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

连接郑州和开封的郑开大道开通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发展从规划进入了实施阶段。在郑汴一体化的浪潮中,作为开封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如何将古都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全面整合,如何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联合开发郑汴两地旅游产品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实现跨越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郑汴一体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开封地处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部位,中原城市群战略引发的资源重新组合和配置,必然使开封能够分享由资源聚集所带来的发展机遇。郑汴一体化又为开封和郑州城市间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成为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剂。

郑汴一体化将大幅提升开封的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快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进程,区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郑开大道的开通,不仅使城际旅游更加方便快捷,加快了两地市民的出行和旅游,而且使开封的交通区位优势得到增强。

郑汴一体化无疑会引发旅游方式和市场的改变,给开封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开封旅游业要抢抓郑汴一体化的机遇,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的城市定位,通过科学规划来体现郑汴一体化的需求,扬长避短,实现开封旅游经济的全面振兴。

基于郑汴一体化的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开封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其在居住休闲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鼓楼夜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郑州作为辐射性很强的商贸中心城市,总人口700多万,有着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也是巨大的客源集散地。整合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宋都古城的发展理念,在区域性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开封旅游开发模式及功能应定位为郑州的“后花园”,发挥人文旅游中心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功能,实现两城旅游优势的功能互补。开封今后的旅游建设应当强化其为郑州服务的功能,重点放在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美化、餐饮及宾馆服务规范以及房地产开发上,突出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营造花园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使开封的城市环境成为一种吸引力。

行政区划制约是影响旅游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主要因素。郑汴一体化使两市旅游业的融合水到渠成。加快郑汴旅游资源整合步伐,统一规划,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可与郑州巩义的北宋皇陵、登封的嵩阳书院、新郑的欧阳修墓园组成中国北宋文化游精品线路;大相国寺可与登封少林寺、巩义石窟、慈云寺组合,再向西延伸到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偃师玄奘故里,组成中国佛教精品游线路。新的组合可以使郑-汴-洛“三点一线”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在旅游线路组合方面,开封和郑州两地的旅行社可以把双方的景区纳入旅游线路之列,拉大线路空间。在旅游市场开放与管理方面,开封要打破地域限制,取消地方保护、实现两地的无障碍旅游。继续实行旅游年票制度,进一步免费开放部分景区(点),从而达到吸引郑州游客、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旅游相关产业收入的目的。两市旅游管理部门在城市导游图的编制、旅游广告宣传及旅游促销活动中要积极联手,共同举办高层次、全方位的大型旅游推介活动。

(二)完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挖掘宋文化旅游资源

尽快编制开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宋都古城复建规划,全面进行资源整合工作。结合开封三大城市片区的结构特点,重新明确城市的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在保护、修缮、适度开发老城区和建设东区的基础上,强力推动新城区(汴西新区)建设。中部包括老城区和护城大堤以内部分,应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提升传统文化旅游、休闲服务的核心功能,限制和疏解行政、办公、生产及部分居住功能,为餐饮、住宿、度假、旅游、文化会展业的发展营造空间。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在老城区改造中实行精品战略,加强文物古迹保护与风貌协调,推进街道环境整治与水系整治工程,提高现有景点的档次和内涵,形成不同特色的景区与观光线路。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改善老城区环境,打造雅俗共赏的宋韵古城。加强地下历史文物资源的挖掘,以开发“城摞城”为主题进一步提高开封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自护城大堤以西至中牟县边界的汴西新区,是郑汴一体化发展中开封与郑州对接的重要区域,也是集居住、工业、办公、商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城区,应重点建设运粮河两侧的休闲度假区。东部包括开封县城、边村工业区和汪屯工业区,着力打造郑汴洛工业走廊。

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根据城市形象竞争定位原理,在全国范围内城市特色弱化、千城一面现象突出的情况下,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特色,打造宋都古城,从而树立有别于郑州、洛阳和西安的独特的旅游形象。挖掘宋文化魅力、打造宋文化特色,是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开封重修和新建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已形成了龙亭湖风景区、包公湖风景区、禹王台繁塔风景区和开封至朱仙镇、开封至兰考两条旅游线路的“三区两线”文化旅游景观链。深入挖掘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宋文化旅游产业的品位和档次:要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以“塑造世界历史名城,体验宋都千年梦华,打造唐宋古都走廊”为目标,以“宋都·宋文化”为宗旨,完善水系工程,开发开封古城墙和“城摞城”奇观,将宋都古城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精品;要加快“申遗”步伐,将北宋东京城遗址与同是“国保”级的北宋开宝寺塔(铁塔)、北宋天清寺塔(繁塔)和开封城墙等其他相关珍贵遗迹组合,通过有机地整合、修复和展示,加上国宝《清明上河图》及《金明池争标图》、《东京梦华录》的印证,联合“申遗”,提升现有景点的整体品位。(三)突出文化旅游经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文化旅游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崭新形态。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古都之一,应通过各种形式把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出来,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经济。开封作为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被称为“戏曲之乡”;因曾在宋代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被称为“书画之乡”;作为我国五大名绣之一的汴绣,以其独特的针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品;开封又有“盘鼓艺术之乡”、“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之乡”等美誉。宋词文化、历代名人文化、黄河文化等也都是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围绕“宋文化”主题,进一步突出各景区、景点的个性特色,选取市井民俗文化、皇家宫廷文化、宗教文化、府衙文化、商贾文化等不同侧面,来确立景区定位,打出自己的特色牌。

吃、住、行、游、购、娱不仅是旅游的主体内容,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载体。郑汴一体化使两城居民享受同城待遇,将极大拉动本地游的市场。因此,开封应着力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商务及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实现由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型产品过渡。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产品,如假日休闲、市井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风民俗、美食名菊、民间演艺、工艺制作类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悬河长堤、村落沃野、渔牧花果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对老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升级换代,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把开封建成影响力巨大的书画、古玩、手工艺品交易中心和宋文化、中原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这样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包装和展示,“开封游”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内容将更为丰富,品位将得到提升,更具备从“一日游”到“多日游”的基础和条件。

旅游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强。然而开封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销售不畅,造成旅游产业链条过短,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对拉动旅游消费有较大作用的“购、娱”两个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在旅游产业结构组合方面,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多种功能。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和有关企业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绿色旅游食品;鼓励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挖掘开发能够反映开封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商品。开封的花生糕、包公豆、朱仙镇豆腐干、陈留豆腐棍、兰考豆腐乳等,要改变包装粗糙、质量不统一的现状,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对朱仙镇木版画、汴绣、官窑等,更应很好地挖掘,使之成为旅游商品的名牌。

