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写的边塞诗

李白写的边塞诗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第1篇

“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曾经如此称呼,以玄宗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盛唐是政治开明,经济腾飞,文化繁盛与天才幸运巧妙结合的产物。盛唐的诗歌在盛唐这个时代背景下以其健康向上的风采,恢宏豪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诗歌气象”。雄浑豪放的盛唐气象中,诗歌鸣奏着盛唐气象的主旋律,是唐帝国文治武治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所结出的硕果。

说到“盛唐”,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空前繁荣,政治上实行开明的政策,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开放,思想高度活跃,而且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也都表现出诸多高峰。盛唐时期诗赋散文、传奇小说,千姿百态盛极一时,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使诗歌成为盛唐的一朵奇葩。

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盛唐的诗歌也正体现出南北文化汇流的汪洋浩瀚的局面。唐代对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对外空前开放;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得中国的传统音乐、舞蹈、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盛唐文化”,其中,诗歌成为盛唐文化最为璀璨的星星。

盛唐诗歌是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并将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之中开创出一代新风:雄健刚劲的风骨,高远浑成的意境,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盛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魅力

山水田园诗起于北朝时代晋宋之间,陶渊明为田园诗之祖,谢灵运为山水诗之祖。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与陶谢是一脉相承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擅长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其主要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裴迪、常建等人,其中最能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造成就和卓越风貌的当推王、孟二人。王维和孟浩然他们是诗歌自然美的寻求者,发现者,欣赏者,表现者并进而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诗情画意来概括,他能诗善画,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可以说他的诗是盛唐文化艺术的结合。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山水田园,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等等。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情”与“画”的高度统一。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篇为王维的佳作之一,雨后秋山明快舒畅、清新幽静的环境构成了全诗的基调。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早年具有儒家的抱负、中年具有道家的风采、晚年得佛家的精髓,很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人格理想。

在当时,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孟诗空阔无际,气象不凡。就连李白也如是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如《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诗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美不加渲染,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二、盛唐边塞诗派的辉煌成就

盛唐时期与田园诗派齐名的自然是边塞诗派。边塞诗人对边塞乐于吟咏,再加上盛唐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继而形成了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他们笔下描写边塞风光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战士杀敌报国的如“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对战争的厌恶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回忆李将军。”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众多领域,悲中见奇,平中见壮,始终洋溢着积极的情怀,从中也体现出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边塞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盛唐的边塞诗派是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人群创作的边塞诗,最富盛名的要属高适和岑参,并称“高岑”。岑参的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著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川碎石大如斗”。高适的诗尚质主理,以赋见长,以议论而出之,代表作《燕歌行》、《塞上》等。在《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从大量的诗歌中可以看出,盛唐的边塞诗以勇武的英雄气概和昂扬的格调著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也蕴含着丰富的军事美―进取之美、壮烈之美、勇毅之美。

三、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采

代表唐代乃至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是盛唐的两位诗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他们用诗歌寄托着自己的情怀,也用诗歌向我们展示了盛唐的博大。李白在诗中寄托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个性的解放,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对保卫疆土的战士给予歌颂,如《塞下曲》;对生活的思考《长干行》;对自由的渴望《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未来的希望《行路难》;对苍生救济的愿望《梁园吟》等等。

李白是一个至高的浪漫天才诗人,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完美表现者。在他的作品中,如《梦留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中大都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李白时常神往遐远的幻想,不论是指人或指诗,李白都是一个浪漫主义天才,也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不自觉的打上了盛唐的诗歌印记。

四、诗圣杜甫的写实主义风采

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常以“李杜”来代表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为盛唐诗歌做出了巨大贡献。杜甫秉持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同大多文人一样有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看到权贵的豪华奢靡与穷人受冻挨饿街头的景象写下了“出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在战乱时期,因为有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所以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在穷困之际,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著名篇章。杜诗深沉含蓄,底蕴深厚,气势磅礴,笔法曲折,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五、盛唐诗歌的艺术绽放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第2篇

汉·李陵《重报苏武书》笳:流行于边地的管乐器。互动:交替发响。边声:边塞的各种声音。以各种声音表现边塞的凄怆,倍感悲凉。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

