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校企合作

中职校企合作

中职校企合作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财务管理;探讨分析

引言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不同的合作主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能够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地鼓励作用。财务管理活动是教学企业的主要活动之一,教学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财务管理的需求,教学企业除了需要充分满足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外,还必须与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相符。因此,不断探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观点方面来看,财务管理往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程序化特点,并且单独由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部门开展运作。但实际上,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各个合作主体之间关系是展暂时性的,且较为松散,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因此,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更加体现出了柔性化的管理特点。“人性化”是柔性管理的重要标志,充分注重速度与反应、尊重和平等,着重强调变化与跳跃、弹性和灵敏[1]。柔性化财务管理以差异性互补、竞争性合作、虚拟整合以及信息共享等为依靠,逐渐使价值从原来的“微”转变为“显”,大大增加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奖酬机制的柔性化和管理决策的柔性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并存了“实”与“虚”两个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资金链方面充分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打破了传统企业的组织界限。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各项资金的运动主要以契约为依据来设计流动。因此,财务预测、财务协调以及财务控制方面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职能的主要体现。在财务协调过程中包含了投资和融资,而收益分配的主要内容则是对具体业务的收益进行分配,不仅不会存在各种分配项目,更加不可能涉及到股利政策。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职能扩大了传统财务管理的范围,增强了传统财务管理的效力。而财务协调的职能在这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不断加强财务的控制工作。此外,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由于个体之间并没有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主要是通过契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财务控制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目标

实际上,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和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双方的核心能力,而将两个不同类型的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动态联盟。从研究角度上来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一致。通常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代表,且充分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然而,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并不与股份制企业相结合,再加之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因而呈现出了明显的暂时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是不可能通过持续经营这一方式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2]。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目标越来越多元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链最优化。从本质上来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是一个由各个合作主体充分将自身的核心能力贡献出来所结合成的价值链,各个成员在这个互相补充双方优势的价值链中均将自身的最优部分发挥出来,最终形成一条新的价值链条,其他任何传统价值链都无法与之相比拟。

(2)实现了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效益。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是形成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经济基础,将合作项目作为中心,通过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能够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和互相补充两者的资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管理方面的互补、技术方面的互补、人力资源方面的互补、资金方面的互补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互补等。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各个主体分别将自身的优势资源贡献出来,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资源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市场机遇的实际需求,最终使资源配置效益达到最大化。

(3)使契约关系人的利益最大化。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各个合作主体构成了一种利益权衡机制,并且形成了一种多边契约的关系,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影响着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目标[3]。当校企合作中的收益达到最大化时,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契约关系人的利益,从本质上而言,这也正是各个利益相关人员开展校企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

3.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评价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评价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这两种方法均建立在专家学者的主观判断基础之上,但是,事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通常不确定性,因此,专家也同样不可能完全合理地判断各项评价指标。而DEA法是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得到最终的评价结论,对数据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充分反映决策人员对各项准则的偏好程度,无法准确反映出某些定性指标[4]。因此,针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评价问题,不管使用哪一种分析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进行评价。

首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评价应该着手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充分结合起来。由于各个主体对校企合作整体效益所作出的某些“贡献”是无形的或非财务上的,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财务方面,因此,应该充分关注各个方面的信息,如市场调查信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沟通与营销信息等,对各个主体的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以及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还应高充分重视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和风险评估,以风险和回报为依据,对投资机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另一方面,应该充分结合合作前分析与合作过程中考核。在合作之前进行认真全面地分析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基础,其重点是对分析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只有做好合作前的分析工作才能够有效保证校企合作的成功。此外,还应该不断强化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考核工作。其次,从系统方面来看,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经济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进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此,“贫信息性”是对财务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财务系统的前景进行预测等一系列问题所依赖的信息,这正是财务系统的“灰色性”[5]。

一般而言,针对灰色特征的财务信息,如果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无法充分获得科学而准确的财务评价结论的。由此可见,将校企合作作为评价对象,其本身具有非常典型的灰色性。在实际评价过程当中,“满意财务状况指标序列”应该以相关财务指标为依据,严格按照被评价的财务指标数据来进行确定,然后将此序列作为参考依据,该被评价对象的实际序列和参考序列结合起来,便可以共同形成一个灰色评价样本空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灰色关联分析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模型。