(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树立大旅游观念,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尽快打破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等局面,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积极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力争实现开封旅游的六统一,即规划统一、宣传统一、线路统一、包装统一、门票统一、接待统一,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大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产业素质和结构升级。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如彰显“北方水城”魅力的水系工程、张择端笔下的北宋皇家园林—金明池重建项目、清明上河园二期工程—琼林苑御汤园温泉度假宾馆项目、名扬天下的樊楼、千年佛教名塔—繁塔、元代著名全真道观—延庆观、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开封城墙、以独到雕饰闻名的山陕甘会馆、“悬河”奇观的开封黄河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万岁山森林度假区开发项目等。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历史性机遇的到来,给开封景区(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待服务水平要有新的提高,硬件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内涵要在凸现北宋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市场开拓要借助郑开大道的“桥梁”加大力度着重创新,内部管理要不断强化,使景区(点)的整体水平登上新台阶。大力推行和实施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创A、旅游饭店创星活动,不断提高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切实推进旅游行业诚信建设,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旅游诚信体系。

结论

现阶段面对郑汴一体化带来的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的思路,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依托郑州庞大的客源市场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是加快发展开封旅游业应有的战略选择;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高效的旅游业协调与管理体制,培育旅游大环境,净化旅游大市场,是做实做大做强开封旅游产业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旅游开发范文第2篇

1.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

西南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不仅旅游资源类型众多,而且质量极高,不论山水、气候、动植物、园林、人文风情、宗教等方面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都是具有极其独特的明显优势。

(1)云南省

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气候环境,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众多少数民族集居,造就了丰富多姿、五彩斑斓的旅游资源。云南省有10个部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47个,部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1条部级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线路。

国际知名的路南石林是我国地貌造型博物馆,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气势磅礴,大理的风花雪月,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神秘的迪庆“香格里拉”,腾冲的地热火山,瑞丽江—大盈江傣寨田园风光等风景区无不引人入胜,并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更增添了云南旅游资源的神奇美丽。

特别是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了上千万海内外旅游者,云南省旅游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周边省区旅游业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并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旅游圈。世博园将进一步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世界名园,“春城”昆明正向花都、生态旅游城市发展。

(2)四川省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风情。有着“童话世界”的九寨沟,景色秀丽,世所罕见;黄龙寺沟内彩池密布,植被茂盛,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峨眉—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既是我国佛教、道都名山之一,而且与山、水、寺、塔组成了蜀中名胜。贡嘎山—海螺沟有我国最大的冰瀑布、冰川断层和冰川消融等景观。蜀南竹海、金佛山等风景名胜区都景色优美,各具特色。

饮食文化发达也是四川的一大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著名的川菜和多种多样的四川小吃对旅游者都颇具吸引力。

(3)贵州省

贵州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现有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众多景点,梵净山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网。

黄果树瀑布群为中国瀑布之最,在方圆4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18个地上瀑布和4个地下瀑布,其形态各异,气势非凡。织金洞风景区被称为“岩溶博物馆”,这里有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梵净山、红枫湖、云台山、荔波樟江等风景名胜区呈现出溶森林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和神奇的特色。

贵州由于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制约,旅游资源优势的发展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4)广西自治区

以“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早就使广西的旅游资源名扬海内外。漓江山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优美的溶岩风景区之一,“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山环水抱,秀丽无比,多年来就是我国的旅游热点地区。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以“石奇、树秀、泉甘”著名,而且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广西佛教建筑庙宇和太平天国起义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花山风景名胜区峰峦耸秀,碧水萦回,特别是分布于28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大量古代壮族山崖壁画,是研究壮族历史文化及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的珍贵史料。

近年来广西推出滨海边境游,并与越南进行旅游合作,开展下龙湾海上石林异国风光游,吸引了大量国内游客。

(5)自治区

是“世界之最”最多的地区,而且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对国外游客极具诱惑力。拉萨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罗布林卡园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雪山冰川、田园牧场、辽阔的草原和谷地河滩、一尘不染的高原湖泊、古老的文化遗址和民风民俗构成一幅幅神秘、古朴而又壮丽的画面。而且还有扎什伦布寺,宋、元建筑夏鲁寺,宫堡式建筑江孜宗和称为十万佛塔的白居寺等。

于受交通等因素的制约,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在大西南旅游合作发展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不久的将来,的旅游业会后来居上,走在多数省区的前头。

(6)重庆市

重庆市旅游资源也很丰富。长江三峡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峡以瞿塘雄、巫山秀、西陵险和观巫山云雨驰名,而且沿江名胜古迹众多,如丰都、石宝寨、白帝城及大量题刻等。长江支流大宁河的小三峡,山清水秀,奇峰壁立,猿声阵阵,饶有野趣。缙云山风景名胜区的温泉峡谷、丛林古刹、溪流瀑布展示了巴山蜀水幽、险、雄的特色。四面山风景名胜区以山、水、林、瀑为主景,并有新石器晚期岩画等人文景观。

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高峡山平湖,把中国第一水电工程的雄姿、现代科技成果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熔为一炉,将进一步提高其旅游资源价值。

2.澜沧江流域的旅游资源

澜沧江流域是云南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不仅旅游资源类型众多,而且质量极高,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比较亦有自身突出的价值。

该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及3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1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全省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分布在该区域,有1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些旅游资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旅游资源。如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峰群、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热带雨林、新生代火山奇观等。因而是该区具有开发建设成为世界级著名旅游胜地的旅游资源基础条件。

在区域性国家旅游中,澜沧江流域地区的旅游资源对于东南亚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东南亚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属于低纬底、低海拔的海滨型,而澜沧江流域属于高纬度、高海拔的地区的山地型旅游资源,雪峰冰川、高山峡谷、湖泊溪流、激流险滩等为其主体。从人文旅游资源角度看,澜沧江流域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旅游资源风格上形成较大反差和互补。

澜沧江流域属于青藏高原南端延伸区,地势高峻,地质地貌类型丰富而多样,景观造型丰富而奇特。以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为代表共同组成了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群,山体雄伟,气势磅礴,在崇山峻岭间分布着世界知名的大江大河,形成极其雄伟的山川、江河骈列景观。

