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高校;实训体系

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我国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619所,高职高专院校995所。在所有高校中,重点高校目标通常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更侧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中间层的普通高校则定位模糊,课程和实训体系没有特点和方向。随着国务院指导意见的下发,普通高校定位明确,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进行改革。

一、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的运城学院、晋中学院、江苏省的淮阴师范学院、江西省的九江学院和山西的大同大学五所地方型院校进行分析,这5所院校都处于所属省份的三四线城市,大同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于2000年组建旅游管理专业;九江学院于1993年成立国土与旅游管理学院,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则分别成立于2003年和2005年。以实践教学学分分值、实训模块类型、实验室数量、实习基地数量以及双师型教师占比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概况,5所高校的实训教学情况见表1。

二、实训体系问题分析

1.实训模块功能不全

实训课程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专业直观认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模块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根据比较发现,5所大学在实践教学学分分值方面比较相似,没有明显差别,在实训模块方面差别很大,其中实训模块最多的是江西九江学院,其专业实训体系包括餐饮实务、客房实务、酒吧、茶艺、模拟导游、应用软件、职业形象塑造、旅游线路规划、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10项,最少的为运城学院,仅有5个实训模块,仅仅包括专业见习、餐饮、客房技能实训、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五个方面,参照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这样的实训体系远不能完成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训室数量参差不齐

实训室是承接实训教学体系的载体,尤其是校内实训环节,实训室建设可以反映一个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表1可以看出,5所大学在实训室方面的完善程度各不相同,实验室数量最多的是淮阴师范学院,包括导游模拟、中餐、西餐、酒水、茶艺、礼仪培训、前厅、客房、模拟旅行社、旅游信息以及淮扬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共11个实训室;九江学院位居其后,除了餐饮、客房、酒吧、茶艺等上述实训室外,还有旅游管理软件、航空三维模拟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模拟仿真实验室;相对而言,运城学院实训室较少,分别有餐厅、客房、中式包间、酒吧、导游和旅行社模拟实训室;大同大学最少,仅有客房、旅行社、餐饮和导游实训室。

3.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实习基地是指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的地方,一般是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根据表1数据,实习基地最多的淮阴师范学院有11个,其次为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最少的是大同大学。而在实习基地的类型方面,大多数院校酒店为主,比如淮阴师范学院11个实习基地和九江学院的7个实习基地均为酒店,运城学院在2015年以前也是全部与酒店合作,2016年刚刚开始了和旅行社的合作,晋中学院的实习基地中有8家酒店、1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1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有的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有非常明显的缺陷,这样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就业面狭窄,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另外,5所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大多选择大城市企业,很少选择院校所在地企业,淮阴师范学院的实习基地以上海和南京为主,本地酒店只有1家;晋中学院合作酒店大多在北京,只有2家在所处城市;九江学院实习基地范围较广,但本地企业也只有1家;运城学院往年合作企业多在北京和上海,2016年增加了5家本地旅行社。实训基地选择大城市企业有很多优点,但是地方型院校有服务地方的功能,和更多的地方企业建立联系有助于实训体系常态化,学生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也更容易参与其中,也有助于实现地方型院校服务地方的功能。

4.实训目标定位模糊

实训体系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目标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普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旅游行业各产业体系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定位,又有别于技术型人才定位,这也是普通高校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院校定位的不同之处。另外,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业对具有一定能动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于对学生技术的要求,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但是在5所院校的实训体系中,无论是实训模块还是实训室建设都更多地体现了技术培养,未能体现出更多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构建模糊了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5.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及实施者,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招聘教师时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较高,注重应聘者的学习科研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实践能力强、有经验但学历不够的人无法进入高校,而进入高校的人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缺乏企业锻炼机会,在这一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双师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由表1可知,5所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多少不一,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九江学院,其双师型教师高达95%,其次为晋中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比例最低的为大同大学和运城学院,仅为20%和30%。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校内实训课程,双师型教师过少将会使校内实训课程质量下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法保障。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实训目标,搞好功能划分