第一种是动态模型,该模型通常适用于评价同一个合作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这样的评价方式必须依赖该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财务指标,而且所有的评价数据都取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主体,其实质是对该项目在某一会计期间经营过程中财务状况的变化模式进行分析,从具体的运算方法上来看,基本与静态模型的计算方法相同。灰色财务评价的动态模型评价结果要求在合作过程中找出该项目的财务状况处于最好状态和最差状态下的会计期间,从而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营决策与会计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种是静态模型,该模型主要依据项目在相同历史时期的财务指标,而且所有的评价数据均必须在相同的会计期间中取得,其最终目的为从横向上评价项目的财务状况,因此,最终的评价结论是按照优劣次序,将所有合作项目的财务状况一一排列出来。然而,由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并不是越小或越大就越好,因此,在参考财务状况的序列时,应该首先设定一个最佳的期望值。而针对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以及净值收益率等越小或越大越好的财务指标,则相对比较容易明确其满意财务指标值。这样一来,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多个向量便共同构成了灰色评价的样本空间,最终实现灰色财务评价。可以对校企合作中的I个不同合作项目进行财务评价,针对每一个被评价的项目均选择J个财务指标来刻划其财务状况,即X(1),X(2),X(3),…,X(J),用向量来表示其中第K个合作项目的这J项指标序列,即|XK(1),XK(2),XK(3),…,XK(J)|,序列中,XK中的各个分量能够综合反映出第K个项目在高会计期间的实际财务状况,见表1。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能够在不同的合作主体之间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校企合作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使其充分适应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创造良好条件,使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而动态联盟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典型形式,由于校企合作中涉及到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这就必须对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进行不断探讨研究,以此提高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效率。(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林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庆东,张艳辉.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困境及破解路径[J].企业导报,2010,66(01):89-90.

[2]谷峻岩,吕雅峥.会计工作标准对高校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意义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2,55(03):86-88.

[3]赵善庆,朱有明.校企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05):66-67.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第2篇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一直是当前中职院校深化教改,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要途径。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序推进,如何协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如何从制度、机制、措施、政策上来保障校企合作共育、共建、共赢。本文将着重就此展开探析。

【关键词】中职 校企合作 模式探析

从国家提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来,如何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来促进校企共育、共赢,已经是当前职业院校深化教改,优化育人模式的重中之重。

一、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o论是企业、学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希望从“校企合作”中增强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率。因此,其必要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助于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中职教育在目前职教层次上处于最底层,只有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贴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的顺应企业人力需求。二是有助于深化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改革。传统中职教育忽视对行业需求的关注,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而校企合作能够推动职业教育走向行业、企业,共同从教学内容、用人需求上来共同培育人才,发挥职校、企业各自优势资源,拓宽人才就业渠道。三是有助于增强职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的实施,将围绕企业用人实际需求来组织人才培育模式,以企业岗位及职业技能为目标,突显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能,为顺利走上岗位创造条件。

二、搭建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途径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要着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办学方向、管理手段、校企合作共育模式等方面,协同好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多方关系,来优化课程资源开发与重构,突出“企业入校,校企共育”特色。

(1)政府要科学统筹,鼓励企业入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离不开政府的科学统筹,特别是在搭建“校企合作”共育平台上,以多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共育共赢,以具体的措施和规范性协议来增强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比如在政策导向上鼓励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协同校企人才培训等。在引企入校方面,政府要协同多方共建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学校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搭建校内实训场地,突显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关联度;深化企业参与育人环节,特别是在实习、顶岗工作机会上,从人力资源、实训环境等方面来共同承担。

(2)通过短期技能培训来服务企业人力需求。针对不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开发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与岗位鉴定工作,并以此来深化校企共育人才,增强校企合作后劲。比如针对城镇失业人群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利用职业院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师资、实训条件,来满足广大下岗失业人群的技能培训,并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人群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再就业人群的岗位竞争力。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劳动技能培训合作,特别是发挥职业院校定点人才培训基地优势,加强对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比如职业院校要积极承担高级技工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技师职业资格培训等工作。