澜沧江流域诸多少数民族文化风情都较为系统完整地保存着,文化多元性特征突出。有山区山地文化、平坝农耕文化、原始土著文化及中原汉民族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小乘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成份。还遗存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成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画卷。各少数民族呈立体分布呈现出错落有致、多民族交融的世居生活环境。

3.次区域国家的旅游资源

次区域各国都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旅游的热点区域。

(1)老挝

优美的自然风光。老挝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保留大片原始森林和未受工业污染的国家之一,生长和栖息着多种珍稀植、动物,是生态旅游和科考的最佳地区之一。孔埠瀑布宽数公里,流量居世界大瀑布前列,堪称亚洲绝景。

众多的名胜古迹。老挝有“佛教古国”之称,境内佛塔寺庙2000多座。曾与柬埔寨吴哥窟齐名、称为印度支那两大名胜的占巴塞瓦普庙;千年古都琅勃拉邦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内寺庙佛塔林立;万象名胜古迹众多,特别是塔銮气度非凡,已成为老挝的象征和其国徽图案。

纯朴的民族风情。老挝三大民族、共68个部族均保留着多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宗教习俗、民族服饰、音乐舞蹈及民间工艺美术,其宗教和传统民族节日也令人眼花缭乱。老挝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和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对国外游客颇具吸引力。

(2)缅甸

缅甸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缅甸自然景观复杂多样,南部是典型的热带风光,西北部4000米以上的山地则可以看到高山雪景。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水面宽阔,两岸峰峦起伏,森林茂密,著名的的伊洛瓦底江三峡绚丽妩媚。克耶邦的鲁比达瀑布落差600米,气势磅礴。长长的海岸线为海滨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缅甸名胜古迹众多,素称“万塔之邦”。仰光大金塔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建筑,不仅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游览胜地;曼德勒(瓦城)曾是贡榜王朝的京都,有佛塔1000多座;蒲甘是古老的佛教圣地,大约有900座寺庙,保存有两千多座700~900多年前的古塔,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缅甸的人文景观与东南亚信奉小乘佛教的国家有共同之处,由于其文化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又是多民族的国家,所能强烈的民族特色。但该国长期闭关锁国,是东南亚旅游业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3)泰国

泰国旅游业非常发达,是该国创汇最多的行业。泰国旅游点遍布全国,以曼谷为中心,有著名的“大皇宫”、玉佛寺、卧佛寺、亚仑寺等及帕塔亚旅游特区;北部古都清迈和双龙寺金塔,以及神秘的“金三角”;南部普吉岛及奇特的海上风光,“购物天堂”合艾和象牙瀑布等;东部柯叻有知名的披迈石宫、帕侬旺石宫和千年古榕树等名胜古迹。

强烈的佛教文化艺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近30年来对各地历史文化遗迹的发掘、整理和修茸,大大丰富了泰国的旅游资源。政府和民间又组织各种促进旅游的活动,如举办“泰国旅游年”,按本地风俗习惯举办各种庆祝表演,在国外设置旅游办事机构等,以此招揽游客。

泰国有先进的旅游配套设施及服务。著名的曼谷东方饭店就是优质服务的典型,曾多次连续取得世界最佳饭店的称号。全国设立了旅游警察,以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旅游业为泰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人文和环境污染。近年随着周边国家游客的增多,服务质量有所下降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4)柬埔寨

柬埔寨属热带亚热带气候,高原地区是科考和旅游探险的好去处。内地水网密布、河湖众多,东南亚最大的洞里萨湖风光旖旎。贡布市的白马海滨,浴场宽阔、气候温和,是避暑疗养的理想之地。

吴哥古迹和金边古建筑群是柬埔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世界文明的胜迹之一,每年都吸引众多外国游客前往观光。

高棉族是一个有独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独特的装束、优美的舞姿和宗教文化对外国游客、特别是西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

但柬埔寨由于多年战乱,现在百废待兴,旅游资源还有待于开发,旅游业及设施还极其落后。

(5)越南

越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受中国、印度及现代西方影响较深,很多旅游景观都有较明显的三种文化影响的痕迹。

越南边土呈S型,旅游资源以河内、顺化和胡志明市为中心的北、中、南三部分。河内市区的文庙、大螺古城,北部地区的香山、菊芒是著名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下龙湾海上石林神奇壮丽。中部顺化是越传统文化的中心,有阮氏王朝皇宫、皇陵,岘港美山寺,芽庄占族古塔和海滨浴场等。南部胡志明市的寺庙及众多法式建筑,头顿的海滨浴场和大型游乐中心等。

越南已与中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签署了旅游协议,开辟有河口—河内—海防—下龙湾—河口,南宁—友谊关—河内—海防—下龙湾—北海,下龙湾—顺化—吴哥窟—琅勃拉邦—万象,曼谷—胡志明市—吴哥窟等几条旅游路线。

二、合作开发方案

1.合作开的条件

(1)次区域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旅游业是世界上国际贸易的最大领域之一,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大趋势。旅游合作也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次区域的几大主要合作机制中,都把旅游列为重要的合作领域。亚洲开发银行主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六次部长级会议把以昆明为中心、连接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国家的南北旅游走廊建设列为次区域旅游的优先项目,确定把旅游培训和资源管理作为亚行技术援助的一部分;第七次部长级会议又提出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市场秘书处”,协调次区域旅游业的市场行为。

(2)各方合作的积极性很高

自1993年西南地区六省市七方第13次经济协调会以来,各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加快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联合推出旅游线路,共同举办西南地区旅游展销会,建立六省区市七方旅游业务协作网络和信息资料交流网络。旅游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西南地区联合推介25条重点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四川和成都7条,重庆4条,广西5条,贵州4条,云南5条。并准备联合推出跨省区市旅游线,如四川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二滩电站—云南泸沽湖—迪庆—丽江的“攀西—滇西生态风情旅游”,拉萨—林芝—波密—迪庆—丽江—大理—昆明的“黄金生态旅游”,重庆—大足石刻—芙蓉江、仙女江—乌江画廊—黔江酉阳桃花园—湖南张家界,广西南宁—平果—百色—贵州兴义—云南罗平—石林—昆明的“南昆奇山秀水生态游”等。

