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写的古诗

李白写的古诗

李白写的古诗

李白写的古诗范文第1篇

这段时间,正好赶上“中国诗词大会”这个电视节目火爆全国,学校对于古诗特别重视。班里的同学们一时之间都对古诗情有独钟,常常摇头晃脑地引经据典,用“古诗迷”这个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我也迷上了一本关于古诗的书——《带着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这本书带我穿越时空,来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最著名的唐朝。不仅陪伴我欣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还游历了许多著名的山水风光,娓娓讲述了一个个关于诗人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小故事。

其中,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书中记载:李白,字太白,其诗作气势磅礴,豪迈大气,是唐朝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当时,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的老人家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交”,对李白的诗作赞叹不已,称呼他是“谪仙人”,认为李白是一个从天上降落人间的仙人,只有诗仙才能写出这样的旷世佳作。于是,李白“诗仙”的雅号便流传开来。两人常常相聚饮酒作诗,有一次因为没带足酒钱,贺老先生竟然取下皇帝御赐的金龟来作抵押,闹出了“金龟换酒”的趣闻。

不过,大诗人李白也有自叹不如的时候。有一次,他途经黄鹤楼,登楼远眺诗兴大发,想题诗一首。忽然,他看到楼壁上已经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正是崔颢所写的《黄鹤楼》。李白一看连连摇头叹息,无法下笔。可他又不服崔颢比他大诗仙写得好,便在旁边题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呵呵,原来大诗人李白也有幽默搞笑的一面。

李白写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动乱,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政,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

李白写的古诗范文第3篇

李白是诗歌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他带来了盛唐诗坛上的骀荡长风,带来了青春豪气、新鲜明亮的诗风,让人感到天地也为之焕然一新。杜甫称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李白诗的一字一句背后,鼓荡着惊人的才情气量、奔腾跳跃着豪迈的自信与进取精神,因而,难以具说。这是学习李白诗歌过程中,应该着意强调和体味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里,收录的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三首诗都是乐府旧题诗,在体裁和风格上很能代表其诗风。我们试以《将进酒》为例,赏析其中的体裁、风格和李白特质。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公认的乐府大家及古乐府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李太白全集》中,有乐府诗149首,大多是乐府旧题诗。旧题乐府发展到李白达到高峰,其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中的名篇。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李白诗总评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于《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由于李白乐府旧题诗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后来的诗人再写乐府诗只好另辟蹊径,像杜甫、白居易就开始写乐府新题诗,白居易的《卖炭翁》-类,都是自创题目的新乐府。

乐府旧题本身是有固定的内容与主题的。《将进酒》又作“惜空酒樽”,汉代的鼓吹铙歌十八曲中就有“将进酒曲”,其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将”读为“羌”,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是宴会上用的曲子。这些具有民间诗歌基因的乐府诗,有着乐曲性、民歌性和叙事性等特质,这些因素被李白予以神奇地融合与再造,焕发出新的魔力,竟成为一首传唱千古、代表李白不朽诗人形象的名篇。其特点和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诗歌用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语言,营造了先声夺人的气势

形象化和语言的夸张本是具有民歌色彩的乐府诗的强项,李白更提升了它们的震撼性。在诗的开头,他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劈面引入一幅阔大震荡的景观,这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正合了时间如长河般席卷一切奔腾而去的意象,可谓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下面“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是夸张,形容时间消失之迅疾无待,高堂中锦衣玉食的人物也逃脱不了转瞬之间青春不再的命运。道理平常,意象却是无比的阔大与触目惊心。孔子在黄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只是慨叹眼前景,李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则把大河上下的整体长度与落差做了岁月时光风驰电掣的形象描摹,那气势是何等地惊心动魄,何等地令人嗟叹。

李白喜欢饮酒,他就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来表现对生命和时光的珍惜之情。杜甫《赠李白>的诗中说他们两人曾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前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乃李白“一生小像”,也就是说他写出了李白精神世界的神髓。李白怎样形容饮酒带给他的愉悦呢?他在《月下独酌》中这样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大道”是人生的至理,“自然”是指自然法则、天道。几杯酒就让他领悟了人生至理乃至自然天道,如此生动地概括饮酒之道,又是哪个酒徒可以做得到的呢?再如《将进酒》中的愁烦感伤,李白将之归入旷远的时空之中,一句“同销万古愁”,把“愁”写得多么延绵不绝、与诗人形影相随。