(3)立足创业培训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针对不同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对辖区人群实施创业培训政策实际,职业院校要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社区劳动人群创业培训工作中。比如与个体协会、团市委等机构合作,免费为广大人群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发挥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4)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要积极搭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鼓励企业以校企合作伙伴方式,共同为企业培育合格岗位人才。一方面,中职院校可以走进企业岗位用工实际,了解企业人才缺口,针对性设置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课程,立足行业需求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能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层次和数量,以订单方式向学校提出需求,学校则选派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完成相关岗位实训及教学工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一体化。在具体校企合作实践中,可以采取定向招生、挂牌班组、定向安置等办学方式,学校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企业以实践实训课程为主,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定向生实际,设置贫困资助、家庭补助等奖学金方式,深化校、企、家多方的协同,真正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5)立足产业来深化校企专业建设。订单式培养有助于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岗位需求实际,而立足地域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加强产业发展对校企专业建设的融合。比如根据地区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来增加和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针对某一行业岗位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职业院校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过程中,可以积极从专业特色深化与产业的融合,以校办产业方式来深化校企合作。比如根据旅游专业优势,与本土企业共建星级酒店,根据服装专业优势与本土企业共建服装厂,由院校师资参与到学生就业岗位实训实践中,即实现了校办企业的经营目标,也满足了校内岗位实习实训要求。

(6)立足职教校企合作目标深化师资结构调整。中职教育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人才培养需求,从搭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上,需要从职校师资与企业技师的互动融合中,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学生一专多能,特别是鼓励学生参加多证书考试、考核,增强自身岗位适应性、实用性。比如职校师资要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加强对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了解,并在企业实践中,将理论自身与技能建立统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有力条件。

三、结语

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对参与主体积极性的调动,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努力做到办好专业,育好人才,建好实体,从具体合作实践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促进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第3篇

Gan Hai-long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meaning: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market needed to cultivate talent important channel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conducive to better vocational colleges nation-building culture needed talent conducive common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mo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ability to adapt to future work.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开展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1.1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有利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有资料表明,2002 年以来,我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连续几年超过 500 亿元,世界五百强中已有 400 多家来华投入了 2000 多个项目,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以来,电子、机械、汽车、化工等先进制造业的国内外企业增长迅速,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加大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1]。

1.2 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人才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特别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在课堂上无法传授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反复训练才有可能把握[2]。在目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下,只靠学校是难以提供现场环境即实习和实训基地的,也没有必要为每个专业办一个工厂作为学生的实训场所,而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在企业的支持下,获得实验设备资助或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改善教学设施或为实际操作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培养人才提供硬件保障。

1.3 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在没有校企合作前,由于学校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很难进入企业,企业感到学生的培养与企业毫无关系,学生到企业实习也成了企业的一种负担,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找到了共同利益,学生的培养针对性加强了,所以企业就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并把学生实习作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1.4 有利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类型,但目前作为“类”的特色不甚明显[3]。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及中职,理论研究能力又不及普通高校,人才缺乏竞争力。而隐含在各级各类企业中的企业师资、企业设备、工程场地、企业投资、企业精神等办学资源恰恰是办出高职特色的最有效资源。实行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营造企业各方与学校有效结合的环境,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使其不断地融合与吸纳于人才培养之中,有利于形成高职独有的办学特色[4]。

1.5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很快进入企业,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生要像一个公司正式员工一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可以让学生尽快地熟悉企业的管理理念,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培养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

2.校企合作实践在职业技能大赛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已经有很多年了,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合作模式,如“订单式”、“顶岗实习制”、“双证制”等。但是,由于政策、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探索进展缓慢[5]。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发展定位研究、实现途径研究、主体行为研究、共性与个性研究方面,以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机制与政策、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2.2 高职院校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存在缺陷

近年来,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建立行业和企业调查制度,缺乏对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研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错位。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紧跟行业和企业的步伐,结合当地的实际来设置专业,但是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对其人才需求不够了解,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任务是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没有从本地区实际、特点出发来考虑自身的专业设置。而盯“热门”,看到沿海或一些发达城市英语、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很好,于是大开这些专业,而忽视了自己是内地不太发达的县市,主要以区域工业、农业为主,忽视了农村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来推动当地农业走绿色化发展的道路,忽视了当地工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忽视了自己是内地不太发达的城市,信息上、技术上根本不能与沿海发达城市匹敌,培养出的英语、计算机毕业生因为没有环境而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多高职院校求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如笔者调研的四川邮电职业学院本以通信专业见长,但却开设了像经贸英语这样的专业,在很多综合性高校也开设了这种专业的今天,四川邮电职业学院培养的经贸英语人才能否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值得探讨[6]。