实训体系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实训模块的划分应清晰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层、应用能力层和实践与创新层。基本技能层包括旅游各行业专业认识、实际操作和基础实验等,专业认识是通过参观、考察相关的景区、饭店、导游过程、旅游购物等,让学生对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度有个基本的认识;实际操作是各行业基层工作的操作技能和认识,比如摆台、斟酒、传菜、铺床、调酒、茶艺等;基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外语口语会话技能。应用能力层是在基本技能层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包括运用旅游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公关、人际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还包括旅游职业形象塑造能力、导游服务能力、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是在应用能力上的进一步升华,要求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创新思维,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活动方案策划、旅游线路和产品设计、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等。

2.构造实训平台,完善实训体系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应当构造校内(课堂+实训室+比赛)和校外(实践+实习+比赛+认证)两大平台。校内平台(课堂+实训室+校内比赛),首先是课堂能力培养环节,将现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每门课程按章节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压缩教材理论的灌输,代之以任务型教学,分析案例和策划方案,最终以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作为考核标准;实训室是基础技术操作能力的实现载体,资料显示,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针对实训室资源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校内比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部分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导游大赛的方式丰富专业活动,由于赛事覆盖面和参与机会较少原因,学生的整体受益性不高。应当结合专业方向特点,将赛事贯穿于整个学年,打造专业赛事平台化、程序化,比如节庆营销策划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模拟导游大赛、餐饮创业策划大赛等,丰富的比赛使得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加,其锻炼效果也更加明显。校外平台(实践+校外比赛+认证+实习),实践指的是社会实践,它不同于毕业集中实习,也不拘泥于单位类型和实践形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或者项目合作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学期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校外比赛是提高学校专业知名度,促进院校交流,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当在校内比赛平台基础上,使校内比赛和校外比赛完美对接,通过大量校外赛事提高专业知名度,提高学生能力和自信心;认证平台是指除了学业合格证书外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考核和认可,也是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并在学分奖励上加以体现,以学分代替选修课程;实习是指毕业集中实习,结合前面问题分析,实习平台主要是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合作,实习基地必须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即实习基地的多样化,又要满足服务地方要求,开拓更多的地方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既能满足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的要求,又能合理利用地缘关系,实现社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的常态化。

3.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上述分析,大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与企业建立联系,长期合作的更少,这样会造成教师讲课偏离企业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三种:一是社会认证考试,现在高校都将资格证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可以促进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也有助于教师走向社会;二是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与市场脱节是永远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同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有创新的项目,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又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市场前沿动态,也可以邀请企业来到学校进行互动。

[参考文献]

[1]朱桂凤.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9):62-63.

[2]徐文丽.基于顶层设计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4).

[3]丁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75-76.

[4]皱亮.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163-164.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相关热搜: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

中国旅游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成长,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同时,我国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的特质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尚待完善,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等。本文从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的梳理,提出基于CDI0工程教育理念的创新型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切人点提出该模式的研究思路。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旅游教育工作者们几乎都有同感,很多高校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组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学生实习和就业、校企合作、实验室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并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型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第二部分,第七项((七)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休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加快旅游休闲各类紧缺人才培养。

各省市自治区早在十一五期间开始思考该课题,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湖北旅游业被推进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后编制的《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鄂政发〔2011〕38号)®第九章指出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省旅游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旅游院系学科发展,培养各类旅游人才。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课题研究。

二、创新型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行业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旅游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低技能型人才被高技能型人才替代;二是单一技能型人才被复合型人才替代,应该培养学生既懂得旅游经营管理知识又理解旅游政策法规,并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三是学院书卷型人才被开放实践型人才替代。

近年来回归工程和实践,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尤其重视提升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开始大力推行人才战略,其在工程教育改革上的尝试与成果非常值得借鉴。20仍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0工程教育理念,即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通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方式学习工程,实现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机联系。

2008年,中国工程院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总报告中,提出工程科技人才就是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将其归纳为5类:(1)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科技人才;(2)在理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研究成果是发表成果,是工程科学方面的人才;(3)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进行技术的交叉创新的人才;(4)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开发新产品的人才;(5)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工程管理与经营、有经验的工程师。报告认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在知识(K)、能力(A)、素质(Q)和精神(S)四个层面作全面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与工程教育特点的工程科技人才素质框架。

如前所述,现代旅游业发展急需的不是低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备基本旅游专业素质,能够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旅游产品并推广实施的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旅游管理科技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加强旅游管理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真正结合,是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安排学生从事旅游产业链中的实际项目,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校内各项目管理训练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巳有知识,通过团队的力量来完成项目,使学生获得较完整的真实的实践经历,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意识。