周边国家非常重视与中国、云南的旅游合作,1993年泰国和云南就提出尽快开辟“金三象”四国(中、泰、老、缅)旅游线路。近年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大量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对泰国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缅甸沿云南边境一线,近年广泛开展中缅跨境旅游,大量中国游客的到来,一批境外小镇迅速崛起和繁荣,一改以前偏僻和极端落后的状况。老挝也积极开展与中国、云南的旅游合作,中国汽车和人员从中老边境磨憨等口岸出境,在老挝境内可行驶至朗勃拉邦,万象等地。越南积极开展与云南、广西的跨境旅游合作,南宁、河口等地都开辟了到越南河内、海防、下龙湾的旅游线路。周边国家都非常看好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这一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云南与泰、老、缅的旅游合作已有良好开端。80年代以来旅游业就是中、泰、老、缅四国相互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进入90年代,随着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和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改善,旅游合作不断深入。云南省重视发展区位优势,加快了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开放力度,在泰国举办了多项促销活动,并在曼谷成立了中、泰合资的旅游公司。金融危机之前,泰国赴滇旅游的人数逐年直线上升。1991年昆明—曼谷通航的当年,只有4191人,1996年就达13.87万人,占当年来滇外国游客的18.7%,而且还在不断地升温。中老、中缅边境的跨国旅游也有较大发展,通过中老、中缅边境口岸到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外国旅游者在云南省的外国游客中占有一定比例。

(3)合作的软、硬条件已基本具备

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逐步形成。东线:包括滇越铁路,昆河公路,昆罗(昆明至文山罗村口)公路,红河为骨架的陆水通道可直接进入越南;中线:有昆磨(昆明至勐腊磨憨)公路,澜沧江—湄公河为骨架的陆水大通道直接连接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西线:有昆明—大理铁路,滇缅公路,瑞丽—八莫公路和伊洛瓦底江的铁路、公路的水陆联运通道连接缅甸和南亚国家。目前云南境内多数路段高等级化已完或在建,澜沧江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正加快进度,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正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主要城市的空中交通网已初步形成。新加坡至昆明的泛亚铁路一旦建成,将形成较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配套的体系,大西南联合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西南地区省际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内昆铁路在建,青藏铁路已开工建设。重点加强了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省际间断头公路大大减少,已基本形成了连接西南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南宁、拉萨等中心城市并与其他省区和边境口岸连接的骨干交通网。联合发展西南地区旅游业的软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每年的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都将旅游作为合作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各省区都精心组织旅游精品,筹备建立六省区市七方旅游产业信息网络,联手向海内外促销;合作开展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积极推进旅游教育的合作等。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的国际合作。我国与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已签订了政府间的旅游合作协定。各方都奉行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社会稳定、睦邻友好,为发展旅游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南与泰、越、老、缅、柬的旅游合作条件已经具备,有丰富的互相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有较完善的旅游设施,有较好质量的旅游服务,具备旅游合作生存和不断发展的条件。

云南省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重视“依法治旅”,1997年颁布了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云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截至1997年7月底,国家和省关于旅游业现行适用性和专门性的主要法律、规章就有48个,有的就是涉及老、缅旅游的专门性规定。云南省15个地、州和26个县市成立了旅游质检部门,建立了一支旅游行政执法队伍;云南省人大开展了旅游执法检查。泰国的旅游业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有良好的信誉,设立了旅游警察,以维护旅游者权益。越南、缅甸颁布和实施了旅游法。

我国西南地区的旅游网络已初步形成,云南省与泰、老、缅、越以及广西与越南的旅游合作已有良好的的开端和一定的规模。下一步要进行的就是充分利用云南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将整个大西南与次区域国家的旅游联结起来。

2.项目选择及旅游线路设计

(1)选择和设计原则

——市场原则。旅游线路是作为旅游商品向社会推出的,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而旅游者行为的基本规律是最大效益原则,其基本出发点是以最少的旅游消费比和旅游时间来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根据服务对象和空间跨度的不同,有洲际旅游线路、周边国际旅游线路、国内旅游线路和区域内旅游线路等,此处重点涉及周边国际旅游线路和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

——主题突出原则。每一旅游线路应突出特色,形成鲜明的主题,唯此才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此特色或主题的形成主要依靠将性质或形式有内在联系的旅游点串联起来,并在旅游交通、食宿、服务、娱乐、购物等方面与之相适应。观光型旅游线路常以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主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这是多数旅游者的基本层次。专题旅游则满足一些有特殊需要的旅游者,如宗教朝圣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专线和研修旅游专线等。

——不重复原则。旅游线路应由一些旅游依托地和尽可能多的、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而成的环形线路,以力避往返途径重复。在环形主路线上的重要旅游依托地同样可形成多个小环形支线或多条放射线。

——联合的原则。大西南联合起来走向世界,是西南地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所在,联合策划西南精品旅游线路,避免重复建设。并同时向周边国家推出,形成以东南亚周边市场为主导,并进一步开拓中远程国际旅游市场。

(2)大西南与次区域旅游线路设计

根据各方优势和上述设计原则,按形成国际旅游、边境旅游(国内旅游以各省区推出的为主)并举,客源通道“水陆空”一体化的要求,大西南与次区域国家旅游线路初步设计如下:

——“中泰山水民俗游”。以泰国曼谷、中国昆明、成都为三个旅游中心,形成:曼谷、芭塔雅—昆明、石林—丽江、迪庆—成都、九寨沟、黄龙—曼谷旅游环线。包括了曼谷大皇宫、热带海滨风光和奇异的石林岩溶峰林、三江并流奇观、高山雪峰冰川、神秘的香格里拉、世界最深峡谷虎跳峡,以及“童话世界”九寨沟、黄龙风景区。

——“中泰民俗风情名胜游”。以泰国曼谷、清迈,中国昆明、景洪及拉萨为旅游中心,形成:曼谷—清迈—景洪—昆明—拉萨—林芝—波密—迪庆—丽江—大理—昆明—曼谷旅游环线。包含了热带风光及泰国民俗风情,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壮丽的布达拉宫、高山草原和藏族风情、丽江古城及东巴文化、苍洱风光及南诏文化遗存等。

——中泰老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游”。以泰国曼谷、老挝万象琅勃拉邦、中国昆明、景洪、大理为旅游中心,形成:曼谷—万象—琅勃拉邦—景洪—大理、鸡足山(佛教圣地)景区—昆明—曼谷旅游环线。感受东南亚国家小乘佛教,中国佛教及小乘佛教及众多的名胜古迹、宗教建筑艺术。

——“中越奇山秀水风情游”。以昆明、南宁、河内为三个旅游中心,形成:昆明—石林—河口—河内—海防、下龙湾—凭祥—南宁—百色—兴义—罗平—石林—昆明旅游环线,包含了著名的陆上岩溶峰林及海上岩溶景观,马岭河峡谷,壮丽的“一目十瀑”,以及壮族、布依族、撒尼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歌舞、风情。