3.对策建议

3.1 把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总结的经验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不具有超前性,其结论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校企合作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资借鉴的模式。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力量,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把这项研究纳入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予以破解,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中职教育的新形势,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近年,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院进一步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09‘((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冲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在改革人才培养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企业与与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校企合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学校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获得企业支持发展更快,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作用。

    i、校企合作办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的有效对接,而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指导思想的客观反映。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总希望招聘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实习,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和服务要求参加劳动实践,掌握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岗位职业感情,较早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真正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再次,目前中职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往往是信息不对称,没能获得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客观上导致学生要付出很大的求职时间和成本,且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模式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校企合作办学能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同时也能使学校更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实现“订单式”培养,从而有效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2、校企合作办学,拓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多年来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教育突破校园围墙约束,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实现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课程的制定和教学的评价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转变,有效落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切实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中职学校如何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部门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存一是学校企业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a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保障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紧密对接,而且必须体现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只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校企合作企业应是能有效实施学生实习教学的优秀企业

    学校根据设置专业的实际,要选择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对口企业作为学校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邀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二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生产安全等事项,对实习期间可能发生的事故,学校企业双方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3、学校要强化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学校要努力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通过新建、改造、购买等方式建立校内实习工厂,建设”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

    (1)建设实习工厂,明确职能地位。学校负责对实习工厂的领导组织管理,担负教学实习和生产经营的责任。

    (2)成立”产学研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选派得力干部为主要负责人,负责产学研一体化具体事务。

    (3)理顺关系、建章立制。理顺实习工厂与各专业部、各教研组的关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技术协作、产品开发、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保证前校后厂的教学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4)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学校要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技师、工程师等人员的力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习工厂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课堂,在生产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企业要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人实习工厂学习,直接生产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达到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这样既完成了实习工厂生产经营的任务,增加经济收人,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

    4、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层次

    我校在办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才能掌握专业实习教学安排自主权。学校在与烨威集团、奥飞动漫、银润、锐科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将企业引进校园加强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金天数控、西华汽修、莲花山温泉度假村建立合作办学关系。进一步使企业和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沟通联系,有效发挥学校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良好发展态势。

    (1)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学校应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人员,有计划安排送至企业培训学习,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为学校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与人才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中等职业院校较大地填补了我国技术人口的缺口,为经济增长添加动力,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的趋势,双方合作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专业质量,强化学校办学能力,且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性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201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未来要支持建立1000所中等职业示范院校,突出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各示范性院校要结合专业特性,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培养方式的转变。2012年,十则进一步强调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院校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可见,中职院校的发展要不断地进行培养模式变革,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联动作用。本文将结合南昌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希望对同类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简称“技校”)、职业高中(简称“职高”)等对所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实施中等层次职业教育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实体所实施的教育。校企合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现代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现代科技与文化为内容,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满足企业人才方面的需求,以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转换单纯培养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工作需要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校企双方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和互利共赢。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实施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学习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发展,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形式、“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护理专业订单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南昌市卫生学校进行抽拥鞑椋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与分析,找出了中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订单式要求学生更具有实践能力,学生实践技能不足将导致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但学校当前的课程设置并不能适应校企合作模式的要求。从专业设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第一,学科体系与其他学校基本上如出一辙,课程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但这样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出中职院校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第二,公共基础课在全部课程安排中的所占比重较高,一般与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为1:1或4:6,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第三,专业设计过度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教学的机会,难以在实质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此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中职院校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认为知识对就业的帮助最大,设置一系列理论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年纪偏小,无法全部理解并接受纯理论知识,也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中的特性,轻视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中的地位以及技能环节教学的重要性,致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高

护理专业是比较讲究实际操作的专业,单纯依靠传统讲解的方法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但中职院校的教师讲学一般都以讲授教学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差。同时,在职教师具有较少的医院实践经验,教学知识过于老化,致使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直线下降,培养出的人才较难符合社会需求。双师型教学能帮助学校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从目前来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偏少,占比较低,教师结构严重不合理。按订单式培养的中职院校虽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但数量较少,学校的师资队伍仍以学校教师为主,而且,学校教师只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却少之又少。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无法体现订单式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订单”教学效果的优化性,无法培养出让学生和企业共同满意的成果。

