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章

旅游文章

旅游文章

旅游文章范文第1篇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纬28.3度线上面积最广、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把这里装扮成“绿”的世界。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青杠坡浴血奋战后,开启了四渡赤水的辉煌篇章。

这里是黔北门户――习水。近年来,习水县坚持以文化为魂魄、以绿色为底色,深挖文化资源、做活旅游文章,致力于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全力推动习水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

树立红色文化品牌

走进习水县城,随处可见“国故里・绿洲红城欢迎你”的字眼。赤水大道、湘江路、井冈山路、夹金山路……“红色”与习水息息相关。

“红”是习水的烙印,“红”是习水的品牌。

81年前,红军长征四渡赤水。81年后,“四渡赤水”品牌及由此衍生的红色主题,使习水烙上了“红城”的印记,“红色文化”让习水这座黔北高原的小县城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今年5月9日,第十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遵义召开,期间,多组考察团先后到习水县土城古镇调研考察。

土城不仅是一座千年古镇,同时也是一块红色圣地。镇上至今仍保留着红军司令部旧址、一渡赤水河土城渡口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等。

其中,还原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场景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经过改造升级在旅发大会期间全新亮相。2015年10月,习水县斥资2000万元对四渡赤水纪念馆进行改造升级,除了介绍重要历史背景外,加入了大量历史细节和红军故事,军民鱼水情等场景在馆内均得到体现。

在馆内电报设备陈列点,穿着红军装的工作人员扮成电报员,一丝不苟地敲打着电报机,逼真的场景让前来参观的游客驻足赞叹;在一渡赤水过浮桥的体验场景前,逼真的悬崖山体、石板阶梯、木质浮桥映入眼帘,加上光影效果的点缀,让人身临其境;青杠坡战斗场景增加了1:1红军战士模型,电子地图解说、红星报、标语墙……

漫步在土城古镇老街,、、住居,红一军团驻地、红军苏维埃银行旧址等一一坐落在这条全长2.5公里的街道上,其中不同的巷道又可以通向赤水渡口、女红军街等旧址,统一的标识标牌、建筑风格,以及当地群众的自觉爱护,让这些红军旧址得到有效保护。

依托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习水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贵州第一、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土城打造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推向世界。

近年来,习水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红军节,退伍老兵来到青杠坡战斗遗址重温入党誓词,组织新党员、刚参加工作的民警到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习水是红色老区,红色的历史应该被记住。”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介绍,习水要转变思维方式,积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打造一批红色景观,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红色文化是我们的骨脉,继续办好‘红军节’、打好‘长征牌’,让习水因红色而飘扬四海。”向承强说。

实施文化传承保护

在历史上,习水县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商贸业十分发达。土城商业风情街建成的十八帮博物馆,是土城地方特色商帮文化的展示体验中心,展陈了与十八帮相关的实物、事迹,特有的体验项目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模式。

镇上的古宅大院,也是习水历史的见证。范家大院是清代嘉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入驻土城时,该大院曾作为红一军团总指挥部机要室;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张家大院在红军入驻土城时,曾用作红军总供给部驻地;陈家大院落成于清朝乾隆时期,历经数百年,见证了土城的百年变化……

在不到2万人的土城古镇上,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红军医院纪念馆,以及船帮博物馆、宋窖博物馆和土城镇博物馆、农耕文化陈列馆等。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也因此享有“最多博物馆小镇”美誉。

习水历史文化厚重,除了红色文化这张品牌外,近年来的遗址考古发现也成为外界知晓习水的一个窗口。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赤水河沿岸就陆续发现磨制石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一些汉晋时期墓葬。

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文物局、贵州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考古专家在赤水河沿岸进行了多次调查,使得赤水河流域的史前至汉晋时期古遗址由1处增至31处,其中黄金湾先秦两汉时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一处,目前正在申报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通过对黄金湾、官仓坝、福禄台、宝寨、新田湾等遗址的发掘,初步构建起赤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晋时期古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基本特征,对深入认识赤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面貌、川渝黔文化交流及文化谱系的建构,都提供了最新的宝贵资料。

发展旅游富民产业

每到周末、节假日,刚建成开通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就开始热闹起来。这条公路横穿习水多个乡镇,不仅把习水境内的各景点串联起来,同时还连片打通了丹霞地貌风光景区和沿岸白酒产业带。

来自四川泸州的张霞与家人体验了一把沿赤水河骑行畅游的乐趣。她在自己的微博上说:“这条公路专门修建了一条绸带般的自行车道,骑行在路上抬头满是绵绵青山,低头尽有缓缓流水,别提多美了!”