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战阵一样,汉地的月色带上胡地的秋光。描写塞外的景色,渲染一片紧张而苍凉的气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孤烟:燧烟,古时边塞报平安或报警的信号。广大的沙漠孤直的烽烟,长长的黄河,圆圆的落日,交相辉映。两句意境壮美,对仗工整。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唐·杨炯《从军行》凋:凋落。大雪天暗,军旗上的彩画显得黯淡模糊,象凋落一样,风声和鼓声混杂在一起。它描写了边塞的恶劣天气,侧面反映了将士的苦寒。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唐·李颀《古从军行》郭:外城。极写西北边塞的一片荒凉。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大如席:用夸张手法比喻大雪。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两句极写大雪弥天,北地酷寒。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天山:此指祁连山,终年积雪。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用“闻折柳”来表现无春*,可谓高人一着,与“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八首》兼天:连天。因见长江的波浪连天涌,想到边塞上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唐·杜甫《秦州杂诗》不夜:不到夜晚,指黄昏前后。无风云自舒卷出塞,不到夜晚明月早已照明关塞。诗极写秦州地处边防,地势高峻的险要形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去:离开。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朔漠:北方大漠。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相传塞外草白,惟昭君墓草独青。两句写昭君生为异域,死葬胡沙,同情她的遭遇,亦喻人才被埋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川:此指干涸的河床。描写边塞风沙的险恶,以见行军的艰苦。用语明白晓畅,琅琅上口。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酒泉:今甘肃酒泉县。杜陵别业:今西安市东南杜陵之别墅。我国西部古海干涸,变为大片沙漠,黄沙茫茫渺无边际。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烁:熔化。虏云:指胡地之云。夸张手法,极言边地之炎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边塞野草,干熟时白色,牛马喜嗜。胡天:边塞的天空。写西域塞外冬季来得早而骤。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唐·岑参《赵将军歌》缩寒毛:收缩起全身的皮毛。猎马:出猎的军马。生动地写出天山一带寒风剌骨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毛骨悚然。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随风飘扬的《梅花落》之声,不禁勾起征人的乡愁;故乡的梅花,好似一夜之间落满久戍的边关。《梅花落》本为曲调名,这里把调名拆开来用,语意双关,含意隽永。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唐·戴叔伦《转应曲》胡笳:少数民族的乐器。写边塞的辽阔明朗,最后却是一声愁绝,情感跌宕,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把塞外沙漠夜景写成一个银白色的旷阔寥寂的迷人境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号角。燕脂:即胭脂,深红色,此指血迹。凝夜紫:秋日的边塞,暮色苍茫,烟云密集,血迹凝聚,呈现一片紫色。两句描写血染沙场的激战景象。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李益《塞下曲》燕歌:胡歌。塞鸿:塞外的大雁。边:边地。写边塞春意,使战士怀乡的心情为之顿畅。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唐·张仲素《从军行》海:此指今新疆巴里湖。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行军天气,一“裂”一“折”,使人心寒。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芦笋:芦苇春天所萌发的嫩芽。碛:沙漠地带。白练:高级丝织物。安西:西域重镇之一。在今新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带。诗句描写唐代时丝帛源源从丝绸之路运往吐蕃的情景。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唐·杜牧《早雁》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中秋八月。描写回纥人开弓袭射,群雁惊飞四散的情景。“虏弦开”双关,既表现回纥贵族的挽弓射猎,也暗示他们的军事骚扰掳掠,“哀”则表现边地人民四处流散之苦。诗句咏物抒情,爱憎分明。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连串的情景,真切、生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朔:北。透刀瘢:风雪穿擦刀剑,出现瘢痕。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写风雪,刻画入微,境界雄浑。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唐·张蠙《登单于台》痕:沙垒起的痕迹。疑:疑是。写塞外风沙的奇异景象逼真生动。

自古幽燕如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

宋·汪梦斗《南乡子》幽燕:在今河北、山西一带。绝塞:极远的边疆。穷荒:极荒凉的边地。这是南宋亡后作者北游时所写。“休愁”、“未是”均是相反语义,故意用来宽慰自己、抒发心头上的兴亡之感。

鸣骹直上一千尺, 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宋·柳开《塞上》鸣骹(xiāo):响箭。干:形容声音清脆宏亮。碧眼胡儿:形容塞外少数民族战士。金勒:带金属嚼子的马笼头。前两句写响箭划破长空,后两句状胡骑矫健英姿。“提”字写勒马而注视的神情,甚为传神。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差异;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七言绝句在盛唐已完全成熟,出现了使后世无法逾越的李、王两座高峰。虽二者所处时代及七绝成就一致,但其七绝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截然不同,值得后人去细细探讨。

