多人在不到1美元一天;

访问了85%使用自来水的家庭,相比之下,25%的最贫穷;

每年约有180万儿童死亡导致腹泻;

4.43亿人的上学儿童死于与水相关的疾病;

接近半数的人在发展中国家遭受从健康问题引起的水和卫生设施的赤字;

数以百万计的妇女每天花几个小时收集水;

全球儿童数量:22亿人

贫穷人口:10亿人

1.5%

2005年,占世界人口20%的顶级富人占据了世界上76.6%的私人总消费,而最穷的20%人群则只占了1.5%。

数量占绝大多数的60%世界中层收入人口总消费为21.9%。

最穷的10%的人口占总消费的0.5%,而最富有的10%人口则占据了59%,差距悬殊。

3.5万亿

2006年全世界GDP为482000亿美元。

那些世界最富有国家占据世界总GDP的76%(366000亿美元)

世界上最富Top 500顶级亿万富翁占据3.5万亿美元财富(约占世界GDP总额7%)

那些低收入国家只占据1.6万亿美元(约为世界GDP总值的3.3%)

中等收入国家占据财富总和为10亿美元(约占世界GDP总额20.7%)

富有和贫穷国家之间的距离约为:

在1820年 3 比1

在1913年 11 比1

在1950年 35 比1

在1973年 44 比1

在1992年 72 比1

大约有7.9亿人在发展中国家仍长期营养不良的,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住房,安全饮水和卫生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19亿儿童中,其中

6.4亿没有足够的住所

4亿人未获得安全饮水

世界上最美的人范文第3篇

但是,所谓“现代美学”,绝不是如有些人所理解的,简单地等同于现代的西方美学。“现代”是一个全球概念。“现代美学”应该是站在21世纪的高度,吸纳东西方文化的全部精华所建设起来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尽管当代西方各种美学流派层出不穷,但是我们还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因为到目前为止,西方的美学体系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吸纳、包涵中国美学(以及整个东方美学)。

所以,建设现代美学体系,并不意味着从西方引进一个现成的美学体系。就我们中国学者来说,为了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立于时代高度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我们应该下力量系统地研究、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并且努力把它推向世界,使它和西方美学的优秀成果融合起来,实现新的理论创造。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用于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我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我以为,在以下三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

(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一、美在意象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看法极为分歧。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

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他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的意思是说,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和风景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和风景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身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在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柳宗元的命题,使我们想起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段话。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萨特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萨特这段话的意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

没有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

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一树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的实在,一座远山的意象也不是远山的物理的实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王国维说,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陶潜的菊是陶潜的世界,林逋的梅是林逋的世界。这就象莫奈画的睡莲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画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世界一样。没有陶潜、林逋、莫奈、梵高,当然也就没有这些意象世界。正因为它们不是的实在物,而是非实在的意象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意象世界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

前面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那么美(意象世界)和真是不是分裂了呢?

不。中国美学认为,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王夫之一再强调,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在意象世界中,世界如它本来存在的那个样子呈现出来了。

要把握中国美学的这个思想,关键在于把握中国美学对“真实”、对世界本来存在的样子的理解。

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而且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

《易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它最关心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并认为人和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易经》的每一卦都是讨论天人关系,而天人关系的中心就是生命。这就是《易经》的灵魂。《易传》发挥《易经》的思想,提出了“生生之谓易”(《系辞上》)等命题。按照《易传》的命题,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自然界充满了生意,而从这里就产生了世界的意味和情趣。这就是“乐”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易传》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

所以,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这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王夫之说过一段话,意思就是说,乐是人和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宋代画论家董逌也说过一段话,意思是说,一幅画,如果能表现“一气运化”即就有生意,即就是自然,即就是真。所以在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之中,真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自然界,而是存在的本来面貌。这个自然,这个存在的本来面貌,它是有生命的,是“天人合一”的,因而是充满了情趣的。中国美学所说的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就是指照亮这个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和谐)的本然状态,回到这个自然的乐的境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也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的超越,同时它又是复归,是回复自然。所以司空图说“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荆浩说“搜妙创真”(《笔法记》)——通过创造,而达到自然,达到真。

