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

诗歌

诗歌

诗歌范文第1篇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出现得早,比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领时代“”的时间都长,它是高雅的艺术,能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表明作者情感心声,阅读诗歌还能陶冶情操。从古到今,诗歌一直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在中学课本中,诗歌占有很大比例,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诗歌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甚至更多。但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汇成此篇,望对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一、诗歌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诗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诗歌,泛指各种题材的诗。”其它资料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还对诗歌下了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本人汇集不同资料的观点,作了如下归纳: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的、具有一定节奏韵律并分行排列的、主要以凝练、形象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发展

诗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砍伐竹子,用它制作弹弓,弹弓装上土丸射击鸟兽,从而获得食物。)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以至于五言、六言、七言……到十一言诗等。字数由少到多。

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诗歌从不定型发展到基本定型。从上古时期的歌谣,发展到奴隶社会的《诗经》,依次到战国时期的《楚辞》、秦汉时期的《汉赋》、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又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于今天的新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种诗体并存。它们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巅峰。清赵翼在《论诗》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三)诗歌的分类

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歌包括诗、词、曲,下面分别简要谈谈:

1.诗的分类: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产生的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沿用了唐代时的分类。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新诗:是时倡导的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在表现形式上十分自由,没有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只需用凝练的、具有一定节奏音韵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2)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3)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等。

(4)按表现手法可分为:托物言志诗、借景抒怀诗、写景状物诗等。

2.词的分类。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它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沁园春 雪》等。

3.曲的分类。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流行于南方的叫南曲,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山坡羊 潼关怀古》;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四)诗歌的主要特点

各种诗歌样式,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情感强烈;2.语言凝练;3.有节奏和韵律;4.以形象反映生活;5.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这些教师们都能把把握,下面重点说说诗歌的意象、意境,因有的教师比较模糊。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不同而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为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而选取的一种客观物象,即艺术形象;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关于诗歌教学

不少老师认为诗歌不好教,学生学习诗歌兴趣不浓,考试时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诗歌教学脱离诗歌特点,没很好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美的赏析,而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没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讲解感到索然无味,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如何进行为好呢?

(一)抓住诗歌本身的特点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教学目标。一般应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艺术手法(包括字词活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韵律节奏等),至于诗歌的平仄可不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要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找好切入点。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诗眼切入。所谓“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中心的词句。一首诗,并非字字珠玑,往往就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就会使全诗熠熠生辉。

2.从语言风格切入。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

3.由意象切入意境。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诗歌范文第2篇

以前,我总是对诗歌充满好奇、憧憬,觉得写诗的人一定很聪明,是个大文豪。以前在学诗歌的时候,我也是囫囵吞枣,认为不明白诗歌的意思没关系,只要会背诵就很了不起了。学习了这个单元后,我不光能凭着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诗,还能根据诗人生活环境、想象成一幅画等等方法来理解。

诗歌它很有魔力,它能够抒发感情。记得在学写诗的时候,因为我一直觉得树和人类有切不断的关系,所以我决定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对树的敬爱。写出来后,觉得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跃然纸上,使人一看便明白了。“这就是诗的魔力啊!”我亲身经历后,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学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后,我觉得自己的谈吐方面好像更文明了。记得有一次和姐姐讨论时间过得快时,我竟然不自觉地说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姐姐笑着说:“不错嘛!”我心里乐滋滋的,想:“这都是学习了诗歌后的成果吧。

诗歌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开发写作中的间接情感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习惯。 

2. 培养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非诗体作品的情意空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三块:谈诗、写诗、评诗。谈诗是写诗的准备,评诗是写诗的深化。写诗自然是课堂的核心。但是,从学情看,学生对的诗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识记和理解的层面上,大都不曾写过诗。因此,在学生动手尝试写诗之前,有必要就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作必要的铺垫。

2.自制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教学的交互性。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乡愁四韵》mp3及flash,长城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投影演示《诗歌写作》。

                  情感    情是诗之胚

                  景物    景是诗之媒)

(听听音乐《乡愁四韵》,活跃气氛)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喜欢读象余先生写的这样的现代诗歌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尝试过写现代诗歌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请放下。同学们,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曾预言,诗歌将在21世纪重新回到文学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暗自高兴的同时,却不能不看到,民族诗歌的再度振兴并不是如陈先生所预言的那般轻松,它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尝试着写一写诗歌好吗? 