一、李、王七绝思想内容的不同

参照《全唐诗》《全唐诗鉴赏辞典》统计,流传且有确切记载的李七绝有84首,王74首。可按赠别酬答、政治时事、战争边塞、妇女题材、写景纪行五类诗作,前者分布为15、21、5、11、22首,其他10首;后者为35、0、10、18、0首,其他11首。可见,李、王七绝几乎涵盖盛唐诗歌所有题材,但王集中战争边塞、妇女题材和赠别酬答,未涉及政治与山水题材,李则取材广泛。本部分以五大类诗作入手,对二者七绝思想内容做出比较分析。

赠别酬答诗。李、王交友广泛,赠别酬答诗婉转真挚却各有千秋。各自表达情愫和感悟生活方式不同,引发诗作取材出发点不同,造成其思想内容较大差异。前者多从日常的送别相思之情巧妙取材。后者两度遭贬,对人情世故感受更为深刻,多从对现实遭遇的慨叹入手精心立意,抒发真情。

战争边塞诗。李取材着眼于描绘某个具体战事,抒发自身抱负、关心国事民生等。王却更多把边塞战争视为历史现象,从各视角深入思考,揭露军中矛盾,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杀敌报国,并深入戍卒内心,突显边愁乡思,寄予深切同情。与李相比,王的战争边塞诗更丰富更深刻地从深沉的历史和厚重的社会中取材,更突显出当时特有的时代风貌。

妇女题材诗。李善描写女性美貌与豪情,特别是贵族、侠义女性的美貌和豪情,但只有少数几首。王多以情思婉绵的闺情诗、宫怨诗著称,多揭露君王喜新厌旧、荒淫无度,刻画女性心理、情态、举止、妆扮、环境和深情,寄托诗人对女性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上述几点基本涵盖了李、王七绝诗作在取材立意等各方面差异。二者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决定了在取材方面的较大差异。李重在从政治民生和社会自然中汲取素材,抓住情与景的契合,多写景纪行、政治时事。王重对传统题材深入开掘、拓展和再创造,多以边塞诗、宫怨诗一吐愁肠。这是二者七绝思想内容的重大差异。

二、李、王七绝艺术风貌的差异

从总体艺术风格、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入手分析二者七绝整体艺术风貌的差异。

1.总体艺术风格:壮阔俊逸与刚健深婉

李七绝多豪放俊爽,清新明快,融入丰富思想情感表现现实与内心世界,是现实和超现实的完美结合。王多取材厚重的现实社会,构思精巧新奇,艺术手法婉曲多变,刻画“襞积重重”的“深情苦恨”,艺术风格为“绪密而思清”,雄浑刚健,深婉隽永。

李诗艺术风格有强烈主观色彩,大处着笔,主要侧重抒写内心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细致描绘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是超现实主义范畴,展现一种奔放的壮丽美,追求神似,着重表现其内在美。王则是客观诗人,小处着手,重对物象和情思的客观细腻描述,含蓄委婉抒发深情苦恨,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表现一种婉转的含蓄美,力图真实典型地再现现实生活,追求内外兼美、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2.语言风格:自然明快与简练清峻

语言风格上,李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博采众长,形成清新明快、通俗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极富动态美,尤以送别诗和山水诗为最,诗人多于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获得审美感悟和缕缕情思,表现自然美、人性美、动态美和畅快美,语言平易真切而浑然天成。

王诗语言风格主要是简练凝重,婉转秀雅。他善捕捉现实生活中自身感悟最深、观察最细的各方面,冷静客观地将典型物象和细腻情思柔于一体,并深入挖掘特殊美感,语言锤炼浑成,声律和谐,突显其语言凝炼刚健、蕴藉婉转的总体特征。

是故,李诗语言以自然流丽取胜,夸张想象之风如行云流水,呈现单纯美、气势美和动态美。王诗则以锤炼凝重见长,构思奇巧之格如精雕细刻,呈现委婉美、细腻美和刚健美。

3.表现手法:多管齐下与奇特婉曲

李善用赋法,使诗淡丽邃美。奇特想象中巧妙融合比喻象征、拟人夸张与激情,使诗歌形象和气势更为丰富生动、激昂有力。王诗长于心理和细节刻画,并柔之衬托、渲染、抑扬、比兴等,构思奇特,格调高昂,含意深婉,以女性诗特为尤甚。

三、李、王七绝差异之原因

李、王七绝赫赫有名、沾泽后世,却呈现较大差异,这与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等是分不开的。