宗白华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他又说,中国的体系强调“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的这些话,也是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三、 审美意识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现在美学界多数人都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性质,是美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我们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是人(主体)通过思维,力图把握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它所认识的,只能是“是什么”,主体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验人与世界的交融状态,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验人是“怎样是”(“怎样存在”)和怎样生活的。实际上,思维总是割裂世界的某一片段或某一事物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以考察这个片段或这个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求得逻辑的“真”。逻辑的“真”会遮蔽存在的“真”。所以我们平常说真理(逻辑的“真”)总是相对的,思维总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人如果仅仅依靠思维,便只能达到逻辑的“真”,因而只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中。

但是,过去对审美活动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而是体验活动。审美活动通过体验来把握事物(生活)的活生生的整体。它不是片面的、抽象的(真理),不是“比量”,而是王夫之说的“现量”、“显现真实”,是存在的“真”。

按照王夫之的说法,“比量”是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是逻辑的“真”,它用人的概念、语言把一个完整的存在加以分割,因而不能显现事物(世界)的“本等实相”,当然就谈不上“如所存而显之”了;而“现量”是超逻辑的直觉活动的结果(“一触即觉,不假思量比较”),它显现事物(世界)本来的体性,是存在的“真”。意象世界就是“现量”,所以宗白华说,“象”是要依靠“直感直观之力”,直接欣赏、体味世界的意味。又说,“象”是自足的、完形的、无待的、超关系的,是一个完备的全体。

过去,美学家一般都注意到了审美活动的超功利的性质,而没有注意(至少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审美活动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但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庄子和禅宗的思想家,他们早就看到,功利世界和逻辑世界遮蔽了存在的本来的面貌,即遮蔽了一个本然的世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在这个本然的世界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当然这个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这个善,不是功利的善,而是存在的善。庄子和禅宗对美学的意义主要就在这里,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审美活动的超功利、超理性的性质。

所以,用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是不能解释审美活动的。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提纲中批评黑格尔说;“黑格尔使‘理性’流动了,发展了,生动了,而仍欲以逻辑精神控制及网罗生命。无音乐性之意境。”

就审美意识是超理性的精神活动这一点来说,美感与宗教感有相似之处,而且可以互相沟通。

从爱因斯坦到杨振宁,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他们在科学研究的某个境界会得到一种美感和宗教感。扬振宁说,研究物理学的人从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等等这些“造物者的诗篇”中可以获得一种美感,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哥特式教堂想要体现的那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扬振宁这段话就提出了美感与宗教感沟通的问题。

美感有不同层次。最大量的是对生活中一个具体事物的美感。比这高一层的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我们称之为人生感、历史感。最高一层是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我们称之为宇宙感,也就是扬振宁说的庄严感、神圣感、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正是在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通过观照绝对无限的存在、“最终极的美”(在宗教是神,在审美是永恒的和谐和完美,中国人谓之“道”、“太和”),个体生命的意义与永恒存在的意义合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升华。在宗教徒,这种境界是“与神同在”,在美的欣赏者,这种境界是“澄怀观道”、“饮之太和”。这是瞬间即永恒的境界,是灵魂震动和无限喜悦的境界。

现在,我把我在以上说的意思简要概括一下。

我以为,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第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

第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世界上最美的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全球视野 美国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378-03