今年“五一”小长假三天,土城古镇接待游客累计达10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0%,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对农村贫困群众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我们成立了贵州省土城古镇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鼓励、带动当地村民修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民居客栈。”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党工委书记兼土城镇党委书记黄勤说,古镇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接待能力的同时,也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到习水旅游,必带的特产是苕丝糖。苕丝糖以当地出产的糯米、红薯、蔗糖为原料,采用传统生产工艺,经过蒸、煮、打、捶、压等30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如今,当地制作苕丝糖的家庭作坊已发展到数十家,家家现做现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坐落在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边上,习水依托赤水河孕育出习酒系列产品。优良的酿酒环境,精湛的酿酒技术,独特的酿酒工艺,过硬的质保体系,使习酒成为优质美酒。

走进土城古镇“文良工艺雕刻”店,店主曾文良正在仔细打磨木雕工艺品。曾文良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乡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红火,返乡开了这家工艺品雕刻店,妻子也在镇上一家酒楼上班。镇上的下岗工人陈坤,看准旅游业发展势头,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

旅游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徽州经验;广西民俗资源

[作者简介]黎珏辰,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57-04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之一,日益广泛且深入地渗透至普通百姓的生活。民俗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旅游形式,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广西这方土地,早在四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来,积累的古迹和文物灿若繁星。同时,在这青山秀水间,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兄弟民族,他们以独特的节日文化、生活礼仪、衣食住行等组成一幅幅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画卷。如何更好地整合与利用这些资源,更快、更好地发展广西旅游业,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及其对旅游产业的意义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创造和形成,并反复出现、世代相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文化事象,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文化指的是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与习俗,它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它对旅游产业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民俗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2)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能促进跨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了解。现实表明,以往单纯的展示性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朴实又富有新鲜感的地方生活情趣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3)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深化了旅游活动的内涵,不仅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二、徽州民俗旅游的成功经验

徽州古称新安,地处安徽南部,横卧黄山脚下,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该地在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及现代旅游的开发方面形成自己独具的特点,成为我国境内不可复制的一道旅游风景线。其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定位精准,推进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和谐发展

在徽州,时刻能感受到那里厚重、深沉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气息。徽州文化是学界公认的在特定时段、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华儒学在古徽州地域的厚实积淀和生动再现,具有了解和体认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是南宋至清末)民间生活实态的缩影标本价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徽州开始推行文化旅游的政策,先后开发了歙县棠樾牌坊群、唐模、黟县西递、宏村、南屏古村落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随着开发力度及规模的不断加大,这些景点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日益成为黄山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得益于黄山市相关部门的合理定位,将文化很好地融入旅游,在游客的心目中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徽州,这是其成功的第一步。

(二)围绕“徽”字作文章,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位

徽州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一个“徽”字。当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徽派建筑、徽式工艺等折射出了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徽式生活法则。徽州各地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徽州古代建筑“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徽派“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民俗民风、教育制度、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与此同时,黄山市文化、旅游部门联手在全市重点复活了10个徽州民俗艺术村,组织了40多支文艺创作、表演队伍,挖掘、整理、编排了100多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极具观赏性、参与性的戏曲和民俗节目,使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整理和开发后与游人见面,将徽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之中,较好地满足了游客们追求旅游多元感受、体验旅途别样生活的心理需求。

(三)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挖掘地区旅游特色

徽州各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推出了黟县西递、宏村,徽州区唐模、呈坎,歙县棠樾等重点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注重发展村落旅游的差异性,为每个村落订制不同的形象落模式,如西递的形象定位是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徽人家;宏村则是中国牛形古村落、小桥・流水・人家、民间故宫(承志堂);南屏为中国影视村、中国古祠堂博物馆、江南迷宫;棠樾,江南第一乡――棠樾、中国牌坊博物馆;唐模则为曲径通幽处、风景绝佳地等。各个村落既有相似又有差异,这样的举措对形成徽州文化大旅游圈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广泛开辟渠道,大力促销文化旅游产品

徽州是商人的故里,徽州人则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经商的头脑非常灵活,因而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可谓精彩纷呈。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徽州的旅游纪念品也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如:徽州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歙笔、徽州三雕工艺品、黄山毛峰、徽州漆器、徽州楹联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彰显了徽州与众不同的文化品味。

三、广西现有民俗资源分析

(一)物质文化

凡人力曾经和正在作用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以及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均可视为物质文化。它包括生产工具、服饰饮食、民居建筑、生活用品、工艺产品、文物古迹等。

1 广西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姿,独具民族风情。如:“黑衣壮”妇女的服装,分为上、中、下三层,上衣较短,向右斜直开襟,中层为黑叠裙,下边为长裤子,衣料颜色有蓝、黑两种,该民族以黑为贵,在过新年、出嫁、访亲、饮喜酒时都要穿黑衣。而白裤瑶的服饰则以青、白为基本色调,在妇女穿的裙子和男人穿的裤子膝盖上,皆绘以图案花纹和红线条,这些图案花纹是白裤瑶的一种象征。