李白诗作与其儒释道结合熔铸百家的开放性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他豪放爽快、侠义柔情,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性格清高孤傲、蔑视权贵,两度遭人所谗排挤出京,愤慨不平而寄情山水,故多为抒情言志、妇女题材、吟咏山水和赠别酬唱类,诗风飘逸清新、自信昂扬,语言自然明快、真率活泼,气势豪迈俊逸、激情奔放。他始终保持奋发向上、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把忧虑时局、抨击时弊、关怀民生与宣泄个人愤懑相结合,至死不敢忘忧国,并在各类诗作的内容取材、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一生坎坷,漂泊不定且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曾北游河陇边境,两度被贬边疆,与其战争边塞诗多而优有着密切联系。一生抑郁不得志,交友甚广,与“王孟”、“高岑”、李白等均有酬唱,又深感世路艰险、友情珍贵,浪漫情怀隐而不发,忧国忧民、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故其七绝中送别酬唱诗感情真挚,寓意深婉。他出生孤寒,生计艰难,使他观察问题较客观敏锐,七绝诗作中处处显露出社会历史的厚重感及思想情感的细腻美,折射出含蓄隽永、深情苦思的诗风。

正因如此,他的诗作多反映边塞战争、对友情弥足珍惜,或对女性遭遇的关注同情,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手法婉曲多变,表达“襞积重重”的情思。语言锤炼凝重,自然细腻,呈现出绪密思清而深婉隽永,雄浑秀雅又刚健激昂的整体风貌。李七绝则多是飘逸疏淡、清新自然,常用众多意象表现单纯情思。等等诸如此类的差异,都与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等的差异紧密相连。

李、王为七绝的成熟和繁荣做出重大贡献,更为之增添了万丈光芒。本文重在以二者七绝差异为基础,对其七绝的思想题材、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深入从家庭出身、人生经历、思想秉性和创作态度等方面阐释其存在差异的原因,这对比较研究和诗歌教学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贺新辉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2] 清・彭定求等编著.全唐诗[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3]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窥[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 毕士奎.李白王昌龄七绝艺术比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第4篇

从日常教学和复结来看,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一定要抓住诗歌的文体常识、诗歌内容、诗人风格、诗歌意象、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关键点,通过这些关键点的复习归纳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抓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的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词,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古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老师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学生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思潮,还要按照历史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其次,还应该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比如押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等。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宋代王观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有两道题,第一题概括上下片内容,第二道题分析这首词“新丽”特点的表现。针对这道题来说,如果对宋词问题知识了解多一些,一读到这首词,就能够对其进行一个大致分类。鉴赏起来就容易些。

二、抓诗歌内容

从内容来分,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等。读到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首先就可以对其大致进行一个诗歌内容的界定。这对于后面的具体鉴赏就界定了范围。

下面就这五类诗歌的具体鉴赏的要点来谈谈: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围,这类诗歌,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在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点,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情。对于鉴赏答题就很主要了。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古诗鉴赏就是王维的《新晴野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其中第二道题是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好处?对于这道题,如果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抓住了“原野”“明田”“碧峰”“白水”这几个景语,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情语。回答起来就很顺畅了。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这类诗歌,要注意把握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因素。例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的诗歌鉴赏题,是刘一止的《小斋记事》,就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棋琴二物来写志抒怀。第二道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棋琴二物?他借棋琴抒发什么情怀?答这道题,就要抓住“托物言志”这个特点。要明白,写棋琴二物,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是在借棋琴发表自己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国事的隐忧。

(3)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唐代边塞诗多作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系据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宋代的边塞诗,更多的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诗人有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风貌,鉴赏这类古诗,首先把握住时代特点,然后推敲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卷:就是阅读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然后回答问题。第二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战争之残酷。)这首唐代边塞诗,尽管主题悲凉,但豪迈之风格仍在。

(4)咏怀诗:咏怀诗的特点是即兴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一类诗词,首先要了解诗人写的什么事,然后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怀。例如2008年湖北高考卷就是鉴赏宋代侯蒙的词《临江仙》,这就是一首咏怀诗歌。诗人借“风筝”这个物象来抒发自己的事业有成后,看“我”怎样在“碧空中”自由驰骋。这首诗歌的鉴赏就需要结合背景,抓住“物象”,才能较好的回答出问题。