引言:近些年来,伴随着全球史的勃兴,国际史坛已经开始投入很多关注到这一课题的研究。但是,在过去全球史的研究影响都仅仅局限于世界的学科研究范围,有关于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也是在近些年才开始逐步兴起的,也同时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趋势,值得关注。如果对一个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脱离国家的过去是无法完成任何有价值的分析的,基于世界范围内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各个方面存在的关联性,一个宏观的全面研究理念以及端正的历史研究态度至关重要,不能在历史研究中提出本研究仅限于本地区的观点。例如:研究当代中国国情史,必然离不开同时代的欧洲和美洲历史研究,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忽视,对于最终的历史研究客观性和全面性也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因为彼此之间的关联不可避免,所以研究其一必然离不开其他。

一、从全球视野下进行美国史研究原因

1.世界史研究价值导向

21世纪是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在此背景影响下人们的世界观也在逐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世界的整体性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地球村”此类大世界小范围的思想也逐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由此,树立起能够适应世界整体全球化要求的世界观,也就是全球视野下的历史研究观念,也逐步成为世界历史学科得以向前发展的必要性条件。美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不应该被以孤立的国别史研究方式进行,与此同时,也不应该被看做是整个世界历史研究大范围中的一个简单研究组成部分。应该从美国历史发展属于世界历史有机体中组成部分的角度分析,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坐标中对美国史进行准确定位,于此同时,又可以反映出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和总体进程。美国史最重要的研究价值不在于作为独立国别的研究价值,而在于他与世界史进程中存在的有机联系让其拥有重要价值。

2.世界结构一体化要求

在世界历史融合与全球整体的角度分析,就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人类历史主要是在两种不同力量之间运动并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中稳步发展的,这两种力量的推动就是全球一体化和世界秩序确立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世界秩序规范运行的合理化要求。世界结构在历史的发展中展现了其必然的一体化趋势,国际秩序和国际规范的建立和合理化发展,这两种原则共同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彼此之间的制约与平衡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动态以及曲折性特征,世界历史的周期性反复和阶段性特征都由此影响出现。无论是美国史还是世界史,史学研究都应该站在整个人类的发展文明的高度进行研究,进行世界人类发展大趋势的探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价值合理定位,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整体世界历史格局和运行规律的分析研究。美国是一个重要的世界大国,美国的发展历程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所以,世界结构的一体化要求采取全球视野进行美国史研究。

二、全球视野下进行美国史研究的背景过程

1.二战后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史的研究开始出现新的趋势,美国史研究的界限和具体研究范围也开始发生变化,国内以及国际社会不断发生的剧烈变化使得存在明显研究价值局限的民族国家史体系出现问题,对于国内和国际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不和谐现象解释出现困难,由此,在时代的要求背景推动下,历史学家开始尝试突破旧有的民族国家历史研究局限,进行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内容更加丰富,观点客观的美国史研究。于此同时,先前在美国史研究过程中被可以回避和忽视的角色开始出现,对于美国史的叙述主体丰富起来,很多的历史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家越来越意识到了民族国家历史的研究局限性,这更进一步带动了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兴起。

2.20世纪70年代后期

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为受到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热潮的影响,美国的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开始选择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美国史的全球化问题。美国史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逐步呈现出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特点和学术背景特点,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民族和国家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深刻思考。正式因为民族国家的历史性思考在此时兴起,导致了人们对于美国和世界的关系领域问题产生了更为复杂深刻理解,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和全球化历史研究视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视角一直与全球史的研究热潮密切相关。本德曾多次指出,自1500年开始,全世界已经只存在于一种历史了,主要就是世界历史,也就是全球史,全球史不再单一局限使用以民族和国家为单元的思维模式。

3.20世纪90年代末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开始步入高潮,1998年,美国史研究协会联合巴黎大学和国际国内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开始一起拉开了美国史系统研究创新的序幕,开始通过召开国际史学研究会议、设立外语史学研究奖项、增加其他国家的史学研究者从事史学研究的项目投入资金、鼓励出版和发行国外有关美国史研究的著名理论成果,以此来加速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国家史学研究速度,进一步科学规划和确立未来的美国史学研究和发展方向。于此同时,美国史学研究专家和团体更是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带动了全球视野下美国史研究的声势。911美国恐怖事件以后,美国高校学院内外,文化研究者纷纷开始要求冲破长久以来美国采取的“孤立主义”枷锁。