——“中、老、缅、泰金三角水上游”。即澜沧江—湄公河沿江旅游线,包含了云南临沧、思茅、西双版纳,泰国清莱、清迈,以及老挝、缅甸等沿江城镇。北段为高峡平湖泛舟游,中段为热带雨林风情游,南段为“金三角”神秘游。

——“中缅南方丝绸之路和抗战纪念游”。以缅甸仰光、曼德勒,中国昆明、大理、腾冲为旅游中心,沿古南方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形成:仰光—昆明—大理—保山—腾冲—曼德勒—仰光旅游环线。包括陆上旅游和伊洛瓦底江水上观光旅游,有仰光名胜大塔、古都曼德勒及佛塔,神奇的石林及撒尼风情、大理风光及白族居民俗、腾冲火山热海奇观、美丽的伊洛瓦底江风光等。

3.合作内容

(1)建立健全旅游协作网络和信息交流网络。

完善现有旅游协作网络,在条件成熟时,组建紧密型的西南地区海外旅游联合体,发挥对外宣传促销、横向组团接待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作用,参与跨省区、跨国旅游投资和经营。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充实西南各省区的网上旅游资源和信息,不断扩大西南地区旅游在东南亚及世界上的影响。建议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市场调研会,每一到二年搞一次境外促销活动。

——加强六省区市七方旅游规划的合作。根据各省区市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建议在资源开发和共享方面加强合作,联合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对跨省、跨地区旅游精品线路的基础建设及其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协商配合,避免重复建设。大西南应在全国率先作出好的示范,联合起来走向世界。

——请求国家支持在西南地区省会城市及边境口岸,特别是与老、缅、越交界的口岸进行落地签证和即口入境签证,以简化入境手续,吸引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如对经次区域国家到云南的外国旅游者可在昆明机场办理口岸签证,持有效证件也可经瑞丽、河口、畹町、磨憨等部级口岸进出。

(2)签署国际旅游合作协议和规章

——签署中缅政府旅游合作协定,同时中泰、中老、中越、中柬间进一步制定旅游合作的实施细则。为旅游合作提供行为规范,以消除各国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给国际旅游合作造成的障碍。“协定”应明确发展旅游合作的宗旨、目标、领域、原则、方式,以及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问题。次区域各国间的旅游合作要坚持有利于各方旅游业的发展,相互尊重、互利互惠,注重与国际惯例接轨,消除壁垒。

——客源市场的开发合作。从目前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客源市场扩大至整个次区域国家和东南亚,重点是开发由次区域各国进入云南旅游的国际旅游便捷通道,拓展国际入境旅游者的比例。通过次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西南地区和云南旅游,并按有关规定组织到次区域各国开展边境或出境旅游。

(3)旅游软、硬件的合作开发

——合作开展交通建设。国际交通:近期重点合作建设磨憨出境后老挝么丁至会晒段公路、瑞丽(或章凤)至缅甸八莫段公路。以解决昆曼公路的畅通和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的连接问题。

国内省际交通:加强省际交界处的路段建设,对断头路和交界处等级相差比较大的路段,应相互支持,加强协商,统一等级标准,以保证区域内路网的畅通。特别加快是云南通往四川、重庆、贵州、广西、高等级公路的建设。

——景区、景点的合作建设。主要是湄公河沿线旅游景点的合作开发和澜沧江流域旅游新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及配套项目的合作。近期广东在云南西双版纳合资建旅游渡假区和民族风情园,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旅游开发范文第3篇

乙方:李小东

法人代表身份证号:( ***)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投资开发期限、项目内容及投资规模

乙方在**县杨树乡界牌村(大堰寺山场)分两期开发别墅群、会厅、特色小吃楼、果园、养殖场等旅游项目(涉及湖区开发以65米水位计算),面积为45亩,总投资为1000万元(具体界址以乙方与权属单位签订的合同或国土部门发放的土地证为准)。整个工程建设分两期开发:

第一期开发时间为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开发内容为:基础设施建设、果园、养殖场、会所、特色小吃楼,开发林地面积为15亩,投资500万元;

第二期开发时间为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开发内容为:别墅20幢,开发林地面积为15亩,投资500万元;

第二条 投资方式及合同期限

1、乙方采用独资方式投资,开发区域内的土地、水面、林木风景资源采用租赁或出让方式。

2、乙方投资**旅游资源开发土地出让的期限为40年,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计算。租赁(出让)期满后,乙方如需继续延长使用时间,双方可再行协商,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可优先取得开发地的使用权。但应与甲方重新签订土地使用合同,支付使用费。

第三条 土地、林木、水面出让(租赁)标准

(一)土地出让标准

旅游项目开发范围内购买土地应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由乙方与相关职能部门签订出让合同,到国土部门依法办理征地报批手续。征地补偿费、报批规费、土地出让金概由乙方缴付,土地出让金标准按评估价执行。

(二)林木植被处理

1、乙方在林地上进行基本建设时,须报经甲方书面同意,并须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如需间伐林木的,还应履行相关的批准手续。

2、乙方在土地上种植其它林竹和观赏植物,免收植被补偿费。

第四条 双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

1、甲方在合同签订生效后应按合同要求及时将乙方所需土地交付给乙方经营使用。

2、甲方保证乙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负责乙方享受有关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的一切优惠政策,并帮助协调乙方与当地各有关部门的关系。

3、甲方负责协调有关部门为乙方适当优惠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费用由乙方负责。

4、甲方应及时向乙方提供开发区内的有关资料,在乙方不能按本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开发时,有权单方终止本合同的未履行部分(不可抗力因素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直至废除合同,收回土地、林地、水面的使用权。

(二)乙方

1、乙方全权负责项目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乙方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县旅游开发管理若干规定》,并受其制约和保护。依法自主地开展业务,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干涉。

2、为加快项目开发进度,确保项目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乙方开发的项目必须符合**县旅游总体规划,建设项目须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正式批复后方可实施。本合同签订后,乙方应在二个月内拿出项目可行性报告、开发总体规划和平面效果设计图,按规定程序上报市计委批准立项后方可动工兴建,一期工程必须在2年内全部完成投资,并建成对外开放。