2 饮食方面。壮族逢年过节会以灿米、粳米、

糯米为主料,配以野花、瓜果、肉类等不同辅料,制成黄花饭、菜包饭、五色饭、竹筒饭、油饭、年糕、粽子、粽粑、糍粑等。侗族有“侗不离酸”的习俗,侗族的“酸”,制法独特、种类丰富,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除此之外,侗族的油茶也是地方一绝。

3 广西的建筑形态主要有桂东南的骑楼、桂北的民居、桂西的干栏建筑。特色建筑则有鼓楼、风雨桥、谷仓、木楼等。著名的古建筑有:桂林兴安的灵渠、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富川明城、永福县寿城的永宁州古城、龙州县城西南的小莲城、凭祥市的大莲城及友谊关、容县的真武阁、合浦的大士阁及东坡亭、柳州的柳侯祠、桂林恭城的孔庙、桂平县的洗石庵、昭平县的宝珠观、百色市的粤东会馆、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及马畔鼓楼等。

4 广西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壮族的壮锦色彩斑斓、手工精致,明代万历年间曾被列为贡品,图案多为方纹、水波纹和万字纹,绣以丹凤朝阳、凤穿牡丹、双龙戏珠、喜狮滚球、蝴蝶恋花、鱼跃龙门、喜鹊闹梅等图案,立体感强,造型生动活泼,寓意吉祥。最能代表广西的工艺品是铜鼓,鼓面饰以太阳纹、雷纹、青蛙、飞鹭;鼓身的羽人舞姿、龙舟竞渡等,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文化魅力。除此之外,壮族的绣球、毛南族的花竹帽及木刻面具、桂林市五通镇的“三皮画”(即在树皮、猪皮和牛皮上作的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绣等也是广特的民间工艺品。

(二)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相互储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5年起,广西各地开始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专家评审后,确定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8个,其中19个项目纳入国宝保护范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面很广:

1 口头传统及表演艺术,如布洛陀(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陀”是“很多”、“很会创造”,“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侗戏;桂剧;桂南采茶戏;柳州山歌;彩调;壮族嘹歌、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瑶族蝴蝶歌、长鼓舞;京族独弦琴艺术;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壮族天琴艺术、壮族春牛舞、蚂拐舞、师公舞、师公戏;桂平杖头木偶戏等。

2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广西的民俗节日很多,有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拐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还愿舞”,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指在每年春季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这段时间内,融水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每天一个坡会,排列成序,连续不断,苗民借此以悼念先辈、消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等。

3 传统的手工艺术技能。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舞狮技艺;钦州坭兴陶艺;贡川纱纸制作工艺(贡川纱纸有着悠久的历史,闻名中外,它始于唐代,盛产于清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贡川乡的一大主业。贡川纱纸系手工制作,纸张极薄、柔软、雪白,韧性特强,用途广泛,是其他纸类不可代替的特殊软纸);毛南族花竹帽纺织工艺;梧州龟苓膏制作工艺;侗族刺绣;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六堡茶制作技艺等等。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俗资源无比丰富,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为:第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趋同化,以致于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逐渐地退化;第二,民俗民风商品化和庸俗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不惜改变传统,一味迎合取悦游客,发展过度,势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真,民俗旅游被过于机械地舞台化、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导致失去了民俗文化中最珍贵的本色与天真;第三,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大思路。各地景点繁多,但基本上是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缺少大气;第四,缺少宣传的平台及窗口,致使这些文化资源处在深闺人未识,自生自灭的命运自然不可避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如何在各民族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合理渗透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树得以长青的关键所在。

四、借鉴徽州经验,做大广西民俗文化旅游文章

徽州旅游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文化旅游与一般的自然风光游相比,形式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徽州旅游部门从大处着眼,进行良好的整体布局和合理的资源配置,确定好各旅游重地的形象定位,形成区域间的良性竞争,这是当地民俗文化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广西旅游文化部门可以此为鉴,调整思路。

(一)思考要深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背靠大西南。临近粤港澳,面向东南亚,与越南山水相连,沿海、沿江又沿边,是大西南出海重要通道,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广西旅游部门应该为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整合的要整合,该还原的要还原,该除去的要除去,有层次地逐步推进开发的步伐。可以先从物质形态层面入手,开发制度文化,进而深入到精神文化层。即从现有的各种物质形态人手,如广西的山歌、各种少数民族建筑、少数民族工艺等,引导游客去体验和感受物质生活背后折射出的制度文化,如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教育制度等,最后一个层面是精神文化层,通过亲身体会,让游客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由与率性。而这种无束的生命热情的释放方式正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二)定位要准

