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桂林的诗句

关于桂林的诗句

关于桂林的诗句

关于桂林的诗句范文第1篇

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置身于桂林的碧波之中。乘着古味犹存的竹筏,我悠悠然飘荡于玉带一般的漓江之上。摆脱了尘世的喧嚣,摆脱了人事的烦扰,只是飘着,毫无负担。我的眼中,将只有碧水青山,渔翁闲钓;我的耳边,将只有鸟鸣清脆,牧童悠歌。沐浴着湿润清新的空气,我将回归最纯粹的自己。是的,桂林用她的水温柔地抚慰我们早已疲惫的身躯,涤荡我们早已麻木的灵魂。

我也曾无数次幻想自己置身于桂林的青山之下。“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桂林的山因水而起,傍水而生,故而自有一种独特的风姿。象山、九马画山、月亮山……每一块山石都蕴藏着或凄美或动人的故事。它们集秀美与险峻于一体,常让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泰山巍峨陡峭、气势磅礴,但终究只能让我仰望、让我崇拜,只有桂林的山石,能让我心甘情愿交出自己的灵魂,沉醉其中。

但,这终究只是幻想。纵使已经无数次通过图片欣赏过她,纵使已经在脑海中将她的轮廓描画过无数遍,我始终没有去过桂林。曾经不止一次对自己说:去吧,到那令人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地方去。去看看那薄烟轻笼、波光旖旎的水,去看看那秀丽多姿、峻拔雄奇的山。也曾经不止一次冲动地打点好行装,却终究在最后一刻放下背包。我只是不敢。我不敢亲自踏上那块土地,更不敢亲眼去验证她的美丽。心底的桂林,已是那样美、那样好,我只怕亲眼看到的,并非心中所想。其实,只是害怕失望吧。宋之问曾有一句诗“近乡情更怯”,原本形容游子归乡时渴盼而又害怕的复杂心情,用在我身上,倒也妥当。

常常想,那样多的自然风物,中国人为何独独钟爱山水?从来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语,山与水俨然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标杆。文人对山水的喜爱自不必尽说,只看那层出不穷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虽风格迥异,但皆能自成一派,各有拥趸。普通老百姓,对山水也是格外情有独钟,凡有山有水处,必可见游人如织。

可能,山与水,真的有一种天赋的灵性。单独的山或水已经够吸引人,倘若山立水畔、水萦山周,那便可称得上完美了。山与水相互依偎,山之刚衬水之柔,水之柔托山之刚。刚多于柔则更显磅礴,柔多于刚则更显柔情。总之,山与水无论怎样搭配都不会突兀。山与水,刚与柔,在造物主的巧妙安排下,互衬互补,共同创造出种种和谐的意境。这大概正是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境界吧。

而在桂林,山与水的和谐交融可说是达到了极致。桂林的水是天上清泉洒落人间,桂林的山则是玉帝在水边随意抛洒的棋子,一颗颗、一粒粒,初看零落散漫,实则别具匠心。这颗颗别致的小棋子,虽不能“连绵不绝数十里,高耸入云几千丈”,却在保持自己独特风貌的同时,相互映衬,极具层次感。与盈盈碧水相谐,更增添无尽韵味。桂林的山水,本身便是一轴浑然天成的巨幅画卷,虽然历经千年的风尘,依旧轻灵如故。也许正因为此,它们才赢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无上赞誉。宋人王正功此语一出,任何描画桂林山水的诗篇顿时黯然失色。只此一句,天下人的心都被桂林勾了去。我自然亦如此。

可是,虽被桂林勾去了心神,却难以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中的她,长久以来,我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纠结。偶尔读到罗兰《中国人的山水观》时,我终于释然。作家认为,中国人的游山玩水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光怪陆离的尘世中摸爬滚打,为生计、为钱物、为地位,我们苦苦挣扎却又无法逃离。疲惫的灵魂常常需要一方净土来休憩、来调整,而那珍藏许久的桂林正是我灵魂的故乡。当我陶醉于心中的桂林时,便若游子扑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可以不顾俗世的眼光,摆脱俗事的纠缠,剥除面具,卸去伪装,清清静静,优哉游哉。既然已然在心底为自己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我又何必执著于是否亲自踏上那片青山绿水呢!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桂林。对别人而言,桂林也许是山水、是溶洞、是西街、是刘三姐;对我而言,桂林是慰藉、是寄托,是我的独一无二。对别人而言,桂林,在眼前;对我而言,桂林,在心间。我愿意守着心底这澄澈纯粹的桂林,任沧海桑田、人世浮沉。

链接高考

阅读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然后回答问题。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①。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注]①,古通簪。

1. 在唐代,桂林山水便已闻名遐迩,请简述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2.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长,一种则文从字顺。请回答这首诗属于哪一类,并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 首联点明严氏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若青罗之带;那里的山峰拔地而起,峻峭玲珑,有如碧玉之簪。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许多人养有美丽的翠鸟,并以它作为税赋进贡朝廷;家家都种有清甜可口的黄柑。

2. 这首诗属于后一类。本诗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一句,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脍炙人口之佳句。漓江碧澄蜿蜒,流速缓慢,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这两句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她是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