(5)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语言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悟,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淫,从而表现诗人历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例如2007年湖北卷,鉴赏的是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这是两首诗歌的对比鉴赏。高考卷中这种形式的考法出现得很多。复习时要多注意。)其中李约的《过华清宫》就是咏史诗。写唐玄宗生前沉湎女色、荒淫误国的史实,来抒发物是人非的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抓诗人风格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艺术修养等各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在诗歌创作中也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势和趣味,于是就形成了诗歌的不同风格。比如,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浓、恬静自然,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等等。在组织诗歌鉴赏复习练习的时候,要多组织归纳,归纳出各个诗人的风格特点。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就有利于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2008年湖南高考卷,就是对比鉴赏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昌龄的《龙标夜宴》。题目是: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愁”字,分析在诗歌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抓住了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这个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把握李白尽管在写“愁”,但他展开了浪漫主义的翅膀,让愁情腾飞。写“愁”也写得洒脱,潇洒地表现出怀人之愁。而王昌龄由于其风格没有李白的浪漫洒脱,当然其“愁”也就表现的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还是表现出雄浑之气,用“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贬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四、抓诗歌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举例如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

五、抓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特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诗歌语言,才能准确鉴赏评价。诗歌语言特点,笔者概括归纳有这几点:第一是清新,表现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第二是质朴,就是用白描,不加修饰,直接陈述,显亲切平易。第三是含蓄,表现为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第四是明快,表现为直截了当,一语点破。第五是简洁,表现为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第六是绚丽。表现为辞藻文采的绚烂富丽。

在诗歌鉴赏复习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上归纳的这些诗歌的语言特点,来给它归类。这样,赏析诗歌语言时就不会偏颇。

六、抓表现手法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第5篇

十才子之一的李益过了十年戎马生涯,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乐工常常被诸管弦。唐宪宗召为秘书少监。有《李君虞集》。李益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边塞诗、宫怨诗、怀古诗、怀乡诗、闺怨诗等等,如大家熟悉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宫怨》、《江南曲》等,都是情真意挚的上乘之作。当然,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边塞诗,尤其是七言绝句,其境界之蕴藉,语言之隽美,音韵之流畅,确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是时大历诗坛中衰,白居易尚未登上诗坛,李益却以其风姿独具的“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驰骋其间。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道:“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由于李益和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相近,前人往往将他们相提并论。并且有别于高适、岑参。高、岑擅长用七言古诗描写悲壮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气势雄浑奔放;李益和王昌龄则将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写征人思乡的感情和安边定远的愿望,风格蕴藉有致。但相比之下,李益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手法更含蓄,感情更深沉,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他也是七绝的能手。

李益的边塞诗在思想内容上:最值得重视的是,热烈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豪放遒劲。

如写部队凯旋而归的场面,《度破讷沙》(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诗由惊起雁飞暗示战场归人,第三句点明时间,仍未写出这场在夜间进行的战争的紧张激烈程度。末句是使全诗灿然生辉的一笔,盔胄在朝阳下闪闪发光,与砂砾的反光交相辉映,象征战士们威武豪壮的英雄气概和满怀胜利的喜悦心情。如《塞下曲》: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以汉代的马援和班超互相比较,表现了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的话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说,班超在边地年老思归,曾上书给皇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首诗的头两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意思是说应该像马援那样,甘心死于边疆,不要像班超还希望活着回来。这两句表示为了国家愿意终生战斗在边疆的决心。第三句“莫遣只轮归海窟”,是说不要让敌人有一辆战车逃走。第四句“仍留—箭定天山”,用《旧唐书·薛仁贵传》的典故,薛仁贵曾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使敌人全部投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这里的“仍留一箭射天山”,意思是说要留守在天山,随时准备迎战入侵的敌人。

又如《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诗人用流畅明快的笔调,描写战士们的纵马驰骋和放怀高歌。由意气风发显示其骁勇善战,由广阔草原展示其生龙活虎,笔端倾注了诗人的热烈情感。这几首诗都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士兵的豪迈忠勇是从战场和练兵这两个侧面加以表现的。角度的选择新颖别致,风格雄健激越,诚为盛唐高唱的余响。

李益本身便是一个“慷慨意气,武毅犷厉”的诗人,他在《从军诗序》中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所以他不仅把边塞生活写得生机勃勃,而且在抒发抱负时也满溢着高昂情绪。如《赴邠宁留别》云:“幸应边书幕,横戈会取名”;《上黄堆烽》曰:“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这些诗句都充满了自信乐观的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

但李益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写战士思乡的痛苦,并常以月色、角声渲染气氛。或直接写征人,或从侧面借塞鸿表现征人,都很耐人寻味,但是感情比较消沉。