三、创新型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对象

目前旅游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而基于CDIO模式,并整合高校学科和行业资源,构建面向行业的既有知识创新能力,又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这一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一)旅游管理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模型研究

旅游工程科技人才具备如下特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发现并解决社会与旅游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知识融通能力以及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成就与经济成就欲望,以为社会发展和旅游经济进步做出贡献为己任,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

通过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美国高校注重工程实践训练,丹麦的大学基于问题的项目式学习模式,而德国则采用“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通过在校内设立工业中心,帮助学生的工业训练及应用技术研发活动。日本的学校格外注重“机械工作”训练。以上各国的工程教育实践的共同点是,将工程项目训练与学校学习组成一个紧密的体系,满足企业与社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专业知识运用与解决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合作沟通技巧、团队及创新精神。这种教育模式与我国旅游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有着高度匹配性,是旅游管理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模型研究的基础。

(二)旅游管理工程师的矩阵式CDIO培养模式

工程师的类型和层次划分,工程师可以按照产品周期过程不同可以分为创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实施工程师和运营工程师;按照行业划分,可分为旅游创意工程师、旅游产品设计工程师、旅游产品咨询师、旅游服务工程师等。

CDIO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既能培养精英化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也适用于大众化的工程教育专业。它采用了以成果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有清晰的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流程。该模式在我国工程教育的导人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国情,特提出旅游管理工程师的矩阵式CDIO培养模式(如图1)。旅游管理工程师应当面向我国的旅游行业来加以培养,为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服务,旅游管理工程师的培养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在特定的行业背景下的真实工作环境当中从事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营的相关工作实践,为今后成长为行业专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采用矩阵式CDIO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学科和行业资源,搭建面向旅游行业的工程师成长的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工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就接触到真正的实践,直接体验产品的生命周期。学生利用理科、工科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分析工程对象即旅游行业产品的特点和相关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现实条件,深人了解行业,创造更多实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很快进入工作环境,成为合格的“学徒期”满的职员,并逐渐成长为旅游行业的工程科技专家。

    (三)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平台构建

    随着旅游行业信息化、科技化不断发展,旅游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偏高,旅游活动的开发需要高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企业要求这类人才的必须具备很强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的了解。基于旅游管理工程师的矩阵式CDIO培养模式,拟采用校企合作共同探索新型旅游管理工程师培养平台(如图2)。

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和社会潜在需求,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收集新鲜创意,培养大学生的市场洞察力,接下来组建跨学科的旅游产品开发团队,例如旅游管理专业联合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共同进行旅游信息管理软件的业务模块、旅游业务流程设计以及界面开发和代码设计,最后软件可以为全校大学生或者企业内训使用,优秀的产品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就业。

(四)岗前培训和旅游行业工程师认证机制

建立旅游行业工程师岗前培训和认证制度,可以更快帮助毕业生就业,同时也为企业节省培训成本,目前这个重要环节的缺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部分原因。研究在政府的监管下,高校、认证机构和旅游行业协会共同搭建岗前培训和工程师认证平台的方案。

(五)多学科的大工程实践平台构建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9%-2005年,出现了以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型院校,这些高校拥有多学科的学科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湖北民办高校汉口学院为例,其旅游管理专业除了使用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外,还有专业的虚拟导游模拟实验室、企业运营实盘模拟实训室。但是这些实验室之间缺乏交叉与整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将多学科实验室整合,将“实物”设备和“虚拟”设备结合,将旅游行业的工作流与旅游企业管理系统数据流相结合,将旅游电子商务与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构建面向湖北旅游行业的工程实践平台,不仅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旅游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产品,还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和创新实践基地的提供有力的支撑。

同时汉口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还与8个湖北知名旅游企业签署了中长期专业实习基地的协议,可以有机地将旅游、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学院多学科资源与本省行业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的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在这个接近真实的平台上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创造新颖的产品和服务成果,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旅游管理工程师。

四、结语

针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已从事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我们立足湖北省旅游行业具体情况,探索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平台有重大借鉴意义: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训中心 建设体系 效率

1.引言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21世纪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独立院校应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地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旅游专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旅游实训中心的建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开创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旅游管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我校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院旅游管理实训中心是伴随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而发展的,一直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实训支撑。2005年投入使用时占地面积仅54平方米,现在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