三、美国史全球化的基本观点与范例

19世纪以来,很多的美国史学研究人员开始逐步放弃民族国家的史学研究方式,认识到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史学研究看成是彼此封闭且相互之间毫无任何联系以及差别的体系是很荒谬的。这正是因为此类先定的假设并不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同时对于过去的先定历史也没有可研究参考意义。所以,要想书写真正有研究价值的美国历史,必须实施美国国内外的全面调查研究,将国内和国际双向互动考察。美国国家历史研究调查证明,美国国家历史不能仅仅以国家本土范围的历史研究为基准,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是历史的唯一产物,在人类历史所走过的所有历程中,风起云涌的各类政治实体其实都没有达到现代意义上定义的民族国家标准。15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美利坚都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式而存在的。事实上,美国史的反复发展和曲折历程已经充分鉴证了境内外的各类影响,尤其是在现如今全球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所以,在文化多元发展,跨国贸易兴盛,同时移民扩散剧烈的社会现象频发的背景下,非民族国家的假设已经很难在此基础上理解。

四、全球视野下进行美国史研究在美国的影响

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趋势已经确立,余下的所有问题都将会集中在全球视野下研究美国国家史会对美国的史学教学和科研所产生何种影响,新的史学研究视角的确立是史学研究工作者和教育教学工作者所秉承的纲领性思想。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在国家历史研究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其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科学参考价值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国际范围内,史学研究对地区和国家以及国际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完备的史学研究对国内和国家的史学教育,以及大众群体的史学观念和国家以及民族观念的确立至关重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社会认知和历史责任感,只有明确历史才能不断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只有总结历史才能推动未来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观点的确立,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五、国内的美国史研究成果

1.早期学术界世界近代史研究

美国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一场民族战斗所赢取的独立,而美利坚合众国想要发展,就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发展消失殆尽的废墟之上的。对于美国的独立情况,一直以来发展到至今,主要的研究内容还依旧停留在美国的历史范畴之内的,然而美国并没有使其发展的角度站在全球视野之下。

在我国的学术界内,也在早期就开始对世界上的近代历史重大事件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因此在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就有相关的著作出现。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随着我国对于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学术界对于美国的第一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问题也具有更加深入的探讨,除了出版专门的论著以外,还有很多相关的史书也与美国独立的相关问题有关系。但是在这些研究内容中,比较值得关注的就是,在谈及美国独立的性质,以及在历史上的意义的时候,我国很多学者都具有两种观点,其一,人民认为美国的独立主张正是世界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就是美国的独立是一次比较不彻底的资产阶级的革命。

2.美国独立世界意义研究

想要了解美国历史的发展情况,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来观察美国的历史,以及美国独立的过程和价值是不够的。世界上都知道,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体系主要建立起来的时间使15世纪与16世纪之间交替的时候,这也是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起来的最有利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也是美国把整个世界逐渐吸收到资本主义中的主要历史进程。15世纪之后,世界上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并且根据欧洲殖民地的边缘关系格局,在16世纪把这种格局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固定,保证了五种国家发展的局势作为基础的体系。其中也包括英国和北美等13个殖民地在内的美洲大陆,都被强大的殖民主义拉入这一体系,把这些国家与欧洲国家一直捆绑在一起,成为美国政治和经济一起发展的前景。这一点也表现出世界上的不平等以及不合理的秩序。美国独立的地位在确立和巩固的时候,给15世纪以来成为欧洲主宰世界民众格局,以及划分殖民主义与国际关系的格局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3.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研究

