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数学题

小学生数学题

小学生数学题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1篇

    1. 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提问解答;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大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他们处于人生中黄金的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是塑造思维的重要阶段,抓住小学时期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生受益的事情。其中,数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其个性的逻辑性强、思考性强的学科特点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数学学习就是在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中进行的,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不断获取新知,巩固基础,然后又进行下一轮提问与解答。这一过程中,问题意识被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不断激发新的思考,提出新的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提出疑问并且能不断提出疑问成为一个可供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一直都存在,但不是凭空被发现的,教师就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为学生保驾护航,创设出合理的情境,让这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隐藏的问题。直接将数学知识的引入会带来突兀,学生不一定能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的内容,所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案,将知识隐藏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主动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在成功激发出学习兴趣后,学生才会更加自觉自主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过程中的更多参与带来了更多认同,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心理生理发展阶段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出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情境的创设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四则运算中,可以运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作为突破点,吸引学生的目光,不知不觉中渗透加减乘除的基本原则,进行知识的传递。除此之外,生活化的话题也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题材,因为这些生活内容是学生每天都离不开的事情,所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学知识的导入和深化自然可以赢得学生的亲切感,吃饭的碗是圆的,坐的车的轮胎是圆的,买东西的硬币是圆的……这样极具生活化场景的重现让学生明白,“圆”是什么,它不仅仅是课本的图形,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且早已接触过,从而获得亲切感,增加对知识的认同。

二、重视学生观点

学生观点或许不都是正确的,但都应该是值得被重视的。只有自己的问题得到重视之后,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迸发出更多灵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观点,正确的给予肯定和赞赏,不正确的要指出不合理之处,注意指正的方式要合适,不能简单粗暴,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获得新启发,分析总结之后进行正确的探索学习。教师要在与学生观点的碰撞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合理采纳建议,和学生拉近关系,共同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千万要避免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虽然学生的想法可能还不成熟,但是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好指导和引领的工作,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认清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作为过来人,要对学生保持宽容和耐心,教师的指引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正面的影响可能会造福学生一生,而过分的惩罚和批评则可能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从小学开始就埋下厌学或者偏科的种子,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人师表,一定要谨言慎行,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意气用事图一时之快,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

三、传授提问方法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通力合作,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长此以往,形成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但是培养问题意识也不是毫无规律,有一些方法和技巧的使用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让人恍然大悟,发现原来有迹可循。首先,学习中充满问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善于观察,拥有敏锐的嗅觉,才能在看似平常的现象上思考出背后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一个问题经过与其他已知问题的联系可以产生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是更加值得思考的综合性问题,在解决综合性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大大提升。同时,联系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也是紧密相关的部分,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个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和想象开发出更多的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方向的切入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数学中经常运用的变式训练方法就是如此,问题、条件和结果互为表里,三者之中任意两者都可以形成新的组合。这样多种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学生综合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都是教师在传授提问方法诀窍时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在制造了适合的问题情境后,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指导实践,将有规律性的方法教给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理论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一定可以达成。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3篇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

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甚至间或讲一点笑话、数学故事,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将丰富的情感化为自尊。因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教师要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1、纠正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甚至可以分层次的布置作业。例如可以让一些“学困生”晚上回去把课堂做过的练习再做一遍作为家庭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3、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目的。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4篇

一、创造更多读题机会

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认字是有限的。所以,一般都是在做题的时候,让教师或家长读题,这样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并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强小学生的依赖性的养成。其实,在小学生掌握好拼音后,教师就能锻炼着让学生来读题,题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加注拼音,这样,小学生既练习了自己的拼读,又理解了题意,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二、激发学生读题兴趣

小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活泼,做事也比较浮躁,在他们做数学练习具备一定的经验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理,做题的时候,不经过认真思考,看个大概就动笔做,常常却忽略了题目要求,造成失误。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读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读题的乐趣。比如,分小组读,开火车读……这些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读题都很适用,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特点,也比较感兴趣。

三、指导读题有效方法

1.培养学生认真,精准读题的习惯。现在的小学数学题出得都很灵活,经常在题目中增加些干扰的,学生容易忽略的词语来考验学生读题认真与否,假如认真读题,就会感觉很容易解答。

例如,在做关于圆的练习题当中,无外乎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往往都是在题目的文字中设置“陷阱”,只要你稍不留心,就会掉进“陷阱”去。比如,一个圆的直径是5米,那么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有部分学生答错了,典型的读题不认真,没耐心,可能一看题目如此简单,就没读完整。只是前后单位不统一,最后变换单位的事。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读题的认真和耐心要加强训练,避免在考试中犯类似的错误。

2.培养学生读题紧抓关键词。学生做题时,第一步就是读题,初步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反复的读题,而且读题不添字,不漏字,逐渐养成认真,细心的读题习惯。坚持这样的良好习惯,就能很顺利的识破题目中设置的易错细节,从而准确的答题。

例如,分数应用题中的知识:(1)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到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2)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了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两道题的区别很大,如果学生不认真读题,没理解题意,就非常容易出错。这道题中的关键词就是。“增加到”和“增加了”。审题时,关键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再如,这样一道修路问题:(1)修路队修一条马路,已经修好全长的三分之二,距离中点3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少米?(2)修路对修一条马路,已经修好全长的三分之二,距离终点30米,这条马路长多少米?这两道题相对来说有点难度,只要学生审题的时候,分清关键词“中点”和“终点”,中点是整条马路的一半,终点是指整条马路,那么问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3.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理解。数学术语通常指的是书面用语,小学生有时一下子不太理解,因此,在学生读完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这样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例如,数学当中的一些关系式,“A除以B”和“A除B”,既不好理解而且又容易混淆,让学生经过对比,反思,沟通,辨析,才能分化理解这些数学术语,为今后的审题而做准备。再如,在练习“行程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弄明白“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等一些数学术语的意义,只有理解了数学术语,在做行程问题的类型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4.引导学生对生活用语的领会。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而且还是密切联系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数学用语。教师将这些与专业的书面用语解释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它们所代表的意思。这样,就能提高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的审题能力。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5篇

一、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小朋友,你家里是爷爷高些,还是奶奶高些?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同桌的是你高,还是他高?”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二、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思想到处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和本子、自己要买文具和教辅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可估算买多少菜等等。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能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数学概念的建立本来是抽象空洞的,然而,由于这些具体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学生很快就能熟知并会运用了,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生活背景设计生活情境,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自然就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分类”时,让学生4―6人一组,围成扇形坐好,并在中间随意堆放许多书、本、学具、文具等物品,让学生感受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激发学生要整理自己教室的欲望,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数学问题无法实物再现,但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学“比较轻重”时,可将课本中的动画换成小朋友们在上幼儿园时玩跷跷板的记实录像情境,借助这样的场境,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用眼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就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如教学:“一本故事书,小平看了75页,还剩35页。求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学生要经过逆向思维用加法来解答,这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读题理解、独立分析、组织交流,师在学生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经验上的点拨:师手拿一本书,边念题边做一页一页阅读的动作,旁白说“看了75页”后,再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35页”,“怎样才能找到这本书有多少页呀?”待学生都明白表示的意思后,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两部分合并,成了整本书。这一点拨,将学生的生活画面再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了题的数量关系,解决了这一问题。

五、课外延伸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

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