定位上,我们可以在“原”字上作文章。所谓“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源头、开始;二是原来的、原本的。人类有溯源的天性,凡事总想问为什么。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会让人产生一种畅快的满足感。徽州导游在这方面很聪明,从进入景点开始,他们就会给游客提出一个又一个新奇古怪的问题,游客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思想的锻炼,而答案的获得更是让人心情愉快。广西的每一个民俗仪式,每一种民族建筑、每一种生活习惯的形成,也必然有因可寻。关于第二层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还原。少数民族文化当中最吸引异族人的,不是那些被趋同了的东西,而是在今天依然存活的最为本真、质朴的民族文化。包括一些生活习俗、服饰礼仪、民间歌舞、民族技术、手工工艺等。这也是这些年来“原生态”艺术蜚声海外的原因所在。

(三)手段要新

在今天这样一个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和便捷的时代,单纯的展示和讲解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因此,将整合营销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广西民俗旅游产业中,建立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势在必行。如,我们可以尝试细分旅游市场,按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生活方式及旅游目的等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类型适当调整旅游的内容;如,将某些大型的旅游节或演出节日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的运作,将民俗作为企业的经营内容;调动大众的参与热情,对于现有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拍摄影视作品、举办摄影比赛、娱乐电视节目等形式更有效的展示它们的魅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媒体是宣传和推广信息最有效平台,应该充分调动其作用。

(四)配套要全

针对广西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挖更合理更全面的旅游产品,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如挖掘广西建筑的生态内涵,发展“建筑文化生态游”;打造旅游饮食文化品牌,推出“广西特色美食品尝游”;开发广西传统民族工艺技艺,发展“工艺购物休闲游”;利用广西壮医、苗医等少数民族医学的成果,推出“养生保健游”,等等。

旅游文章范文第3篇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林都”伊春的南部门户,行政区划面积6500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20__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

铁力自然资源丰富,山多林密、河流纵横、草原湿地辽阔,森林面积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其中近百分之八十的地域是由茂密森林覆盖的山地和丘陵,珍贵植物物种和野生动物保护种类较多。是呼兰河、伊吉密河、安邦河、巴兰河等省内几条著名河流的发源地。境内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生态环境优良。铁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把旅游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促其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快发展。

一、旅游业已经成为铁力区域内最活跃的产业,也是近年来铁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坚定的决心和稳定的政策促进了区域旅游实现阶梯式发展。近年来,铁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旅游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了发展旅游的强大信心和稳定政策。通过充分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入手,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打铁力生态旅游品牌,旅游业实现高速发展。20__年接待游人13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2600万元;20__年接待游人21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4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53;20__年在克服了“非典”疫情和洪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接待游人29.7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6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66.6;20__年全市接待游客5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分别比上年翻了一番。旅游业已经成为铁力区域内最为活跃的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突出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促进了区域旅游实现合理布局。铁力旅游业从小到大,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时间。几年来,我们紧紧地把握世界“生态旅游”蓬勃兴起的时机,适时地把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铁力区域旅游格局。漂流、滑雪、狩猎、登山、远足、民俗风情游等21个旅游项目相继对外开放,铁力、桃山、朗乡三大风景区的初步形成,都显现出了铁力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夏季依吉密河、巴兰河、呼兰河源头漂流;冬季滑雪狩猎,春、秋两季登山、观五花山色,铁力的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现实。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充满活力的兴旺景象受到了旅游界的广泛关注。

----旅游要素的不断完备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铁力区域内先后成立了七家国内旅行社,在旅游住宿方面,目前已有三星级宾馆两家、一星级宾馆四家和一批档次较高、规模较大、设施条件好的宾馆酒店,大力加强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白色、黑色路面达到80。到20__年底,全市旅游接团的且住宿接待能力由20__年的不足800张床位,增到现在3800张床位,在省内县级旅游城市中居首位;在旅游交通方面,20__年运营了铁力市内通往景区的专线交通站停点,在旅游餐饮方面,大力培育北方品牌菜,初步确定了20家具有特色的餐饮单位为旅游接待单位;在旅游购物方面,积极培育群艺工艺品厂、林城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山野菜系列,人参系列、林木雕刻系列等,满足游人的购物需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全市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的人员已达到2500人,就业形势十分乐观。

----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不断显现。旅游业的兴起和火爆,产生了较强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据统计,区域内餐饮业收入20__年为5197万元,20__年达到5821万元,20__年为?万元,增长率分别是12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近三年分别为3818万元、4124和万元,分别增长8.01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三年分别为62,493万元、67,949万元、?万元,分别增长8.73和?。以上这些数字充分证实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其中旅游业的贡献功不可没。由于旅游业异军突起,铁力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到铁力漂流,向快乐出发”的漂流品牌广为传播。因为旅游人们熟悉了铁力,了解了铁力,走进了铁力,因为旅游,铁力走出了伊春,走向了全省,走向了全国。其影响和意义已超越旅游本身,取得的效果令人鼓舞。