二.方法点拨

首先,我们一起把课本翻开到133页,请大家花5分钟时间把课本上关于诗歌的写作指导看一看,看看有哪些方法和注意点。

(学生看书,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课本告诉了我们哪些关于诗歌写作的方法和注意点呢?(请1学生回答)

(投影展示方法:

一、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

二、运用意象;

三、运用比喻和象征;

四、运用诗的内在韵律强化感情的表达。)

三 赏诗、评诗

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一节。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

教师:读得很好。请问,这一小节最有人情味的,引起你感触最深的,你认为是哪一句?

(应该是回答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师:为什么认为是这一句?能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来谈谈吗?

(我想起妈妈天冷的时候也会给我送衣服来,还有棉被。[应该是这一类的回答])

师:是啊!是谁在清晨为我们盛起第一碗早饭?又是谁在深夜时还等着我们回去?那是我们伟大而又慈祥的母亲。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老师读诗的时候,都喜欢改一改别人的诗,同学们请看:“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我把它改成“想起故园铺绿叶/想起野塘满碧荷”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表达的情感不对,这一首诗表达的是忧愁、感伤的情怀,而这两句的修改却用“绿叶”、“碧荷”两个有生机的事物表达的是一个快乐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来回答)

师:很好。那我换成 :“想起故园的黄叶/想起野塘的残荷”,用“的”字将句子的节奏舒缓下来,不就更切合这种情感吗?

生:也不好。

师:又为什么呢?

生:一个“飞”,一个“剩”,把静景写活了,另外“剩”字还给人有苍凉之感。

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歌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表达的思想内容比较集中,情与景和谐统一,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

(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3)还有节奏感,诗人通过“想起”领起,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

2.我们再一起来看另外一首诗踏雪而过 同学们看一看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点,还有哪些不足?讲讲自己的理由。

教师朗诵:

踏雪而过

踏雪而过,小雪花

一朵一朵呈现晶莹

村庄的枝桠与屋廊

照亮枯井和水

我听见松雪之上的声音

雪是从土地对面飘来的

落到眼睛里

仿佛去年开放的罂粟

我手执事物的诚实与雪对话

一种方言羽毛渐丰

在高高的天上穿雪飞行

踏雪而过,谁能将天空的身材切断

雪影如潮

覆盖退路的每一枚石头

雪,今夜的画师倒提笔杆

踏过荒原,泪水全无

(学生讨论,回答,众说纷纭,不要求观点一致)

这一首诗是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在他高一时写的,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我们也会写出诗来的。

四、写诗

1.补写《乡愁四韵》

好了,关于这首诗歌的评价我们就先进行到这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乡愁四韵》给读一读。

(投影,生齐读。)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师:名为《乡愁四韵》,这里只给出两韵,还有两韵,请同学们补上。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情感选择好意象,每一韵内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学生续写《乡愁四韵》)

师:请同学们上来交流!

(师生交流,教师作适当的评点)

师:同学们,对于乡愁,我们还很陌生,但随着我们年岁逐渐增大,随着故乡的渐去渐远,我们对乡愁的理解会逐渐深刻的。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余先生的《乡愁四韵》后两韵。

(多媒体展示

给我一瓢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瓢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师:刚才好多同学的补写的诗和余先生的差不多了。可见,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会象余先生那样成功的。我建议同学们把我们今天的作品集成一个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来读它,会倍感亲切、倍感激动的。

3.创作整诗

现在,大家请看:

(投影:长城图画)

师:同学们有没有到过长城?到过长城的同学请谈谈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学生谈长城)

师:不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

请大家根据画面提供的图象,用合理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不超过十行。

(学生进行创作)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

(学生展示)

(师生讨论,打打分)

师:同学们看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一致吗?两位作者说说。

(作者谈)

师:可见:同一个事物可以选择不同的感情方向去抒发。同学们,请看这一首:(投影,师配乐朗读)遥远的东方/辽阔的边疆/一道绵延的老墙/前人的风光/后人的沧桑/万里千山牢牢接壤/雨后的霓虹/落寞的长龙/一道显赫的老墙/始终冲不开/始终抛不去/始终装英雄逞豪强

师:同学们,诗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唱。下面我们同唱《乡愁四韵》,前两韵我们跟着罗大佑唱余光中词,后两韵,个人唱个人写的,好吗?