中唐国势衰微,藩镇割据,边防不固,内乱频仍,李益的家乡凉州就是陷入吐蕃之手的。时代的风雨不能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阴影,在李益诗集中,像高、岑那样描写雄伟壮阔的征战场面的作品几乎没有,歌唱胜利的声音渐渐瘖哑了,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我们也很难准找见,更多的是对边疆紧张形势的担忧焦虑。

《回军行》写一支部队的败退:“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土卒哭龙荒。”

《观回军三韵》是写将军阵亡,部队回撤:“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将军万里没,回旌陇戌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上汝州郡楼》写边防空虚,中原陷入战乱,也像边疆州郡一样了:“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统汉峰下》反映边疆战守无人的现状:“兢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诗中所流露的怨愤失望的情绪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李益还谴责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士兵们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同情。他的《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就是一首极其哀婉悲壮的长篇悼辞: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为之弹剑作哀吟……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些,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招魂的形式表达对战死沙场的将士的沉痛哀悼,整首诗弥漫着苍凉悲怆的情调,读之“令人凄断”(《唐音癸籖》),非亲历沙场之人不能为之。

中唐时代国势的衰落在李益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像这样的诗在王昌龄、高适、岑参集中难以找见。

李益诗集中有很多抒写征人怀土思乡之作。由于他身居边塞数十年,对于战士们的甘苦有深切体会,像思乡这一类感情,是久戍在外的人所共有的,他的这些表现离恨乡愁的诗就特别能够打动人心,是广为传布人口的优秀诗篇。如《从军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首诗用意相同,都是写气候的寒冷,月色的凄清,笛声的哀怨,以及由景物触发的征人之乡愁。前一首写行军途中的情景。诗人首先点出天山气候之严寒,战士们顶着寒风、踏着冰雪夜行军,其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偏偏在这个时候,横笛却吹起《行路难》的曲子来,士卒本已沉重的心情更添了几分凄凉,思念家乡的愁绪强烈地攫住了每个人的心灵。三、四两句,用“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这样略带夸张的数字和动作,有力地强化了这种乡思之情。后一首塑造了塞外月夜的凄清环境。前两句是所见,那似雪的沙,如霜的月是征人眼中所见,这既是塞外特有的景象,又间接写出了征人心情的落寞。第三句写远处传来的哀怨缠绵的芦笛声,一声声都在撩拨着征人伤感的心弦,于是乎,征人一夜未能入睡,“尽望乡”正反映了他们思乡之情切。

这些久戍思乡的作品有其共同的特色,即皆以环境来烘托气氛,笛声、月光、霜雪、秋风、鸿雁是诗中经常出现的物象,笛声之哀怨、月光之清冷、霜雪之严寒、秋风之萧瑟、鸿雁之哀鸣,形象地映衬出戍卒的满腹愁情。由这些物象组成的画面,既是触动乡愁的典型环境,也是戍卒凄苦心境的写照,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中声、色、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如后一首诗,正因为征人的心情颇感寂寥,所以才会有“沙似雪”、“月如霜”的感觉,而这又是塞外特有之景,那远处飘来的笛声似乎也带上了寒气,和景色一样的凄清,也和戍卒的情感一样的缠绵。这种互相映衬的手法,使诗歌显得格外深挚委婉,含蓄动人。尽管这些诗里的意象略同,但表现手法有异,使读者不嫌其重复。如上面两首诗写乡愁,前一首用“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个动作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后一首则直截地写征人望乡,但那离恨乡愁究竟到了何等程度,诗人没有明说,只用一“尽”字来揭示,让读者自己去玩味体会。此种同中有异、蕴藉有致的表现方法,使得李益的这类思乡之作各尽其妙,耐人咀嚼。

语言的精炼是李益的这类诗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重要因素。从上面两首诗中,我们就可窥见这一特色。他善于运用准确的数词和副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展示人物的心理。如“碛里征人三十万”说明思乡的人数之多,以“一时”强调征人的共同感受,以“一夜”表现征人愁不能寐的状态,表明思乡之情深。再如“偏”这个副词,下得极好,它真切地反映了士兵不堪身心之苦的心理状况。“尽”字和“一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揭示征人的感受。这些数词和副词贴切鲜明,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李益的征人思乡诗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不言愁而其愁自现,不言情而情溢出,抒情浓郁真挚,塞外独特的景色和人物感情的抒发融合无间,从而造成了浑融完美的意境。

和王昌龄一样,李益写宫怨也很出色。如《宫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相关期刊更多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