----旅游产业作大作强还有差距和困难。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同时看到铁力旅游还面临着许多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发展大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全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全市旅游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相对较低;我市旅游景区景点还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和特色,在产品包装和市场开拓上有所欠缺;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亟待改善,旅游相关要素发展滞后等等。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铁力市区域旅游是全省旅游大产业的一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发展区域旅游,必须立足长远,下大力气,用大手笔,做大文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开发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旅游工作新局面,推动区域旅游上新台阶。

----国际国内的旅游发展形势对我们形成巨大的鼓舞和吸引

应该看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旅 游业的总收入从2630亿美元增长到4760美元。20__年世界各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7.15亿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__年世界旅游业接待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2020年可能达到16亿人次。旅游业的兴起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对旅游的需求越高,可以断言,旅游业将会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兴旺发达,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__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3680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国际旅游接待国,年接待海外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前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省旅游产业政策的确立为我市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分析我省的形势,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启动以来,整个东北地区成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新的旅游热点和投资重点,今年,我省旅游业将快速升温,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地区冰雪旅游、边境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已经在国内外奠定坚实的旅游工作基础。特别是《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出台,绘就了我省旅游业到2020年的发展蓝图,确定了将我省建成东北亚主要旅游区的总体目标。去年,省长张左已同志在五常凤凰山考察时指出,我省旅游收入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他同时进一步强调,要突出特色,提升档次,叫响品牌,尽快做大做强全省旅游产业,这又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和鼓舞了我们发展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我省三条旅游黄金线路之一的中线首站,铁力旅游独具魅力。从铁力市实际看,发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拥有独具特色的林海雪原和30多条大小河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三大旅游资源我市都具备,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理念逐渐形成,到大森林里来休闲渡假的人群将逐年增加,专家预测在21世纪最初的20年里,森林旅游将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人数中一半以上要走进森林,特别是全省三条黄金旅游线路的确立和开通,我市作为“铁力—伊春—嘉荫”旅游线的“黄金第一站”,区位优势大大提升,旅游资源优势必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三、立足跨越式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把铁力旅游倾力培育和打造成区域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如何培育和打造区域旅游这个新兴支柱产业,是我市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当一个产业产值达到当地GDP10的时候,就可以确定其为支柱产业。从我市情况看,20__年铁力生产总值为?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收入1.4亿元人民币,占GDP量约?左右,还不能称之为支柱产业。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几年铁力区域旅游业必须坚持内挖潜力,外引动力,自加压力,激发活力,力争实现二年时间旅游业收入实现“二个倍增”,即20__年旅游业收入达到2个亿,20__年旅游收入达到4个亿。按照《铁力市小康社会总体规划》,20__年铁力生产总值将达36亿元左右,届时,旅游业4亿元的收入水平将达到或超过GDP10,成为我市区域经济真正的新兴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和打造铁力区域旅游产业,要采取超常规措施,促进跨越发展,努力做到坚持三个跳出,拓宽三个领域,促进五个升级,实现四个结合。

坚持“三个跳出”,即跳出漂流发展旅游;跳出权属发展旅游;跳出旅游发展旅游。

跳出漂流发展旅游。铁力的旅游从漂流开始起步,很多人一提到铁力旅游就想到漂流,漂流为铁力旅游的发展立下了头功,但铁力旅游发展到今天,必须在旅游内容上有新的发展。必须看到,铁力旅游,大有作为。我市四季旅游资源都极为丰富,并均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21个旅游项目的推出,多个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特别是日月峡滑雪场的建成投入使用,使铁力的冬季旅游全面启动,已经为全方位推出铁力旅游奠定了基础。所以必须尽快走出单纯依赖性的旅游思维,努力把丰富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良好局面。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引导,规范管理,使铁力区域旅游实现季节上的层出不穷,景区景点间的持续不断,特色旅游产品上的色彩纷呈,使铁力旅游真正自成体系,壮大规模。

跳出权属发展旅游。由于历史原因,铁力区域内形成了地企交错,“六国三方”(境内有朗乡、桃山、铁力、双丰四个林业局和铁力农场,这些森工、农垦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互不隶属)的局面,十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很好解决。一方面由于各自为政,相互制约,使得发展速度明显缓慢,新上项目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由于无序开发,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近几年来铁力区域内的政府、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加大,以日月峡滑雪场为例成功地解决了一些旅游发展上的重大问题。最近在伊春市的大力支持下又成立了铁力区域旅游管理协调委员会,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今后,要在这几年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地方政府与各森工农垦企业以及各森工、农垦企业之间旅游产业的大融合、大联手、大团结,实现旅游资源上的合理开发、优势共享,景区景点的合理布局、互联互通,领导力量上的合理分配,强强联手,使铁力区域旅游真正脱离权属、辖区的限制和约束,实现科学、合理、快速、健康的发展。