该中心主要承担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教学任务,整体设计围绕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展开。目前,旅游管理实训中心由6个实训分室构成。分别为客房管理实训室、餐饮与会务管理实训室、导游服务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和两个客房练习间。主要承担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模拟等实训课程。

客房实训室由套房、标间、练习间三部分组成。客房练习间配有客房做床所需相关设施和物品,可供学生完成客房做床实训练习。套房和标间按照星级酒店标准配备了相关设备和物品,满足学生客房服务的综合基本功练习,使学生掌握全面、系统、规范的客房服务的全流程内容和技能。

导游模拟实训室占地约100平方米,安装“三通道柱面立体投影系统及虚拟现实平台”,可为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提供模拟实习、实训的需要。学生置身教室,就如同到了旅游景点,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多角度学习。实训室功能先进,在重庆高校相关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具有一流水平。

餐饮与会务管理实训室通过营造仿真教学环境,配有餐饮、会务等相关设施设备和物品,供学生学习餐饮摆台、宴会设计、会务服务等相关项目技能训练,使学生能更好的解决本科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形体训练室配有必备的训练设备,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旅游专业人才所应有的气质和良好的礼仪修养。

3.目前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存在的一些问题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旅游实训中心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借鉴其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成功的经验,现在已初步完成基本建设并投入正常使用。我校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后期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同时在现阶段也出现一些管理与发展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旅游实训中心建设体系

实训中心不单单是提供一个场地,让学生进行客房做床,中西餐宴会摆台、导游讲解等基本技能,同时要求掌握前厅总服务台的业务操作流程,做好前厅接待和客房控制;掌握酒店和旅行社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做好信息管理;能根据模拟酒店顾客提供的资料进行恰当的食宿、会议、娱乐安排。我校目前就只有客房管理、餐饮与会务管理、导游模拟、形体等几个实训室,而学生进行的也是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不能获取最新的专业网络知识,参与网络预订,不能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交流学习。因此,旅游实训中心缺乏完整的体系。

3.2实训中心功能单一,开放时间短,使用效率低

我校旅游实训中心目前只被旅游管理专业上实训课时使用,不仅没有面向社会,甚至也没有面向我校的其它专业。其次,部分实训内容设置得不够完善,也导致实训中心的使用率不高。

3.3“双师型”教师不足

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特点,即除了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我校也比较缺乏。由于职称、科研及学历等多方面的切实压力,大批青年教师无心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行业实践经验,学校也没有注重为旅游管理实训教师提供进修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普遍,制约了旅游教育质量的提升。

4.解决措施

4.1完善旅游实训中心建设体系

一般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内容有认知实验、操作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实地操作实验等。认知实验主要以参观旅游企业运行为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操作实验主要是对各种操作技能进行训练;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展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实地操作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业务技巧的掌握, 需要在旅游企业中进行的实验,积累现场实践经验。

根据旅游实验教学的需要, 完善的实训中心体系就应包括以下三大平台的建设,实物平台、网络平台、社会平台。实物平台即整合学院办学资源,构建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包括各个实训室的建立。我院已初步建成,学生可进行操作性和设计性试验。网络平台,以学院图书馆或机房为场地,利用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平台。行业最新软件系统引进(包括房务管理、财务管理、酒店信息系统、员工培训等等);网络平台信息库建设;网络平台操作模块设计;酒店专业实验室局域网络的构建等。以此来完成综合性试验。社会平台,加强与旅游业的联系与合作,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规范管理,构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在旺季或寒暑假,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掌握的操作技能运用于实践,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对客服务意识,让学生真正领悟各种服务的技能和技巧。完成实地操作实验。

4.2提高旅游实训中心的使用效率

(1)面向我校其它专业的学生开放。比如说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专业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