随着美国的革命对于世界格局的主要震荡的作用,美国民众的思想基础都被称为“孤独主义”。而美国的孤独主义也在早期根治与美国的殖民地,和美国不同的是其中不平等的关系也使孤立主义得到良好的滋养。英国人民的压迫导致殖民地的人民意识到自身主要的利益,同时也想到想要发展殖民地还需要将自身联合起来。

对于世界上产生裂变的也是由于美国的独立,这种情况最终也体现在“门罗主义”。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的格局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变化。在欧洲国家中,法国首先在革命的时候宣告传统的时代结束,而欧洲的战争也逐渐消失,拿破仑也在历史上逐渐消失了,因此欧洲国家君主制度也全面复辟了。欧洲国家中的美国也开始借鉴各个国家成功和变革的经验,逐渐的开始走上自身的改革道路,并且在实质上进一步拉开了美国和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导致美国成功的摆脱了与欧洲国家政治和外交内容上的纠缠,使美国成为比较独立的政治体系。 4.美国独立后世界格局变化研究

在美国逐渐独立之后,逐渐和欧洲国家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世界格局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从美国的独立,一直到“门罗主义”出现,一直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美国也在发展的情况下,完成了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一种变革[1]。在这些情况的发展期间,国家主义或者是民族主义都成为了美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成为美国主流意识下的最终形态。美国的人民针对自身的民族情感还有特点和性格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良好的拓展。美国的人民也在这种环境下越来与美国化,美国人民一开始作为民族的感觉和思考行为也逐步形成了一个统一和整体的系统。在欧洲的殖民地时代,各个地区的痕迹也在逐渐被清除,同时各个殖民地也打着国家主义的旗号,使其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持续高涨[2]。而美国人民在英国战争期间所创作的《星条旗》也成为美国的国歌,而创作者“山姆大叔”则成为美国发展中的代表,并且在群众中竖立起来,也意味着民族文学的兴起。后来的实践内,随着美国大陆扩张的完成,美国西部也迅速被开发,由此可见,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巩固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成熟起来[3]。

六、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分析

1.由孤立主义向开放主义转变

纵观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在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轨道上主要就是依赖于民族主义,因此美国的发展史一直有一句话就是:“国家的发展开始于民族主义,终止于世界主义[4]。”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之中,主要的契机就是扩张民族主义。也因为如此,扩张也成为美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最为永恒的主题之一。在欧洲第一批移民在踏上新大陆的时候,就开始向西部广阔的土地上进攻,主要的想法也是扩张[5]。最早的时期,美利坚人民具有的主要扩张意识,以及外向型的商业精神都是与生俱来的,在建立起美利坚共和国开始,美国人民就具有这种意识。这也是致使美国人民不抗拒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主要特性的另一面。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上讲,这也是一个新兴起的民族想要在新大陆和新社会中立足,并且寻求生存的主要反映。但是美国人民的这种扩张手段终究还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的情况,因此这种扩张手段也成为美国在壮大之后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上受到很多争议的一种情况[6]。15世纪的时候,是世界上发现新大陆比较多的时期,欧洲国家一直以武力和商业情况作为最终手段,横跨大西洋之后,不断的寻找向东开拓的道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大陆性的扩张一直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向欧洲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时也给美国扩张指引了具体的方向,也就是自东向西,一直抵达太平洋。

2.美国内战的民族主义分析

在美国的历史上,主要的发展历史逻辑就是在孤立主义想开放主义发展,还有就是由民族主义向世界主义发展,美国的发展史主要就是从海洋到大陆再到海洋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美国人民也完成了自身的民族形象和民族性格的变化。美国人民来自海洋,并且其中发展的利益也关系到海洋,在美国独立之后,这一民族也在力争夺去大西洋之上的航海权力,为了这一权利美国人民努力奋斗了将近四十年。但是美国人民还具有流动的特点,因此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并没有非常留恋这片海洋,却依旧没有离开海洋,依旧对其具有情有独钟的感情。美国早期的传统一直是属于孤立无援的情况,这种现象产于大西洋,其主题也是和欧洲的强国划分地界,避免受到侵扰。纵观历史,美国在历史上参加的对外战争,能够看出,首先美国人民的利益在一开始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其次,美国在大西洋上主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防御的现象,人民心中都在寻求离去的办法,然而,美国人民在太平洋上的表现则变成主要进攻的姿态,主要就是追求入侵。