跳出旅游发展旅游。旅游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到千家万户。所以,必须努力破除就旅游抓旅游的观念,改变单纯依靠政府、企业和旅游部门抓旅游的局面,树立全民旅游意识,大打全民旅游战争。我们提出,全市各部门、各单位都是旅游工作的主体,都是旅游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都有责任在发展区域旅游产业上献计出力,发挥作用。凡是有利于旅游事业大发展、快发展的举措,市里都鼓励、都支持,凡是与发展旅游背道而弛甚至有所阻碍的,都要坚决反对、坚决制止。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事业发展,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旅游载体,使旅游产业在铁力遍地开花,让旅游业收入让铁力老百姓普遍受益。

拓宽“三个领域”,就是拓宽发展领域,拓宽合作领域,拓宽招商领域。

拓宽发展领域。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推动区域旅游向纵深方向发展。要切实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一业兴起,百业兴旺,围绕旅游,做足文章。要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突出铁力地方特色,努力使游客行得方便,游得有趣、住得舒适、吃的可口、购得实惠、玩得开心。要推陈出新,使旅游产业向精品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引导旅游业提档升级。要集中优势力量大打铁力品牌,使铁力旅游走出全市、走出全省甚至走出全国,吸引国际游客到铁力旅游。

拓宽合作领域,全面加强区域内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共建。要切实发挥铁力区域旅游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建立定期沟通协调,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实现区域旅游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品牌,形成建设、营销上的合力。地方政府要积极履行政府职能,在规划、政策、环境等工作上做好服务,做出表率。管委会各成员单位也都按照要求开展好各自的工作,在重大问题上及时相互沟通,提出相关工作意见。总之,通过把区域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做足作细,使之真正在区域旅游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区域内各方面加强合作,扩大合作,就一定会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拓宽招商领域。铁力旅游的大发展,快发展,必须依靠外部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所以,要全面展开旅游 业的大招商。坚持以优势招商。把我市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行有效整合,精心包装,推向市场,通过推介会、招商会、洽谈会等形式宣传出去。瞄准哈尔滨、大庆及长春、沈阳、大连、北京、天津等主要城市,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宣传推介铁力旅游。要充分调动区域内一切积极因素,通过亲友、同学、同志、老乡等渠道进行对外招商宣传,把旅游优势和品牌进一步叫响,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宣传促销也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富于创意。要充分利用媒体、信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地宣传造势,让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铁力。

促进“五个升级”,即产品升级,企业升级、环境升级、管理升级、规划升级。

规划升级。要在区域旅游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统一对铁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在对区域内旅游资源充分调查论证及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邀请国内知名的大专院校专家、名师对我市旅游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完善出台《铁力市总体旅游规划》,以及各景区、景点的具体规划。形成规划指导发展,发展完善规划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规划一经出台和确定,就要不折不扣地坚持执行,用以宏观上指导区域旅游的发展。

产品升级。对石林、漂流、登山、滑雪、狩猎、远足、营地等项目为主的旅游产品,要不断丰富提高其档次和水平。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布局,要大打“精品战略”,力争在每个项目上都培养和树立2—3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按照国家标准,今年力争使透笼山景区、悬羊峰景区达到“AA”级规模和水平。

企业升级。积极引导各旅游经营企业适应市场规律、规范经营行为、开拓发展空间、全力做大做强。在基础设施条件,现代化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理念等方面全面升级,力争到20__年全市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的企业5—10家,达到300万元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将达到40—50家。

环境升级。要努力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使之成为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有利条件和强大动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旅游发展需要,不断在交通、能源、通讯、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和升级。要做好扶持和服务工作,制定完善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坚决执行落实到位。最近出台的《铁力市人民政府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就强调和突出了政策的含金量和可操作性。

管理升级。要坚持促进发展与加强管理的有机结合,使区域旅游始终在安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加快发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同建设、公安、工商、林业等部门,不断加大对旅游市场和旅游经营企业及旅行社的管理力度,严厉查处旅游市场上的欺诈行为、损害游客利益行为以及破坏资源、扰乱市场,恶性竞争等不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现象和行为,打击违法、维护合法、整顿市场、净化环境。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做好旅游市场的监督和整治,防止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现象行为充斥铁力旅游市场,使旅游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