3、本合同签订后,乙方在一年内未动工建设,甲方将收取乙方10元/m2的闲置费,2年内未动工或开工建设未达到合同投资总额1/4以上或未达开发面积的1/3,甲方将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4、乙方必须在合同签订后15日内一次性向**县旅游局交纳履约保证金10万元(履约金为投资总额的1%),未按时交纳履约保证金,合同自动失效。履约保证金在乙方按规定程序完成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动工后返还50%,在一期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再返还50%。

5、乙方注册登记费缴纳期限和标准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武发(2005)3号文件有关招商引资的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办理。乙方按国家税法规定在甲方指定地点依法纳税,税收优惠按国家税法和武发(2005)3号文件的有关税款优惠政策办理。

6、乙方与土地、山林、水面权属单位签订好出让(租赁)协议后,应及时交付征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和报批规费或租赁费。出让(租赁)的土地费用必须在合同生效之日起三个月内全部付清。

7、乙方必须有 效保护开发区域内的林木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未经批准不得破坏开发区域原有植被,对所排放的废水要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方可排放。乙方在开发期间按国家环保标准对生活、建筑垃圾进行处理或配合县有关部门对废水、废气、生活、建筑等垃圾进行处理。对开发范围内的文物、各类古树、各类珍稀动植物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给予保护。

8、乙方所需员工,应优先聘用所在地居民,也可由乙方根据国家有关劳动用工规定进行招收。须按国家规定办理员工的各项保险。

第五条 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应严格履行本合同条款,如有违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处理。

第六条 其它事项

1、本合同修改与补充,应征得甲、乙双方同意,经协商一致,形成书面材料,双方签字后方可生效,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有关土地报批、水面使用、证照办理等相关手续由杨树乡政府和旅游局负责办理,费用由乙方负责。

3、甲、乙双方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本合同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

4、本合同一式八份,正本二份,副本六份,均具有同等效力。甲、乙双方各执正本一份。 县旅游局、招商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水产局、杨树乡政府等各执副本一份。

甲方:

乙方:

旅游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环渤海旅游圈;开发;问题;建议

一、旅游纪念品的内涵

旅游纪念品是指具有明显地方特色,能使旅游者感到某种特定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它是能反映旅游点(或城市)特色,是某个旅游点(或城市)所独有的,且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独占性的商品。

从大的范围来讲,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一切物品,它包括3方面的内容:旅游经营管理用品,如门票、车船机票等;旅游地的特色旅游商品,如特色工艺品、特色书画、特色服装、特色食品等;旅游服务用品,如导游图、说明书、图书等。本文中主要从第二个分类,即指旅游地的特色旅游商品的角度来探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据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欧美等旅游业较发达国家中的旅游纪念品消费,一般均占这些国家旅游业总收入的40%左右。而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可见,我国旅游商品收入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下文结合环渤海旅游圈对旅游纪念品开发及设计进行相关分析。

二、环渤海旅游圈的城市构成

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丹东、滨州、沧州、葫芦岛、锦州、威海、潍坊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故环渤海旅游圈由上面所述沿海城市组成。而在构成环渤海旅游圈的这些城市中,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是旅游业发展较好,相对占有主要地位的4个城市,各旅行社在组织旅游线路时通常也会首选这几个城市,因此笔者在对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中,以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有专家指出,这一旅游圈,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一是地理结构同一性强,易于形成集合效应;二是旅游资源富集,易于形成品牌效应;三是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易于形成放大效应。”这说明这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形势良好,这就无疑给旅游纪念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及后盾。

三、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对比分析

(一)相同属性分析

1、原料相同。纵观上述4个城市的旅游纪念品,可以看出无论是旅游工艺纪念品还是旅游食品纪念品,它们在制作原材料上都趋向于同一类型。例如,大连、青岛、秦皇岛3个城市均有的旅游工艺纪念品贝雕,它的原材料就是缘自于渤海湾中的贝壳。而旅游食品纪念品在原料上的相似则更为明显。这一属性是由共同的区域特征决定的。

2、加工工艺相同。作为典型的海滨旅游城市,上述4个城市在旅游纪念品的加工工艺上都较为简单,多为将新鲜的海产品制成干产品,并加以适当的包装,从而达到延长产品保质期、突出其纪念及礼品之意义的目的。

3、产品类型相同。经过上述归纳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旅游工艺纪念品方面,还是在旅游食品纪念品方面,环渤海旅游圈都具有较为一致的旅游纪念品。

(二)差异特性分析

总的来说,上述4个城市旅游纪念品的差异较小,这也是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之一。

1、特色旅游纪念品差异。尽管上述4城市旅游纪念品存在的差异较小,但仔细探究也可发现,各城市中也有一定类型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如大连市旅游工艺纪念品中的女骑警纪念品及青岛市旅游食品纪念品中的青岛啤酒。

2、旅游食品纪念品差异。在食品纪念品方面,虽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特色。如大连的黄桃、青岛的啤酒、崂山茶类、秦皇岛的葵花苹果、昌黎蜜梨等农副产品,以及烟台的莱阳梨、海洋大樱桃。这些食品纪念品各有千秋,不仅体现出了各地的特色,也突出了各个城市的在食品纪念品上的差异。

四、当前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述4个城市为代表的环渤海旅游圈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如旅游纪念品品种花样少,各地产品设计雷同;旅游纪念品市场仿制品泛滥;产品创新少,缺乏时代特色等,下面结合各城市不同特色来分析其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连市

大连市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不能有效预防特色旅游纪念品外流。以贝雕画为例,大连是我国贝雕画的发源地,大连市理应将贝雕画作为大连市旅游工艺纪念品的特色,并形成专线的销售渠道。但在我国很多个沿海城市都可以买到贝雕画。另一方面,宣传不够,缺乏知名度。例如,大连情感家饰豆画曾荣获辽宁省十佳旅游纪念品称号,这是一个很好的形象资源,但却鲜为人知。

(二)青岛市

青岛市产业资源丰厚,如青岛啤酒、海尔电器等,这一独到的资源是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其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完全可以和其他产业整合协同发展成新一级的产业链,但是目前来看,青岛没有很好地借用城市其他产业的资源为己所用。

(三)秦皇岛市

1、巨大的历史文化财富长期闲置。与其他3个海滨城市相比,秦皇岛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长城、孟姜女、山海关等题材有关的纪念品应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商品,但是走遍山海关附近所有的商家,其销售的商品长城主题不突出,造型单一、质量粗糙,与北京等地所售的长城纪念品并无多大差异,毫无纪念价值。

