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朗诵材料

诗歌朗诵材料

诗歌朗诵材料

诗歌朗诵材料范文第1篇

当前,绝大多数的早读课都被齐读课文这种形式所占领,然近期笔者所作问卷调查发现齐读的效率十分低下。齐读低效的根源在于,它只是强迫学生在口头上诵读经典,典范的语言真的进入学生的内心了吗?

高一下学期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将《乌江自刎》印作文言文阅读练习,学生对霸王别姬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再讲授课中的楚汉二主性格,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和历史人物都产生了浓厚兴趣。早读课上我们选择了刘邦的《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等材料,用PPT投影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先齐读后代诗人评价诗歌三首,思考楚汉之得失;然后听音频材料(中央广播台楚汉争霸专题品读),接受专业朗诵之熏陶;再安排4人一组,分小组朗读《大风歌》或者《垓下歌》;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表演朗诵。本次早读课反响较好,后有多名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垓下歌》,还有学生用优美的笔调扩写霸王别姬的场景。因此我们认为这次早读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因而是有效的。

笔者也收集有一个因选材陌生化而导致失败的教学案例:四月暮春时节,我们选取了两首与春景相关的诗词,放到早读课上与同学分享。分别是宋祁《玉楼春·春景》和张先《天仙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华弄影”2句千古名句。当时课程正进入《过秦论》《师说》等文言散文全篇背诵阶段,学生已有较重的背诵任务,此时突然加入完全陌生的诗词并且要求额外背诵,对他们来说形成了额外负担,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后默写检查表明,能正确默写出这两句的学生不到20%。

由此可见,早读课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相关,应避免选取超越学生情感体验范围的陌生材料(情感陌生)。早读课选材更应注意与高中生的审美水平相一致,否则将出现老师神采飞扬,学生一头雾水的局面。

在激励学生与文本、与教师形成对话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选取适当的早读材料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早读的兴趣。总的来说以下四类材料适合在早读课上使用。

一、教材材料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及课文选段,大部分是值得朗诵的。无论出于应试需求还是出于审美追求,都不妨在早读课中安排朗诵课文中的这些典范文章。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的《边城》、《咬文嚼字》、《过秦论》、《兰亭集序》,第三册的诗词等都是经典篇章,值得反复诵读。

二、教材衍生材料

这里主要指语文读本和教师自己编选的材料。比如上述楚汉争霸主题系列诗文等。

三、学生自选材料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十分渴望在早读课上加入自由朗读的时间。为回应这种需求,我校在早读课中增加学生自选材料朗读时间。这段5~15分钟的时间作学生朗诵自己的优秀习作、介绍成语故事、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之用。

四、基础知识材料

诗歌朗诵材料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71-01

高中现代诗如何教学?怎样提高高中现代诗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对高中现代诗赏析教学进行探索的一点经验之谈。

一、动态观看,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静态变动态,使抽象变具体,使无声变有声。在赏析中把诗歌的情感、景物、声音和形态,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形成情感与景物有机融合。学生在这样一种集情、景、声、形于一体的动态画面中,视觉感官所接受到的是形象的认知材料和感知材料。诗歌的重点和难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思考、鉴赏现代诗,从而感悟和理解诗的深刻内涵。例如,对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如果教师对这首诗只做分析,侃侃而谈,尽管能让学生了解诗的主旨和写作特点,却很难使学生理解诗的深刻内涵,想象诗的深远意境。于是,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过去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接着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祖国生机勃发的新貌:“簇新的理念”“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几组不同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观看后无不感到震撼,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结合图像和声音,会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对诗的把握更加准确,从而使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二、用心聆听,徜徉在诗歌的诗情画意里

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现代诗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朗诵家朗诵诗歌的录音,要求学生模仿学习。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节奏上的轻重缓急,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能用纯正的普通话、变化的声调、恰当的节奏把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课,我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和感悟纪云梅在课文朗诵中的情感流露,随着朗诵声色、声调、节奏的变化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充分感受诗人对林肯的赞美和崇敬,对林肯去世的悲痛和哀悼,感受整首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所表现出的悲壮感人的格调。在聆听中欣赏,在聆听中想象,这样的诗歌欣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激情诵读,沉浸在诗歌的美妙意境里

精炼与含蓄是诗歌的特点。要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反复地诵读和涵咏,这样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深刻的内涵。“涵咏”就是对诗文的摄取、消化和积累。学生反复地诵读吟咏,沉浸于诗文之中,细细感悟诗中的优美意境,享受审美情趣,从而加深记忆。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艾青的《北方》一课,我让学生多次朗读,要求他们朗读时感情充沛、神色凝重,读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在朗读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诗的意境中,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在诵读中,一种沉重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种沉重感来自于对遭受苦难的民族和贫瘠苍茫的土地的深刻惊醒。因此,这样的朗读是触及灵魂的、是刻骨铭心的,极大地升华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四、想象画面,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自然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之中时,学生对诗歌的把握就更深刻了。例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画”出来,学生“画”的过程就是对诗理解的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徜徉在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更形象深刻的理解。