实现“四个结合”;即发展旅游与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相结合,发展旅游与改善城市面貌加强城市建设相结合,发展旅游与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相结合,发展旅游与深化、巩固、提高创优成果相结合。

发展旅游与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相结合。近年以来,铁力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全市的生态经济战略,以全面建设铁力小康社会为目标,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发展旅游产业,必须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旅游产业与其他各项支柱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巨大牵动作用,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贡献比例。同时,注意在发展旅游产业上,做好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与改善城市面貌加强城市建设相结合。适应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树立文明、高雅、特色化、高品位的铁力城市形象。坚持把主要街路、标志建筑、商业场所、宾馆饭店以及城市美化亮化等改造成独具铁力特色的城市旅游观光点。今年要全力改造铁力建设大街,使建筑、园林、场馆、道路等综合成为铁力境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完善铁力小吃一条街和小商品一条街建设,将富有林区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林特产品展示给游人。

旅游文章范文第4篇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商业化快速普及,旅游资源及品牌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着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利用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赢得经济竞争中的优势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旅游品牌的塑造、旅游资源的布局以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崛起都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 录

目 录 1

第1章 绪论 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状况 2

1.2.2 国内研究状况 3

1.3 本文研究内容 4

1.4 论文章节安排 4

第2章 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

2.1 概述 5

2.2 湖南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6

2.3 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8

2.3.1 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8

2.3.2 旅游产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9

第3章 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存在的问题 11

3.1 旅游要素结构不合理 11

3.2 游客来源结构不合理 12

3.3 旅游投入结构不合理 13

3.4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13

3.5 旅游区域布局不合理 14

第4章 湖南旅游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优化的演进模式研究 15

4.1 产业发展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分析 15

4.2 产品发展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分析 16

4.3 湖南旅游产业结构重构与升级优化的对策 16

4.3.1 观念转变 17

4.3.2 制度创新 18

4.3.3 技术创新 19

第5章 总结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4

第5章 总结

各级旅游部门要认识到品牌的驱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各级旅游部门要认识到构建旅游品牌不仅是提高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构建旅游品牌是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湖南旅游品牌的构建内容要包括湖南旅游品牌 SWOT 分析、品牌构建要素分析、品牌定位及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形象的打造及品牌的识别方面。 湖南要构建旅游品牌,首先要紧紧抓住湖湘文化这个核心,一方面大力保护湖湘文化的原生资源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立体宣传湖湘文化的旅游标志和口号。

旅游文章范文第5篇

当下我国历史名人作为旅游资源业已开发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全国各地大多把历史名人的籍贯、出生地、居住过的地方以及墓葬开发成故居、纪念馆,建立了游览参观学习的场所。这种故居、纪念馆作为旅游产品已经十分成熟,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环境效益都十分明显。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产品老化、模式单一,在今天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缺少活力。

2.借助历史名人建主题公园或者一般性的公园。以历史名人的事迹、故事等开发的主题公园或者一般性的公园也是一种常见的旅游产品。主题公园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凸显,深受旅游界的欢迎,这种形式今后仍是开发的重点。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民生问题成为我国最为凸显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旅游业要围绕着民生来做大做强就必须改变以前的经营观念。许多一般性的公园现今已是免费向游人开放。

3.给历史名人建蜡像馆。做蜡像是中外对著名人物的一种纪念形式,也不仅仅局限在历史名人上。但是因其造价高,目前全世界也不过六七家,在中国只有上海、香港个别大城市有。目前,蜡像馆的形式是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著名人物放在一起来做。这对各地区来讲是有利的宣传,但也有局限性。一个历史名人脱离了自己本土的文化氛围,就很难突出自己独特的形象。同时,在我国各个省市大多都没有建蜡像馆的财力支撑,这种形式基本处在空白阶段。可见,历史名人旅游产品总体上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产品,许多故居和纪念馆在外观上给人的感觉几乎一样,如果你不走进故居、纪念馆根本就不知道是到了谁的故居、纪念馆,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章丘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现状

章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一代代章丘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那些历史名人留下来的传奇更是值得当今旅游从业者开发的旅游资源。章丘已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有:清照园———李清照故居、李开先纪念馆。

1.李清照故居最成熟,它建在百脉泉公园之内,是一个典型的园中园。人与水结合的非常巧妙,观百脉喷涌,赏清照词章,成为游客来章丘的最凸显的亮点之一。百脉泉是与趵突泉并称的名泉,史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这里孕育诞生了“一代词宗”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词国皇后”。如今济南、青州、金华、章丘都有李清照纪念馆,唯有章丘的李清照故里规模最大、内容丰富,是旅游产品中的精品之作。