2、“舶来品”大量充斥着秦皇岛市旅游纪念品市场。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由于秦市没有特色商品、纪念品,销售的商品如珍珠制品、玉制品、针织制品和金属制品等,大都是由其他城市流入的舶来品。这样就严重抑制了秦皇岛本市的旅游纪念品发展。

(四)烟台市

烟台市旅游纪念品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旅游食品纪念品。如上所列,烟台市的旅游食品纪念品多为土特产品,销售的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这样的土特产品的保存期限较短,礼品性也不强,没有体现出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意义及馈赠作用,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其销售量,导致了烟台市旅游纪念品销售滞后的现状。

五、开发环渤海旅游圈4个城市旅游纪念品的合理化建议

(一)整体开发环渤海旅游圈区域旅游纪念品

大连、青岛、秦皇岛、烟台等城市作为环渤海旅游城市,共同组成了环渤海旅游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上城市具有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环渤海旅游圈区旅游相关部门可考虑成立一个旅游纪念品联合体,共同开发环渤海旅游圈区域旅游纪念品。

(二)根据市场细分原则开发不同旅游纪念品

进行市场细分,可以明确目标市场,从而使产品开发的针对性更强,同时提高营销活动效率。因此,对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细分是很有必要的。市场细分的根据有很多,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购买动机等。

以青岛市为例,在开发青岛啤酒纪念品时,就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开发不同的旅游纪念品。例如:针对儿童,可以设计开发一些诸如啤酒吉祥物、微型橡胶啤酒瓶等既能吸引小朋友目光,又相对安全的旅游纪念品;针对中青年人,可以设计开发一系列别出心裁而又带有青岛啤酒特色的瓶起子,即具有纪念性,又具有实用性;针对老年人,则可以设计开发充气式的啤酒瓶或是带有标志的啤酒瓶盖式的小坐垫,这样老年人可以在旅游过程中疏放筋骨或是稍作休息。

(三)加强创新、深度发掘潜在旅游纪念品

任何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获利能力都要经历萌芽、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要想保持一个旅游城市、景区、景点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活力,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发掘潜在的旅游纪念品,从而为这一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整体竞争力。

(四)突显城市特色,打造区域旅游圈内各城市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1、大连――女骑警纪念品、皱纹盘鲍。大连女骑警是我国警界的第一支女子骑警队,因此自然而然成为大连市一大旅游特色,也是大连靓丽的城市名片。应加大对女骑警纪念品的宣传,并同时对产品进行不断改进,设计开发出女骑警系列纪念品,使之成为大连旅游工艺纪念品中的名牌产品。皱纹盘鲍是鲍科中的优质品种,素称海味之冠。而作为皱纹盘鲍主产地的大连,不仅鲍鱼资源量占我国总量的70%以上,同时还是我国开展人工鲍鱼养殖生产最早的地区。因此,凭借这种主产地及先驱者的身份,大连完全可以将皱纹盘鲍发展成为大连市旅游食品纪念品中的代表者。

2、青岛――青岛啤酒系列纪念品。在上文阐述青岛市旅游纪念品所存在的问题时,笔者已经指明青岛市忽略了青岛啤酒这一大好资源。青岛啤酒驰誉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名气,因此在设计开发旅游纪念品时,可以围绕青岛啤酒这一主题,设计出一系列以青岛啤酒为主题的旅游工艺纪念品,例如以啤酒娃娃作为城市旅游吉祥物等,将城市的独特之处体现出来。

3、秦皇岛――长城文化特色纪念品。根据秦皇岛市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可以看出,秦市应着重打造特色,以突显文化品牌的优势。可开发设计以著名关隘、楼台为原型的造型摆件;历史名人、名将的塑像;或是历代守城武器、装备等的微型系列制品等。

4、烟台――莱州玉雕、张裕葡萄酒系列纪念品。与青岛啤酒的“遭遇”一样,烟台的张裕葡萄酒也备受“冷落”。张裕葡萄酒是我国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葡萄酒。因此,张裕葡萄酒是烟台市开发设计旅游纪念品时一个很好的可利用资源。与青岛啤酒不同的是,它们的潜在客户群有所区别。开发张裕葡萄酒系列纪念品时,可着重研究外国人对旅游纪念品的喜好倾向,吸引外国旅游者的购买。对我国国民对葡萄酒态度,则可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启发其潜在需求,从而达到扩大其消费群体的目的。另外,在莱州玉的宣传推广方面,烟台市可以配以其民间传说,扩大莱州玉雕的文化吸引力,使之成为烟台市的名牌旅游工艺纪念品。

参考文献:

1、王苏昆.谈谈云南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及特色开发设计[J].昆明大学学报,2003(2).

2、袁国宏.论发展我国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意义[J].商业研究,2003(10).

3、张文敏.旅游纪念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中南林学院,2001.

4、彭建等.区域旅游商品及其开发研究――以绍兴市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5、徐德宽,马波.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杨柏林.区域旅游纪念品的表现形式[N].中国旅游报,2002-08-28.

7、钟志平.论我国旅游商品开发创新的难点和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6).

旅游开发范文第5篇

(一)生态旅游的提出和生态旅游的内涵

今天,旅游活动已经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备受世界关注。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1950年后,世界旅游产业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增值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国际旅游收入当前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已逾8.25%,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车出口收入的5.6%和机电出口收入的4.6%。旅游产业早已稳居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2009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国民小康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旅游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景区的粗放式管理、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对旅游氛围的破坏比比皆是,结果导致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减弱,旅游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并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甚至一些旅游点由于当地环境退化而遭废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旅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逐渐兴起的,它是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首先提出。但是,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1990年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对生态旅游作如下定义: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郭来喜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位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