诗歌是形象思维,能用形象传达出别人难以表述和摹写的情绪与感受,才是上乘之作。在这首诗中,奔腾的黄河水和青丝成雪本是两个不相关的意象,是诗人豪迈的激情与生命的感受使它们连接在一起的。他在这宏大壮阔的自然景物与亲切平常的生命体验当中,感受到了人生复杂的情感,有绝望与忧愁,还有豪饮中的慷慨与悲壮。我们在《将进酒》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存在,他写景、他抒情、他劝酒,都有着满腹的愁怨和万丈的豪情。正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意象逻辑,才使诗人能够自由突破时空界限,思接千里,神与物游,而诗歌却形散神凝,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中之所有有那么多熠熠生辉、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因为他把人们心中所有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意态,准确鲜明地提炼并形象地表达出来,至今也无可替代。

二、浪漫豪气的衬托与营造

我们总说李白是浪漫诗人的顶峰,那他是如何营造和衬托他的豪情胸臆,让千古之下的人们依然感受得到呢?我们还以《将进酒》的饮酒主题为例。饮酒是古代诗人擅长的题材,著名者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陶渊明写的是个人的嗜酒之趣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故酒的描写是写实的:“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唐代诗人则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意味,李白喜欢在描写豪奢生活时用“金”“玉”等美好的事物进行虚写,例如“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之一)、“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梁园吟》);豪华宴会用一句“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之一)传达出富丽辉煌的气势。如果食物粗粝,则用自然景观助阵,一样也能写出审美的意味:“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雕胡饭”就是农家粗糙的菰米饭,借了晶莹皎洁的月光与朴素洁白的餐盘这样一衬托,粗粝的饮食也同月光一起构成了极其美丽的意象。

在《将进酒》中,他不过是和两位朋友小酌,却要用上“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的阵仗,这是多么热闹丰富、豪奢畅快的盛宴啊。我们要知道这两句并非写实,而是用顺手拈来的典故造就称心快意的场面。曹植《箜篌引·野田黄雀行》中有“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三百杯”用的是关于大学者郑玄酒量的典故。据说袁绍想要把郑玄灌醉,就命三百余名宾客每人都向郑玄敬酒。郑玄从早到晚喝了三百余杯酒,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袁绍也无可奈何。李白和两位朋友喝酒,自然没有曹植、袁绍两位贵公予置酒高殿、大宴亲从那样的盛大场面,但他的心胸和豪气,却要借了这些豪奢物象的衬托才能完全地发露出来。杜甫也写过盛大的宴会,他偶然参加官府的宴会时,也对席上食物之丰盛发出惊叹:“肥肉大酒徒相要”(《严氏溪放歌行》)、“酒肉如山又一时”(《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其简单的写法和李白的手法恰成对比,这就是写实与浪漫诗歌手段之间的差距。

李白擅长写大,用大的物象衬托自己的人格与胸襟。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上李邕》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秋浦歌》“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写豪气干云,就要用到大而贵重之物的陪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一顿酒,喝出了“快马轻裘与朋友共”的豪气,没有五花马、千金裘这些阔气之物的陪衬,怎能显出诗人的冲天豪情?

要之,李白之擅长使用辽阔宏大的时空与物象,是其浪漫主义诗风的主要体现之一。“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配上充塞古今的“万古愁”,就把个人的情怀扩展到天地宇宙之间,突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是何等气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样的自信与进取的浪漫精神,是非要用万里黄河、茫茫大江,以及宇宙大块来映衬和表现不可的。明代有一位大诗人高启,他说诗要作得好,需要“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就是要将大自然最壮阔美丽的景物揽入诗的世界,成为诗人心胸情怀的一部分。

三、跳荡的节奏与奔放的诗情

《将进酒> 176字,断为二十八句,全诗以七言为主,用十言、五言和三言“破”之,因而全诗的节奏就有了疾徐的变化,形式上产生了跳荡之感。像“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样口语化语句,既变化了节奏,又拉近了诗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而它们又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长句错落开来,句式之跌宕多姿,有如散文般不受拘束。乐府诗是占代诗歌一种最为自由的诗体,更适宜于李白表现豪放的情感和壮阔的内容。乐府诗在形式上具有跳跃性,这首诗由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的诗句构成,其间不断变化。长短句交错纵横,仿佛千军万马奔来,有移山倒海之势。不但在诗歌内在的音节上形成有致的错落,产生嘈嘈切切的悦耳效果,更在章法承接上变化无端,段落意脉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整体上的迷离莫测形成了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跳跃性。古人说李白作诗,笔力变化,腾踔飞扬,极于歌行,指的就是这种乐府诗的形式。李白的诗心忽而上天、忽而坠地,忽而发思古之幽情,忽而激情地展望未来,这等饱满与热烈情感怎受得了严苛古板诗律的束缚?

李白写的古诗范文第4篇

2、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3、循序渐进,读懂诗题:读准诗题谁来读读诗题?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4、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5、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6、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李白写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使我们很难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诗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诗。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二、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高官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的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三、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1.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2.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时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又如:

夜宿山寺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3.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

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

又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比肩。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

[4]龚自珍.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相关期刊更多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