(师放录音,师生同唱。)

诗歌范文第4篇

诗歌不是记实性的文学,就“事与情”而言,诗重情;就“外物与内心”而言,诗更多的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摸不着看不见的情感与内心,让诗歌似乎虚无飘渺,空幻无形,“虚空”也就好像与“真实”无缘了。

诗之真,我以为是诗歌的命脉之一,若无此命脉,诗为伪诗,诗人也是伪诗人。诗之真有三要素,真诚、真情、真言。

真诚乃诗人的本性,爱诗如命,以诗为命,也就对诗有敬畏之心,敬爱之意,敬仰之举。有此心者,知道诗是天地大美的化身,敬诗就是敬天地万物,敬造化无穷;敬诗者,知道诗有大道,前人心血探索,以万千优美诗篇形成诗之传统,真诚爱诗者自会敬传统,体会前辈心血之作中的精髓。真诚爱诗者,知道诗歌是一种事业,需有担当,也要创新,因此真诚地把诗当做生命者,必九死而不悔,上下而求索。正因为如此,诗歌之大敌,诗坛之大忌,是伪,是假,是“玩诗不恭”。在专制环境中那些歌功颂德之诗,是伪诗,也是短命之诗。卖弄才情游戏文字无病之诗,是假诗,是诗之垃圾。玩诗不恭也自命为新潮先锋喧闹过市,回首一看也只是诗之泡沫。真诚,诗人之品格,成大诗人者,皆真诗人,古今概莫能外。

真情乃诗的根本,“诗缘情”,千古真谛。诗人因动情而动笔,读者因动情而动心,诗也因真情而代代相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今之诗坛,流派众多,花样翻新,标新立异,却没有产生令世人振奋之壮观场面,反而有不少人惊呼边缘化被读者遗忘。究其原因,是诗坛在摒弃虚假的浪漫主义之后,不少人连“情感”也从诗歌中剔除。哲学、文字学、符号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都在用诗歌这种最简捷的方式进行推广,深奥、艰涩、晦暗的作品让一些批评家找到了许多言说的入口,却把大众堵在诗歌之外,因为大众从来都是把诗歌当做寄托情感的媒介,而今天很难在这些诗歌中找到情感。与大众情感不发生关系的某些诗人自称诗歌是“小众”的,这是一个当代掩耳盗铃的故事。

比如我刚才正读了一本刚收到的诗刊,很哲学、很历史、很学院、很叛逆,时髦的姿态都有了,就是没有真情,正在嚼蜡一般地坚持,突然读到:“时间松开了手……一座坟墓在后山。盯着我”这样的句子,我发现真情在伪情泛滥的时候,就像露水一样珍贵。

诗歌范文第5篇

不敢说是明晰人间沧桑百果,不敢看见曾经沧海桑田,偶而听见三岁稚童连笑带唱的高声吟诵,凡是听见此种稚音时,总是勾得心头一怔。

又忆起年幼,时光飞逝,经历春秋十三载,说来惭愧,读的书还没有一本小人书的页数多。对于我来言从来不是享受,亦不是煎熬,只不过是在闲暇之余打发时间,然而诗歌却是一门乐学,偶而将诗放在心头,自然随风而容混舒适。诗歌的辞藻或华丽或朴素,在灵魂最惨痛孤绝今天,敛缩成古老而携永美丽而广袤的黑土,纵去杀戾和漠廖。

记起父亲最爱的是床头那本白皙的《徐志摩诗集》。亲在我自小便将《再别康桥》在我耳中碾的熟悉而透彻:……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自那时,我就拥有一个贫瘠而艳丽普通而意味的梦,幽暗而深邃是世界从此开始,我也开始追逐自己坚毅而执着的信念。