总之,生态旅游可归纳为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感知、研究某一景观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和使游客亲近大自然,接受生动的生态教育为目的,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及保护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并以使当地社会与经济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既定前提。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生态旅游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使旅游成为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和学自然,热爱、保护大自然的公众活动。生态旅游应强调旅游地社区的参与和利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理念形成的必然性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挑战时应运而生的,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复苏与科技进步,旅游业在世界范围迅猛地发展起来了。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同样会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只不过和普通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相比,它不十分明显和迅速罢了。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行为和现代文明的反思,基于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同样引起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注。人类在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中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道路,必然要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协调经济发展、文化繁衍、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生态旅游理所当然地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0年全球环境与产业大会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旅游资源的管理应当既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又维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三)生态旅游的实践和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伯里兹、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和墨西哥五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后,于1990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进行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实践。加拿大要求游客在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同时要自觉保护它们;充分尊重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避免从事一切可能造成环境危害和威胁野生动物的活动;选择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旅游产品。澳大利亚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很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生态旅游战略。要求经营者必须确保生态旅游地生态的完整性;提高自然资源(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支持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所雇佣导游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等;政府对于生态旅游的优先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肯尼亚、赞比亚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国家,政府往往采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方式,将社区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社区成员自愿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996年的《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在所确定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行动纲领和方案中,都体现出了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1998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生态旅游作为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得以确认。1999年10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沙巴宣言”。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据加拿大野生生物局统计,生态旅游业早在1990年全球产值就已达2000亿美元,并且每年还以10%~30%的增长率在迅速发展,在整个旅游业中独树一帜,集中反映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一)旅游产品的概念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讲,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向社会宣传推销的对象,使其凭借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在其整个旅游过程中所需要和享受的全部服务,涉及旅游者的行、食、宿、游、购、娱以及所享受的各种人力资源服务等旅游要素,并且各环节、要素环环相扣,紧密配合,以旅游交通运输为线索被有机地串联起来,安排在确定的日程当中,最终形成综合性产品。旅游产品是个整体系统,是主要以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货币和精力所购买的对象。它不是一件件具体的物品,而是一次完整的经历、一次体验。它从旅游者接受旅游经营者的服务开始到圆满完成旅游活动,脱离旅游经营者的服务为止,相对固定,一般由多个不同性质的旅游点、多种旅游交通方式、若干旅游集散地、各种接待服务设施和各种劳务等因素组成。有时,人们把某个旅游产品简单地称为某“旅游线路”。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1.旅游产品必须面向市场。

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努力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企业一条龙服务在提供给旅游者优质周到的服务的同时,应给旅游者相当的自主选择权,不应造成垄断和过多限制,灵活的点式服务也应发挥作用。

2.主题突出的原则。

地域文化生态的绚烂多彩是旅游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源动力之一,每一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独创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的主题,唯此才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线路不重复原则。

应根据整个地区的旅游规划,合理科学地组织各旅游线路,使旅游线路各具特色,在整个旅游区尽量不重复,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时,使游客在整个景区合理分布,避免景区局部地段环境因过度旅游而遭受损害。

4.旅游线路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之有一定的节奏感。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和体力状况,安排合适的旅游顺序和节奏,使一条旅游线路像一部艺术作品一样具有序幕―发展―高潮―尾声,并使旅游日程安排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5.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注意该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包括自身所在区域的和相邻区域的旅游产品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共生的,也有冲突的。即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从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来考虑。

(三)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是建立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基础上,其开发原则除了遵循一般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外还应包括生态性原则。即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尊重当地的文化,能促进社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保持整个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2.生态旅游产品的类型及其开发途径

(1)态旅游产品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开发途径也有一定的差别,但首先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旅游相关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由于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原则和对旅游相关人员参与性的较高要求,必须加强对旅游相关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具体如下:

第一,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等,事先让其了解旅游地的相关知识,包括旅游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人文、风俗民情、相关的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及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等,引导和鼓励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尊重旅游地的文化,积极参加保护自然生态的各种有益活动,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第二、对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包括旅游地居民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旅游教育。

②做好旅游地旅游容量、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工作。

科学确定旅游地环境容量,最大游客承载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包括价格浮动、限量售票和预约、同类区域轮流开放等手段控制游客数量。同时建立相应的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监测与预警体系,做好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工作,为旅游开发、管理提供科学的、动态的数据。

③在整个生态旅游区实施可持续规划设计。

不仅包括景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规划设计,也包括整个旅游区的建筑设计、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等的规划、选择使用。例如旅游区应推广使用绿色生态建筑、生态商店、生态饭店、生态旅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清洁能源、环保汽车、节水设备、中水系统、污水处理与循环系统、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等。

(2)种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①自然生态旅游

旅游开发的对象是原生性的具有较高景观价值的自然风景,如地质、地貌、水体、气象、生物等自然生态景观。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该类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是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确定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分区。Gunn在1988年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即划分为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旅游服务社区。这一模式提出后被普遍采用。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分为自然环境区、集中游憩区、野生游憩区和野生保护区等4个。

②人文生态旅游

包括各类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遗产等生态旅游,该旅游产品的设计要避免脱离历史文化的低级甚至庸俗的人工复制滥造。而是要紧密结合历史渊源和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事实求实,合理挖掘,营造人文生态型旅游景点,达到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③农业生态旅游

以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和农业体验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应依托农村或城郊农林果蔬业、特色养殖业等的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的示范推广进行,取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走企业联合开发经营或政府指导下农民经营等形式。农业生态旅游一定要体现出其生态性和独有的农业文化、乡土文化。例如一位法国农场主经营了一个占地40公顷的小型环保农场,很具有旅游吸引力。它不仅风光旖旎,且极具环保特色。农场用电基本都来自屋顶的太阳能板和牲畜粪便产生的沼气发电,农机用燃料主要来自农作物提炼出的植物油,灌木枝和树枝用来取暖。融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农业技术体系,也往往可以变成生态旅游的资源。瑞士拉沃地区的梯田式葡萄园即是典型的例子。

④工业生态旅游

旅游业有个突出的功能,就是为其它产业附加上新的功能,工业生态旅游就是其中一个例证。将传统工业的生产工程、生产工艺、中间和最终产品及其相关的活动,作为一种知识、一种体验开发出来,就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对于这个行业中的人来说,也许一些工业生产过程、工艺和产品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而对一般公众来说,这些地方往往则是陌生的,神秘的,具有吸引力的。再完善生产过程和工艺使之具有良好的污染物治理及回收循环利用系统,配套相应的产品陈列室、工业博物馆。这就成为工业生态旅游。它既可以增加公众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环境生态意识,又可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消费者的亲近和信任感。某些大型的汽车制造厂、家用电器制造厂,甚至油田都已经开展类似的旅游项目。

三、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短短的十余年间,生态旅游也已成为我国各地发展的热点。实践证明,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我国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社会综合效益。但是,当前生态旅游被泛化或曲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许多号称生态旅游的产品只是停留在山水观光的浅表层次,有些项目甚至背离了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轨道。因此,增强国民现代旅游意识,普及生态旅游科学知识,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游局 2010-05

[2]编:《旅游规划学教程》,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8月

[3] 王兵 编著:《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4]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2002年12月

[5]旅游业、工业旅游和旅游工业

[6]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

[7]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