3.美国确立世界主义思想分析

美国的太平洋入侵情况主要就是开始于美国人民杰斐逊,他主持进行的“路易斯安那购买”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要接近太平洋,而在那时太平洋也属于美国想要向西部扩张的主要道路。并且在杰斐逊的主张实行之后,他一直相信的就是太平洋的海路主要与其他水路相关联,这也是美国商业的主要目的,太平洋能够给美国人民提供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水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人民一直把杰斐逊成为美国发展历史上的“天定命运”,同时也称其为这一思想的主要操作者,还有些美国人把杰斐逊称为“美国第一位伟大的扩张主义者”。由此可见,在美国发展史上的扩张问题中,很多人都是不能超越杰斐逊的。在美国的历史上,随着杰斐逊的发展之后,美国在1820年与西班牙签约最终完成了美国历史上“横贯大陆”的主要计划。同时也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取了对于太平洋海岸的主要要求权利和给美国未来的发展铺好了完整的道路。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中所提到的美国史全球化的运动,主要的发起原因就是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之下,并且在全球化的运动进行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全球史观所产生的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也在此次的运动中溢出了想要超越民族国家历史的具体构架,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也打破了在19世纪初期所逐渐形成的具有狭隘的民族国家情况,同时也对于恢复历史的真实情况具有非常大的贡献。根据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整体情况和局部情况,还有全体和个体的动态之间的联系,历来都是治理历史的人员非常珍惜的观念,但是美国史出现全球化刚好符合实现这一理念的要求。再加上美国史全球化的实施人员具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所以完全可以相信,在这一历史情况出现的不久之后,也一定会收获比较丰厚的成果,与此同时也期望美国史全球化的理念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研究产生相关的借鉴作用。因此我国只有把美国的历史加入全球视野之下,重新的观察和认识我国的民族主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人民对于美国历史运动的情况,以及非常多的问题,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判断,也能够使我国人民宏观以及深刻地了解到美国在民族主义向世界主义发展的最新道路,也能够给予美国的历史运动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于向东,施展.民族主义与超大规模国家的视野――世界格局视野下的中国外交之三[J].文化纵横,2013,01:112-121.

[2]王玮.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50-56+175.

[3]王立新.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的兴起[J].历史研究,2014,01:144-160.

[4]李剑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9,01:30-49.

世界上最美的人范文第5篇

9月中旬以来,金融危机全面升级,美国正遭遇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升级以后的几天内,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阻止金融体系崩溃。这些措施在短期内遏制了市场信心的“自由落体运动”。但美国国会对于财政部方案的不同看法,曾再次令市场陷入恐慌。

国会山的政客们,首先考虑的当然是自己的席位问题。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将面临重新选举的议员,都对救助提案投了反对票。用纳税人的钱来清理惟利是图的银行家所造成的不良资产,在政治上是不得人心的。不过,政客们最终意识到,这个时候如果不出手,倒下的将不仅是银行家,整个经济与金融体系都有可能崩溃,因此,国会最终很快批准了救助方案。但是,市场似乎已经坚信,所有这些措施加在一起,仍不足以彻底解决当前的金融问题。因此,资产价格仍然持续下滑。