3.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发展

校企的合作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应过分依赖于某种形式,但该校以订单式培养为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校企互动都较少。单一培养模式容易将学生暴露在危险的状态,学生权益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一旦企业遭遇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校企合作中的实习学生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订单式培养也存在以下4个问题:第一,与同专业非订单班相比,订单班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且开设针对性的课程较少,并未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质量无法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订单”;第二,学生一般在刚入学时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此时的学生和企业对未来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订单”的不确定性为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增加了较大难度;第三,与特定企业的订单培养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单一的知识也会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第四,“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企业教学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

4.实践教学时间短,实践操作少

虽然学校秉持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首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教学的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时间往往较短,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在校德才兼备,在岗操作娴熟的技术人才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实践时间过少容易出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其次,以见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并未将学生真正纳入并参与到实践中,同时较少的专业指导老师和较少的实习机会都会促使学校出现“僧多肉少”的局面,致使学校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习而安排较短的实践教学时间以及较少的实践过程操作。另外,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医疗机构支持意愿小、经费保障不足等都是困扰中职学校实践学习环节的问题。

5.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由于进行校企合作的双方在需求、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合作内容也仅是建立在双方的短期需求之上,二者均为意识到双方沟通的重要性,交流会、研讨会等举办的次数均较少,完善的沟通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彼此间的有效信息不能进行及时传递,从而不能及时纠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双方缺乏沟通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很多实践环节的问题不能得到反映和解决,这严重阻碍了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如果双方合作只是形式上做大做强,并未让学生真正受益,不仅无益于学生培养,还不利于双方的持续合作。因此,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案并真正加以执行,那么联合培养效果将逐渐显现,培养人才的素质会真正提高,双方的合作将持续下去。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构建有效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效的沟通机制,合理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交流学生的培养信息,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率。

沟通机制一般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首先,双方之间应建立起正式的沟通机制及渠道,建立各自的领导机构,定期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活动,使得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双方的协商加以解决。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双方得到并反馈各种培养情况的基础,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并提高效率。同时,及时沟通是保障双方合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其次,非正式沟通渠道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式沟通渠道中的不足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来弥补,提升沟通效率。构建非正式渠道主要是依赖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渠道进行沟通。

2.提高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变得尤为重要。综上分析,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改善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教学

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赖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革新,以学生未来职业为核心,岗位需求为教学标准,依据行业特征等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并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论,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锻炼并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以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2)优化专业课设置,突出个性化学习

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发展要求重新修订课程内容,以解决课程脱离实际需求、学生难以理解和学习等问题;第二,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人才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剔除与培养实践技能无关的课程;第三,增设专业选修课,扩大学生专业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使学生能依据个人兴趣选择更多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四,设立与职业资格考试互通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于当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不断努力:首先,通过设立教师准入制度,优先考虑拥有双证的应聘者,建立并完善薪酬福利制度,鼓励在校教师考取双证,并定期开展双师型队伍培训活动,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重点建设双师型队伍;其次,通过增加教职人员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在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弥补自身知识在教学上的不足,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以考察教师继续教育结果,对相应的体系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加强教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最后,通过提高薪酬待遇等给予教师物质激励和授予荣誉称号等给予教师精神激励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4.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专业技能要求、教育特色导向、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技能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过程应始终立足于企业技能要求,坚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导向,通过了解企业职位需求和市场情况,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借助课程设置及人才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自身技能,从而让培养出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职位需求。面对院校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应通过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并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创造差异化、独具特色的培养方式,依据企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突出职业教育多技能、高素质、高能力的特色。同时,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学校应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渗入到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增设其他专业选修课,注重学生其他专业技能的拓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多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适用多岗位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四、结束语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以订单模式为基本框架,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制度保障,以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为重要前提,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积极主动配合企业开展培养工作。但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其他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l展与创新,不利于校企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滞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应以订单式为主,多种培养模式为辅,培养针对性、技术型、多岗位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必由之路一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3] 陈露露.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 (3).

[4] 陈美忠.抓准校企合作关键促进中职学校发展[J].交通职业教育,2010 (6).

[5] 黄怀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