(2)增加实训项目,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放。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而综合性实验则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比如说,实验内容为有个10人的宴会,需要做好餐前楼面接待工作的准备,要求学生提交接待计划书并在实训室模拟训练。再比如,要求学生根据游客提供的信息,设计新的旅游线路,拟定相应的旅游行程表,能在导游服务模拟实训室内的景观图片前进行景观讲解,对于给出的问题要能根据相关的旅游政策法规知识给予妥善的解决。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课堂上在实训室操作,课后也会抽出时间来模拟训练,即提高了实训中心的使用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挥实训中心的社会功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劳动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积极合作,面向社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成为本地区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的中心。不仅提高了实训中心的使用效率,更提高了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兼具教师和技师的双重专业素养,是旅游实训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旅游实训中心价值发挥的重要举措,具体的办法有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进修以及到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部门及其他相应的行业进行调研或兼职,使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定期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我院的专业课程或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 从而建立一支技术优良、专业素质强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5.结束语

旅游管理实训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创新管理体制,革新现有的实验手段和方法,构建一个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这样,我院的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将建设成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将有力地支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世俊.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155-156

[2]唐少霞,罗艳菊.旅游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4): 135-138

[3]卢海霞,谢世川.对设计性与综合性的旅游实验项目的开发探讨[J].经济师,2007(3): 87-88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人才培养质量与存在问题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国内学习一年,国外高校学习一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旅游专业下设有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专业生源皆来自全国各地,课程的设置紧密联系实际,以素质教育与应用型教育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和继续深造的机会。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特征也由此滋生,以致于实践教学成为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独立院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将专科层次的培养计划直接搬过来,导致本科生未能与专科生拉开差距;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认为本科生应该更多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本科生,完全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2)实践教学条件

旅游专业在学院内建有1个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室(包括旅行社金棕榈系统软件、金天鹅酒店操作系统软件、汇锦酒店操作系统软件等);1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前厅实训室与客房实训室相连);调酒实训室1个,与运动与营养学系共用形体房1个。另外,建有校外实训基地3个(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度假村酒店与广西金紫荆国际大酒店),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和优良的环境。虽然条件设备与实践基地接近完善,但是专业内校外兼职教师偏多,沟通不多而导致以上设备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得传统的“教室中心式”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教与学的质量受到很大限制。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测试考试及格率高,但是参加工作后,伊始完全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践管理工作。

(3)课程设置

学院将理论课程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三大类,专业必修课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法学,导游业务,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美学,旅游地理学,会展管理,温泉旅游与开发;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形式与政策,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等。其中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中,实践课时略占30%。实践课时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室进行),课程实践(包括到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短期认知学习),毕业实习(大四通过学校组织或自行联系到就业单位的实习)以及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尽管每门课程实践课时达到30%,第一,涉及外出经费高昂并且需提前与学院申请,出游风险大,批示时间久,报销手续繁琐,导致实践课时利用率达不到10%;第二,任课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过企业实践管理,造成缺乏实战经验和课堂照本宣科;第三,毕业实习虽然能到旅游企业与知名酒店为期六个月实训,分别为前厅,礼宾,客房,餐饮与宴会,全部都是一线岗位,工作强度高时间长,住宿环境不好待遇低,学生心理落差大心理素质低,纷纷要请提前结束实践期,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利。

2.对独立学院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设想与具体实践活动实施

(1)邀请旅游企业的专家,教师与专家共同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始源于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新加入到本科学习范围,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书籍选择较少,编书错误较多,例如“旅游英语”中“酒店英语”这一门科目,全国符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仅有一本,导致任课教师别无选择。因此,实践课程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当然,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应当要求旅游企业的专家共同编写,面向行业,立足校本,力求实践教材的权威,使用,系统和全面。

(2)充分使用及完善学院设施设备,建立校内模拟实践与企业实习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践密不可分,如旅游管理客房实训室可对外开放,面向学生家长探亲,引进商业性质的网上预订系统,登记入住系统,结算管理与采购管理系统;由学生轮流值班,接受预订,办理登记入住,打扫客房,结算离店客人,参与宣传销售客房;如旅行社金棕榈系统软件,给出旅游意向与预算,请学生做出当下流行的旅游定制或自助游套餐;这些模拟实践既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操作能力,也为以后的企业实习工作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可引进3D导游模拟器,使师生置身于风景旅游名胜,由学生充当景点讲解,导游服务,模拟场景,既能加深学生对景区的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导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一举两得。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旅游企业对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应该与相关行业密切接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联系。第一,在广度上,学院可以拓展校企合作口径。即企业可以委派专家到高校任实践教师,并且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接纳毕业生的毕业实习,高校也可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二,在深度上,可邀请旅游企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与教师交流学术及实践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