名迹・名篇

画山

清・关为寅

谁将偌大如椽笔,染却青山成五色。

夜泊轻桡近画边,下瞰澄潭深百尺。

此时山月初欲上,瞳胧微放东山碧。

正如暗室未张灯,见暗难辩黑与白。

半夜长空天风寒,疏星朗朗月团团。

关家米家都不似,一幅混沌成大观。

画中著我后著君,颊上三毫更传神。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桂林

唐・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韩 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送任五之桂林

唐・王昌龄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关于桂林的诗句范文第2篇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 (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 (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 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 ,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 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 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 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 桂林山水必游行 山清水秀又美丽 怪石嶙峋危峰兀 奇峰罗列拔地起 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该文发表在《教学月刊》2003年第五期

关于桂林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文文本;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互文阅读教学就是以教科书中的“文本”为基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文本的特点既科学又巧妙地将课堂阅读向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指导学生把书读后,从而达到深度阅读与体验的目的。互文在语文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互文文本运用的几点做法。

一、引用主题性互文

主题是作品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通过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主题性互文就是与课文具有相近主题的文本。

如解读《索溪峪的野》一文,在作者的笔下,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是野的。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动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学生被索溪峪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时老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在主题上相似?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发、调动了,马上想到《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运用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通过对课文和引入的文本的解读,学生对索溪峪和桂林的自然风光的美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引用结构性互文

结构是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性互文就是与课文结构类似的文章。

如学《山中访友》这篇文章,当学生读到:“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陡峭的悬崖! ……;你好,悠悠的白云!……”这时老师就从文章并列式结构这个层面来适时地引导学生,学生的灵感全面被激发了,通过小组的交流,从以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出很多结构相同的文本。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通过本节课对课文结构性的学习以及学生对课文互文的掌握,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结构性文章的特点。

三、引用修辞性互文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性互文就是在文章中某些段落里出现带有修辞的句子。

当学到《甲虫的村落》一文时,其中有一段:“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样流了出来。”这时的学生对这句话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地说明了甲虫振动翅膀时的优美旋律,这时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里面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人,像骆驼,奇峰罗列;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同学们又相继找出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相对就的互文文本。

四、引用意象性互文

意象性文本是指对具体文本的创作而言,作者往往不是直白地说明、倾吐自己的认识、思想、感受、见解,而是寻找情感的对应物作为抒写情致、表达思维的方式,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意思隐匿于形象,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抒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由唐代作家王维写的诗时,我对“柳”这个字作了详细的解读。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因为“柳 ”、“留”谐音,因而柳树是离别的象征。柳丝飘荡,游子漂泊,情状相似;杨柳易成活,以柳入诗,寄寓祝福之意,希望远行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学生这时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已大开,这时老师借机引导他们找有关古代诗人写与柳树有关的诗句。同学们像泄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了: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王之焕的“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无名氏的“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这节课对学生来说真是意犹未尽,学生对古代诗人这种意象性的表达方式非常感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更大探索和浓厚兴趣。对学生今后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引用题材性互文

题材性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诗人或文学家以某种事物作为表达的一种对象通过文章或诗歌表现出来。

当学到李商隐《嫦娥》这首古诗:“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同学们马上就想到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又想到了这首诗是写和月亮有关的,接着同学们就查阅资料找和月亮这个题材相关的古诗文。“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找到了许多和月亮题材相关的诗文,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

随着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越来越多,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广,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宽,学生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这堂课后学生又找到了许多相关有共性题材的诗歌,如饮酒题材、出征题材、农村生活题材……

关于桂林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情景交融,以情入境

教材中选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使进行情感教育的绝好材料。在课堂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而情感重在领悟,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只会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学生只有真正用心去品味文中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彩的语言,引人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荷花》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当学生发出“哇噻!”“真美!”的赞叹时,然后在图文结合的赏图、品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真情。

二、蕴育情感,以情导入

“情感具有感染性”好的开讲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简短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的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林山水》的作者,又是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来赞美桂林呢?学生听了老师的这段导语后,兴趣顿生,开始积极阅读,认真思考。

三、剖析内容,思中融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导入新课时激起的热情不减呢?这就要我们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不断地推“波”逐“浪”。

《林海》一课,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先讲了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然后又通过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怎样才能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呢?我紧紧抓住了“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

首先,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含有“亲切舒服”的三个句子,并比较一下表达程度。当学生一致认为三句相比,步步加深之后,再结合课文逐句理解。那么,这种感情是怎样得以升华的呢?是作者展开两次联想所致。在教学联想部分时,我采用了抓重点词句谈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着重理解。在谈体会时,学生由铅笔、桌椅、门窗谈到了国家建设,有了联想,自然而然地和作者一起体味到了大兴安岭的内在美,全身心流淌着“亲切舒服”之感情。

四、读中悟情,充分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指导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我指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愈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

五、以情结尾,升华情感

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台戏”,必须精彩。若能处理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鲜明的印象,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1、换位触情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课堂教学:

“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的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舟。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这样的创设,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深深地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的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激发了学生去珍惜自己已有的友情。

2、留疑怀情

关于桂林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 典故 教学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既讽刺时政,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借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若不托之古人,而直言‘我皇’或‘今上’,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反被调离抗战前线,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意气高扬时,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典出《庄子·逍遥游》),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行路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长安放还之后,诗人心情苦闷,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典出《论语·微子》),借对孔子的嘲笑,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诗人热情又起,矢志报国,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所以,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进入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惘然”等词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创造了一个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对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或拘泥于典故原意,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治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才会清楚这个典故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