五、仿写诗歌,提升感悟诗歌的能力

以情感人、语言凝练是现代诗的一大写作特点。在诵读、学习、赏析了现代诗之后,学生对现代诗会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并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写诗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教授学生掌握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仿写和创作诗歌。这样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诗歌朗诵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朗诵 意象 资料链接 仿写

中学语文教材体系里,现代诗歌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高中语文编有《现代诗歌》选修教材,编者精心选择了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现代诗歌的经典名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将感受青春的激情与梦想,领悟不同的人生意境,探讨知性永驻的奥秘,关注生灵带给人类的各种福祉……”。可是,现实的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左右,在现代诗教学上一直是重视不够,教学效果甚微,教法研究欠缺。

殊不知,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崇尚诗歌的民族,从《诗经》、汉乐府,到大唐诗歌,宋词元曲,直到中国新诗,诗歌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忽视现代诗歌教学,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失职,是背离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还须加强诗歌教学的研究。下面本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粗浅探索。

一、指导朗诵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二、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现代作家李健吾曾这样表述现代诗歌的意象作用:“光影那么匀称,却唤起你一个完美的想象世界,在字句以外,在比喻以内,需要细心的体会,经过迷藏一样的捉摸,然后尽你联想的可能,启发你一种永久的诗的情绪。”

三、资料链接,启发鉴赏

现代诗歌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为目标的。诗歌鉴赏是一种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进行鉴赏需要学生读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需要一种对事物美的感知能力。应该说中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审美能力,语文能力好的学生完全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鉴赏,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对不少学生来说,诗歌鉴赏很有难度:诗歌语言理解上的困难,鉴赏的语言如何表达等。

四、模仿写诗

语文教学离不开写。而诗歌教学同其他的文学样式不同,很难让学生一下子写出诗歌来。那么,我们就先来仿写,进行形式上的模仿。模仿诗作的格调、句式,积累优秀的语言模式。在仿写时可以先对诗歌中精妙的段落进行仿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与诗歌情景相似的情景,这情景还必须是学生很熟悉的很容易把握的,学生一下子进入情景中,就很容易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更容易入情入境。写是为了更好的读,读也是为了写。

诗歌朗诵材料范文第4篇

1、幼儿已学过诗歌《摇篮》,对诗歌的结构有初步的理解,并曾有过仿编其它诗歌的经验。

2、多数幼儿已能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联系的事物告诉老师,能力较强的已开始学会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多数幼儿讲述时用词较为准确,但表达不很流畅。

4、部分幼儿未能养成主动讨论,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如庄涛、艺友等)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优美形象,增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要求幼儿运用学过的动词,结合已有的经验仿编诗歌,并能通过画画、摆图等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3、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集体活动: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名称,引入课题;

(2)复习朗读诗歌;

(3)教师示范仿编诗歌,激发幼儿对仿编诗歌的兴趣;

(4)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学习仿编诗歌;

(5)幼儿上来仿编诗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集体将仿编较好的诗歌朗诵出来。

2、延伸活动:

(1)摆图仿编

水平一:能用教师提供的底板做摇篮,画出相应的宝宝卡片,仿编诗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2)画画仿编:

水平一:要求幼儿能将有联系的事物画在一起,根据绘画内容仿编诗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3)表演组:

水平一:要求在课堂上已仿编好诗歌的幼儿能两两合作制作摇篮与宝宝的头饰、仿编诗歌;

水平二:要求幼儿合作将仿编的诗歌表演出来。

四、环境与材料:

1、环境布置:摇篮(大树、泥土)

2、壁画:摇篮(大海、天空、泥土)

3、教学挂图4张;

4、底版与小卡片;

5、纸、笔、幼儿自编的彩带。

五、评估:

由于本次活动无论在材料方面或知识丰富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得较细致,准备较充分,因而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能达到我们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做到教态自然,语言简练明了,能以亲切的口吻将孩子带到诗歌的意境中,但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对于个别未能留心倾听同伴意见的幼儿,教师未能及时引导他积极讨论,留心倾听;

2、由于《摇篮》这首诗歌很优美,多数孩子能积极参与讨论,学习仿编诗歌,并能将自己仿编的诗歌念给全体小朋友听,多数孩子能认真地倾听并简单评价同伴仿编的诗歌,但有极少数幼儿未能留心地倾听,偶尔要打岔;(林旭、沈育)

诗歌朗诵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诗能力培养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二、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怎么学

学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悟是诗歌感悟。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以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那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