五四时期是一个诗歌巅峰造极的时期,恨就在我没有生在那个时期。当艾青、臧克家结束的尾声,也正是徐志摩、戴望舒的时期了,后来的舒婷、欧阳江更成著诗歌之河的宽广与坚韧,其实,诗歌本来就是一条悠长的河,一浪一浪的撵过,一浪一浪的漂浮过。

自己拥有着那些信念,偶而也会透过这些深沉的诗歌,偶而也会穿看着这些沧海桑田,对这些,我从来无言,因为诗歌与文学的博大精深是我无法诠释的。使自己对诗歌再过晰知,也不会轻易的班门弄斧,因为不敢,不敢玷污了这文学。自己知道的还不够,所以要做一块吸水的海绵,要等到自己不会再玷污文学的那一天。

年轻人的诗歌是青春最漫长坚韧的挣扎,是深邃而悠长的爱恋,孤绝的灵魂需要音乐的美,正如《雨巷》一般。《雨巷》是我接触的第一首朦胧诗,它的丁香味道朦胧而悲伤,怅丽而抒情,处处参透着那一种淡淡的音乐美,《雨巷》的美并不是我可以诠释的,只是自古丁香和雨是有着丝一般的联系,刘禹锡曾经寂寥的悲哀,寂寥的悲愿:“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正应了“……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彷徨/哀怨又彷徨……”自那时,或许还是真的漠漠的熏染上了这份悲伤与淡淡的凄清,我便把青春这一条路走的愈见深邃,把笑容绽放的愈见坚韧,我的稚嫩,只能将这些变得朦胧:未飘荡在社会人间绚烂而广大的舞台,未找寻过温暖至真意味而开心的感情,未兀自匆忙的走在飘过花香的小径,未萧然明白恪守在心上不零落不微笑的诺言……未有这些,对诗歌的见解也不过是一知半解,定是不能明白那些或悲伤或惆怅的坚定,亦是无法了解那些或孤独或感动的情绪,一切只因为我太过稚嫩,太过彷徨,无法诠释这些诗歌的艳丽而美好;一切只因为尘封了年岁,碾碎了那些南柯一梦;一切只因为自己前路迷茫,渲染了悲伤,渲染了,诗歌真实的释义和诗歌真实的表达……

自己阅历太浅,怎能将这诗歌中的河笼入怀中?怎么能找到每一首诗歌的更迭起伏?信念教会了我怎么去发现这莺飞蝶荡的世界,教会了我怎么去发现这诗歌中的河,可是,当我欣喜的走进这甘甜的河水,却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开始流着泪,叹息着自己被这河水打得冰凉,叹息着走进知识的贫瘠和日益憔悴的面容。“无边无沿地穿越。发出/石块般喊叫:来啊/爱!桥下的水哗哗地响起来……”(《打夜的孩子》)

正是这淡淡的月光触借苍凉而暖热的诗魂,诗歌的河流是长流不息的,它是流水,这是月华的深处,投下白亮的影子,照映那远古的森林,透着那寒凉的风,直到眼泪夺眶而出,我才淡淡微笑吟唱:

森林/漂泊广袤吧

风/你是否听得到我的悲伤?

你半生的浮名/不到虚妄

这多么古老的雍月

伴着你泪光中的希望

我拿起曾经的稚嫩的眼光

那是我最后的拥有

你给我的希望/转身走过微凉

殇/多么成长?

拥有是你不变而河里的惆怅

我的脚步/走过你曾经到了的远方

……

河,你是诗歌中的河,你是遥远而亲昵的梦想。我仿如一点一滴的流逝这慌闷的誓言与信念,在这个世界,倾吐我的梦想,放纵我的悲伤,流泻我的思想,打开我的心房。一切竟是那样的惬意温暖,转身匆忙。每个人的生命形式、生存状态是不一样的,而审美观点、美学追求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无论无何,对任何人来说,诗的最基本的追求是一样的,因为诗的素质是人性美的显示,是人类最深沉的呼唤。