不论美国局势在今后几个月如何演变,可以肯定的是,等到尘埃落定,美国的金融版图将彻底改写,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也必定开始动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一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但是,这一轮金融危机,恰恰充分暴露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的严重问题,美国过度依赖经常账户赤字的增长模式将被迫改变,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市场和美元的信心也会持续下降,从而终结自1944年开始的美元时代。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经济主导地位都不可能恒久不变。自15世纪以来,主导世界经济的国家一般都是各领100年:从葡萄牙(公元1450年-1520年)、西班牙(1530年-1640年)、荷兰(1640年-1720年)、法国(1720年-1815年)到英国(1815年-1920年),几乎没有出现过例外。美国主导世界经济始于1920年,如果遵循过去几百年的规律,美国经济霸主的日子也不长了。当然,货币时代的谢幕一般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地位的丧失。20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英镑依然约占各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出现问题。尽管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但储蓄率跌到接近零的水平。与此相伴,经常账户由原来的略有盈余,变成现在庞大的赤字,近几年的赤字甚至已经占到GDP的近6%。也就是说,美国的经济增长其实是通过不断扩大的举债来支持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运行都没有出现危机。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得到全球投资者的偏爱;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也不断增加。东亚国家为了保证高速增长,积累外汇储备,执行保守的汇率政策,经常账户盈余大幅度上升。中东等石油出口国的变化更快,国际油价提高,导致这些国家经常账户盈余不断增加。东亚和中东国家在过去十年内,起码弥补了美国新增经常账户赤字的三分之二。

但是,依靠不断增加外部资本输入支持的增长模式,显然是无法持续的。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每年需要输入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美元资本的意愿,却在不断下降。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努力刺激国内需求,缩小外部账户的顺差。同时,最近几年,美元贬值,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例也趋于下降。这样,美国所能够选择的只有三条道路:增加国内储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接受美元更大幅度的贬值。无论美国选择哪一条路,美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都将走上下坡路。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许多专家把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为长期流动性过剩,最终导致资产市场泡沫,并由此推断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因为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需要承担重大责任。这样的分析从逻辑上说当然没有错,但是,这次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也表明美国金融业的风险控制已经失灵,监管机构没有尽到职责,金融创新不但扩散,还放大了风险。因此,对危机的处置,不能仅局限于资产价格的调整,更需要对现行的金融制度实施重大改革。金融危机也将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兴趣。

所有这些,都是决定美元长期贬值预期的结构性因素。本世纪初,美国已经与延续了几十年的“强美元”政策告别。过去六年多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世界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带动美元的真实有效汇率下降约30%。最近,美国官员宣称将坚持“强美元”政策。这样的声明至多是一种宣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所谓的“强美元”政策只能是空中楼阁。况且,美国当局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支持所谓的“强美元”政策。过去两个月,美元汇率出现短暂反弹,它反映的并不是美元的强劲,而是欧元和其他货币的疲软。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除了美国和美元的经济地位会明显下降,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将减少,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也会改变,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局面也难再持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集中发生在美国的变化,将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过去十年,中国就是美国经济的倒影:美国的逆差就是中国的顺差,美国的消费增长就是中国的出口增长。

毫无疑问,美元时代已经日薄西山。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美元的谢幕演出将持续多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世界货币出现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什么货币将替代美元,成为下一个世界货币?欧元似乎是最可能取代美元的货币。从1999年到2007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由70.9%下降到63.9%,而欧元的比重却由17.9%增加到26.5%。但是,欧元区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决策的质量,是欧元成为世界货币的主要障碍。

中国的人民币也可能成为重要的候选货币。中国很可能在20年内赶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人民币的最大罩门在于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即使中国加速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尤其是世界货币,还需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金融体系的健康度、监管体系的能力、货币政策的质量和信息流动的自由度等。显然,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尚有非常遥远的路要走。

过去一个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也使得世界货币的形成更加困难。美元之前,西班牙元、荷兰盾和英镑都曾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储备货币,当时所有的货币都与一定数量的贵金属(比如西班牙元时代的白银和美元时代早期的黄金)挂钩。1944年建立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时,美元的价值依然是以黄金作后盾的。到1971年尼克松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将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在了美联储的信誉之上。现在,一个后起国家要建立这样的信誉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