2.李开先纪念馆。李开先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不仅生于章丘,也长眠于故乡。他的传奇作品《宝剑记》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也是明中叶传奇的代表作,被雪蓑渔者誉为:“才思文学,当作古今之绝唱。”李开先纪念馆由李氏先茔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位于济南通往章丘的大动脉,交通十分便利,距离章丘市区仅15分钟左右的车程,观“嘉靖八才子”之开先传奇,赏百脉泉水之欢腾喷涌,品清照词章,几乎一线贯通,收到了“旅速游缓”的最大旅游效益原则。

总体来看,章丘在历史名人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比较成熟的实际上只有李清照纪念馆,此外,还开发了与李清照相关联的资源,最典型的就是酒文化的开发,如清照园、清照特曲、清照王。而其他的历史名人旅游产品都较为简单,如李开先只有纪念馆,据笔者前往调研,发现目前李开先纪念馆游人非常稀少,门庭冷清至可罗雀,更没有其他配套的辅助产品。

由此可见,章丘历史名人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上与全国的情况相差无异。在形式上存在着单一、陈旧、缺乏特色的缺憾。在内容上,历史名人开发各自为战,“孤立无援”,没有把章丘名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理念,无法形成“以点带面”、“主次相辅相成”的历史名人文化圈。另外,缺少创新思维的路径。因此,使现有的旅游产品也渐失其强烈的吸引力。

实际上,章丘是个人文底蕴丰厚的地区,历代名人辈出,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历史名人作为旅游资源一直处在潜在的状态,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据不完全查实,现在未被开发的历史名人大体上有(以历史时间为序)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人曾经与章丘有不解之缘,汉末曹操曾经任过济南相,当时济南中心城就在章丘的东平陵城。北宋名相范仲淹在章丘长白山苦读过,坡游章丘,作《阳关词》:“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也曾游济南来章丘,与友人泛舟于绣江河上。“绣江亭在县东绣江河东岸,金元好问与张子钧、张飞卿觞饮于此。”

明中叶有“怪人”才子雪蓑居章丘,与李开先交往甚密。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章丘写作,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与章丘有不了情。这些历史名人完全可以与章丘历史名人建构起章丘历史名人文化圈,如果能得到有效开发对章丘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章丘历史名人旅游开发的对策

基于现有的历史名人旅游产品和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发历史名人旅游产品,需要面对现实,继承和创新同步进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已开发的历史名人旅游产品进行产品升级。清照故居是非常成熟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精品,但是,仍有升级的必要性。可以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该项目的开发之中,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合一,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展示历史名人的社会生活。例如,可以在李清照故里开辟出一个现代化的“模拟仿真清照诗词创作区”,游客进入这个场景就好像通过时间隧道,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置身于大宋文化背景之下,与大文豪们对话、辩论、写作词章。同时要有游客参与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清照词风的魅力。

2.以各乡镇为中心开发与本乡镇有关的历史名人产品。这部分的开发要实事求是,不是任何一个乡镇都可以做。笔者认为,孤立的资源最好不要开发,那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可以将本乡镇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中心点是以本乡镇最有知名度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核心。如果历史遗迹或是历史遗址比历史名人的知名度高,要以历史遗迹或遗址为中心,历史名人是辅助资源;如果相反,就反过来布局。同时,要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则:特色原则。以龙山镇为例,龙山镇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有伏生、终军、王莽、员半千、崔融等历史名人,显然这里要凸显的是龙山文化,历史名人就是来衬托城子崖遗址的,这里可以做“东方文明的发祥地”,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而历史名人就是衬托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创造的,在现有的历史名人中,除了王莽是政治家,其余多是传承经学的文人或者实践经学的官吏,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推演出“龙山精神”。

3.在明水镇建“锦绣章丘历史名人园”,打造地区历史名人文化品牌。明水镇是章丘市政府所在地,在游客的流向和实际的流量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对于在中心镇做整个章丘的历史名人文化园是十分有利的。可以根据本地特色来做章丘的历史名人文化园。例如,章丘以龙山文化闻名天下,黑陶文化独具特色,历来就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坚如瓷、声如磬”的美名,被史学界誉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笔者建议,用黑陶制作历史名人,给每个历史名人建自己的文化馆,文化馆要具有时代特色,馆内收藏有关历史名人的多方面材料,制作相应的影片播放,进行历史名人的介绍,而这些文化馆要馆馆相连,使游客在一个大园子里就可以穿越历史时空,见证历史名人的风采。同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用黑陶制作历史名人形象,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

4.以汉代东平陵城为中心,开发东平陵故城,重现汉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参照杭州宋城,以汉东平陵故城为中心,与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等一起建构新的旅游产品。目前在汉墓葬中发现的汉画像石对汉代人的生活状况的刻画十分清晰。因此,可以将汉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分为多个模块展示,重现汉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